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源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儿童牙源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一、儿童含牙囊肿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林娜[1](2021)在《485例颌骨囊肿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按照最新2017年WHO颌骨囊肿病理分类,统计分析本院近五年来收治485例的颌骨囊肿的病理类型、发病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情况,对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及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颌骨囊肿病例485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式,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记录预后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疾病发生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在本研究的485例病例资料中,最常见者为根尖囊肿(62.06%),其次为含牙囊肿(27.01%),第三为角化囊肿(5.98%)。男女比为1.30:1,患者年龄范围6~84岁,平均年龄(41.14±19.48)岁,高发年龄段为40~49岁,占19.97%,单发性病变占95.62%,病变最常见的部位为上颌前牙区,其次为下颌后牙区,其中根尖囊肿和含牙囊肿最多见于上颌前牙区,角化囊肿最多见于下颌后牙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膨隆伴疼痛不适症状,其次表现为无痛性膨隆。颌骨囊肿的手术治疗方式最多采用囊肿刮治,其次为开窗减压术(包括开窗后二期刮治术)及颌骨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时间3~36个月,随访445例,随访率91.75%,复发23例,复发率5.17%,其中包括根尖囊肿复发17例,含牙囊肿复发1例,角化囊肿复发5例,其他类型囊肿术后未见复发。结论:1.颌骨囊肿发生具有性别差异,多发生于男性,发病年龄范围较广泛,中年期为高峰期;2.颌骨囊肿多为单发性病变,具有部位差异,上颌多于下颌,最好发于上颌骨前牙区,其次为下颌骨后牙区,不同类型的囊肿有各自特定的好发部位;3.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多样,炎症性囊肿一般出现明显感染等不适症状,发育性囊肿多隐匿,常表现为局部无症状性膨隆;4.颌骨囊肿手术治疗方法多样,刮治术为最常用的方式,其次为开窗减压术,不同的治疗方式其愈后存在差异,开窗减压术术后复发率低于单纯的刮治术;不同病理类型其愈后也存在差异,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高于其他类型囊肿。

朱梦迪[2](2021)在《颌骨囊肿边缘累及牙齿保留活髓后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颌骨囊肿边缘累及活髓牙的处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一些文献中提出保留活髓牙,本文将对颌骨囊肿边缘累及活髓牙保留活髓与行术前根管治疗的两种方式对颌骨囊肿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临床医生在处理囊肿边缘累及活髓牙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颌骨囊肿病例60例。根据颌骨囊肿边缘累及活髓牙的术前不同处理方式,单纯随机编号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为颌骨囊肿边缘累及活髓牙,进行保留活髓,共52颗;对照组进行术前一次性根管治疗,共48颗。术前进行CBCT检查及牙髓电活力测试。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部位)与影像学特征(囊肿大小、边缘受累牙齿数量)。观察术后1年成功率,成功的判定标准:术后临床无明显症状,咀嚼功能良好,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无复发;用CBCT系统的eXamVision软件测量不同时期骨缺损区的平均骨密度值;及实验组保留活髓术后牙髓活力的变化。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根据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病例,临床特征数据进行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部位及囊肿大小(近远中最长径)方面,得出P>0.05,无显着差异性。两组各3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随访1年,结果显示术后1年实验组成功率76.7%,对照组成功率70.0%,两组采用χ2检验成功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0.05)。术后1年两组均无复发。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实验组骨缺损区域的平均骨密度值分别为-60.17±11.37、139.23±19.37、258.87±22.89,对照组为-56.80±11.74、145.03±14.35、250.20±18.13,两组数据t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骨缺损区域的平均骨密度值均不存在显着差异性(P值>0.05)。术后3个月显示,实验组活髓牙有52颗,有2颗(3.84%)活髓牙齿牙髓活力丧失。也观察到术前牙髓活力正常的牙齿术后出现活力降低,术前牙髓活力降低的牙齿,术后可不同程度恢复活力,亦有牙齿术后活力进一步降低。结论:1、颌骨囊肿边缘累及牙齿中,术前严格把握适应症,保留活髓牙齿,对颌骨囊肿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因此术前可不行根管治疗,保留更多具有生理功能的牙齿。这样减少了牙齿根管治疗后所带来的风险,在治疗费用方面,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2、颌骨囊肿边缘累及活髓牙,保留活髓后出现牙髓活力异常的几率较低,既满足手术需要又能正常行使功能。3、运用CBCT系统的eXamVision软件测量骨缺损区的平均骨密度值,此方法简洁并有效,可作为评价颌骨囊肿治疗后骨愈合的程度。

郭珍珍,王智军,杨学文[3](2020)在《袋形术与正畸治疗促进含牙囊肿内阻生牙萌出》文中研究指明含牙囊肿是口腔内常见的颌骨囊性病变之一,通常伴有阻生牙。刮除术虽能根除病变,但易造成牙列缺损、神经损伤、邻牙损伤或牙髓活力丧失等。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袋形术,可减少邻近结构的创伤及提高囊内阻生牙的存留率,对于位置深或无法自行萌出的阻生牙配合正畸牵引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文章简要介绍含牙囊肿的形成、袋形术的适应证以及囊肿内阻生牙的正畸牵引等临床问题。

刘凌,马元,王安琦,雷双,陈旭[4](2020)在《儿童龋病管理》文中认为龋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儿童龋病在我国具有患病率高、治疗率低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对龋病认识的日趋深化以及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童口腔医学不仅仅关注儿童龋病的治疗,开始更多地强调对其进行早期预防、诊断和干预,微创理念亦贯穿儿童龋病预防和诊疗的全过程。文章从对龋病发生发展的再认识出发,就儿童龋病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如何治疗儿童龋损做一介绍。

周航天[5](2020)在《儿童正中多生牙的三维空间位置和生长方向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正中多生牙在儿童口腔中十分常见,其较为隐蔽。正中多生牙的发病原因在学界仍没有定论,其多发生于患儿牙列更替、牙弓发育的阶段,往往会对患儿前牙牙列的美观和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正中多生牙进行及早的正确诊治是十分必要的。CBCT技术相比其他口腔二维摄影可以从三维视角检查口腔,更有利于排除影像上的干扰因素,直观地诊断位置隐蔽的多生牙,且对于正确拟定手术计划和术后维护的设计也有很大帮助。本次研究中,回顾分析了多名患有正中多生牙的儿童的锥形束CT(Cone Bea 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进行多角度观测,分析不同层面的位置和生长方向与正中多生牙并发症的相关性,并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正中多生牙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治方法等进行了讨论。研究方法收集于2014年6月至2020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患有正中多生牙的儿童CBCT影像资料,根据患儿口腔及全身情况、家族史、影像情况等对所收集的CBCT资料进行筛选,筛选完成后对所有CBCT资料分别在冠状面、矢状面、横截面下对其正中多生牙的位置、生长方向等进行分类记录,并记录每颗正中多生牙相应造成的并发症。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研究结果106例患儿共计150颗正中多生牙,年龄4-11岁。其中78颗出现并发症状。统计中正中多生牙大多埋伏于两恒中切牙近中面之间、牙弓偏腭侧,生长方向上正向、腭侧向、鼻侧向都有分布,形态以锥形为主。所有统计病例中有78颗多生牙出现并发症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两恒中切牙之间的间隙增宽。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正中多生牙在冠状面、矢状面、横截面的位置与形成并发症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01、0.030、<0.001)。而正中多生牙的生长方向与并发症并没有显示相关性。研究结论正中多生牙的位置与正中多生牙的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通过CBCT早期确定正中多生牙的位置对于确定治疗计划有重要意义。若判断多生牙位置将会对前牙发育造成影响,建议及早行外科多生牙拔除手术治疗并辅以术后的进一步修复;若多生牙的位置对邻牙发育的干扰轻微,或手术可能造成患儿的较大创伤,则不应盲目手术,而应适当调整手术时机,或持续观察,保守治疗。CBCT的使用可以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及早确诊正中多生牙的情况,减少对患儿恒中切牙发育造成的影响。但考虑到儿童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使用时需谨慎考虑,确保照射结果能够对诊疗过程起到积极作用。

马冉[6](2020)在《替牙期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外科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替牙期含牙囊肿内牙根未发育完成的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以同颌对侧正常同名牙作为对照,比较治疗前后埋伏阻生牙牙根、牙槽骨及牙髓的变化,分析治疗的效果及意义,以期为替牙期含牙囊肿内埋伏阻生牙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含牙囊肿单侧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联合闭合式正畸牵引治疗,对20颗患牙(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应用CBCT测量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牙槽骨水平及厚度,并检查牙髓活力,均以同颌对侧正常同名牙作为对照牙(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治疗前后埋伏阻生牙与对照牙牙根发育、牙槽骨发育及牙髓活力的差异。结果本组治疗时间14~33个月,平均23.6个月。治疗结束时,所有研究对象囊内新骨生成,颌骨囊腔消失,囊内埋伏阻生牙均牵引到位。1.牙根长度:治疗前埋伏上颌中切牙牙根长度为(8.76±1.16)mm,对照牙牙根长度为(10.95±1.03)mm,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埋伏上颌中切牙牙根长度为(11.41±0.94)mm,对照牙牙根长度为(13.06±0.72)mm,两者进行比较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治疗前显着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牙根长度变化量为(2.65±0.95)mm,对照组牙根长度变化量为(2.11±0.99)mm,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管壁厚度:治疗前埋伏上颌中切牙根管壁厚度为(1.67±0.26)mm,对照牙根管壁厚度为(1.71±0.2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埋伏上颌中切牙根管壁厚度为(1.87±0.20)mm,对照牙根管壁厚度为(1.89±0.20)mm,两者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治疗前根管壁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根管壁厚度变化量为(0.19±0.11)mm,对照组根管壁厚度变化量为(0.18±0.10)mm,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牙槽骨:治疗后治疗组唇、腭侧牙槽骨水平分别为(2.50±0.41)mm、(1.27±0.23)mm,对照组唇、腭侧牙槽骨水平分别为(1.38±0.28)mm、(1.23±0.21)mm,治疗后治疗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0.56±0.19)mm、(1.49±0.28)mm,对照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0.79±0.24)mm、(1.58±0.24)mm,上述4项指标仅唇侧牙槽骨水平及厚度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牙髓活力: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牙髓活力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替牙期含牙囊肿内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患者,在选择合适适应症的情况下,进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牙根能继续发育至根2/3以上,且根管壁也正常发育,牙髓活力正常,达到临床保存的标准,可作为临床诊疗的参考。2.外科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替牙期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可导致其唇侧牙槽骨轻度丧失。

胡爽[7](2020)在《口腔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在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中位居前列,其中牙源性颌骨囊肿最为常见。牙源性颌骨囊肿早期多无症状,但随病变发展可造成颌骨膨隆及病变区骨质的吸收,常常需要手术治疗。目前,牙源性颌骨囊肿的常用术式有囊肿刮治术和开窗减压术。开窗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紧密相关,依从性好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依从性较差或术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患者应较为慎重。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术术后所遗留的骨腔,自然状态下成骨其成骨速度相对较慢,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几率;同时,牙槽嵴高度或强度短期内难以恢复至理想状态,使后期义齿修复的难度增加,降低了咀嚼效率,有时会造成相邻牙松动,甚至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而且也会影响颌骨的形态和质量,使得伴有牙缺失并有强烈种植修复意愿的患者难以获得良好的种植修复时机。因此,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所遗留的骨缺损根据对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患者的愈后和生活质量也不相同。为促进囊肿术后骨缺损区的快速修复,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出现应用了骨组织或骨替代材料来充填骨缺损区以提高新骨修复。目前,关于应用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来提高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口腔生物膜和人工合成骨修复材料β-磷酸三钙(β-TCP)及异种骨修复材料Bio-OSS骨粉应用于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修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成骨效果,以评价该疗法的临床效果,有望找到促进牙源性颌骨囊肿骨缺损修复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牙源性颌骨囊肿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针对牙源性颌骨囊肿刮除后的骨缺损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四组(每组27例):A组为对照组,不放置任何生物材料;B组简称盖膜组,即在骨缺损区只覆盖生物膜;C组简称β-TCP盖膜组,即在骨缺损区填塞β-磷酸三钙(β-TCP)并覆盖生物膜;D组简称Bio-OSS盖膜组,即在骨缺损区填塞Bio-OSS骨粉并覆盖生物膜。纳入标准:1)术前行完善的根管治疗;2)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骨代谢异常等);3)术中所有患者均行颌骨囊肿刮治术;4)病例资料完整。5)术后病理证实为牙源性颌骨囊肿。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BCT检查,术后第3、6、12个月复查CBCT,测量并记录患者骨缺损区的骨密度,用HU值表示。采用SPSS21.0(IBM Corp,Armonk,NY,USA)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四组患者的成骨效果。术前、术后3m、6m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术后12m四组之间采用非参数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108例患者中,男66例,女42例;年龄11~60岁,平均年龄36.2岁;上颌骨前牙区27例,下颌骨前牙区15例,下颌骨体部28例,下颌角及升支区38例,与上颌窦关系密切者2例。108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1.四组患者术前CT值的比较:术前四组的平均CT值为:A组48.9±13.2,B组48.4±13.8,C组47.6±14.2,D组43.1±11.0。经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CT值的比较:术后3个月,四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A组97.3±10.1,B组125.8±9.5,C组397.8±14.8,D组622.8±216.2。各组相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1)。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无论单纯应用口腔生物膜还是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骨替代材料均有较好成骨效果;而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Bio-Oss骨粉组的成骨效果优于β-TCP组。术后6个月四组的平均CT值为:A组122.0±1.8,B组195.3±15.1,C组602.6±13.5,D组625.0±14.0,各组相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1)。各组的成骨疗效比较同上述术后3个月的研究。术后12个月四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A组157.8±18.3,B组281.2±23.8,C组579.6±99.9,D组632.9±13.8。各组相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非参数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01)。结果依然显示:术后12个月,无论单纯应用口腔生物膜还是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骨替代材料均有较好成骨效果;而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其中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Bio-Oss骨粉组的成骨效果优于β-TCP组。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牙源性颌骨囊肿单纯刮治疗法,本研究采用了在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后的骨缺损区无论单纯应用口腔生物膜还是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骨替代材料均有较好的成骨效果;而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其中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Bio-Oss骨粉的成骨效果更佳。

涂育文[8](2020)在《颌骨囊肿邻近牙齿行根管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比较颌骨囊肿邻近牙齿牙髓活力在手术前后的变化,以及颌骨囊肿邻近牙齿根尖至囊肿的最短距离与牙髓活力变化的关系,从而为颌骨囊肿邻近牙齿术前是否需要行根管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01月至2019年06月期间,弋矶山医院收治的并于弋矶山医院同一组医师进行的颌骨囊肿刮治手术的50例颌骨囊肿患者,在CBCT三维扫描图像上,利用系统自带的测量软件测量颌骨囊肿邻近牙齿的根尖至囊肿的最短距离,根据最短距离分为A(0-1mm)、B(1-2mm)两组,应用牙髓电活力测试仪检测颌骨囊肿邻近牙齿术前3天及行刮治手术后半年的牙髓活力数值,计算术前与术后牙髓活力的差值,将A、B两组牙髓活力差值及牙髓活力差值与根尖至囊肿的最短距离的关系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AB两组的牙髓活力差值统计结果显示P<0.05,按a=0.05的检验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AB两组的牙髓活力差值不同,A组的牙髓活力差值大于B组的牙髓活力差值。2、颌骨囊肿邻近牙齿根尖至囊肿的最短距离与该牙齿术前3天及术后半年测得的牙髓活力差值之间运用线性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系数值r=-0.3711,统计结果为P<0.01,按a=0.05的检验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可认为颌骨囊肿邻近牙齿根尖至囊肿的最短距离与该牙齿术前3天及术后半年测得的牙髓活力的差值之间呈负相关。3、将术前术后测得的牙髓活力差值大于20记为活力显着降低,A组相较于B组、上颌骨囊肿相较于下颌骨囊肿、50岁之后相较于50岁之前牙髓活力显着降低率明显更高。结论:1、颌骨囊肿邻近牙齿根尖至囊肿的最短距离<1.0mm时建议术前行根管治疗;2、颌骨囊肿邻近牙齿根尖至囊肿的最短距离在1-2mm之间时,根据患者年龄及囊肿部位综合考虑:若患者年龄大于50岁或者囊肿部位为上颌骨建议术前行根管治疗。

冉标辉[9](2020)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颌骨囊肿刮治术、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组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40例颌骨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卡片随机分组模式、结合患者意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为囊肿完全刮治组(对照组、乙组)和开窗减压组(观察组、甲组),每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个组术前及术后囊肿的平均直径、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肿胀及麻木、上颌窦穿孔、病理性骨折)发生率、半年术后复发率,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囊肿的平均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囊肿平均直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半年后术后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窗减压术较刮治术操作更简单,并发症更少,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孔婉睿[10](2020)在《42例异位和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及伴发病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总结异位和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及伴发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性,以进一步探讨异位牙的病因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收集自2012年02月-2019年07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下颌第三磨牙相关病例,经曲面平展和/或三维CT诊断,将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与异位下颌第三磨牙进行定义分类(图1)。a线:第二磨牙和/或第一磨牙咬合平面切线。将a线与下颌支前缘的交点定义为下颌前支点(AMR点)。b线:第二磨牙或第一磨牙的根尖水平切线。a线平行b线。当第二磨牙缺失时,b线由第一磨牙根尖切线延伸得到。c线:第二磨牙远中牙冠最凸点向a线做垂线。d线:通过AMR点并与c线平行。四条线包围的区域被定义为第三磨牙萌出的生理区域(标记为黄色区域)。下颌第三磨牙的任何部分,在黄色区域内则被定义为阻生牙(B组),除此之外的区域,则被定义为异位牙(A组)。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伴发病变特点。结果:共计42例(44颗)下颌第三磨牙符合纳入标准,A组20例异位下颌第三磨牙,男性13人,女性7人,范围8-59岁,中位年龄19岁,平均为23.52±15.70岁。B组22例(24颗)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男性17人,女性5人,范围24-82岁,中位年龄47.5岁,平均年龄46.86±15.2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上统计学有差异。(P<0.05)下颌第三磨牙是否发生异位与患者年龄具有相关性。异位和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口内症状和牙痛表现与下颌第三磨牙是否异位相关。(P<0.05)非异位牙患者包括尤其是牙痛在内的,口内瘘口和牙龈红肿等口内症状均较异位牙下颌第三磨牙患者重。此外,异位和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伴发病变大小不等,下颌第三磨牙是否发生异位与其伴发病变大小不相关。(P>0.05)结论:异位下颌第三磨牙临床少见,与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相比,因多远离正常牙槽位置而口内表现较轻,且常伴有牙源性囊肿或肿瘤同时发生。两者性别及牙齿方位等无明显差异,下颌第三磨牙是否异位与伴随病变的大小不相关,无法作为区分两者的证据。异位下颌第三磨牙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经口内入路去除患牙及伴发病变。预后较好。

二、儿童含牙囊肿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含牙囊肿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485例颌骨囊肿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3.结果
    3.1 颌骨囊肿病理类型及性别构成
    3.2 颌骨囊肿的年龄分布
    3.3 颌骨囊肿的部位分布
    3.4 临床症状
    3.5 治疗方法及术后随访
        3.5.1 手术方式
        3.5.2 术后随访
        3.5.3 典型病例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颌骨囊肿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颌骨囊肿边缘累及牙齿保留活髓后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一般材料与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3.治疗方案
    4.组织病理学检查
    5.评价标准
    6.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分析
    2.两组术后成功率的差异性比较
    3.两组术前、术后平均骨密度的差异性比较
    4.实验组术后的牙髓活力变化
    5.两组术后不同颌骨囊肿类型
(四)讨论
    1.颌骨囊肿治疗的概述
    2.颌骨囊肿边缘受累牙齿的处理
    3.骨密度测量的不同方法
    4.术后牙髓活力变化的影响因素
    5.展望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颌骨囊肿累及牙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3)袋形术与正畸治疗促进含牙囊肿内阻生牙萌出(论文提纲范文)

1 牙萌出与含牙囊肿的形成
2 袋形术的适应证及囊肿塞的应用
3 囊肿内埋伏牙的正畸牵引
    3.1 阻生牙定位及附件黏结
    3.2 牵引萌出
        3.2.1 牵引时机
        3.2.2 牵引方向
        3.2.3 支抗设计与间隙维持
        3.2.4 牵引力大小
    3.3 术后保持

(4)儿童龋病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龋病风险评估和管理
    1.1 常用龋病风险评估工具
    1.2 基于风险评估的龋病管理
2 龋病的分类标准
3 儿童龋损治疗
    3.1 去龋的指导原则
    3.2 去龋深度和范围的标准
    3.3 去除牙本质龋的推荐方法
    3.4 贯穿儿童龋病管理全过程的微创理念
4 结语

(5)儿童正中多生牙的三维空间位置和生长方向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采集
        2.1.1 纳入标准
        2.1.2 影像学资料纳入标准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材料
        2.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2.2 实验软件
    2.3 实验方法
        2.3.1 术前临床数据的获取
        2.3.2 术前影像学检查
        2.3.3 位置分类原则
        2.3.4 生长方向分类原则
        2.3.5 形态分类原则
        2.3.6 并发症分类原则
    2.4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位置分组下各类并发症数量及比例
    3.2 不同生长方向下各类并发症数量及比例
    3.3 各分组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
4 讨论
    4.1 儿童正中多生牙的临床特点
        4.1.1 正中多生牙概述
        4.1.2 正中多生牙的位置
        4.1.3 正中多生牙的生长方向
        4.1.4 正中多生牙的形态
        4.1.5 正中多生牙的病因学分析
        4.1.6 正中多生牙的并发症
        4.1.7 正中多生牙的诊断
        4.1.8 正中多生牙的手术治疗
    4.2 CBCT在正中多生牙诊治的应用
        4.2.1 CBCT技术概述
        4.2.2 CBCT的应用选择
        4.2.3 CBCT在儿童口腔疾病诊治的应用
    4.3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BCT技术在口腔疾病诊治的应用进展
    1 CBCT技术概述
    2 CBCT的优势应用
        2.2 CBCT在口腔外科诊治上的应用
        2.3 CBCT在正畸诊治上的应用
        2.4 CBCT在颞下颌关节诊治上的应用
        2.5 CBCT在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治上的应用
        2.6 CBCT在检查中的额外辅助诊断功能
    3 CBCT现有的局限性
    4 CBCT的功能发展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6)替牙期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含牙囊肿及囊内埋伏阻生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口腔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及骨缺损成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颌骨囊肿邻近牙齿行根管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囊肿邻近牙齿的纳入标准
        1.4 囊肿邻近牙齿的排除标准
    2.仪器
    3.方法
        3.1 分组
        3.2 术前测量牙髓活力
        3.3 判定标准
        3.4 手术方法
        3.5 术后测量牙髓活力
        3.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问题及展望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颌骨囊肿的比较性分析
    参考文献

(10)42例异位和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及伴发病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与分组
    2.2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表现
    3.3 伴发病变
4.讨论
5.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儿童含牙囊肿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485例颌骨囊肿临床病例分析[D]. 张林娜.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颌骨囊肿边缘累及牙齿保留活髓后的临床效果研究[D]. 朱梦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袋形术与正畸治疗促进含牙囊肿内阻生牙萌出[J]. 郭珍珍,王智军,杨学文.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0(10)
  • [4]儿童龋病管理[J]. 刘凌,马元,王安琦,雷双,陈旭.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0(09)
  • [5]儿童正中多生牙的三维空间位置和生长方向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D]. 周航天.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6]替牙期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的疗效观察[D]. 马冉. 郑州大学, 2020(02)
  • [7]口腔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D]. 胡爽. 郑州大学, 2020(02)
  • [8]颌骨囊肿邻近牙齿行根管治疗的临床研究[D]. 涂育文.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9]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D]. 冉标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42例异位和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及伴发病变的回顾性分析[D]. 孔婉睿.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儿童牙源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