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学分析及意义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提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梁颖[2](2021)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超声检查评价腋窝淋巴结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早期乳腺癌诊断方法的改进,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从50%-75%下降到 15%-30%。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可以达到乳腺癌的腋窝分期和局部控制,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最重要的目的是乳腺癌的腋窝分期,对于腋窝的局部控制在部分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腋窝放疗达到。外科手术的干预,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特别是不可逆的淋巴水肿。随着乳腺癌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外科医生更加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ALND相比,SLNB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已大大降低,但少部分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仍不可忽视。因此,无创腋窝分期是近期的研究热点。在许多国家,超声检查是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首选,正在进行的SOUND、INSEMA等临床试验旨在探究通过腋窝超声等手段进行无创腋窝分期的可行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术前超声检测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的价值及准确性,并分析导致假阴性结果的相关因素,探索超声无创腋窝分期的适应人群。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乳腺外科一病区收治的初诊早期乳腺癌患者(排除Ⅳ期疾病)共995名。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腋窝超声检查,部分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可疑阳性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US-FNAC)。将超声及细胞学资料与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了超声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等,同时针对超声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比较。研究结果:995例患者腋窝超声检查,325例腋窝超声阳性(其中141例US-FNAC证实转移,52例阴性,132例未行US-FNAC),670例腋窝超声阴性,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为75.28%和阴性预测值80.15%,有133例出现假阴性的结果。US-FNAC的准确性为93.26%,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75.0%。在超声阴性组中,超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脉管癌栓与腋窝超声假阴性显着相关(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超声肿瘤大小(OR=1.883 p<0.001)和脉管癌栓的存在(OR=0.079 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腋窝超声阴性排除80.15%的患者的腋窝转移,术前腋窝超声检测评估腋窝肿瘤状态的准确性为76.48%;2.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准确性为93.26%,阳性预测值为100%,对于术前超声可疑淋巴结行细针穿刺活检可降低超声假阳性人数从而更加准确评估腋窝状态;3.本研究发现腋窝超声检查真阴性和假阴性组在超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ER、PR、脉管癌栓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cT2及存在脉管癌栓的情况下,超声评估腋窝状态的准确性降低;4.本研究中cT1患者,超声阴性432例,假阴性74例(17.12%),真阴性358例(82.88%),与SOUND研究最新报道的数值(84.6%)相近,或可为后续的试验结果在本中心乃至我国得到进一步认同和推广提供依据;5.治疗前确认淋巴结转移可以更加准确的制定诊疗计划,超声是预测腋窝肿瘤负荷的一种非侵入性手段,是个体化治疗计划的有力工具。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超声评估与腋窝手术的关系。
高鹏英[3](2021)在《乳腺粗针穿刺活检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乳腺粗针穿刺活检(US-SNB)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均接受超声和超声引导下US-SNB,分析比较其检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结果:US-SNB检查的敏感性(97.62%)、特异性(90.91%)、准确度(95.31%)均高于超声检查(73.81%、63.64%、7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SNB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何跃祖[4](2020)在《临床检查结合细胞和病理学检查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文中提出目的:研究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完成手术的1500例患者的触诊、乳腺B超、钼靶X线、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预测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完成手术的15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用Excel 2007制表统计。分别分析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超声引导下粗针病理学穿刺、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超声引导下粗针病理学穿刺+超声引导下细针细胞学穿刺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果。数据的分析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各个诊断方法的诊断效果通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从分期(T1、T2)、分子分型、激素受体三个层面进一步分析三种联合检查的效果。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05%、95.09%、82.82%、90.79%,AUC值为0.831;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粗针病理学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64%、100.00%、100.00%、96.79%,AUC值为0.918;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粗针病理学+细针细胞学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100.00%、100.00%、68.75%,AUC值为0.929。从分期(T1、T2)、分子分型、激素受体三个层面上分析三种联合检查,分期(T1、T2)分层中,各联合检查对于T2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T1期;分子分型分层中,各联合检查对于Luminal B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其余三种分子分型;激素受体分层中,各联合检查对于HR–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HR+。结论:1.在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筛查上,触诊+影像学的联合预测效果优于单一检查。2.在筛查的基础上,若行进一步明确诊断,应联合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学检查、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3.触诊+影像学+粗针病理学+细针细胞学的联合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优于触诊+影像学+粗针病理学的联合检查,两种联合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均优于触诊+影像学的联合检查效果。
王守红[5](2020)在《MR-DWI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在临床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开滦总医院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40例乳腺癌患者的60枚淋巴结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乳腺MRI检查,术后组织标本均经病理诊断证实。采用GE1.5TSigna HDxt超导型MRI扫描仪和四通道专业乳腺相控阵线圈,选择b值800 s/mm2比较转移性腋窝淋巴结和非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的扩散系数(ADC值)、短轴直径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绘制的方法得到ADC值的阈值及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1 40例乳腺癌患者,按照病理组织学分型(2019年版WHO分类)包含3种组织学类型,其中浸润性癌23例,浸润性小叶癌11例,导管原位癌6例,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ADC值比较发现,组间F=141.21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显示正常乳腺组织与浸润性癌、浸润性小叶癌、导管原位癌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浸润性癌与浸润性小叶癌、导管原位癌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2 60枚乳腺癌腋窝淋巴结中28枚淋巴结为转移阳性,占46.7%,32枚为淋巴结转移阴性,占53.3%,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经过严格测量后短轴直径分别为(10.57±2.81)mm、(8.11±2.4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3,P=0.317);3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在DWI(b=800 s/mm2)图像中主要表达高信号,转移阴性淋巴结ADC值是(1.088±0.210)×10-3 mm2/s,转移阳性淋巴结ADC值为(0.724±0.103)×10-3 mm2/s,转移阳性淋巴结ADC值明显减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7.251,P=0.000);4根据测量的ADC值,分别对32枚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及28枚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ADC值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显示鉴别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ADC值的最佳诊断阈值是0.914×10-3 mm2/s,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是87.5%,准确性为86.7%。结论1 MR-DWI有助于乳腺癌不同组织病理分型的鉴别诊断。2 MR-DWI对评估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是一种安全、无创、快速评价的成像检查方法。图6幅;表6个;参133篇。
王帅元[6](2020)在《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男性乳腺癌是男性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乳腺癌中不到1.0%,远远低于女性。与女性乳腺癌类似,近年来发现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由于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病例分散,难以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因此目前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多参考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指南进行。虽然男性乳腺癌的病理特点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患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男性乳腺癌也有许多自身特点。国外已报道过男性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年龄、性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等临床特征上都与女性乳腺癌有一定差异,完全按照女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是不合理的,因此一直以来男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再加上男性患者对于自身罹患乳腺癌风险的认识不足,造成男性乳腺癌患者未能及时就诊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病情。现在国内外关于男性乳腺癌的研究多是病例报告形式的小样本研究,治疗效果差而研究较为不足。因此,临床上亟需对此进行大样本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已有大量资料表明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淋巴结转移及死亡率等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推测是饮食、环境等原因所造成。男性乳腺癌虽因罕见性缺乏相关的报道,但就河南省而言,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都与其他省份有不小的差异,情况更加复杂。因此立足于河南省的男性乳腺癌研究结果对本省男性乳腺癌的诊治可能更具价值。而目前着眼于河南省的男性乳腺癌相关资料相对匮乏。本研究立足于河南省,将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进行对比,探讨河南省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异同。并分析影响男性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因素,期望为河南省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河南省男性乳腺癌患者106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98例。同时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建立的乳腺癌病例库中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河南省女性乳腺癌患者1060例,与男性乳腺癌对比,探讨河南省男、女性乳腺癌患者在临床特征上的异同。运用PSM的方法按1:2的比例将男性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组成配对资料,匹配条件为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和治疗信息基本一致,使男性乳腺癌和女性乳腺癌患者除性别外的临床病理变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对男性乳腺癌患者和匹配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得到总生存时间,从而比较男性乳腺癌和女性乳腺癌的生存差异。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 23.0(IBM Corp.)对98例男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并进行风险比(HR)的计算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有1166例,其中106例男性患者,1060例女性患者。PSM之前用于比较男、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不比较两者的生存差异。运用PSM按1:2的比例将106例男性乳腺癌与212例女性乳腺癌匹配之后,使两者除性别外的临床病理变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比较两者生存差异。匹配之前男性患者的年龄分布于2993岁之间,中位诊断年龄67岁;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2596岁之间,中位诊断年龄为59岁。就河南省内而言,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相比,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大(P<0.001);浸润性导管癌所占比重高(P<0.001);肿瘤最大直径25cm之间者更常见(P<0.001);肿瘤TNM分期Ⅲ期、IV期者比女性多(P=0.040);ER、PR阳性表达者较多(P=0.001,P=0.014);Her-2阳性表达者比例低(P=0.001);Luminal型所占的比例较大,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所占的比例较小(P<0.001);组织学分级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96)。匹配之后男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范围119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5个月;女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范围32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9个月;男、女性乳腺癌患者调整混杂因素后预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49)。对106例男性乳腺癌患者中98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ER、分子分型、手术和化疗是影响男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预后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NM分期、分子分型和化疗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1、与女性乳腺癌相比,河南省内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大,晚期患者较多,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组织病理学类型,肿瘤最大直径在25cm之间者较女性常见,ER、PR阳性率高,Her-2阴性表达更常见,Luminal型比重较女性大,组织学分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混杂因素去除后,预后与女性一样。2、年龄、TNM分期、分子分型和化疗是河南省内男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3、男性乳腺癌在临床特征上与女性存在差异,不应完全参考女性乳腺癌治疗方法。4、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复查是提高男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刘韬[7](2020)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冠状面“莲藕征”在乳腺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3个乳腺肿物的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冠状面声像图特点,探讨及分析“莲藕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物中的诊断效能及其可能的成像机制;对全部完成ER、PR、Her-2、Ki-67检测的乳腺癌病例进行研究,分析“莲藕征”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的相关性及该征象在本组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分布特点;对比ABVS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本组乳腺肿物中的诊断效能,并初步探究ABVS冠状面出现“莲藕征”的乳腺恶性肿物的MRI检查的TIC表现特点。对象与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198例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5.5±14.6)岁,共计243个肿物(左侧112个,右侧131个),所有乳腺肿物性质均经外科手术或穿刺活检术后病理学结果证实。采用Siemens 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14L5BV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4MHz,中心频率11MHz),首先,记录乳腺肿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冠状面成像特征:是否出现“莲藕征”(在本组乳腺肿物中发现的一种超声征象,即低回声肿物中出现的一些圆形或椭圆形的更低回声区域,呈筛孔状,类似横断面的莲藕)、“汇聚征”、高回声晕环、微钙化等,根据图像特点做出BI-RADS分类,以外科手术或穿刺活检术后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分析“莲藕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物中出现率的差异、对比“莲藕征”与“汇聚征”的诊断效能,得出“莲藕征”在乳腺肿物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从病理学基础出发,初步探讨“莲藕征”可能的成像机制;其次,对全部完成ER、PR、Her-2、Ki-67检测的乳腺癌病例进行分析,研究“莲藕征”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的相关性、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分布特点;最后,在同时进行ABVS及MRI检查的病例中,分析ABVS和MR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准确度,对比ABVS与MRI在乳腺肿物中的诊断效能,并初步探究ABVS冠状面出现“莲藕征”的乳腺恶性肿物MRI的TIC表现特点。结果1本组乳腺恶性肿物共计101个(左侧51个,右侧50个),其中非特殊型浸润性癌75个,导管原位癌15个,单纯性粘液癌2个,鳞状细胞癌1个,导管内实体型乳头状癌7个,弥漫大B淋巴瘤1个;乳腺良性肿物共计142个(左侧61个,右侧81个),其中纤维腺瘤60个,乳腺腺病8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9个,乳腺炎性改变11个,乳腺增生症28个,脂肪坏死1个,管状腺瘤1个,囊性改变10个,良性叶状肿瘤4个;2在本组243个乳腺肿物中,111个肿物冠状面出现“莲藕征”,其中81个(81/111,73.0%)为恶性肿物,30个(30/112,27.0%)为良性肿物,“莲藕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出现率有显着差异(P<0.001),“莲藕征”对乳腺恶性肿物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80.2%);3“莲藕征”的诊断结果与乳腺肿物病理结果具有中等的一致性(Kappa=0.566,Sig=0.000),“莲藕征”诊断乳腺肿物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1.2%,特异度为78.9%,准确率为79.8%,PPV为73.2%,NPV为79.4%;“汇聚征”的诊断结果与乳腺肿物病理结果具有一般的一致性(Kappa=0.218,Sig=0.000),“汇聚征”诊断乳腺肿物良恶性的灵敏度为28.7%,特异度为96.5%,准确率为68.3%,PPV 85.3%,NPV65.6%;对比“莲藕征”和“汇聚征”的对乳腺肿物的诊断效能,“莲藕征”在灵敏度、准确率、NPV上优于“汇聚征”,而“汇聚征”在特异度、PPV上优于“莲藕征”;4“莲藕征”成像机制可能与肿物内细胞和间质的比值有关,当乳腺癌内部肿瘤基质细胞比例较高且呈弥漫性分布时,ABVS冠状面可出现“莲藕征”,此外,当各种因素造成乳腺导管内部成分改变并发生不同程度的扩张时,也可能表现为“莲藕征”;5在“莲藕征”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相关性的研究中,“莲藕征”在不同最大直径分组的肿物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莲藕征在HER-2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出现比例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377);莲藕征在ER阳性组的出现率高于ER阴性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莲藕征在PR阳性组的出现率高于PR阴性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7);莲藕征在Ki-67阳性组的出现率高于Ki-67阴性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6在92个同时进行ABVS和MRI检查的乳腺肿物中,ABVS和MRI诊断乳腺肿物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和NPV分别为84.7%vs.91.5%、75.8%vs.87.9%、81.5%vs.90.2%、86.2%vs.93.1%、73.50%vs.85.3%。ABVS和MRI对乳腺肿物诊断的ROC曲线显示,MRI诊断乳腺肿物的AUC(0.799)大于ABVS(0.7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01,P<0.05);7在92个同时进行ABVS和MRI检查的乳腺肿物中,34个为乳腺良性肿物,58个为乳腺恶性肿物。在58个乳腺恶性肿物中,51个ABVS冠状面出现“莲藕征”,其中6个乳腺恶性肿物(11.8%,6/51)MRI检查的TIC呈流入型,45个乳腺恶性肿物(88.2%,45/51)MRI检查的TIC呈平台型或流出型。结论ABVS冠状面“莲藕征”在本组乳腺恶性肿物中的出现率显着高于乳腺良性肿物,其成像机制可能与肿物内部肿瘤基质细胞比例或不同程度扩张的导管有关。尽管本研究中“莲藕征”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无明显相关性,但该征象对乳腺良恶性肿物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ABVS与MRI在本组病例中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当乳腺恶性肿物ABVS冠状面出现“莲藕征”时,其MRI检查的TIC多表现为平台型或流出型。
敬文波[8](2020)在《乳腺三维断层X线摄影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三维断层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3.0-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BT联合MRI(并联试验)对致密乳腺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及受检者提供可靠遵循依据。方法:以致密型乳腺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法阅片,分析判读486例纳入研究者DBT及MRI图像的影像学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对比分析DBT、MRI及二者联合在致密乳腺中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并按不同年龄、病灶大小及病理类型分层对比评估诊断价值。结果:486例致密乳腺病灶中,乳腺癌占62.6%(304/486),良性病变占37.4%(182/486)。DBT、MRI和二者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8.2%、96.4%、98.4%,特异度分别为90.7%、87.4%、84.6%,符合率分别为89.1%、93.0%、93.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0%、92.7%、91.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1%、93.5、96.9%。对比分析MRI对致密乳腺的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DBT;联合诊断敏感度、符合率、阴性预测值高于DBT,特异度低于DBT;联合诊断敏感度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BT、MRI和二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4、0.919、0.915,两两比较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分层中,各年龄组的MRI诊断敏感度、符合率均高于DBT,但差异主要体现在4150岁年龄组,MRI较DBT额外发现13.8%的恶性病灶,联合诊断敏感度100%,二者较DB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对病灶≤2 cm的乳腺癌(pT1期)病灶诊断中,MRI较DBT敏感度提升10%,联合诊断较DBT敏感度提升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原位癌(pTis期)的诊断中,MRI与DBT诊断性能相当。结论:联合诊断及MRI较DBT能提高对致密乳腺的诊断敏感度及准确率,统计学差异主要体现在病灶≤2 cm或者年龄介于4150岁的致密乳腺女性。建议该部分人群在DBT检查阴性时仍应考虑行MRI补充检查。
管亚男[9](2020)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MRI特征及其与Ki-67指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学特点,MRI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ocoent,ADC)值特点,并探讨其MRI形态学及功能学特点与预后指标Ki-67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84例,其中浸润性小叶癌组52例,浸润性导管癌组132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约46.9岁。术前行MRI检查,所有患者在检查之前未行相关的侵入性检查及其他抗肿瘤治疗,根据2013年版MRI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标准评价MRI表现。结果:临床病理结果显示,与浸润性导管癌组相比,浸润性小叶癌多灶发病率较高、保乳手术率较低(P均<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浸润性小叶癌类固醇激素阳性表达率高、Ki-67指数表达水平较低(P均<0.001)。浸润性小叶癌组磁共振更易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浸润性导管癌更易表现为肿块样强化(P<0.001);浸润性小叶癌组ADC值及TTP值均较浸润性导管癌组更高(P均<0.05),两组间早期强化率、最大强化率、WI、WO及PEI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浸润性小叶癌Ki-67指数与MRI特征相关分析方面,其肿块样强化和早期强化率与Ki-67指数呈正相关(P均<0.05);浸润性小叶癌ADC值与Ki-67指数呈明显负相关(r=-0.672,P<0.001)。结论:MRI对于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价值高,浸润性小叶癌MRI多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强化达峰时间相对较晚;浸润性小叶癌Ki-67指数与肿块样强化、早期强化率呈正相关,与ADC值呈负相关。
姚丽华,胡蓉菲,程成,盛宇伟,李小强[10](2020)在《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检查对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US-CNB)组织学检查诊断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乳腺外科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的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331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早期乳腺ILC组26例和其他早期乳腺癌组(对照组)305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US-FNAC)和US-CNB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粗针穿刺物中雌激素(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并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US-FNAC和US-CNB诊断早期乳腺ILC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对照组患者ER、PR、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 93%(256/305)、88. 85%(271/305)、27. 54%(84/305);早期乳腺ILC组患者ER、PR、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 77%(21/26)、76. 92%(20/26)、34. 62%(9/26); 2组患者ER、PR、HER-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 176、1. 084、0. 594,P> 0. 05)。US-CN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HER-2阳性标本的敏感度分别为95. 67%、95. 18%、93. 54%,特异度分别为92. 59%、92. 50%、91. 59%。以术后病理作为诊断的金标准,US-CNB诊断早期乳腺ILC的敏感度显着高于US-FNAC(χ2=3. 900,P <0. 05),US-FNAC与US-CNB诊断早期乳腺ILC的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0、3. 055,P> 0. 05)。结论 US-CNB的病理诊断以及ER、PR、HER-2的表达情况可以辅助临床诊断早期乳腺ILC。
二、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学分析及意义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学分析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2)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超声检查评价腋窝淋巴结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腋窝外科处理的“降阶梯” |
1.2 影像学评估腋窝状态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检查方法 |
2.2.1 超声检查 |
2.2.2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 |
2.3 手术方法 |
2.4 病理检查 |
2.5 数据收集及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超声及US-FNAC对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的比较 |
3.3 腋窝超声假阴性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腋窝超声检查评估腋窝状态 |
4.2 与术前腋窝超声假阴性结果相关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
4.3 对腋窝非手术分期可行性的分析 |
4.4 不足与展望 |
4.4.1 不足 |
4.4.2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外科处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乳腺粗针穿刺活检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超声检查: |
1.2.2 US-SNB活检: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超声特征 |
2.2 超声、US-CNB穿刺活检诊断价值 |
3 讨论 |
(4)临床检查结合细胞和病理学检查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前哨淋巴结术前检查方法 |
2.2 SLN 假阴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
2.2.1 影响因素 |
2.2.2 FNR 的降低方法 |
2.3 FNR 的示踪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 |
2.3.1 示踪水平影响 SLNB 的 FNR |
2.3.2 应对方法 |
2.4 影响FNR的病理学因素与对策 |
2.5 结语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检查方法 |
3.2.1 触诊 |
3.2.2 乳腺B超 |
3.2.3 钼靶X线 |
3.2.4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 |
3.2.5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
3.2.6 联合检查的判定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4.2 不同检查方法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情况 |
4.3 不同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分析 |
4.4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指标大小比较 |
4.4.1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灵敏度比较 |
4.4.2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特异度度比较 |
4.4.3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阳性预测值度比较 |
4.4.4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阴性预测值度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基本资料 |
5.2 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联合预测早期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效果优于单项检查 |
5.3 触诊+影像学联合US—CNB和/或US—FNAC提高早期乳腺癌ALN转移的预测效果 |
5.4 三种分层下三种联合检查(触诊+影像学、触诊+影像学+US—CNB、触诊+影像学+US—CNB+US—FNAC)的诊断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MR-DWI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检查方法 |
1.1.3 MR图像分析 |
1.1.4 病理分析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型及淋巴结 DWI 信号 |
1.2.2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短轴径线与ADC值 |
1.2.3 ADC值的ROC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乳腺癌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
2.1 乳腺癌X线摄影 |
2.1.1 直接征象 |
2.1.2 间接征象 |
2.1.3 临床意义 |
2.2 乳腺癌超声检查 |
2.3 乳腺癌CT检查 |
2.4 乳腺癌PET-CT检查 |
2.5 乳腺癌MRI检查 |
2.5.1 乳腺癌在MRI中主要表现 |
2.5.2 DWI及 ADC值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 |
2.5.3 动态增强MRI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 |
2.5.4 MRI定位导向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
2.5.5 MRI在乳腺癌保乳手术筛选中的应用 |
2.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治疗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冠状面“莲藕征”在乳腺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成像在乳腺癌超声诊断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乳腺三维断层X线摄影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及纳入及排除准 |
2.内容与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乳腺浸润性小叶癌MRI特征及其与Ki-67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患者准备 |
1.4 免疫组化检测及结果判定 |
2.设备与参数 |
2.1 检查设备 |
2.2 扫描序列与参数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处理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检查对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1.3.1 US-FNAC |
1.3.2 US-CNB |
1.4 US-FNAC标本细胞学检查 |
1.5 US-CNB标本组织学检查 |
1.6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S-CNB组织标本中ER、PR、HER-2的表达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ER、PR、HER-2阳性表达率比较 |
2.2 US-CNB标本ER、PR及HER-2表达情况 |
2.3 US-FNAC、US-CNB诊断早期乳腺ILC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 |
3 讨论 |
四、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学分析及意义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超声检查评价腋窝淋巴结状态的临床研究[D]. 梁颖. 山东大学, 2021(09)
- [3]乳腺粗针穿刺活检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J]. 高鹏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03)
- [4]临床检查结合细胞和病理学检查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D]. 何跃祖. 吉林大学, 2020(03)
- [5]MR-DWI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D]. 王守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分析[D]. 王帅元. 郑州大学, 2020(02)
- [7]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冠状面“莲藕征”在乳腺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刘韬.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7)
- [8]乳腺三维断层X线摄影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D]. 敬文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乳腺浸润性小叶癌MRI特征及其与Ki-67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 管亚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检查对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价值[J]. 姚丽华,胡蓉菲,程成,盛宇伟,李小强.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