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蔬菜、瓜果产业化发展现状、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洪苗[1](2021)在《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数字化为推动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契机和手段,对我国农业产业健康、高效及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过程数字化可将传统的以“经验”为核心转化为以“数据”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以便为作物创造更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提高作物生产能力。当前作物种植管理缺乏规范性指导,环境因素难以精准调控,导致种植管理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和品质差异较大,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为提高设施黄瓜精细化管理能力,开展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拟通过黄瓜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实现黄瓜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提升设施黄瓜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生长模型研究设施黄瓜长势特征提取及环境因子影响程度分析是建立生长模型的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岭回归组合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基于温度、光照强度及湿度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生长模型。黄瓜的生长特征参数包括叶面积、株高及茎粗等,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权重分析发现,叶面积是描述黄瓜长势的重要特征参数,能显着反映黄瓜不同生长时期的长势特征。进一步通过岭回归构建的生长模型分析,发现不同环境因子对设施黄瓜不同生长期长势的影响差异较大:苗期影响黄瓜生长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光照、温度和湿度,初花期依次为温度和光照,果期依次为光照、湿度和温度。黄瓜长势特征提取和各生长期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排序为后续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奠定了基础。(2)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将黄瓜生产过程划分为苗期、初花期及果期,借助矩阵构建不同生长期的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实现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首先构建设施黄瓜生产过程管理数字化方案,以知识类别形式将各时期生产管理划分为环境数字化调控、病害数字化预防及日常农事数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时期的知识库,同时采用产生式规则法与专家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推断出不同生长时期具体的生产管理细则,并形成生产管理决策知识规则库。最后依据知识库和规则库相关知识,以矩阵形式建立不同生长期不同生产管理指标的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构建基础上建立生产管理种植模型和操作模型,并以矩阵乘法为对应元素相乘为规则建立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实现设施黄瓜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为设施黄瓜标准化种植管理提供支持。(3)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开发为打破生产信息管理落后问题,助力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通过集成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并结合长势特征分析和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实现系统的总体构架及功能设计,实现了设施黄瓜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为提高系统的简便易用性,将生长模型和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以友好可视化形式进行展示,可为设施黄瓜产业从业者提供便利、周到和及时的服务。
牛彩虹[2](2021)在《基于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甘肃省田园综合体特色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
陈香忆[3](2021)在《北京市农业保险补贴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保险是一项重要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2007年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财政对于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加,农业保补贴险种不断丰富、补贴比例有所提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在202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农险市场。当前,我国农业保险补贴仍存在着不全面不充分、补贴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农业保险的补贴效率及影响效率的因素,有利于合理规划财政资金、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对于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农业保险在补贴品种数量、补贴制度规范和科技含量方面位于全国前列,通过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多样的财政支持方式、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等形成了农业保险“北京模式”。因此,本论文选择了北京市来研究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研究北京市的农业保险补贴,分析影响补贴效率的因素,对于全国的农业保险补贴优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在对农业保险补贴的作用机制和效率理论的内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选取了北京市17个品种的保险,以2015-2020年各品种保险的承保理赔相关数据作为支撑,使用DEA方法对北京市农业保险补贴的效率进行动态和静态的测算。在测算了各品种的效率值后,本文使用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农业保险补贴制度中的“怎么补”、“补多少”等问题是否会对农业保险补贴的效率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静态效率测算结果来看,豆类保险在种植业中补贴效率最高,肉鸡保险在养殖业中的补贴效率最高。动态效率的测算结果显示,2015-2020年间北京市农业保险补贴的总体效率有小幅上升,主要受技术进步效率进步的推动。在影响因素方面,从北京市农业保险补贴总的效率值来看,费率提升、补贴比例增加对农业保险补贴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单位保额的提高会对农业保险补贴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从不同品种的补贴效率影响因素来看,费率提升对奶牛的补贴效率产生了正向影响,补贴比例对梨和玉米保险产生了负向显着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论文认为在农业保险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中,应结合作物自身的特点、当地从事该行业的从业人员特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修改,使政策更好地匹配实际生产的需要。第一,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应根据不同品种有所区别。第二,在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制定中,不应单纯注重补贴比例的提升。第三,适当提升农业保险单位保额对农业保险补贴效率的提升有积极作用。第四,未来农业保险补贴制度应更为精准、细致。
高富财[4](2021)在《地方政府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职能研究 ——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且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不断的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凸显。因此,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发展兴旺农村产业,政府职能发挥至关重要。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大背景下,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对地方政府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职能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广泛阅读文献着作,阐述了地方政府在农村产业发展中职能研究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并分析了农村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的关系。其次,对延长县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进行说明。再次,通过实地调查及联系相关部门,对延长县农村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做法及成效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在政府发挥职能方面主要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政策出台、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支持等方面的职能发挥情况,并对农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阐述。之后,对延长县农村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比如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仍较滞后、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特色品牌培育打造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完善等。最后,提出延长县政府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优化路径:一是动态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加强“三农”队伍建设,三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四是做大做强农业特色品牌,五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六是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防范化解机制。
张洁[5](2021)在《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在对于学习国内外的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知识之上,通过Arcgis将阿拉善左旗的相关指标进行叠加分析进一步的探索沙区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改变。详细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对阿拉善左旗从2009年起到2018年的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现状调查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变化分析,主要分析其十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其结构演变,发现在研究期中变化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变化幅度为112.6%,其次是城镇及工矿用地变化幅度为25.79%;研究发现阿拉善左旗在2009-2018年期间土地利用整体结构越来越均衡化。以种植梭梭为主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开发性大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对企业对外快速扩展产业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则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以林、草为主要分布的地区发展。(2)在研究期间内,阿拉善左旗重度沙漠化所占面积较大,随着时间的变化,沙漠化情况在逐渐的好转,严重沙漠化由2009年的38.21%到2017年降为22.51%,中度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的面积比有所增加。根据企业发展类型的不同类似蒙草等企业选择沙漠化程度较轻的地区发展,苁蓉集团等企业则选取开发性强的地区。(3)通过构建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分析相对应的指标层对企业发展适宜性的影响,并且发现随着年份的推移非适宜性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的被改良,非适宜性土地的面积在十年间减少了535124.17hm2,向中度适宜性和高度适宜性逐步转化;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中通过产业的分布点发现各类企业发展的区域周边适宜性有所改善由此可见企业选择发展地点并不决定了该企业的发展趋势,没有纯粹的不适宜发展地区,各类企业都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及在贫瘠地区发展的相应应对措施。在本论文中主要是通过沙区典型产业在阿拉善左旗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其主要经营产业并分析其资源可利用性与限制性,也为今后沙区产业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水平方向提供了分析理论基础。
梁勤芳[6](2021)在《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产业融合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出现于国外的信息通信行业。随后,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具体来讲,产业融合是指在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间或者不同产业间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他们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进一步分析,为使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三产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把农业作为基本依托,实行集约化跨界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本文基于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深层次研究。产业融合,指代基于畜牧业进行的产业融合发展。本文中的三次产业是指,以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畜牧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销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业融合是新巴尔虎右旗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巴尔虎右旗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这一课题,就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积极依托畜牧业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新巴尔虎右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本文借鉴了前辈们对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从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探索其发展规律。本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测算新巴尔虎右旗2010-2019年间的畜牧业产业融合度,并进行融合度分析。文章由五部分组成,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引言部分: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及评述。第一章相关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部分。本章界定了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三次产业和产业融合,并对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产业集聚理论、分工理论及产业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第二章阐述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第一,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第二,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举措。第三,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典型村”的发展现状,即“芒来”产业融合模式与“七村”产业融合模式。第三章对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及评价。本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在2010-2019年间,新巴尔虎右旗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及旅游业处于中高度融合范畴内,并有小幅波动,呈现出产业融合度总体提高的趋势。第四章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指出新巴尔虎右旗存在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扶持力度不够、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滞后等问题。第五章提出促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在对本课题现状研究、融合度测算以及存在问题分析后,提出确立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拓宽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创新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强化推动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措施、优化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对策,为进一步促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刘欢[7](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刘阳[8](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肖林刚,宋兵伟,曹新伟,王瑞,史慧锋,吴乐天[9](2021)在《新疆沙漠地区皮山县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为例,研究其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运用科学的SWOT分析法,基于相关收集资料剖析皮山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风险和机遇。皮山县拥有天然的光热资源和政府对设施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的优势,也存在着人才及人工紧缺和产业化机制不足的问题,还面临着设施农业发展中劳动力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不足、周边区域性竞争和生产盲目缺规划的风险,但随着当前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铁路和高速公路物流网的快速扩大发展及新疆周边口岸开放的逐步提高,这对皮山县脱贫攻坚和设施农业发展都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皮山县设施农业在今后发展中一方面要政府持续当前的财政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明确当前以及今后设施农业发展方向和任务,应当按照自治区对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要求去规划和发展,逐步向标准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转型。
张紫薇[10](2021)在《“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拥有各式各样的区域文化和消费偏好,使区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品牌发展的起点,区域品牌是构成中国品牌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品牌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秦皇岛是环渤海经济圈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城市的发展固然需要文化支撑,更需要有特色品牌使城市更好的“走出去”。2018年,“昌黎旱黄瓜”成功申请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健全旱黄瓜产业发展制度,规范产业发展体系,从而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进而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旱黄瓜产业有序、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本文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SWOT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通过阐述区域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全面了解“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系统研究“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发现品牌建设中存在品牌意识弱、市场竞争力差、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研究国内外区域品牌建设案例并借鉴成功经验,得出四点启示,即通过健全完善体制优化农产品品牌、标准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宣传流通方式、挖掘品牌文化塑造品牌形象。最后分析优势劣势,抓住机会面对挑战,给出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宣传方式、提高科技实力、健全机制体制、提高附加值等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完善“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快发展秦皇岛乡村特色产业。对秦皇岛市乡村振兴、提升农业产业化提出可行性措施,为促进秦皇岛市农村发展出谋划策。为其他相似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借鉴参考。
二、内蒙古蔬菜、瓜果产业化发展现状、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蔬菜、瓜果产业化发展现状、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作物生长模型 |
1.2.2 生产数字化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作物生长模型分析相关理论 |
2.1.1 主成分分析原理及方法 |
2.1.2 多重共线性分析 |
2.1.3 岭回归分析原理及方法 |
2.1.4 模型评价 |
2.2 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相关理论 |
2.2.1 知识库构建方法 |
2.2.2 规则库构建方法 |
2.3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3.1 数据采集信息化 |
2.3.2 数据存储 |
2.3.3 系统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生长模型研究 |
3.1 试验概况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数据采集类型与方法 |
3.2 设施黄瓜生长指标主成分分析 |
3.3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苗期生长模型 |
3.4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初花期生长模型 |
3.5 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设施黄瓜果期生长模型 |
3.6 模型验证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研究 |
4.1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管理方案 |
4.1.1 设施黄瓜定植前管理方案 |
4.1.2 设施黄瓜苗期管理方案 |
4.1.3 设施黄瓜初花期管理方案 |
4.1.4 设施黄瓜果期管理方案 |
4.2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知识库建立及规则库设计 |
4.2.1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知识库建立 |
4.2.2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规则库建立 |
4.3 设施黄瓜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构建 |
4.3.1 设施黄瓜苗期生产管理判断矩阵 |
4.3.2 设施黄瓜初花期生产管理判断矩阵 |
4.3.3 设施黄瓜果期生产管理判断矩阵 |
4.3.4 设施黄瓜全周期生产管理数字化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用户需求 |
5.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1.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总体架构 |
5.2.2 系统功能设计 |
5.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实现 |
5.3.1 数据采集 |
5.3.2 数据可视化 |
5.3.3 挖掘分析 |
5.3.4 生产信息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3)北京市农业保险补贴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综述总结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保险 |
2.1.2 农业保险补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3 效率理论 |
第三章 北京市农业及农业保险现状 |
3.1 北京市农业生产概况 |
3.2 北京市农业保险 |
3.3 北京市农业保险补贴历史及现状 |
第四章 北京市农业保险补贴效率测算 |
4.1 模型选择 |
4.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4.2.1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数据来源 |
4.3 农业保险补贴效率的测算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静态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
4.3.3 动态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
4.3.4 代表品种分区县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北京市农业保险补贴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模型选择与构建 |
5.1.1 Tobit模型 |
5.1.2 影响因素的确定 |
5.2 Tobit模型回归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地方政府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职能研究 ——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农村产业 |
2.乡村振兴战略 |
3.农业产业后整理 |
(二)基本理论 |
1.政府职能理论 |
2.农业产业化理论 |
3.六次产业理论 |
(三)农村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的关系 |
二、延长县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
(一)地理位置 |
(二)自然条件 |
(三)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
三、延长县农村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做法及成效 |
(一)发展农村产业,坚持规划先行 |
1.做好规划编制,确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
2.延长县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
3.延长县农村一二三产功能布局 |
(二)发展农村产业,政策执行到位 |
1.延长县政府出台农村产业振兴的一系列政策 |
2.延长县政府加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
3.延长县政府加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科技投入 |
4.延长县政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5.延长县政府加大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力度 |
6.延长县政府采用“互联网+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
(三)延长县农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
1.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
2.农特产品持续增量提质 |
3.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建成 |
4.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
四、延长县农村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
(一)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仍较滞后 |
(二)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健全 |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
(四)农业特色品牌培育打造不足 |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 |
(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完善 |
五、延长县政府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优化路径 |
(一)动态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
(二)加强“三农”队伍建设 |
(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
(四)做大做强农业特色品牌 |
(五)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六)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防范化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貌特征及其气候条件 |
2.3 区位资源 |
2.3.1 自然资源 |
2.3.2 种植及养殖 |
2.3.3 沙漠旅游 |
2.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4.1 研究内容 |
2.4.2 研究方法 |
2.5 技术路线图 |
3 植被覆盖与沙区产业发展现状 |
3.1 沙生植物开发与利用 |
3.2 阿拉善左旗沙生植被资源 |
3.3 阿拉善左旗生态产业 |
3.4 植被覆盖率与沙区产业发展 |
4 土地利用变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
4.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
4.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
4.3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
4.4 土地利用与沙区产业发展 |
5 土地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
5.1 沙漠化现状及空间分布 |
5.2 沙漠化土地转移矩阵 |
5.3 土地沙漠化重心迁移 |
5.4 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发展 |
6 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适宜性研究 |
6.1 构建目标函数指标模型 |
6.2 准则层指标分析 |
6.2.1 水资源现状 |
6.2.2 阿拉善左旗人口现状分析 |
6.3 指标评价综合分析 |
7 讨论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1)实现牧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
(2)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
(3)推动“五化”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 |
(4)有助于游牧文化的繁衍与传承。 |
(三)研究综述 |
1.国外综述 |
(1)关于产业研究现状 |
(2)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
2.国内综述 |
(1)产业融合 |
(2)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
(3)畜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
3.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六)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三次产业 |
2.产业融合 |
(二)产业融合理论基础 |
1.产业集聚理论 |
2.产业链理论 |
3.分工理论 |
二、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一)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
1.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平稳 |
2.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稳步推进 |
3.畜牧业基础地位持续巩固 |
4.畜牧加工业不断完善 |
5.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形成 |
(二)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举措 |
1.明晰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和组织分工 |
2.培育和扶持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 |
(三)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村” |
1.“芒来”产业融合模式 |
2.“七村”产业融合模式 |
三、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程度评价 |
(一)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度测算方法 |
(二)数据介绍及处理 |
(三)结果分析 |
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 |
(二)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缓慢 |
(三)畜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
(四)配套扶持力度不够 |
(五)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
五、促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确立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
1.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理念 |
2.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
(二)拓宽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
1.培育产业融合经营主体 |
2.延伸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
3.着力发展畜牧业新型服务业 |
(三)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
1.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
2.健全部门间沟通协作机制 |
3.建立政策和资金支持机制 |
(四)强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措施 |
1.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
2.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3.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
(五)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
1.保持良好作风提供优质服务 |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3.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法治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农为本思想 |
3.3.2 道德教化思想 |
3.3.3 “和合”思想 |
3.3.4 乡村运动思想 |
3.3.5 乡村改造思想 |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后记 |
(8)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
2.2 相关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系统耦合理论 |
2.2.3 协同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
2.3.3 创新扩散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
3.2.1 政府机制 |
3.2.2 人力机制 |
3.2.3 产业机制 |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研究假说 |
6.1.2 研究设计 |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
6.2.1 数据来源 |
6.2.2 问卷样本特征 |
6.2.3 研究方法 |
6.2.4 问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新疆沙漠地区皮山县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2.1.1 自然资源优势 |
2.1.2 经济优势 |
2.1.3 政策优势 |
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2.2.1 设施农业从业者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
2.2.2 设施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 |
2.2.3 农产品加工包装和产业化机制程度不高 |
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2.3.1 国家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2.3.2 物流配送及地理区位优势 |
2.3.3 “访惠聚”工作组深入实地调研及宣传 |
2.4 挑战分析(Threats) |
2.4.1 现代化管理技术滞后 |
2.4.2 区域性竞争激烈 |
2.4.3 生产的盲目性和缺乏农业生产的规划性 |
2.4.4 水力资源对设施农业的威胁 |
3 战略选择及对策建议 |
3.1 战略选择 |
3.1.1 战略矩阵 |
3.1.2 SWOT战略选择 |
3.2 对策建议 |
3.2.1 SO战略 |
1) 完善政策扶持,科学规划。 |
2) 应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发展。 |
3.2.2 WO战略 |
1) 加强农民培训。 |
2)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
3) 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化平台建设。 |
3.2.3 ST战略 |
1) 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
2) 加强省内外合作。 |
3.2.4 WT战略 |
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
2) 体制创新。 |
4 结论 |
(10)“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
2.1.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原产地效应理论 |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3 战略品牌管理理论 |
2.2.4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第三章 “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现状 |
3.1 “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情况 |
3.1.1 品牌发展历程 |
3.1.2 品牌现状介绍 |
3.2 “昌黎旱黄瓜”品牌支撑因素 |
3.2.1 规模及品质保证 |
3.2.2 现代营销模式 |
3.2.3 市场开拓 |
第四章 “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SWOT分析 |
4.1 优势 |
4.1.1 自然区位优势 |
4.1.2 产业发展优势 |
4.1.3 科技优势 |
4.1.4 旅游胜地优势 |
4.2 劣势 |
4.2.1 市场观念落后,品牌意识差 |
4.2.2 绿色属性不明显,品牌产品附加值低 |
4.2.3 地域性强,品牌效应小 |
4.2.4 机制不健全,品牌建设难 |
4.3 机会 |
4.3.1 品牌政策及产业支持力度加大 |
4.3.2 消费者增强品牌农产品认同感 |
4.3.3 农业信息化加强品牌基础建设 |
4.4 挑战 |
4.4.1 黄瓜品种多,消费者口味不一 |
4.4.2 黄瓜产业竞争激烈 |
4.4.3 黄瓜生产成本居高难下 |
第五章 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成功案例分析 |
5.1 美国加州新士奇橙品牌建设案例 |
5.1.1 加州新奇士橙概况 |
5.1.2 加州新奇士橙品牌建设过程及现状 |
5.1.3 加州新奇士橙品牌建设经验 |
5.2 西湖龙井品牌建设案例 |
5.2.1 西湖龙井概况 |
5.2.2 西湖龙井品牌建设过程及现状 |
5.2.3 西湖龙井品牌建设经验 |
5.3 吐鲁番葡萄品牌建设案例 |
5.3.1 吐鲁番葡萄概况 |
5.3.2 吐鲁番葡萄加工品品牌建设现状 |
5.3.3 吐鲁番葡萄加工品品牌建设经验 |
5.4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案例 |
5.4.1 天赋河套概况 |
5.4.2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过程及现状 |
5.4.3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经验 |
5.5 启示 |
第六章 加强“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对策 |
6.1 利用自身优势,保证产品质量 |
6.2 构建多元流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
6.3 准定位降成本,提高科技实力 |
6.4 推动产业融合,塑造品牌形象 |
6.5 抓住政策机会,保护品牌成长 |
6.6 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竞争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内蒙古蔬菜、瓜果产业化发展现状、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设施黄瓜生产过程数字化系统研究[D]. 洪苗.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甘肃省田园综合体特色化发展研究[D]. 牛彩虹.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北京市农业保险补贴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香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地方政府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职能研究 ——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D]. 高富财. 延安大学, 2021(11)
- [5]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D]. 张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梁勤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7]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8]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9]新疆沙漠地区皮山县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 肖林刚,宋兵伟,曹新伟,王瑞,史慧锋,吴乐天.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1(05)
- [10]“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D]. 张紫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