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宿迁”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生态宿迁”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生态宿迁”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金波[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边界可视化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群发展受到多要素影响,传统意义下的要素边界属虚拟边界,较难界定大数据背景下,要素的界定和可视化成为可能,并为复杂的城市群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重点将大数据核心技术应用于城市群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采用多源数据、多视角展开的形式,对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生态、公共资源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此界定城市群多核心要素下的边界并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各类信息,数据来源主要包含全国统计年鉴数据、百度POI数据、企查查以及客套网企业信息、空气质量历史数据、百度迁徙数据等,分别反应了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优势和企业聚类、绿色发展水平、人口宏观流动的现状。通过多源数据标准化结果,结合熵权法、主成分分析、间断点分析等分析方法,以BI、GI等软件将多核心要素边界可视化呈现。整合多要素标准化和边界可视化结果,可见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已经在处在较为成熟的网络形态阶段。虽然城市群内部存在明显的地域间差异,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优势资源会向几大都市圈聚集,但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城市、地区均处于提升的态势,部分落后的边界城市在政策推动下得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红利。综合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内部177个区县的发展状态,针对其状态提出未来发展建议通过大数据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研究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范式。

李琰[2](2021)在《飞地经济中地方政府的竞争与合作》文中认为

李帆[3](2021)在《基于格网尺度的城镇空间人地配置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指出

侯也[4](2021)在《宿迁市Z镇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国正(Kuo-Cheng Lee)[5](2021)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文中指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中国大陆吸引台湾青年赴陆“创业、就业、实习”以实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旨趣为探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示范点)的政策执行上是否能体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精神,扩大吸引台青西进;促进台青融入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生活;并进一步对台湾青年的政治偏好产生影响。本文实地访查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共20处国台办授牌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示范点),透过访谈前述青创基地之营运管理团队和进驻基地之台籍青年,分析中国大陆各地方政府政策落实状况,以及分析个别青创基地或不同区域的两岸青创实践工作成果。本文另以电子问卷形式调查于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实习、就业、创业之台籍青年对中国大陆市场环境、社会生活的观感以及其政治态度。研究发现:(1)北京、上海、江苏地区两岸青创基地吸引台湾青年进驻创业、就业、实习的人数极少。多数基地营运出现困境,除零星具持续发展潜力的案例外,前述地区之两岸青创基地已出现退场、低度运作甚至与进驻台青发生纠纷等现象。(2)两岸青创基地政策及惠台措施并非台青西进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影响台青西进与否的主要因素为中国大陆经济与市场潜力。(3)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的社会融合影响、政治偏好影响尚不显着。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架构、第二章建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分析指标,据此设定两岸青创基地之理想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执行力评估指标。第三章分类评述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现况以及落实政策目标的程度。第四章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第五章总结两岸青创基地的发展与挑战、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展望。

郭向阳[6](2021)在《长三角城市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全球普遍关注且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2019年9月和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明确将“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向时代高点。长三角地区旅游业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集约化发展转变阶段,由高速铁路、民航运输、高速公路构成的高速交通优势度空间格局不断重构,其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等技术优势和高速度、大运量、公交化的运输组织形式,势必对城市旅游要素流的流动路径与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交通强国战略和中国旅游业由粗放式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强化高速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的实证研究和学理认知,既是交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有待探索的重点课题,又是“交旅”行业优质协调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本文以“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以典型区域——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以“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交旅)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遵循“高速交通优势度、旅游强度及交旅耦合协调理论评价模型构建→交旅各自综合得分评价→交旅时空动态关系验证→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规律把握及趋势预测模拟→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影响机理揭示→交旅耦合协调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提出”的研究主线,集“多元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分析技术、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方法于一体,在验证交旅时空动态关系基础上,基于不同视角系统探查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厘清交旅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的多元驱动机理,提出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情境下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基于多元异构数据构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评价模型,克服了传统数据类型静态表征的不足和仅从单一视角衡量二者综合发展水平的片面性与孤立性;实现了对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规律多尺度、多视角的整体把握;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交旅耦合协调度未来发展水平进行预测与空间模拟,并引入多种方法模型系统揭示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内部、交互、外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高速交通优势度包括线路规模、场站设施、运输设备、供需关系、换乘便捷性5个维度;旅游强度是由旅游供给强度、旅游需求强度和旅游创新效率组成有序整合优化的开放循环系统。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均呈现攀升趋势,高速交通优势度格局呈现“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且高速交通“廊道效应”显着,具有空间连续性、衔接性与立体化的发展特点;旅游强度总体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部聚集”的空间态势。(2)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二者脱钩关系表现为以扩张负脱钩和弱脱钩类型为主,高速交通建设对旅游强度的带动作用呈现增强趋势,但伴有波动性特征。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存在显着的双向互动因果关系,旅游强度受到高速交通优势度冲击时,其脉冲响应程度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表现出高速交通旅游发展效应的时间滞后性。(3)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城市间交旅耦合协调度差距逐渐缩小,交旅耦合协调度总体趋势呈现“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交旅耦合协调度存在显着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其重心呈现“东退西进”的演化轨迹,空间方向性趋向西北—东南方向倾斜,这与多数高速交通轴线走向大致契合。交旅耦合协调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局部空间结构,在空间依赖方向上波动性较弱,具有相对较高稳定性,且在空间格局演化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交旅耦合协调度局部空间关联类型向“高-高”型的正向协同增长模式转移较为明显。预测与模拟结果显示,2019—203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交旅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愈加明朗,各地市交旅耦合协调等级将得到明显提升,呈现由低等级协调向上一层级转移或向更高等级跃迁。(4)内部机理: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度内部驱动力差异显着,高速铁路对交旅耦合协调度提升发挥着较强正向驱动效应;高速铁路、旅游供给、旅游创新效率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强度整体上随着分位点增大而提升,高速公路、民航运输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强度整体上随着分位点的增大而减小,旅游需求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效应较为平稳。交互机理:当旅游地高速交通组合类型处于多元共生模式时或当旅游供给、旅游需求与旅游创新效率交互作用时能够发挥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最大功效。外部机理: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和政府政策调控因素均对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格局形成发挥着驱动效应。其中,政府政策调控和人文因素中的原发性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对外联系度、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是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度提升需突破的“卡脖子”问题。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论和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实际,从“高速交通系统建设视角、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视角、交旅融合互动视角”三个方面提出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情境下的优化路径与提升策略。

刘泽照,马瑞[7](2021)在《防灾减灾视域下城市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江苏省13个城市研究》文中认为韧性理论为城市应对现代风险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供了新的战略思路和方向,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研究领域。基于国内外韧性城市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构建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基础设施韧性、信息韧性五个维度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全局熵值法建立含有23个指标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从时空视角分析江苏省所辖13个城市韧性态势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13个城市整体呈现出较高水平的韧性状态,其中南京韧性水平最高、连云港韧性水平最低;2014—2019年城市总体韧性水平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韧性和社会韧性出现明显波动;江苏省总体城市韧性空间分布具有"核心—边缘"特征,苏南、苏北地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信息韧性与经济韧性的增长幅度保持同步。

吴潇[8](2021)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科技事业和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否带来环境效益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强、社会事业发展快,科技实力雄厚,可以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向现代化、高质量、可持续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成功样板。深度促进科技创新产业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生态环境融合发展能力,打造和谐共生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成为其重要的战略定位。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首先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功效法、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7-2018年长三角整体和各地市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内部差异情况;其次,在测度长三角地区整体和各地市科技创新水平与生态文明水平的基础上,继续计算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测度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空间格局特征;最后将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结合,分析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长三角地区整体和各地市的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上升状态,雄厚的科技基础和高创新效率是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2)具体来看,从2009年起长三角地区各地市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度均处于高强度耦合。2007-2018年长三角地区各地市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相比耦合度而言数值的变动走向较为平稳并且大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状态。表明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共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并处于良性或和谐的发展状态。(3)从空间上看,长三角地区各地市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整体空间差异越来越小,但发现东部和南部耦合协调度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领先地区空间格局逐渐转变成以上海为中心,并集中在苏南和浙北,呈南北方向带状分布格局,还出现向西转移的趋势。(4)影响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划分到一级指标为经济规模、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研发投入、人力投入、创新产出。

闫海强[9](2021)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以创新提升宿迁城市经营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理论,分析了宿迁城市发展现状,探讨了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宿迁当前城市经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民众、企业和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城市及城市建设、服务的需要,剖析有碍于提升城市经营水平提升的原因,并结合宿迁自身特点提出了提升宿迁城市经营水平的策略,以期把宿迁建设成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生态城市。

闫中秋[10](2020)在《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国家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形势,出台一系列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搭建各种创业创新平台,这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使众创空间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创新能力走在了全国前列,核心技术创新、创新型企业集聚、科技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等取得重大进展,众创空间在激发创新活力、推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作用,开始成为江苏创新创业的首选。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市场准入不畅等,严重影响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原因很多,其中评估、规划、定位等运营管理方面是主要的,尤其是对众创空间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评估存在严重不足。本文从江苏省众创空间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视角,结合具体个案,科学分析众创空间的运营效率,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完善运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众创空间健康发展的创新性意见建议。本文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针对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首先,论述了众创空间内涵、盈利模式、发展现状等概况。梳理了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和众创空间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江苏省众创空间2016-2018年度报告数据和南京、苏州等几个地区的政策文件为基础,对江苏省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其次,立足江苏省众创空间实际,从众创空间运营特点出发,构建了众创空间资源投入与产出的运行效率评价DEA超效率BCC模型;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投影分析四个方面,对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效率进行了静态分析,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江苏省众创空间进行了运行动态效率分析。最后,针对问题和分析结果,提出提升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效率的创新性对策建议。

二、关于“生态宿迁”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生态宿迁”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边界可视化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
    1.5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大数据
        2.1.2 城市群
        2.1.3 城市群发展阶段
        2.1.4 长三角城市群
        2.1.5 城市群综合评价
        2.1.6 城市群多要素边界
        2.1.7 城市群空间
    2.2 研究综述
        2.2.1 城市群概念相关研究
        2.2.2 城市群边界界定方法相关研究
        2.2.3 城市群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数据获取分析及可视化方法
    3.1 多源大数据获取
    3.2 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3 多源数据定量分析方法
        3.3.1 标准化评价方法
        3.3.2 协调度评价方法
        3.3.3 边界界定方法
    3.4 BI、GI数据可视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1 基于统计年鉴综的综合实力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1.1 数据准备
        4.1.2 综合实力标准化评价
        4.1.3 综合实力边界可视化
    4.2 基于POI数据的长三角基础设施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2.1 数据准备
        4.2.2 基础设施多维评价
        4.2.3 基础设施边界可视化
    4.3 基于企业数据的长三角产业实力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3.1 数据准备
        4.3.2 企业实力多维评价
        4.3.3 企业实力边界可视化
    4.4 基于环境数据的长三角环境质量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4.1 数据准备
        4.4.2 环境质量标准化评价
        4.4.3 环境质量边界可视化
    4.5 基于百度迁徙的长三角城市中心度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5.1 数据准备
        4.5.2 中心度多维评价
        4.5.3 城市群人口吸引力边界可视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综合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综合分析
        5.1.1 基于标准化评价的长三角城市群分析
        5.1.2 基于边界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类型分析
    5.2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对比分析及建议
        5.2.1 边界现状与规划预期对比分析
        5.2.2 基于均衡性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回顾
        1.2.1 两岸关系研究的路径:以经促统
        1.2.2 对台工作的政策受众与场域:台青与两岸青创基地
        1.2.3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治略与社会融合理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设计
        1.4.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方法
        1.4.4 章节安排
        1.4.5 研究流程
第二章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目标与理论建构
    2.1 分享经济机遇
        2.1.1 以经促统
        2.1.2 对台工作配合发展中国大陆经济
    2.2 深化经济社会融合与促进政治认同
        2.2.1 化敌为友与社会整合
        2.2.2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观与实践
        2.2.3 从融合到认同
        2.2.4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架构与两岸青创基地三阶段政策目标
    2.3 两岸青创基地政策执行与政策影响评估指标建构
        2.3.1 两岸青创基地分类
        2.3.2 政策执行力1:营运理念
        2.3.3 政策执行力2:台湾青年进驻状况
        2.3.4 台青意向先期调查结果
        2.3.5 台青问卷调查指标
        2.3.6 “分享机遇”评估指标:台青发展状况
        2.3.7 “社会融合”评估指标
        2.3.8 “政治偏好转变”评估指标
第三章 两岸青创基地运作现况
    3.1 两岸青创基地分布
    3.2 台青进驻状况
    3.3 两岸青创基地类型与发展现况
        3.3.1 天使型两岸青创基地
        3.3.2 企业型两岸青创基地
        3.3.3 园区型两岸青创基地
        3.3.4 空间型两岸青创基地
        3.3.5 实验型两岸青创基地
    3.4 小结: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挑战与转型
        3.4.1 分享机遇效果衰退:两岸青创基地招募台青成果进入高原期
        3.4.2 营运模式具经济吸引、社会融合发展潜力案例
        3.4.3 其他两岸青创基地的转型
        3.4.4 青创基地营运困难,但26条对台措施政策补助门坎过高
第四章 两岸青创基地的融合发展作用:台青意向调查
    4.1 受访者基本数据
        4.1.1 两岸青创基地是否真的接触到台湾青年世代?
    4.2 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融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影响
        4.2.1 台青赴陆发展理由
        4.2.2 发展阶段
        4.2.3 创业挑战
        4.2.4 是否准备撤离大陆市场?
    4.3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对中国大陆社会的态度
        4.3.1 归属认知
        4.3.2 他我之隔
        4.3.3 对31 条与26 条对台措施的观感
        4.3.4 最不适应中国大陆的主要因素
    4.4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的政治态度
        4.4.1 统独观点
        4.4.2 国族认同
        4.4.3 投票行为与政党偏好
        4.4.4 厘清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4.5 小结
        4.5.1 两岸青创基地接触到更多长期在陆的“资深台青”
        4.5.2 市场前景是台青赴陆发展的主要考虑
        4.5.3 创业台青发展阶段与主要挑战
        4.5.4 两岸青创基地吸纳人文、艺术设计领域的基层就业台青
        4.5.5 台青发展挑战与回流与否与中国大陆景气较为相关
        4.5.6 两岸青创基地不是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两岸青创基地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化与实践的启示
    5.1 经济劝诱
    5.2 社会融合
    5.3 政治偏好转化
    5.4 后新冠肺炎时期台青的迁徙与两岸青创基地政策的可持续性
        5.4.1 大陆仍具吸引力,但吸引、融合台青相关政策配套需更细致
        5.4.2 强化“青创基地经理人”、“台湾媒介团体”的角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清单汇总表
    附录2:两岸青创基地经营团队问卷
    附录3:两岸青创基地台湾青年问卷
致谢

(6)长三角城市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战略背景下高速交通在经济社会空间格局中的新动能
        1.1.2 优质旅游理念下区域旅游提质增效发展的新诉求
        1.1.3 交旅融合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技术路线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高速交通系统对旅游发展影响的单向关系相关研究
        2.1.2 高速交通系统与旅游发展互动关系相关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地系统理论
        2.2.2 交通经济带理论
        2.2.3 耦合协调发展理论
        2.2.4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高速交通优势度
        2.3.2 旅游强度
    2.4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内在理论逻辑及协同评价模型构建
        2.4.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及其子系统内在关系理论逻辑
        2.4.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同评价模型构建
    2.5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及其高速交通系统、旅游业发展概况
第3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概念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来源
    3.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
        3.2.1 高速交通优势度时空演化特征
        3.2.2 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多维时空关系验证
    4.1 研究方法
        4.1.1 双变量LISA模型
        4.1.2 脱钩模型
        4.1.3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4.2 高速交通与旅游强度的时空关联特征分析
        4.2.1 总体空间关联趋势特征
        4.2.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
    4.3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的脱钩效应分析
        4.3.1 脱钩关系时间变化规律
        4.3.2 脱钩关系空间变化规律
    4.4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的动态交互影响分析
        4.4.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及其子系统的因果关系检验
        4.4.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及其子系统的脉冲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趋势预测模拟
    5.1 研究方法
        5.1.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
        5.1.2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分析方法
        5.1.3 交旅耦合协调度趋势预测模型
    5.2 多尺度下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特征
        5.2.1 长三角区域尺度
        5.2.2 省域及直辖市尺度
        5.2.3 地级市尺度
    5.3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总趋势与空间分异特征
        5.3.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总体趋势特征
        5.3.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5.4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特征
        5.4.1 总体空间关联特征
        5.4.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
    5.5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5.5.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重心演变
        5.5.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方向性及形态变化
    5.6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动态演化路径
        5.6.1 LISA时间路径分析
        5.6.2 LISA时间路径方向
        5.6.3 LISA时空跃迁分析
    5.7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趋势预测及模拟
        5.7.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间变化趋势预测
        5.7.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趋势模拟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机理揭示
    6.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6.1.1 内部影响机理分析方法
        6.1.2 交互影响机理分析方法
        6.1.3 外部影响机理分析方法
        6.1.4 数据来源
    6.2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影响机理
        6.2.1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内部影响机理
        6.2.2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交互影响机理
        6.2.3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外部影响机理
    6.3 高速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情境下的优化策略
        6.3.1 高速交通系统建设视角
        6.3.2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视角
        6.3.3 交旅融合互动视角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2.1 理论模型构建的创新
        7.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7.2.3 研究内容的创新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防灾减灾视域下城市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江苏省13个城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韧性城市研究及国内外实践
    (一)韧性城市概念演进
    (二)国内外韧性城市实践
二、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
    (一)评价体系指标研究现状
    (二)防灾减灾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体系指标选取
        2. 全局熵值法判断指标层权重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计算方法
        1. 层次分析法判断准则层权重
        3. 确定组合权重及计算方法
    (四)数据来源
三、江苏省13个城市韧性综合评价应用
    (一)总体评价
    (二)城市韧性空间差异分析
    (三)城市韧性时间演变分析
四、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城市韧性建设展望

(8)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科技创新研究综述
        1.2.2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1.2.3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关系研究现状
        1.2.4 研究述评
    1.3 数据来源、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科技创新
        2.1.2 生态文明
        2.1.3 耦合协调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科技创新理论
        2.2.3 人地关系协调论
    2.3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关系
        2.3.1 生态文明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2.3.2 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第3章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指标体系构建
        3.1.2 熵权法
        3.1.3 变异系数
        3.1.4 耦合协调度模型
    3.2 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
        3.2.1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
        3.2.2 长三角地区各地市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
    3.3 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
        3.3.1 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
        3.3.2 长三角地区各地市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时空分析
    4.1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关系时间分析
        4.1.1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度时间分析
        4.1.2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时间分析
    4.2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关系空间分析
        4.2.1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度空间分析
        4.2.2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构建
    5.2 结果分析
        5.2.1 提取主成分因子
        5.2.2 多元回归分析
    5.3 对策建议
        5.3.1 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增强龙头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5.3.2 探索新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缩小生态文明区域发展差异
        5.3.3 转变创新活动思维方式,形成生态伦理观
        5.3.4 强化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向政策,为生态文明提供制度支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以创新提升宿迁城市经营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宿迁城市经营水平现状分析
2 宿迁城市经营水平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经营战略趋同,缺乏地方特色
    2.2 旅游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利用
    2.3 城市品牌缺乏吸引力
    2.4 城市规划问题
    2.5 城市经营导向问题
3 提升宿迁城市经营水平的对策建议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经济走向,做好城市规划
    3.2 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合理安排,在动态发展中把握平衡
    3.3 结合自身特色,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3.4 打造特色经济产业链,培育城市的造血机能
    3.5 创新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吸引力
    3.6 打造和培育宿迁城市品牌
    3.7 树立正确的城市经营资产观
    3.8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9 注重生态经济建设
    3.10 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3.11 借力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价值创造网络
    3.12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4 结束语

(10)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江苏省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3.1 众创空间发展情况
    3.2 江苏省众创空间发展概况
        3.2.1 江苏省众创空间建设模式情况
        3.2.2 江苏省众创空间专业化建设情况
        3.2.3 江苏省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3.2.4 苏南地区示范作用情况
    3.3 江苏省众创空间分布情况
    3.4 江苏省众创空间资源投入情况
        3.4.1 服务人员情况
        3.4.2 创业导师情况
        3.4.3 创业团队/企业财政支持情况
        3.4.4 场地情况
        3.4.5 提供创业及教育培训活动情况
    3.5 江苏省众创空间资源产出情况
        3.5.1 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营收入情况
        3.5.2 江苏省众创空间获得投融资情况
        3.5.3 江苏省众创空间提供就业情况
        3.5.4 创业团队/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3.6 江苏省各市众创空间政策分析
第四章 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效率实证研究
    4.1 众创空间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的选取
    4.2 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4.2.1 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静态效率分析
        4.2.2 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动态效率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效率提升的建议
    5.1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和运营规模的优化
    5.2 强化对众创空间的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
    5.3 持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5.4 切实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5.5 着力提升管理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生态宿迁”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边界可视化及评价[D]. 金波. 浙江大学, 2021(01)
  • [2]飞地经济中地方政府的竞争与合作[D]. 李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格网尺度的城镇空间人地配置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李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宿迁市Z镇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侯也.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D]. 李国正(Kuo-Cheng Lee). 北京大学, 2021(09)
  • [6]长三角城市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D]. 郭向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防灾减灾视域下城市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江苏省13个城市研究[J]. 刘泽照,马瑞.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05)
  • [8]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研究[D]. 吴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以创新提升宿迁城市经营水平研究[J]. 闫海强.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04)
  • [10]江苏省众创空间运行效率评价研究[D]. 闫中秋.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关于“生态宿迁”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