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C排气歧管二维非定常冷流的实验研究

MPC排气歧管二维非定常冷流的实验研究

一、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WO- DIMENSIONAL UNSTEADY COLD FLOW IN MPC EXHAUST MANIFOLD(论文文献综述)

翟卓凡[1](2019)在《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量分离”是指流体在无外力做功或热交换的情况下自发产生一部分高温区域和另一部分低温区域的现象。涡流管是一种能量分离装置,气体在喷嘴内经过压缩膨胀,进入涡流管高速旋转,经过涡流变换后分离成高低温两股不同的气流。射流、涡流、绕钝体流等流体内也会产生能量分离,但与涡流管内的能量分离机理不同。当前,国内对能量分离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涡流管及涡流板等技术应用层面,对流体领域内的能量分离涉及极少,而国外对此做了很多实验性和理论性的深入研究。迄今为止,流体领域内的能量分离机理还没有确切理论进行解释。因此基于国外成功的实验和数值研究经验和无量纲湍流控制方程,对于国内这一鲜有涉足领域,本文引入空气自由射流,在充分利用前人理论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的形成机理。数值模拟入口速度均为亚音速时空气自由射流的能量分离现象,并考虑速度(Re数)、压力、声激励因素对能量分离现象的影响,得出一系列结论。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FLUENT软件,采用UDF功能数值模拟了空气自由射流入口Re数为410000的自由射流流场,给出空气自由射流流场能量分离因子分布云图、总压分布云图、涡量分布云图并分析了轴向不同位置处的能量分离因子分布。数值模拟结果清晰地表明了空气自由射流的能量分离产生、增大、减弱直到消失的过程,证实了亚音速下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现象的存在。除却粘滞力耗散和热传导作用,空气自由射流的能量分离现象与涡旋运动伴生的压力波动紧密相连。(2)数值模拟了不同声激励频率下空气自由射流流场内涡量分布和总压分布,并给出了流场内能量分离因子随轴向变化曲线。发现声激励能够显着改变空气自由射流涡旋结构,增强涡旋配对融合过程,增强空气自由射流流场内压力波动,使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现象得以显着增强。(3)亚音速且考虑剪切力条件下,数值模拟了不同Re数下空气自由射流流场能量分离现象,给出了能量分离因子随轴向不同位置的变化曲线。得知在一定范围内(Re:96000116000),增大Re数,可以增强空气自由射流流场内能量分离效应,而Re数超过116000时,随着Re数的增加,空气自由射流入口温度增加,流体粘性增大,能量耗散与热损失增大,能量分离效应减弱。(4)亚音速忽略剪切条件下,数值模拟了不同Re数下空气自由射流流场能量分离现象,给出了能量分离因子随轴向不同位置的变化曲线。完全由压力波动造成的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要明显强于粘性作用参与的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随着Re数的增加,涡旋运动产生的压力波动增加,能量分离因子增加。当空气自由射流入口速度为0.9 Ma数,Re数为410000时,压力波动所占影响比重可达到70.1%。(5)借助谱分析手段,给出忽略剪切力条件下不同入口速度情况下空气自由射流流场内速度频率密度功率谱图和总温频率密度功率谱图。深入解释了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机理。

汪文辉[2](2015)在《排气歧管三分支可压缩流一维边界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确计算进排气系统流动特性,一直是内燃机增压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中,三分支接头作为内燃机仿真计算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在进排气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边界,对排气歧管流动的计算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增压压力的不断提高,排气流速增大而使得气体压缩性的影响不可忽略,但由于现有研究中仍没有一套对可压缩流普遍适用且较为精确的分支接头边界模型和试验数据,使得管系流动的计算精度都较低。鉴于此,本文开展了三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压力损失规律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可压缩流动的分支接头边界模型。为了探索三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压力损失规律,首先设计搭建了分支接头可压缩定常流试验台架,对三分支在部分流型(汇合流流型6和分散流流型2)下的流动进行了试验测试,得到了流动过程中的热力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流型6时,两流入端的静压几乎相等;当其他参数一定时,流体的压缩性对总压损失系数不可忽略,且当马赫数大于0.3时,总压损失系数逐渐增大。分散流流型2时,在0-0.3和0.8-1区间的流量比工况下,静压损失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而两流径的总压损失系数随气流马赫数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为了分析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动特性和奠定分支接头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对典型工况下的流动开展了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动流场的PIV测试研究。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流量比的增大,低涡量涡带的区域减小;在分支接头内的大部分区域,气流的涡量为零,表明了无旋流假定对与分支接头可压缩流的适用性。流型6时,接头内流场存在明显的流线收缩,两股汇合气流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流线。速度沿流线逐渐增大,且马赫数越大,速度梯度越大,但气流马赫数对两股汇合气流的分界流线的位置几乎无影响。测试结果表明了分界流线法假定的合理性,且对于可压缩流仍适用。依据定常流试验和流场测试数据,校核建立了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动的三维计算模型,并以此模型开展了不同流型下分支接头流动特征与压力损失关系的计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分支接头结构参数和流动参数对可压缩流动特性和压力损失存在影响。流型6时,流动中总压损失系数随分支夹角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其中,角度大于60°时,压力损失显着增加,且直角T型时,压力损失系数最大;分散流流型2时,流动中总压损失系数随总管与支管面积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流型1时,气流的总压损失系数与静压损失系数与流量比均呈现单调的变化关系;流型4、5和3时,马赫数对静压损失系数的影响可忽略,但在总压损失系数上表现为不同数值的差异;对于温差较大的气流混合,总压损失系数不仅与总管马赫数有关,还与支管马赫数存在关系。针对现有分支接头边界模型的特点和局限性,同时基于试验和仿真研究结果,在进行理论假定和引入待定系数前提下,提出了三种适用于可压缩流动的分支接头理论模型,分别是基于孔口出流方程的流量系数模型、基于接头控制体方程的动量式模型以及基于小扰动二维亚音速理论的压力系数模型。此外,针对三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动,通过理论假设和公式推导,得出了6种流型下的压力损失系数关于各个影响参数的无量纲一般表达式。最后,利用试验测试和仿真计算的研究成果,验证修正了理论假定,继而补充和完善了提出的三种分支接头边界模型。局部验证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对于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动的计算精度方面,流量系数模型最高,动量式最低;适用性方面,压力系数模型最广。对比数据显示,本文建立的排气歧管可压缩流一维边界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呈现较好的一致性。

王耀旗[3](2011)在《基于AVLBOOST的增压中冷柴油机EGR系统的优化与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汽车尾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NOx的危害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在世界各地都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排放法规,这对内燃机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柴油机作为汽车主要的动力源,其NOx的排放控制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柴油机的排放物中,氮氧化物(NOx)的排放约占总排放物的53%,而NOX是在地面附近形成光化烟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十分重要。目前,废气再循环(EGR)被公认为是可以应用在发动机上比较有效的净化NOx排放的技术。本文针对某系列增压中冷柴油机应用EGR系统降低NOx排放应用AVLBOOST软件进行了模拟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废气再循环技术是目前降低NOx排放的有效措施,但涡轮增压柴油机在低转速和高负荷时的平均排气压力低于平均进气压力,简单的将EGR管从排气管接到进气管,废气再循环难以实现。本文分析了增压柴油机采用EGR技术的可行性方案,决定采用高压回路,即从涡轮机前将废气引出进入到压气机和中冷器后。为保证废气能顺利的引入进气管,采用文丘里管作为进气管的降压装置。(2)为了使文丘里管有最小的压降和最小的能量损失,所以通过CFD软件对文丘里管的喉口段、收缩角和扩压角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结构优化得到了最佳的文丘里管结构尺寸。(3)分析了在不同负荷和转速下不同EGR率对柴油机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性的影响;通过MAP图的确定模拟研究了各工况下的最佳EGR率。通过对十三工况的模拟计算研究可以看出,采用废气再循环系统后增压中冷柴油机可以满足欧四对NOx和SOOT的限制要求。

闫斌[4](2009)在《车用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研究及中冷器流场计算》文中研究说明本篇论文主要结合实际的课题,研究目的是提高YC6J270柴油机的功率,扭矩等动力性能,使发动机功率由原来的199kW增加到235kW,并通过使用相继增压系统来提高功率,同时使柴油机在低工况情况下的动力和经济性能也得到改善。对增压系统的性能研究主要使用GT-POWER软件,对YC6J270柴油机进行模拟仿真计算,所得相关性能参数与其实验参数进行比较。在原机的基础上,对排气系统进行改进,使其在低工况由一个大增压器与柴油机联合工作,高工况两个增压器同时运行。首先对原机的模拟仿真计算,通过输入原机对应的数据,得到了与实验数据比较相近的结果。一方面可以验证了使用软件计算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为增压系统的提供了模型依据。然后根据设计对相继增压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其目的在提高功率的基础上,而使在柴油机低工况下的运行条件不至于恶化。结果输出了功率、扭矩、比功率、空燃比、缸内最大爆发压力的数据表明:对增压系统的改进是合理的,相比较原机的各种运行工况,不仅在高转速情况下增大了功率,提高了各项性能指标,也使在低工况情况下增大了空燃比,优化了燃烧。在面对使用相继增压系统在提高功率以后,出现缸内燃烧压力和温度偏高等问题,提出了增加中冷,改善进排气门,优化燃烧等方法对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针对低工况出现的中冷器过冷,排气倒灌等问题,可以通过使用可变截面中冷器,可调气门间隙进排气机构等方法解决。并使用FLUENT软件对可变截面中冷器进行流场仿真计算,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郑美茹[5](2009)在《基于人体仿生的排气歧管流场分析》文中认为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结构和流动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研究并改进排气系统的性能及结构都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发动机进排气系统中的气体流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稳态流动过程,目前仍无法精确计算出来。本文是将排气歧管内气体流动视为三维、定常、可压缩的流动,在计算流体力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排气歧管气道的流动模型。本文以某一2V四缸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排气歧管的数学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排气歧管的流场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排气歧管的二维及三维流场分布结果,获得了各个支管的压强和速度矢量图,以及出口的压强和速度分布曲线。以仿生设计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人体肺气管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采用人体支气管的结构来模拟四缸发动机的排气歧管。采用局部特征的仿生方法,通过对人体支气管边缘的检测与处理,获得支气管的外轮廓图,并采用AutoCAD建立了仿生歧管的二维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完成了仿生歧管流场的分析计算。通过对仿生歧管二维模型的流场分析,得到了各个支管的压强及速度矢量图,以及出口的压强与速度曲线图。对优化前后的排气歧管出口压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仿生歧管的结构比原结构的压力损失小,达到了结构设计优化的目标。

二、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WO- DIMENSIONAL UNSTEADY COLD FLOW IN MPC EXHAUST MANIFOL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WO- DIMENSIONAL UNSTEADY COLD FLOW IN MPC EXHAUST MANIFOLD(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能量分离研究现状
        1.2.1 能量分离基本概念
        1.2.2 国内能量分离研究现状
        1.2.3 国外能量分离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2.1 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数值模型的建立
        2.1.1 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控制方程的建立
        2.1.2 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二维模型
        2.1.3 网格划分、边界条件
    2.2 湍流模型及计算方法
    2.3 网格无关性验证
    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2.4.1 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现象
        2.4.2 轴向不同位置处的能量分离因子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影响因素
    3.1 入口速度对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现象的影响
        3.1.1 入口速度为0.20Ma-0.28Ma时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现象
        3.1.2 入口速度为0.30Ma-0.90Ma时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现象
    3.2 压力波动对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成因的影响
    3.3 声激励对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形成理论分析
    4.1 能量分离的形成机理
    4.2 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的理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入口速度300m/s时UDF
    入口速度200m/s时UDF
    入口速度170m/s时UDF
    入口速度100m/s时UDF
    入口速度95m/s时UDF
    入口速度85m/s时UDF
    入口速度78m/s时UDF
    入口速度70m/s时UDF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排气歧管三分支可压缩流一维边界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管系接头压力损失特性和边界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不可压缩流压力损失的研究
        1.2.2 可压缩流压力损失的研究
        1.2.3 管系接头边界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存在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排气歧管三分支可压缩流压力损失的试验研究
    2.1 排气歧管结构形式的简化及相关分析
        2.1.1 排气歧管结构形式的简化
        2.1.2 流动压力损失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2.1.3 分支接头定常流和非定常流研究分析
    2.2 分支接头流动定常流试验测试台架
        2.2.1 定常流试验台架的搭建
        2.2.2 测试分支接头的加工设计
        2.2.3 流动参数测量及数据采集系统
    2.3 试验方案和数据处理
        2.3.1 试验方案
        2.3.2 数据处理
    2.4 汇合流时可压缩流动的压力损失研究
        2.4.1 入流管端与出流管端的压差
        2.4.2 支管与总管流量比对压力损失的影响
        2.4.3 出流管端马赫数的影响
    2.5 分散流时可压缩流动的压力损失研究
        2.5.1 流量比对压力损失的影响
        2.5.2 主流马赫数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场的PIV测试
    3.1 分界流线法和无旋流假定
    3.2 分支接头流场PIV试验系统的建立
        3.2.1 分支接头流动管路系统
        3.2.2 PIV测试系统
        3.2.3 测试窗口的设计
        3.2.4 示踪粒子的选择和布散
    3.3 试验方法的确定
        3.3.1 试验方案
        3.3.2 测试流程
    3.4 分支接头流动的内部流动特征
        3.4.1 粒子原始图像的获取
        3.4.2 速度矢量场和流线
        3.4.3 管端的速度分布规律
    3.5 支管与总管流量比对分支接头流场的影响
        3.5.1 轴截面流场的涡量分析
        3.5.2 截面速度矢量场和流线的分析
    3.6 气体压缩性比对分支接头流场的影响
        3.6.1 截面流场的轴向速度分析
        3.6.2 截面速度梯度分布及与压损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分支可压缩流全流型下压力损失的计算研究
    4.1 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动三维计算模型的建立
        4.1.1 CFD技术及其在分支接头流动研究中的作用
        4.1.2 分支接头可压缩流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4.1.3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处理方法
    4.2 三维计算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4.3 结构参数对压力损失的影响分析
        4.3.1 分支夹角对流动特性及压力损失影响的研究
        4.3.2 面积比对流动特性及压力损失影响的研究
    4.4 流动参数对压力损失的影响分析
        4.4.1 流量比对流动特性及压力损失影响的研究
        4.4.2 马赫数对流动特性和压力损失影响的研究
    4.5 支管气流马赫数对汇合流流动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气歧管可压缩流一维边界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5.1 流量系数边界模型
    5.2 动量式边界模型
        5.2.1 模型的提出及相关理论假定
        5.2.2 全流型动量式方程的建立
    5.3 压力系数边界模型
        5.3.1 排气歧管的小扰动二维亚音速流
        5.3.2 压缩流与不可压缩流压力系数的关系式
        5.3.3 压力系数边界模型的建立
    5.4 压力损失系数的一般表达式的导出
        5.4.1 压力损失系数
        5.4.2 汇合流压力损失系数
        5.4.3 分散流压力损失系数
    5.5 理论建模中相关假定的验证
    5.6 排气歧管边界模型的数值方法
    5.7 三种模型的验证对比及适用性分析
        5.7.1 新模型特征及试验值的对比
        5.7.2 三种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6.3 创新性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3)基于AVLBOOST的增压中冷柴油机EGR系统的优化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能源与环境问题
    1.2 相关的排放法规
        1.2.1 世界排放法规趋势
        1.2.2 我国的排放法规
    1.3 EGR技术定义
    1.4 EGR技术原理
    1.5 柴油机实现EGR技术的方法
        1.5.1 将排气直接引入进气管中
        1.5.2 内部EGR法
        1.5.3 在进气管装节流阀的EGR系统
        1.5.4 带文丘里管的EGR系统
        1.5.5 其它EGR法
    1.6 EGR冷却系统
    1.7 EGR技术相对于其它相同作用技术的优越性
    1.8 EGR率的确定
    1.9 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2章 柴油机热力计算的理论基础
    2.1 柴油机气缸内热力过程的基本假设
    2.2 工作介质的特性
    2.3 缸内热力学基本方程计算公式
    2.4 缸内热力学计算辅助方程
        2.4.1 气缸工作容积的计算公式
        2.4.2 气缸壁面的传热
    2.5 燃烧放热规律
    2.6 涡轮增压器的计算
    2.7 进排气流量计算
    2.8 发动机性能参数计算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柴油机EGR系统建模与文丘里管的结构优化
    3.1 AVLBOOST软件简介
        3.1.1 AVLBOOST软件概况
        3.1.2 详细功能简介
    3.2 模型建立
        3.2.1 建模步骤
        3.2.2 整机模型建立
    3.3 模型参数设置
        3.3.1 全局参数设置
        3.3.2 气缸参数设置
    3.4 增压器参数选取
    3.5 空冷器CO1参数设置
    3.6 边界条件设置
    3.7 不同case的建立与结果查看
    3.8 文丘里管的结构验证分析
    3.9 文丘里管结构验证分析
        3.9.1 进排气压差
        3.9.2 文丘里管理论计算
        3.9.3 文丘里管基于三维数值计算的结构优化验证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压中冷柴油机EGR效果模拟
    4.1 带EGR增压中冷柴油机BOOST模型的验证
    4.2 EGR率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4.2.1 EGR率对低负荷时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4.2.2 EGR率对中负荷时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4.2.3 EGR率对高负荷时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4.3 ECE R.49十三工况模拟研究
    4.4 EGR率MAP图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车用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研究及中冷器流场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增压器和柴油机联合运行原理
    1.2 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调整
        1.2.1 内燃机与涡轮、压气机的匹配
        1.2.2 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配合特性的分析
        1.2.3 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配合特性线的调整
    1.3 计算机对柴油机增压技术发展的意义
    1.4 仿真软件简介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对YC6J270 柴油机进行建模和计算
    2.1 仿真模块计算原理
    2.2 对YC6J270 柴油机原机进行建模
        2.2.1 管路模块
        2.2.2 缸内基本参数设置
        2.2.3 进排气道、气门计算模型及配气相位的设置
        2.2.4 涡轮增压器参数的设置
        2.2.5 燃油喷射模块计算模型
        2.2.6 其它模型参数
    2.3 使用GT-POWER 对原机进行匹配计算
        2.3.1 输出相关数据与原机数据的比较
        2.3.2 对联合运行曲线进行分析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相继增压系统设计以及对其进行匹配计算
    3.1 相继增压的匹配原理
    3.2 相继增压系统的设计
        3.2.1 基本增压系统
        3.2.2 增压系统的设计
    3.3 通过简单匹配计算进行增压器选型
    3.4 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仿真分析及匹配计算
        3.4.1 相继增压系统模型的建立
        3.4.2 标定点和最大扭矩点的计算
        3.4.3 对低工况进行模拟计算
        3.4.4 相继增压全工况计算结果及性能预测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相继增压其它子系统进一步优化分析
    4.1 中冷器的调节和优化
    4.2 进排气系统的调节和优化
    4.3 燃烧系统的调节和优化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使用FLUENT 软件对可变截面中冷器进行流场分析
    5.1 可变截面中冷器的原理
    5.2 对中冷器进行流场计算
    本章小节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人体仿生的排气歧管流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其研究意义
    1.2 进排气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进排气系统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1.4 仿生设计及其应用
        1.4.1 形态仿生
        1.4.2 色彩仿生
        1.4.3 肌理仿生
        1.4.4 功能仿生
        1.4.5 结构仿生
        1.4.6 环境仿生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流体力学数值方法
    2.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能量守恒方程
        2.1.3 动量守恒方程
        2.1.4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2.2 流体多维流动基本控制方程
    2.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方法
    2.4 常用的离散格式
        2.4.1 一维控制体的连续方程
        2.4.2 耗散项的中心差分格式
        2.4.3 对流项的二阶迎风格式
    2.5 FLUENT中的数值求解方法
        2.5.1 Fluent软件概述
        2.5.2 数值求解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2V发动机排气歧管的流场分析
    3.1 排气歧管的种类
    3.2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简介
        3.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工作步骤
        3.2.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3.3 CFD的求解过程
        3.3.1 总体计算流程
        3.3.2 各求解步骤的介绍
    3.4 排气歧管的流场分析
        3.4.1 排气歧管的FLUENT分析
        3.4.2 流场的SIMPLE算法
        3.4.3 气体模型的选取
        3.4.4 几何模型的建立
        3.4.5 网格划分
        3.4.6 边界条件的设置
    3.5 三维结构的流场分析
    3.6 二维结构的流场分析
        3.6.1 二维模型的建立
        3.6.2 网格划分
        3.6.3 气体模型的选取
        3.6.4 流场的分析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排气歧管的仿生建模
    4.1 仿生与仿生设计
        4.1.1 仿生学
        4.1.2 仿生设计学
    4.2 排气歧管的仿生对象
        4.2.1 人体气管与支气管结构
        4.2.2 支气管模型的边缘检测
    4.3 仿生歧管模型的建立
        4.3.1 参数的设计计算
        4.3.2 仿生歧管二维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仿生歧管的流场分析
    5.1 仿生歧管支管1的流场计算
        5.1.1 支管长取为50mm时的流场计算
        5.1.2 支管长取为25mm时的流场计算
        5.1.3 支管长取为5mm时的流场计算
    5.2 仿生歧管其它支管的流场计算
    5.3 仿生歧管与原歧管出口压强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发展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WO- DIMENSIONAL UNSTEADY COLD FLOW IN MPC EXHAUST MANIFOLD(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自由射流能量分离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D]. 翟卓凡.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2]排气歧管三分支可压缩流一维边界模型的研究[D]. 汪文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3]基于AVLBOOST的增压中冷柴油机EGR系统的优化与分析研究[D]. 王耀旗. 东北大学, 2011(05)
  • [4]车用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研究及中冷器流场计算[D]. 闫斌. 大连交通大学, 2009(04)
  • [5]基于人体仿生的排气歧管流场分析[D]. 郑美茹.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MPC排气歧管二维非定常冷流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