转基因食品与否?

转基因食品与否?

一、转基因食品吃不吃?(论文文献综述)

李响[1](2021)在《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的完善刍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新冠肺炎疫情与极端气候叠加影响,全球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各国纷纷限制农产品出口,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危机山雨欲来。基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正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蔓延的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推进生物育种技术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这被业界普遍解读为重启转基因产业化的信号。近十多年来,我国转基因产业发展缓慢,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相关标识立法的不科学,从而导致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接受程度较低。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标识立法经验,为转基因食品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有助于我国把粮食安全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婷[2](2021)在《民俗学视野下的转基因食品谣言研究》文中指出

林倩梅[3](2020)在《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研究 ——以《科技日报》的转基因食品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争议性科技话题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两大困扰:第一,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大部分受众难以直接、全面地理解专业性较强的科学知识;第二,传播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干扰因素对有效信息的冲击不断加强科技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继而加重了受众的认知混乱。这两大困扰导致争议性科技话题逐渐成为了传播风险的来源。从风险传播的角度思考争议性科技话题的传播可发现:科技传播中出现的各方之间的矛盾正是风险的反映。争议性科技话题的传播过程即是媒体帮助大众破除科技壁垒,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提高媒体的传播效果有助于减轻争议性科技话题带来的传播风险。“转基因食品问题”是近年来讨论度较高,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争议性科技话题。综上,本文选取《科技日报》2000年的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20年期间的“转基因食品”报道为研究对象,从风险传播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框架理论对其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分为三步:第一,研究类目建构。本文研究围绕高、中、低三个层次展开,高层次分析包括“报道量”、“报道篇幅”、“报道体裁”和“报道题材”四个维度;中层次分析包括“消息来源”、“意见呈现”和“报道倾向”三个维度;低层次分析包括“修辞方式”和“科学术语的使用”两个维度。第二,结合内容分析法和简单的量化统计法,对样本各个维度的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第三,采用文本分析法解读样本中蕴含的媒体意识形态,判断媒体报道时的内容取向和价值取向,比较报道呈现的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发现《科技日报》在报道中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改进优化建议。经研究发现,《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的优点有以下三点:首先,对转基因食品议题的关注有持续性,能紧跟议题的演变和热点;其次,以科学共同体和政府机构为中心话语的交流模式展现了对科技的严肃态度;最后,报道体裁多样,通俗化写作能够化深奥为平易。但是《科技日报》的报道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报道内容不够全面均衡,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其次,报道的主观倾向明显,这证明报道立场不够客观公正;但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报道中公众话语缺失,这也表明受众态度受到了忽视。根据报道样本的优点和不足,笔者认为《科技日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报道做出改进优化:传播模式向民主模式转变、融入人文精关怀、寻求多方合作以及强化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论文最后,笔者对媒体在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中媒体的角色与职责进行了总结。

石慧,张茹,贺晓云,黄昆仑,罗云波[4](2020)在《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转基因食品为解决未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希望,但它的安全性和风险性一直是公众讨论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分析重庆市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技术认知、产业化推广现状认知、关注点、接受意愿,基于调研结果将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与科普型教学相结合加以概述,同时提出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旨在提高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的专业人才。

李响[5](2019)在《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转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作为一柄双刃剑,完善的标识制度是转基因食品得以实现商品化销售与市场化流通的前提条件,但过于完善的标识制度却会对普通消费者购买转基因食品起到阻却作用,所以如何在消费者知情权维护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博弈中取得共赢,成了各国制定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律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我国当下的情况而言,技术上貌似严苛的标识制度却在现实生活中漏洞百出,既无力推动转基因产业的发展,也引来了消费者的诸多怨言,因而亟待调整。恰在此时,作为转基因食品生产与消费大国的美国正迎来标识制度的方向转变,其相关立法的新思路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吴婷婷[6](2019)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科学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探析:风险社会的视域》文中指出科学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确定性”的风险。在风险社会和转型风险的双重嵌套下,大量风险议题在我国不断涌现,科学争议不断,这些议题往往牵涉民生安全,造成民众恐慌,科学传播的背景和语境也因而更加错综复杂。转基因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突出技术在风险社会的语境和背景下传播和推广,其争端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基因食品因其直接与人体健康相联系,争论更甚。尽管国际科学界对此的主流态度是,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都是安全的,但公众对此的争论和质疑从未停止。本文通过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将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置于风险社会视域下展开探讨,从风险社会中的公众社会心态角度切入,梳理出“不可知效应”、风险感知、收益感知、知识、尊重科学权威、社会信任(专家信任/政府信任)六个可能对转基因安全科学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收益感知对其接受度存在重要影响;尊重科学权威和社会信任是影响态度(接受度)的重要情感因素;知识能启发人们的理性认知模式,但同时也与贝克的“知识决定风险”论断相同,在中国当前情境中,越了解生物学知识,对转基因食品接受度越低;此外,虽然转基因技术的“不可知效应”未显示出对接受度的预测作用,但却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有积极影响,即越认为转基因技术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对其的风险感知越高。由此,公众对新兴科技的态度并不完全由理性认知模式决定,其中还掺杂着情感模式。当下在继续进行科学普及、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同时,政府、媒体、科学机构必须重构环境,让技术发展获得理性的看待和评价,同时重视公众的主体性,推动公众参与科学,重塑社会信任。

潘玉[7](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成映波[8](2019)在《转基因食品安全:基于研究事实与逻辑分析的评述》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对历年转基因实践和现行认知状态的研判,表述了一种对基因和转基因概念的普适性认知,提出了"偏基因"和"转基因偏好"概念。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双方的观点和依据做了全面的梳理。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就转基因食品安全方向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揭示了实验性研究论文极少,不足以支撑"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的争论。提出了一些当前的紧迫问题并作了逻辑分析和讨论,指出人类只能在边做边吃、边改边禁的100~200年中取得大数据或"安全印象"。

费名扬,王荣江[9](2015)在《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大众可以有立场吗?——读《弱者的底线》一文有感》文中提出在转基因问题上,用"转基因问题是科学问题——所以不懂科学就最好闭嘴,就算张嘴也只能用来请教"以及"要讨论转基因就得懂得转基因科学;要反对转基因,必须比转基因科学家更懂转基因科学"的主张来"挺转",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现实中是有害的。反过来,用"我不喜欢转基因""我不想看"转基因食品的知识、"我看也看不懂""我就是不吃"等这些个人的主观偏好作为"权利的底线"来主张"反转",也是不对的。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物、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科学会出错并且一直在出错,特别是当它与政治合谋时就更是如此。因此,在科学的应用上,大众有其不可或缺的知情权、表达权和表决权。

肖琪杰,王树生[10](2014)在《转基因食品引发的系统信任弱化及个体行动选择——基于上海市居民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上海市388份问卷调查及23个个案的访谈发现,在转基因食品风险下,公众对政府、专家的信任程度正在弱化;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转基因厂商间的利益关涉,针对转基因食品专家系统内部的观点分歧,政府和专家系统决策过程的封闭性是引起系统信任弱化的主要因素。在系统信任弱化的情境下,公众采取了"自主决策"且"依赖传统"的双重行动策略:在自我决策、自主判断的基础上,公众期望通过选择传统天然食品来规避转基因食品蕴含的不确定性风险。要强化系统信任,应该加强对政府、专家的监督,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建构开放性的政府及专家系统。

二、转基因食品吃不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食品吃不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的完善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粮食安全:“卡脖子”与产业化
    (1)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2)打破“卡脖子”的应对之策
    (3)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转基因食品标识:障碍还是助力
    (1)作为阻碍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2)标识制度助力转基因食品销售的范例
    (3)我国当前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缺陷
三、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的建议
    (一)他山之石
    (二)完善建议
    (三)结语

(3)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研究 ——以《科技日报》的转基因食品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风险漩涡中的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
    第一节 争议性科技话题成为一种传播风险来源
        一、转基因食品话题热点回顾
        二、争议性科技话题讨论带来传播风险
    第二节 风险的反映:认知偏差与信任危机
        一、受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偏差
        二、受众对主流声音的信任危机
    第三节 应对风险的关键:提高受众的风险感知能力
        一、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
        二、正确引导风险认知
        三、促进各方的风险沟通
第二章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框架分析
    第一节 调查概述
        一、样本采集
        二、类目建构
    第二节 高层次分析
        一、报道量:具有持续性的关注
        二、报道体裁及报道篇幅:以消息通讯类和中等篇幅报道为主
        三、报道题材:“转基因食品安全”超一半比例
    第三节 中层次分析
        一、消息来源:以专家学者和政府机构为主
        二、意见呈现:多方意见占多数
        三、报道倾向:态度积极
    第四节 低层次分析
        一、修辞方式:灵活运用修辞,打破科技新闻的沉闷感
        二、科学术语的使用:不依赖于专业名词
第三章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特点总结
    第一节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的优点
        一、报道具有时效性,紧跟议题演变
        二、以科学共同体和政府为报道主体,保证科技新闻的专业与严肃
        三、通俗化写作化深奥为平易,增强读者阅读体验
    第二节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的不足
        一、公众话语缺失,受众诉求无法表达
        二、主观倾向明显,报道立场不够客观公正
        三、报道内容不够全面均衡
第四章 优化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的思考
    第一节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的改进与优化
        一、传播模式向民主模式转变
        二、融入人文关怀
        三、寻求多方合作
        四、自我提升,强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科技风险中大众媒体的角色与职责
        一、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二、作为科技政策的宣传者
        三、作为科技风险的呈现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科技日报》报道样本明细
附录B 图片和表格说明
致谢

(4)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食品安全及相关课程概述
2 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2.1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2.2 对转基因产品产业化推广现状认知度的调查结果
        2.2.1 对已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的认知调查结果
        2.2.2 转基因技术在动物上应用的了解度调查结果
    2.3 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点的调查结果
    2.4 转基因技术及相关新技术的认知
    2.5 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及研究推广的态度分析
3 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
    3.1 基于转基因食品认知现状的科普型教学改革
    3.2 明确完善科普型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3.3 建设科普型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形式
    3.4 建设科普型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考核机制
4 结语

(5)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转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一) 美国的旧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二) 美国的新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三) 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新法的启示
三、改进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几点建议

(6)转基因食品安全科学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探析:风险社会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2.1 论文结构
        1.2.2 研究方法
    1.3 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概述
        1.3.1 转基因技术发展概况
        1.3.2 转基因食品发展概况
        1.3.3 转基因食品争议
    1.4 文献综述
        1.4.1 风险与风险社会
        1.4.1.1 国外风险社会研究现状
        1.4.1.2 国内风险社会研究现状
        1.4.2 科学传播中的转基因传播现状
        1.4.2.1 科学传播
        1.4.2.2 转基因在我国的传播现状
        1.4.3 科学传播效果
2 理论探析:转基因食品接受度——风险社会的新视域
    2.1 “不确定性”:技术的“不可知效应”与风险/收益感知
    2.2 知识决定风险
    2.3 科学去神秘化:科学垄断权威的消解
    2.4 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分裂与交织:“信任危机”
        2.4.1 专家信任危机
        2.4.2 政府信任危机
    2.5 总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概念测量
    3.3 样本收集
    3.4 数据处理
        3.4.1 各变量得分
        3.4.2 相关性分析
        3.4.3 回归分析
    3.5 研究结果
4 结语与讨论:反思科学传播
    4.1 培育理性的社会土壤:辩证看待科学与风险
    4.2 公众参与科学:重塑社会信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转基因食品安全:基于研究事实与逻辑分析的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基因
2 什么是转基因
3 转基因前景
    3.1 破界杂交
    3.2 偏基因、偏性状与转基因偏好
4 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类及所处状态
5 转基因争论
6 研究事实再探
    6.1 基于“知网”的研究事实
        6.1.1 限于“期刊“论文且为实验性研究论文的检索
        6.1.2会议论文中的实验性研究论文
        6.1.3 博士论文中的实验性研究论文
        6.1.4 转基因作物“增产性”检索
        6.1.5 转基因专利 (水稻)
    6.2 基于“Web of Science Sci”的研究事实
7 讨论
    7.1 转基因安全问题争论中的某些逻辑范式
        7.1.1 归纳法
        7.1.2 类比法
        7.1.3 演绎法
    7.2 关于“实质等同”概念与原则
    7.3 诺奖获得者与院士的联名信事件
    7.4“美国的”不等于“科学的”
    7.5 转基因食材应作为“新资源食品”对待
    7.6 转基因食品安全严苛性设定
    7.7“只当大厨不洗碗”现象
    7.8 标识
    7.9 统计学中的差异显着性
    7.1 0 吃不吃看情势, 种不种看省工
    7.1 1 转基因作物的增产性
    7.1 2 中国政府的观点
8 展望

(10)转基因食品引发的系统信任弱化及个体行动选择——基于上海市居民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系统信任弱化
    (一)转基因食品与逐渐弱化的系统信任
        1. 转基因食品政策的制定与政府公信力面临的挑战。
        2. 转基因食品风险性的知识生产、传播与公众的专家信任弱化。
    (二)引发系统信任弱化的因素
        1. 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与生产厂商间的利益关涉。
        2. 针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性的专家意见分歧。
        3. 政府部门与专家系统决策过程的封闭性倾向。
三、系统信任弱化情境下针对转基因食品的个体行动选择
    (一)系统信任弱化与公众安全感的减弱
    (二)针对转基因食品个体行动选择的双重策略
        1. 自主判断的行动策略。
        2. 依赖传统的行动策略。
        3. 双重行动策略:
四、强化系统信任的途径
    (一)加强对政府机构及专家学者的监督
    (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三)建构开放性的政府及专家系统

四、转基因食品吃不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的完善刍议[J]. 李响. 社会科学家, 2021(08)
  • [2]民俗学视野下的转基因食品谣言研究[D]. 王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研究 ——以《科技日报》的转基因食品报道为例[D]. 林倩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J]. 石慧,张茹,贺晓云,黄昆仑,罗云波. 科技创新导报, 2020(15)
  • [5]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转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李响. 治理研究, 2019(04)
  • [6]转基因食品安全科学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探析:风险社会的视域[D]. 吴婷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转基因食品安全:基于研究事实与逻辑分析的评述[J]. 成映波. 食品与机械, 2019(01)
  • [9]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大众可以有立场吗?——读《弱者的底线》一文有感[J]. 费名扬,王荣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0]转基因食品引发的系统信任弱化及个体行动选择——基于上海市居民的调查研究[J]. 肖琪杰,王树生.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4(06)

标签:;  ;  ;  ;  ;  

转基因食品与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