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部门对加油站征收有偿公路使用费是否合理?

公路部门对加油站征收有偿公路使用费是否合理?

一、公路部门对加油站征收公路有偿使用费是否合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媛媛[1](2021)在《房地产术语的汉英翻译策略 ——以《房地产基础知识-房地产入门培训一本通》的翻译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随着经济发展,也加快了其国际化进程。房地产行业的国际化要求大量相关文案和材料的翻译,其中行业术语的英译既要符合专业性又要可读易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目前相当一部分的术语英译版本不一,无章可循,亟待进一步探究。《房地产基础知识——房地产入门培训一本通》一书全面讲述了房地产行业的一些最重要、最常用的基础知识,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现有行业术语。此次翻译实践选取该书的第一章和第四章作为翻译实践任务,以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对房地产术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报告分为五个部分:任务描述、任务过程、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第一章为任务描述,详细介绍了本次实践的内容、特点、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为任务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校改。译前准备主要包括格式转换、工具书的准备及文献查阅;翻译过程介绍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译后校改交代了两种笔者的校改方法:自主校改结合翻译软件校改。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分为目的论理论和术语翻译研究综述两部分。第一部分目的论理论介绍了目的论的起源、形成及遵循的三个原则;第二部分术语翻译研究综述介绍了术语的含义、术语与翻译的联系及目的论三原则对房地产术语翻译的适用性。第四章为案例分析,根据不同术语的特点探究了其相应的翻译策略。单词组术语的翻译主要遵循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多词组术语的翻译主要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特殊形式术语的翻译主要遵循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第五章是实践总结,总结了翻译实践的过程,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及笔者的心得体会。

杨腾飞[2](2018)在《实现共享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是其中之一。随后的“十三五规划”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要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以实现共享发展目标。那么,什么是共享发展?共享发展与制度之间有何关系?当前我国共享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制约共享发展目标实现的制度根源是什么?如何通过可行的制度创新实现共享发展目标?这些问题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是: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在这一框架下,本文首先探讨了共享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共享发展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制度创新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和维度。随后指出当前我国共享不足的现状及其制度根源,也即制度需求问题。最后是在三个原则指导下,通过制度的有效供给来实现共享发展目标。具体来讲,共享发展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权利、机会和物质发展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质发展成果,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而权利平等和规则公正可以为物质成果的共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共享发展具有主体的全民性、过程的参与性、实现手段的多样性以及目标的均衡性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度与共享发展的关系方面主要体现为:制度为共享发展奠定根本的制度条件,并规定共享发展格局和分配秩序,为共享发展提供成果保障。在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权利平等、机会公平和规则公正的原则,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的共享社会物质成果。当前中国共享发展不足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全民的分享度下降,灰色、黑色收入居高不下,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之所以形成这个局面,与政治制度方面,公共决策制度中人民决定权不足,政治权力集中程度高,监督权力有限;经济制度方面,基本经济和分配制度分配功能弱化,部分行业事实上的垄断地位,财政支付转移内在缺陷;社会制度方面,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多轨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教育制度等密切相关。因此,要达到共享发展的目标,必须以权利平等、机会公平和规则公正为指导,供给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创新公共决策制度、公共财政制度以及权力监督制度;经济制度方面,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税收制度、土地制度,实现平等的市场准入制度;社会制度方面,创新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所有上述制度创新的实现将为实现共享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建立起实现共享发展的公平制度保障体系。

许昌市人民政府[3](2018)在《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市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许政[2018]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8]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省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

彭艺娴[4](2017)在《湖南省高速公路用地政策的应用实践和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在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强劲的同时,其用地政策执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粗放用地,未批先用、以批代供、临时用地多,复垦难度大,经营性用地未实行有偿使用,高速公路用地登记发证滞后等。本文结合湖南省高速公路用地特点,深入剖析其用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加强湖南省高速公路用地管理,完善高速公路用地政策提出意见建议。

戴雄赐[5](2016)在《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0年代以来,紧凑城市(精明增长)被西方国家视为城市蔓延的主要治理政策。紧凑城市具有高密度、混合使用、公共交通等特征,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土地与能源集约利用,提高社会公平与城市活力等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段期间,北京中心城边缘出现聚集性圈层蔓延(摊大饼),并带动周边乡镇农村的分散性点状蔓延。北京蔓延导致交通堵塞、绿带蚕食、中心城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然而,城市蔓延并非仅为负面名词,它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总体福利具有正面贡献;蔓延不等同城市空间增长,是指不规则、低密度、与规划脱序的城市边缘区开发。论文比较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大都会区蔓延影响、机制、治理成效,期能理解中西城市蔓延机制差异,找出适用于北京蔓延治理对策。主要结论:1紧凑城市的直接效用在于节约土地利用、提升能源效率、基础设施成本,间接促进社会公平与城市经济发展,但对减少交通量与能耗效果不佳。英美城市蔓延动力机制由市场(价格、供需与竞争)带动,中国则由政策(土地、住房与产业)与制度(土地、财税、政府、规划)推动。城市蔓延是政府、开发商、农民与环保团体,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博弈过程。比较分析发现,英国与中国台湾城市边缘区农业土地利用较集约,美国与中国较粗放。原因在于英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单位农场面积小、社会监督力量大、土地移转交易成本高、制约农地移转规模;城乡规划管理规范化、规划与财税工具并用,奖励与引导并行、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紧凑集中。2北京蔓延:北京蔓延是中心城聚集性蔓延与周边乡镇农村分散性蔓延的综合表现。北京在郊区人口增长量、建设用地/常住人口增量比、交通成本增加与耕地流失四个测度上,以及建设活动与规划脱节方面,证实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北京蔓延表层原因是工业外移、房地产、新城规划等政策推动,深层原因是二元土地制、分税制、市辖区制度与城乡规划法缺陷导致。论文对通州新城与周边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证研究,发现通州已经出现类似北京蔓延现象与问题,蔓延甚至延伸至河北燕郊、大厂地区。治理对策:采取引导性与限制性综合治理对策,通过设置区域性的增长边界、服务边界、税收共享与发展权移转等工具,促进人口与产业向新城紧凑集中,维护乡村生态绿地系统。同时,为了保证政策工具永续实施,建议完善相应土地与财税、行政与规划制度。

王希岩[6](2015)在《基于地方公共财政视角的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与机制设计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土地制度与不动产税制度进行优化设计,借鉴了土地制度与不动产税制度的国际经验,分析了中国土地制度与不动产税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现状,从地方公共财政的角度提出我国土地物权制度及房地产税制度的优化方案。为便于房地产税的顺利实施,还给出了设定与房地产税开征激励相容的引导机制的方案建议。历史的纵向分析表明,中国具有对房产和地产分别课税的传统。国别的横向比较表明,房地产税可分为对房产和地产分别课税或对房屋和土地分别课税的个别财产税以及对房屋和土地合并课税的一般财产税两类三种模式。结合历史的纵向分析与国别的横向比较,本文认为我国房地产税应采取对房产和地产分别课税的个别财产税模式,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本文设计出包括房产税、土地使用税、闲置土地税在内的我国房地产税优化方案。作为对房地产税的补充,本文同时探讨了我国资源税的优化。由于不动产税与不动产物权密切相关,在探讨不动产税的同时,本文也对我国不动产物权制度的历史演变以及国际不动产物权制度的借鉴进行了研究。为配合房地产税顺利开征,在明清永佃权、清租界永租权、建国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借鉴波兰和前苏联曾实施过的永久土地使用权,本文提出我国应采取“免费续期,定期登记”的长期土地使用权制度,赋予土地使用者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对人口、疆域、经济总量这三项指标的综合排名,本文界定出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印尼这八个“大国”,分析其“大国”财政的特点。就财政体制而言,这几个“大国”的共同特征是均实行财政联邦制,通过征收不动产税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筹集资金。我国唐朝中叶一度出现地方财政现象,但没有形成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反而因藩镇割据导致王朝覆灭。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历史教训,本文提出以公共财政约束地方政府,通过开征房地产税引入地方政府与辖区纳税人利益相容的激励机制,让地方纳税人通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加强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督,让广大人民群众来分解中央政府与日俱增的政治压力。利用双重差分法(DID),本文对沪渝房产税试点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房产税开征对两地房价的影响方向截然相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区分了房地产税的消费税成分与资本所得税成分,探讨了房地产税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以及房地产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开征房地产税的功能定位。世界各国开征不动产税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以及促进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我国开征房地产税,除了这两项基本功能之外,其实际功能还在于规范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国家治理机制以及消除房地产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就路径实现而言,本文设计了与房地产税开征激励相容的引导机制,包括结构性减税、对房地产税纳税人开放户籍、小产权房有条件合法化、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及社会信用体系、推行预算民主等。由于土地批租时间早、产业升级效果佳、外来人口及小产权房占比较高,深圳适宜列为推行房地产税试点的第一批城市。当前我国应从大战略的视角出发,以房地产税改革为突破口,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在地方政府层面大力推行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创造制度红利,凝聚社会共识,建立起一个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并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包括房地产税和资源税在内的不动产税制。

任海青[7](2014)在《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本身稀缺性,单靠市场自身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由政府进行管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公共资源特许制度中,国家既是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又是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居于支配性的地位。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构成不仅仅包括公法上的制度,而且还包括私法上的制度。建立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目的,就是从法律上理清在公共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既要加强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又要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特许权人的权利。通过公共资源特许中权利与义务的研究,合理设定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内容,保障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转。本文除导言和结论外,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特许与公共资源配置。作为法学范畴,公共资源具有客体相对性、配置程序法定性、配置总量调控性、特许权人权利义务对等性、特许权实现的市场性。从公共资源的客体来看,它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利用类公共资源、公物利用类公共资源、公用事业类公共资源。不同类型的公共资源虽然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但是在制度构建上也都具有共同性,对它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公共资源的特性,实现公共资源特许的科学立法。公共资源配置的理论为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管制理论明确了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管制的领域和重点,有利于实现制度设置的科学化。公共信托理论揭示了政府在公共资源管理中的身份定位,为监督政府的公共资源管理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公私法双阶理论科学阐述了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构成,产权理论对于公共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公共资源配置既有公法方式,也有私法方式。在公法层面又分为特许配置、行政合同配置和政府的直接授予。在当前推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背景下,公共资源特许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对于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公共资源特许制度构成。本章从公法和私法两个角度对公共资源特许制度进行了研究。在公法方面,域外公共资源特许立法权的规制,是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对立法项目进行事先审查,这对于我国多层级的公共资源特许立法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政府裁量权的规制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核心,通过建立行政行为附款制度、行政合同制度、信赖保护制度,保障了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有效管理,同时又能充分保障特许权人的权益。这些内容对于我国行政特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外民法中关于特许权的规定为我国公共资源特许的私法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内的学者们对特许权的私法性质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立法上的缺位,在我国实践中对特许权的私法性质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也充分说明公共资源特许私法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完善。我国现行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特许的内涵不明、设定特许的界线不清、制度设定的标准缺位、特许实施程序较为原则、特许的私法制度不健全等,各项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公法规制中,要将特许权人公权力的授予、市场准入和退出、特许权收益规制、特许权授予程序、公共资源的有偿使用等作为立法完善的重点。在私法制度方面,应当进一步明确公共资源的所有权归属,确立特许权的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为特许权的依法流转提供法制保障,以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实现公共资源的依法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朱厚玉[8](2013)在《我国环境税费的经济影响及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尖锐,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与环境现状之间差距较大,发达国家历经百年的环境问题以压缩型、复合型在我国凸显。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和艰巨任务,迫切需要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共同进行调节。经济手段是迄今为止国际上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环境税费做为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为国内外理论研究所寄予厚望,也为政府所高度重视。相比其他手段,税费手段的调节,市场主体反应更灵敏、涵盖面更广、公平性更强,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在新形势、新阶段,如何统筹兼顾,在考虑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和企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适应中国国情、顺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税费政策,更好地发挥其作为经济杠杆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十分必要和紧迫。因此,研究环境税费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环境税费改革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我国目前的严峻环境形势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入手,引出了环境税费政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环境税费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环境、环境费、环境税、可持续发展等主要概念进行了讨论界定,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税费优化理论、庇古税和科斯定理等方面阐述了国际上研究成熟的环境税费理论依据,认为我国也同样适用这些理论。基于上述理论,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区分环境税和环境费,逐项梳理了我国现行环境收费的种类、项目以及实施情况,全面归纳和评析了中国目前环境费、环境税作用机理和实际作用,深刻剖析了目前环境税、环境费设计及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就目前税费关系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环境税费呈现“费为主、税为辅”的状况,缺少独立的环境税这一最直接的税收调控手段,现有税制考虑环境因素也不够,税费关系不协调,尚未覆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调节范围较窄,调节力度偏小,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形成合力,进而提出在中国实施环境税费一体化政策的必要性。论文结合“双重红利”理论,选取资源税、排污费为典型样本,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使用山东省17市历年的财政经济以及环境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环境税费对我国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优化效果等影响作用,并依据以上分析对环境税费与财政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论述他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经过实证分析,认为环境税费从长远和总体来看利大于弊,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影响不大,但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总结借鉴美国、日本、荷兰和其他OECD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环境税费设计状况和改革经验,以及江苏、山西等省完善税费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做法,认为我国完善环境税费制度,应当按照“清费立税”和“税为主、费为辅”的思路,坚持税费一体化设计。一方面,结合结构性减税清费政策,按照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步健全现有税收体系。在现有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中应进一步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就重点税种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同时,收费在我国现有体制和目前发展阶段,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继续完善现有环境费政策体系,切实加强环境收费管理,并就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重要环境收费逐个研究提出完善措施和建议。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环境“费”改“税”,并循序渐进地扩大征税范围、提高税率,逐步构建以独立的环境税为核心、其他税费收手段相配合,富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税体系。依据中央环境税改革的最新政策动向,提出了构建我国的环境保护税制的整体框架,设计了包括纳税人、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税目、税率及税收优惠等在内的环境税具体方案,提出了实施环境税费改革的基本构想和操作步骤。论文认为,完善的环境税费制度要求高度的市场化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改革完善环境税费制度,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配套推进相关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继续完善环境公共财政体系,健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环境金融服务等环境经济政策,强化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协同推进相关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与环境税费共同形成各种政策工具科学组合、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内在机制,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体制机制环境。

李连成[9](2013)在《交通用地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交通用地是承载交通运输活动的土地资源,在交通运输资源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从交通发展阶段上分析,我国整体上正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向完善运输化阶段转变,这一阶段正是交通用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发展阶段。从交通建设的实际看,“十二五”期许多省份已经面临交通用地指标短缺的现实制约。如何优化交通用地配置,实现交通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是今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选取土地资源如何才能有效约束同时合理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健康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构建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论文运用交通资源配置理论和“产品—资源—网络经济”的运输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交通用地配置的经济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广泛以美、英等国际历史经验、国内相关案例等为例证,通过统计研究、历史比较研究和实地研究等,具体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专家意见法、归纳和演绎等理论分析方法,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并结合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各种约束性条件,提出可操性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基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本文分析了交通用地的经济内涵,指出交通用地配置是交通运输资源硬资源配置的核心,提出交通用地配置的3个层次,构建了交通用地配置的需求一资源—网络经济分析框架。从运输需求角度分析,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本质要求是满足合理运输需求的用地要求;从交通资源角度分析,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约束条件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从网络经济角度分析,交通用地配置要符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要求,达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满足运输需求,运输业网络经济的实现即是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过程。交通用地配置的优化,从短期看是如何提高土地资源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产出,从长期看则是在实现经济长期均衡增长条件下如何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的最优配置。基于我国交通用地的实际,论文第4至第7章从交通用地的配置制度、交通结构和规划制度、交通项目土地资源共用等层面研究了交通用地优化配置问题。交通用地的配置制度方面,论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交通用地配置制度,提出要继续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改革项目层面的交通用地无偿划拨制度,分类分步推进交通用地有偿使用,使市场机制在交通用地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借鉴美、英等国家铁路网发展教训,结合我国交通建设实际,提出交通基本网是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基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建设,更为有助于形成供需平衡型的交通基本网。论文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用地效率和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提出基于综合运输理念的交通用地方式结构优化配置建议和交通用地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建议。论文研究了交通用地的共用经济现象,分析其与运输网络经济的关系,认为交通立体化是交通土地共用的基本表现形态之一,提出交通用地的共用有助于促进项目层面的交通用地优化配置。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我国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按照分类对待、渐进推进的原则建立交通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强化交通基本网的国家统一规划和实施制度,建立健全交通用地综合利用和立体开发制度等。

李欣[10](2012)在《环境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所身处的环境(大气、水、土壤、生物)造成的损害,是指除火山爆发和动植物循环过程自然产生的地理灾害和气体排放等之外,单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质量和动植物数量和种类的下降。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提出了各种设想,但是有些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因此论文受库兹涅茨倒U曲线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启发,我对现有环境理论进行了发展和扩充,提出环境问题发展阶段论。环境问题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包括: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措施与其所处发展阶段密切联系,并进一步将其细化为五个发展阶段,指出环境问题属于历史的范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改变自然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出现并趋于严重,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知识和科技的进步而逐步缓解,发达国家环境质量的改善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在此基础上,环境问题发展阶段论还提出环境与发展既存在替代关系又互相促进,既一方面可以通过牺牲环境换取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另外,还提出代内公平分为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两个内容,经济不发达国家耗费环境资源取得发展的权力必须得到保证,这是解决国际环境问题和实现环境国际公平的前提。环境的保护要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分享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成果,实现环境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合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可以通过私人的方式解决,例如自愿协商、企业合并和道德约束等等。但是私人解决方式发挥作用需要有严格的前提条件,而且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以自愿协商为例,一是要求涉及的协商各方数目较少,交易成本低:二是要求外部性的来源比较明确;三是要求明晰的产权界定,产权归属合理和转移公平,环境产权的所有者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严格的条件在现实中是难以得到满足的,因此政府的介入十分必要。政府介入方式也有其条件、优势和不足。通过对各种政策措施的效果、效益、交易成本等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区分各种政策措施发挥作用的边界。例如,管制手段的优点是效果明显,强制性高,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因此接受度高,准备充分后出台较快,社会效益佳;缺点是简单粗暴,经济效益差,因为每个企业和个人的实现标准的边际成本不同,因此采用整齐划一的标准社会损失较大。另外管制还存在深层次的无法回避的制度缺陷。因此在应用中,各项政策措施要根据需要和条件进行选择。环境问题因为具有国际性,所以促使国际社会发展合作,目前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各国和国际社会也利用多种组合措施来解决国内和国际环境问题。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管制手段受政府的偏爱,社会也比较接受,能够起到很好的环境保护效果,但是成本较高。经济措施成本低,效益高,如果政策到位也能起到很好的环境保护效果,但是部分措施的政府和社会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就我国的环境政策措施来看,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还需要完善,管制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经济手段还很不成熟。具体来看,虽然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并比较完整,但是环境检查和监测以及环境公开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环境税框架还没有建立,环境税制建设正在讨论之中;环境收费在扩展收费范围、增加费率、增强强制性等方面还处于两难的处境;财政在支出、转移支付、补贴和奖励、政府采购等诸多方面还可以提高资金效率,发挥更大作用;排污权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有待完善;地区间的受益者生态补偿机制在小范围应用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总结和推广;还需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国际间的合作,在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多方面全面增强我国环境保护的能力。我国治理环境问题面临人口、粮食、能源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因为我国是出口和排放大国,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论文提出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强制措施与利益引导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政策措施要符合我国发展阶段并稳步推进。并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政策措施选择上应遵循八个原则:以结果为导向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原则;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损害者承担和受益者补偿相结合原则;审慎原则;公民参与原则。针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政策建议。例如提出构建我国环境税体系,该体系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税、二是与环境相关税种、三是与环境相关的税收政策,建议开征的环境税是直接与环境保护相关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税种,可以包括产品税(如对两高一资产品征收产品税)、污染排放税(指现行的收费实行费改税)、碳税、硫税等等。

二、公路部门对加油站征收公路有偿使用费是否合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部门对加油站征收公路有偿使用费是否合理(论文提纲范文)

(1)房地产术语的汉英翻译策略 ——以《房地产基础知识-房地产入门培训一本通》的翻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介绍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改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目的论理论
    3.2 术语翻译研究综述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单词组房地产术语翻译策略
    4.2 多词组房地产术语翻译策略
    4.3 特殊房地产术语的翻译策略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实现共享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既有文献回顾及其评估
        (一) 已有文献回顾
        (二) 既有文献的意义与不足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共享发展的涵义及其意义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特质
        一、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共享发展的特质
        (一) 共享发展主体的全民性
        (二) 共享发展过程的参与性
        (三) 共享发展手段的多样性
        (四) 共享发展成果的均衡性
    第二节 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共享发展与制度保障的关系
    第一节 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最根本的保障
        一、制度为共享发展奠定根本的制度条件
        (一) 制度清晰界定并保护产权
        (二) 制度为市场提供博弈规则
        (三) 制度稳定人们的发展预期
        二、制度规定共享发展格局和分配秩序
        (一) 初次分配是共享的主要形式
        (二) 再分配是对初次共享的调节
        (三) 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次共享的重要补充
        三、制度为共享发展提供成果保障
    第二节 实现共享发展的三个主要制度构建原则
        一、权利平等
        二、机会公平
        三、规则公正
    第三节 实现共享发展的三个基本制度保障维度
        一、政治制度
        二、经济制度
        三、社会制度
第三章 当前中国共享发展不足的制度根源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共享发展不足的现状描述
        一、全民的分享度下降
        (一) 收入格局不合理
        (二) 初次分配中居民工资占比较低
        (三) 共享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较低
        二、灰色和黑色收入居高不下
        (一) 官员贪腐和滥用职权取得灰色收入
        (二) 私设小金库以及违法违规发放奖金
        (三) 商业回扣和红包
        三、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一)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二) 区域收入差距明显
        (三)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比较明显
        (四) 个人和家庭之间差距过大
    第二节 中国共享发展不足的制度根源分析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够合理的制度分析
        (一) 人民在公共决策制度中决定权和参与度不足
        (二)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分配功能弱化
        (三) 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制度导致百姓受益不足
        (四) 所得税制度不合理以及非税收入较多
        二、黑色和灰色收入居高不下的制度分析
        (一) 事前监督不足
        (二) 事中监督乏力
        (三) 事后监督缺位
        (四) 政治权力集中程度高
        (五) 监督主体的监督效果有限
        三、居民内部差距收入较大的制度分析
        (一) 不合理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
        (二) 部分行业事实上的垄断制度
        (三) 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
        (四) 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教育制度
        (五) 多轨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章 实现共享发展的政治制度创新路径
    第一节 创新公共决策制度
        一、落实并完善决策的民主集中制
        二、决策部门对党和人大负责
        三、政策制定者由人民选择
        四、决策过程人民参与
        五、决策结果人民评估
    第二节 创新公共财政制度
        一、规范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
        二、减少不利于共享的财政收入
        三、增加共享方面的财政支出
        四、改革并完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
    第三节 创新权力监督制度
        一、控制并清理特权现象和行为
        二、打击和治理腐败
        三、改革升迁考核指标
        四、整合并健全监督体系
        五、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第五章 实现共享发展的经济制度创新路径
    第一节 实现平等的市场准入制度
        一、破除各类形式的垄断行为
        二、消除地域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
        三、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的进入机会
        四、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的权利
    第二节 创新税收制度
        一、科学设计税种和税率以减轻普通居民税负
        二、合理确定税制结构
        三、开征房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四、严格控制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强税收征管能力和监管体系建设
    第三节 创新土地制度
        一、严格土地的征收过程
        二、加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过程的监管
        三、把城市土地收益更多分享给居民
        四、赋予农民更多的农村集体土地权益
    第四节 创新收入分配制度
        一、改革公有制经济运行与发展形式
        二、加大合法私人财产保护力度
        三、提高劳动报酬的分配比重与取缔各类灰色收入
        四、构建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三方共享机制
    第五节 创新工资制度
        一、治理各类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
        二、提高一线职工的待遇
        三、落实同工同酬的工资制度并严控高管工资
        四、确定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合理工资比例
        五、完善工资定期增长机制
第六章 实现共享发展的社会制度创新路径
    第一节 创新户籍制度
        一、近期目标:以居住证替代部分户籍制度功能
        二、中期目标:全面放开特大城市以下的户籍限制
        三、远期目标:废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第二节 创新教育制度
        一、在城乡和区域之间均衡配置各类教育资源
        二、赋予各类学校入学机会平等
        三、加强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力度
    第三节 创新就业制度
        一、禁止各类歧视性招聘规定
        二、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
        三、为就业困难家庭和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四节 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一、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二、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和资金管理
        三、提高医疗保险大病报销比例并实现全国互联互通
        四、最终废除多轨制的社会保障体系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湖南省高速公路用地政策的应用实践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速公路用地的现状及特点
    1.1 用地规模大, 涉及范围广
    1.2 征地拆迁难度大, 补偿标准低
    1.3 附属设施建设不尽合理
2 高速公路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营性用地未有偿使用
    2.2 临时用地多, 复垦难度大
    2.3 以批代供、未批先用、批东建西现象普遍
    2.4 土地登记发证滞后
3 加强高速公路用地管理的政策建议
    3.1 尽快实行经营性用地有偿使用
    3.2 加强临时用地管理, 严格执行复垦责任制
    3.3 建立跟踪管理机制, 及时做好高速公路补征用地审批
    3.4 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欠缴经费催收力度
    3.5 明确高速公路土地登记工作要点, 规范高速公路土地登记行为
4 结语

(5)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主题
        1.1.1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
        1.1.2 美国、英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城市蔓延
        1.1.3 中西城市蔓延现象、机制、治理与内涵差异
        1.1.4 中西蔓延机制与治理对策的横向比较
    1.2 研究背景
        1.2.1 北京市区摊大饼与郊区蔓延
        1.2.2 快速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借鉴意义
    1.4 研究视角和创新点
        1.4.1 蔓延机制视角
        1.4.2 社会制度视角
        1.4.3 京津冀视角
        1.4.4 国内相关研究
        1.4.5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国内研究回顾
        1.6.1 城市蔓延测度
        1.6.2 蔓延机制解释
        1.6.3 土地集约利用
        1.6.4 紧凑城市内涵与应用
第2章 城市蔓延研究与紧凑城市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密度
        2.1.2 紧凑度
        2.1.3 直观感觉
        2.1.4 可达性与机动力
    2.2 城市蔓延研究
        2.2.1 定义、历程、测度
        2.2.2 蔓延机制解释
        2.2.3 蔓延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2.2.4 蔓延治理的政策工具效益分析
        2.2.5 蔓延治理中的反政府干预
    2.3 紧凑城市理论
        2.3.1 紧凑城市概念、目标与形态
        2.3.2 土地与能源消耗
        2.3.3 社会公平与环境质量
        2.3.4 交通量与交通能耗
    2.4 紧凑城市政策
        2.4.1 紧凑城市与精明增长政策差异
        2.4.2 市场接受度
        2.4.3 政治可行性
    2.5 本章小结
        2.5.1 再城市化研究兴起
        2.5.2 “紧凑新城”还是“紧凑旧城”?
第3章 美国精明增长理论政策、策略与实施
    3.1 城市蔓延历程
        3.1.1 西进运动(1801-1920 年)
        3.1.2 蔓延前导期(1870-1920 年)
        3.1.3 第一次大蔓延(1920-1940 年)
        3.1.4 第二次大蔓延(1960-1990 年)
        3.1.5 1990 年以来的城市空间发展变化
    3.2 蔓延机制与影响
        3.2.1 制度性因素
        3.2.2 政策性因素
        3.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3.3 精明增长政策实践
        3.3.1 政府管制或自由放任
        3.3.2 精明增长政策实施的四种导向
        3.3.3 区域管制
        3.3.4 公共交通
        3.3.5 城市设计
        3.3.6 公共治理
    3.4 增长管理技术工具
        3.4.1 城市增长边界
        3.4.2 城市服务边界
        3.4.3 房产税、税收级差与税收共享
        3.4.4 发展权移转
        3.4.5 区划法调整
        3.4.6 实施效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3.5.1 美国城市蔓延机制、社会经济贡献、再城市化
        3.5.2 美国精明增长政策对中国城市蔓延治理的借鉴
第4章 英国城市蔓延与紧凑城市政策
    4.1 城市蔓延历程
        4.1.1 圈地运动、早期工业城市
        4.1.2 伦敦第一次与第二次蔓延
        4.1.3 伦敦第三次蔓延
        4.1.4 伦敦再城市化
    4.2 蔓延机制与影响
        4.2.1 制度性因素
        4.2.2 政策性因素
        4.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4.3 紧凑政策与实践
        4.3.1 1990 年代以来的紧凑城市政策
        4.3.2 紧凑城市政策实施的三个策略
        4.3.3 区域与城市规划法案、城市管理与财税条例
    4.4 本章小结
        4.4.1 政党轮替背景下的英国紧凑城市政策实施
        4.4.2 英国新城政策实施对北京新城规划的借鉴
第5章 中国台湾地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政策
    5.1 城市化历程
        5.1.1 二战后的台湾城市扩张
        5.1.2 城市发展特征与土地利用情况
    5.2 土地集约利用机制与影响
        5.2.1 制度性因素
        5.2.2 政策性因素
        5.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5.3 都市发展管制与引导政策
        5.3.1 城市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与社区治理
        5.3.2 都市更新与容积移转
    5.4 本章小结
        5.4.1 农村土地改革的借鉴
        5.4.2 土地征收制度的借鉴
        5.4.3 城乡规划法与建筑法规的借鉴
        5.4.4 基础设施建设的借鉴
第6章 北京城市蔓延历程, 测度与问题
    6.1 北京城市蔓延历程
        6.1.1 地域概念
        6.1.2 中心城建成区扩张历程
        6.1.3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
    6.2 北京城市蔓延测度
        6.2.1 蔓延测度与空间特征
        6.2.2 空间扩展特征
        6.2.3 土地利用变更
        6.2.4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6.3 北京蔓延正向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6.3.1 正向贡献
        6.3.2 负外部作用
    6.4 本章小结
        6.4.1 北京摊大饼是“蔓延”还是“紧凑”?
        6.4.2 中心城“摊大饼”的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6.4.3 城市蔓延的经济贡献与副外部作用
        6.4.4 北京与英美城市蔓延特征的国际比较
第7章 北京蔓延的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性因素
    7.1 北京蔓延的社会经济性因素
        7.1.1 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
        7.1.2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水平
        7.1.3 就业区位
        7.1.4 商业购物空间
        7.1.5 房地产建设
    7.2 北京蔓延的政策性因素
        7.2.1 土地有偿使用
        7.2.2 房屋货币化
    7.3 北京蔓延的制度性因素
        7.3.1 土地制度
        7.3.2 财税制度
        7.3.3 治理制度
        7.3.4 规划制度
    7.4 本章小结
        7.4.1 英美与北京蔓延机制的国际比较
        7.4.2 北京蔓延机制中的制度性因素
第8章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建议与通州区的实证研究
    8.1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回顾
        8.1.1 中心城发展规模控制目标与成效
        8.1.2 第一道与第二道绿化隔离带
    8.2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制度改革与紧凑新城规划
        8.2.1 政策工具选择
        8.2.2 城市增长边界
        8.2.3 城市服务边界
        8.2.4 税收级差与税收共享
        8.2.5 发展权移转
        8.2.6 土地产权与变更制度改革
        8.2.7 公共与社区治理制度改革
        8.2.8 紧凑新城组团、环线TOD、楔形绿地系统规划
    8.3 通州蔓延历程、问题与紧凑发展对策
        8.3.1 城镇发展政策与历程
        8.3.2 通州城市蔓延指标
        8.3.3 通州城市蔓延问题
        8.3.4 通州紧凑新城规划与蔓延治理建议
    8.4 本章小结
        8.4.1 英美城市蔓延治理政策对北京蔓延的借鉴
        8.4.2 北京新城的政策制度完善建议
第9章 结论
    9.1 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城市蔓延
        9.1.1 紧凑城市理论的效用与实施
        9.1.2 紧凑城市理念与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差异
        9.1.3 北京蔓延的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9.1.4 中国台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借鉴意义
    9.2 蔓延动力机制
        9.2.1 中西城市蔓延机制差异
        9.2.2 土地移转机制与政府规划管理模式
    9.3 北京蔓延治理
        9.3.1 政策性工具
        9.3.2 制度性改革
    9.4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地方公共财政视角的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研究综述
    第二节 财政联邦主义与地方公共财政
    第三节 产权理论与代理理论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与机制设计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不动产物权兴废与税制沿革
    第一节 中国古代田制与赋役制度
    第二节 近代中国租界的永租制与房地产税制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土地私有制与房地产税制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制度与房地产税制
    第五节 评述与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陆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第一节 中国大陆不动产物权现状
    第二节 中国大陆不动产税制现状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港澳台地区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第一节 中国香港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第二节 中国台湾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第三节 中国澳门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第四节 评述与小结
第六章 国际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第一节 土地私有为主的国家不动产物权现状
    第二节 土地公有为主的国家不动产物权现状
    第三节 不对保有土地单独课税的国家不动产税制现状
    第四节 对保有土地单独课税的国家不动产税制现状
    第五节 评述与小结
第七章 不动产税与地方公共财政
    第一节 制度均衡大国的地方财政特征
    第二节 中国地方财政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分权体制下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扩张
    第四节 我国不动产市场中的央地博弈与地方机会主义
    第五节 以公共财政约束地方政府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设计
    第一节 从开征物业税转向开征房地产税
    第二节 路径依赖下我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的路线选择
    第三节 我国土地物权制度与批租制度改革
    第四节 我国房地产税及资源税税制优化设计
    第五节 沪渝房产税试点的经济效应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中国不动产税功能定位及引导机制设计
    第一节 房地产税与房地产市场
    第二节 房地产税的税负归宿
    第三节 房地产税与经济内生增长
    第四节 我国不动产税的功能定位
    第五节 房地产税开征引导机制设计及政策建议
    第六节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图:1953年北京市房地产税收款书
参考文献
后记
科研成果

(7)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成果
        (二) 我国的研究成果
        (三) 研究现状评析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特许与公共资源配置
    一、公共资源界说
        (一) 公共资源的概念
        (二) 公共资源的特征
        (三) 公共资源的分类
    二、公共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一) 政府管制理论
        (二) 公共信托理论
        (三) 公私法双阶理论
        (四) 产权理论
    三、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比较优势
        (一) 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二) 特许制度的优势
第三章 公共资源特许制度构成
    一、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
        (一) 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的种类
        (二) 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的设定
        (三) 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的实施
        (四) 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中的权利义务
    二、私法上公共资源特许
        (一) 国外私法领域的特许
        (二) 我国公共资源特许的私法制度
        (三) 私法上公共资源特许的性质
第四章 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公共资源特许法制化评析
        (一) 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 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建议
        (一) 细化公共资源特许的公权力授予制度
        (二)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三) 确立公共资源特许的物权制度
        (四) 科学界定特许经营协议的法律性质
        (五) 建立公共资源特许权价值评估制度
        (六)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特许的收益分配制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8)我国环境税费的经济影响及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环境税费理论的研究
        1.2.3 关于环境税费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1.2.4 关于我国环境税费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1.2.5 关于完善我国环境税费制度的对策研究
        1.2.6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内容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创新点
        1.4.1 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可持续发展
        2.1.2 环境
        2.1.3 环境税
        2.1.4 环境费
    2.2 基础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庇古税和科斯定理
        2.2.4 双重红利理论
第3章 我国的环境税费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环境费与存在问题
        3.1.1 我国的环境费
        3.1.2 目前存在问题
    3.2 环境税与存在问题
        3.2.1 我国的环境税
        3.2.2 目前存在问题
    3.3 环境税费关系与存在问题
    3.4 环境税费问题的产生原因
第4章 征收环境税费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征收环境税费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定性分析
        4.1.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1.2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1.3 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4.1.4 对物价的影响
        4.1.5 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2 征收环境税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定量分析---以资源税为样本
        4.2.1 征收资源税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的定量分析
        4.2.2 征收资源税对产业结构优化效果的定量分析
        4.2.3 征收资源税对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定量分析
    4.3 征收环境费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定量分析---以排污费为样本
        4.3.1 征收排污费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的定量分析
        4.3.2 征收排污费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定量分析
        4.3.3 征收排污费对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环境税费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的环境税费
        5.1.1 环境税政策
        5.1.2 环境费政策
    5.2 日本的环境税费
        5.2.1 环境税费构成
        5.2.2 环境税优惠政策
    5.3 其他OECD国家的环境税费
        5.3.1 对污染自然环境征税
        5.3.2 对污染居住环境征税
        5.3.3 对污染农村及农业征税
        5.3.4 为保护资源征税
        5.3.5 对高耗能征税
        5.3.6 鼓励回收实行押金
        5.3.7 相关激励措施
    5.4 台湾地区环境税费
        5.4.1 环境税费设计原则
        5.4.2 主要环境税费
        5.4.3 环境税优惠
    5.5 国内江苏、山西等省完善环境收费经验
        5.5.1 江苏省排污费征管和排污权交易的措施办法
        5.5.2 山西省煤炭资源收费、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政策
    5.6 借鉴与启示
        5.6.1 主要经验
        5.6.2 几点启示
第6章 改革完善我国环境税费制度的建议
    6.1 改革完善我国环境税费制度的总体思路
        6.1.1 进一步优化现有环境税费制度
        6.1.2 加快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开征独立环境税
    6.2 完善我国现有环境费制度的建议
        6.2.1 正确认识我国环境费的基础性作用
        6.2.2 调整完善现有环境费政策
        6.2.3 全面加强环境费收支管理
    6.3 完善我国现行环境税制度的建议
        6.3.1 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6.3.2 完善现行环境税的建议
    6.4 加快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开征环境税的建议
        6.4.1 当前环境税费改革的可行性
        6.4.2 环境税的设计
        6.4.3 环境税费改革的组织实施
第7章 改革完善环境税费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
    7.1 完善环境公共财政政策
        7.1.1 加大环境公共财政投入
        7.1.2 理顺政府问分配关系
        7.1.3 健全主体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7.1.4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7.1.5 建立环境财政绩效评价考核机制
    7.2 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7.2.1 全面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7.2.2 推广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
        7.2.3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7.2.4 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7.2.5 深化环境金融服务
    7.3 强化产业政策调控引导
        7.3.1 加快产业构造调整
        7.3.2 继续调整需求结构
        7.3.3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交通用地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交通发展处于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的阶段
        1.1.2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建设黄金期和关键期
        1.1.3 土地对交通发展的约束已经显现并愈加重要
    1.2 研究综述
        1.2.1 交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研究
        1.2.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研究
        1.2.3 土地资源利用与交通发展的关系
    1.3 研究范围、框架和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交通用地配置的经济内涵
    2.1 土地资源
        2.1.1 资源的概念
        2.1.2 土地资源
        2.1.3 土地与土地资源
    2.2 交通用地
        2.2.1 交通用地的概念
        2.2.2 交通用地的特征
        2.2.3 交通用地的分类
        2.2.4 交通用地的地位
    2.3 交通用地配置
        2.3.1 交通用地配置的含义
        2.3.2 交通用地配置的层次
    2.4 交通用地配置的PRN分析框架
        2.4.1 产品-资源-网络经济分析框架
        2.4.2 交通用地配置的经济分析
        2.4.3 交通用地配置的利益相关者
3.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及交通用地考察
    3.1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3.1.1 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
        3.1.2 交通运输的结构分析
        3.1.3 交通运输的管理体制
        3.1.4 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交通运输土地占用分析
        3.2.1 交通用地统计现状
        3.2.2 公路用地现状分析
        3.2.3 铁路用地现状分析
    3.3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国家规划
        3.3.1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3.3.2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
        3.3.3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3.3.4 《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
        3.3.5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3.3.6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
4. 资源配置方式与交通用地优化配置
    4.1 资源的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
        4.1.1 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4.1.2 土地的产权、资源属性及其配置方式
    4.2 我国交通用地配置的现状考察
        4.2.1 交通用地配置的法律法规
        4.2.2 交通用地的征收审批政策
        4.2.3 取得交通用地的经济成本
        4.2.4 我国交通用地配置的特征
    4.3 国外交通用地配置的制度考察
        4.3.1 普遍实行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4.3.2 对农用地进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定农用地流转
        4.3.3 项目层面实施严格的土地征用制度和市场化的土地价格
    4.4 推进微观层面的交通用地市场配置
        4.4.1 市场化是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趋势
        4.4.2 交通用地具备市场配置的理论基础
        4.4.3 分阶段推进交通用地的有偿使用
5. 交通规划与交通用地优化配置:制度视角
    5.1 运输需求和交通基本网
        5.1.1 运输需求及其特征
        5.1.2 交通基本网及构成
    5.2 交通基本网在交通用地配置的作用
        5.2.1 交通基本网是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基础
        5.2.2 如何判断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不是基本网
    5.3 我国铁路规划、建设制度的演变
        5.3.1 中央政府主导阶段
        5.3.2 部省合作共建阶段
    5.4 美国国家交通基本网发展的启示
        5.4.1 土地赠与促进交通快速发展
        5.4.2 美国铁路大规模拆除的教训
        5.4.3 交通用地配置的规划制度建议
    5.5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促进交通基本网合理建设
        5.5.1 现行交通用地管理体制约束性不强
        5.5.2 建立交通用地综合管理机制的思考
6. 交通规划与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结构视角
    6.1 我国未来交通用地需求预测
        6.1.1 未来各种运输方式基本网络规模
        6.1.2 我国交通基本网用地需求预测
    6.2 基于综合运输理念的交通用地方式间优化配置
        6.2.1 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和资源利用特征
        6.2.2 各运输方式用地的运输效率比较
        6.2.3 综合运输理念对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要求
    6.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交通用地空间优化配置
        6.3.1 区域交通路网规模比较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6.3.2 我国区域间交通路网规模比较评价的综合方法
        6.3.3 区域协调发展对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要求
7. 交通共用经济与交通用地优化配置
    7.1 共用经济的概念
    7.2 共用经济与运输网络经济的关系
        7.2.1 交通基础设施的共用经济现象
        7.2.2 共用经济体现运输业网络经济
    7.3 技术是交通用地共用的重要支撑
        7.3.1 技术与土地替代的经济分析
        7.3.2 技术在交通用地共用(综合利用)中的作用
    7.4 交通用地的共用制度建设
        7.4.1 交通用地共用需要制度性安排
        7.4.2 我国交通用地共用(综合利用)处于个案层面
        7.4.3 交通用地共用(综合利用)的制度
8. 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环境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环境与环境问题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经济学对环境研究的出发点
        二、环境问题解决方式的探讨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研究
        四、环境代际公平研究
    第三节 论文框架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框架
    第四节 自我评价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论文对理论基础的扩展
        一、现有理论的局限
        二、环境问题发展阶段论
    第三节 环境问题政策措施的边界
        一、私人的解决方式及其局限
        二、政府的介入方式及其边界
    总结
第三章 国外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世界环境现状
    第二节 国际环境合作取得发展
        一、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二、环境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
    第三节 相关国家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
    第四节 对国外解决环境问题政策措施的总结和评价
        一、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有阶段性
        四、法律法规难以提供有效保护和赔偿
第四章 国内解决环境问题的做法及评价分析
    第一节 国内环境现状
    第二节 国内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
        一、环境法规
        二、环境管制
        三、税收手段
        四、收费手段
        五、财政手段
        六、排污权交易
        七、生态补偿机制(受益者补偿协议)
        八、国际合作
    第三节 国内解决环境问题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体系已经建立,但需要细化
        二、管制是最主要的政策手段,经济手段不够成熟
        三、环境法规有待修订
        四、环境管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税收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环境收费面临两难处境
        七、财政手段需要提高资金效益并发挥更大作用
        八、排污权交易才刚刚起步
第五章 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思路
        一、中国解决环境问题面临人口、资源和发展阶段的制约
        二、环境问题既是国内事务也是国际事务
        三、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目标和原则
        一、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目标
        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应遵循的八大原则
    第三节 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法律制度方面
        二、环境管制方面
        三、产权方面
        四、税收方面
        五、财政方面
        六、排放权交易方面
参考书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四、公路部门对加油站征收公路有偿使用费是否合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地产术语的汉英翻译策略 ——以《房地产基础知识-房地产入门培训一本通》的翻译实践为例[D]. 张媛媛. 山西大学, 2021
  • [2]实现共享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研究[D]. 杨腾飞. 武汉大学, 2018(06)
  • [3]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市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J]. 许昌市人民政府. 许昌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6)
  • [4]湖南省高速公路用地政策的应用实践和探讨[J]. 彭艺娴. 国土资源导刊, 2017(03)
  • [5]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D]. 戴雄赐. 清华大学, 2016(08)
  • [6]基于地方公共财政视角的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研究[D]. 王希岩.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6)
  • [7]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研究[D]. 任海青. 南京大学, 2014(04)
  • [8]我国环境税费的经济影响及改革研究[D]. 朱厚玉. 青岛大学, 2013(10)
  • [9]交通用地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 李连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0)
  • [10]环境政策研究[D]. 李欣.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标签:;  ;  ;  ;  ;  

公路部门对加油站征收有偿公路使用费是否合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