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可变测试集的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叶俊杰[1](2021)在《宽带微功率通信系统物理层一致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
能飏[2](2020)在《基于XML的通用通信协议测试工具的开发与实现》文中指出通信协议是通信系统中各通信终端实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通信协议标准的规范化,以及各种业务基于规范化协议的正确实施,是互联网通信发展的基本条件。通信设备商也需要在准确理解各种通信协议的基础上,正确实现满足相应协议标准的通信实体,并进一步实现不同厂商通信设备的互连互通。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于验证同一协议的不同厂商通信设备之间是否能够正确交互通信。现有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要么只能对某种具体协议进行一致性测试,要么因为操作困难、价格昂贵且不开源而难以流行。本文基于XML语言,设计出操作简单且通用的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在深入学习和归纳总结不同类型通信协议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设计了通信协议数据报文格式的一般描述方法,其由主体描述文件和Note注释文件两部分组成。主体描述文件和Note注释文件可以完整地描述通信协议数据报文格式的一般特征,且其结构清晰易懂。然后设计了同步交互逻辑的一般描述方法,采用层次化结构描述一致性测试集合。一致性测试集合分为3个层次,每一层都对应一个拥有不同通用属性和元素的XML文件。通过对协议进行状态迁移提取和功能划分,将三层XML描述文件整合成完整的一致性测试集合,且其结构清晰,便于测试人员掌握。最后完成对通用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的整体组织架构设计和实现,并使用本系统对BGP4协议和FTP协议进行了一致性测试。
常素华[3](2020)在《宽带微功率无线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Ubiquitous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UP-Io T)的发展,我国国家电网开始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宽带微功率(Broadband Micro-Power,BMP)无线通信技术进行研究,以实现对用电信息更高效地采集。为了开发出商用BMP协议栈,推动BMP无线通信系统的产业化,必须对BMP通信设备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确保各厂商所生产BMP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因此,本文对BMP协议的一致性测试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并实现BMP协议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集和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首先对BMP协议和现有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集设计方案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针对现有测试用例集设计方案覆盖率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混合有限状态机(Hybrid Finite State Machine,HFSM)测试用例集设计方案,提高了对BMP测试项的覆盖率。其次对BMP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并基于测试和测试控制表达法第三版(Testing and Test Control Notation version 3,TTCN-3)和Qt完成了BMP测试系统的开发工作。该测试系统可自动化兼容对被测实现(Implementation Under Test,IUT)的三种测试模式,包括高性能虚拟机(Quick Emulator,QEMU)模式、虚拟射频(Virtual RF Board,V-RFB)模式和真实射频(Real RF Board,R-RFB)模式,提高了测试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此外,测试系统中收发模块的实现,提高了测试脚本的编辑效率。最后验证了BMP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正确性,并对已实现的BMP通信设备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经过反复对代码的修改和优化,测试用例通过率最终达到100%。本文对BMP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集和测试系统的实现,为BMP协议栈的研究提供了一致性测试手段,推动了BMP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商业化,助力国家电网BMP无线通信系统项目的更快完成。
张云[4](2020)在《5G NR系统终端MAC层的研究与测试》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新,当前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5G)无疑成为通信届研究的焦点,相关5G终端产品也从理论走向市场。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作为5G终端的重要组成,其研发的成熟度将会体现开发人员对于5G关键技术的理解能力,决定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以5G系统终端MAC层的功能研究和测试工作为切入点,验证MAC层功能实现的协议一致性,为终端产品的改进提供重要支撑。本课题依托于重庆市科委重大主题专项“5G终端模拟设备的研发及应用”,旨在开发符合3GPP Release 15协议要求的终端系统,实现针对g NB的数据交互和测试。以MAC层的实体架构和主要功能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5G系统MAC层随机接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和信道复用所表现的新功能特性。验证项目开发中5G系统终端MAC层的文档设计、功能实现和异常情况处理的合理性和协议一致性。结合协议栈项目开发和测试的特性,采用并行测试模型,将MAC层测试的设计实施和整个项目的设计开发同步进行。鉴于当前项目开发实施进度滞后,采用MAC单层测试方案,分析MAC单层测试目标,划分测试阶段,明确测试设计和实施步骤。基于MAC层功能研究,罗列MAC层测试集的测试需求分析,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MAC层测试集方案,包括终端测试状态、MAC测试状态、测试接口、测试原语及测试定时器。根据MAC层测试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测试流程,并采用经典灰盒测试方法设计测试用例,体现由整体到局部的精细化设计思路。基于当前项目开发使用的PC+DSP+FPGA硬件实现方案架构和MAC在终端信令消息交互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特性,构建PC+DSP的MAC单层测试平台架构。通过CCS5.5和Visual Studio 2012软件环境以及TMS320C6678硬件基带开发板开展测试集实施工作。经过上百次的测试验证分析和实现代码修正,最终确认课题设计的测试例能够覆盖MAC层主要功能过程,测试例组的综合代码覆盖率达到94%以上,功能实现代码的测试通过率达到100%。在检验测试集设计和实施工作合理性和完善性的同时,也验证了MAC层功能实现的协议一致性。
杨光[5](2019)在《基于IXIA平台的车载以太网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汽车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中的ECU数量将会不断增加,导致目前车载网络的负载率越来越大,同时现有车载网络的带宽和数据传输速度也限制了汽车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开发新的车载网络。以太网因其高带宽、快速和高度可扩展性的特点将成为下一代车载网络。尽管以太网在IT行业已经被广泛应用且稳定可靠,但以太网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仍是新技术,又因为汽车行业与人身财产安全紧密相关,所以新的车载网络被应用后必须对其进行测试,保证其协议的一致性。车载以太网主要涉及了TCP/IP协议。本文选取了TCP/IP协议中的重要协议,在深入研究协议标准的基础上,结合IXIA测试工具和Upper Tester,设计实现了基于IXIA工具的车载以太网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协议一致性测试涉及的协议包括:ARP、ICMP、IP、TCP和UDP。通过分析协议一致性测试原理和各协议的标准规范,设计了一份协议一致性测试需求规范,为测试系统搭建提供了需求和目标。完成了基于IXIA平台的测试系统硬件平台搭建,设计开发了Upper Tester以实现对DUT的远程控制,对Upper Tester的开发主要是对SOME/IP协议报文的设计开发,通过对SOME/IP协议的报文头和报文负载进行设计,满足了车载以太网协议一致性测试对DUT功能的要求。车载以太网协议一致性测试集的编写参考了测试规范“Automotive Ethernet ECU Test Specification”,形成了一份较内容全面且合理的测试集。利用测试系统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验证,通过对Upper Tester和测试套件的验证测试,证明测试系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能够发现DUT协议实现的问题,保证了整车的通信质量。
马畅[6](2018)在《电力线通信协议测试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技术是使用电力线缆作为传输媒介,通过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在不同设备节点之间交换数据和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国家电网提出的基于电力线通信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全网的用电信息的远程采集、计费等的自动化控制;目前国家电网还在持续地推动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采集设备的发展建设,努力实现采集系统的全网覆盖。在过去的几年里,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我国多个厂家已经在基于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协议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为了确保生产的电力线通信设备既要符合协议标准规范的要求,又需要能够实现不同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因此,搭建测试系统并对电力线协议进行一致性测试,对推进电力线协议的标准化和不同厂家的电力线设备的互联互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工作是深入研究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协议,并设计和开发针对某电网公司的宽带电力线载波协议的一致性测试集和测试系统。首先,对电力线协议的协议标准进行了整体介绍,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协议栈结构、组网机制以及网络维护机制等;其次,在分析了电力线协议测试需求的基础上,基于TTCN-3核心语言设计和划分了电力线协议的一致性测试集,测试集的测试内容涵盖了电力线协议标准规定的功能、机制的各个方面,并以TTCN-3测试脚本的形式描述了测试集中所有的测试用例;然后,使用TITAN开发环境设计并完成了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开发工作,包括编解码实体开发、系统适配器开发等;最后使用一个模拟被测程序对电力线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确保了测试系统实现的正确性和TTCN-3测试脚本的可行性。
李君妍[7](2017)在《新型互联网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规模的爆炸性增长,网络接入设备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网络终端用户对网络安全性的需求与日俱增。当前以TCP/IP体系架构为基础的互联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迫切需要一种网络架构层面的新机制,解决TCP/IP网络一些固有的安全缺陷,进而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北京交通大学主持的国家973项目"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针对IP地址的双重语义特性,提出了用户身份与位置分离的网络设计思想。藉此思想提出的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网络架构和协议体系。在该体系中,组播服务机制是基础机制,基于该机制确立的组播标识通信协议和组播路由协议标准,是其他协议的主要参考依据。作为最新的研究成果,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的一致性测试在国内外并不多见,而一致性测试是保证协议实现与协议内容相符合的重要方法,对新型互联网的研制、发展和推广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针对新型互联网中的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开展了有关一致性测试的研究工作。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包括对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的研究情况与一致性测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然后结合协议一致性测试理论,设计了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流程。本文以此为基础,按照模块化树形结构描述方法设计了一致性测试集,并将测试集中的测试例用文本与图形两种方式进行了描述。随后依据以上的一致性测试集和测试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一致性测试系统。本文对该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了讲解,且对具体每个模块的设计流程与代码实现进行了阐释。最后,本文对组播标识通信协议和组播路由协议进行一致性测试实验,验证了所设计实现测试系统的可用性和一致性测试功能,以及测试集的正确性。本文所开展的新型互联网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一致性测试研究工作,有效地检验了相关的组播协议实现与组播协议标准的契合程度,同时所设计的一致性测试集和测试系统也具有较强的可重构性和可扩展性,为新型互联网的推广应用建立了良好基础。
周孟跃[8](2016)在《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接入设备多样化的持续发展,终端用户对网络移动性、安全性和多业务支持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现有以TCP/IP体系架构为基础的互联网已经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新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工作。新型互联网就是针对这一迫切需求提出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网络架构和协议体系,在该体系中,单播标识通信协议和组播标识通信协议均为基础性协议标准,是其他协议的主要参考依据和基础。作为全新的网络协议,国内外目前尚未开展有关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工作,而协议一致性测试则是保证协议实现与协议内容相符合的重要方法,对新型互联网的研制、发展和推广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展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十分必要,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本文将以单播标识通信协议标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标准和协议一致性测试理论为基础,设计实现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集,研究开发相配套的一致性测试系统,并完成对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测试。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单播通信与组播通信的协议研究情况和一致性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深入研究了单播标识通信协议和组播标识通信协议的内容与技术,结合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内容,设计了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流程。然后以此为基础,按照一致性测试集组织架构和设计方法详细阐述了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集的设计与实现,并运用文本与形式化两种方式对测试集进行描述。随后依据设计的一致性测试集和测试需求,本文设计实现了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并对构成系统的五个模块:测试管控模块、测试例管理模块、测试例解析模块、测试执行模块和测试结果生成模块,分别讲解了其功能设计、代码实现原理以及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最后,本文通过对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进行一致性测试检测与实验,验证了设计实现的测试集的可用性、正确性和测试系统的一致性测试功能。本文设计实现的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集和测试系统有效提高了两项协议不同技术实现之间的互联互通性,并且具有较强的可重构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为新型互联网的推广应用建立了良好基础。
陈想[9](2014)在《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用户对互联网的多业务支持能力、安全性及移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迫在眉睫。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当前IPv4业务覆盖范围的广阔性,从IPv4向IPv6的过渡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IPv6翻译过渡技术就是针对这一重大迫切需求提出的一种高效可行的技术。在IPv6翻译过渡技术的部署应用中拥有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过渡设备至关重要,而对支持新的过渡技术的设备进行一致性测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不同过渡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性。由于IPv6翻译过渡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因此针对该技术的一致性测试同样属于新的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机构提出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系统为翻译过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本文通过对IPv6翻译过渡技术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无状态翻译过渡技术SIIT、IVI和有状态翻译过渡技术NAT-PT、NAT64在其运行环境下的功能特点,结合一致性测试标准,以模块化设计模型和树形管理模型为指导实现了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集,在Linux操作系统下,设计实现了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系统,并对四种实现原理不同的IPv6翻译过渡技术进行了一致性测试实验。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介绍了现有IPv6翻译过渡技术及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科研成果,然后对当前三种主要的IPv6过渡技术的技术特点做了详细介绍,包括双协议栈技术、隧道过渡技术以及IPv6翻译过渡技术。结合一致性测试理论,参考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模型,提出以模块化和树形模型的独特形式设计并管理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集。按照一致性测试集的设计流程及组织架构对四种IPv6翻译过渡技术的一致性测试集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介绍。在一致性测试集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实现了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系统中的三个关键模块——编译器子系统、执行器子系统以及界面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具体实现的数据结构、算法实现以及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最后,本文通过对四种IPv6翻译过渡技术的实际测试来验证本测试系统的正确性。本文研究开发的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系统为IPv6翻译过渡技术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标准量化工具,可以有效提高不同技术实现之间的互联互通性,具有扩展性强、不基于协议栈、功能全面等特点,为IPv6翻译过渡技术的推广部署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张玉齐[10](2014)在《轻量级SNMP协议一致性测试集规划及开发研究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目前国际上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只是从管理架构上做出了指导,如MANNA和BOSS管理框架。并没有具体的可以实施的标准化的管理协议被提出来。6LoWPAN技术将Ipv6引入无线传感器网络,使得其与传统INTERNET网络融合成为现实。得益于这一技术,许多科研工作者正积极研究将传统INTERNET网络上的协议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上。SNMP协议是传统INTERNET网络上应用最广泛的管理协议,已成为传统网络管理事实上的标准。把SNMP协议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能让管理员在INTERNET网络端远程管理WSN,实现传统网络和WSN网络管理的融合,将大大促进WSN的应用范围。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条件的局限,传统网络上的协议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上,必须针对WSN的特性进行裁剪才能适应WSN网络。协议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协议一致性测试,只有通过了一致性测试的协议实现才可以与其他遵守该协议规范的协议实现正确的通信。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了对SNMP协议进行报头压缩、设计新的协议操作及和多播广播机制结合等改进的6LoWPAN-SNMP技术,针对6LoWPAN-SNMP技术没有对SNMP协议另一大组成部分——管理信息库MIB进行精简的缺陷,本文对其进行了补充,对MIB模块进行了精简。在裁剪出轻量级SNMP协议后,本文对其进行了一致性测试研究,提出了测试集规划方案,将轻量级SNMP协议分为协议操作、MIB和安全机制三大组,分别为每组进行了详细的测试例规划,制定了测试例的命名规则并将测试例组合成树形测试集结构;此外为轻量级SNMP协议设计了回环式的远程测试法,最后使用ISO/IEC推荐的抽象测试集描述语言TTCN-3实现了轻量级SNMP协议一致性抽象测试集的开发。
二、一种可变测试集的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可变测试集的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XML的通用通信协议测试工具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协议一致性测试和BGP协议以及FTP协议 |
2.1 协议一致性测试 |
2.1.1 一致性测试的基本概念 |
2.1.2 一致性测试原理 |
2.1.3 一致性测试过程 |
2.1.4 一致性测试方法 |
2.2 BGP协议 |
2.2.1 BGP协议的特性 |
2.2.2 BGP的路径属性 |
2.2.3 BGP的报文格式 |
2.3 FTP协议 |
2.3.1 FTP协议的特性 |
2.3.2 FTP协议的报文格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XML语言的协议描述 |
3.1 XML语言介绍和选择依据 |
3.1.1 XML语言简介 |
3.1.2 XML语言的语法格式 |
3.1.3 XML文档解析 |
3.1.4 XML作为测试套描述语言的优势 |
3.2 抽象测试套的描述 |
3.2.1 测试套的结构 |
3.2.2 测试套的具体描述形式 |
3.3 协议数据报文格式的XML描述 |
3.3.1 主体描述XML文件的设计 |
3.3.2 Note注释XML文件的设计 |
3.3.3 BGP协议数据报文格式描述文件的设计 |
3.3.4 解析引导XML文件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4.1.1 设计需求与功能需求 |
4.1.2 设计目标 |
4.2 系统的设计方案 |
4.3 一致性测试系统的设计 |
4.3.1 用户界面的设计 |
4.3.2 测试序列生成模块的设计 |
4.3.3 测试用例编辑模块的设计 |
4.3.4 测试用例保存模块 |
4.3.5 测试执行模块 |
4.3.6 底层通信模块 |
4.3.7 测试结果判决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实现 |
5.1 用户界面实现 |
5.2 测试序列生成模块的实现 |
5.3 测试用例编辑模块的实现 |
5.3.1 数据报文格式解构子模块的实现 |
5.3.2 测试例及测试步编辑子模块的实现 |
5.4 测试执行模块的实现 |
5.5 底层通信模块的实现 |
5.6 测试结果判决模块的实现 |
5.7 BGP4协议的一致性测试 |
5.7.1 BGP4协议一致性测试环境的搭建 |
5.7.2 BGP4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测试项目 |
5.7.3 BGP4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测试结果 |
5.8 FTP协议的一致性测试 |
5.8.1 FTP协议一致性测试环境的搭建 |
5.8.2 FTP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测试项目 |
5.8.3 FTP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测试结果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宽带微功率无线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协议一致性测试 |
1.2.2 BMP协议演进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BMP协议与一致性测试方法 |
2.1 BMP协议概述 |
2.1.1 BMP系统应用场景 |
2.1.2 BMP协议机制 |
2.2 协议一致性测试 |
2.2.1 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 |
2.2.2 基于TTCN-3的协议一致性测试 |
2.3 协议一致性测试集生成方法 |
2.3.1 FSM |
2.3.2 等价类划分法 |
2.3.3 边界值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BMP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集设计 |
3.1 BMP功能分析 |
3.2 测试用例集设计方案 |
3.2.1 BMP协议特点分析 |
3.2.2 测试用例集设计方案分析 |
3.3 BMP测试用例集设计 |
3.3.1 BMP测试用例集设计示例 |
3.3.2 测试用例详细执行步骤示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BMP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用户需求 |
4.1.2 业务需求 |
4.1.3 开发需求 |
4.2 测试系统架构设计 |
4.2.1 一致性测试系统实现方案 |
4.2.2 一致性测试系统架构设计 |
4.3 测试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4.3.1 主控UI界面 |
4.3.2 设备模拟模块 |
4.3.3 测试系统接口 |
4.3.4 测试模式兼容模块 |
4.3.5 收发函数模块 |
4.4 测试脚本的实现示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MP一致性测试系统验证与应用 |
5.1 BMP测试系统自测 |
5.1.1 编解码模块验证 |
5.1.2 测试系统接口验证 |
5.1.3 测试模式兼容验证 |
5.2 BMP测试用例执行 |
5.3 验证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MAC帧头格式及测试值填充 |
附录 B 自动化兼容三种测试模式的测试结果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4)5G NR系统终端MAC层的研究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来源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MAC层功能研究和一致性测试概述 |
2.1 NR系统概述 |
2.1.1 NR系统网络架构 |
2.1.2 NR无线协议架构 |
2.2 协议栈MAC层 |
2.2.1 MAC实体架构 |
2.2.2 MAC实体信道映射 |
2.3 MAC层功能过程 |
2.3.1 随机接入过程 |
2.3.2 HARQ过程 |
2.3.3 信道复用 |
2.4 MAC层一致性测试概述 |
2.4.1 测试模型 |
2.4.2 测试目标分析 |
2.4.3 测试阶段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AC层测试集的设计 |
3.1 测试需求分析 |
3.2 方案设计 |
3.2.1 测试方法确定 |
3.2.2 终端测试状态划分 |
3.2.3 MAC层测试状态迁移 |
3.2.4 测试接口设计 |
3.2.5 测试原语设计 |
3.2.6 测试定时器设计 |
3.3 MAC层测试流程设计 |
3.3.1 实时调度测试流程设计 |
3.3.2 随机接入测试流程设计 |
3.3.3 HARQ过程测试流程设计 |
3.3.4 信道复用测试流程设计 |
3.3.5 异常处理测试流程设计 |
3.4 MAC层测试例设计 |
3.4.1 实时调度测试例设计 |
3.4.2 随机接入过程测试例设计 |
3.4.3 HARQ过程测试例设计 |
3.4.4 信道复用测试例设计 |
3.4.5 异常处理测试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AC层测试集的验证与分析 |
4.1 测试平台搭建 |
4.1.1 项目实现方案架构 |
4.1.2 MAC单层测试平台 |
4.2 MAC层功能实现的验证分析 |
4.2.1 实时调度验证分析 |
4.2.2 随机接入验证分析 |
4.2.3 HARQ过程验证分析 |
4.2.4 信道复用验证分析 |
4.3 MAC层异常处理实现的验证分析 |
4.3.1 下行同步失败异常处理验证分析 |
4.3.2 随机接入异常处理验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5)基于IXIA平台的车载以太网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2 课题发展现状 |
1.2.1 车载网络发展现状 |
1.2.2 车载以太网发展现状 |
1.2.3 车载以太网协议一致性测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车载以太网协议 |
2.1 协议模型 |
2.1.1 物理层 |
2.1.2 数据链路层 |
2.1.3 网络层 |
2.1.4 传输层 |
2.1.5 应用层 |
2.2 主要协议 |
2.2.1 地址解析协议(ARP) |
2.2.2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
2.2.3 互联网协议(IP) |
2.2.4 传输控制协议(TCP) |
2.2.5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2.3 数据传输原理 |
2.3.1 数据寻址方式 |
2.3.2 数据封装与解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协议一致性测试需求 |
3.1 协议一致性测试原理 |
3.2 ARP协议一致性测试需求 |
3.2.1 ARP报文生成测试 |
3.2.2 ARP报文接收测试 |
3.3 ICMPv4 协议一致性测试需求 |
3.3.1 错误处理测试 |
3.3.2 ICMPv4 类型测试 |
3.4 IPv4 协议一致性测试需求 |
3.4.1 IPv4 协议一致性测试 |
3.4.2 IPv4 链路本地地址动态配置测试 |
3.5 TCP协议一致性测试需求 |
3.5.1 TCP连接建立、管理及终止测试 |
3.5.2 TCP报文格式测试 |
3.5.3 TCP可靠性和流量控制功能测试 |
3.6 UDP协议一致性测试需求 |
3.6.1 UDP报文格式测试 |
3.6.2 字段测试 |
3.6.3 用户接口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系统设计 |
4.1 整体设计方案 |
4.2 硬件平台搭建 |
4.3 测试软件 |
4.4 Upper Tester设计开发 |
4.4.1 开发环境 |
4.4.2 控制报文原理 |
4.4.3 控制报文设计 |
4.4.4 TCP Tester设计 |
4.4.5 UDP Tester设计 |
4.5 测试集设计 |
4.5.1 测试集组织结构 |
4.5.2 测试集类别分类 |
4.5.3 测试用例文本描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验证及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1.1 ARP协议一致性测试环境 |
5.1.2 ICMPv4 协议一致性测试环境 |
5.1.3 IPv4 协议一致性测试环境 |
5.1.4 IPv4 链路本地地址测试环境 |
5.1.5 TCP协议一致性测试环境 |
5.1.6 UDP协议一致性测试环境 |
5.2 Upper Tester测试 |
5.2.1 测试配置 |
5.2.2 结果分析 |
5.3 测试套件测试 |
5.3.1 ARP协议一致性测试 |
5.3.2 TCP协议一致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电力线通信协议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主要工作与安排 |
第二章 宽带载波电力线协议 |
2.1 宽带载波电力线协议简介 |
2.2 协议栈及协议机制简介 |
2.2.1 应用层 |
2.2.2 数据链路层 |
2.2.3 物理层 |
2.3 一致性测试简介 |
2.3.1 协议一致性测试概念 |
2.3.2 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 |
2.3.3 协议一致性测试流程 |
2.4 宽带载波电力线测试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TTCN-3的电力线协议一致性测试集设计 |
3.1 TTCN-3测试系统 |
3.1.1 TTCN-3基本概念 |
3.1.2 TTCN-3系统结构 |
3.1.3 TTCN-3核心语言 |
3.2 使用TTCN-3核心语言设计测试集 |
3.2.1 测试架构设计 |
3.2.2 测试用例划分 |
3.2.3 测试数据生成 |
3.2.4 测试脚本编写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TITAN的电力线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实现 |
4.1 开源测试工具TITAN |
4.1.1 TITAN基本概念 |
4.1.2 TITAN系统结构 |
4.1.3 开发工具Eclipse |
4.2 基于TITAN的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 |
4.2.1 测试系统结构设计 |
4.2.2 端口框架介绍 |
4.2.3 编解码实体设计 |
4.2.4 系统适配器实体设计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一致性测试系统验证与分析 |
5.1 物理平台模拟程序的设计 |
5.2 验证测试系统功能的正确性 |
5.2.1 验证通信功能的正确性 |
5.2.2 验证编解码功能的正确性 |
5.3 验证TTCN-3测试脚本的可行性 |
5.4 软件硬件联调及扩展应用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新型互联网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型互联网组播服务相关协议 |
1.2.2 协议一致性测试 |
1.3 论文结构 |
2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及一致性测试研究概述 |
2.1 新型互联网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标准 |
2.1.1 新型互联网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主要内容 |
2.1.2 新型互联网组播路由协议主要内容 |
2.2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 |
2.2.1 协议一致性测试基本理论 |
2.2.2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集设计 |
3.1 一致性测试集设计方法与组织架构 |
3.2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分析 |
3.3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测试集文本描述 |
3.4 一致性测试集形式化描述 |
3.4.1 模块化树形结构描述方法 |
3.4.2 测试协议首部格式设计与形式化描述 |
3.4.3 测试行为形式化描述 |
3.4.4 测试例形式化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4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4.2 测试例解析模块 |
4.2.1 测试数据解析部分 |
4.2.2 测试过程解析部分 |
4.3 测试执行模块 |
4.3.1 多线程功能部份 |
4.3.2 对比判断部分 |
4.4 测试结果生成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实验 |
5.1 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实验 |
5.1.1 组播源加入触发功能一致性测试 |
5.1.2 组播服务更新功能一致性测试 |
5.2 组播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实验 |
5.2.1 状态汇报确认功能一致性测试 |
5.2.2 核心网路由信息下发确认功能一致性测试 |
5.3 组播标识通信/组播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播/组播通信协议 |
1.2.3 协议一致性测试 |
1.3 论文结构 |
2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及一致性测试研究概述 |
2.1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标准 |
2.1.1 单播标识通信协议主要内容与技术 |
2.1.2 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主要内容与技术 |
2.2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 |
2.2.1 协议一致性测试理论概述 |
2.2.2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集设计 |
3.1 一致性测试集组织架构和设计方法 |
3.2 单播/组播协议分析 |
3.2.1 单播标识通信协议分析 |
3.2.2 组播标识通信协议分析 |
3.3 一致性测试集文本描述 |
3.3.1 单播标识通信协议测试集文本描述 |
3.3.2 组播标识通信协议测试集文本描述 |
3.4 一致性测试集形式化描述 |
3.4.1 模块化树形结构描述方法 |
3.4.2 测试协议首部格式设计与形式化描述 |
3.4.3 测试行为形式化描述 |
3.4.4 测试例形式化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4.2 测试管控模块 |
4.3 测试例解析模块 |
4.3.1 测试数据解析部件 |
4.3.2 测试过程解析部件 |
4.4 测试执行模块 |
4.4.1 多线程功能部件 |
4.4.2 对比判断部件 |
4.5 测试结果生成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5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验证 |
5.1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检测 |
5.1.1 接入网数据包转发功能一致性测试 |
5.1.2 接入网数据包转发功能代码审查 |
5.1.3 结果分析 |
5.2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实验 |
5.2.1 单播分离映射功能一致性测试 |
5.2.2 组播源注册与注销一致性测试 |
5.2.3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Pv6翻译过渡技术 |
1.2.2 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 |
1.3 论文整体结构和章节安排 |
2 IPv6过渡技术及一致性测试研究概述 |
2.1 双协议栈技术 |
2.2 隧道过渡技术 |
2.3 IPv6翻译过渡技术 |
2.3.1 无状态翻译过渡技术 |
2.3.2 有状态翻译过渡技术 |
2.4 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研究 |
2.4.1 一致性测试集模块化设计模型 |
2.4.2 一致性测试集树形管理模型 |
2.5 小结 |
3 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集设计方案 |
3.1 一致性测试集设计流程 |
3.2 IPv6翻译过渡技术协议分析 |
3.3 IPv6翻译过渡技术抽象测试集设计 |
3.4 IPv6翻译过渡技术形式化测试集设计 |
3.4.1 测试描述语言概述 |
3.4.2 形式化测试集概述 |
3.5 小结 |
4 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4.2 编译器子系统 |
4.2.1 测试数据包组合 |
4.2.2 读取测试流程 |
4.3 执行器子系统 |
4.3.1 发送接收模块 |
4.3.2 比较模块 |
4.3.3 判决模块及结果存储模块 |
4.4 界面子系统 |
4.5 小结 |
5 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实验 |
5.1 无状态翻译过渡技术测试实验 |
5.1.1 测试环境搭建与配置 |
5.1.2 SIIT翻译过渡技术测试内容与结果 |
5.1.3 IVI翻译过渡技术测试内容与结果 |
5.2 有状态翻译过渡技术测试实验 |
5.2.1 测试环境搭建与配置 |
5.2.2 NAT-PT翻译过渡技术测试内容与结果 |
5.2.3 NAT64翻译过渡技术测试内容与结果 |
5.3 与思博伦Test Center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轻量级SNMP协议一致性测试集规划及开发研究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轻量级 SNMP 协议研究背景 |
1.1.2 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现状 |
1.2.2 轻量级 SNMP 协议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课题相关技术研究 |
2.1 一致性测试技术 |
2.1.1 一致性要求 |
2.1.2 测试方法 |
2.1.3 测试集的三种形式 |
2.1.4 测试集生成方法 |
2.1.5 测试流程 |
2.2 TTCN-3 抽象测试例描述语言 |
2.3 6LoWPAN 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NMP 协议裁剪及其一致性测试集规划 |
3.1 SNMP 协议分析 |
3.1.1 SNMP 体系结构 |
3.1.2 管理信息库 MIB |
3.1.3 消息格式 |
3.1.4 协议操作 |
3.1.5 SNMP 安全机制 |
3.2 SNMP 协议裁剪 |
3.2.1 精简 SNMP 协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3.2.2 SNMP 头部压缩技术 |
3.2.3 新的协议操作 |
3.2.4 管理信息库 MIB 裁剪 |
3.3 轻量级 SNMP 协议一致性测试集规划 |
3.3.1 6LoWPAN-SNMP 一致性要求 |
3.3.2 测试集规划原则和命名规则 |
3.3.3 协议操作测试规划 |
3.3.4 MIB 测试规划 |
3.3.5 安全机制测试规划 |
3.3.6 抽象测试集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轻量级 SNMP 协议一致性测试集开发研究 |
4.1 测试方法设计 |
4.2 测试数据类型设计 |
4.3 测试数据设计 |
4.3.1 TTCN-3 模板机制 |
4.3.2 用模板定义测试数据 |
4.4 测试配置 |
4.5 测试行为 |
4.5.1 测试行为定义的一般步骤 |
4.5.2 列对象测试行为 |
4.5.3 标量对象测试行为 |
4.5.4 协议操作测试行为 |
4.5.5 安全机制测试行为 |
4.6 测试控制定义 |
4.7 测试例的验证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一种可变测试集的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宽带微功率通信系统物理层一致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叶俊杰.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2]基于XML的通用通信协议测试工具的开发与实现[D]. 能飏.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宽带微功率无线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与实现[D]. 常素华.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5G NR系统终端MAC层的研究与测试[D]. 张云.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基于IXIA平台的车载以太网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D]. 杨光.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6]电力线通信协议测试系统设计[D]. 马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7]新型互联网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设计与实现[D]. 李君妍.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1)
- [8]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设计与实现[D]. 周孟跃.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9]IPv6翻译过渡技术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想.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6)
- [10]轻量级SNMP协议一致性测试集规划及开发研究 ——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D]. 张玉齐.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