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校函授教育自学管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亮[1](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继续教育的百年历程、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期、曲折发展期、积极发展期、大力发展期和稳步发展期等重要阶段。我国高等继续教育进展主要表现为多样的学校实践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的发展价值。展望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未来远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更加坚定,融合机制更加成熟,特色更加彰显,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蔺艳娥[2](2016)在《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到目前为止,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三种模式。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网络教育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质量保障并不是一个产品或结果,而是一个流动的持续过程。从较宽泛的意义讲,教育一经产生就有了某种形式的质量保障活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起监控和调节作用。我国远程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质量保障活动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运行机制。函授教育在我国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包括严格的输入、输出办学模式,教育政策的规范引导以及教育评估监督;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办学思想、教材建设、师资建设、自学与面授以及函授站管理等方面。广播电视教育的繁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举措有“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教育政策引导规范、教育评估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质量保障要素的讨论上,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和“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等。网络教育始于1999年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方式有教育政策规范引导、教育评估监督、年报年检制度、网络统考制度、部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其理论探讨集中体现在远程教育质量观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要素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等。在这三种模式发展过程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脱离的一面;明显地表现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双向互动关系。理性地总结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互动过程,其成就集中表现在:实践发展推动人们认识与观念的深化,教育政策对实践发展起到指引、调节与规范作用。但是,其存在问题必须予以重视,主要表现为:理论发展的依附性导致实践的无根性,理论发展滞后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实践发展遵循外生型路线,实践主体之间力量的消解削弱了实践效力及其向理论的转化。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远程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薄弱,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远程教育实践的行政主导色彩浓厚,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着隔阂。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有利于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此,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机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构成一个互动系统,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教育中介、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构成系统要素,而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系统各要素的固有特性及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这一系统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应具备科学化、体系化、本土化、独立化、时代化特征;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应走向专业化、自治化、独立化;教育中介联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在国家、群体、个体层面分别是教育政策、规章制度、行为规则;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应提高专业素养、深入研究实践、变革研究方法;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应强化反思意识与能力,强化理论素养与思维能力,强化理论综合应用能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统一的理念、认识、意志与行动。在此基础上,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相互理解与对话,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其互动系统运行具有整体性、有机性、结构性、动态性特征。
冯雪冰[3](2014)在《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远程教育政策所涉及的范围不仅涵盖教育的各个领域,还与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等紧密相关。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可划分为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政策特点不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远程教育进一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的出台,使得远程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以及政策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历年来我国远程教育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依据大量公开统计数据,对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在借鉴国外相关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远程教育面临的问题,为远程教育政策未来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本研究对认识和了解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状况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以期为我国远程教育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刘建华[4](2013)在《党校函授教育在山西的实践与启示》文中认为党校函授教育在山西历经25年发展,为全省培养了20多万高素质的人才,对党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积累了丰富的基本经验。在党校函授学历教育圆满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时,总结25年的实践经验,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坚持"党校姓党"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教学质量第一的办学指导思想;必须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功能,善于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必须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党校干部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张莎莎[5](2012)在《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社会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一些教育家倡导并开展了乡村教育运动,希望借此改造农村,改变农民,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建国后国家大力倡导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开展了工农群众文化补习和扫盲运动。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为“三农”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通过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2008年湖北省也正式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华中农业大学承担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任务。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的调查,提出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本文实地考察了华中农业大学的襄阳、仙桃、汉南、广水、天门5所函授教学点的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对学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问卷调查显示:发现学员普遍觉得年龄偏大,文化基础不高,工学矛盾问题突出,不同个体间学习能力差异大;尽管如此,学员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方式的总体评价表示满意,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表示认同。在访谈中,管理者们认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招生宣传不及时,疏漏许多生源;(2)生源结构复杂,流动性大;(3)学员学习存在功利性;(4)工学矛盾突出,学员难管理;(5)政府对学员毕业后的出路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学员们认为:(1)学员基础差,学习存在困难;(2)迫切需要实践知识,但实践教学学时太少;(3)面授时间太短,知识有待进一步巩固;(4)教学形式单一,影响学员积极性。通过对函授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了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对策:(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灵活调整教学安排;(4)探索多种教学模式;(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员实践能力培养;(6)编写适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专业教材。同时本文还尝试提出对现有模式的创新,即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采用面授、自学、讨论和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员采取“政府、乡镇、学校”的“三线管理”模式,对学员实施“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知能合一、渐进式职业素质培养,努力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仲德涛[6](2010)在《提高党校函授教育质量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党校函授教育既是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而党校函授教学的质量高低、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党校函授教育的生命和活力。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党校函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党校函授教育的基本特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提高党校函授教学质量。
王晓东[7](2005)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保证党校函授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函授教学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质量是党校函授教育的生命线。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升函授教学水平,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管理创新求发展,是保证党校函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函授教学管理水平,必须抓好教学质量和学员管理两大环节。
范勇[8](2002)在《试论新世纪党校函授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跨入新世纪,党校函授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函授教育教学的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努力构建具有研究性特点的党校函授教育教学模式,加快党校函授教育现代化教学步伐。
蔡干钦,戴丽钦,黄如炫[9](2002)在《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素质教育之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党校教育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党校函授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部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校函授教育与成人高校教育相比毫无疑问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此,文章从多方面比较了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有利于更加清醒认识党校函授,更好地推进党校函授事业的发展。
刘润泉[10](2000)在《转变观念 强化管理 深化改革——加强和发展党校函授工作之我见》文中指出
二、党校函授教育自学管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校函授教育自学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继续教育的百年历程、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继续教育的历史轨迹 |
1.1949年以前:萌芽发展期 |
2.1949年—1977年:曲折发展期 |
3.1978年—1998年:积极发展期 |
4.1999年—2009年:大力发展期 |
5.2010年至今:稳步发展期 |
二、高等继续教育的主要进展 |
1.多样的学校实践体系 |
2.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
3.多元的发展价值 |
三、高等继续教育的远景展望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更加坚定 |
2.融合机制更加成熟 |
3.高等继续教育特色更加彰显 |
4.高等继续教育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
(2)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教育质量对远程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关系既重要又复杂 |
(三)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丰富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
(四) 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的结合将为促进本职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三) 对国内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研究的评价 |
四、概念界定 |
(一)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 |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 |
(三)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 |
(四) 互动关系 |
五、理论基础 |
(一) 毛泽东的认识论与实践论 |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三) 系统论 |
(四) 哲学解释学理论 |
六、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 |
一、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萌芽期 |
(二)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初创期 |
(三)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繁荣期 |
(四) 我国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期 |
二、我国三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
(一) 函授教育及其特征 |
(二) 广播电视教育及其特征 |
(三) 网络教育及其特征 |
三、我国远程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
(二) 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三) 为我国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四) 为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方式 |
四、我国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中的质量保障机制及其意义 |
(一) 远程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质量保障机制 |
(二) 远程教育发展中质量保障的意义 |
第三章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严格的输入、输出模式 |
(二) 函授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 |
二、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端正办学思想 |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三) 加强函授教材建设 |
(四) 强化自学和面授辅导 |
(五) 加强函授站管理 |
三、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第四章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
(二) 政策法规指导与规范办学质量 |
(三) 学生调查与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 |
二、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三要素说”的提出 |
(二) “四要素说”的探讨 |
(三) “六要素说”的讨论 |
(四) “八要素说”的完善 |
(五)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
三、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第五章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政策主导与规范下的曲折发展 |
(二)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 |
(三) 电大系统的“五要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四) 教育教学评估实践 |
(五) 年报年检制度的实施 |
(六) 网络统考制度的实施 |
二、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网络教育质量观的讨论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要素与标准的讨论 |
(三)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 |
三、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四、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趋势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六章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
一、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理性总结 |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成就 |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薄弱 |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 |
(三) 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 |
(四) 远程教育实践发展行政主导色彩浓厚 |
(五)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隔阂 |
三、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的构建及其要素分析 |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总体框架、方法及工具 |
1.2.1 总体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工具 |
1.3 概念界定 |
1.3.1 远程教育 |
1.3.2 远程教育政策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文献综述 |
2.1.1 远程教育政策领域的研究现状 |
2.1.2 远程教育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 |
2.2 理论依据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分析 |
3.1 函授教育阶段政策发展演变特征 |
3.1.1 政策发文以国家教委、教育部为主体 |
3.1.2 政策内容以高等教育类的政策最多 |
3.1.3 项目还未成为政策实施的主要形式 |
3.1.4 政策的关注点相对均衡 |
3.1.5 小结 |
3.2 广播电视教育阶段政策发展演变特征 |
3.2.1 政策发文以教育部、国家教委、教育部办公厅及国家教委办公厅为主体 |
3.2.2 政策内容以高等教育类为主 |
3.2.3 项目在9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政策实施的重要形式 |
3.2.4 政策关注点过于关注“物”,对“人”的关注不深 |
3.2.5 小结 |
3.3 现代远程教育阶段政策发展演变特征 |
3.3.1 政策以教育部司局层面发文最多 |
3.3.2 政策内容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为主 |
3.3.3 项目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较为显着 |
3.3.4 政策关注点过于关注“物”,对“人”的关注不全也不深 |
3.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4.1 结论 |
4.1.1 我国远程教育的政策在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各有特点 |
4.1.2 我国远程教育的政策重心由函授教育转移到了现代远程教育 |
4.1.3 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文主体逐渐由国家部委层面转向司局层面 |
4.1.4 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内容由指向高等教育为主,转移到同时兼顾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
4.1.5 我国远程教育政策的配套项目逐渐增多 |
4.2 对我国远程教育政策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
4.2.1 应进一步推进我国远程教育的立法工作 |
4.2.2 远程教育政策的关注点应以人为本 |
4.2.3 经费安排、资源配置应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 |
4.2.4 政策的制定应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宗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党校函授教育在山西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校函授教育的发展历程 |
二、党校函授教育取得的成就 |
(一) 开创了干部教育的新途径, 培养了大批人 |
(二) 开辟了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新平台, 党校作 |
(三) 提供了党校教师锻炼成长的新舞台。建设 |
(四) 密切了各级、各类党校之间的纵向联系与 |
三、党校函授教育积累的基本经验 |
(一) 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坚持“党校姓 |
(二) 各级党委、政府的殷切关怀以及各有关部 |
(三)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加强规范管理, 把握标 |
(四) 创新管理方法, 搞好班级建设, 积极开展多 |
(五) 以端正考风、严肃考纪为重点, 切实加强考 |
四、党校函授教育办学实践的几点启示 |
(一) 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服从服务于党的 |
(二) 必须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教学质量第 |
(三) 必须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功能, 同时 |
(四) 必须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 |
(5)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
1.3.2 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1.3.3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相关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3 基本概念 |
1.4.4 研究方法 |
1.4.5 研究路线设计 |
2 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探索与实践 |
2.1 韩国新村运动 |
2.1.1 兴建村民会馆,对农民进行“精神启蒙” |
2.1.2 建立“新村指导员研修院”,培养“新村领袖” |
2.1.3 统筹各种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农业技术教育 |
2.1.4 根据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实施不同层次农民教育 |
2.2 民国乡村教育运动 |
2.2.1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 |
2.2.2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 |
2.3 新中国高等教育面向农村的探索与实践 |
2.3.1 自学考试通向农村 |
2.3.2 高等职业教育通向农村 |
2.4 小结 |
3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
3.1 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
3.1.1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
3.1.2 培养对象和培养模式 |
3.1.3 组织管理和经费来源 |
3.2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 |
3.2.1 专业论证与设置 |
3.2.2 培养方案制订与课程设置 |
3.2.3 教学大纲与主干教材编写 |
3.2.4 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 |
3.2.5 招生情况 |
3.3 函授学员学习状况调查 |
3.3.1 样本基本情况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人才培养方式的评价调查 |
3.4.1 人才培养方式总体评价 |
3.4.2 不同教学点的比较分析 |
3.5 函授教育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
3.5.1 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 |
3.5.2 不同教学点的比较分析 |
3.6 小结 |
4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管理者角度 |
4.1.1 招生办法不完善 |
4.1.2 生源结构复杂,流动性大 |
4.1.3 学员学习存在功利性 |
4.1.4 工学矛盾突出 |
4.1.5 政府对学员毕业后的出路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 |
4.2 学员角度 |
4.2.1 学员基础差,学习存在困难 |
4.2.2 实践教学少,学员需求大 |
4.2.3 面授时间短,知识有待进一步巩固 |
4.2.4 教学形式单一,影响学员积极性 |
4.3 小结 |
5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5.1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方式的比较 |
5.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
5.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
5.2.2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
5.2.3 灵活多样执行教学计划 |
5.2.4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5.2.5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5.2.6 加强专用教材建设 |
5.3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思考 |
5.3.1 学校培养目标与学员自身定位的偏差 |
5.3.2 转变观念,从“功利型学习”到“储备型学习” |
5.3.3 建立“政府+学校+乡镇”的三线管理模式 |
5.3.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为学员搭建“创业、兴业”平台 |
6 结语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方式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B:“一村一名大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C:“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D:“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访谈提纲 |
附录E:访谈资料 |
致谢 |
(7)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保证党校函授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函授教学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好教学“三关”, 进一步提高函授教学水平 |
(一) 严把师资质量关 |
(二) 严把教学质量关 |
(三) 严把教学效果关 |
1.抓备课。 |
2.抓作业。 |
3.抓考试。 |
二、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提高函授管理水平 |
(一) 建章立制, 做到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 |
(二) 不循私情,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
1.加强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考核。 |
2.充分发挥视导员的监督检查作用。 |
3.实行三个挂钩制度, 调动班主任和学员的积极性。 |
(三) 加强学员的自学管理 |
1.抓学员自学计划的制订。 |
2.抓读书笔记的落实。 |
3.抓自学笔记的检查。 |
(四) 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的作用 |
(9)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素质教育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素质教育的生源比较 |
二、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比较 |
三、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素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
四、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素质教育的模式比较 |
五、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 |
六、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比较 |
七、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的素质教育的能力培养比较 |
四、党校函授教育自学管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继续教育的百年历程、进展与展望[J]. 李中亮. 当代继续教育, 2021(04)
- [2]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D]. 蔺艳娥.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1)
- [3]我国远程教育政策发展及演变特征分析[D]. 冯雪冰.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4]党校函授教育在山西的实践与启示[J]. 刘建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04)
- [5]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 张莎莎.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 [6]提高党校函授教育质量的思考[J]. 仲德涛. 传承, 2010(06)
- [7]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保证党校函授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函授教学经验总结[J]. 王晓东.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5(04)
- [8]试论新世纪党校函授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 范勇. 理论导刊, 2002(12)
- [9]党校函授与成人高校素质教育之比较[J]. 蔡干钦,戴丽钦,黄如炫.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2(09)
- [10]转变观念 强化管理 深化改革——加强和发展党校函授工作之我见[J]. 刘润泉.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