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盟黄河防洪信息采集系统如何建设

巴盟黄河防洪信息采集系统如何建设

一、如何建设巴盟黄河防汛信息采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樊宇[1](2020)在《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黄河是我国凌汛出现最频繁的河流,其中宁蒙段最为严重。1986年以来,黄河内蒙古段已经发生了6次凌汛决口,防凌工作已经成为黄河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黄河内蒙古段凌汛灾害孕灾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研究河段的凌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对该河段孕灾环境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对凌汛灾害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水利部门的防凌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本研究以黄河内蒙古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长序列水文气象资料,历史凌汛资料以及遥感影像,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水力条件、河道边界人类活动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孕灾环境变化对凌汛灾害的影响,为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减灾、应急抢险等工作提供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黄河内蒙古段气温在空间上呈现上游气温高,下游气温低,而且随时间的变化也呈现出封河时下游降温早,上游降温晚的特点,开河期回暖时情况刚好相反。这一特殊的封开河形式为凌汛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平均气温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测后得到: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发生在1985年左右,1985年后黄河凌汛期平均气温开始大幅上升。(2)黄河内蒙古段河道1988-2018年总体向右岸侵蚀,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受砂质河岸的影响,河道摆动范围最大,三湖河口-包头河段由于弯道较多,河道摆动变化多端,整体呈现向左岸迁移的趋势,且摆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曲率较大的河段;部分河段河势向弯曲发展,畸形河湾增多,在流凌期和开河期容易卡冰结坝,造成险情。黄河内蒙古段在1981-2003年间各断面主要以淤积为主,河道主槽萎缩严重,河道过流能力严重下降;2003-2013年间河道主槽逐渐有扩展趋势,河道过流能力有一定的提升。(3)水库建成后凌汛期的冰下过流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凌峰流量大幅度降低,凌汛灾害随之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水库的调节调度使得部分河段淤积严重,槽蓄水增量明显增加,而且仍呈递增趋势,对凌汛灾害的防治极为不利;除此之外冰塞灾害发生的次数及成灾比例较水库运行前大幅提升。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黄河内蒙古段未来凌汛形势的预估,以及现阶段该河段凌汛灾害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余晓玲[2](2018)在《清陈履中《河套志》研究与整理》文中研究表明陈履中,河南商丘人,祖籍江苏宜兴亳村,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享年六十八岁。雍正三年在宁夏为官,清正廉洁,敢于谏言,政绩颇丰,为百姓乡亲所称道。陈氏家族既为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为宜兴八大姓之一,可谓诗礼传家、名门望族。陈履中从小耳濡目染,敏而好学,文学造诣深厚。着作成果较为丰富。本文选其中一部着作《河套志》为研究对象,对此部地方志书作一整理与研究。《河套志》一书为其在宁夏为官期间所作,作为内蒙古第一部地方志书,所涉内容广泛且详实,对历代建置沿革、城堡关寨、山川古迹、地势兴废以及边防戍所皆有所考究。陈履中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察,以求全面考察河套地区。此外,《河套志》一书中有大量有关宁夏的史地文献资料,这对研究宁夏地方志书有着极大补充价值。本论文以陈履中及其《河套志》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为研究篇与整理篇两部分:一是研究篇,主要包括引言、陈履中生平与治学探析、《河套志》研究及河套地区文史资料述略。引言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等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理清陈氏生平、治学及墓志铭情况;爬梳《河套志》的文献着录情况,理清版本馆藏信息及特征,以及方志的编修体例及内容史源情况。二是整理篇,在整理说明的基础上,对《河套志》前七序、后一跋及六卷正文内容进行录入、标点、校勘、注释等基本文献整理。以乾隆七年寓园刻本为底本,参校其他抄本及文献典籍,从而完成《河套志》首次整理工作。目前尚未有陈履中及其《河套志》的专门研究,本论文的创新点:首先,通过考辨陈氏墓志铭,对陈氏生平进行纠错;其次,对河套地区文史资料情况做一系统且较为新颖的梳理及解题;最后,首次系统、全面整理《河套志》一书,为研究河套地方史志提供便利。

张辉,杨天春[3](2013)在《堤坝隐患无损探测研究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目前我国堤坝隐患探测技术的现状进行归纳综述,说明各种方法近年来的研究应用进展情况。主要介绍了常规电法、电磁法、地震勘探、示踪法和流场法的应用概况。由于各种方法技术都有其自身应用条件和局限性,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有时在实践中若仅以一种参数作为解释的依据,可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实践中一般采用综合物探方法来提高反演解释的精度。同时也简要介绍了综合物探方法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并提出研究发明新的堤坝隐患探测技术是必要的。

郝林[4](2011)在《大型浅水草型湖库—乌梁素海的生态灾变评估》文中认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而湖泊和水库又是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全球水体污染也日趋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当前水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全球范围内如:美国、日本、英国和澳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事件,而我国又是世界湖泊富营养化的“重灾区”。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最终导致水生态灾变事件的发生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黄河流域第二大淡水湖泊。这次作为“全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调查及评估”项目调查的湖库之一,主要是因为乌梁素海是新蒙高原具有典型代表的大型浅水草型湖泊,也是地球同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水资源量减少,湖泊富营养化加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制约湖区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大量实测数据和调查数据,对乌梁素海近几年黄藻暴发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其水生态灾变现状和乌梁素海目前整体水生态安全状况。最后提出生态安全保障措施,期望能够为乌梁素海生态安全保障及其生态恢复提供借鉴。选择乌梁素海作为此次生态安全调查及评估对象,开展湖泊生态灾变状况研究,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姜忠峰[5](2011)在《乌梁素海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湖泊作为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沿湖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人类不合理利用威胁,湖泊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水环境恶化问题,湖泊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导致部分服务功能降低甚至丧失。本文以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乌梁素海的水环境质量、湖区蒸发蒸腾量、生态环境需水量、调水补水方案、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首先,将可变模糊集理论引入水环境综合评价中,分别运用数学模型和生物指标模型对乌梁素海水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乌梁素海目前水质污染严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环境状况已不能满足其部分功能需求。其次,鉴于乌梁素海湖区蒸发蒸腾量是研究湿地生态需水量关键耗水项之一采用经验的方法进行估算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确定乌梁素海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要求,本文通过野外试验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乌梁素海不同区域的蒸发和腾发量,并建立了明水区和芦苇区蒸发量与陆地E601型蒸发器蒸发量的相关关系,在生长季节,芦苇区腾发量大于明水区蒸发量,Kp均值为1.43,.沼泽区腾发量小于明水区蒸发量,Kp均值为0.89,结合遥感解译的面积,估算出乌梁素海年总蒸发量为58900万m3,在此基础上,基于三个不同目标,对乌梁素海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在现有排干来水情况下,乌梁素海补排水量平衡时生态需水量为3782.31m3/a,考虑盐分和总磷平衡时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5019万m3/a和162877万m3/a,水质改善时,盐分和总磷1年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标准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57100万m3和186930万m3,盐分和总磷10年达标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48550万m3和155900万m3,根据乌梁素海优化调水补水模型,结合湖泊实际状况和流域水资源分配,提出了现状条件、2015水平年和2020水平年乌梁素海水量调度运行方案,并提出了现状条件、2015水平年和2020水平年乌梁素海水量调度运行方案,以满足乌梁素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重要性依次为:调节功能-供给功能-支撑功能-景观功能。最后,应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选用综合健康指数法(CHI)首次实现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结果表明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健康处于中等偏好水平。最后探索性的提出了乌梁素海综合整治方案。

张晓宏[6](2010)在《内蒙古自治区水情信息广域网的建设》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自治区水情通讯现状分析及水情广域网功能的介绍,说明水情广域网的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高建国[7](2009)在《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大风(沙尘暴)、寒潮、暴雨(雪)、冰雹、霜(冰)冻、高温、低温、雷电、大雾、干热风、连阴雨等气象灾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病虫害等气象衍生灾害频发,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机率较多,其中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这些自然灾害每年给全区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内蒙古自治区,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为了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高效快捷的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证,形成了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构建的研究成果。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依托内蒙古气象部门现有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按照国家《“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统一标准,升级改造,扩展功能,搭建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系统。系统的构建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遵从技术先进,系统开放,功能实用,安全可靠,性能稳定,软硬件并重,注重应用,统一标准,量化规范,方便扩充的原则。根据服务群体的不同,应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建立与服务群体相适应的不同的发布手段。如利用电视技术、广播技术、卫星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手机(短信、彩信、WAP、小区广播、小区短信、客户端等)技术、显示屏技术、TTS技术、广播触播技术等技术,建设基于以上技术的电视、广播、网站、城市RDS无线数据广播、手机短信、彩信、WAP、小区广播、小区短信、手机客户端、卫星广播、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发布手段,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还将补充和发展新的发布手段。同时,通过建设预警信息采集传输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接收示范系统和现场应急指挥系统,重点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及时,覆盖面广,响应迅捷,并有效解决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形成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基于该系统,建立各部门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联动响应。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研究的创新点表现在:多技术、多学科的综合应运和多领域、多部门资源的有效整合;建设形式采取了边建设、边研究、边应用、边提高的方式进行。系统构建体现了多技术综合应用,多学科交融结合的特点。通过研究、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系统能够及时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获取有关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研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技术和手段应运于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同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和方法需要不断地增加和利用,以不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徐晓民[8](2007)在《基于GIS的乌梁素海水环境管理评价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干旱寒冷地区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素海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乌梁素海日益严重的污染现状以及管理现状,以管理信息系统(MIS)理论、地理信息系统(GIS)理论和数据库系统(DBS)理论为依据,结合较成熟的水质评价理论、趋势分析模型和水质模型,借鉴国内外水质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湖泊水质管理工作需求,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扩展性等设计原则,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6.0、集成开发数据库Access2003和地理信息系统MAPGIS6.6为工具,建立基于GIS的乌梁素海水环境管理评价信息系统。本系统以乌梁素海2006年实测的野外及室内实验数据(22个海上取水采样点的20个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为基础数据,用Access2003建立水质指标数据库;以VB6.0为开发工具,集成水质现状评价模型(指数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集成MAPGIS的部分图形编辑功能,建立乌梁素海水环境管理评价信息系统。使其具有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管理、水质现状评价、GIS等功能。并应用水质评价模块对2006年5~10月的海上水质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对总N、总P进行了DTM分析。根据评价及分析结果为湖泊管理监控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支持系统。

聂俊峰[9](2005)在《我国北方干旱灾害性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灾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较其他灾害遍及的范围广,历时长,对社会经济的损失居各项自然灾害的首位。严重的旱灾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还影响工业生产、城乡生活和生态环境。我国干旱灾害频繁,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威胁非常严重,历年各次大旱都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并且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愈来愈大的趋势,对环境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受财力、物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对气候和干旱等自然规律尚难以准确掌握。由其面对农业旱灾威胁,尚难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远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集中整理,全面分析我国近500年的干旱灾害历史资料,特别是建国50年来北方各省区的详细旱灾资料,深入总结了我国北方干旱灾害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农业、牧业、农村人畜饮水、城市缺水等干旱灾害的危害进行归类分析,并根据干旱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系统提出了农业防旱减灾的对策措施以及建立旱灾的监测、预警系统、干旱气候评价的旱灾防御体系。通过对我国北方干旱灾害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中国干旱具有地域性、季节性、持续性的特征。 2.中国旱灾受旱面积和旱灾损失呈增加的趋势,干旱发生区域有扩大的趋势:旱灾影响范围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干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3.我国干旱总的形势表现为农业用水矛盾加剧,工业和城乡缺水严重,干旱缺水限制牧区发展;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水危机、水浪费、水污染加剧。 4.旱灾的防治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防旱减灾目标趋向综合性。 5.根据我国旱灾的特征,提出“抗旱减灾应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的抗旱减灾思路。 6.提出我国防旱减灾对策为: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综合抗旱措施: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抗旱服务体系。 7.提出我国农业防旱减灾措施包括:1)工程措施 兴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2)生物措施 选育抗旱植物品种,采用覆盖保水耕作技术,扩大植被覆盖度、减少蒸发;3)科技措施 加强预测、预报、监测、气候评价研究,进行干旱灾害模拟,加强干旱不确定性研究,强化对水资源供需分析研究:4)管理措施 加强旱灾的监测、预警系统、气候评价的研究,完善抗旱服务休系,加强法制建设,做好灾后救助。

苗壮[10](2005)在《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河套灌区是全国最大的一首制灌区,灌溉面积八百多万亩,历史悠久,渠系配套,但是管理粗放,现代化程度不高。2002年灌区借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信息化建设试点的东风,全面展开了信息化建设工作,本文主要对项目技术设备选型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针对本灌区的特点,对灌户的需求认真分析探讨后,认真对设备的特点、优势、劣势等结合灌区实际进行分析。确定设计方案。力求使项目完成后既能满足灌区对信息化建设各项功能的要求又保证在尽可能的一段时间内处于领先地位。 本文重点探讨研究了河套灌区如何引入3S系统为灌区服务。研究如何利用GPS定位功能、RS更新功能和GIS分析功能,来解决多维异构的信息数据、多方面知识、多种分析方法、多种模型和工具的综合集成应用,为灌区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持。如何利用3S技术为基础平台,将监视、传输、控制、会商、决策等功能集成在一起,使管理更直观,操作更方便。并探讨了如何对原有的900MHZ电台和1.5G微波进行改造使其与5.8G宽带微波系统接轨,进入通讯网络,使全灌区处于高速、大容量、稳定的无缝连接。同时系统专为QoS敏感的IP包预留高优先级信道,确保一致的往返延时,这样双管齐下使得系统对需要QoS要求高的传输如语音图像和GIS空间数据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网络。整个系统的所有基站都可使用GPS达到全同步,它即可用来消除系统内各模块的自干扰,也可消除同一区域的其他系统的干扰。 灌区信息化建设完成后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由三级调度系统(总局、管理局、管理所)和一级现场监控系统(管理闸)组成,构成四级监控系统。采用MOSCAD RTU,通过MDLC(摩托罗拉SCADA系统协议)协议进行通讯。由MOSCAD RTU负责下发远程调度命令和上传各采集参数,负责报警处理和流量计量;可以充分利用RS和GPS的快速信息采集作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能力和网络分析能力,建立灌区灌溉排水管理决策支持,对灌区用水、配水决策及调度过程给予支持。具有在短时间内精确分析预报灌区供水需求及制定最优配水方案的能力。利用上游河段的来水量及本河段的数字河道、数字干堤进行仿真和虚拟实验,从而预测全河段的真实水位情况,从而提高暴雨、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为河套灌区各级部门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为调控系统决策提供依据或参考。并可利用网络连接灌域各水质监测站,并利用不同时间的遥感影像数据对沿灌水渠道一带的工程、排污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并可以进行模拟预测及环境评价,为防治污染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利用遥感手段监测灌域坡地利用不合理、陡坡开垦、公路修渠造成陡壁秃坡、开矿废土石处理不当等人为因素及暴风雨自然因素造

二、如何建设巴盟黄河防汛信息采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建设巴盟黄河防汛信息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凌汛洪水研究
        1.2.2 凌汛灾害孕灾环境研究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气候及水文特征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
        2.2.2 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的时空变化
        2.2.3 黄河内蒙古段水力条件时空变化
        2.2.4 水利工程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影响
    2.3 研究方法
        2.3.1 距平分析
        2.3.2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2.4 数据来源
    2.5 技术路线图
3 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气温时空变化
    3.1 凌汛期气温的空间分布
    3.2 凌汛期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
        3.2.1 年际变化
        3.2.2 年代际变化
    3.3 平均气温突变分析
    3.4 凌汛期气温的高频变化特征
    3.5 气温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3.5.1 气温的地域差异对凌汛的影响
        3.5.2 气温的年际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3.5.3 气温的年内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的时空变化
    4.1 河道边界的提取
    4.2 河道摆动面积的计算方法
    4.3 河道摆动方向指标计算
    4.4 河道摆动特征
        4.4.1 河道摆动的年际变化
        4.4.2 河道摆动的空间变化
    4.5 河道摆动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4.5.1 水动力因素
        4.5.2 河岸地质因素
        4.5.3 人类活动因素
    4.6 河道平面形态变化
    4.7 河道大断面变化
    4.8 河道边界变化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5 黄河内蒙古段水力条件的时空变化
    5.1 凌汛期平均流量变化
    5.2 槽蓄水增量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人类活动对凌汛灾害的影响及典型年份凌汛案例分析
    6.1 水库修建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6.1.1 水库运用前后宁蒙河段冰凌灾害对比分析
        6.1.2 万家寨水库建成后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6.2 其它人类活动对凌汛灾害的影响
    6.3 典型年份案例分析
        6.3.1 2008年杭锦旗凌汛灾害
        6.3.1.1 冰情概况
        6.3.1.2 凌汛成因分析
        6.3.2 2001年乌达区凌汛灾害
        6.3.2.1 冰情概况
        6.3.2.2 凌汛成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清陈履中《河套志》研究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篇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陈履中生平与治学探析
        第一节 陈履中墓志铭
        第二节 陈履中生平
        第三节 陈履中治学
    第二章 《河套志》研究
        第一节 《河套志》整理及研究
        第二节 《河套志》版本
        第三节 《河套志》编修体例
        第四节 《河套志》内容史源
    结语
整理篇
    整理说明
    河套志
    附录 河套地区文史资料述略
        储大文纂《河套略》
        杨江纂《河套图考》
        张鹏一纂《河套图志》
        金天翮、冯际隆纂《河套新编》
        督办运河工程总局编辑处纂《调查河套报告书》
        周晋熙纂《绥远河套治要》
        韩梅圃纂《河套调查记》
        绥远通志馆纂《绥远通志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堤坝隐患无损探测研究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各种无损探测技术在堤坝隐患探测中的应用
    1.1 常规电法
    1.2 电磁法
    1.3 地震勘探
    1.4 示踪法
    1.5 流场法
2 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
3 结语

(4)大型浅水草型湖库—乌梁素海的生态灾变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态灾变的研究概述
        1.2.1 湖库的富营养化与生态灾变的实质分析
        1.2.2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
        1.2.2.1 藻类的基础知识
        1.2.2.2 藻类与水体富营养化
        1.2.3 近年来国内外湖库富营养化事件
    1.3 生态灾变评估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3.1 灾变风险评估
        1.3.1.1 灾变风险评估的内涵
        1.3.1.2 灾变风险评估方法
        1.3.1.3 灾变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3.2 灾变损失评估
        1.3.2.1 灾变损失评估的内涵
        1.3.2.2 灾变损失评估方法
        1.3.3 灾变的生态环境评估
        1.3.3.1 生态环境评估内涵
        1.3.3.2 生态环境评估方法
        1.3.3.3 湖库灾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选题依据
    1.5 乌梁素海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第二章 乌梁素海研究区简介
    2.1 乌梁素海概况
        2.1.1 乌梁素海的地理位置
        2.1.2 水文与气候特征
        2.1.3 自然资源
        2.1.4 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2 乌梁素海生态多功能性定位
    2.3 乌梁素海生态环境问题
        2.3.1 乌梁素海目前整体现状
        2.3.3 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第三章 乌梁素海的生态灾变评估
    3.1 乌梁素海黄藻暴发的案例分析
        3.1.1 黄藻理化性质
        3.1.2 黄藻形成条件
        3.1.3 黄藻暴发的案例分析
        3.1.3.1 近四年黄藻暴发生态灾害的发展及演变
        3.1.3.2 黄藻暴发的成因
        3.1.3.3 黄藻暴发对乌梁素海的危害性
        3.1.4 黄藻的治理
        3.1.4.1 黄藻治理的方法和建议
        3.1.4.2 乌梁素海黄藻治理的显着成效
    3.2 湖库生态灾变评估方法
        3.2.1 生态灾变评估思路
        3.2.2 湖库的功能分区
        3.2.2.1 湖库功能分区的原因
        3.2.2.2 湖库功能分区的原则
        3.2.2.3 湖泊功能生态区的划分
        3.2.4 生态灾变评估步骤
    3.3 生态灾变评估指标体系
        3.3.1 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
        3.3.2 乌梁素海灾变指标的选择
        3.3.3 指标的定义
        3.3.4 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3.3.5 灾变评估单元和权重的确定
        3.3.6 乌梁素海生态灾变评估模型
        3.3.7 灾害级别的解释
    3.4 乌梁素海生态灾变评估结果与解析
        3.4.1 生态灾变评估指标的收集与整理
        3.4.2 生态灾变评估结果
        3.4.3 生态灾变评估结果解析及建议
第四章 乌梁素海生态保障方案
    4.1 湿地保护、恢复的规划与任务
    4.2 外源污染治理
        4.2.1 点源污染治理
        4.2.1.1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4.2.1.2 加强工业园区废污水处理以及中水回用
        4.2.1.3 乌梁素海周边固体废物及垃圾处理
        4.2.2 面源污染治理
    4.3 灌排渠道水环境修复措施
    4.4 乌梁素海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4.5 内源污染治理
        4.5.1 实施芦苇控制工程
        4.5.2 水草收割和综合利用措施
        4.5.3 改善湖内水循环,提高进退水能力
        4.5.4 其它生态保障方案
    4.6 加强流域生态安全管理
    4.7 乌梁素海治理成果的展望
    4.8 乌梁素海治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乌梁素海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湖泊分布及特征
        1.1.2 内蒙古湖泊分布状况
        1.1.3 湖泊水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3.2 湖泊水面蒸发研究现状
        1.3.3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调水补水研究现状
        1.3.5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概述
    2.2 气象及气候条件
    2.3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
    2.4 乌梁素海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缺乏有效保护和治理
        2.4.2 水质污染严重
        2.4.3 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2.4.4 湖泊沼泽化进程加快
        2.4.5 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2.5 水环境监测
        2.5.1 湖区水质及底泥监测点的布设与样品采集
        2.5.2 测试项目及方法
    2.6 水量监测
    2.7 气象监测
3 乌梁素海水环境综合评价
    3.1 概述
    3.2 乌梁素海水环境综合评价概述
    3.3 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3.3.1 可变模糊模型
        3.3.2 权重确定方法
        3.3.3 水质综合评价
        3.3.4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3.4 生物评价模型
        3.4.1 浮游植物
        3.4.2 浮游动物
        3.4.3 底栖动物
    3.5 本章小结
4 乌梁素海蒸发试验研究
    4.1 蒸发计算方法概述
        4.1.1 根据蒸发器观测资料计算
        4.1.2 水量平衡法
        4.1.3 热量平衡法
        4.1.4 空气动力学方法
        4.1.5 空气动力学与热量平衡组合公式法(彭曼公式)
        4.1.6 经验公式法
    4.2 乌梁素海蒸发量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乌梁素海蒸发计算方法
        4.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湖泊遥感解译及分区面积确定
    4.4 明水区蒸发量
        4.4.1 环境温度
        4.4.2 环境湿度
        4.4.3 净辐射
        4.4.4 热通量
        4.4.5 风速
        4.4.6 蒸发量
        4.4.7 湖面蒸发量与陆地气象站蒸发相关性分析
        4.4.8 湖面蒸发与水文气象单要素关系
        4.4.9 湖面蒸发与水文气象多要素关系
        4.4.10 公式精度分析
    4.5 芦苇区腾发量
        4.5.1 芦苇区腾发环境与陆上环境比较
        4.5.2 芦苇区腾发量观测结果
        4.5.3 影响芦苇腾发量的主要因素
        4.5.4 芦苇腾发量经验公式
    4.6 沼泽区腾发量
    4.7 结冰期蒸发量
    4.8 乌梁素海湖面蒸发总量估算
    4.9 本章小结
5 乌梁素海生态环境需水及补水调水研究
    5.1 生态环境需水量概述
        5.1.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特点及组成
        5.1.2 生态环境需水量与生态系统健康关系分析
    5.2 乌梁素海水量分析
        5.2.1 总排干入乌梁素海水量
        5.2.2 八排干入乌梁素海水量
        5.2.3 九排干入乌梁素海水量
        5.2.4 新安镇扬水站入乌梁素海水量
        5.2.5 塔布渠、长济渠、通济渠入乌梁素海水量
        5.2.6 乌毛计闸年排出水量
        5.2.7 其它水量
        5.2.8 乌梁素海水平衡
    5.3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及结果分析
        5.3.1 水量平衡需水量
        5.3.2 水质平衡需水量
        5.3.3 水质改善需水量
        5.3.4 乌梁素海生态需水量估算
    5.4 优化调水补水方案
        5.4.1 可行性研究
        5.4.2 优化调水补水模型
        5.4.3 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乌梁素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1 概述
        6.1.1 湖泊生态系统概念
        6.1.2 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6.1.3 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6.1.4 乌梁素海是区域水生态系统的缓冲区
        6.1.5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调节库
        6.1.6 乌梁素海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6.3 乌梁素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6.3.1 供给功能
        6.3.2 支撑功能
        6.3.3 调节功能
        6.3.4 景观功能
    6.4 基于改进AHP的乌梁素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4.1 评价方法
        6.4.2 乌梁素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7.1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内涵
    7.2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概述
        7.2.1 指示物种法
        7.2.2 指标体系法
        7.2.3 综合健康指数法
    7.3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7.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方法
        7.3.3 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7.3.4 计算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值
        7.3.5 确定指标权重值
    7.4 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7.4.1 评价范围
        7.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7.4.3 数据来源
        7.4.4 计算各指标归一化值
        7.4.5 确定指标权重
        7.4.6 计算结果
        7.4.7 结果分析
    7.5 乌梁素海综合整治
        7.5.1 实施污染源治理
        7.5.2 乌梁素海周边环境治理
        7.5.3 调水补水
        7.5.4 资源综合利用
        7.5.5 扶贫开发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内蒙古主要气象灾害特征
        1.1.2 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现状
        1.1.3 整合和统一发布预警信息的迫切需要
    1.2 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2.3 国内预警发布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1.4 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设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内蒙古气象部门业务现状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现状
    2.1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的业务现状
    2.2 内蒙古气象部门现有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2.2.1 手机短信气象发布子系统
        2.2.2 12121、96121气象语音播报发布子系统
        2.2.3 专业气象服务网站发布子系统
        2.2.4 手机WAP气象信息发布子系统
        2.2.5 电子显示屏、农村信息机气象警报发布子系统
        2.2.6 电视节目气象信息发布子系统
    2.3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应急管理工作进展情况
        2.3.1 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组织机构
        2.3.2 应急预案建设进展顺利
    2.4 现有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应急服务事例
        2.4.1 抗旱气象服务
        2.4.2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气象服务
        2.4.3 防霜冻气象应急服务
        2.4.4 雪灾气象服务
        2.4.5 神舟飞船回收气象保障服务
        2.4.6 大型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2.4.7 沙尘暴气象服务
        2.4.8 暴雨洪涝气象服务
        2.4.9 空难气象服务
        2.4.10 城市建设气象服务
第三章 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的总体功能设计与技术方法
    3.1 构建思路
    3.2 构建原则
        3.2.1 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统一设计,分步实施
        3.2.2 技术先进,系统开放,功能实用
        3.2.3 安全可靠,性能稳定
        3.2.4 软硬件并重,注重应用
        3.2.5 统一标准,量化规范,方便扩充
    3.3 总体功能
    3.4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技术与手段
        3.4.1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技术
        3.4.2 预警信息发布手段
    3.5 部分关键技术介绍
        3.5.1 地域编码技术在预警发布系统中的应用
        3.5.2 手机小区广播技术
        3.5.3 手机小区短信技术
        3.5.4 卫星语音广播DAB技术
        3.5.5 北斗卫星的短信息技术
        3.5.6 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网插播和接入技术
        3.5.7 城市调频电台RDS技术
        3.5.8 电子显示屏技术
    3.6 体系结构
        3.6.1 系统布局
        3.6.2 系统功能介绍
    3.7 系统信息流程总体设计
        3.7.1 总体信息流程
        3.7.2 预警信息采集流程
        3.7.3 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3.7.4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内部信息流程
        3.7.5 视音频监控系统流程
第四章 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内容
    4.1 预警信息收集传输系统
    4.2 预警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4.2.1 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数据库建设
        4.2.2 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管理平台
        4.2.3 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调用接口子系统
    4.3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4.3.1 内蒙古自治区三级手机短信发布子系统
        4.3.2 内蒙古自治区三级手机WAP网站、彩信/彩e发布子系统
        4.3.3 12121、96121电话自动播报发布子系统
        4.3.4 电话主叫发布子系统
        4.3.5 电视、广播发布子系统
        4.3.6 自治区三级预警信息网站发布子系统
        4.3.7 小区广播(Cell Broadcast)发布系统
        4.3.8 DAB卫星广播发布系统
        4.3.9 手机客户端发布系统
        4.3.10 小区短信发布系统
    4.4 预警信息接收示范系统
        4.4.1 智能手机接收示范子系统
        4.4.2 预警接收机示范子系统
        4.4.3 预警电子显示屏接收示范子系统
        4.4.5 预警专用无线广播接收机示范子系统
        4.4.6 有线广播前端接收示范子系统
        4.4.7 卫星预警接收机示范子系统
    4.5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多功能指挥室
    4.6 在构建过程中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应急服务事例
        4.6.1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气象服务
        4.6.2 防霜冻气象服务
        4.6.3 暴雨洪涝气象服务
        4.6.4 交通气象服务
        4.6.5 矿难气象服务
        4.6.6 黄河防凌气象服务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GIS的乌梁素海水环境管理评价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动态
        1.3.1 国外发展动态
        1.3.2 国内发展动态
    1.4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域环境特点
        2.2.1 湖泊成因
        2.2.2 湖泊形态及地貌特征
        2.2.3 湖盆发育的地质背景
    2.3 水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
    2.4 乌梁素海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3 基于 GIS 的乌梁素海水环境管理评价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国内外主要 GIS 产品介绍
    3.2 本文中软件的选择及应用
    3.3 系统技术实施路线
    3.4 总体设计基本原则
    3.5 总体功能设计
        3.5.1 数据浏览模块
        3.5.2 数据管理模块
        3.5.3 数据查询模块
        3.5.4 GIS 模块
        3.5.5 水质现状评价模块
    3.6 系统集成
4 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2 系统界面设计
        4.2.1 登录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2 主界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3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4 数据查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5 水质评价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6 GIS 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 规范模块
    4.4 帮助模块
5 系统的发布与应用
    5.1 系统的打包及发布
    5.2 系统的应用
        5.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块的应用
        5.2.2 DTM 模型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我国北方干旱灾害性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中国干旱灾害的历史、现状及危害
    1.1 我国干旱灾害的历史与现状
        1.1.1 公元前我国北方的干旱灾害史
        1.1.2 1470年~1948年的重大干旱灾害
        1.1.3 1949年~1990年干旱灾害
        1.1.4 历史重大典型干旱年旱情、灾情分析
        1.1.5 1949年以来干旱灾害及其变化趋势
    1.2 我国北方干旱灾害的危害
        1.2.1 近50年来我国北方的农业(种植业)干旱灾害
        1.2.2 牧区干旱灾害
        1.2.3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1.2.4 城市缺水
第二章 干旱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1 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1 干旱对林业的影响
        2.2.2 干旱对畜牧业的影响
        2.2.3 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2.3 干旱对水资源和能源的影响
        2.3.1 对水资源的影响
        2.3.2 干旱对能源的影响
    2.4 干旱灾害的经济损失
        2.4.1 干旱灾害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
        2.4.2 干旱灾害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
    2.5 干旱缺水对环境的影响
        2.5.1 部分地区土地干化和河流湖泊干涸情势加剧
        2.5.2 部分地区地下水环境明显恶化
        2.5.3 地表水体的污染有所加重
        2.5.4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有所加剧
    2.6 干旱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6.1 旱灾范围广,减产粮食多,加剧粮食需求缺口
        2.6.2 牧区旱灾和农村饮水困难延缓了老少边贫地区的脱贫
        2.6.3 城市缺水、城乡争水矛盾突出,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第三章 抗旱减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章 我国旱灾的特点及干旱发展趋势
    4.1 中国干旱灾害的特征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旱灾特点
        4.2.1 受旱面积和旱灾损失呈增加的趋势
        4.2.2 干旱发生区域有扩大的趋势
        4.2.3 旱灾影响范围有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
        4.2.4 干旱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4.3 我国的干旱形势
        4.3.1 农业用水矛盾加剧
        4.3.2 工业和城乡缺水严重
        4.3.3 干旱缺水限制牧区的发展
        4.3.4 人畜饮水困难
        4.3.5 水危机与水浪费严重
        4.3.6 水污染加剧干旱危害程度
        4.3.7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干旱
        4.3.8 植被破坏导致旱灾
    4.4 我国旱灾的防治特点
        4.4.1 长期性和艰巨性
        4.4.2 防灾减灾目标的综合性
    4.5 21世纪初我国干旱发展趋势
    4.6 21世纪初农业旱灾的影响预测
        4.6.1 农业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4.6.2 种植业风险进一步加大
        4.6.3 单位面积上的粮食生产负担沉重
第五章 抗旱减灾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水环境日益恶化,加剧了干旱缺水状况
    5.2 水资源浪费严重,减少了可用水量
    5.3 水利灌溉设施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抗旱作用
    5.4 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5.5 水资源分割管理,难以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
第六章 中国抗旱减灾的思路与对策
    6.1 我国抗旱减灾的总体思路
        6.1.1 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
        6.1.2 把节约用水作为抗旱减灾的重大战略措施
    6.2 我国抗旱减灾的主要对策
        6.2.1 加大投入力度,兴修水利,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6.2.2 增加农田水利的投入,建立相对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
        6.2.4 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综合抗旱措施
        6.2.5 巩固完善农村抗旱服务体系
        6.2.6 重视干旱灾害模拟与干旱规律等干旱基础研究
        6.2.7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第七章 旱灾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气候评价技术
    7.1 旱灾的监测
        7.1.1 人工监测
        7.1.2 卫星遥测
        7.1.3 气象预报
    7.2 旱灾的预警系统
    7.3 气候评价
第八章 北方农业防旱减灾对策和措施
    8.1 历史上的防灾减灾建设
        8.1.1 水利灌溉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8.1.2 旱地抗旱农业技术的运用
        8.1.3 储粮备荒和救灾
    8.2 1949年以来的农业防旱减灾建设
        8.2.1 灌溉工程建设及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
        8.2.2 开展水土保持,建设基本农田
        8.2.3 初步建立了防旱减灾管理系统
    8.3 农业防旱减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8.3.1 防旱减灾面临的形势
        8.3.2 当前北方农业防旱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8.4 农业防旱减灾应当采取的主要对策
        8.4.1 农业抗御旱灾的总方针
        8.4.2 今后农业抗旱减灾采取的主要对策
        8.4.3 农业抗旱减灾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
        8.4.4 灾后补救对策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2.1 干旱指标研究
        9.2.2 防旱减灾组织体系
        9.2.3 农业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灌区简介及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灌区综述
    1.2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1.3 灌区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4 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要达到的目的
    1.5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实现的功能
第二章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2.1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2.2 灌区信息化建设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三章 信息化建设水情信息自动采集方案研究
    3.1 系统综述
    3.2 闸门监控系统分项设计
    3.3 闸门实时数据监控系统设备
第四章 信息化建设通信网络方案研究
    4.1 通讯组网设计
    4.2 该设计优势
    4.3 设备配置安装
第五章 信息化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案研究
    5.1 概述
    5.2 需求分析
    5.3 网络设计原则与要求
    5.4 网络设计方案
    5.5 主要应用技术介绍
    5.6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5.8 服务器配置方案
第六章 信息化建设数据库系统方案研究
    6.1 概述
    6.2 数据库结构
第七章 信息化建设3S系统方案研究
    7.1 概述
    7.2 需求分析
    7.3 总体设计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如何建设巴盟黄河防汛信息采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孕灾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 樊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清陈履中《河套志》研究与整理[D]. 余晓玲. 宁夏大学, 2018(01)
  • [3]堤坝隐患无损探测研究应用进展[J]. 张辉,杨天春. 大坝与安全, 2013(01)
  • [4]大型浅水草型湖库—乌梁素海的生态灾变评估[D]. 郝林. 内蒙古大学, 2011(11)
  • [5]乌梁素海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姜忠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6]内蒙古自治区水情信息广域网的建设[J]. 张晓宏. 内蒙古水利, 2010(06)
  • [7]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研究[D]. 高建国. 兰州大学, 2009(S1)
  • [8]基于GIS的乌梁素海水环境管理评价信息系统研究[D]. 徐晓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
  • [9]我国北方干旱灾害性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D]. 聂俊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10]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D]. 苗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巴盟黄河防洪信息采集系统如何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