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活性水晶杀虫乳胶漆

新型活性水晶杀虫乳胶漆

一、新型活性晶体杀虫乳胶漆(论文文献综述)

熊紫超[1](2018)在《木质素基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缓释制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素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天然可再生、绿色环保等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工业木质素作为高分子材料用于化工材料领域。木质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含有大量苯丙烷疏水结构单元,与非极性农药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可用作农药载体材料。木质素具有丰富的羟基、羧基等亲水基团,进行烷基酰化改性可增加与疏水物质的相容性,改善应用性能。本研究以工业碱木质素为原材料,经过烷基酰化改性提高其疏水性能,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具有缓控释性能的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并系统研究了木质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制备条件和形成机理。碱木质素分别与苯甲酰氯、辛酰氯、月桂酰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制得三种酰化木质素;以酰化木质素为载体材料,采用沉淀法制备粒径小于100 nm的木质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改变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能够调控木质素纳米微球粒径在402000 nm,且溶剂的极性越大、表面活性剂的苯环含量越多,纳米微球的粒径越小;改变木质素载药材料、表面活性剂和原药的用量能够使纳米微球粒径在35120 nm之间微调。表面活性剂在载药纳米微球的形成过程中吸附并嵌入到微球表层,能够显着改善纳米微球胶体液的稳定性。基于木质素纳米微球的制备条件,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配方进行优化,并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的缓释性能和其它性能。缓释性能研究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释放出50%和80%活性成分所用时间是普通微乳剂的2.453.30倍,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释药速率,缓释曲线近似线性,相关性最高的拟合方程为一级动力学方程。木质素用量和酰化方式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的释药速率具有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酰化方式选择苯甲酰化、用量为1%时,制剂具有最佳缓释性。此外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的冷藏热贮性能、耐酸碱性和粘附性能。机理研究表明,酰化木质素与原药通过π-π共轭等疏水作用将原药包埋,木质素的羧基等富集在微球表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稳定吸附在微球表层,聚氧乙烯醚长链能够增大微球表面的空间位阻,从而降低微球粒径,提升纳米微球胶体液的稳定性。本研究以木质素为载药材料制备绿色环保的纳米农药缓释制剂,将工业木质素应用拓展到纳米农药领域,为我国纳米农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天然载药材料和实践尝试。

杨芸[2](2016)在《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鸡球虫的防治效果及相关细胞因子动态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鸡球虫是由艾美耳属球虫寄生在雏鸡肠道引起的一种原虫寄生虫病,感染率高,对雏鸡肠道造成损伤,使雏鸡生长受阻,后期增重和产蛋率均受影响,严重威胁着集约化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鸡球虫病原常见的有九种,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致病性最强,故本试验选择柔嫩艾美耳球虫作为致病原感染雏鸡。目前,国家严控兽药的滥用,加上球虫普遍的抗药性和球虫疫苗效果目前不确实等问题,新型防治球虫药物的研制是亟须的。凹凸棒石是一种具有纳米结构的层链状镁铝硅酸盐,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对毒素和病原菌具有很强吸附性,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肠道黏膜具有保护性,可作为一种新型无机抗菌剂。锌能调节生物体内酶的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雏鸡骨骼发育和消化道上皮的生长发育;铬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参与并调节机体营养代谢。因此,利用凹凸棒石对金属离子的交换吸附性能,将Zn2+、Cr3+载入凹凸棒石制成的载Zn2+、Cr3+凹凸棒石,不仅能够保护球虫寄生的肠黏膜,增强机体抵抗力,还能吸附病原菌、代谢产物及毒素,防止肠道继发感染。试验一:研究载Zn2+、Cr3+凹凸棒石对自然发病鸡球虫的预防效果。在规模化养殖场育雏室,将14日龄雏鸡随机分四组,试验组分别饲喂5g/Kg、10g/Kg、15g/Kg(凹凸棒石/饲料)的饲料,自由采食和饮水,对照组饲喂不含凹凸棒石饲料,观察各组球虫发病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球虫二次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排血便周期短,且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鸡球虫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且最佳使用量为每千克饲料添加15g凹凸棒石。试验二:研究载Zn2+、Cr3+凹凸棒石对人工发病鸡球虫的治疗作用和抗球虫机理。用5×10^4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14日龄雏鸡,治疗组饲喂20g/Kg(凹凸棒石/饲料)的饲料。通过观察雏鸡临床症状、血便出现时间及严重情况、粪便卵囊计数、增重情况等来综合分析其抗球虫指数,评判其治疗球虫的效果。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雏鸡盲肠扁桃体内IL-2,IL-17,TNF-α,IFN-γ,GM-CSF五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从细胞因子的角度来探究载Zn2+、Cr3+凹凸棒石抗球虫机理。治疗结果显示,每千克饲料拌20 g凹凸棒石其抗球虫指数为169.4,血便出现晚、程度轻,粪便卵囊数量少,增重受阻程度轻,说明其有一定的抗球虫效果;细胞因子结果显示,载Zn2+、Cr3+凹凸棒石能上调机体IL-2,IL-17,TNF-α,IFN-γ,GM-CSF五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其中IL-2,IL-17,IFN-y,GM-CSF四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差异极显着(P<0.01),TNF-α的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由此推测载Zn2+、Cr3+凹凸棒石能通过上调IL-2,IL-17,TNF-α,IFN-y,GM-CSF五种细胞因子发挥抗球虫作用。

叶家伟[3](2016)在《多孔氮化硼和铂负载镁铝水滑石的室内甲醛去除性能》文中指出甲醛是公认的室内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近些年来,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材料史无前例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室内空气中更高的甲醛排放。长时间暴露于低至百万分之一浓度(ppm)的甲醛中都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皮肤刺激,呼吸系统疾病和鼻腔瘤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用于除去室内甲醛的有效方法和材料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许多方法,如吸附法,等离子体氧化技术,光催化降解,热催化氧化分解技术已经得到了研究和发展,用于去除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在这些方法中,吸附和室温氧化分解的方法由于其能耗低,易操作的优点为室内甲醛的去除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多孔氮化硼和铂负载的镁铝双氢氧化物用于在室温下去除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通过一个简单的热处理方法制备了高度多孔的氮化硼材料,这种多孔的氮化硼是由柔性的氮化硼纳米薄片堆积而成的相互连通的网状结构,并使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氮吸附等表征手段,对样品进行了研究。所制备的海绵状氮化硼显示出超高的气体甲醛吸附容量和快速的吸附速率,这是由于样品表面丰富的羟基和氨基基团,样品超低的密度,合适的孔径和多孔结构以及大的比表面积。另外,甲醛可以在层状氮化硼表面发生康尼扎罗歧化反应,生成毒性较小的甲酸和甲醇,这种分等级的多孔氮化硼是一种有前景的环境友好的室内甲醛去除材料。(2)甲醛的室温催化分解被视为室内甲醛去除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用原位生长的方法在金属铝箔表面沉积了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并进一步在表面修饰铂纳米颗粒,制备了柔性可折叠的催化剂,用于在室温下催化氧化分解空气中的甲醛。这种铂负载的大面积柔性双氢氧化物催化剂由于其可折叠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所以可以直接使用,并且容易回收和再生。另外,由于其分等级的多大孔-介孔结构有利于气体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因此它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的甲醛催化氧化分解性能。此外,催化剂表面丰富的羟基也对甲醛的氧化分解是有利的。这项工作将为更加先进的室内甲醛催化分解材料的制备提供一些新的见解和设计思路。

于琳浩[4](2017)在《短链醇中生物质基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的催化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由于化石燃料大量消耗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生物质可再生资源的高效转化方法已逐渐成为化工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5-HMF)作为重要的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经过合适的转化过程可以制备出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因此,开展短链醇中糠醛和5-HMF的催化转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中,首先研究了短链醇溶剂中糠醛的催化氧化-缩合反应过程,使用的催化体系为过渡金属的CoxOy-N@K-10与CuO-CeO2两种纳米材料。研究发现,在“正丙醇-糠醛-氧气”反应体系中,以CoxOy-N@K-10和Cs2CO3组成催化剂体系,于0.3MPa O2压力下,140oC条件下反应4 h后,糠醛转化率为75.1%,主产物2-甲基-3-(2-呋喃基)丙烯醛的选择性可达92.8%。进而,详细考察了CuO-CeO2催化剂和K2CO3助剂对糠醛催化转化的促进情况;结果发现,在0.3 MPa O2氛围中,140oC条件下反应4h,糠醛的转化率为85.4%,主产物2-甲基-3-(2-呋喃基)丙烯醛的选择性可达95.3%。另外,还分别研究了反应助剂,反应溶剂,以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氧化缩合的影响,在对催化剂进行FT-IR、XRD、BET、SEM、TEM、NH3-TPD等表征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对照实验的数据和反应现象,提出了糠醛与正丙醇之间发生氧化缩合反应的反应机理。接下来,论文研究了5-HMF的催化氧化过程;借助液相沉淀法制备了Cu-MnO2,Cr-MnO2,V-MnO2,Mo-MnO2,Mg-MnO2,Ca-MnO2,Al-MnO2等离子掺杂型氧化锰催化剂,详细考察了短链醇中催化剂的类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于5-HMF选择性氧化制备2,5-呋喃二甲醛(DFF)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以乙醇为溶剂,使用Cu-MnO2作催化剂,于0.3MPa O2压力下,140oC条件下反应5 h时的效果最佳;原料5-HMF的转化率为86.0%,主产物DFF的选择性可达96.1%。并且,还针对Cu-MnO2催化剂进行了5次循环实验,发现5-HMF的转化率始终可以保持在70%以上,说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稳定性。最后对不同金属离子掺杂的氧化锰催化剂进行了XRD、BET、SEM、TEM等表征测试,合理解释了不同类型催化剂与氧化反应结果之间的关系。

郭伟[5](2017)在《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优化》文中认为樟木是我国传统家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软木家具用材,其表面通常采用烫蜡处理。但烫蜡处理工艺复杂且软硬木加工参数差异较大,同时,烫蜡家具通常不耐光,易变色、发粘,且防潮防水性差,长久以来烫蜡家具的使用、维护和发展都具有局限性。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以当前传统家具企业生产技术为依托,以提高樟木材烫蜡表面质量为目的,开展了樟木材烫蜡工艺参数及表面性能优化的一系列研究。本文中以樟木材为基材,讨论了樟木材表面烫蜡优化工艺参数,纳米改性材料种类、添加含量、复合方式对樟木材烫蜡表面耐紫外光老化性、光泽度、疏水性、耐热性和抗菌性等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蜂蜡材料性能进行表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樟木材烫蜡性能优化评价模型,综合定量定性评价得出纳米材料改性樟木材烫蜡性能的优化配方。同时对纳米材料改性烫蜡表面性能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樟木材表面烫蜡工艺技术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干磨、水磨时间固定的情况下,樟木材表面烫蜡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干磨砂纸型号240#,水磨砂纸型号800#,布蜡量2g/cm2,起蜡时间60s/cm2。(2)单一纳米氧化物优化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研究。纳米氧化物改性蜂蜡使烫蜡表面耐紫外光老化性、疏水性提高,表面光泽度和失光率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纳米材料含量成正比。纳米改性赋予烫蜡表面新性能。纳米氧化物种类、添加量对表面性能优化效果影响较大。纳米Si02改性处理使烫蜡试件表面96h紫外光照射后总色差降低了 21-41%,光泽度降低了 0.9-2.4%,失光率降低了 4-5%,表面接触角提高了 4-5℃。纳米TiO2改性处理使总色差降低了 21-60%,光泽度降低了 0.8-2.2%,失光率降低了 4-7%,表面接触角提高6-9℃。纳米ZnO改性处理使总色差降低了 17-28%,光泽度降低了 0.6-3.0%,失光率降低了 3-8%,表面接触角提高了 5-9℃。纳米TiO2、ZnO改性赋予烫蜡表面抗菌性,添加量为4%时抗菌率达到80%。纳米材料添加量均为2%时,纳米Ti02优化烫蜡表面效果较好。纳米材料表面改性提高了其分散性。红外分析认为改性蜂蜡涂层与木材界面间并没有新的化学键形成,二者间接合方式主要是机械嵌锁和物理引力,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性附着力结合。(3)复合无机纳米材料优化樟木材烫蜡试件表面性能研究。复合纳米氧化物与上述单一纳米氧化物改性优化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的作用效果基本一致。改性后烫蜡表面耐紫外光老化性、疏水性、耐热性得到改善,表面光泽度和失光率降低,同时使烫蜡表面具备抗菌性。4%纳米材料添加量下,复合纳米氧化物种类、质量配比均会影响烫蜡性能优化效果。经纳米Ti02/Si02改性蜂蜡烫蜡后,樟木材烫蜡表面96h紫外光照射后总色差降低了30-38%,光泽度降低了 0.4-3.4%,失光率降低了 4-6%,表面接触角提高了 9-11℃,表面抗菌率达到50-80%。纳米Ti02/Zn0改性烫蜡使总色差降低了 31-64%,光泽度降低了 1.7-3.1%,失光率降低了 5-7%,表面接触角提高了 8-9°,表面抗菌率达到60-85%。纳米ZnO/Si02使总色差降低了 29-42%,光泽度降低了 0.7-1.9%,失光率降低了5-7%,表面接触角提高了 7-10°,表面抗菌率达到50-80%。质量配比2:1的Ti02/Si02和ZnO/Si02复合纳米改性蜂蜡的热稳定性提高。复合纳米材料改性蜂蜡机理、界面与单一纳米材料改性相同。(4)建立樟木材烫蜡性能优化的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纳米材料改性樟木材烫蜡质量的优化方案。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樟木材烫蜡性能评价体系,在德菲尔调查法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了樟木材烫蜡性能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分显示,2%纳米TiO2和质量配比2:1纳米TiO2/ZnO改性试件分别为单一和复合纳米材料改良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的优化方案。二者中,质量配比2:1纳米Ti02/Zn0改性试件得分最高,2%纳米TiO2改性试件得分与其仅相差0.0113。表明物理共混改性工艺条件下,单一与复合纳米氧化物改性烫蜡优化方案间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实际生产中的加工成本、可操作性,认为2%纳米TiO2为樟木材表面烫蜡性能优化方案。(5)优化方案应用可行性评价。以未烫蜡试件为对照,对传统烫蜡试件、2%纳米TiO2改性烫蜡、质量配比2:1纳米TiO2/ZnO改性烫蜡试件表面性能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显示3种烫蜡试件质量均较未烫蜡试件有较大提升,改性烫蜡试件表面性能优于纯蜂蜡试件。主观测评显示烫蜡试件与未处理材的差别较大,易于分辨,3种烫蜡试件之间的视觉、触觉心理量差异性较小。主客观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优化是可行的。本研究探讨了樟木材烫蜡技术及表面性能优化的方法和效果,以期为现代技术条件下樟木材烫蜡技术优化提供技术支持,为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贺彩玲[6](2014)在《白炭黑的表面改性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中煤平朔公司和我校合作研究的“粉煤灰先脱硅后提铝”的方法已经工业化,氧化铝的应用市场之广阔毋庸置疑,该方案中把Na2SiO3用于生产橡胶白炭黑,然而Na2SiO3单一用于橡胶白炭黑方面,其应用市场有限,一旦“粉煤灰先脱硅后提铝”的方法推广,白炭黑必将过剩,很快达到饱和。白炭黑市场价格下降,将会影响粉煤灰提硅全过程的经济性。本论文的研究基于上述企业和社会需求,利用白炭黑特殊的表面结构,对其实施表面改性而不改变白炭黑基本性质(多孔性、内表面积大、分散性好)。拓展白炭黑应用市场,达到提高粉煤灰提硅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使硅产品多元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Na2SiO3和CuSO4为原料制备出载铜抗菌白炭黑,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索了温度、时间、转速和初始Cu2+浓度等因素对Cu2+实际吸收率影响,得出了最适宜的反应方案:初始铜离子的浓度0.05mol/L、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90℃、转速为300r/min,该方案所得铜离子吸收率47.18%,并利用红外图谱和扫描电镜对载铜抗菌白炭黑化学结构和外貌进行表征。同时,以大肠杆菌为例检测了载铜白炭黑的抗菌性能。(2)以Na2SiO3为原料,硅烷偶联剂KH-570为改性剂制备疏水白炭黑,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改性剂KH-570用量和溶液pH值等因素对白炭黑改性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为:反应时间35h、温度60℃、改性剂用量3mL、溶液pH值为4,此时改性白炭黑活化指数94.1%,其对DBP的吸收量2.73mL;分别用红外图谱、X-射线衍射、粒径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对改性白炭黑的结构进行表征,二者均证明白炭黑表面的活性羟基与硅烷偶联剂KH-570键合,得改性白炭黑。(3)以疏水白炭黑为含硅原料,乙二醇作为有机亲核试剂,氢氧化钠为碱性介质,在常压、200℃、氮气保护下进行蒸馏反应5h、氢氧化钠用量4.00g、乙二醇相对馏出量为80%,合成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并用红外和XRD图谱分析对合成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表征,证实合成的产物为目标产物。

袁昌来,董发勤[7](2004)在《室内有害昆虫驱避材料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对室内有害昆虫具有驱避作用的昆虫驱避材料,以及长久驱虫的驱虫建材的研究现状。

王春[8](2004)在《壳聚糖基复合抗菌剂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对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以及壳聚糖基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性、制备和应用的研究,成功地制取了一种新型广谱羧甲基壳聚糖银噻苯咪唑复合抗菌剂。 研究发现羧甲基壳聚糖都较相应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在抗菌性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强,高分子量(30.5万)壳聚糖制备的羧甲基壳聚糖,除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较弱之外,较其它分子量的羧甲基壳聚糖抑制作用更强。 研究表明,当银与羧甲基壳聚糖残基的物质量之比为1:100~6:100以及噻苯咪唑与羧甲基壳聚糖残基的物质量之比为1:100~2:100时,羧甲基壳聚糖银噻苯咪唑复合抗菌剂既能表现出较优的抗菌性,又能改善银离子的变色缺陷和提高复合抗菌剂的水溶性。 抗菌实验表明:羧甲基壳聚糖银噻苯咪唑复合抗菌剂能综合其单一组分抗菌剂或二元组分(羧甲基壳聚糖银和羧甲基壳聚糖噻苯咪唑)复合抗菌剂的优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和毛霉等代表性微生物都表现出了优良的广谱抗菌效果。FT-IR结构测定发现银和噻苯咪唑分别与高分子羧甲基壳聚糖中的胺基和羧基发生了键合作用。该复合抗菌剂的组成摩尔比为:CMCTS:Ag:TBZ=100:57:13或100:37:5。 应用实验表明,由羧甲基壳聚糖银噻苯咪唑复合抗菌剂添加到丙烯酸乳胶漆中,制备得到的抗菌涂料不但保留了原涂料的物化性能,对颜色、光泽、粘性、气味及pH值等性质几乎不产生影响,而且保持原复合抗菌剂的优异抗菌性能。

董发勤,朱桂平,邓跃全,徐光亮[9](2003)在《新型生态环保涂料》文中认为从生态建筑的理念出发,针对现代建筑寻求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设计原则,探讨了符合生态建筑要求的世界环境法规的走向,结合涂料的发展新趋势,详细阐述新型环保涂料的发展现状,特别对新型生态功能涂料作了重点介绍,并展望了未来新型生态环保涂料发展前景。

三吉[10](2003)在《化工中间体及相关重要文章导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乙醇酸甲酯的合成及应用 原文节录:乙醇酸甲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乙醇酸甲酯分子中含有α-H及羟基和酯基两种官能团,因此它具有醇和酯的化学性质,如羰化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等,这就使得乙醇酸甲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乙醇酸甲酯不仅在化工、医药、染料等诸领域有较广泛的应

二、新型活性晶体杀虫乳胶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活性晶体杀虫乳胶漆(论文提纲范文)

(1)木质素基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缓释制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素概述
        1.1.1 木质素的结构
        1.1.2 木质素疏水改性方法
        1.1.3 木质素纳米材料
    1.2 农药纳米缓控释制剂
        1.2.1 纳米农药制剂及缓释性
        1.2.2 吸附性缓控释农药
        1.2.3 农药微胶囊制剂
        1.2.4 农药纳米微球
    1.3 载体材料
        1.3.1 壳聚糖
        1.3.2 乙基纤维素
        1.3.3 聚乳酸及聚碳酸酯
        1.3.4 无机材料
        1.3.5 木质素载体材料
    1.4 高效氯氟氰菊酯制剂及存在问题
        1.4.1 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性质
        1.4.2 高效氯氟氰菊酯的主要问题
        1.4.3 高效氯氟氰菊酯缓释制剂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技术和测试方法
    2.1 主要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酰化木质素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2.2.1 酰化木质素的制备方法
        2.2.2 酰化木质素的结构表征方法
        2.2.3 静态接触角的测试方法
        2.2.4 吸附行为的测试方法
    2.3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2.3.1 木质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
        2.3.2 木质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表征方法
        2.3.3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缓释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酰化木质素合成及木质素纳米微球制备
    3.1 引言
    3.2 酰化木质素合成
        3.2.1 苯甲酰化木质素
        3.2.2 辛酰化木质素
        3.2.3 月桂酰化木质素
    3.3 酰化木质素的结构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核磁氢谱分析
        3.3.3 元素分析
        3.3.4 酚羟基含量测定
    3.4 木质素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
        3.4.1 有机溶剂种类
        3.4.2 酰化木质素用量
        3.4.3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量
        3.4.4 木质素的酰化方式及改性程度
    3.5 木质素纳米微球形成机理
        3.5.1 DMAC中加水对纳米微球的影响
        3.5.2 pH值对纳米微球的影响
        3.5.3 QCM测试与纳米微球的表面性质
        3.5.4 表面活性剂加入方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制备条件优化
        4.2.1 高效氯氟氰菊酯含量
        4.2.2 正交试验优化
        4.2.3 原药与木质素质量比
        4.2.4 有机溶剂用量
        4.2.5 表面活性剂用量
    4.3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缓释性能研究
        4.3.1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的释药曲线
        4.3.2 释药曲线拟合方程
    4.4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缓释制剂的其它性能研究
        4.4.1 冷藏热贮性能测试
        4.4.2 耐酸碱性
        4.4.3 粘附性能
    4.5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测试表征
        4.5.1 电镜测试
        4.5.2 粒径分析
        4.5.3 Zeta电位分析
        4.5.4 XPS分析
    4.6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形成机理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鸡球虫的防治效果及相关细胞因子动态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球虫病
        1 柔嫩艾美耳球虫及其生活史
        2 球虫病的危害、防治现状和控制措施
        2.1 球虫病的危害
        2.2 鸡球虫病的防治现状
        2.3 防控鸡球虫的措施
        3 抗球虫的免疫机理
        3.1 鸡球虫的免疫原性
        3.2 体液免疫
        3.3 细胞免疫
        4 细胞因子在鸡抗球虫感染中的作用
        4.1 IL-2在鸡抗球虫感染中的作用
        4.2 IFN-γ在鸡抗球虫感染中的作用
        4.3 TNF-α在鸡抗球虫感染中的作用
        4.4 GM-CSF在鸡抗球虫感染中的作用
        4.5 IL-17在鸡抗球虫感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凹凸棒石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1 凹凸棒石的组成结构及其特性
        1.1 凹凸棒石的组成结构
        1.2 凹凸棒石的特性
        1.3 凹凸棒石的生物学功能
        2 锌的生物学功能
        3 铬的生物学功能
        4 金属离子与无机矿物材料复合物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鸡球虫病的预防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临床症状
        2.2 各组雏鸡粪便状态结果
        2.3 各组雏鸡体重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症状
        3.2 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鸡球虫血便的预防效果
        3.3 载Zn~(2+)、Cr~(3+)凹凸棒石对体重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鸡球虫的治疗作用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临床指标
        2.1 临床症状及剖检结果
        2.2 每克粪便卵囊计数
        2.3 盲肠病理切片
        2.4 荧光定量PCR
        3 结果
        3.1 临床症状及剖检结果
        3.2 雏鸡增重结果
        3.3 每克粪便卵囊数量
        3.4 组织切片结果
        3.5 荧光定量结果
        4 讨论
        4.1 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雏鸡临床症状的影响
        4.2 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雏鸡增重的影响
        4.3 载Zn~(2+)、Cr~(3+)凹凸棒石的抗球虫指数ACI值
        4.3 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雏鸡盲肠组织病理切片结果的影响
        4.4 载Zn~(2+)、Cr~(3+)凹凸棒石抗球虫效果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3)多孔氮化硼和铂负载镁铝水滑石的室内甲醛去除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甲醛的历史
    1.2 甲醛的性质
        1.2.1 甲醛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甲醛的毒性
        1.2.3 甲醛的应用
    1.3 甲醛的来源
        1.3.1 室外来源
        1.3.2 室内来源
    1.4 甲醛的危害
        1.4.1 非致癌毒性
        1.4.2 致癌性
        1.4.3 病态建筑综合症
    1.5 室内甲醛污染现状和特点
        1.5.1 室内甲醛污染现状
        1.5.2 室内甲醛污染特点
    1.6 室内甲醛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
        1.6.1 甲醛的源头控制
        1.6.2 甲醛的后期治理方法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7.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7.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多孔氮化硼吸附剂在室温下的甲醛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样品的表征
        2.2.3 吸附性能测试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样品的相结构和形貌分析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2.3.4 甲醛吸附性能测试
        2.3.5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镁铝水滑石负载铂纳米颗粒用于在室温下氧化甲醛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样品的表征
        3.2.3 甲醛催化氧化性能测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样品的相结构和形貌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3.3.4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DFTIRS)
        3.3.5 催化氧化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4)短链醇中生物质基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的催化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3 呋喃基生物质平台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1.3.1 糠醛
        1.3.2 2-甲基 3-(2-呋喃基)-丙烯醛
        1.3.3 5-羟甲基糠醛
        1.3.4 2,5-呋喃二甲醛
        1.3.5 2,5-呋喃二甲酸
    1.4 国内外糠醛与 5-HMF的研究进展
        1.4.1 糠醛的氧化缩合反应
        1.4.2 糠醛缩合产物的加氢反应
        1.4.3 5-HMF的选择性氧化
    1.5 选题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4 产物分析方法
第三章 负载型纳米钴高效催化糠醛与正丙醇氧化缩合反应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Co_xO_y-N@K-10 催化剂的制备
        3.2.2 不同种类载体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的表征
        3.3.1 催化剂的XRD表征
        3.3.2 催化剂的BET表征
        3.3.3 催化剂的热重图
        3.3.4 催化剂红外光谱图
        3.3.5 催化剂SEM和TEM图以及电子能量损失谱
    3.4 钴负载性催化剂在糠醛与正丙醇缩合反应中的研究
        3.4.1 载体种类的不同对反应的影响
        3.4.2 不同的助剂对反应的影响
        3.4.3 助剂的用量对于缩合反应的影响
        3.4.4 不同的醇类溶剂与正丙醇的缩合反应
        3.4.5 温度对糠醛和正丙醇缩合反应的影响
        3.4.6 时间对糠醛和正丙醇缩合反应的影响
        3.4.7 催化剂的循环实验效果
    3.5 缩合反应的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O-CeO_2高效催化糠醛与正丙醇的缩合-加氢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2.1 CuO-CeO_2催化剂的制备
        4.2.2 不同类型催化剂的制备
    4.3 催化剂的表征
        4.3.1 催化剂的XRD表征
        4.3.2 催化剂的BET表征
        4.3.3 催化剂的SEM表征
        4.3.4 催化剂的TEM表征
        4.3.5 催化剂的NH_3-TPD表征
    4.4 CuO-CeO_2催化糠醛与正丙醇的缩合-加氢反应过程
        4.4.1 不同的催化剂对于糠醛和正丙醇氧化缩合反应的影响
        4.4.2 不同的助剂对于糠醛和正丙醇氧化缩合反应的影响
        4.4.3 糠醛与不同醇类之间的反应
        4.4.4 催化剂组成的改变对于缩合反应的影响
        4.4.5 温度对于氧化缩合反应的影响
        4.4.6 时间对于氧化缩合反应的影响
        4.4.7 催化剂的循环
        4.4.8 缩合反应的机理控制实验
    4.5 缩合产物的加氢反应过程
    4.6 反应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子掺杂氧化锰催化 5-HMF选择性氧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2.1 纳米级氧化锰的制备
        5.2.2 金属离子掺杂型氧化锰的制备
    5.3 催化剂的表征
        5.3.1 催化剂的XRD表征
        5.3.2 催化剂的BET表征
        5.3.3 催化剂的SEM谱图
        5.3.4 催化剂的TEM谱图
    5.4 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在选择性氧化 5-HMF方面的研究
        5.4.1 不同催化剂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5.4.2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
    5.5 反应机理的探讨
    5.6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烫蜡技术
        1.1.2 樟木和樟木家具
        1.1.3 烫蜡技术的问题
        1.1.4 木材涂饰表面性能优化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烫蜡工艺研究现状
        1.2.2 木材涂饰表面性能优化研究现状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2.4 目前家具企业烫蜡技术中所急需解决的相关难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樟木材表面烫蜡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试验用材性能结构分析
        2.3.2 樟木材烫蜡工艺优化
        2.3.3 验证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SiO_2、TiO_2、ZnO优化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2 纳米改性蜂蜡制备
        3.2.3 改性蜂蜡烫蜡试件制备
        3.2.4 性能表征与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SiO_2改性蜂蜡处理樟木材表面性能分析
        3.3.2 纳米TiO_2改性蜂蜡处理樟木材表面性能分析
        3.3.3 纳米ZnO改性蜂蜡处理樟木材表面性能分析
        3.3.4 同一含量不同纳米材料对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优化效果的影响
        3.3.5 纳米材料改性蜂蜡机理分析
        3.3.6 单一纳米氧化物改性蜂蜡与木材结合机理分析
        3.3.7 纳米SiO_2、TiO_2、ZnO优化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改性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纳米改性蜂蜡优化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2 纳米复合改性蜂蜡烫蜡试件制备
        4.2.3 性能表征与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TiO_2/ SiO_2复合改性蜂蜡处理樟木材表面性能分析
        4.3.2 纳米TiO_2/ZnO复合改性蜂蜡处理樟木材表面性能分析
        4.3.3 纳米ZnO/SiO_2复合改性蜂蜡处理樟木材表面性能分析
        4.3.4 同等配比不同复合材料对樟木表面烫蜡性能影响对比
        4.3.5 复合纳米材料改性蜂蜡机理
        4.3.6 复合纳米材料改性蜂蜡与木材界面结合机理
        4.3.7 复合纳米改性优化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烫蜡表面性能优化方案的综合评价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2 评价模型构建
        5.2.3 差异显着性分析
        5.2.4 检测方法
    5.3 优化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5.3.2 数据转换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单一纳米材料优化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综合评价
        5.4.2 复合纳米材料优化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综合评价
        5.4.3 纳米改良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最终优化方案评定
        5.4.4 单一与复合纳米材料优化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对比
        5.4.5 不同纳米优化条件烫蜡与传统烫蜡的表面性能比较
        5.4.6 不同纳米优化条件烫蜡与传统烫蜡的表面视觉心理量比较
        5.4.7 不同纳米优化条件烫蜡与传统烫蜡的表面触觉心理量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后记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白炭黑的表面改性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前言
    1.2 白炭黑
        1.2.1 白炭黑的性质和结构
        1.2.2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
    1.3 抗菌性材料
        1.3.1 抗菌剂分类
        1.3.2 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1.3.3 无机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1.4 白炭黑的表面改性
        1.4.1 影响白炭黑改性效果的因素
        1.4.2 改性剂
        1.4.3 改性方法
        1.4.4 改性的评价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CuSO_4抗菌改性白炭黑
        1.5.2 硅烷偶联剂 KH-570 表面改性白炭黑
        1.5.3 用改性白炭黑为原料合成五配体有机硅化合物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载铜抗菌白炭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原理
    2.4 实验内容
        2.4.1 白炭黑的制备
        2.4.2 载铜抗菌白炭黑的制备
        2.4.3 抗菌性能测定
        2.4.4 实验流程
        2.4.5 分析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单因素实验
        2.5.2 正交实验
    2.6 载铜抗菌白炭黑的结构表征
        2.6.1 载铜抗菌白炭黑的红外光谱图
        2.6.2 载铜白炭黑的扫描电镜图谱
        2.6.3 抗菌性能的测试
    2.7 本章小结
3 疏水白炭黑的制备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原理
    3.4 实验内容
        3.4.1 白炭黑的制备
        3.4.2 KH-570改性白炭黑的制备
        3.4.3 制备流程图
        3.4.4 分析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宏观观察
        3.5.2 单因素实验
        3.5.3 正交试验
        3.5.4 改性白炭黑与未改性白炭黑的改性效果
    3.6 改性白炭黑的结构表征
        3.6.1 红外光谱(IR)分析
        3.6.2 X-射线衍射分析
        3.6.3 粒径分析
        3.6.4 热重分析(TG)
    3.7 本章小结
4 疏水白炭黑制备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原理
    4.4 实验内容
        4.4.1 改性白炭黑制备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
        4.4.2 普通白炭黑制备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
        4.4.3 流程图
        4.4.4 分析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反应时间对白炭黑转化率的影响
        4.5.2 乙二醇相对馏出量对白炭黑转化率的影响
        4.5.3 碱性介质 NaOH 用量对白炭黑转化率的影响
        4.5.4 改性白炭黑与普通白炭黑中白炭黑转化率
    4.6 化学结构表征
        4.6.1 改性白炭黑和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化学结构表征
        4.6.2 普通白炭黑及其所合成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4.7 展望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壳聚糖基复合抗菌剂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剂及抗菌材料
        1.1.1 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历史发展
        1.1.2 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概述
    1.2 甲壳素/壳聚糖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应用
        1.2.1 甲壳素/壳聚糖的发现
        1.2.2 甲壳素/壳聚糖的存在及化学结构
        1.2.3 甲壳质/壳聚糖的主要性质
        1.2.4 甲壳质/壳聚糖的应用
    1.3 抗菌涂料及其应用
        1.3.1 抗菌涂料概念
        1.3.2 抗菌涂料用的抗菌剂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1.4.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壳聚糖的抗菌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设备
    2.2 方法
        2.2.1 壳聚糖溶液的配置
        2.2.2 壳聚糖抑菌率的测定
        2.2.3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壳聚糖(CTS)对A.niger的抑制
        2.3.2 壳聚糖(CTS)对C.albicans的抑制
        2.3.3 壳聚糖(CTS)对E.coli的抑制
        2.3.4 壳聚糖(CTS)对S.aureus的抑制
        2.3.5 壳聚糖(CT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O-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设备
    3.2 方法
        3.2.1 N,O-CMCTS的制备
        3.2.2 N,O-CMCTS取代度的测定方法
        3.2.3 N,O-CMCTS抑菌率的测定
        3.2.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O-CMCTS取代度的测定结果及结构表征
        3.3.2 N,O-CMCTS对A.niger的抑制
        3.3.3 N,O-CMCTS对C.albicans的抑制
        3.3.4 N,O-CMCTS对E.coli的抑制
        3.3.5 N,O-CMCTS对S.aureus的抑制
        3.3.6 N,O-CMCT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抗菌剂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羧甲基壳聚糖(N,O-CMCTS)的制备及取代度的测定
        4.2.2 复合抗菌剂羧甲基壳聚糖银(CMCTS-Ag)的制备
        4.2.3 复合抗菌剂羧甲基壳聚糖银TBZ(Ag-CMCTS-TBZ)的制备
        4.2.4 羧甲基壳聚糖TBZ(CMCTS-TBZ)的制备
        4.2.5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O-CMCTS的取代度
        4.3.2 Ag-CMCTS-TBZ的结构表征
        4.3.3 羧甲基壳聚糖基复合抗菌剂的抑菌性能
        4.3.4 壳聚糖基复合抗菌剂Ag-CMCTS-TBZ的物理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羧甲基壳聚糖银噻苯咪唑复合抗菌剂在乳胶漆中的应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主要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乳胶漆中添加Ag-CMCTS-TBZ复合抗菌剂实验
        5.2.2 Ag-CMCTS-TBZ复合抗菌剂在乳胶漆中的抗菌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添加Ag-CMCTS-TBZ抗菌剂的丙烯酸乳胶漆的物理性能
        5.3.2 抗菌乳胶漆的抑菌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新型生态环保涂料(论文提纲范文)

1 涂料行业标准的发展
2 新型低(无)污染涂料
    2.1 水性涂料
    2.2 高固份涂料
    2.3 粉末涂料
    2.4 辐射固化涂料
3 新型生态功能涂料
    3.1 空气净化功能涂料
    3.2 杀虫涂料
    3.3 抗菌涂料
    3.4 防辐射涂料
    3.5 保健涂料
4 展望

四、新型活性晶体杀虫乳胶漆(论文参考文献)

  • [1]木质素基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缓释制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熊紫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2]载Zn2+、Cr3+凹凸棒石对鸡球虫的防治效果及相关细胞因子动态表达的研究[D]. 杨芸.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3]多孔氮化硼和铂负载镁铝水滑石的室内甲醛去除性能[D]. 叶家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4]短链醇中生物质基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的催化转化研究[D]. 于琳浩. 天津理工大学, 2017(10)
  • [5]樟木材烫蜡表面性能优化[D]. 郭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6]白炭黑的表面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 贺彩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7]室内有害昆虫驱避材料研究现状[J]. 袁昌来,董发勤.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4(06)
  • [8]壳聚糖基复合抗菌剂的研究及应用[D]. 王春. 中南大学, 2004(06)
  • [9]新型生态环保涂料[J]. 董发勤,朱桂平,邓跃全,徐光亮. 材料导报, 2003(09)
  • [10]化工中间体及相关重要文章导读[J]. 三吉. 化工中间体网刊, 2003(17)

标签:;  ;  ;  ;  ;  

新型活性水晶杀虫乳胶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