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采工作面拆除时的顶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关玉祥,张文清[1](2021)在《口孜东煤矿大采高超长工作面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千米深井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顶板、矿压、高温环境等关键影响因素,开展了复杂条件下实现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口孜东矿121302孤岛工作面进行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工作面两巷采用高预应力锚杆支护-注浆改性-水力压裂卸压协同控制技术后,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减小;采用"柔性网+采煤机刷扩+单轨吊+机械手+柔性掩护式预留回风通道"的新回撤工艺,工作面回撤效率可提高25%以上;通过机械增加冷风供给,工业用水全部使用制冷系统产生的冷水,为机尾制造局部低温环境,解决了深井高地温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的热害治理难题。
严由吉[2](2021)在《深埋煤层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具有丰富的煤层资源,随着浅埋煤层的大量开采消耗,矿区逐步进入深埋煤层开采,深埋煤层开采后由于覆岩应力平衡遭到破坏,将导致覆岩发生一系列的演化,形成导水裂隙带,覆岩含水层中的积水将沿导水裂隙流向采空区,形成采空区积水,将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研究对煤矿判断采空区积水的来源以及预防水害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黄陵二号煤矿2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相似模拟以及现场勘探等方法,对深埋煤层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采空区积水水源判别展开研究。以研究区煤岩层赋存特征为依据,通过关键层理论对该矿207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为69.5m。采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揭示了采空区覆岩破断特征及导水裂隙带的演化过程,煤层开采初期,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随工作面的推进逐渐增大,当工作面推进至96m后基本上不再发育,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为68m,为煤厚的21.25倍,在开切眼和停采线处发育最为充分。通过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黄陵二号煤矿207工作面煤层开采进行模拟分析,得到覆岩的塑性破坏区高度为66.5m,发育至侏罗系延安组。为了进一步判断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以及采空区积水的来源,通过现场对各含水层进行水样采集,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对采空区积水来源进行判别,得到采空区积水的水化学特征与覆岩侏罗系延安组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高度吻合,说明导水裂隙带发育至侏罗系延安组;采用井下仰孔分段注水漏失的方法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了现场探测,得到207工作面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约为69.2m,该结果与关键层理论分析结果、数值模拟结果以及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综合各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得到黄陵二号煤矿207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为69.5m,为煤厚的21.7倍。导水裂隙带发育至含水量弱的侏罗系延安组细粒砂岩含水层。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3](2021)在《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开采厚及特厚煤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引入我国近40年来,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实践在我国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系统回顾与总结了我国在放顶煤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结合综放工作面技术特征、理论演化逻辑与资源开采新理念,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期试验、发展成熟以及智能化无人开采3个阶段。主要针对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以及综放"三机"装备的进展4个方面核心内容,对我国综放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围绕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问题,依据机采高度的变化描绘了我国学者关于该问题研究的基本历程;从顶煤破碎机理、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以及顶煤放出规律理论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关于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的发展道路;放顶煤开采工艺研究方面,则从常规的综放工艺、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工艺以及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展开,再现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路线;同时简要阐述了综放"三机"装备的发展进程与最新成果。明晰了我国放顶煤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思路,分析并探讨了现阶段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发展前沿的相关难题,为我国综采放顶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与思维启迪。
李多斌,马学团,汪徐林,王宇挺[4](2020)在《色连二矿综采工作面新型回撤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煤矿综采工作面回撤过程中存在木料耗费多、转运费时费力且支护中存在安全威胁等问题,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回撤技术存在的缺陷,并对回撤工艺的顶板支护方式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一种新型工作面回撤工艺。新型回撤工艺在色连二矿12313综采工作面回撤中成功应用,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新工艺,在经济性的前提下能达到安全、快速回撤的效果。
王攀峰[5](2020)在《西部矿区某矿孤岛工作面回采方案设计与组织管理》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我国中东部的大多数煤矿早期基于安全生产考虑,大多采用条带开采和跳采,因此这些矿区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孤岛工作面。随着煤炭开采逐年向深部发展以及前部资源的减少,回收煤柱资源逐渐凸显出对煤炭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西部某矿117孤岛工作面的实际开采情况,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对该工作面的回采方案、采煤方法及现场组织管理措施开展研究。为了能保障117孤岛工作面的顺利回采,首先对“孤岛”综放面巷道布置方案及两侧煤柱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FLAC数值模拟确定1 17孤岛综放工作面两侧煤柱尺寸确定为34m;117工作面与109工作面采空区之间留设55m的煤柱。通过比对多种方案,选出了产量高、工作面覆岩运动充分、对放顶煤起到很好预裂作用、能够消除煤柱产生冲击地压危险的最优回采巷道布置方案,明确了该方案中需要加强支护的区域。根据1 17孤岛工作面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比“大采高一次采全厚”、“放顶煤开采”两种采煤方法的优、缺点,最终确定采用适应当前1 17工作面的煤层厚度和地质条件,具有利用矿山压力实现顶煤自落的优点,节省电费和设备消耗的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并对采煤方法和设备选型进行了合理优化。通过分析1 17孤岛工作面顶板活动规律、来压特征和工作面支架受力特点,支架对顶板的适应性和控制效果以及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和分布特点,特制定了相关的观测内容,明确了设备选型和布置安装。制定了回采期间工作面过顶板破碎期间的顶板管理、两顺槽超前支护管理及两顺槽端头顶板管理措施,确保顶板安全。通过成立孤岛工作面回采管理领导小组使孤岛工作面回采规范化、制度化。针对回采期间可能出现的围岩变形破坏、瓦斯涌出(超限)、采空区自燃等安全问题,从加强思想意识,提升管理品质;理论结合现场,排查主要矛盾;技术引领思路,重视加落实的三条管理思路入手,形成了 117孤岛工作面综放回采过程的安全保障体系。上述研究成果对指导特厚煤层孤岛工作面安全回采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推动孤岛工作面回采工作的相关探索和发展。
代卫卫,陈建荣,方明阳[6](2020)在《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撤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拆除作业中的调向、运输、运输巷支护等难题,并寻求更加安全、高效的施工方法,以韩咀煤业32111工作面为背景,从优化传统施工工艺层面进行研究,提出了"柔性网+机械臂+轨道导向运输+绞车接力牵引"的成套回撤新工艺。结果表明:该新工艺确保了回撤期间的顶板稳定,有效治理了支架回撤后采空区侧顶板垮落引发的各类安全隐患,为支架拆除回撤提供了足够的安全空间;使用机械臂出架、降架、隔架操作的工艺,在支架出架、转向过程中无需施工多根单体,保证了作业人员安全距离;实现了多变坡、长距离连续整架运输,实现了液压支架在轨道上的导向运输,使支架拆除工效达到了较为理想的4架/d,完成了该工作面大型液压支架的安全高效撤除。该新工艺可为大倾角、地质条件复杂工作面的撤除作业提供借鉴。
谭辅清[7](2019)在《大倾角综采工作面收作快速拆除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淮南矿区某矿11413综采工作面收作及设备拆除施工,工作面在优化收作条件准备的基础上,采用锚网支护工艺和煤机二次排底方式可快速形成拆架通道,配合采用无坑木拆架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支架拆除效率,缩短工作面封闭收作时间,降低了采空区发火隐患,并在提升安全管理的同时节省了材料费用。
马守富[8](2018)在《大倾角综采工作面利用空巷下行回撤技术》文中认为为了解决大倾角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上行回撤工效低、安全性差等问题,在多种方案反复比较、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补强加固利用原有废弃空巷作为回撤通道,尝试采用下行回撤工艺,经过实践,此种回撤技术减少了回撤通道施工量20%及材料成本15%左右,回撤总工时减少30%左右,实现了综采液压支架的安全、高效回撤,对其他类似条件综采工作面回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朱建国[9](2017)在《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管理与技术》文中提出探讨新旧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的管理方式的不同,分析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技术管理方法和使用效果,以期对相关工作有所借鉴。
王志华[10](2013)在《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拆除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采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综采设备在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安装、拆除工作任务日显繁重。如何实现综采工作面设备安全快速安装、拆除,提高工作的效率,实现安全施工,这一问题得到了煤矿系统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朱庄煤矿在拆除方面不断实践革新,总结出了一套切合生产实际的操作方法,使得拆除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但提高了综采工作面的拆除效率,同时施工安全得到了较大保障。
二、综采工作面拆除时的顶板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采工作面拆除时的顶板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口孜东煤矿大采高超长工作面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因素分析 |
2 工作面概况 |
3 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
3.1 工作面两巷支护技术 |
3.1.1 采用新型锚梁网索支护 |
3.1.2 巷道掘进过程中超前注新型材料 |
3.1.3 水力压裂切顶卸压 |
3.1.4 实施效果 |
3.2 工作面回采顶板管理技术 |
3.2.1 采取的技术措施 |
3.2.2 实施效果 |
3.3 工作面快速回撤技术 |
3.3.1 新回撤工艺 |
3.3.2 实施效果 |
3.4 工作面高温治理技术 |
3.4.1 采取的措施 |
3.4.2 实施效果 |
3.5 工作面辅助运输技术 |
4 结论 |
(2)深埋煤层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场覆岩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
1.2.2 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规律研究现状 |
1.2.3 目前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理论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及水文地质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煤岩层赋存特征 |
2.1.3 水文地质 |
2.2 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理论分析 |
2.2.1 覆岩张拉破断力学过程及条件 |
2.2.2 覆岩剪切破断力学过程及条件 |
2.2.3 导水裂隙带形成机理 |
2.2.4 导水裂隙带类型分析 |
2.2.5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影响因素 |
2.3 覆岩关键层破断理论分析 |
2.3.1 关键层位置判别分析 |
2.3.2 关键层初次破断分析 |
2.3.3 关键层周期破断分析 |
2.4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理论预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物理相似模拟 |
3.1 物理相似模拟模型设计与制作 |
3.1.1 模拟原型概述及相似模拟参数的确定 |
3.1.2 实验材料配比计算 |
3.1.3 实验台应力传感器及位移测点布置 |
3.2 物理相似模拟结果分析 |
3.2.1 覆岩破断特征及导水裂隙带演化规律 |
3.2.2 煤岩层底板应力状态分析 |
3.2.3 覆岩位移规律分析 |
3.2.4 覆岩导水裂隙带分布规律 |
3.3 本章小结 |
4 煤层开采覆岩破坏三维数值模拟 |
4.1 模型建立背景 |
4.2 模型建立及模拟方案 |
4.2.1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
4.2.2 数值模拟方案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覆岩塑性区模拟结果分析 |
4.3.2 覆岩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
4.3.3 覆岩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工程验证 |
5.1 研究区充水通道分析 |
5.2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范围判定 |
5.2.1 水样检测与分析 |
5.2.2 水化学特征分析法判别水源 |
5.3 导水裂隙带高度工程探测 |
5.3.1 探测技术原理 |
5.3.2 探测钻孔设计 |
5.3.3 钻孔注水漏失量探测 |
5.3.4 探测结果分析 |
5.4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综合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综放技术40年发展 |
1.1 初期试验阶段 |
1.2 发展成熟阶段 |
1.2.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 |
1.2.3 软厚煤层综放开采 |
1.2.4 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 |
1.3 智能化开采发展阶段 |
1.3.1 大同矿区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
1.3.2 王家岭煤矿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
1.3.3 其他矿井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
2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
2.1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 |
2.1.1 普通机采高度(2.0~3.5 m) |
2.1.2 大机采高度(3.5~5.0 m) |
2.2 综放采场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
3 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分析 |
3.1 顶煤放出机理 |
3.1.1 顶煤体内应力场分布规律 |
3.1.2 顶煤破碎机理 |
3.2 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 |
3.3 顶煤放出规律的理论 |
4 放顶煤开采工艺 |
4.1 常规的综放工艺研究 |
4.2 特殊开采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
4.2.1 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
4.2.2 具有冲击倾向性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
4.2.3 瓦斯突出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
4.2.4 综放工作面防灭火技术 |
4.3 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 |
5 综放工作面“三机”装备研究进展 |
5.1 综放液压支架装备发展 |
5.1.1 综放支架放煤口位置及结构的发展 |
5.1.2 综放支架架型结构的发展 |
5.1.3 智能化综放支架控制系统的最新发展 |
5.2 综放采煤机装备发展 |
5.2.1 综放采煤机装备研究现状 |
5.2.2 滚筒采煤机 |
5.2.3 发展趋势 |
5.3 刮板输送机装备发展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浮煤清理装置 |
5.3.3 发展趋势 |
6 结语与展望 |
(4)色连二矿综采工作面新型回撤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综采工作面概况 |
2 常用的回撤技术 |
3 新型回撤技术 |
3.1 准备工作 |
3.2 施工工艺 |
3.3 木料使用情况 |
4 回撤效果对比 |
5 结论 |
(5)西部矿区某矿孤岛工作面回采方案设计与组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矿井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2.1 矿井概况 |
2.2 矿井工程地质条件及力学参数分析 |
2.3 117孤岛工作面工程地质概况 |
3 孤岛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及两侧煤柱稳定性分析 |
3.1 工作面沿空侧巷道布置分析 |
3.2 117孤岛综放工作面巷道布置初步方案及掘进回采过程分析 |
3.3 综放工作面护巷煤柱理论模型建立及稳定性分析 |
3.4 孤岛综放工作面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3.5 孤岛综放工作面保护煤柱尺寸确定及巷道布置方案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采煤工艺设计与设备配套 |
4.1 采煤方法 |
4.2 采煤工艺 |
4.3 设备选型 |
4.4 回采期间矿压监测方案设计 |
4.5 顶板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5 孤岛工作面回采过程管理保障措施 |
5.1 孤岛工作面回采管理体系 |
5.2 孤岛工作面回采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
5.3 孤岛工作面回采技术措施 |
5.4 孤岛工作面应急救援管理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撤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井及工作面概况 |
1.1 矿井概况 |
1.2 工作面概况 |
2 工作面撤架前准备 |
2.1 工作面支护 |
2.2 设备撤除 |
3 支架拆除工艺 |
3.1 绞车选型计算 |
3.2 机械臂出架工艺 |
3.3 支架运输工艺 |
4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
5 结论 |
(7)大倾角综采工作面收作快速拆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面概况 |
2 大倾角拆架通道快速准备 |
2.1 收作前条件准备 |
2.2 拆架通道快速扩刷 |
2.3 拆架通道底板加固 |
3 无坑木拆架关键技术 |
3.1 出架方案及选择 |
3.2 拆除设备布置 |
3.3 支架拆除流程 |
3.4 顶板及通风安全管理 |
4 经济效益分析 |
5 结语 |
(8)大倾角综采工作面利用空巷下行回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裕丰煤矿12下05工作面概况 |
2 工作面回撤通道支护 |
2.1 空巷加强支护措施 |
2.2 回撤通道支护措施 |
2.2.1 铺设钢丝绳及金属网 |
2.2.2 安装倾向钢梁 |
2.2.3 锚杆 (索) 支护 |
2.2.4 回撤通道内支护 |
3 工作面回撤 |
3.1 支架回撤方法 |
3.2 综采支架回撤时的顶板管理 |
3.3 回撤后端头“三角区”顶板维护与管理 |
3.4 支架下行回撤期间的防滑措施 |
4 结语 |
(9)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管理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生顶板安全事故的原因 |
2 新旧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的管理方式对比 |
2.1 旧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管理方式 |
2.2 新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管理方式 |
3 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技术管理方法 |
3.1 规章制度管理 |
3.2 安装管理技术 |
3.3 提高作业线的生产质量 |
4 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管理效果 |
5 结语 |
四、综采工作面拆除时的顶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口孜东煤矿大采高超长工作面开采关键技术研究[J]. 关玉祥,张文清. 山西煤炭, 2021(02)
- [2]深埋煤层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D]. 严由吉.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J].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3)
- [4]色连二矿综采工作面新型回撤技术研究及应用[J]. 李多斌,马学团,汪徐林,王宇挺. 煤炭工程, 2020(S1)
- [5]西部矿区某矿孤岛工作面回采方案设计与组织管理[D]. 王攀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撤除技术研究[J]. 代卫卫,陈建荣,方明阳.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3)
- [7]大倾角综采工作面收作快速拆除技术[J]. 谭辅清. 煤矿安全, 2019(04)
- [8]大倾角综采工作面利用空巷下行回撤技术[J]. 马守富. 煤炭科学技术, 2018(S1)
- [9]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架控制顶板管理与技术[J]. 朱建国. 能源与节能, 2017(12)
- [10]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拆除实践[J]. 王志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