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早籼稻品质性状变化及温度影响分析

不同播期早籼稻品质性状变化及温度影响分析

一、不同播期早籼稻米质性状的变异及温度的影响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成[1](2021)在《温光对水稻产量和品种的影响及遮阴对品质形成的生理分析》文中提出

袁嘉琦[2](2021)在《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江淮下游地区稻麦两熟生产已进入了“双迟”模式,导致水稻季内与季节间的温光资源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确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并提出调控技术措施,对水稻高产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兴化市钓鱼镇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穴栽苗数为裂区,设置4个施氮量(No:0kgNhm-2;N240:240kgNhm-2;N300:300kgN hm-2;N360:360kgN hm-2)、3 个穴栽苗数(D3:3 苗、D4:4 苗、D5:5 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播种,6月15日移栽)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形成特征、光合物质生产、氮肥利用效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推迟播期,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其中播种至拔节阶段反应最为敏感。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和总辐射量均下降,其中播种-拔节阶段日均温升高,拔节后日均温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抽穗期、成熟期均所有推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加,从而使得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及总辐射量提高。(2)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着影响。推迟播期,群体颖花量骤减,两年最高群体颖花量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迟播迟栽粳稻最高产量处理为N300D5其次为N360D4,增加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可以大幅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群体颖花量,而施氮量高达360 kgN hm-2时,结实率和千粒重又会大幅降低,产量无法进一步提高。迟播迟栽条件下应先考虑增加基本苗数,再配合适宜的氮肥用量,可以缓解产量损失。(3)推迟播期,粳稻生育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不足,抽穗期高效叶面积占比较低,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快,最终导致生育后期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降低。随施氮量和穴栽苗数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高氮水平下,水稻生长过旺,群体大,荫蔽严重,群体竞争激烈,导致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下降。(4)推迟播期,粳稻顶三叶叶长缩短,比叶重下降,叶基角和披垂度增加,不利于形成理想受光姿态;一、二次枝梗数及着粒密度下降;茎秆减少一个节间,株高降低。增施氮肥并降低穴栽苗数能够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的株型性状。(5)迟播期,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提高施氮量和穴栽苗数,植株成熟期总吸氮量显着提高,茎叶穗各器官吸氮量呈上升趋势,但穗部吸氮比例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穴栽苗数的增加,各施氮量下氮素吸收利用率增加,N240和N300施氮量下,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提高,而N360施氮量下每穴5苗处理较每穴3苗和4苗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有所下降。(6)推迟播期,粳稻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变优,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加工品质。氮肥施用量过高,外观品质变劣,在N240处理下外观品质最优。提高施氮量,营养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变劣。随穴栽苗数的增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变劣,蛋白质含量上升,营养品质变优。中氮低密是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有效栽培措施。

王军可[3](2021)在《灌浆初期高温影响粳稻籽粒碳氮代谢变化的机理及其调控》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异常气候频发,高温热害日渐突出,严重制约水稻生产。籽粒碳氮代谢的生理过程对籽粒灌浆起着关键作用,其中三羧酸循环过程中间产物共同介导了碳氮代谢过程。目前高温下籽粒中能量代谢与碳氮代谢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水稻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合成在高温下存在的相关性并不明确且碳氮代谢相关影响的机制不清晰。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优质粳稻浙禾香2号为材料,盆栽种植,采用人工气候箱进行高温处理,研究灌浆初期高温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的变化以及碳氮代谢之间存在的关系,明确氮对籽粒碳氮代谢的调控机制,阐述外源蔗糖在灌浆初期高温下调控籽粒碳氮代谢的机理。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质稻抗高温调优栽培以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浆初期高温影响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的机理。结果表明:与NT(适温)相比,HT(高温)处理显着降低籽粒重和淀粉相对含量,提高蛋白质相对含量;HT处理条件下蔗糖转运基因Os SUT1和Os SUT2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而蔗糖分解酶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导致高温条件下蔗糖供应受到抑制;与NT相比,HT条件下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显着下降;而三羧酸循环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在高温下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着下降,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显着升高;HT条件下,ATP(三磷酸腺苷)和ADP(二磷酸腺苷)总量与NT无显着差异;与NT相比,HT处理显着降低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同时降低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导致直链淀粉合成受阻;淀粉水解相关酶活性有上升的趋势,说明高温促进了籽粒淀粉水解;与NT相比,HT处理条件下籽粒总氮含量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氨基酸含量呈显着上升趋势,同时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显着增加;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现下降的趋势,而高温对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与适温无显着差异。2.高温下外源α-酮戊二酸影响籽粒蛋白质合成的机理。结果表明:与NT相比,HT处理显着降低粒重,外源喷施α-酮戊二酸有助于缓解高温对粒重的影响,但差异不显着;高温下,外源α-酮戊二酸对蛋白质的合成有显着升高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促进了高温下水稻籽粒中氨基酸的合成与营养器官中氨基酸向籽粒的转运;外源α-酮戊二酸影响能量代谢过程,提高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IDH)活性的同时,降低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活性,促进α-酮戊二酸(α-KG)的积累,同时促进籽粒中硝态氮(NO3--N)向氨基酸的转化,使得氨基酸合成升高。3.高温下氮素调控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的机理。结果表明,氮素供应的增加:会减轻高温对淀粉合成的抑制作用,同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上调蔗糖转运基因Os SUT1和Os SUT2,促进蔗糖转运,同时提高了SS-I的活性促进蔗糖向淀粉的转化;显着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米质变软;显着影响三羧酸循环(TCA)循环过程,高温条件下氮素的介入显着提高NADP-IDH的活性,促进了α-KG的合成,另一方面降低了α-KGDH的活性,促进了α-KG的进一步积累。4.高温下外源蔗糖供应对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蔗糖:有助于缓解高温对粒重的影响,同时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合成;可作为信号分子促进高温下Os SUT1和Os SUT4的上调表达来缓解高温对蔗糖转运的抑制,升高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促进淀粉的合成,另一方面降低淀粉水解相关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等活性进一步将强淀粉的积累;外源蔗糖影响能量代谢过程,通过提高α-KGDH活性促进α-KG的利用减缓高温对α-KG的积累;提高高温下亚硝酸还原酶(NIR)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进而提高氨同化的能力,这可能是促进蛋白质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

吕成达[4](2020)在《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优质稻米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高产已不再是水稻生产的唯一目标。因此,优质稻栽培是我国未来水稻生产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再生稻种植模式作为我国水稻生产转型时期重要的应对策略,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并且再生季稻米品质优,有利于农民在增产的条件下真正增收。在我国水稻常规种植模式中,晚稻的稻米品质一般优于早稻和中稻。水稻灌浆结实期的环境温度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再生季水稻与晚稻的齐穗日期大致相同,其灌浆结实期的环境温度均较低,有利于优质稻米的形成。然而,在灌浆环境温度相同时,再生季水稻与晚稻的稻米品质是否存在差异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8和2019年于湖北省蕲春县开展大田试验,选用华中地区大面积作再生稻种植的杂交稻品种两优6326、丰两优香1号,以及常规稻品种黄华占(仅2019年)为试验品种,设置再生稻和一季晚稻两种种植模式。其中,再生稻按照当地高产管理方式种植,为了使一季晚稻的齐穗日期与再生季水稻齐穗日期相近或一致,晚稻在2018年设置4个不同的播期处理(S1:6月5日,S2:6月10日,S3:6月15日,S4:6月20日),2019年设置3个不同的播期处理(S1:6月9日,S2:6月14日,S3:6月19日)。从而,保证在灌浆结实期环境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探究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差异。主要测定指标包括产量、产量相关性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粒宽、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再生稻再生季生育期为63-86天,为一季晚稻生育期的52.1%-67.4%;由于再生稻头季生育期较长,因而再生稻周年总生育期比晚稻长58.1%-77.8%。2018年晚稻播期S3的齐穗期(9月6日)与再生季齐穗期(9月7日)一致,2019年则为晚稻播期S1的齐穗期(8月28日)与再生季齐穗期(8月28日)相同。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相比,2018年和2019年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分别降低了18.1%-23.5%和26.6%-43.7%。两年一季晚稻的不同播期处理间的产量无显着差异。(2)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再生稻再生季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着高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但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的总颖花数显着低于晚稻,这是再生季产量显着低于晚稻的主要原因。在干物质生产方面,再生稻再生季产量较低主要归因于较少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2018年再生季的收获指数显着高于同期抽穗的晚稻,而2019年结果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同一品种晚稻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在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差异较小。(3)再生稻再生季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相比,稻米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加工品质而言,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要比晚稻低,以整精米率的差异最为显着,而黄华占再生季的加工品质与同期齐穗的晚稻相比则无显着差异。从外观品质来看,2018年再生季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高于晚稻,但2019年两者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差异不显着;两年内再生季与齐穗期一致晚稻稻米的粒长、粒宽及长宽比差异均较小。对于蒸煮品质而言,两优6326再生季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高于播期S3的晚稻,但绝对值差异较小,而两者的胶稠度和碱消值无显着差异;丰两优香1号表现为再生季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胶稠度显着高于晚稻,而两者的碱消值无显着差异。不同播期处理间晚稻的稻米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2018年播期S2的晚稻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低于其余播期处理,两优6326碱消值随播期推迟逐渐增加,丰两优香1号播期S1处理晚稻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播期,而胶稠度显着高于其他播期。此外,2019年播期S1晚稻的整精米率显着高于其余播期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再生季较同期抽穗的一季晚稻稻米品质表现出较大差异。与同期齐穗的一季晚稻相比,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显着降低,但是黄华占却无显着差异。再生季与晚稻外观品质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差异在2018年和2019年表现不一致。2018年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的稻米蒸煮品质相关性状优于晚稻,而两优6326两者间相关性状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再生稻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同期齐穗的一季晚稻差,但其蒸煮品质更优,加之再生稻周年产量更高,这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品种改良和栽培措施优化是今后进一步改善再生稻稻米品质的重要研究方向。

卞金龙[5](2020)在《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种子市场水稻品种类型繁多、品种间品质和产量的差异较大,并且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适应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前人也进行过较多的品种筛选研究,但往往仅局限于产量或者生育期等少数几个方面的筛选,且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校外淮安、宿迁、黄海农场和东海基地进行,以109份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不同地区的稻米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差异。建立了适合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进行筛选,并通过筛选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建立了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等方面的考察,筛选出能在淮安、宿迁、黄海和和东海正常成熟的粳稻品种分别为86个、84个、83个和80个。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安、宿迁、黄海和东海的适宜抽穗期分别在8月17日~9月5日、8月16日~9月3日、8月17日~9月4日和8月21日~9月9日之间,超出适宜抽穗期的品种难以成熟。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差异较小,所有能正常成熟品种的加工品质均符合国家优质稻米标准。非软米品种的外观品质显着优于软米品种,尤其是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均显着小于软米品种,这主要与软米品种的遗传因素有关。软米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非软米品种,胶稠度更长,米饭的食味品质显着高于非软米品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均以每穗粒数和和穗数的变异较大。其中,淮安地区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显着大于中熟中粳品种;宿迁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黄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均显着高于迟熟中粳品种;东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2.本研究建立了适宜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优质品种的筛选包括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的筛选,高效品种的筛选包括氮肥和温光利用效率的筛选。加工与外观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国标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国家标准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与外观品质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国标优质稻米标准的品种。其中,软米品种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观品质普遍较差,在本研究中仅针对加工品质进行筛选,暂不考虑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特征值,利用BP神经网络法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并对食味品质综合评分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食味品质一级、二级和三级;高效品种的筛选方法:根据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高效与低效两种类型,氮肥偏生产力=产量/施氮量,有效积温产量=产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根据优质和高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的评价指标体系:淮北地区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52%~65.50%之间,垩白度在1.93~2.43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15%~18.27%之间,胶稠度在68 mm~85 mm之间,消减值在18 cP~301 cP之间,回复值在972 cP~1 168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58~62之间,实产在9.81 t·hm-2~10.04 t·hm-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6.33 kg/kg~37.1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36 kg/℃~4.79 kg/℃之间。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87%~66.38%之间,垩白度在3.39~41.74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04~11.53%之间,胶稠度在80~99 mm之间,消减值在-1201 cP~-86 cP之间,回复值在388 cP~955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7~76之间,实产在9.17t·hm-2~10.66 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3.95 kg/kg~39.4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8kg/℃~5.09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33%~65.47%之间,垩白度在1.26~3.51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04%~20.06%之间,胶稠度在63 mm~67 mm之间,消减值在57 cP~327 cP之间,回复值在542 cP~1126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分别在56~61之间,实产在9.09t·hm-2~10.24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3.65kg/kg~37.93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0 kg/℃~4.73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26%~66.32%之间,垩白度在3.01~13.59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83%~10.30%之间,胶稠度在86 mm~94 mm之间,消减值在-613 cP~-355 cP之间,回复值在315 cP~629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9~75之间,实产在9.72 t·hm-2~10.72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5.99 kg/kg~39.71 kg/kg 之间,有效积温在 4.42 kg/℃~4.96 kg/℃之间。3.共筛选出适宜淮安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9个:南繁1609、徐稻9号、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8、常软07-1、早优1号;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南繁1610。适宜宿迁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新稻22、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7个:沪早软粳、沪早香软2号、南粳2728、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扬粳239。筛选出适宜黄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圣香66、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4个:JD6614、沪早软粳、南粳5718、早优1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1个:连粳13;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筛选出适宜东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13个: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1、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沪早香181、沪早香软2号、南繁1609、苏香粳3号、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泗稻14-211、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4.从四个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筛选结果看,中熟中粳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数量更多,中熟中粳品种更适宜在淮北地区种植。淮北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粳稻产业应以中熟中粳类型粳稻品种为主,尤其是中熟中粳软米品种。

陈天晔[6](2020)在《江淮下游播期对周年稻麦生产力与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7-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兴化市钓鱼镇进行。在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中熟中粳连粳11为材料,设置5月22日(R1)、5月29日(R2)、6月5日(R3)、6月12日(R4)、6月19日(R5)5个播期,密度设置前三个播期为每穴3苗(D3)、4苗(D4)和5苗(D5),后两个播期为每穴4苗(D4)、5苗(D5)和6苗(D6);小麦季以冬小麦宁麦13为材料,设置11月5日(W1)、11月15日(W2)、11月25日(W3)、12月5日(W4)4个播期,各播期设置密度300×104苗/hm-2(D1)和450×104苗/hm-2(D2),探究了播期及密度对机插水稻、小麦产量及构成、光热资源利用、光合物质生产、稻米品质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稻麦配置模式光热资源利用与分配特点,以期为江淮东部地区周年稻麦高产高效和光热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随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水稻生育期相应延迟。中熟中粳连粳11在5个播期中均能安全成熟,迟熟中粳南粳9108播期R4、R5由于小麦让茬的限制不能完全成熟。随播期的推迟,各类型水稻品种的全生育期明显缩短,主要表现为播种-拔节期的缩短。光热资源方面,随播期推迟,各类型水稻积温、辐射量及光热利用率均呈显着下降趋势,迟熟中粳品种截获的光热资源较中熟中粳品种高。随播期推迟,播种-拔节期日均温显着升高,拔节期后日均温显着下降。(2)播期和每穴苗数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显着影响。在相同密度下,随播期推迟,迟熟中粳品种产量呈下降趋势,中熟中粳品种产量先上升后下降,播期R2产量最高;各播期D4密度处理获得最高产量;中熟中粳品种播期R1、R2和R3中以D4密度产量最高,播期R4和R5以D5密度产量最高。产量构成因素随播期的推迟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下降。随密度增加,穗数增加,水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千粒重无显着差异。(3)随播期推迟,水稻茎蘖数略有下降,成穗率呈显着下降趋势;随密度的增加,水稻茎蘖数增加,但成穗率下降。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随每穴苗数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成熟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出和产量变化相似的规律。(4)不同类型品种水稻品质指标对播期的响应不同。迟熟中粳南粳9108的加工品质均随着播期推迟变劣而外观品质变优,中熟中粳连粳11加工品质变优而外观品质变劣。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除中熟中粳连粳11食味值外)两品种均随播期推迟变劣。两品种RVA谱特征值均随播期推迟变劣。密度方面,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稻米蛋白质含量略微增加,营养品质变优,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食味品质,稻米RVA谱特征值均呈变劣趋势。(5)从周年生产看,周年稻麦产量随两季作物播期的推迟呈显着降低,其中迟熟中粳南粳9108播期R1与小麦W1播期组合在所有处理中产量最高,水稻产量占周年产量比例最高为62.99%,最低为55.86%。两季间积温分配率水稻季最高为68.38%,小麦季最高为34.14%。季节间辐射量分配率水稻季平均为51.7%,小麦季平均为48.3%。周年积温生产效率和光能生产效率随着稻麦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播期越迟减少越显着。

汪泽钱[7](2019)在《播种期对水稻重金属积累分配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镉、砷、铅是动植物非必需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容易通过土壤植物体系迁移并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如:长期食用镉超标大米会导致人体结缔组织损伤、生殖系统功能障碍、肾损伤甚至致癌。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农田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剧,以及水稻自身对Cd、As、Pb的强富集作用,使得稻米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降低水稻稻米中的镉含量成为急需得到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研究发现晚稻中的米镉含量高于早稻,中稻米镉含量最低,但其原因和机理尚不明朗。为了探明不同季别间水稻Cd、As、Pb吸收积累的差异,了解积温对水稻重金属Cd的吸收积累影响及初步探究不同播期间生理指标的差异,于201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浏阳综合教学实验基地进行了分期播种大田试验,以两个籼型早稻品种V1株两优819、V2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共设置10个播种期,分别为S1(3月23日)、S2(4月7日)、S3(4月22日)、S4(5月7日)、S5(5月22日)、S6(6月6日)、S7(6月21日)、S8(7月6日)、S9(7月21日)、S10(8月5日),系统研究了不同播种期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生理指标及重金属吸收积累的趋势;通过积温与重金属Cd含量或积累量的相关性分析,对关键生育期间的积温与植株各器官Cd含量或积累量的关系进行探讨。为重金属污染大面积治理提供技术理论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不同播种期对两个水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大体相同。两品种生育期均随着播期推迟,呈先降后升的规律。V1株两优819和V2陆两优996实际产量最高均在S8,分别为8112.08kg/hm2、8299.28kg/hm2,且都主要是因为结实率最高,有效穗数偏高。2.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同播种期对两个水稻品种分蘖期、拔节期总干物质量的影响基本一致,分蘖期V1最高在S9,为367.08g/m2,V2在S7最高,为392.25g/m2;拔节期V1和V2均在S7最高,分别为499.63g/m2和541.41g/m2。在抽穗期根系、茎叶干物质量在两品种一致为S9最高。而在成熟期,V1根系、茎叶干物质量均在S10最高,V2根系干物质量在S9最高、茎叶干物质量在S7最高。3.不同播种期对水稻根系活力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同播种期S6-S8对两个水稻品种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活力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从S6下降至S7最低,随后上升至S8。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而在成熟期表现为S7>S6>S9。4.不同播种期对水稻重金属吸收积累影响不同播种期对水稻植株体内Cd、As、Pb含量的影响规律不一致,对Cd的吸收积累影响更为显着。在苗期,两品种的各器官Cd含量在各处理下呈相同规律,且V1根系、茎叶Cd含量在S8最高,分别为51.31mg/kg、5.55mg/kg,V2都在S6最高,分别为17.96mg/kg、1.47mgkg。在分蘖期,两品种的各器官Cd含量在各个处理下均呈现出上升、下降交替波动的趋势。V1根系、茎叶Cd含量在S8最高,分别为4.29mg/kg、0.76mg/kg,V2均在S7最高,分别为2.97mg/kg、0.48mg/kg。拔节期各器官Cd含量在各个处理下的变化规律与分蘖期相同,V1根系、茎叶Cd含量均在S7最高,分别为4.83mg/kg、0.81mg/kg,V2根系Cd含量最高在S4,为4.47mg/kg,茎叶最高在S3,为1.67mg/kg。抽穗期、成熟期各器官Cd含量在各个处理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相同趋势,且均在S6-S7最低,S10最高,下降幅度比上升幅度低。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各器官As、Pb含量只在苗期呈现出显着差异,其他时期均影响不显着。5.积温对水稻重金属Cd的吸收积累影响在各个播种期处理下,其移栽期-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的积温的变化均是先上升后下降,且上升幅度低于下降幅度。两个品种分蘖期各器官Cd积累量与移栽期-分蘖期的积温呈正相关,如:V2的根系、茎叶与积温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004和0.0005,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461和0.7973。抽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的积温与成熟期各器官Cd含量均呈负相关,且决定系数偏高,相关程度较高,比移栽期-分蘖期的积温与分蘖期Cd积累量的相关程度更高。综上所述,适宜的播种期对水稻生长发育,获得高产,减少重金属吸收积累有积极且显着的作用。

成臣,曾勇军,吕伟生,谭雪明,商庆银,曾研华,石庆华[8](2018)在《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产量和品质调优的播期效应》文中指出为探究在南方稻区通过播期调控来同步实现晚粳稻高产和优质的可行性,以籼稻品种‘黄华占’(对照)和粳稻品种‘常优5号’、‘甬优1538’和‘金农香粳1267’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优质粳稻在南方稻区不同播期条件下产量和米质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籼稻产量下降(降幅达4.5%19.2%),粳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降幅达2.1%15.9%)。相关分析表明,籼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7,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为0.880.99,这也是粳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播期下籼、粳稻的主要品质性状存在差异,随着播期推迟,籼、粳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稻米蒸煮及食味品质均产生相同效应,但变化趋势不同,外观品质均变优,蒸煮与食味品质变劣,加工品质呈先变优后变劣的趋势;籼、粳稻的营养品质产生效应存在差异,其中籼稻营养品质先变劣后变优,而粳稻营养品质则变优。随着播期推迟,籼、粳稻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均呈降低趋势,但消减值、回复值均呈增加趋势。综上,籼稻适时早播有利于优质增产,而粳稻早播或晚播均不利于优质粳稻生产,适宜播期因粳稻品种特性而异。本研究结果为南方双季稻区优质晚粳稻增产提质的合理播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大伟[9](2018)在《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追求水稻优质高效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及稻米的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稻米品质是综合性状,主要受基因型、栽培措施等多方面的影响。软米是直链淀粉含量介于2~15%的水稻品种。由于软米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具有软而不烂、甜润爽口、冷后不易变硬、回生程度小等优点,品质颇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我国育出一批优质软米品种,以江苏为例,南粳9108、南粳5055、苏香粳100、南粳46等均以产量潜力好、食味品质优的特性得到较大面积推广。由于软米水稻是一种新型水稻品种,其栽培特性与优质丰产协同规律尚待系统研究。丰产技术不配套,导致部分地区产量偏低,食味品质不优。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选用了苏中地区具有代表性软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与南粳5055,通过设置氮肥施用量、氮肥运筹比例、播种期三种主要栽培措施处理试验进行研究,以期重点研明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产量与稻米品质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的变化规律,并揭示在不同栽培措施下两品种淀粉理化特性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机理。氮肥用量与氮肥运筹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苏省海安县校外基地进行,播期试验与2016-2017年在扬州大学校内基地进行。以上述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的七个氮肥水平分别是0(对照)、150、187.5、225、262.5、300、337.5 kg/hm2;三个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分别是9:1、7:3、6:4;六个播期处理分别是5月21日、5月26日、5月31日、6月5日、6月10日、6月15日。主要研究这三种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稻米淀粉的结构特性和糊化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氮肥用量对南粳9108、南粳5055的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1)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产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总颖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结实率、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稍有降低。在施氮量为280kg/hm2处理下,两品种可获得最高产量。(2)随施氮量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上升趋势,加工品质改善;垩白率、垩白度先减少后增加,外观品质先改善后变劣;稻米中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营养品质改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含量降低;蒸煮米饭的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随氮肥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米饭颗粒完整性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两段式”下降,即施氮量为0~262.5 kg/hm2处理下,食味值下降幅度较为平缓,而当施氮量大于300 kg/hm2处理下,食味值下降迅速。因此,综合产量与稻米食味品质两方面因素,南粳9108与南粳5055产量与品质相协调的施氮量为270 kg/hm2。2.氮肥用量对南粳9108、南粳5055淀粉结构与糊化特性的影响:(1)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颗粒分布中,大颗粒数目呈下降趋势,中等颗粒与小颗粒数目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不改变淀粉晶体类型,但相对结晶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淀粉表层的近程有序度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溶解度与膨胀势呈上升趋势;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回复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DSC胶凝特性方面,随施氮量的增加,热焓值、回生焓与回生度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增是氮肥改善淀粉回生特性,回生率下降。因此,增施氮肥可改变淀粉结构特性进而改善淀粉糊化特性。3.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南粳5055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1)随穗肥比例的增加,两品种产量呈上升趋势,但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7:3和6:4处理下,产量差异不显着,穗数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每穗粒数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总颖花量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实率、千粒重均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随穗肥比例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上升趋势,加工品质改善;垩白率、垩白度随穗肥比例的上升而增加,外观品质变劣;稻米中蛋白质含量随穗肥比例增加而上升,营养品质改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蒸煮米饭的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米饭颗粒完整性随穗肥比例上升而上升。食味值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较7:3处理下有显着下降。因此综合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南粳9108与南粳5055产量与食味品质相协调的氮肥运筹比例为7:3。4.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南粳5055淀粉结构与理化特性的影响:(1)随穗肥比例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颗粒分布中,大颗粒含量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中等颗粒与小颗粒含量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不改变水稻淀粉晶体类型,相对结晶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淀粉表层的近程有序性随穗肥比例的上升而下降。(2)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溶解度与膨胀势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上升;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随穗肥比例的上升而增加,回复值随穗肥比例的上升呈下降趋势;DSC胶凝特性方面,热焓值随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回生焓、回生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穗肥比例的增加可改变淀粉结构特性进而改善淀粉糊化特性。5.播期对南粳9108、南粳5055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1)随播期的推迟,两品种产量呈显着下降趋势,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以大面积生产每亩650kg为标准,南粳9108的产量适播期为第一播期、第二播期、第三播期,南粳5055的产量适播期为第一播期与第二播期。(2)稻米品质方面,随播期的推迟,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下降趋势,加工品质变劣;垩白率、垩白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外观品质有所改善;蛋白质含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营养品质下降;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随播期的推迟而上升;蒸煮食味品质方面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随播期的推迟而上升,米饭完整性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对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有改善作用。因此,适当迟播可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6.播期对南粳9108、南粳5055淀粉结构与糊化特性的影响:(1)淀粉结构特性方面,随播期的推迟,直链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淀粉颗粒分布中,淀粉大颗粒数目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等颗粒与小颗粒数目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播期不改变水稻晶体类型,但相对结晶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淀粉表层的近程有序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2)淀粉糊化特性方面,随播期的推迟,溶解度、膨胀势呈下降趋势;RVA特征值表现为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回复值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淀粉DSC胶凝特性方面,热焓值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回生焓、回生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因此,推迟播期有使淀粉糊化特性变劣的趋势。综上所述,(1)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南粳9108与南粳5055产量,过量施氮又使产量降低。增加施氮量,提高稻米中蛋白质含量,不利于蒸煮食味品质,但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可以改善淀粉糊化特性。在施氮量为270kg/hm2处理下,蒸煮食味品质降幅较小,产量较高,产量品质较为协调。(2)在施氮量为270kg/hm2处理下,增加穗肥比例可提高两品种产量,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在7:3与6:4处理下产量最高,淀粉糊化特性较好。但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稻米食味品质下降,因此氮肥运筹比例为7:3处理下,产量与食味品质较为协调。(3)随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产量下降。随播期的推迟,淀粉糊化特性变劣,但下降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的显着降低,使得蒸煮食味品质上升。因此,南粳9108与南粳5055适当迟播可获得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平衡。

朱镇,赵庆勇,张亚东,陈涛,姚姝,周丽慧,于新,王才林[10](2013)在《播期和种植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种植5个地点7个播期的种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用品质下降;随着地点的南移,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总体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RVA谱特征值分析表明,崩解值、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同时受播期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时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较大。随播期的推迟,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呈先降后升趋势,崩解值先升后降,峰值黏度时间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纬度的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总体上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消减值和峰值黏度时间降低,起始糊化温度升高。

二、不同播期早籼稻米质性状的变异及温度的影响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播期早籼稻米质性状的变异及温度的影响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江苏苏中地区温光资源及水稻播栽期现状
        1.2.2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2.1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2.2 施氮量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3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3.1 播期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3.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4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4.1 播期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4.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5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5.1 播期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2.5.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2.6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6.1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6.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2章 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及产量特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3.1 生育期进程
        2.1.3.2 气象数据
        2.1.3.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2.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影响
        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2.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积温资源的影响
        2.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辐射资源的影响
        2.2.2.2 各处理粳稻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的全年占比
        2.2.3 施氮量和穴栽密度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迟播迟栽和氮肥水平对粳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2.3.2 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章 施氮量及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3.1 茎蘖动态
        3.1.3.2 干物质及叶面积
        3.1.3.3 叶形与叶姿
        3.1.3.4 茎秆物理性状
        3.1.3.5 穗部性状
        3.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高峰苗及成穗率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阶段光合势的影响
        3.2.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的影响
        3.2.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比的影响
        3.2.7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3.2.8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3.2.8.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茎部物理特征的影响
        3.2.8.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形与叶姿势的影响
        3.2.8.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穗部特征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迟播迟栽粳稻群体动态特征
        3.3.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施氮量与穴栽苗数对迟播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1 稻米品质
        5.1.3.2 米粉RVA谱特征测定
        5.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加工品质
        5.2.2 外观品质
        5.2.3 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
        5.2.4 淀粉RVA谱特征
    5.3 讨论
        5.3.1 推迟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3.2 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形成的密肥调控效应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迟播迟栽和施氮量对粳稻生育期和温光利用的影响
        6.1.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1.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6.1.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6.1.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1.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6.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灌浆初期高温影响粳稻籽粒碳氮代谢变化的机理及其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籽粒中碳氮物质的积累规律
        1.1.1 水稻籽粒中淀粉的积累过程
        1.1.2 水稻籽粒中蛋白质的积累过程
        1.1.3 水稻籽粒中碳氮代谢的联系
    1.2 高温对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
        1.2.1 高温对水稻籽粒碳代谢的影响
        1.2.2 高温对水稻籽粒氮代谢的影响
        1.2.3 高温对碳氮代谢的影响
    1.3 减缓高温对碳氮代谢影响的调控措施
        1.3.1 培育耐热性品种
        1.3.2 改善栽培措施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灌浆初期高温对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项目测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成熟期粒重及其淀粉和蛋白质含量
        2.2.2 蔗糖转运
        2.2.3 淀粉代谢关键酶活性
        2.2.4 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
        2.2.5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2.3 讨论与小结
        2.3.1 高温对碳代谢的影响
        2.3.2 高温对氮代谢的影响
第三章 高温下外源α-酮戊二酸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项目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成熟期粒重和蛋白质含量
        3.2.2 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
        3.2.3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3.2.4 地上部分器官中氨基酸含量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高温下氮素调控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的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项目测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成熟期籽粒淀粉及蛋白质含量
        4.2.2 剑叶叶绿素含量
        4.2.3 蔗糖转运差异
        4.2.4 淀粉代谢关键酶活性
        4.2.5 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
        4.2.6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高温下外源蔗糖供应对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项目测定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成熟期粒重、淀粉及蛋白质含量
        5.2.2 碳代谢关键酶活性
        5.2.3 能量代谢关键酶活性
        5.2.4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
    1.2 再生稻的稻米品质形成
    1.3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
    1.4 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1.5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1.5.1 遗传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5.2 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5.3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6 我国稻米品质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条件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生育进程
        2.3.3 产量
        2.3.4 产量相关性状
        2.3.5 稻米品质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数据和水稻生育期
    3.2 再生稻和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
        3.2.1 再生稻头季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
        3.2.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比较
        3.2.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比较
    3.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
        3.3.1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加工品质的比较
        3.3.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外观品质的比较
        3.3.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蒸煮品质的比较
4 讨论
    4.1 再生稻与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差异
    4.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品质的差异
        4.2.1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加工品质的比较
        4.2.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外观品质的比较
        4.2.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蒸煮品质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
        2.2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选育与生产现状
        2.3 遗传因素对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4 环境因素对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5 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理化指标
        2.6 综合评价方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淮北沿淮地区(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3.1 水稻的主要生育期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3 稻米主要品质指标测定
        1.3.4 稻米RVA谱特征值
        1.3.5 稻米食味品质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氮肥与温光利用率的差异
    3 讨论
        3.1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淮北中部地区(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淮北沿海地区(黄海农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黄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黄海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筛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陇海线地区(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加工品质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
        2.1.1 加工与外观品质筛选方法
        2.1.2 食味品质筛选方法
        2.1.2.1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2.1.2.2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2.1.2.3 食味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2.1.3 局效梗稻品种筛选
        2.1.4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与步骤
        2.2 淮安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3 宿迁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4 黄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5 东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6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7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3 讨论
        3.1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3.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3.3 不同评价方法在食味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地区品质与产量差异
        1.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1.3 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
        1.4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 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江淮下游播期对周年稻麦生产力与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研究背景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播期和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 播期对水稻温光利用的影响
        1.3 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1.4 播期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5 密度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6 稻麦两熟制对周年作物生产的影响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2章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和温光资源特征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2.2 播期对水稻季积温与辐射量的影响
        2.3 播期对水稻季日均温与日均辐射量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2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2.3 不同生育时期温光资源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3.1 播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每穴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茎蘖数和成穗率的影响
        2.2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2.3 播期和每穴苗数阶段物质积累及其比例的影响
        2.4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叶面积指数与抽穗期叶面积组成与光合势的影响
        2.5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播期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0 小麦产量及构成
        2.1 播期对稻麦周年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播期对稻麦周年生育进程的影响
        2.3 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光热资源分配的影响
    3 讨论
        3.1 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3.2 播期对稻麦周年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和温光资源的影响
        1.2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水稻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1.3 播期和每穴苗数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4 播期和密度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5 播期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播种期对水稻重金属积累分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1.1.2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产量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1.1.3 不同播种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1.4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吸收营养元素的研究进展
        1.1.5 不同播种期对根系活力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1.1.6 影响水稻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因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1 记载生育期
        2.4.2 秧苗期干物质
        2.4.3 分蘖期干物质
        2.4.4 拔节期干物质
        2.4.5 抽穗期干物质
        2.4.6 成熟期干物质
        2.4.7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8 土壤样品采集
        2.4.9 重金属的测定
        2.4.10 根系活力的测定
        2.4.11 植株光合特性测定
        2.4.12 气象数据获取
        2.4.1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及干物质的影响
        3.1.1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3.1.2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的影响
        3.1.3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干物质的影响
        3.1.4 小结
    3.2 不同播种期对根系活力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播种期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3.2.2 不同播种期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3.2.3 小结
    3.3 不同播种期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3.1 不同播种期对Cd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播种期对As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播期对Pb含量的影响
        3.3.4 小结
    3.4 积温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3.4.1 积温
        3.4.2 积温与Cd含量或积累量的关系
        3.4.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4.1.2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干物质、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4.1.3 不同播种期对根系活力、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4.1.4 不同播期对水稻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
        4.1.5 积温对水稻重金属Cd吸收积累的影响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产量和品质调优的播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气象数据来源
        1.3.2 晚稻安全齐穗期与安全成熟期
        1.3.3 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3.4 稻米品质
        1.3.5稻米淀粉粘滞性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30年江西晚稻季安全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变化
        2.1.1江西双季晚稻季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及其变化
        2.1.2 江西双季晚稻安全齐穗期—安全成熟期光温资源及其变化
    2.2 播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产量的影响
    2.3 播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2.4 播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2.4.1 稻米加工品质
        2.4.2 稻米外观品质
        2.4.3 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
        2.4.4 稻米营养品质
    2.5 播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RVA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播期对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产量影响
    3.2 不同播期下南方优质晚粳稻稻米品质的变化特征
    3.3 播期对减轻南方优质晚粳稻高温胁迫的影响
4 结论

(9)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1.1 产量及构成
        2.1.2 加工品质
        2.1.3 外观品质
        2.1.4 营养品质
        2.1.5 蒸煮食味特性
        2.2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2.1 产量及其构成
        2.2.2 加工品质
        2.2.3 外观品质
        2.2.4 营养品质
        2.2.5 蒸煮食味品质
        2.3 播种期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3.1 产量及其构成
        2.3.2 加工品质
        2.3.3 外观品质
        2.3.4 营养品质
        2.3.5 蒸煮食味品质
        2.4 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研究
        2.4.1 淀粉结构特性
        2.4.2 淀粉糊化特性
    3 研究的思路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氮肥用量对软米粳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肥水平下软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不同施氮水平下优质稻米的品质性状
        2.2.1 加工品质
        2.2.2 外观品质
        2.2.3 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
        2.2.4 蒸煮米饭食味特性
        2.3 食味值与稻米品质间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软米粳稻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适宜施氮量
        3.2 施氮量对软米粳稻南粳9108与南粳5055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施氮量对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淀粉提取
        1.4.2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
        1.4.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4.4 X射线衍射分析
        1.4.5 淀粉表层有序结构分析
        1.4.6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测定
        1.4.7 淀粉RVA谱分析
        1.4.8 淀粉DSC分析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影响
        2.2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颗粒大小分布的影响
        2.3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相对结晶度与红外特性的影响
        2.4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影响
        2.5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2.6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2.7 水稻淀粉结构特性与糊化特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施氮量对稻米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3.2 施氮量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运筹对软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氮肥运筹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2.3 氮肥运筹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2.4 氮肥运筹对稻米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2.5 氮肥运筹对稻米的米饭蒸煮食味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与5055产量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与5055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淀粉提取
        1.4.2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
        1.4.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4.4 X射线衍射分析
        1.4.5 淀粉表层有序结构分析
        1.4.6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测定
        1.4.7 淀粉RVA谱分析
        1.4.8 淀粉DSC分析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影响
        2.2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颗粒大小的影响
        2.3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相对结晶度与红外特性的影响
        2.4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膨胀势的影响
        2.5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2.6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氮肥运筹对水稻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水稻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播期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1.4.3 温光资源的记载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播期对软米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2.3 播期对软米粳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2.4 播期对软米粳稻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2.5 播期对软米粳稻米饭食味特性的影响
        2.6 不同播期下稻米品质与温光资源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播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播期对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淀粉提取
        1.4.2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
        1.4.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4.4 X射线衍射分析
        1.4.5 淀粉表层有序结构分析
        1.4.6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测定
        1.4.7 淀粉RVA谱分析
        1.4.8 淀粉DSC分析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稻米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影响
        2.2 播期对稻米淀粉颗粒大小分布的影响
        2.3 播期对稻米淀粉相对结晶度与红外特性的影响
        2.4 播期对稻米淀粉膨胀势的影响
        2.5 播期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2.6 播期对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播期对稻米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3.2 播期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氮肥水平对软米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1.2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1.3 氮肥运筹对软米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1.4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1.5 播期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6 播期对稻米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的影响
    2 讨论
        2.1 南粳9108与南粳5055氮肥合理施用技术
        2.2 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适宜播种期
        2.3 淀粉的结构、糊化特性与蒸煮食味间的相关关系
    3 创新点
    4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播期和种植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南粳46稻米品质的方差分析
    2.2 播期对南粳46稻米品质的影响
        2.2.1 稻米加工品质
        2.2.2 稻米外观品质
        2.2.3 稻米蒸煮食用品质
        2.2.4 不同播期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2.3 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的影响
        2.3.1 稻米加工品质
        2.3.2 稻米外观品质
        2.3.3 稻米蒸煮食用品质
        2.3.4 不同地点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2.4 播期和地点对南粳46稻米RVA谱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四、不同播期早籼稻米质性状的变异及温度的影响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光对水稻产量和品种的影响及遮阴对品质形成的生理分析[D]. 马成.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D]. 袁嘉琦. 扬州大学, 2021(08)
  • [3]灌浆初期高温影响粳稻籽粒碳氮代谢变化的机理及其调控[D]. 王军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D]. 吕成达.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5]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D]. 卞金龙. 扬州大学, 2020
  • [6]江淮下游播期对周年稻麦生产力与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D]. 陈天晔. 扬州大学, 2020
  • [7]播种期对水稻重金属积累分配的影响研究[D]. 汪泽钱.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8]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产量和品质调优的播期效应[J]. 成臣,曾勇军,吕伟生,谭雪明,商庆银,曾研华,石庆华. 核农学报, 2018(10)
  • [9]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朱大伟. 扬州大学, 2018(12)
  • [10]播期和种植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J]. 朱镇,赵庆勇,张亚东,陈涛,姚姝,周丽慧,于新,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2013(05)

标签:;  ;  ;  ;  

不同播期早籼稻品质性状变化及温度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