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青霉素皮试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莉,杨帆,马潇[1](2018)在《改良后破伤风皮试观察法降低假阳性发生率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改良后破伤风皮试观察法降低假阳性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秦皇岛军工医院行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的患者1 0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94例)和对照组(506例),观察组给予改良后皮试观察法,对照组给予传统皮试观察法,比例两组皮试阳性率。结果观察组TAT皮试结果阳性率为5.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9%,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皮试阴性患者TAT注射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伤情况患者TAT皮试结果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破伤风皮试观察法可降低破伤风皮试阳性率,提高患者用药机会,对用药安全性无影响。
丁雨韫,曾世全,杨浩江,杨福祥[2](2017)在《1例青霉素静脉滴注致患者过敏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文中认为1例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中给予注射用青霉素钠4.8 g静脉滴注,用药约15 min时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全身发紫、体温正常、少尿与多脏器功能衰竭,分析了其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对策。
李敬[3](2016)在《先天性梅毒48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本病不但有皮肤黏膜损害,也可侵犯全身多器官,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梅毒临床上根据其传染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后天梅毒,又称获得性梅毒(Acquired Syphilis,AS)和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又称胎传梅毒(Prenatal Syphilis)。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是由梅毒孕妇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所致,近年来因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上先天梅毒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或临床表现不典型等因素,常常造成先天性梅毒在临床上漏诊、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目的本研究通过先天性梅毒的皮肤表现、血清学检查、系统损害、误诊情况及原因、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先天梅毒的认识,减少本病的漏诊误诊,使本病能够正规及时治疗。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2月先天梅毒患者48例,病例均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儿科临床确诊的先天性梅毒患者,入选患者诊断均符合先天性梅毒的诊断标准。对入选患者的皮肤表现、血清学检查、系统损害、误诊情况、误诊原因、治疗及预后等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性别:4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9例,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0.66:1。2.年龄:在入选的4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确诊时年龄最小者1天,最大者18个月,其中年龄1个月以内的有20例,1至2个月患者有4例,2至3月者有5例患者,大于3个月者有19例。3.皮肤损害:4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没有皮损损害的21例,有皮肤损害的27例,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脱屑、水疱、脓疱、大疱、扁平湿疣、脱发、口周与肛周放射性皲裂。皮损主要位于口、鼻周、躯干、尿布区、掌跖部。4.误诊情况:27例出现皮肤损害的患儿中16例被误诊,误诊情况如下:4例误诊为湿疹,4例误诊为银屑病,2例误诊为新生儿脓疱疮,1例误诊为新生儿红斑狼疮,1例误诊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例误诊为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误诊为色素失禁症,1例误诊为Letterer-Siwe病,1例误诊为新生儿水痘;21例无皮损而出现其他症状的患儿中3例被误诊,误诊情况如下:1例误诊为新生儿出血症,1例误诊为新生儿败血症,1例误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系统损害:肝脏肿大者33例,脾脏肿大者17例,淋巴结肿大8例,肝酶升高21例,血常规异常者37例,黄疸12例,水肿12例,血尿10例,蛋白尿5例,有出血表现者2例,神经系统异常2例,眼损害3例。6.梅毒血清学检查:48例先天梅毒患儿TPPA及RPR均为阳性,其中7例RPR滴度≥1:64,11例RPR滴度1:32,12例RPR滴度1:16,13例RPR滴度1:8,5例RPR滴度1:4。7.母亲情况:48例患儿母亲TPPA及RPR均为阳性,其中7例RPR滴度≥1:16,14例RPR滴度1:8,19例RPR滴度1:4,8例RPR滴度1:2。36例材料和方法患儿母亲未接受过治疗,12例接受过不规范治疗。8.治疗:48例患儿中青霉素皮试阴性者43例,均给青霉素肌注治疗,其中应用苄星青霉素者23例,水剂青霉素G者20例;5例青霉素皮试阳性者给予红霉素口服。9.预后:48例患儿9例失访,39例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一般情况较好。血清学检查结果:TPPA阳性者39例;RPR转阴者34例,RPR滴度1:4者2例,RPR滴度1:2者3例。结论1.先天性梅毒为患者母亲胎传所致,应加强孕前梅毒筛查,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发生。2.先天性梅毒临床并不少见,因其皮肤和内脏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容易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先天性梅毒的认识。3.先天性梅毒的危害极大,但患儿如能早期诊断、正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姚晓英,孟现民[4](2015)在《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筛选国内期刊近10年报道的皮试阴性后应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报道,从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过敏史、皮试信息、所用药物、给药途径、溶媒、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总结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其中以青年(45.45%)、老年(19.01%)最常见,75.21%的患者无药物过敏史,过敏史不详者为15.70%。使用头孢原药稀释后皮试的患者比例为90.91%,9.09%的患者使用青霉素或头孢唑林进行皮试。药物品种以三代头孢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存在单次用药剂量过大的问题。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比例为81.82%,出现在输液开始后30 min内的比例达72.73%,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比例为18.2%。临床症状以呼吸、循环、中枢三大系统的表现为主,总死亡率为10.74%。结论头孢类药物的使用和皮试需进一步规范;即使皮试结果为阴性,在使用头孢类注射剂时仍应做到严密监护,以保证用药安全。
孙志安[5](2014)在《中职药品营销专业教学探索——以《青霉素G》模块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高《青霉素G》的教学质量。方法分析学科特点、学生就业方向和岗位,明确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侧重点和方式,教师亲身演示、投影视频图片、辅助以案例分析。结果与结论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直观简单,结合岗证(岗位证书)特点,案例分析联系实际,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纯[6](2011)在《青岛市市立医院ICU患者抗生素使用前皮肤敏感试验率》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我院ICU抗生素使用时皮肤敏感试验执行的现状和我院护士对皮肤敏感试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发现我院抗生素使研的不安全因素,为做到抗生素的安全使用,规范抗生素皮肤敏感试验的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7月1日-2009年7月31日在综合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使用抗生素的住院患者共1060例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抗生素使用前皮试覆盖率、与药品说明书要求的符合率以及用药后该药过敏反应发生率等。利用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设计,从我院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普外科各病房的临床一线护士中各抽取1个病房的护士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我院护士抗生素安全用药知识知晓率,对皮试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收集我院全院护士(除门诊、手术室、供应室)2009年年度常用护理技术考核中皮内注射操作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主要结果1.使用抗生素前皮肤敏感试验覆盖率:为64.65%。2006年7月1日-2009年7月31日,我院ICU使用抗生素的住院患者共1060例,每例患者住院期间同时或先后使用抗生素1~6种,平均为3.87种,使用抗生素前皮肤敏感试验覆盖率为64.65%。2.抗生素皮肤敏感试验与相应药品说明书试验要求的符合率:在以上所有使用抗生素前做皮肤敏感试验的病例中,抗生素皮肤敏感试验与相应药品说明书试验要求的符合率为100%。3.过敏反应发生率:对我院3年来ICU住院患者抗生素皮肤敏感试验阴性者用药后的过敏反应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药后的过敏反应总发生率为1.27%。均表现为皮疹,未见过敏性休克发生。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4.76%;头孢米诺为0.5%;亚胺培南为0.97%:氨曲南为5.56%;左氧氟沙星为2.13%。其余抗生素应用后未发现上述过敏反应。4.抗生素安全用药知识知晓率: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普外科的临床一线护士中共抽取108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院临床一线护士对抗生素安全用药知识的知晓率为86.82%。从调查问卷的各个条目来看,护士对头孢类药物皮肤敏感试验液的配置方法、浓度、注入皮内的剂量以及过敏性休克的判断与抢救程序掌握普遍较好,而对于抗生素相关知识、皮肤敏感试验的作用与意义以及用药过程中的风险掌握不清;从学历来看,学历越高的护士对抗生素安全使用知识的掌握越好;从工作时间上来看,工作3~5年的护士对抗生素安全使用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工作3年以内的护士和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从职称上来看,护师对各项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护士组和主管护师及以上组;不同科室护士对抗生素安全使用相关知识的掌握没有统计学差异。5.护士皮试技能操作合格率:收集我院护士月考核中皮内注射操作的考试成绩,共收集432例,考试成绩85分以上为合格,结果表明我院护士皮内注射技能操作合格率为100%。研究结论1.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进行皮肤敏感试验,是依据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相关要求进行的,符合规范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医疗纠纷中可以规避一些法律风险。2.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前主要对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皮肤敏感试验,而对于其它新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没有进行皮肤敏感试验。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敏感试验采用原药配置,这一做法与2008年北京“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敏感试验高端论坛”中国国内专家达成的共识一致。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敏感试验的皮试液浓度为1000ug/ml,注入皮内0.05ml,与国内大多数医院皮试液浓度300~500ug/ml,注入皮内0.1ml不符。虽然最终注入皮内的抗生素剂量相同,但不能确定皮丘的大小对皮肤敏感试验结果是否有影响,且此做法缺乏理论依据。5.皮肤敏感试验阴性患者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国内大多数研究的结果相似。6.我院护士皮内注射的操作技能掌握较好,但对抗生素以及皮肤敏感试验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对不足,不同层次的护士之间知识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有待于进行系统培训,尤其要加强低年资护士和特殊岗位护士,如总务护士的知识培训。
黄冬云[7](2010)在《两种药物试敏皮内注射方法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药物试敏皮内注射的最佳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别采用直式法(在前臂掌侧下外1/3处与腕横纹皮肤垂直进针)和横式法(在前臂掌侧下外1/3处与腕横纹皮肤平行进针)两种注射法对248例门急诊患者进行皮内注射,观察受试对象的疼痛反应、试敏结果的变化。结果实验法与常规法相比疼痛程度、试敏结果阳性率比较,有非常显着性。结论在前臂掌侧下外1/3处与腕横纹皮肤平行进针法对皮肤的刺激小,可减轻患者疼痛,对皮肤组织的损伤小而减少假阳性率的发生。
陈春媚,徐晓鹃[8](2009)在《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改良方法对皮试结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改良方法对皮试结果的影响,以探讨降低假阳性率的实用操作方法。方法:随机抽取120例因感染而需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的门诊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改良方法进行皮内过敏试验。结果:改良方法的皮内试验疼痛强度低于常规方法(P<0.01);皮试结果阳性率低于常规方法(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皮内试验方法安全可行,可使疼痛减轻,阳性率偏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冬梅,赵毅,陈秀峰[9](2009)在《青霉素过敏试验假阳性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指出
麦允怡,邓少嫦[10](2009)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现状及方法探讨》文中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其抗菌作用强、疗效高、毒性低等优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随着该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虽然较青霉素少得多,但从报道的病例来看,静注和口服头孢菌素均可发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
二、国内青霉素皮试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青霉素皮试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后破伤风皮试观察法降低假阳性发生率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TAT皮试结果阳性率比较 |
2.2 观察组不同性别患者TAT皮试结果阳性率比较 |
3 讨论 |
(2)1例青霉素静脉滴注致患者过敏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3)先天性梅毒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先天性梅毒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
2.2 原患疾病 |
2.3 患者的过敏史及皮试情况 |
2.4 头孢类注射剂的品种情况 |
2.5 给药途径、溶媒使用情况 |
2.6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 |
2.7 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转归 |
3 讨论 |
3.1 患者性别和年龄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2 原患疾病、过敏史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3 皮试液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4 给药途径及溶剂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5 不同头孢类注射剂品种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6 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及转归 |
4 小结 |
(5)中职药品营销专业教学探索——以《青霉素G》模块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目标 |
2教学方法 |
3学情分析 |
4教学器材和道具 |
5教学组织安排 |
5.1PG临时配制模块 |
5.2PG皮试及过敏反应模块 |
5.3PG理化性质模块 |
5.4PG案例分析模块 |
(6)青岛市市立医院ICU患者抗生素使用前皮肤敏感试验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表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改良方法对皮试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工具 |
1.2.1 皮试后疼痛的评估方法 |
1.2.2 皮试结果评价指标 |
1.3 方法 |
1.4 操作步骤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皮试过程中疼痛强度比较 (表1) |
2.2 两组患者青霉素皮内试验结果比较 (表2) |
3 讨 论 |
3.1 进针后针夹斜面略向上抬少许 |
3.2 注射液量改变 |
3.3 减少观察时间 |
4 小 结 |
(9)青霉素过敏试验假阳性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因分析 |
1.1 皮试液的纯度、温度和浓度的因素 |
1.2 注射剂量和溶媒的因素 |
1.3 护理人员的因素 |
1.4 穿刺部位的影响 |
1.5 受试者自身差异及年龄、性别因素 |
1.6 受试者生理周期的影响 |
2 护理对策 |
2.1 皮试液要新鲜配制 |
2.2 选择合适消毒液 |
2.3 选择最佳注射部位 |
2.4 规范操作手法 |
2.5 减轻患者心理影响 |
2.6 客观判定皮试结果 |
2.7 使用皮试仪进行试验 |
(10)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现状及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头孢菌素所致过敏反应 |
1.1 头孢菌素所致过敏反应概况 |
1.2 头孢菌素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
2 头孢菌素皮试现状 |
3 关于头孢菌素皮试问题的探讨及建议 |
四、国内青霉素皮试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后破伤风皮试观察法降低假阳性发生率的效果研究[J]. 王洁莉,杨帆,马潇.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8(04)
- [2]1例青霉素静脉滴注致患者过敏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 丁雨韫,曾世全,杨浩江,杨福祥. 抗感染药学, 2017(04)
- [3]先天性梅毒48例临床分析[D]. 李敬. 郑州大学, 2016(03)
- [4]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J]. 姚晓英,孟现民. 中国药物警戒, 2015(06)
- [5]中职药品营销专业教学探索——以《青霉素G》模块教学为例[J]. 孙志安.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01)
- [6]青岛市市立医院ICU患者抗生素使用前皮肤敏感试验率[D]. 关纯. 山东大学, 2011(07)
- [7]两种药物试敏皮内注射方法的效果评价[J]. 黄冬云. 临床医学工程, 2010(01)
- [8]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改良方法对皮试结果的影响[J]. 陈春媚,徐晓鹃.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10)
- [9]青霉素过敏试验假阳性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陈冬梅,赵毅,陈秀峰. 华北国防医药, 2009(01)
- [10]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现状及方法探讨[J]. 麦允怡,邓少嫦. 当代医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