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伍专业化基层正规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1](2021)在《国家消防指挥员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探讨国家消防指挥员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制度的性质和定位,分析建立该制度体系对于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消防救援队伍的重要作用,提出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的内容、实施程序,以及逐步推进建立该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期通过推动建立该体系,逐步提高我国消防指挥员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陈慧瑜[2](2021)在《基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案多人少、思想不稳定、不同序列之间的人员流动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要正确理解"检察队伍专业化"的内涵,努力提升各序列检察人员的法律职业素养;提高检察官员额比例,激发检察官和助理的工作积极性;打破序列壁垒,允许不同序列的检察人员之间合理流动;缩小不同序列检察人员的薪酬待遇差距,拓宽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
吴宗宪,张威[3](2020)在《我国农村社区矫正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城乡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农村社区矫正工作不仅具有自身特点,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农村社区矫正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公职人员数量少、任务重,职业保障不足,专业化程度低,社区矫正辅助力量严重缺乏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方法促进农村社区矫正队伍向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创新工作模式,开创具有农村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
殷成龙[4](2021)在《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安特警作为公安部门的一个特殊警种,主要承担反恐、防爆和处置突发事件等特殊任务,是一支新时期党和国家用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特殊队伍。2005年公安部发布了《公安部关于特警队伍建设规范意见》,并决定在全国各省会城市、直辖市、自治区首府和计划单列市等36个重点城市成立全新的公安特警队,使之成为一支独立的队伍。公安特警作为反恐处突、打击严重暴力案件的重要力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反恐处突的“尖刀”队伍。在当前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公安特警队伍建设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公安特警队伍要保持良好的工作业绩和强盛的战斗力,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队伍管理做基础和保障。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于2011年独立成为扬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独立至今不足十年,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因为成立时间不长,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建设的正规化和职业化,影响了公安业务高效开展。本文通过对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的文化建设、后勤保障、专业化建设、训练体系、招录制度、职业规划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的研究采取传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结合本人在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中的工作实际,提出在公安特警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结合对比国(境)内外优秀的公安特警队伍建设和管理经验,分析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将扬州市的公安特警队伍建设与国(境)内外优秀公安特警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比较,最后根据扬州市本市的特色、治安状况和实际的财政情况,提出适合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建设的建议和对策,提高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战斗力。
杨洋[5](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研究说明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钱大军,郭建果[6](2021)在《法官员额制的功能实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法官员额制改革的预期功能是构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将优秀法官"选出"并"留在"一线审判队伍中。法官员额制实施以来,法官流失问题虽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情况仍不容乐观,表明法官员额制的预期功能并未完全得到实现。造成这一不尽理想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拟订履行预期功能的审判团队在人员构成和运作模式上还不够完善;第二,法院体系内与法官员额制紧密相关的其他要素对员额制功能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强化改革的系统集成性,以各项配套措施的系统跟进来促成法官员额制的落实是实现法官员额制预期功能的有效路径。
丁祖胜,方卫胜[7](2021)在《新时代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四化”建设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加快推进政法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政法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建设过硬政法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11月6日,中共司法部党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通报中指出,司法部党组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党组工作,加强所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司法行政队伍"四化"建设,努力打造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司法行政"铁军"。
刘俊涛[8](2020)在《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以J市法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队伍建设是人民法院灵魂锻塑的基础,是人民法院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后,法院队伍开始实行分类管理,法院人员被划分为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三个序列,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模式。司法行政队伍作为法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院联系群众、沟通上下的重要力量,为审判权正常行使发挥着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当前的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注重强调以法官为核心,以服务审判工作为重心,对如何完善法官队伍职业保障思考较多,但对于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方面考虑不够,未予应有重视,与其相关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影响了法院司法行政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鉴于司法行政队伍在保障法院审判权运行方面的重要意义,审视当下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现状以及制约因素,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司法行政队伍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从研究J市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入手,通过文献检索,了解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清晰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法院司法行政、法院司法行政人员等相关概念,并明确以人岗匹配理论、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对J市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的司法行政人员进行近距离观察、问卷调查、无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发现J市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中的问题,挖掘背后深层次成因,并在理论指导下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研究发现,J市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主要在于:人力资源规划缺位、人力资源配置不当、教育培训质效不高、绩效考核导向失灵、综合激励机制乏力等,问题的背后成因主要包括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制约、理念观念的滞后,以及法院人才策略的不当等。在分析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思考,提出了加强法院司法行政队伍的一些建议:完善法院司法行政队伍管理体制、加强人力资源配置、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构建有效综合激励机制等,以期在破解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难题,为激发司法行政队伍活力,促进法院整体发展,确保司法改革成效上提供参考。
范慧鹏[9](2020)在《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H省公安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在全面深化公安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全球高速融合带来国际间执法合作加速,经济形势不断攀升带来经济领域犯罪猛增,社会矛盾复杂激化带来政府治理压力,公安队伍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的更新变化加快,凸显出原有的公安队伍管理模式、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发展的需要,以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的公安队伍建设,形势紧迫又任重道远。如何提高政工部门的建设能力,提高分类管理的领导水平,提升公安民警的职业素养,使公安队伍建设向高水平迈进,是当前的一项热门课题。其中,立足公安民警自身,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在公安队伍建设中的实践应用,以激发公安队伍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了笔者的研究重点。论文依据行为科学理论,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对H省公安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H省公安机关民警思想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H省公安机关队伍建设中凸显的问题。H省公安机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压力、职业荣誉、职业素养、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改革等多个方面。通过引入行为科学的多种理论,同时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警察队伍以警为本所采取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工资福利保障的基础上,针对H省公安机关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的原则,从强化工作措施、坚持以警为本、强化教育训练、改进工作方法、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对策,同时对完善H省公安机关政工工作体系、建设原则以强化队伍建设做出了探索和设想。
周安军[10](2020)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以N市公安局为例》文中指出自2015年“放管服”改革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后,政府部门力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的组织结构、运作流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社会治理体系产生了巨大变化,“放管服”改革所要求的政府再造、服务群众、社会参与和政府公共管理有高度契合,为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优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新思路和新要求。公安机关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我国现行的公安机关组织结构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传统体制的特点,仍处于面向现代警务的过渡时期。这种组织结构管理系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状况以及“放管服”改革要求,严重制约的警察职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警察组织结构管理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本文以N市公安局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放管服”改革下的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阐释了“放管服”改革、政府部门、组织结构和组织结构要素等核心概念,并根据相关理论模型分析提出了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优化是“放管服”改革的特殊形式和必然要求。其次,通过分析N市公安局组织结构及“放管服”改革概况,分析其组织结构特点及放管服改革概况,总结了其组织结构无法适应“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困境并且分析了原因。接着,对“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提出方案。最后,提出“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路径,并提出结论和展望。
二、队伍专业化基层正规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队伍专业化基层正规化(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消防指挥员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消防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概念辨析 |
1.1 专业化的概念 |
1.2 职业化的概念 |
1.3 消防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含义 |
2 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的性质、定位与作用 |
2.1 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的性质和定位 |
2.2 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的作用 |
3 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的内容与实施程序 |
3.1 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的内容 |
3.1.1 建立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 |
3.1.2 建立国家级消防相关专业学习指导平台 |
3.2 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的实施程序 |
4 如何有效推进建立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制度 |
5 结语 |
(2)基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层检察院人员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二、基层检察院人员分类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对彼此角色的真正意义未能有统一清晰的认识 |
(二)某些进入检察官序列的领导干部难以胜任独立办案的职责 |
(三)综合后勤部门与业务部门工作强度相若,而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前景却差距明显,严重挫伤了司法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
三、关于改进基层检察院人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
(一)正确理解“检察队伍专业化”的内涵,努力提升各个序列检察人员的法律职业素养 |
(二)提高检察官相关制度的科学性,激发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工作的积极性 |
(三)打破序列壁垒,允许不同序列的检察人员之间依规合理流动 |
(四)缩小不同序列检察人员的工资待遇差距,拓宽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 |
四、结语 |
(4)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公安特警 |
2.1.2 公安文化 |
2.1.3 职业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职业锚理论 |
2.2.2 期望理论 |
第3章 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发展现状 |
3.1 机构变革过程 |
3.2 队伍发展情况 |
3.3 人员情况 |
第4章 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
4.1.2 招录制度存在缺陷 |
4.1.3 训练体制有待完善 |
4.1.4 装备保障存在不足 |
4.1.5 队员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
4.1.6 公安特警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 |
4.2.2 公安特警队员素质能力基础不牢 |
4.2.3 单位缺乏对队员的职业规划 |
4.2.4 缺乏高层次组训人才 |
4.2.5 管理体制不健全 |
4.2.6 警队地方高层缺乏公安特警文化建设意识 |
第5章 国(境)内外特警队伍建设研究与借鉴 |
5.1 国(境)内特警队伍 |
5.1.1 南京公安特警队 |
5.1.2 香港特警队 |
5.2 国外特警队伍 |
5.2.1 美国洛杉矶特警队 |
5.2.2 德国边防警察第九大队 |
5.2.3 俄罗斯阿尔法 |
5.3 借鉴总结 |
第6章 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
6.1 明确公安特警职责定位 |
6.2 健全公安特警招录体制 |
6.3 加大装备保障力度 |
6.4 建立系统训练机制 |
6.5 加强职业规划管理 |
6.6 重视特警文化建设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的价值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法官员额制的功能实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官员额制的预期功能 |
二、法官员额制的客观后果 |
三、履行功能之结构的缺欠 |
四、体系环境对预期功能实现的阻滞 |
五、法官员额制的功能实现路径 |
(8)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以J市法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法院人员分类管理 |
2.1.2 法院司法行政 |
2.1.3 法院司法行政人员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岗匹配理论 |
2.2.2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 |
第3章 J市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现状 |
3.1 J市法院司法行政队伍的基本情况 |
3.1.1 年龄结构分析 |
3.1.2 来源构成分析 |
3.1.3 专业化程度分析 |
3.1.4 薪酬待遇分析 |
3.1.5 职务层次分析 |
3.1.6 职业倾向分析 |
3.2 J市法院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做法 |
3.2.1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
3.2.2 加强在岗教育培训 |
3.2.3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
3.2.4 加大干部选任力度 |
第4章 J市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问题与成因分析 |
4.1 J市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现存问题 |
4.1.1 人力资源规划缺失 |
4.1.2 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
4.1.3 教育培训质效不高 |
4.1.4 绩效考核导向失灵 |
4.1.5 综合激励措施乏力 |
4.2 J市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
4.2.1 制度体制的局限性 |
4.2.2 观念理念的滞后性 |
4.2.3 人才策略的不当性 |
第五章 加强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健全法院司法行政队伍管理体系 |
5.1.1 建立健全法院司法行政队伍管理规范 |
5.1.2 建立司法行政队伍垂直管理体制 |
5.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5.2.1 完善人员配置比例划分机制 |
5.2.2 深化内设机构改革 |
5.2.3 大力推进人岗相适 |
5.3 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 |
5.3.1 把好专业人才入口关 |
5.3.2 健全专业人才培训机制 |
5.4 构建有效的综合激励机制 |
5.4.1 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
5.4.2 重视薪酬待遇的外在激励 |
5.4.3 关注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
5.4.4 强化组织文化的精神引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政策法律类 |
二、着作类 |
三、期刊类 |
四、论文类 |
五、网络类 |
附录1 J市法院系统司法行政人员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H省公安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点 |
二、论文不足 |
第二章 公安机关队伍建设与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公安队伍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含义 |
二、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特征 |
三、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阶段划分 |
第二节 行为科学理论 |
一、行为科学中对个体行为的研究理论 |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对公安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三章 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公安机关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
第二节 H省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三节 H省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凸显的问题 |
第四章 H省公安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H省公安机关队伍建设和民警思想状况调查结果 |
第二节 H省公安机关民警存在的问题 |
一、工作生活压力大,身心健康堪忧 |
二、人民警察职业荣誉感弱化 |
三、职业能力素养有待提升 |
四、政治工作方式亟待转变 |
第三节 H省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教育走过场 |
二、心中不知民警情 |
三、不找上门不谈心 |
四、解决问题一锅煮 |
五、政工干部唱单弦 |
第五章 H省公安机关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加强和改进H省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强化工作措施,切实为基层公安机关减负 |
第二节 坚持以警为本,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 |
第三节 强化教育训练,进一步增强职业素质能力 |
第四节 改进工作方法,筑牢思想建设阵地 |
第五节 强化监督管理,持之以恒加强纪律作风建设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问卷调查 H省公安队伍建设和民警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以N市公安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 |
(一)“放管服”改革 |
(二)政府部门 |
(三)组织结构 |
(四)组织结构的要素 |
二、相关理论与模型 |
(一)韦伯官僚制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无增长改善理论 |
(四)组织发展研究模型 |
第二章 “放管服”改革与组织结构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到“放管服”改革 |
(一)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过程 |
(二)“放管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路径 |
二、“放管服”改革与组织结构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
(一)组织结构优化是“放管服”改革的特殊形式 |
(二)组织结构优化是新时代“放管服”改革推进的必然要求 |
第三章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N市公安局组织结构概况 |
一、N市公安局历史沿革及职能简介 |
(一)N市公安局历史沿革 |
(二)N市公安局主要职能 |
二、“放管服”改革背景下N市公安局组织结构及人员概况 |
(一)N市公安局“放管服”改革概况 |
第四章 N市公安局组织结构改革的“放管服”困境 |
一、组织结构无法适应“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困境 |
(一)“简政放权”与“倒金字塔”组织结构的矛盾 |
(二)“放管结合”与组织臃肿、流程不畅的矛盾 |
(三)“优化服务”与基层人员流失、流转不均的矛盾 |
二、组织结构无法适应“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原因分析 |
(一)“简政放权”不彻底,“职责同构”未被打破 |
(二)“放管结合”不到位,低效重复建设、“局部空转” |
(三)“优化服务”不配套,基层条件艰苦、人才外流 |
第五章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
一、“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组织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一)法治规范原则 |
(二)动态发展原则 |
(三)服务优先原则 |
二、“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案 |
(一)工作专业化:精简政府,打破“职责同构” |
(二)集权化:权力下放,重构利益格局 |
(三)管理幅度:放管结合,依据需求整合部门 |
(四)指挥链:创新监管,理顺部门之间关系 |
(五)部门化:优化服务形式,完善专门的行政服务中心 |
(六)正规化:提高服务能力,精简机关充实基层 |
第六章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路径 |
一、组织实施路径 |
(一)成立“放管服”改革组织结构优化领导小组 |
(二)依据“权力清单”制定计划,积极协调配合 |
(三)分步实施,将相同职责的机构整合起来 |
二、制度实施路径 |
(一)推进组织结构、职能、责任、程序法定化 |
(二)明晰职责,构建优良的内部协作 |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
(四)建全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 |
三、人才队伍保障 |
(一)明确“管”、“服”人员定位 |
(二)引进培养优秀服务型人才 |
(三)实行轮岗轮换,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
四、组织文化建设 |
(一)统一理想信念,强调核心价值观念 |
(二)深入开展全员“放管服”改革宣讲 |
(三)强化沟通交流,产生“化学反应” |
结论和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队伍专业化基层正规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消防指挥员模块化培训和标准化任职资质认证考核体系建设研究[J]. 杨华. 中国应急救援, 2021(04)
- [2]基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 陈慧瑜. 中国检察官, 2021(15)
- [3]我国农村社区矫正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 吴宗宪,张威. 刑法论丛, 2020(02)
- [4]扬州市公安特警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殷成龙. 扬州大学, 2021(09)
- [5]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法官员额制的功能实现分析[J]. 钱大军,郭建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2)
- [7]新时代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四化”建设初探[J]. 丁祖胜,方卫胜. 中国司法, 2021(02)
- [8]法院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以J市法院为例[D]. 刘俊涛. 山东大学, 2020(05)
- [9]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H省公安队伍建设研究[D]. 范慧鹏.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10]“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以N市公安局为例[D]. 周安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