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外科手术治疗脑脓肿(论文文献综述)
袁其俊[1](2021)在《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将超声影像与CT/MRI影像进行融合,然后在融合成像技术引导下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比较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手术与传统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时间、创腔大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废损、颅内感染)、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和评估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且影像学诊断为颅内深部小肿瘤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组31例和传统组31例。融合成像组在术中超声融合成像系统引导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传统组根据术前影像学定位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后6小时内复查CT,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创腔大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废损、颅内感染)、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数据纳入SPSS24.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统计结果评估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融合成像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81.74±29.591min,传统组平均手术时210.52±32.33min、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缩短,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融合成像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4.61±3.14天,传统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7.65±3.94天,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缩短,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融合成像组平均术后创腔体积大小为12.15±3.99cm3;传统组平均术后创腔体积大小为15.60±4.52 cm3,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小,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融合成像组术后NIHSS平均评分为0.13±0.34分,传统组术后NIHSS平均评分为0.32±0.54分,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低,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0.48±0.77分,传统组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0.55±0.85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融合成像组术前SCL-90平均评分为109.29±2.55分,传统组术前SCL-90平均评分为109.42±2.45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后SCL-90平均评分为107.00±6.02分,传统组术后SCL-90平均评分为106.32±6.71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前术后心理状况SCL-9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术前术后心理状况SCL-9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融合成像组术后颅内感染率(19.35%)、术后神经功能废损发生率(29.03%)较传统组(22.58%、32.26%)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可以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提供实时、精准的指导从而提高手术精准性及有效性。2.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指导下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与传统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创腔大小、术后神经功能废损NIHSS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能提高手术质量及手术安全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3.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切除中能够缩短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学习曲线,对于促进神经外科年轻医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4.超声和CT/MRI融合成像技术结合了两种成像方式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局限性,是一项值得在尚未配备术中功能磁共振导航系统的医院推广的技术。
冯玲[2](2021)在《STS和EuroSCORE Ⅱ风险评估模型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死亡率预测的临床应用评价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模型(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score,STSscore)和新版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模型(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Ⅱ,EuroSCORE Ⅱ)对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术后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 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接受心脏手术的207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运用STS和EuroSCORE Ⅱ两种风险预测模型的在线计算器进行风险评分,预测死亡率。根据STS评分结果进行危险度分层,低危组(<3%),中危组(3-8%)、高危组(≥8%)。根据EuroSCORE Ⅱ评分结果进行危险度分层,低危组(<3%)、中危组(3-6%)、高危组(≥6%)。两个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 AUC 评价其区分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预测死亡率的校准度。通过比较区分度与校准度,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选出最优模型。[结 果]全组共207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8例,早期实际死亡率3.4%。术后总死亡13例,实际总死亡率6.3%。STS评分对全组的预测死亡率为2.6%,EuroSCORE Ⅱ评分对全组的预测死亡率为3.4%。STS和EuroSCORE Ⅱ两个评分对预测术后早期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和0.813,预测总死亡的AUC分别为0.696和0.723。提示两个评分对IE心脏手术后早期死亡风险预测的区分能力较好,对总死亡风险预测区分能力较差。STS评分对全组术后早期死亡的校准度较差(H-L P<0.05),EuroSCORE Ⅱ评分对IE术后早期校准度较好(H-LP>0.05)。STS评分低估了术后早期死亡率(2.6%vs.3.4%,P=0.023),EuroSCORE Ⅱ评分的预测死亡率与术后早期实际死亡率比较接近(3.4%vs.3.4%,P=0.574)。进行危险度分层后除EuroSCOREⅡ评分高危组预测死亡率与术后早期实际死亡率较接近外,其余分组均高估或低估了其实际死亡率。[结 论]EuroSCORE Ⅱ评分对IE术后早期死亡风险的预测准确性明显优于STS评分。EuroSCORE Ⅱ评分可适用于预测本中心IE患者术后早期死亡风险,为IE治疗决策的选择提供指导。
丁胜超[3](2020)在《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也可为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ovenous fistula,PAVF)是由一支或多支肺动脉不经毛细血管而直接与肺静脉相通,形成瘘道或肿瘤样占位病变。我们收治2例脑脓肿并PAVF患者,现报道并文献复习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女,63岁,以"突发右侧肢体无力1周,言语不清逐渐加重5天"为主诉入院,发病时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颅MRI示:左顶叶异常信号,考虑脑膜炎?脑梗死?肺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动静脉畸形。
郑颖,杨裔,彭华刚,饶一凡,胡珍,胡启文,钟莲梅,饶贤才,尚伟龙,周人杰[4](2020)在《脂蛋白SA2275抗体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脓肿的实验初探》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脂蛋白特异性抗体通过血脑屏障及其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脓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并纯化重组金葡菌脂蛋白SA2275,制备特异性小鼠多克隆抗体(anti-SA2275)。制作金葡菌感染脑脓肿模型,利用ELISA法检测经腹腔注射的anti-SA2275在小鼠脑组织中的滴度,评估抗体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再利用梯度稀释细菌计数法检测脑脓肿中的细菌载量,对脑脓肿进行连续病理切片检测脑脓肿的大小,评价抗体anti-SA2275治疗金葡菌脑脓肿的效果。结果成功获得高纯度SA2275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获得anti-SA2275,效价为1∶51 200;anti-SA2275注射金葡菌脑脓肿模型小鼠后,在动物脑组织中检测到抗体的存在;治疗组小鼠脑脓肿大小和菌载量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结论在金葡菌感染小鼠所致的脑脓肿形成过程中,脂蛋白SA2275特异性抗体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分布至脑组织,显着抑制脑脓肿的形成及细菌的定植,具有治疗金葡菌脑脓肿的应用前景。
李培培,柳明,许玉军,何祥萌,鄢行畅,李成利[5](2020)在《高场强MR引导下精准穿刺抽吸治疗多房性脑脓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高场强MR引导下经皮精准穿刺抽吸治疗多房性脑脓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接受1.0T高场强MR引导经皮穿刺抽吸治疗的多房性脑脓肿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对9例共接受25次高场强MR引导下脓腔穿刺抽吸,其中2例行2次、7例行3次穿刺抽吸,技术成功率100%(25/25);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75 min。抽吸脓液细菌培养8例呈阳性。1例术中出现少量硬膜下出血,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症状均显着好转;影像学随访显示脓腔皆完闭塞或肉芽肿形成,有效率100%(9/9)。结论高场强MR引导下经皮精准穿刺抽吸治疗多房性脑脓肿安全、有效。
张欢[6](2020)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脊液产生、吸收失衡和(或)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异常,导致脑脊液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异常积聚,使其部分或全部异常扩大者[1]。脑积水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达1%~1.5%,且随人口数量的增长而递增[2]。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新生儿到成人均可发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积水。继发性脑积水多见于颅脑外伤、出血、肿瘤、感染等[3]。脑积水患者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复视、眩晕等,或出现步态不稳、痴呆、尿失禁“三联症”,或颅内原发病治疗后意识好转的患者逐渐又出现意识障碍加重。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当前治疗脑积水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4-6]。脑积水患者尽早行分流手术有更好的预后[7]。因此,早期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术后感染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术后近期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术前颅内感染是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绝对禁忌症[8]。但是对于颅内感染尤其是隐匿性的颅内感染的诊断通常比较困难。临床上以脑脊液细菌培养作为颅内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低,时间长,临床上很多脑积水患者亟需手术治疗,往往不能通过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指导手术。对于绝大多数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需通过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氯、葡萄糖及蛋白指标并结合临床症状(发热)及体征(脑膜刺激征)进行综合判断是否为颅内感染。因此,颅内感染的临床诊断困难重重,并无统一标准,存在假阴性假阳性等问题[9,10]。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发热症状较为常见,是诊断颅内感染的诊断至关重要的指标,目前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鲜见报道。大部分脑积水患者都处于亟需手术改善症状的阶段,而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氯、葡萄糖及蛋白指标并不在正常范围内,但因病情需要,仍然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术后并未出现颅内感染而拔除分流管。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索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化物、葡萄糖及蛋白质异常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探索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热症状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为脑脊液异常的脑积水患者指导合适的手术时机,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抗感染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一章 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概述目的概述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方法经过文献调研,对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进行概述。结果文献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脑积水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病原学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结论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尽早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并无统一标准,对于确诊或可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应尽早抗感染治疗。第二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化物、葡萄糖及蛋白质异常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0年至2018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27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葡萄糖和蛋白质指标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72例患者,术后6月内出现感染25例(9.19%),其余247例(90.81%)未感染。患者低龄(OR=1.019,P=0.063,95%CI:0.999-1.039)和术前脑脊液中低葡萄糖水平(OR=2.185,P=0.035,95%CI:1.055~4.522)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以上两种因素综合后的曲线下的面积为0.688(95%CI:0.578-0.798)。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与性别、原发病、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和蛋白质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关系。结论低龄脑积水患者手术治疗应格外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术后感染。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与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化物、蛋白质水平异常无关,与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有关,应待葡萄糖水平正常后再行分流手术。第三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272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根据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时间将感染患者分为早期感染组和延迟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当天、术后第1、3、5、7天的体温及发热情况。结果272例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25例(9.19%)(早期感染21例,延迟感染4例),未感染247例(90.81%)。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术后第3、5、7天发热率较高,体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感染组与延迟感染组患者术后当天,术后第1、3、5、7天发热率及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发热率较高,体温下降较快,自第3天起仍有发热则与术后感染关系密切,对术后感染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应提早考虑抗感染治疗。
牟壮[7](2019)在《颅内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Hospital Infection)又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或院内感染。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广泛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病原体的变异、疾病谱改变、人口老龄化等各种原因导致医院感染的感染率居高不下。尤其发展中国家医院感染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医院感染中后果最严重的感染是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 ICI)。ICI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外伤、手术等原因造成人体周围组织和血脑屏障的保护和防御功能遭到严重损坏,致病微生物侵入神经系统进而引发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慢性表现。感染一旦发生能够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及全身并发症,加重患者病情,严重时导致患者死亡。ICI存在众多影响因素,各种因素可归纳为患者术前感染危险因素、术中感染危险因素及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三个方面。因此,只有明确ICI的危险因素才为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脑外科268例行颅内肿瘤开颅术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患者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有效地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012019年06月在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脑外科住院的268例颅内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横断面方法,通过调查病例的形式,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或医生对符合条件的患者收集一般人口学数据(年龄、性别、教育等);疾病史资料(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手术因素(手术的次数、时间等)的信息收集。所有数据描述和分析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统计学描述用均数(?X)、标准差(SD),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表示。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病人颅内感染率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颅内感染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采用逐步回归法探讨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68例行颅内肿瘤开颅术的患者中有26人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大约为9.7%。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大于4小时、手术后存在脑脊液漏和术后留置脑室外引流管是导致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年龄、民族、BMI分级、文化水平、职业类别、婚姻状况、患者合并高血压、手术次数、术后白蛋白小于35g/L与颅内感染无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P<0.001,OR=6.624,95%CI=2.07418.806)、术后留置脑室外引流管(P<0.001,OR=3.694,95%CI=2.12414.806)和术后发生脑脊液漏(P=0.032,OR=1.425,95%CI=1.1161.820)是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颅内感染率为9.7%。2.患者合并糖尿病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但不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与其他因素协同联合作用导致颅内感染。3.手术时间大于4小时、手术后置留脑室外引流管和术后脑脊液漏是导致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大于4小时对颅内感染的影响最大(OR=6.624),其次为术后置留脑室外引流管(OR=3.694)、术后脑脊液漏(OR=1.425)。
薛强,雷岩,张超,廖万清,侯立军[8](2019)在《200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脑曲霉病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200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的脑曲霉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脑曲霉病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提供依据指导。方法收集39例脑曲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可发生于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正常者,尤其好发于中年男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多来自于肺曲霉病的血行播散和鼻旁窦曲霉病的直接蔓延,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患者主诉以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为主,约至一半的患者(53.85%)可出现发热症状。本病治疗以外科手术干预联合抗真菌治疗最优,药物首选伏立康唑,但预后较差,患者死亡率较高。结论脑曲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结果不特异、诊断较为困难、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吴胜炼[9](2019)在《脑脓肿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脓肿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和手术治疗的脑脓肿患者再次手术和发生并发症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诊断为脑脓肿的患者。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1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脓肿患者出院后1年再次手术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其中有显着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发现脑脓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和再次手术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因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3位患者,出院时142位患者预后良好(GOS≥4),41位患者预后较差(GOS≤3),出院后1年,20位患者预后从较差转为良好。共有156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开颅脓肿切除术72例,穿刺引流术84例。10位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54位手术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下降(P=0.007)和脓肿临近脑室(P=0.001)与脑脓肿患者预后较差有关,再次手术(P=0.045)和并发症的发生(P<0.001)与手术方式有关,入院时痫性发作与脑脓肿继发癫痫有关(P<0.001),手术方式与术后颅内出血有关(P=0.021)。结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下降和脓肿临近脑室是脑脓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穿刺引流患者更可能再次手术,而开颅脓肿切除的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入院时痫性发作的患者更易进展为癫痫,开颅脓肿切除术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高于穿刺引流术。
郭卜瑞[10](2019)在《2例奴卡氏菌脑脓肿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归纳奴卡氏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案,为临床工作中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报道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2例奴卡氏菌脑脓肿患者的临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以“nocardia”AND“brain abscess”为关键词对PubMed数据库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文献进行检索,剔除临床资料不完善病例,共检索出21篇文献,确诊奴卡氏菌脑脓肿病例23例。结果1.共收集25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奴卡氏菌脑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我院神经内科2例及PubMed数据库检索23例),男性20例(80%),女性5例(20%),年龄范围为35-84岁,平均年龄是54.76岁。2.18例患者被归类为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其中12例患者接受类固醇治疗,有5例患者除外接受类固醇治疗,还接受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1例患者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本身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5例,肿瘤/癌症3例,器官移植、HIV阳性各2例。23例合并有基础疾病,肺部疾病8例、内分泌疾病6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5例、肾脏疾病4例。3.临床症状以头痛、发热、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头痛11例(44%),肢体无力10例(40%),发热6例(24%),其他包括:癫痫发作3例,精神状态改变2例,意识状态改变2例,恶心呕吐2例,语言障碍2例,共济失调2例,视力改变2例。4.关于实验室诊断技术方面,14例(56%)因感染部位标本培养阳性确诊(脑脓肿脓液培养6例、脑内病变组织活检/培养3例、脑脊液培养2例、腿部脓肿穿刺液培养1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1例、痰培养1例),2例经血培养明确病原菌。11例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法作为物种表型鉴定方法,有21例奴卡氏菌具体到分型,其中以N.farcinica最为多见(11/21,52.38%)。5.25例患者中,88%(22/25)的患者均接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药物治疗,其中约81.82%(18/22)患者接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共同治疗。有15例患者接受神经外科手术干预治疗,包括脑脓肿穿刺引流术/抽吸术10例,脑脓肿切除术8例,其中有3例同时接受上述两种手术方式,内外科联合治疗患者15例,3例死亡;仅内科抗菌药物治疗患者10例,死亡3例。结论:1.奴卡氏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特别是长期接受类固醇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2.确诊依靠病原学检查,标本可选用脓液、活检组织、脑脊液、痰液等,建议延长培养时间2周以上;16SrRNA基因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3.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利奈唑胺仍然是治疗奴卡氏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必须足量足疗程使用至少12个月。早期神经外科手术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二、非外科手术治疗脑脓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外科手术治疗脑脓肿(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超声影像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STS和EuroSCORE Ⅱ风险评估模型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死亡率预测的临床应用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脂蛋白SA2275抗体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脓肿的实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菌株及动物 |
1.1.2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1.2.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1.2.3 SA2275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血清 |
1.2.4 金葡菌感染小鼠脑脓肿模型制作及鉴定 |
1.2.5 小鼠脑组织总蛋白制备 |
1.2.6 ELISA检测 |
1.2.7 抗体anti-SA2275抑制金葡菌脑脓肿形成实验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pET28a-sa2275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2.2 SA2275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2.3 金葡菌感染小鼠脑脓肿模型的建立 |
2.4 抗体anti-SA2275通过脑脓肿模型小鼠BBB的能力检测 |
2.5 抗体anti-SA2275显着抑制金葡菌所致的脑脓肿形成 |
3 讨论 |
(5)高场强MR引导下精准穿刺抽吸治疗多房性脑脓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 |
2 结果 |
3 讨论 |
(6)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概述 |
1.1 脑积水 |
1.2 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指标异常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及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3 结果及分析 |
3.4 讨论 |
全文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简表 |
硕士研宄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颅内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颅内感染发生情况 |
1.2.1 颅内感染发生率 |
1.2.2 颅内感染发生时间 |
1.2.3 颅内感染途径 |
1.3 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 |
1.3.1 手术前感染危险因素 |
1.3.2 手术中感染危险因素 |
1.3.3 手术后感染危险因素 |
1.4 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 |
1.4.1 脑膜炎 |
1.4.1.1 病毒性脑炎 |
1.4.1.2 肠道病毒性脑膜炎 |
1.4.2 脑室炎 |
1.4.3 脑脓肿 |
1.5 颅内感染的诊断 |
1.5.1 临床症状诊断 |
1.5.2 脑脊液检查 |
1.5.3 其他化验检查 |
1.5.4 CT和 MRI检查 |
1.6 颅内感染的防治 |
1.6.1 颅内感染预防措施 |
1.6.2 颅内感染的治疗措施 |
1.6.2.1 药物治疗 |
1.6.2.2 靶内注射治疗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3.1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 |
2.3.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3.3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基本特征 |
3.1.1 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合并疾病情况 |
3.1.2 患者临床相关特征 |
3.2 患者颅内感染情况 |
3.2.1 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的颅内感染情况 |
3.2.2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颅内感染情况 |
3.3 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 |
4.2 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 |
4.2.1 术前合并糖尿病 |
4.2.2 手术时间大于4h |
4.2.3 术后脑脊液漏 |
4.2.4 术后置留脑室引流管 |
4.3 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的防治措施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200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脑曲霉病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
资料和方法 1.1文献检索标准 1.2 |
统计学分析 2 |
结 |
果 2.1 |
性别、年龄及地域构成 2.2 |
早期临床表现 2.3 |
感染途径及确诊方式 2.4 |
伴随疾病 2.5 |
治疗方法及预后 3 |
讨 |
论 |
(9)脑脓肿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2.2.1 基本资料 |
2.2.2 相关变量的定义 |
2.3 患者的管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脑脓肿病人的基本特点 |
3.2 脑脓肿病人的影像学特点 |
3.3 脑脓肿病人的微生物学特点 |
3.4 脑脓肿病人的治疗特点 |
3.5 预测因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2例奴卡氏菌脑脓肿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四、非外科手术治疗脑脓肿(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袁其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2]STS和EuroSCORE Ⅱ风险评估模型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死亡率预测的临床应用评价比较研究[D]. 冯玲.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J]. 丁胜超.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12)
- [4]脂蛋白SA2275抗体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脓肿的实验初探[J]. 郑颖,杨裔,彭华刚,饶一凡,胡珍,胡启文,钟莲梅,饶贤才,尚伟龙,周人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0(16)
- [5]高场强MR引导下精准穿刺抽吸治疗多房性脑脓肿[J]. 李培培,柳明,许玉军,何祥萌,鄢行畅,李成利.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0(05)
- [6]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张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颅内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牟壮. 吉林大学, 2019(03)
- [8]200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脑曲霉病回顾性分析[J]. 薛强,雷岩,张超,廖万清,侯立军.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9
- [9]脑脓肿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D]. 吴胜炼. 浙江大学, 2019(03)
- [10]2例奴卡氏菌脑脓肿并文献复习[D]. 郭卜瑞.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