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一、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林松,朱海峰,汪韬,郁林海,徐国权,顾春飞,褚永悦,潘炳权,钟诚[1](2021)在《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分析(附64例报告)》文中认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采用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首选的手术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改进,经脐入路内镜手术已成为腹壁无明显瘢痕技术的热点[1-3]。大量研究表明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微创、美容效果好的作用,

陆思远[2](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段鸿皓[3](2020)在《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目前治疗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常用方法,有着较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术中操作便捷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在LC中胆管损伤依旧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率为0.2%-0.3%,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发生较传统开腹手术升高至0.5%-0.9%[1]。如何有效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管损伤一直是关注及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技术,为降低困难胆囊切除术中的胆管损伤率提供了一种有效地方法。[目的]1.研究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可靠性,能否有效避免胆道损伤。2.对比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不足与优势,是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3.讨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因胆囊结石并反复胆囊炎发作行胆囊切除术65例,男性27例,女性38例,年龄29—67岁,符合困难胆囊切除术入组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且无碘过敏史。65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常规腹腔镜手术组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前及术后肝功(ALT、AST、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肾功(肌酐)、能否有效识别胆管解剖结构以及识别胆道时间。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检验,表示用(±s),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检验。[结果](1)术前:对照组(腹腔镜组),35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0.7±9.47岁,平均体重73.7±7.35kg。实验组(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8.2±11.49岁,平均体重69.28±7.37kg。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前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能、肌酐,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经卡方检验后(x2=0.074,p=0.786),年龄通过 t 检验对比(t=-0.807,p=0.424),体重通过t检验(t=-2.075,p=0.043),统计学无差异,具有可比性。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肾功能(肌酐)均经配对t检验后,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术中:①对照组手术时间(90.16±27.34min)对比实验组手术时间(65.91±20.75min),经配对t检验(t=-3.562,p=0.001),证明手术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实验组长;②在分离寻找胆囊三角解剖结构的时间上,对照组时间(11.24±3.75min),实验组时间(7.59±2.75min),经配对t检验分析(t=-3.963,p=0.001),分离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时间长于实验组时间;③对照组术中出血(22.95±13.96ml),实验组术中出血(17.1±8.17ml),经t检验分析(t=-1.691,p=0.102),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①对照组术后通气时间(34.11±8.53h)、住院总费用(7835.10±620.03¥)、住院时间(3.58±1.54d)与实验组通气时间(34.27±7.9h)、住院总费用(7951.22±533.74¥)、住院总时间(4.1±1.47d)无明显差异(P>0.005)。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肾功能(肌酐)均经配对t检验后,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1.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在困难胆囊切除术中辨别胆道解剖结构的可操作性高,安全性强,能有效识别胆囊三角的解剖结构,能有效避免胆道及血管损伤。2.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较传统的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术中存在手术时间短的优势,在术后肝功能、感染指标以及、住院周期及住院总费用无明显差异。3.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凯[4](2020)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其创伤小以及术后恢复速度快等绝对优势已成为治疗胆囊炎的“金标准”术式。但胆道损伤因其起病急、病情危重等特点仍被公认为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加深对胆道损伤的认识,以期望用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维普、万方、CNKI等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相关中英文杂志及文献。收集截止至2019年12月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5.3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对胆道损伤相关因素的可靠估计。结果:经过严格筛选,共纳入29项国内外相关研究。其中对14项危险因素行Meta分析,提示:急性胆囊炎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高(p<0.0001),[OR 4.25(2.04,8.84)]、胆道解剖异常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高(p<0.00001),[OR 11.28(5.09,25.02)]、胆囊壁增厚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高(p<0.0001),[OR 5.06(3.18,8.05)]、术中粘连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高(p<0.0001),[OR 6.35(2.84,14.19)]、术中出血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高(p<0.0001),[OR 7.63(4.62,12.58)]、先切断胆囊管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高(p<0.0001),[OR 8.06(3.20,20.32)]、男性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高(p=0.03),[OR 0.67(0.47,0.97)]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危险因素;术前培训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低(p<0.00001),[OR 0.17(0.10,0.28)]、医生学习曲线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低(p<0.00001),[OR 0.25(0.14,0.44)]、术前MRCP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低(p<0.0001),[OR 0.14(0.05,0.36)]、术中胆道造影发生胆道损伤的可能性更低(p<0.00001),[OR 0.08(0.03,0.21)]均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保护因素;年龄与胆道损伤无明显相关性(P=0.09)、急诊手术与胆道损伤无明显相关性(P=0.24)、手术时间与胆道损伤无明显相关性(P=0.30)。结论:急性胆囊炎、胆道解剖异常、胆囊壁增厚、术中粘连、术中出血、先切断胆囊管、男性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危险因素;术前培训、医生学习曲线、术前MRCP、术中胆道造影均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保护因素;年龄、急诊手术、手术时间与胆道损伤相关性较小。

於丙然[5](2020)在《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胆囊炎通常是由于胆囊内的结石造成胆囊管阻塞所引起的,随后胆囊内出现胆汁淤积导致胆囊膨大并继发化学或细菌性炎症。急性胆囊炎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的右上腹部疼痛、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及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若急性胆囊炎症较重常可导致胆囊壁坏死或穿孔,称为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标准手术方法。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Tokyo Guidelines(2007)》(TG07)是国际上第一个发布且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关于急性胆囊炎诊疗方案的指南,其分别于2013年(TG13)和2018年(TG18)进行了两次修改。TG18指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并将急性胆囊炎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包括轻度(Ⅰ级)、中度(Ⅱ级)和重度(Ⅲ级)。TG18也根据急性胆囊炎的分级推荐了相应的治疗方案:Ⅰ级急性胆囊炎患者如条件允许可立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Ⅱ级急性胆囊炎患者可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先行胆囊引流,后续视情况再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Ⅲ级急性胆囊炎患者,首先对其他系统损害程度进行充分评估,如患者通过治疗后,一般情况可很快好转,且能耐受手术,可以由非常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如不能耐受手术,则行保守治疗和胆囊引流。在20世纪80年代,Radder提出PTGBD可减轻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症状。TG18推荐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为胆囊引流的首选方法。TG18认为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包括胆道造影、术中超声、术前MRCP等,可能会减少胆管损伤(BDI)发生。根据以往的Meta分析证据,相比于无创的超声、CT及MRCP胆道成像等,各种直接胆道造影(ERCP、术中胆道造影)对于胆道变异及结石的诊断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近年来,对于严重急性胆囊炎术前先行PTGBD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我们通过PTGBD进行直接胆道造影,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胆囊结石、胆囊管走形、胆道变异以及是否合并胆总管结石等,但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尚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在此,我们进行该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拟分析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文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且术前已行PTGBD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经PTGBD胆道造影分为造影组和未造影组。采用病例信息查询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主诉、入院时查体体征、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及其他系统病史)、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肝肾功、凝血系列等)、ASA分级、PTGBD引流时间、PTGBD胆道造影时间、PTGBD至LC间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管放置情况、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应用SPSS25.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率表示,应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方差分析;P值均表示双侧概率,显着性水平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93例,其中造影组32例,未造影组61例。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造影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3.21±22.32)min,未造影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8.36±42.1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造影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7.14±27.78)ml,未造影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6.56+31.2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造影组术中未放置引流管患者为5人,占该组患者比例为15.63%,未造影组术中未放置引流管患者为9人,占该组患者比例为1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1)。造影组患者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为(2.92±1.32)天,未造影组患者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为(4.23±2.2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造影组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未造影组患者术后3人发生手术戳孔脂肪液化,占该组患者比例为4.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造影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14±4.17)天,未造影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54±4.0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造影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未出现中转开腹,而未造影组中有2例中转开腹。结论:对于严重急性胆囊炎所致困难LC患者,术前先行PTGBD并经PTGBD胆道造影,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并可能降低中转开腹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

郑恩栋,黄孝王,宋靖[6](2020)在《选择性经胆囊管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选择性经胆囊管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选择性经胆囊管造影的4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选择性经胆囊管造影成功38例,成功率95.00%,经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8例,胆囊管结石2例,胆管变异1例,胆管损伤1例。结论临床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选择性经胆囊管造影能够有效发现胆总管结石情况并及时摘除,避免胆道阴性探查,及时发现胆道变异、胆管损伤,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增强手术安全性。

汪雷[7](2019)在《“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背景:我们结合既往胆道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观察,提出了“三线一平面”四个肝外胆道术中解剖标记。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弧线(A线);肝右后叶肝蒂弧形切迹线(B线);“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向十二指肠第一段中点连线(C线);肝门板平面(D平面)。发现它们因为处在手术解剖区域外周,类似于在航海中远离风暴中心,较少的受到肝外炎症黏连及解剖变异的干扰。目的:一、分析本组LC和/或LCBDE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情况,评估“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以及根据“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建立的一套手术操作流程在LC和/或LCBDE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二、通过与Rouviere沟、Rouviere沟平面、胆囊淋巴结、肝Ⅳ段右缘等经典的解剖标记比较,评价“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复杂及解剖变异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病区外科治疗团队应用术中“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进行LC及LCBDE治疗共1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手术1407例,腹腔镜胆管探查手术238例。通过病案病例查询系统核对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入院病历、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术前术后实验室、影像学、病理等资料记录患者诊断、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所有LC及LCBDE患者均未发生血管、肠管损伤及围手术期死亡。LC组中1例出现胆囊床迷走胆管胆漏(占全组胆管损伤发生率0.06%,1/1645),经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后自愈,拔管后随访12月未见胆囊床区胆汁瘤复发。全组中转开腹8例,0.49%(其中LC组4例,LCBDE组包括胆道再次手术病例4例)。LC组Mirizzi综合征I型1例行胆囊次全切除+残端缝合术后恢复顺利,随访9月余无特殊,彩超复查未见胆囊管残端结石形成。其他的术后并发症包括LC组一例患者术后发现继发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LCBDE组中2例Mirizzi综合征Ⅱ型患者术后均留置T管半年以上,分别通过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证实无结石残留和复发以及胆道狭窄后拔除T管。LCBDE组胆管一期缝合107例,T管引流131例,一期缝合占45.0%。术后发生轻度胆漏4例(4/238,1.7%),T管引流患者3例,一期缝合术后胆漏1例,均通过腹腔引流治愈。一期缝合术后三月发现结石复发(残留?)一例,再次行ERCP取石治愈。余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结石复发及胆管炎发作。结论:“三线一平面”为导向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远离操作核心区域,不受术区炎症及解剖变异干扰,有助于术者在术中建立立体的解剖关系。可以预防腹腔镜胆道结石术中胆管和血管损伤。另外,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复杂的胆囊手术,而且可应用于胆总管手术和再次胆道手术,值得推广应用。第二部分: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背景:(1)Rouviere沟是最经典的腹腔镜胆囊术中的解剖标记。然而,目前对其形态,走形,沟内肝蒂有无均为肉眼观察,缺少从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RS沟有无,形态、方向以及RS沟内肝蒂构成的研究。(2)我们提出的“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中,C线是两点之间的连线,其中上点“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与肝总管的位置关系缺少影像学或解剖学上进一步研究验证。目的:1.评价CT影像学资料对Rouviere沟的识别和辨识意义;2.通过MRCP图像分析胆管树的走形,评价我们所提出的C线在肝门部与肝总管、左右肝管关系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有清晰手术录像同时有完整肝胆CT(平扫或增强)和/或MRCP影像学资料的LC及LC+LCBDE患者48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确定病人信息、资料及对应的视频信息;通过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链接调阅患者CT和/或MRCP影像。在我们团队有丰富阅片及腹腔镜手术经验的肝胆专科医师和放射科高年资医师的合作下,通过术前的MRCP/CT资料与术中视频资料盲法观察比较结果:最后纳入LC及LC+LCBDE患者48例,其中仅有CT资料(平扫或增强)病例11例,仅有MRCP病例5例,同时有CT及MRCP治疗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17-87岁,平均年龄52.75岁。(1)对43例有CT资料的病例,视频中将RS沟为三种类型,开放型(33例,占76.7%),融合型(3例,占7.0%),缺失型(7例,占16.3%)。CT上根据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上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判断有无RS沟,分为有RS沟(34例,79.1%)和无RS沟(9例,20.9%)两种类型。按照肉眼观察结果为金标准,CT判断有RS类型对应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灵敏度94.3%(33/35),特异度87.5%(7/8);阳性预测值97.1%(33/34),阴性预测值77.8%(7/9);正确率93.0%(40/43);43例患者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Youden指数81.8%,κ=0.78,P=0.000。43例患者对于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37例MRCP资料通过水成像显示的胆管树R-L位图像分析肝外胆管树角度范围在27°-78°,平均60°,其中以50-70°区间为主。T2相下通过连续层面根据肝总管和左右肝管分叉两处位置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的关系,可以将肝外胆管的走形与肝Ⅳa基底部层面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仍符合“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此型占12/37,32.4%;2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向上追踪见肝管逐渐向右侧移行,“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明显偏离至“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右侧(靠近胆囊床侧)。此型最多,占22/37(59.5%);3型:肝管中点在“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层面即偏向右侧,此型有3例,占8.1%。结论:(1)RS沟为一段与右肝蒂入肝(B线)相延续的肝裂。可以通过CT影像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层面向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来判断患者有无RS沟。(2)肝外胆管走形为右上左下斜行走形,MRCP影像观察结果符合临床上对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肝总管位置观察。C线原则对临床上定位肝外胆管近肝段位置有指导意义。

尹照成,殷耀华,彭燕,刘国生[8](2018)在《选择性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选择性胆道造影(LOC)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进行选择性行胆道造影。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胆道损伤、切口感染、胆总管残余结石、胆道感染、腹腔感染及术后综合征)。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胆道感染及腹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胆道损伤率、胆总管残余结石率及术后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可有效发现胆囊三角变异,如副右肝管,胆囊管汇入变异等,可有效避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降低中转开腹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残余结石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质量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尤其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王永强,康云,雷军玲[9](2017)在《胆道造影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道损伤和结石残留的影响》文中指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是临床治疗胆囊疾病的常用手术方法,但由于该手术是在二维平面进行的三维手术,容易受到视野、灯光和焦距等因素影响,比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较高的胆道损伤[1]。胆道造影可清楚显示患者外胆管,明确胆管有无病变,可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必要的胆道探查及残留结石,减少术中患者痛苦[2]。本文选取90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和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探

吴永丰,刘兴洲,柳东[10](2017)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临床上约10%胆囊结石患者合并有胆总管结石,但接近半数的患者不伴有任何临床症状,称之为"隐匿性胆总管结石"[1-3]。作者结合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本科住院治

二、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分析(附6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一)仪器设备
        (二)手术方法
        (三)观察指标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二、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
    四、随访结果
讨论

(2)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3.2 发生率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3.4 胆漏类型
    3.5 胆漏原因
    3.6 诊断时间
    3.7 术中情况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3.9.1 治疗方式分类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3.10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4.1.1 年龄特点
        4.1.2 性别特点
        4.1.3 临床表现
        4.1.4 发生率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4)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制定检索策略
    1.2 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3 文献质量评价及分析
    1.4 数据提取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2.3 Meta分析
    2.4 文献发表偏倚
    2.5 发表偏倚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诊疗发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选择性经胆囊管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致谢

(8)选择性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9)胆道造影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道损伤和结石残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术中情况比较:
    2.3 术后患者情况比较:
3 讨论

(1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分析(附64例报告)[J]. 冯林松,朱海峰,汪韬,郁林海,徐国权,顾春飞,褚永悦,潘炳权,钟诚.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05)
  • [2]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3]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D]. 段鸿皓.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D]. 张凯.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5]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於丙然. 山东大学, 2020(02)
  • [6]选择性经胆囊管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 郑恩栋,黄孝王,宋靖. 浙江创伤外科, 2020(02)
  • [7]“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D]. 汪雷.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选择性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 尹照成,殷耀华,彭燕,刘国生. 中国当代医药, 2018(07)
  • [9]胆道造影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道损伤和结石残留的影响[J]. 王永强,康云,雷军玲. 山西医药杂志, 2017(22)
  • [1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价值分析[J]. 吴永丰,刘兴洲,柳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21)

标签:;  ;  ;  ;  ;  

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