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辐射供暖的蒙特卡罗模拟

室内辐射供暖的蒙特卡罗模拟

一、室内辐射供暖蒙特卡洛法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曹翠[1](2021)在《含P2G的微电网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面临严重的能源消纳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具有弃风弃光消纳能力的电转气(P2G,Power to Gas)技术是微电网系统实现能源清洁低碳化利用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微电网能量管理优化中,通过P2G技术将多种能源系统进行耦合与协调,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率。本文以含P2G的家居型微电网为背景,深入研究多时间尺度调度方法对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微电网精确调度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设计含P2G系统的家居型微电网的整体架构,建立考虑P2G技术的微电网各单元机组模型;对风电机组、光伏发电机组、微型燃气轮机机组、P2G设备、蓄电池以及储气罐建立数学模型,采用ETP模型描述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热力学动态特性,针对住宅用户需求,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住宅电、气负荷特性曲线。(2)建立考虑P2G技术的微电网能量管理优化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在日前经济调度中,以微网经济性、用户舒适性和环境友好性作为目标函数,日内以微网联络线功率与日前优化结果的趋同性为目标函数,建立功率平衡、气体平衡和设备性能等约束条件,采用NSGA-Ⅱ优化算法以及多时间尺度优化方法求解最佳调度方案。(3)采用算例对含P2G的微电网进行多时间尺度优化分析;建立含P2G与不含P2G的日前优化调度场景,通过算例分析两场景对弃风弃光率、微电网运营经济性、用户舒适度、环境友好性以及能源调度情况的影响;对比采用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与仅采用日前调度策略对微电网运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含P2G的微电网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结果证明含P2G的微电网可以有效缓解弃风弃光现象、提高能源利用率并且提高系统经济性以及用户舒适性,并且采用多时间尺度优化算法可以使得各设备较好适应日内能源功率的变化,提高调度的精准性,减小微网联络线功率的波动,有效提升含P2G的微网系统的稳定性。

许竞文[2](2021)在《基于监测数据的校园建筑贝叶斯能耗预测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积极寻求绿色低碳发展方法。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据统计,建筑碳领域排放量占到全国总碳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因此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高校建筑能耗随之不断增大,在城市能耗组成中,建筑面积仅占3%~7%的高校建筑能耗占到30%以上。因此,高校能耗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面对此问题,建立高精度的校园建筑能耗预测模型是研究校园能源规划设计、智慧运维与节能改造的重要参考与前提条件。这其中,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与能耗预测模型的应用问题值得重点关注与研究。对此,本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本文基于能耗监测数据优化了传统的Bottom-up型建筑能耗预测模型建立方法,将原型建筑的模拟能耗密度与样本建筑的监测能耗密度相结合,基于贝叶斯理论得到修正后建筑能耗预测密度,以期建立高精度的校园建筑能耗预测模型。同时,通过MATLAB程序模拟不同研究对象与不同原型建筑能耗密度准确值下监测样本建筑数量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在保证预测精度与考虑成本的情况下,确定了在贝叶斯修正过程中最佳的样本数量。其次,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凌水校区为例,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建立了校园建筑贝叶斯能耗预测优化模型。同时,利用校园已建成的能耗监测平台数据对本文优化方法预测结果与传统方法预测结果分别进行验证。在验证区域,以办公类建筑为例,传统方法的逐月能耗误差最大值为54.8%,逐月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14.54%;优化方法的逐月能耗预测误差最大值为14.86%,逐月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7.16%,可以看出单一类型建筑的优化模型逐月能耗预测精度相比传统模型有了大幅提高,而验证区域内整体建筑能耗的预测结果与单一类型建筑能耗预测结果相似。区域整体的预测结果中传统模型最大月误差为-14.13%,逐月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8.11%;优化模型的最大月误差为5.22%,逐月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2.19%,误差明显减小。通过实际能耗平台数据对比,证明了优化模型在单一类型建筑与区域整体两个层次上都有着较好的预测精度。进而,本文利用前文建立的能耗预测优化模型的全年逐时预测数据与大连市可再生资源相关数据,利用HOMER软件建立了适用于校园能耗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同时,通过经济型分析,计算了将校园改造为本文设计的风光发电系统及冬季电蓄热供暖系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23年,每年可节省电费及供暖费总计2896余万元。既大幅节约了校园运行成本,又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资源,是建设绿色校园、践行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途径。最后,在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了多种策略通过改变校园负荷侧的用能规律来提高系统中电力-负荷的匹配度与可再生电的利用率。通过电力-负荷匹配度的计算,证明了采用冰蓄冷空调系统,增加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方法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电力-负荷匹配度,减小可再生发电系统弃电率。本文为寒冷地区校园建筑能耗预测模型提供了优化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模型预测准确度,可为绿色校园的优化设计与校园节能减碳工作提供量化参考与实施路径。

黄言婷[3](2019)在《SST外墙全季节工况下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供暖、通风、空调总能耗在建筑能耗中一直占主导地位,针对如何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实现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介绍了一种嵌入新型集热元件——选择性太阳光隧道的太阳能集热墙体(SST外墙)。该集热元件具有特殊的几何结构设计,将其应用到建筑外墙上可以实现对太阳光线选择性吸收,降低建筑能耗。为了研究SST外墙在全季节工况下传热特性,本文在实验研究中搭建了设置SST外墙的太阳房和用来对比的普通房,通过连续记录不同季节工况下室内温湿度和外墙温度分布,对比分析开设通风口后的太阳房与普通房在白天和夜间工况室内热环境及热舒适性。发现:过渡季工况南墙夹层通风口若白天打开晚上关闭,太阳房室内湿度主要分布在45%75%,夏季到秋季过渡期间太阳房温度要略高于普通房,冬季到春季过渡期间太阳房温度略低,整体上符合民用建筑通风设计标准。为了进一步研究SST外墙热特性及节能性,将实验监测冬季和夏季典型日所得的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运用ANSYS CFX软件分别建立SST太阳房夏季隔热和冬季集热的数值模型,在进行模型可靠性验证之后,分别对夏季太阳墙的隔热效果和冬季两种通风方式的节能效率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计算得出:1)夏季白天工况SST外墙开设四个通风口后,不同时刻太阳房南墙表面的热流密度都低于普通房,尤其是正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时刻,SST外墙的节能效率达到35.15%,整个白天工况逐时平均节能效率为24.39%,夜间工况下SST外墙表现出保冷效果,充分体现了夏季工况下在SST外墙开设通风口后太阳房的节能性;2)冬季白天工况SST外墙的集热效率与太阳辐射强度呈正相关,加入强制对流后SST外墙集热效率从15%增大到35%;3)冬季白天工况,当太阳辐射强度为350 W/m2时,SST外墙在自然通风方式下的节能效率为19.84%,而加入强制对流比例后,当风机功率为0.8W时SST外墙的节能效率达到最大值50%;4)经过计算得出,对于总集热面积为6.9m2,SST的嵌入密度为18%的SST外墙在全季节工况下,在寒冷地区(以徐州市为例),全年节省电量为342.45kW·h。本文对全季节工况下SST外墙太阳房进行了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太阳房在过渡季可以改变南墙通风口的开闭情况提高室内舒适性,在夏季和冬季典型工况下太阳房都具有明显的节能性,对于冬季白天工况还可以采用强制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太阳墙的集热效率,这为SST外墙的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韩婕[4](2018)在《冬冷高湿气候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供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冬冷高湿气候区处于非集中供暖区域,具有冬季潮湿多雨,最冷月(≤5℃)持续时间长(2–2.5个月),建筑保温性能差等特点。既要满足冬/夏季建筑室内舒适节能要求,又要考虑系统初投资以及运行成本等问题是高湿冬冷地区空调设计的重点以及难点。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辐射末端形式,可满足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的双重需求。这种新型的辐射末端形式在沿袭了传统辐射空调舒适性高、节能性强等优势的同时,还能有效解决传统辐射空调夏季易结露、冬季维护困难等问题。目前,空气载能系统在夏季工况下的传能过程、结露等问题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对于该系统是否适用于冬季供暖尚未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研究冬季工况下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的供暖性能,以验证该系统应用于冬冷高湿地区的可行性。然后利用CFD软件对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末端的安装方式进行了模拟优化,具体的工作如下:首先,为对比分析不同空调系统冬季工况下的供暖性能。本文以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对采用传统对流式空调和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实验房间对比实验,分析其室内热环境分布以及系统能耗。结果表明,相比于分体式空调末端,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在冬季工况下室内温度高于2℃,且单位面积的耗电量低4倍,系统节能舒适性较好。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究空气载能复合式辐射末端在办公建筑中冬季供暖的可行性。本文对韶山市某会议室进行了实验测试。通过等额递增室内设定温度(16℃–24℃),分析系统反应速率以及室内热环境温升情况。结果显示,复合式辐射板末端在温度设定为16℃时即可满足冬季供暖要求,并且系统运行反应迅速,30min内达到稳态。最后,鉴于辐射末端安装方式的多样性,本文通过上文提供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对空气载能典型辐射末端安装方式进行了CFD优化模拟。主要分析研究不同辐射板末端的传热特性以及空气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复合式辐射板末端空气温度梯度不超过1.5℃/m,室内热舒适性最好,可在未来的供暖实践工程中大力推广使用。综上,在冬冷高湿地区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在冬季工况下既能满足室内供暖需求,同时具备舒适节能的特点。本文的相关研究可以为以空气作为能量载体的辐射供暖方式的理论设计以及实践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韩婕,龚光彩,杨厚伟,刘佳[5](2017)在《高大空间空气载能辐射末端热环境与传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内设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某火车站候车厅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房间人体活动区域内空气工况参数和系统传能过程。模拟结果显示,该房间室内空气温湿度分布较均匀,未出现结露现象。且在传能过程中,系统总冷负荷约为119 KW,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承担92%的冷负荷;其中,辐射换热占房间总负荷64.2%,对流换热占29.1%,由此可得系统以辐射换热为主;相较于金属平板辐射空调系统,该系统新增的对流换热量包括载能空气与辐射孔板间的对流换热量以及循环流动的交换能量;经计算,在相同模拟条件下,该系统总换热量较金属平板辐射空调系统超出约10%以上。综上,该系统在理论上基本符合高大空间建筑夏季负荷大,强调舒适节能的要求。

李敬[6](2016)在《冬季供暖工况下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辐射顶板空调系统作为一种节能效果很明显的空调形式已经得到了专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优势不仅在于节能性同时还具备环保、室内空气品质好、舒适度高及节省建筑空间等优点。但是由于混凝土辐射顶板的传热过程比较复杂,且对该方面的研究很少,从而限制了混凝土顶板辐射空调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因此本文将采用数学模型、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混凝土辐射顶板的换热性能。首先,文章介绍了混凝土顶板辐射空调系统的原理、优缺点及系统的构成,建立简化的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数学模型,引入一种简单快捷的平面肋片计算数学模型来计算顶板换热量,并对模型进行修正,提高计算准确度。其次,搭建混凝土辐射顶板实验室,主要为测试混凝土辐射顶板热工性能而设计。本实验测试参数主要包括供回水温度、供水流量、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顶板温度和各个非供暖围护结构的温度。通过改变换热盘管管间距与供水温度两个参数进行顶板辐射系统供暖实验,获得各组实验下各个参数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到参数的变化对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热源的连续和间歇两种运行方式来研究系统的热响应特性及蓄热性能。最后,文章将换热量和顶板温度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顶板温度计算值与实验结果误差在5.01%以内,供热量计算值与实验误差在5.15%左右。通过对实验和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定流量稳态工况下,顶板温度随供水温度的增大呈指数性增大,随换热盘管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并对影响顶板辐射换热性能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顶板辐射供暖换热方式主要是辐射换热,且辐射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70%以上,随着供水温度的升高辐射换热量比重降低,对流换热量增加;在供水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管间距越小,顶板换热量越大,顶板温度分布越均匀,更容易达到室内设计温度增加房间舒适性,因此不宜将换热盘管间距取得过大;室内空气温度越高,顶板表面温度越高,此时顶板的供热量减小;换热盘管管径及室外空气温度对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不大。

王晨光,马小飞,言树清,龚光彩[7](2014)在《辐射空调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辐射空调的优越性,按照采用冷(热)媒的不同类型将辐射空调系统分成了三类,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对比;随后又分别对辐射空调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空气载能型辐射空调的概念,对其应用推广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并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张朝霞[8](2014)在《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顶板辐射空调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是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还很少被人们所了解,也没有人对其负荷计算方法进行过研究。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又称孔板辐射空调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以空气作为能量载体的辐射末端系统,它沿袭了传统辐射末端系统低能耗、高舒适性、无噪声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传统辐射末端的易结露、围护困难、施工复杂等问题。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是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部分,也是设备选型的主要依据,因此,负荷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经济性等。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的传热过程是对流换热与辐射共同作用且交织耦合在一起的传热过程,与传统的对流式空调相比较,经由辐射引起的能量交换增加了很多,用现行对流式空调的负荷计算方法对辐射空调进行负荷计算,会造成计算结果的不准确。正确计算出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的负荷对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和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一种适合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负荷的计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湖南省长沙市湘能大厦五楼一间办公室的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进行了冬、夏季节各为期一个月的现场测试,了解了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房间热环境的实际状况,为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房间热环境的理论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测数据。本文对现有空调负荷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结合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采用传统负荷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空调房间冷、热负荷值。本文还对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特点作了简要介绍,并以实验房间为例,建立三维物理模型,运用Fluent软件,以实验工况作为边界条件对室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各外围护结构的热流量,从而得出采用CFD模拟方法计算出的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房间的负荷值,并将其与通过采用传统负荷计算方法所得出的负荷值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采用修正系数法计算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负荷的负荷修正系数,最终得到了一种计算简便、精度足够、可用于工程实际应用中的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方法。本文通过现场实测与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结合CFD模拟的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方法。对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设计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有利于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推广使用,对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龚光彩,杨厚伟,苏欢,王晨光,徐春雯[9](2013)在《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辐射传热简化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以空气为载能媒介,孔板为末端的新型辐射末端系统.为了研究孔板末端的辐射传热特性,本文通过建立房间稳态传热模型,基于传热学基本理论,首先分析了以金属平板为辐射末端的顶板辐射空调系统中,顶板与各围护结构表面间不同温差下的辐射传热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空气载能辐射空调孔板末端的辐射传热问题,最终得到一个孔板辐射简化传热公式.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田彩霞[10](2011)在《分区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热湿环境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辐射供暖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了,辐射供暖系统在国内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辐射供冷的众多优点决定人们更希望通过一套辐射空调系统来解决冬季采暖、夏季供冷的需求。由于辐射供冷系统的结露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限制了令辐射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所以辐射供冷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依然需要进行深\的研究。根据辐射板布置位置不同,可以将辐射空调系统分为:地板式、墙面式、(?)板式。前人主要针对辐射板布置在顶板进行了研究,但对地板和墙面辐射板供;(?)的研究还很少,更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组合情况。本文选取湖南大学的一间辐(?)板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对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对辐射板(?)别布置在墙上、顶面和地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情况下进行热工测量,(?)合理论基础,对系统非透光外围护结构、透光外围护结构以及内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规律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该供冷系统列热湿平衡方程,分析其空气处理过程,得到系统冷负荷和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和辐射板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冷器对室内湿负荷的影响。除了对供冷系统各种组合下的热湿环境进行实验研究外,本文还采用了FLUENT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七种组合情况下室内热、湿环境进行比较,如室内垂直方向上的温、湿度分布,同一水平面上的温、湿度分布以及室内气流组织。研究表明,辐射板布置在墙面或者顶面与风机盘管结合的供冷方式都能够基本满足人体舒适性,地板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结合复合供冷方式舒适性最差。顶面+墙面+风盘这一组合综合了顶面和墙面的特点,是七种组合中最舒适的方式。本文的研究工作对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的实际应用及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室内辐射供暖蒙特卡洛法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辐射供暖蒙特卡洛法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含P2G的微电网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发展现状
        1.2.1 微电网技术发展现状
        1.2.2 P2G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2.3 多时间尺度调度方法发展现状
        1.2.4 微电网能量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考虑P2G及碳捕获的家居型微电网
    2.1 含P2G及碳捕获的家居型微电网架构
    2.2 能量产生单元建模
        2.2.1 风电机组模型
        2.2.2 光伏发电模型
        2.2.3 微型燃气轮机模型
    2.3 能量转换单元建模
        2.3.1 P2G设备
    2.4 能量存储单元建模
        2.4.1 蓄电池储能模型
        2.4.2 储气设备模型
    2.5 多重负荷单元建模
        2.5.1 常规电负荷模型
        2.5.2 地板供暖系统
        2.5.3 天然气负荷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家居型微电网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优化模型
    3.1 优化参数
    3.2 日前调度目标函数
        3.2.1 经济性目标函数
        3.2.2 热舒适性目标函数
        3.2.3 环保性目标函数
    3.3 日前调度约束条件
        3.3.1 电功率平衡约束
        3.3.2 气体体积平衡约束
        3.3.3 住宅室内温度约束与热功率平衡约束
        3.3.4 储能装置约束
        3.3.5 设备性能约束
    3.4 日内调度目标函数
        3.4.1 微网联络线功率
    3.5 日内调度约束条件
    3.6 NSGA-Ⅱ优化算法
    3.7 多时间尺度优化方法
        3.7.1 方法介绍
        3.7.2 方法流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P2G的微电网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4.1 算例设置
    4.2 微电网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4.2.1 日前优化
        4.2.2 多时间尺度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基于监测数据的校园建筑贝叶斯能耗预测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绿色校园与节能监管体系的发展
        1.2.1 节约型校园建设历程
        1.2.2 绿色校园建设方法策略研究
    1.3 区域建筑能耗预测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Top-down型统计方法与物理方法
        1.3.2 Bottom-up型统计方法
        1.3.3 Bottom-up型物理方法
    1.4 基于能耗预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
    1.5 相关研究动态分析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校园建筑贝叶斯能耗预测优化方法
    2.1 校园建筑分类
    2.2 原型建筑的能耗模型建立
        2.2.1 单体建筑e QUEST模型建立过程
        2.2.2 原型建筑模型校验及电(热)耗密度初步预测结果
    2.3 建筑能耗密度的优化方法
        2.3.1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电耗密度优化方法
        2.3.2 贝叶斯修正过程中最佳样本数量的研究
    2.4 能耗汇总预测过程
        2.4.1 电耗部分
        2.4.2 热耗部分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校园能耗预测优化模型的案例分析
    3.1 大连理工大学节能监管平台功能简介
    3.2 DUT建筑分类结果
    3.3 建立DUT各类建筑原型建筑物理模型
        3.3.1 电耗密度初步预测结果
        3.3.2 热耗密度预测结果
    3.4 基于能耗监测数据的DUT电耗密度优化
    3.5 优化模型的验证
        3.5.1 验证区域内电耗预测结果
        3.5.2 验证区域内热耗预测结果
    3.6 DUT校园能耗预测模型结果
        3.6.1 电耗部分
        3.6.2 热耗部分
    3.7 本章小结
4 校园能耗预测模型应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
    4.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设计
        4.1.1 HOMER软件介绍
        4.1.2 大连地区可再生资源分析
        4.1.3 HOMER中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设计过程
        4.1.4 HOMER中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设计结果
    4.2 面向提高电能消纳能力的冬季电蓄热供暖方案设计
    4.3 分布式能源系统经济性分析
        4.3.1 系统初投资及运行费用计算
        4.3.2 静态投资回收期
    4.4 本章小结
5 分布式能源系统电力-负荷匹配度优化策略研究
    5.1 电力-负荷匹配度计算
        5.1.1 广义电力负荷计算
        5.1.2 日平均负荷的斜率相关度
        5.1.3 电力-负荷匹配度
    5.2 增设宿舍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策略分析
    5.3 增设充电桩设备的策略分析
    5.4 洗浴热水电加热方案的策略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A

(3)SST外墙全季节工况下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SST墙体热特性研究理论分析
    2.1 SST聚光体简介
    2.2 室内传热与相关流动方程
    2.3 辐射处理方法
    2.4 建筑室内环境热舒适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SST外墙全季节工况热特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系统设计及实验房搭建制作
    3.2 实验测试方法及实验仪器介绍
    3.3 实验监测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夏季工况下SST外墙热特性数值模拟
    4.1 SST单体夏季工况数值模拟
    4.2 夏季工况SST外墙热特性数值模拟
    4.3 夏季工况SST外墙开孔后太阳房的热特性数值模拟
    4.4 夏季工况SST外墙开孔节能效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冬季工况下SST外墙两种通风方式数值模拟
    5.1 建立物理模型
    5.2 边界条件设置
    5.3 模型可靠性验证
    5.4 网格无关性验证
    5.5 模拟结果对比及热舒适性分析
    5.6 冬季工况太阳房的节能效率分析及优化
    5.7 全季节工况节能量计算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冬冷高湿气候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供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辐射空调系统简介以及理论基础
    2.1 供暖辐射空调的分类
    2.2 住宅建筑与办公建筑用能特点
        2.2.1 住宅建筑
        2.2.2 办公建筑
    2.3 CFD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2.3.1 CFD技术在HVAC领域的主要应用
        2.3.2 CFD的工作流程
        2.3.3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2.3.4 湍流模型
        2.3.5 辐射模型的选择
    2.4 小结
第3章 空气载能空调与对流式空调供暖对比实验研究
    3.1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组成与对比
        3.1.1 系统传能过程简介
        3.1.2 辐射传热计算
        3.1.3 与传统对流式空调对比及优势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实验对象以及内容
        3.2.2 实验结果处理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空气载能复合式辐射末端室内热湿环境实验研究
    4.1 空气载能其他辐射板末端安装形式
        4.1.1 复合式辐射板末端
    4.2 实验对象以及内容
        4.2.1 实验内容
        4.2.2 实验对象
        4.2.3 实验仪器
        4.2.4 测试方法
        4.2.5 温度测点布置
    4.3 实验结果处理
        4.3.1 实验数据修正处理
        4.3.2 室外空气温湿度分布
        4.3.3 未开启空调时室内温度分布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16℃、18℃工况下室内热环境分布
        4.4.2 不同送风温度下室内热环境分布
    4.5 小结
第5章 典型空气载能辐射供暖方式的热湿环境模拟
    5.1 几何模型建立
    5.2 模拟的假设条件
    5.3 网格的划分
    5.4 边界条件
        5.4.1 出入口边界条件
        5.4.2 壁面边界条件
    5.5 模拟结果及分析
        5.5.1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5.5.2 辐射壁面结果分析
        5.5.3 辐射壁面空腔内空气结果分析
        5.5.4 室内热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5)高大空间空气载能辐射末端热环境与传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大空间的几何模型
2 空气载能辐射末端数值模拟
    2.1 数学模型
    2.2 控制方程
    2.3 网格划分
    2.4 负荷与边界条件处理
        2.4.1 冷、湿负荷以及新风量的确定
        2.4.2 夏季围护结构传热量
3 热环境分析与讨论
    3.1 典型截面
    3.2 不同典型截面空气温度分布
    3.3 不同典型截面空气湿度分布
    3.4 不同典型截面流线分布
    3.5 孔板表面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布
4 传能过程分析
    4.1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
    4.2 两种辐射空调系统传能过程对比分析
    4.3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节能性分析
5 结论

(6)冬季供暖工况下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辐射顶板空调系统的发展史
    1.3 辐射空调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3 课题来源
第2章 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模型的建立
    2.1 热辐射的基本理论
    2.2 混凝土辐射顶板空调系统的简介
        2.2.1 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原理
        2.2.2 混凝土辐射顶板空调系统的分类
    2.3 混凝土辐射顶板的冷热源
    2.4 通风系统设计
    2.5 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数学模型
        2.5.1 混凝土辐射顶板结构
        2.5.2 模型假设
    2.6 混凝土辐射顶板换热
    2.7 对流换热系数与辐射换热系数的求解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土辐射顶板热工实验分析
    3.1 实验介绍
        3.1.1 实验台介绍
        3.1.2 测量仪器介绍
    3.2 实验内容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稳定阶段的实验研究
        3.3.2 非稳态阶段的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辐射顶板换热性能的因素分析
    4.1 辐射顶板换热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供水温度对辐射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
        4.1.2 室内空气温度对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
        4.1.3 换热盘管管间距对顶板换热性能的影响
        4.1.4 室外空气变化对顶板表面换热性能的影响
        4.1.5 换热盘管管径对顶板表面换热性能的影响
    4.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辐射空调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空调的分类对比
2 辐射空调国外研究现状
    2.1 与系统性能相关的研究
    2.2 与室内环境相关的研究
3 辐射空调国内研究现状
    3.1 与系统性能相关的研究
    3.2 与室内环境相关的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8)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方法
        1.4.2 课题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介绍
    2.1 系统简介
        2.1.1 系统概况
        2.1.2 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2.1.3 孔板介绍
    2.2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特点
        2.2.1 高舒适性
        2.2.2 高效节能性
        2.2.3 安装方便
        2.2.4 不易结露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传热分析及传统空调负荷计算方法
    3.1 系统传热分析
        3.1.1 孔板传热分析
        3.1.2 围护结构传热分析
    3.2 空调负荷计算方法发展史
        3.2.1 定常计算法时期
        3.2.2 周期热作用下的不定常计算法时期
        3.2.3 动态负荷计算法时期
    3.3 传统负荷计算方法
        3.3.1 夏季冷负荷
        3.3.2 冬季热负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和内容
    4.2 实验仪器
    4.3 测试方法
        4.3.1 温度测点布置
        4.3.2 热流板的布置
        4.3.3 风速测点布置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结果
        4.4.2 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CFD 的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方法的研究
    5.1 CFD 概述
        5.1.1 CFD 简介
        5.1.2 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及 Fluent 简介
    5.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5.3 数值离散方法
        5.3.1 用有限体积法(FVM)离散控制方程
        5.3.2 代数方程求解
    5.4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及湍流模型
    5.5 辐射模型的选择
    5.6 物理模型建立
    5.7 网格生成
    5.8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5.8.1 入口边界条件
        5.8.2 出口边界条件
        5.8.3 固体壁面(WALL)边界条件
    5.9 模拟计算结果
        5.9.1 夏季冷负荷
        5.9.2 冬季热负荷
    5.10 计算机模拟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5.11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负荷分析
        5.11.1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负荷比
        5.11.2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节能分析
    5.12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方法
    5.1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9)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辐射传热简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模型
2 简化算法分析
    2.1 金属平板式顶板辐射传热分析方法
        2.1.1 辐射传热基本公式
        2.1.2 综合表面温度
        2.1.3 顶板辐射传热公式的拟合
    2.2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孔板)辐射传热方法分析
        2.2.1 孔板模型的假定
        2.2.2 孔板角系数的确定
        2.2.3 孔板辐射传热公式的拟合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条件
    3.2 实验验证方法
        3.2.1 孔板瞬时对流换热量的确定
        3.2.2 室内空调区围护结构的瞬时散热量计算
        3.2.3 孔板辐射传热量计算
        3.2.4 进入室内空调区的载能空气传热量计算
    3.3 实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10)分区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热湿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辐射空调系统概述
    1.2 辐射空调系统的优缺点
        1.2.1 辐射空调系统的优点
        1.2.2 辐射空调系统的缺点
    1.3 辐射空调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性研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分区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介绍
    2.1 系统简介
        2.1.1 系统外在条件概况
        2.1.2 系统概况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热湿环境的理论研究
    3.1 系统热环境理论研究
        3.1.1 实验系统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3.1.2 系统传热物理模型
        3.1.3 系统热平衡方程
        3.1.4 系统传热分析
    3.2 系统湿环境理论研究
        3.2.1 系统湿平衡方程
        3.2.2 系统传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热湿环境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和内容
    4.2 实验仪器
        4.2.1 智能彩色无纸记录仪
        4.2.2 温湿度自动记录仪
        4.2.3 太阳辐射表
        4.2.4 热球风速仪
    4.3 实验方案及测点布置
        4.3.1 实验方案
        4.3.2 热流计及热电偶的布置
    4.4 实验结果及实例计算
        4.4.1 实验结果
        4.4.2 实例计算
    4.5 分析与讨论
        4.5.1 热环境分析
        4.5.2 湿环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热湿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模型的建立
        5.1.1 房间几何模型
        5.1.2 模拟计算条件设定
        5.1.3 边界条件设定
    5.2 模型结果分析
        5.2.1 顶面
        5.2.2 墙面辐射板+风机盘管
        5.2.3 地面+风盘
        5.2.4 墙面+顶面+风盘
        5.2.5 地面+墙面+风盘
        5.2.6 地面+顶面+风盘
        5.2.7 全开+风盘
        5.2.8 对比研究
    5.3 计算机模型与实验模型的对比验证
        5.3.1 实验介绍
        5.3.2 结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室内辐射供暖蒙特卡洛法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含P2G的微电网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 曹翠.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2]基于监测数据的校园建筑贝叶斯能耗预测方法与应用[D]. 许竞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SST外墙全季节工况下热特性研究[D]. 黄言婷.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1)
  • [4]冬冷高湿气候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供暖性能研究[D]. 韩婕. 湖南大学, 2018(02)
  • [5]高大空间空气载能辐射末端热环境与传能研究[J]. 韩婕,龚光彩,杨厚伟,刘佳. 建筑科学, 2017(10)
  • [6]冬季供暖工况下混凝土辐射顶板传热特性分析[D]. 李敬. 湖南大学, 2016(02)
  • [7]辐射空调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综述[J]. 王晨光,马小飞,言树清,龚光彩.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4(05)
  • [8]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方法的研究[D]. 张朝霞. 湖南大学, 2014(04)
  • [9]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辐射传热简化算法研究[J]. 龚光彩,杨厚伟,苏欢,王晨光,徐春雯.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
  • [10]分区辐射供冷与风机盘管系统热湿环境研究[D]. 田彩霞. 湖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室内辐射供暖的蒙特卡罗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