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新计算机病毒播报(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尚文涛[2](2020)在《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有一个广受采纳的观点,即传统教育中的教与学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种趋势下,为了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特点也必须与时俱进。这也正体现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之一:未来公民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而衡量未来公民能否应对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重要指标正是信息素养。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水平和发展现状如何?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和改进?需要进行具体的探究。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信息素养评测的相关研究以及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界定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石映辉等构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指标,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和目标,形成了《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问卷》,并以此为研究工具,以某市18所初级中学的1451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线网络调查平台“问卷星”对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现状展开调查,使用SPSS 21及EXCEL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究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现状,以及自身背景、信息素养教育背景、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三种不同背景因素下的初中生信息素养差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处于比较好的层次,在信息素养各维度中,学生在信息意识与信息认知、信息科学知识两个维度上呈现出较好的水平,而信息应用与创新、信息道德与法律两个维度所包含的信息能力及信息意识则有待加强。且不同背景因素的初中生信息素养存在不同的差异性情况:在性别、年级、学业水平等自身背景因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开课时间、小学与初中的信息开展情况等信息素养教育背景因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信息技术应用背景因素方面,每周使用计算机、手机等设备的时长不同导致初中生信息素养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参加过信息技术相关竞赛活动的学生与未参加过信息技术相关竞赛活动的学生其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并无显着差异,但在“信息意识与信息认知”维度上参加过相关竞赛活动的初中生其信息素养水平显着高于未参加过的初中生。依据研究中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本研究从学校、家庭、教育主管部门三个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一些建议与举措,以期为培养和提升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进而完善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刘禾[3](2016)在《盐城电视台全媒体演播室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电视节目逐步向全媒体节目转变,电视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演播室作为制作电视节目必不可少的技术平台,将逐步从传统单一的电视演播室向全媒体演播室转变。现在电视演播室呈现出高清化、多元化、互动化、全媒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新闻资讯节目深度化,民生化、报道连线化、制作直播化、资源共享化、新媒体交互发布融合化的发展方向,满足我台打造精品栏目、拓展新媒体业务,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以全新播报方式给观众带来颠覆性的视觉享受,实现我台新闻播报方式和呈现效果的革命。我们立足于现160平米演播厅,设计并建设新的全媒体演播室。传统演播室节目呈现方式较为单一,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节目讯息,而全媒体演播室可以很好地和电视观众通过各种信息平台,比如微博,微信,短信等方式进行互动沟通。把这些讯息直观地表现出来并再次呈现给观众。而实现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全媒体演播室和原来传统演播室在节目呈现方式和资讯汇聚方式上的不同。本文从全媒体演播室的需求出发,详细介绍了全媒体演播室的分析和设计,用纯高清加上下变换模式来达到系统高清化,用大屏和多媒体汇聚系统实现演播室的多元化和互动化,用综合调度系统实现系统智能化,通过各系统之间的配合,共同完成了演播室的多媒体化。同时在线路,设备,软件等方面对演播室进行了全面的备份,保证演播室安全的运作。
丁波[4](2013)在《微博微力量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微博是互联网有史以来颠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一种新技术,微博的出现适应了人类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人们言论自由的根本需求。微博的新闻性、群体性、自由性、开放性成为当今人们喜爱的表达自己观点或传递信息的工具。微博的涉政、监督、传递、教育的社会功能又改变原有的社会机制。微博带来了微文化、微创新、微经济、微革命、微时代。这是微博微力量作用的结果。微博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而且,微博自媒体对政府执政的方式和能力也带来了挑战,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不得不聚焦在公民微博的监督之中。从微博诞生以来,无数个事实证明,每次最多只能播发140字的信息量的微博微力量并不微小,因为微博背后支撑着的是千千万万的个体,每个人的知识是微力量的动力源,传播是微力量发生聚变的催化剂。微力量的大小或影响力取决于微博团结围观的信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及其个体数量的多少。微博再次证明了微力量也是改革世界的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的源泉来自于微博所提供的沟通、互动的能力,让无数个素不相识的个体由少积多在网络技术作用下凝结成一股合作团结的社会力量,从而演变为改革世界的动力源泉。
王倩云[5](2012)在《关于手机恶意程序的刑法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统计,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下降,以及IOS、安卓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问世,2009年世界范围内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14.2%,美国一家调研公司更是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2011年智能手机的销售量甚至超过了私人电脑。在智能手机席卷市场的同时,针对智能手机的病毒与各类恶意软件也紧锣密鼓的开始活动。自2000年第一个手机病毒在西班牙诞生以来,截至2011年,网秦安全公司“云安全”系统已截获手机病毒超过16000种,恶意软件更是不计其数。与甚嚣尘上的手机恶意程序相对应的,却是我国刑法对制作、传播、贩卖、使用手机恶意程序行为的规制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扩张解释的基础上,依靠现有刑法打击手机恶意程序犯罪,另一方面,在长期工作中还要继续探索完善立法,将手机系统以及其他可以用来存储、处理、传输数据和连接互联网的电子系统都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以此,在打击制作、传播、贩卖、使用恶意程序行为的同时,保持刑法的稳定性。本文分引言、“手机与手机恶意程序犯罪概述”、“手机恶意程序的类型与法律性质”、“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现有罪名体系及其困境”、“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刑法思考”、和结语六个部分。引言部分,笔者就选择手机恶意程序这一研究方向的原因做了说明,提出手机恶意程序犯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第一部分,“手机与手机恶意程序犯罪概述”中,笔者首先从技术层面论述了手机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终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借助于手机的网络连接功能进行传播和工作的手机恶意程序已经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需要由刑法加以规制。第二部分,“手机恶意程序的类型与法律性质”中,笔者对手机恶意程序做出了界定,即手机恶意程序属于计算机恶意程序,可以由刑法第285条、286条予以规制。随后,笔者对手机恶意程序的不同类型做了区分,并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原理和社会危害性做出了论述。第三部分,“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现有罪名体系及其困境”中,笔者列出了目前我国刑法可以用来规制手机恶意程序的刑法条文,同时提出了运用当前刑法条文处理这一新型犯罪行为所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刑法思考”中,笔者从短期权宜之计、长期立法和相关行业配合三方面出发,论述了规制手机恶意程序犯罪的方法。在最后的结语部分中,笔者重申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杨凯[6](2011)在《病毒行为自动分析与特征库生成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大部分杀毒软件对病毒的检测主要采用特征码扫描法。特征码是通过病毒研究人员对可疑样本进行行为分析、病毒判定后获取的。人工的方法对于当前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病毒已经失去效力。因此,计算机病毒行为自动分析、特征码自动生成的研究,已经成为反病毒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最新开源反病毒软件的基础上,研究并实现了一种计算机病毒行为自动分析、特征码自动生成的病毒检测系统。该系统由病毒扫描引擎、病毒行为分析引擎、病毒特征行为库及应用层组成,可以批量地对所提交的样本进行行为分析,自动地生成病毒程序的特征码,对已被行为认定的病毒进行特征码扫描识别。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病毒行为自动分析、特征码自动生成的计算机病毒检测系统NK-AntiVirus (v.11-01)。(2)剖析了clamav的运行机制,使用clamav作为NK-AntiVirus系统的计算机病毒扫描引擎,并在clamav中创建了NK-AntiVirus系统的MD5特征码库。(3)使用cuckoo作为NK-AntiVirus系统的计算机病毒行为分析引擎,通过对特种病毒的行为分析,总结出该系统的病毒特征行为库。(4)将NK-AntiVirus系统应用于sendmail邮件服务器中,研究了对病毒邮件的过滤技术。通过对金山毒霸、Nod32和360所确定的123个病毒样本和20个正常可执行程序样本进行检测,该123个病毒样本均能被NK-AntiVirus系统所识别。而其他三种软件最多能识别118个,验证了本文所总结的病毒特征行为库的可靠性。通过使用上述143个样本作为附件的大量邮件样本进行实验,NK-AntiVirus系统将带有可识别病毒附件的邮件全部截获。实验证明该系统运行良好,对邮件系统中带有病毒附件的邮件的过滤准确而有效。
樊帆[7](2011)在《水稻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且稻米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水稻生产不仅担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并肩负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也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对水稻植保工作做的好坏将会对水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做好水稻植保工作对于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普遍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高水平的行业专家,远不能满足农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因此将对做好水稻植保工作,提高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每年因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对水稻生产带来的损失也是极大的。而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技术,把农业信息化和水稻生产结合起来,建立水稻生产信息网络服务可使广大农业从业人员能方便地通过计算机网络途径获取需要的农技知识,对解决农民生产技术缺乏、高水平行业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上的不足,做好水稻植保工作,减少病虫害等造成的损失等现实情况,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本文从研究农业信息化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建设水稻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其次,对现有的J2EE技术体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对流行的设计模式MVC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常用框架Struts框架、Hibernate框架、Spring框架做了细致的分析。再次,对开发水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的设计,最后,利用SSH框架对系统进行开发,证明了在开发大型企业级web应用系统时,使用SSH模型框架的确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开发高品质的软件,给做好水稻植保工作提供了新方法。
林先海[8](2011)在《关于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刑法学思考》文中指出本文论述的是关于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刑法学思考。木马犯罪是近期刑法学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㈦》,该法案对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予以修正,增加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两项新罪名。①这在一定层面上将刑法对于计算机的保护范围从原来的“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②这些特殊领域扩大到这些领域以外的“民用”计算机信息系统领域,同时对“提供”相关犯罪工具的行为也予以规制。这不得不说是我国刑法在跟进高科技信息时代方面的一大进步。然而,这些新规定并没能将我们网络信息时代的危害考虑全面,像恶意制作、传播“木马工具”和传播木马这些高度危险的行为并没有完全被单独评价。例如,以“挂马集团”为代表的网页“挂马”③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我们正常的计算机互联网络秩序。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将研究如何更加有效的规制制作、传播木马行为这项工作提上日程。笔者在本文中借助美国学者H.L.Packer教授和我国学者张明楷教授在关于入罪标准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从“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现有的法律手段不足以抑制这种危害性的发生”和“采用刑法制裁这种行为具有可行性”三个层面着手分析制作、传播木马行为应当如何有效的受到规制。④本文共有五章,分为四个部分,近十万字。第一部分是引言,笔者在这一部分引用社会心理学的热门理论“破窗理论”来说明我们的网络环境现状相当恶劣,我们应当采取“零容忍”的对策来应对,以免更多的违法犯罪分子效仿现有的违法犯罪行为。第二部分主要借助木马的概述和我国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现状来展开针对制作、传播木马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论述,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是“木马概述”,笔者在这一章里对木马的概念、用途和发展历史及趋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后面论述木马的危害性做了必要铺垫。第二章是“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现状和危害”,笔者在这一章里从我国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现状入手分析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并以制作、传播“金狐QQ大盗”为具体例证加以说明。第三部分重点论述我国目前法律责任体系对于规制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缺憾,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重点论述我国目前非刑事法律责任体系中的民事法和行政法相关条款是如何规制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并阐述这些规制方法的不足。第四章重点论述我国现有刑事法律责任体系是如何规制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并讨论这些现行刑事制裁方式的不足。第四部分是第五章,笔者在这一部分对于如何有效制裁制作、传播木马行为设计了理想化刑事制裁体系。笔者首先对于制作“木马工具”、传播“木马工具”的行为和传播木马的行为设定了“制作、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工具罪”和“制作计算机病毒、传播木马、计算机病毒罪”两个新罪名,然后笔者分析这两个新罪名和现有罪刑责任体系的理论兼容性,并以设想的方式论述司法适用情况以证明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在理论和实践当中都行得通。
郜春雨,刘桂艳[9](2010)在《《学当电脑小卫士——计算机病毒ABC》教学案例》文中提出●教材分析依据吉林省新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指导纲要》内容要求,参照董玉琦、解月光主编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和网络上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
郄海霞[10](2010)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以《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专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根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改变了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们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本论文以《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案例为专题,立足参与学习活动的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情况,系统的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开展、总结三个阶段的进行情况。实验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对比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情况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初步验证了研究性学习能改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等基本结论。教学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对照班学生进行关于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常规教学,发现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学习效果影响较大,课堂知识掌握良好但是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在第二个阶段,针对上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选择与对照班学习基础类似的实验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注重多元评价的使用。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研究性学习比传统教学方式有更好的学习效果的结论的正确性。但在实验过程中仍然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所具有的潜质会影响学习成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知识限制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更多的硬件支持等,这些问题是下一步实验研究的方向。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在集体探究活动中学会精诚合作,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与人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分享与欣赏,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养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本实验希望能总结经验,针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对以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所帮助。
二、最新计算机病毒播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新计算机病毒播报(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素养已成为学生发展的关键性基础 |
1.1.2 学生信息素养的新发展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4.1 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评估维度的解析 |
1.4.2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的选取 |
1.4.3 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 |
1.5 研究方法与范式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访谈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实践意义 |
2.研究现状分析 |
2.1 信息素养评测研究现状 |
2.1.1 国外信息素养评测研究现状 |
2.1.2 国内中小学信息素养评测研究现状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素养 |
2.2.2 信息素养 |
2.3 理论基础 |
2.3.1 系统科学理论作为该研究结构的理论指导 |
2.3.2 信息素养的本质与内涵作为评测标准选取的重要依据 |
3.初中生信息素养评测方法及评估指标的选取 |
3.1 信息素养评测方法的选取 |
3.2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的选取 |
3.2.1 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的对比选取 |
3.2.2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测标准的权重设置 |
3.2.3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测指标体系的特点 |
4.研究设计 |
4.1 研究架构与假设 |
4.1.1 研究架构 |
4.1.2 研究假设 |
4.2 研究工具的设计 |
4.2.1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梳理 |
4.2.2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工具的设计 |
4.2.3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问卷的预调查 |
4.2.4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问卷的计算说明 |
5.初中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
5.1 样本收集 |
5.2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问卷的信效度分析和难度区分度分析 |
5.2.1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5.2.2 初中生信息素养评估问卷的难度系数区分度分析结果 |
5.3 数据分析 |
5.3.1 样本基本资料分析 |
5.3.2 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现状分析 |
5.3.3 不同背景因素的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差异性检验 |
6.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水平整体现状 |
6.1.2 自身背景因素不同的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
6.1.3 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现状 |
6.1.4 信息技术应用背景因素不同的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
6.2 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
6.2.1 学校情境下初中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建议 |
6.2.2 家庭情境下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建议 |
6.2.3 教育主管部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盐城电视台全媒体演播室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的背景 |
1.2 项目需求分析 |
1.3 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论文结构 |
2 全媒体演播室总体构成 |
2.1 全媒体演播室的设计要求 |
2.2 全媒体演播室总体方案以及各子系统的构成及作用 |
2.3 全媒体演播室系统构成图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全媒体演播室各子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
3.1 视频系统 |
3.1.1 视频系统方案选择 |
3.1.2 视频系统工作原理及连接示意图 |
3.1.3 视频系统基本构成以及主要设备选择 |
3.1.4 视频信号上下变换模式及选择 |
3.1.5 演播室辅助系统 |
3.2 音频系统 |
3.2.1 音频系统工作原理及连接示意图 |
3.2.2 音频系统基本构成以及主要设备选择 |
3.3 大屏系统 |
3.3.1 大屏系统工作原理及连接示意图 |
3.3.2 大屏系统显示部分 |
3.3.3 大屏系统信号源部分 |
3.3.4 演播室的布局和大屏背景的分布 |
3.4 资讯汇聚系统 |
3.5 演播室综合调度系统 |
3.5.1 演播室设备网络化管理 |
3.5.2 卡拉扬演播室综合调度系统 |
3.6 图文包装系统 |
3.6.1 在线图文包装系统 |
3.6.2 虚拟图文包装系统 |
3.6.3 图文系统在演播室中的运用 |
3.7 本章小结 |
4 全媒体演播室系统安全和备份方式的分析与设计 |
4.1 视频系统的备份 |
4.2 音频系统的备份 |
4.3 大屏系统的备份 |
4.4 图文包装系统的备份 |
4.5 综合调度管理系统的备份 |
4.6 本章小结 |
5 全媒体演播室的系统测试 |
5.1 视频系统的测试 |
5.2 音频系统的测试 |
5.3 演播室其它系统的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微博微力量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微博的社会属性 |
第一节 微博的新闻性 |
第二节 微博的群体性 |
第三节 微博的自由性 |
第四节 微博的开放性 |
第二章 微博的社会功能 |
第一节 微博的涉政功能 |
第二节 微博的监督功能 |
第三节 微博的传递功能 |
第四节 微博的教育功能 |
第三章.微博的微力量 |
第一节 微文化 |
第二节 微创新 |
第三节 微经济 |
第四节 微时代 |
第五节 微博的负作用 |
一、 谣言传播 |
二、 微博炒作 |
三、 微博社交游戏 |
第六节 微博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微博的管控 |
第一节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第二节 疏通管理 |
第三节 危机公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关于手机恶意程序的刑法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手机与手机恶意程序犯罪概述 |
第一节 手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 手机的发展现状:计算机网络终端 |
二、 手机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开放化与网络化 |
第二节 手机恶意程序犯罪的特征及其危害 |
一、 手机恶意程序犯罪的特征 |
二、 手机恶意程序犯罪的危害 |
第二章 手机恶意程序的类型与法律性质 |
第一节 手机恶意程序的性质 |
一、 手机程序属于计算机程序 |
二、 手机恶意程序属于计算机恶意程序 |
第二节 手机恶意程序的类型及其法律性质 |
一、 手机病毒及法律性质 |
二、 手机恶意软件及其法律性质 |
第三章 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现有罪名体系及其困境 |
第一节 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罪名体系 |
一、 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专有罪名 |
二、 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非专有罪名 |
第二节 现有罪名体系的适用困境 |
一、 依靠分则罪名体系不能涵盖手机恶意程序的所有行为方式 |
二、 依靠总则共同犯罪理论无法完全评价涉及的所有行为主体 |
第四章 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刑法思考 |
第一节 司法变通: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权宜之计 |
一、 扩张解释传统刑法:手机恶意程序的短期规制 |
二、 刑法总则角度的思考:依照各人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理 |
第二节 刑法增容:制裁手机恶意程序的长期办法 |
一、 增设法条的横向思考 |
二、 增设法条的纵向思考 |
三、 具体法条设计 |
第三节 行业规范和技术协助:对治理恶意程序的补充 |
一、 治理恶意程序需要行业规范 |
二、 治理恶意程序需要技术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手机恶意程序实例 |
后记 |
(6)病毒行为自动分析与特征库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与计算机病毒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计算机病毒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计算机病毒与病毒检测 |
第一节 计算机病毒 |
2.1.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
2.1.2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史 |
2.1.3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
2.1.4 计算机病毒的命名 |
第二节 计算机病毒检测 |
2.2.1 特征码扫描法 |
2.2.2 白名单检测法 |
2.2.3 行为检测法 |
2.2.4 反汇编分析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一节 系统设计 |
第二节 系统实现 |
第三节 系统的关键组成 |
3.3.1 共享目录扫描进程 |
3.3.2 病毒特征码生成模块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病毒扫描引擎与特征码库的建立 |
第一节 扫描引擎的主要模块 |
4.1.1 clamd服务器 |
4.1.2 clamdscan客户端 |
4.1.3 clamav-milter邮件扫描器 |
第二节 扫描引擎的文件格式扫描 |
4.2.1 PE文件扫描 |
4.2.2 压缩文件扫描 |
4.2.3 数据流扫描 |
4.2.4 mail类型扫描 |
第三节 扫描引擎的主流技术 |
4.3.1 反钓鱼技术 |
4.3.2 DLP和PUA技术 |
第四节 病毒特征码库的建立 |
4.4.1 特征码格式 |
4.4.2 特征码库的加载与更新 |
4.4.3 自我检测机制 |
4.4.4 特征码匹配算法 |
4.4.5 特征码库的建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行为分析引擎与特征行为库的建立 |
第一节 病毒行为分析引擎 |
5.1.1 cuckoo概述 |
5.1.2 cuckoo服务器 |
5.1.3 cuckoo虚拟机 |
第二节 病毒行为分析 |
5.2.1 简单非病毒行为剖析 |
5.2.2 特种病毒行为剖析 |
第三节 病毒特征行为库的建立 |
5.3.1 病毒行为总结与判定 |
5.3.2 行为判定模块的实现 |
5.3.3 行为判定模块分析测试 |
5.3.4 行为判定模块对比测试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第一节 测试环境 |
第二节 sendmail与clamav测试 |
第三节 cuckoo与clamav测试 |
第四节 系统连通性测试 |
第五节 系统整体测试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节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图索引 |
附录B:表索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水稻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系统实现的理论及技术基础 |
2.1 J2EE 概述 |
2.1.1 传统的J2EE 多层模型 |
2.1.2 J2EE 技术组成 |
2.1.3 J2EE 主要组件技术 |
2.1.4 J2EE 架构的优势 |
2.2 MVC 设计模式 |
2.2.1 MVC 简述 |
2.2.2 MVC 的特点 |
2.2.3 Java Web 实现模型 |
2.2.4 J2EE 技术对MVC 的支持 |
2.3 Struts 框架 |
2.3.1 Struts 框架简介及其体系结构 |
2.3.2 Struts 的核心配置 |
2.3.3 Struts 组件 |
2.3.4 Struts 的工作流程 |
2.3.5 Struts 标签库 |
2.4 ORM 与Hibernate |
2.4.1 ORM 技术简述 |
2.4.2 Hibernate 简述 |
2.4.3 Hibernate 中的主要组件 |
2.5 Spring 应用开发框架 |
2.5.1 Spring 框架综述 |
2.6 基于SSH 框架的J2EE 架构 |
2.6.1 利用SSH 框架实现MVC 模式 |
2.6.2 SSH 框架的优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设计路线与研究目标 |
3.1.1 系统设计路线 |
3.1.2 系统研究目标 |
3.2 设计原则 |
3.2.1 实用性原则 |
3.2.2 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
3.2.3 可靠性原则 |
3.2.4 安全性原则 |
3.2.5 分层实施原则 |
3.2.6 可维护性原则 |
3.3 系统用例分析 |
3.4 系统结构设计 |
3.5 系统的功能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库模型设计 |
4.1 基本数据库设计 |
4.1.1 常用农药数据库设计 |
4.1.2 水稻虫害数据库设计 |
4.1.3 水稻病害数据库设计 |
4.1.4 水稻药害数据库设计 |
4.1.5 单位数据库设计 |
4.1.6 用户数据库设计 |
4.1.7 水稻病虫害播报数据库设计 |
4.1.8 水稻害虫天敌数据库设计 |
4.1.9 水稻病虫害预测信息发布数据库设计 |
4.1.10 注册锁设计 |
4.1.11 预测模型设计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稻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Web 应用核心控制器的设计 |
5.2 基于Struts 表示层的实现 |
5.2.1 视图构建 |
5.2.2 构建模型 |
5.2.3 构建控制器 |
5.2.4 Struts 配置文件 |
5.3 基于Hibernate 的持久层实现 |
5.3.1 利用Hibernate 配制数据源 |
5.3.2 映射文件配制 |
5.4 基于spring 的业务逻辑层实现 |
5.4.1 系统中spring 与hibernate 的整合 |
5.4.2 系统中spring 与struts 的整合 |
5.5 字符编码解决方案 |
5.6 系统的部分界面实现 |
5.6.1 系统主界面 |
5.6.2 水稻信息管理系统高级管理平台界面 |
5.6.3 水稻信息管理系统普通管理平台 |
5.6.4 水稻信息管理系统查询系统界面 |
5.7 部分实现代码 |
5.8 系统功能测试 |
5.9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关于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刑法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木马概述 |
第一节 "木马"的概念 |
一、木马的本质 |
二、木马和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二节 木马的用途 |
一、木马的反面用途 |
二、木马的正向用途 |
三、恶意木马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
第二章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现状和危害 |
第一节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现状 |
一、网络环境现状 |
二、制作、传播木马的行为方式和现状 |
第二节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
一、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现实危害性 |
二、具体例证——制作、传播"金狐QQ大盗"的危害 |
第三章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非刑事法律责任体系及其缺憾 |
第一节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非刑事法律责任体系的适用 |
一、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民事法规制 |
二、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行政法规制 |
第二节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非刑事法律责任体系的缺憾 |
一、制作、传播木马行为民事法规制的局限性 |
二、制作、传播木马行为行政法规制的局限性 |
第三节 法律责任升格:制作、传播木马行为非刑事法律责任体系的完善路径 |
一、应受刑罚惩罚性: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法律责任特性 |
二、适用刑法必要性:制作、传播木马行为非刑事法律责任体系的有力补充 |
第四章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现有刑事法律责任体系及其反思 |
第一节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在我国现行刑事法律责任体系中的适用 |
一、制作"木马工具"行为的现有刑事责任认定 |
二、传播"木马工具"行为的现有刑事责任认定 |
三、传播"木马"行为的现有刑事责任认定 |
第二节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在我国现行刑事法律责任体系中适用的反思 |
一、反思之一:制作、传播木马属于教唆还是帮助行为的认定困境 |
二、反思之二:制作、传播木马帮助行为主犯化带来的困境 |
三、反思之三:制作、传播木马预备行为独立化带来的困境 |
四、反思之现实体现:"大小姐"木马案研析 |
第五章 制作、传播木马行为刑事法律责任体系的重构 |
第一节 刑罚方案:制作、传播木马行为入罪化的具体设计 |
一、制作、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工具罪的设定 |
二、制作计算机病毒、传播木马、计算机病毒罪的设定 |
第二节 理论阐释:处罚制作、传播木马单一行为的优越性 |
一、理论优势:能够体现我国刑事政策的重点所在 |
二、实践优势:定罪取证较为容易 |
三、效果优势:能够减少后续犯罪带来的损失 |
第三节 实践应用:新罪名的司法适用 |
一、制作、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工具罪的构成分析 |
二、制作计算机病毒、传播木马、计算机病毒罪的构成分析 |
三、理论兼容性:新罪名与旧罪名的适用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科研成果 |
(9)《学当电脑小卫士——计算机病毒ABC》教学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过程 |
1. 动画导入 |
2. 认识、了解计算机病毒 |
3. 小结 |
●反思 |
点评 |
(10)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以《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专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性学习发展的现状 |
1.3.2 国外研究性学习发展的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
2.1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1.1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
2.1.2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 |
2.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2.3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
2.4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 |
第三章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以“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专题为例 |
3.1 研究课题的选择 |
3.1.1 学生情况分析 |
3.1.2 学习资源分析 |
3.1.3 学习内容分析 |
3.2 编写选题报告 |
3.3 活动过程过的实施 |
3.3.1 广泛收集资料,成立学习小组 |
3.3.2 制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
3.3.3 广泛收集资料,进入研究过程 |
3.3.4 成果展示评价,交流共同提高 |
3.4 教学反思 |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以“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专题为例 |
4.1 实验设计 |
4.2 实验前测与后测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反思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学生准备情况调查表 |
附录2:学生学习习惯调查表 |
附录3:研究性学习知识测试卷 |
附录4: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调查表 |
附录5: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调查表 |
致谢 |
四、最新计算机病毒播报(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某市初中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D]. 尚文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盐城电视台全媒体演播室的分析与设计[D]. 刘禾.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4]微博微力量的哲学思考[D]. 丁波. 太原科技大学, 2013(08)
- [5]关于手机恶意程序的刑法学思考[D]. 王倩云. 中国政法大学, 2012(02)
- [6]病毒行为自动分析与特征库生成技术研究[D]. 杨凯. 南开大学, 2011(09)
- [7]水稻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樊帆.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8]关于制作、传播木马行为的刑法学思考[D]. 林先海. 中国政法大学, 2011(10)
- [9]《学当电脑小卫士——计算机病毒ABC》教学案例[J]. 郜春雨,刘桂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19)
- [10]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以《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专题为例[D]. 郄海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