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可再生原料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德国可再生原料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一、德国可再生原料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钟春艳,张斌[1](2019)在《德国农业农村科研管理及创新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是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农业科技领先,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研计划管理和创新政策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参考的做法和经验,启示我们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陶鹏[2](2019)在《蔗渣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蔗渣是甘蔗制糖后的主要剩余产物,蔗渣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制糖企业的利润和市场竞争力,对维护我国食糖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蔗渣通过科学手段可以制备成第二代可再生资源---纳米纤维素(CNF),这为拓展蔗渣的利用途径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CNF因具有高机械性能、高比表面积、可再生等优点,将其作为聚合物的增强填料,可以制备出改进性能的复合材料。然而CNF在高温下不稳定,而大多数聚合物的加工温度通常在200℃以上,因此CNF热稳定性好坏直接决定其能否应用于制备相关复合材料。使用不同方法制备出来的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CNF作为增强剂还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热稳定性。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蔗渣CNF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影响机制。第一,将漂白蔗渣浆与纯化蔗渣浆按不同比例混合联合机械法制备出不同半纤维素含量的蔗渣CNF,研究了半纤维素对蔗渣CNF热稳定性的影响。第二,将蔗渣原料和漂白蔗渣浆按不同比例混合联合机械法制备出不同木素含量的蔗渣CNF,研究了木素对蔗渣CNF热稳定性的影响。第三,使用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冷碱对未漂白蔗渣浆预处理联合机械法制备蔗渣CNF,研究了不同酶预处理和晶型结构对蔗渣CNF热稳定性的影响。第四,使用纤维素酶、冷碱和甘油对未漂白蔗渣浆预处理联合机械法制备蔗渣CNF,研究了结晶度对蔗渣CNF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成果为理解CNF的热解机制及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超微研磨和高压均质处理不同半纤维素含量的蔗渣浆制备得到CNF,研究了半纤维素对CNF热稳定性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TEM)、X-ray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重(TGA)等手段对制备的CNF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CNF热稳定性影响机理。采用Flynn-Wall-Ozawa(FWO)法计算了蔗渣纳米纤维素的活化能。当半纤维素在CNF中的含量减少时,结晶度会增加,活化能增加,CNF热稳定性得到改善。CNF中半纤维素含量为21.7wt.%时,Td为341℃,CNF中半纤维素含量为9.7wt.%时,Td为349℃。在转化率为30%90%时,NO-HCNF,L-HCNF,ML-HCNF,MH-HCNF和H-HCNF的平均活化能分别为713.03,518.93,462.62,421.78和211.11 kJ/mol。研究了木质素对蔗渣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的影响。使用超微研磨结合高压均质将不同木质素含量的蔗渣浆制备成CNF。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RD衍射和热重分析研究了木质素含量对CNF热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热重分析仪测定了不同加热速率下CNF的热稳定性,采用Flynn-Wall-Ozawa(FWO)法计算了蔗渣纳米纤维素的活化能。通过机械方法制备的CNF的平均宽度约为20nm。CNF中木质素含量越高,结晶度越低,热稳定性越好。CNF的热分解活化能随转化率的变化而波动。在相同的转化率下,CNF中木质素含量越高,活化能值越大。在转化率为20%90%时,NO-LCNF,L-LCNF,ML-LCNF,MH-LCNF和H-LCNF的平均活化能分别为208.14,254.49,412.95,530.54和652.10 kJ/mol。利用木聚糖酶、纤维素酶、低浓度冷碱、木聚糖酶联合冷碱、纤维素酶联合冷碱等对未漂蔗渣浆进行预处理后利用超微研磨和高压均质成功制备出直径在30 nm左右的CNF,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CNF热稳定性能的影响机制。XRD表明,酶预处理会提高CNF的结晶度,低浓度冷碱预处理后,CNF的结晶度会明显降低且使纤维素晶型结构从I型转变成II型。TGA表明,酶预处理能适当提高CNF的热稳定性,纤维素酶预处理较木聚糖酶预处理对CNF热稳定性影响更加显着。低浓度冷碱预处理改变纤维素晶型结构,显着提高CNF的热稳定性,对照样的Tonset和Td分别从303℃,330℃提高到320℃,353℃。木聚糖酶联合冷碱预处理制备的CNF热稳定性最优,Tonset和Td分别从303℃,330℃提高到325℃,355℃。纤维素酶联合冷碱处理制备的CNF因产生了较多的非II型结构再生纤维素,CNF的热稳定性出现了下降现象。酶预处理有利于纤维素的机械研磨,低浓度冷碱预处理可以改变纤维素晶型结构,生成热稳定性较高的II型结构纤维素。未漂白蔗渣浆通过纤维素酶和冷碱预处理后联合超微研磨和高压均质成功制备出了CNF。研究了纤维素酶、丙三醇/低浓度冷碱混合液预处理对制得的CNF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发现纤维素酶预处理可以提高CNF结晶度和热稳定性,经过丙三醇/低浓度冷碱混合液预处理后CNF晶型结构没有变化,结晶度升高,热稳定性也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首次发现丙三醇可以起到阻止低浓度冷碱将纤维素晶型从I型转变成II型结构的作用。TEM表明制备的CNF平均宽度在14-50纳米,冷碱预处理会导致CNF出现严重絮聚和叠加现象。ATR-FTIR表明这些预处理没有产生新的化学基团,也没有出现纤维素II结构的吸收峰。XRD表明纤维素酶预处理、丙三醇/低浓度冷碱混合液预处理均会提高CNF结晶度,且都不会改变纤维素晶型结构。TGA表明,随着CNF结晶度的提高,热稳定性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尤其是最大热降解温度有显着提升。

郑氏银(Trinh Thi Ngan)[3](2019)在《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越南木材行业竞争力研究 ——以越南AA木材公司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越来越广泛,国际分工出现新的格局。体现出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以及产品内分工转化,逐渐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并将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在国际范围内重新分工、布局,进而构建起新的全球价值链。这也给予发展中国家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创造提高本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机会。在全球重新分配的布局下,发达国家已经掌握先进技术与品牌的影响力,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较高的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却处于中低端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优势也日益消失,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导致全球价值链一直处于被重构布局的背景之下。当前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如何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并且保持竞争力,其中就包括越南。本文通过对越南木材行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过程的分析,首先指出在全球木材行业的背景下,越南木材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进一步分析了越南木材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得出越南木材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当中的低端环节,竞争力薄弱。近年越来越多的越南民营木材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不断挖掘企业自身潜力,力争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之后本文又通过AA木材公司的案例分析,指出越南木材公司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最后本文从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并总结得出越南木材行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高,在越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可以说越南木材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依然很高。

孟繁蓉[4](2019)在《香蕉茎秆多元醇液化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多元醇液化技术将香蕉茎秆废弃物转变为富含活性基团羟基的液体产物,使其作为平台原料化合物,制备生物基可降解薄膜;同时采用水溶剂体系和绿色试剂从副产物液化残渣中提取纤维素、碳点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实现香蕉茎秆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香蕉茎秆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提取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主要成分,并分别进行液化,跟踪香蕉茎秆液化过程中三大成分含量变化,建立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结果表明:三种组分活化能大小顺序为: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非均相液化过程中多种反应并存;液化物为富含羟基或酚羟基的碳水化合物残基,分子量分布较宽。在溶剂:原料(液固比)5:1,催化剂1 mmol/g,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90 min时,香蕉茎秆液化残渣中纤维素含量最高达85.21%。(2)以多元醇液化物(LBP,羟值为246.52 mg KOH/g)为增塑剂,在硅溶胶和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二者协同体系中,具有疏水性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复合薄膜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分别提升425.79%和250.81%;以卡拉胶-聚乙烯醇(CG-PVA)为薄膜基体,添加K+促进大分子链相互螺旋聚集;采用等转化率法、伪组分模型法等计算方法分析CG-PVA/LBP/K复合膜热解动力学,致密的网络结构可增强薄膜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通过浸泡实验表明两种液化物基薄膜均具备可降解性。(3)以多元醇液化物作为引发剂,与ε-己内酯(CL)开环聚合反应,LBP与ε-CL比例为9:1(wt/wt)时,得到的液化物基聚己内酯多元醇(LBP-PCL)重均分子量为14251;以多元醇液化物作为交联剂,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硬链段,自制和市售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己内酯多元醇为软链段,采用两步聚合法合成聚己内酯型聚氨酯。经FT-IR、13C NMR和GPC等表征分析跟踪复合薄膜的逐步扩链过程,经拉伸试验及DMA、TG和DSC等分析表明该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高弹态和热稳定性,其拉伸强度高达37.24 MPa,最大拉断伸长率可达638.83%,且具有优异的紫外吸收性能。(4)采用最佳液化条件下所得最高纤维素含量的液化残渣,利用TEMPO氧化法和酸解法成功地制备出残渣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和纳米晶体(CNC),CNF平均长度为332.3 nm,平均直径为5.9 nm;CNC平均长度为93.3 nm,平均直径为3.5 nm。(5)对残渣纤维素进行水热反应,利用酸性离子液体(S03H-IL)和PEG协同作用,制备出高产率、高荧光强度的碳点(CDs);其粒径分布为1-4.6 nm,且具有较强的荧光稳定性,可选择性地检测水溶液中的Cr(Ⅵ)。

阁霄艳[5](2019)在《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涂层改善淀粉基膜材防水阻气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可生物降解的淀粉基包装材料对我国食品安全发展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淀粉材料亲水性强、阻隔性能差,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针对淀粉膜材强吸水性和弱阻隔性能的问题,开发绿色、安全的防水高阻隔性淀粉膜材成为可降解包装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而采用生物基改性剂和绿色改性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思路和前沿方向。本论文基于淀粉改性修饰、紫外光固化涂层及两相界面处理技术,采用生物基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涂层对淀粉膜材表面进行疏水处理;在此过程中,通过引入界面改性剂进一步改善淀粉膜材和涂层的附着力,进而开发出一种具有防水阻气功能的新型淀粉材料。本论文采用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涂层和界面改性联用技术,构建了一种绿色可工业化连续生产的防水阻气性淀粉膜材制备和性能测试体系,开发出环保可生物降解的防水阻气性淀粉膜材,同时系统研究了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光引发剂和界面改性剂对体系及性能的影响。通过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吸水率测试、透湿性测试仪、自动拉拔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拉伸仪等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探讨了表面涂层处理及界面改性处理对淀粉膜材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断面结构、防水阻气性能、界面结合性能、透光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建立淀粉复合膜材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讨了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涂层对淀粉膜材的防水阻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涂覆处理后,SEM图观察到淀粉膜材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涂层,淀粉复合膜材的水蒸气透过系数从531.81g/m2*24h显着下降到46.79g/m2*24h,降低了约10倍,吸水率从411.19%降低到132.51%,降低了约3倍,淀粉复合膜材在水中可稳定存在1h,随着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和光引发剂浓度在研究范围内增加,淀粉复合膜材的机械性能无明显变化。2、探讨了界面改性剂对淀粉复合膜材涂层附着力及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界面改性剂处理后,SEM图观察到涂层与淀粉膜材之间的空隙消失。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涂层与淀粉膜材的附着力从2MPa增大到4MPa,增大为原来的2倍,改性淀粉复合膜材的吸水率从411.19%进一步降低到67.79%,降低了约6倍,与SEM图观察到的微观结构变化构成因果关系。随着界面改性剂浓度在研究范围内增加,复合淀粉膜材的吸水率先减小后增大,附着力和透光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相一致的变化规律,改性淀粉复合膜材的机械性能无明显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纯淀粉膜材,使用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涂层以及两相界面改性处理的淀粉复合膜材,水蒸气透过系数显着降低约10倍,附着力增大为原来的2倍,吸水率降低了约6倍,而机械性能无明显变化,从而构建了一种绿色、安全的防水阻气性淀粉基膜材的制备方法。

姚进[6](2018)在《植物纤维及其衍生物增强聚乳酸全降解复合材料研究》文中提出绿色可降解包装材料以其可降解和环境友好等特性,正在逐渐取代以化学合成石油基聚合物为基础的传统包装材料。聚乳酸(PLA),作为一种完全可降解的环境友好材料,应用于包装材料时通常呈现出良好的透明性、生物可降解性和良好的加工性等优点。然而,PLA还存在着结晶速率慢、脆性大、热稳定性差和气体阻隔性弱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包装领域的广泛应用。本论文针对PLA的上述缺点,采用天然植物纤维及其衍生物纳米纤维素作为成核剂和增韧剂引入到PLA基体中,提高其结晶速率和结晶度,改善其力学性能等;分别利用硅烷偶联剂和酸酐对芦苇纤维及纳米纤维素进行表面修饰改善其两相相容性;通过引入高强度和高结晶度的纳米纤维素增强其韧性和阻隔性能;通过负载纳米银颗粒和聚吡咯,赋予PLA膜材料良好的抗菌和保鲜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芦苇纤维/PL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利用硅烷偶联剂对天然芦苇纤维进行表面烷基化处理,FT-IR结果表明:偶联剂与纤维素表面发生了偶联反应,纤维表面经硅烷基化处理后羟基明显减少。将处理后的芦苇纤维加入到PLA基体中,芦苇纤维起到了异相成核作用,使得PLA基体的结晶速率加快。且对比未改性芦苇纤维,改性芦苇纤维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改善的更明显。(2)纳米纤维素/PL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分别利用高压均质法处理芦苇茎和硫酸热水解法处理油茶果壳,制备长度分别为7002000 nm的芦苇纳米纤丝(CNF)和300500 nm的油茶果壳纳米晶须(CNC)。经丁酸酐改性制得改性纳米纤丝(BCNF)和改性纳米晶须(BCNC)后,采用溶液浇铸制备得到不同添加量的BCNF/PLA和BCNC/PLA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BCNF和BCNC能均匀的分散于PLA基体中,且与PLA基体间具有良好的界面相互作用,复合薄膜材料的拉伸强度和阻隔性能也得到显着改善,可应用于食品包装。(3)BCNC/PLA-聚吡咯(PPy)多层复合膜(CPP)的制备及抑菌性能。以Fe3+为引发剂,引发吡咯在BCNC/PLA复合膜上聚合,制备CPP多层复合膜。结果表明,表面覆上PPy层后BCNC/PLA膜的力学性能和透明性稍有下降,但热稳定性得到提升。CPP膜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抑菌效果随着CPP膜上PPy量的增加而提升。(4)载银BCNF/PLA复合膜(Ag-BCNF/PLA)的制备及抗菌保鲜性能。采用葡萄糖作为还原剂和BCNF作为负载基材,借助微波辐射快速反应体系,制得载银纳米纤丝(Ag-BCNF),并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Ag-BCNF/PLA复合膜。研究表明,制得的纳米银粒径为510 nm,且能较好的负载于BCNF的网状结构中。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菌为典型的致病菌模型进行抗菌测试,结果表明,Ag-BCNF/PLA的抑菌效果可达99%以上。此外,其对树莓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并显着降低了树莓的腐烂率和质量损失率,维持树莓的品质,在4℃的开放存储环境下,树莓的货架期可由原来的2天延长到8天,证明了抗菌膜在包装中的应用潜力。

高玲慧[7](2017)在《林州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民增收问题,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后,在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政策向工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倾斜,使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滞后。国家政策和经济扶持方面也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而且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小农生产。与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相适应,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使农民收入增加,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发展规律为导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现代化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化、科技化、绿色化、生态化大农业经济。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增加农民收入,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把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解决,使农民实现有保障的收入增加,并脱贫致富,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因此,农民收入的增加,应该是一个涉及政策、经济扶持,科技、企业、政府等社会各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环境下,让农民群体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和农民人口大国,如何增加农民的财政收入,使农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正如,我党历届国家领导人所说:“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农民”。河南省作为农村人口大省,林州市又是我省“三山”扶贫的重点区域,因此,河南省农民的增收,林州市农民的增收,将为河南省2020年全面脱贫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起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林州市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林州在农民增收方面具有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对林州地区在“三农”和“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和自身状况和优势,以及中央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然后提出自己关于林州市农民增收的发展方略。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可以为家乡农民父老的增收致富作出自己的贡献。

田童[8](2016)在《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的潜力研究》文中提出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利用有限的资源、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在循环经济体系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产出是循环经济是否能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友好化发展的关键节点。棉花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早已获得认可,对其利用问题众多学者也已进行了大量探讨。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棉花种植空间布局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西北地区,新疆作为中国棉花主产区之一,其副产品棉花秸秆的数量是相对稳定而庞大的,作为一般农业废弃物,其处理过程中碳的排放不可小觑。但是,若将数量庞大的棉花秸秆赋予其资源属性,无疑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由于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性,棉花秸秆资源化程度不尽相同,在棉花秸秆利用过程中,不同的利用模式对自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均有影响,而针对区域内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的评价研究相对匮乏,未能形成成熟的潜力判别体系。本研究基于前人对秸秆资源化的研究成果,以新疆作为研究区域,在综合整理了现阶段棉花秸秆利用技术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生态经济学原理、扎根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归纳,不仅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基于SWOT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潜力进行分析,同时从生物质角度,基于面板数据,展开对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的分析。文本亦从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内部、外部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对二者协调耦合发展与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关系做了相应论述。通过对其潜力的一系列相关基础数据的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发现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的地区差异与变化趋势,通过分析新疆不同地区棉花秸秆资源化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地区差异性分析结果,提出了十种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模式,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地区所适宜采纳的模式做了相应分析,进而实现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的科学、高效、有序发展。结果表明:第一,新疆农业基础较好,但种植业与畜牧业尚未达到高阶协调发展阶段,而棉花秸秆资源化重要出路之一即对棉花秸秆的饲料化应用,因此,种植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的发挥;第二,新疆棉花资源化潜力较大,但利用程度有限且棉花种植区域集中程度较弱;第三,棉花秸秆资源化实现技术种类较多,但其现实生产力转化率较低;第四,社会对棉花秸秆资源利用意愿较强,但缺乏市场平台、观念以及政策支持。根据结论,结合新疆实际,分别从循环农业角度和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开发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1、确保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实现内部协调化发展;2、加强政策引导,推广先进科学种养技术,发展可持续农业;3、加快地区农业转型步伐,降低农业资源依赖度;4、着重培育棉花秸秆产业链建设;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农业;6、合理、高效配置棉花秸秆资源,增加耕地单位产出;7、增大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市场各端环保意识建设。旨在通过宏观性政策的调控,力求加快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进程,进而实现棉花秸秆由农作物废弃物向农业可再生资源的转变。

黄元波[9](2016)在《橡胶籽油的环氧化与羟基化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对石油类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各国为了缓解能源压力和满足环保要求,逐渐重视可再生资源化学利用方面的研究。植物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由其制备的多种化工产品已进入市场,但目前所采用的植物油多为大豆油(soybean oil,简称SBO)、菜籽油等食用油,存在与人类争粮争地问题。橡胶籽油(rubber seed oil,简称RSO)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油资源,不仅不可食用,而且作为橡胶产业的副产物,完全不存在上述问题。目前,环氧化法制备环氧植物油及其羟基化制备植物油基多元醇是制备植物油基化学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环氧化过程主要采用硫酸等腐蚀性较强的无机酸为催化剂,不仅易腐蚀生产设备、污染环境,而且与产物难以分离,使产物的后处理工艺变得复杂。因此,本文以非食用的木本油料RSO为原料,在其环氧化反应中创新地引入Ti-MCM-41介孔分子筛为催化剂来制备环氧橡胶籽油(epoxidized rubber seed oil,简称ERSO),并由其进一步制备橡胶籽油基多元醇(rubber seed oil based polyol,简称RSO-polyol)。(1)对原料RSO进行了基本理化特性分析,采用GC-MS、FTIR、1H NMR,13C NMR、DSC、TG等仪器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RSO和SBO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RSO的脂肪酸组成与SBO相似,RSO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09%,理论环氧值为7.98%,可以做为制备E RSO及RSO-polyol的上好原料。(2)采用浸渍法制备了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以油酸甲酯为反应模型物,确定了适用于植物油环氧化反应的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的最佳制各条件。并对其循环使用和再生活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三次循环使用和再生活化后,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所制备的环氧油酸甲酯的环氧值仍在5%以上。对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进行FTIR、XRD (?) BET、 EDAX分析的结果表明,负载Ti后的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的长程有序性有所破坏,比表面积减少,孔容下降,孔径几乎未变;TEM分析结果表明,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的孔道为规则排列的六方结构,一维平行分布,孔道和骨架为交替结构。(3)以上述绿色、非均相的Ti-MCM-41介孔分子筛为催化剂,在催化油酸甲酯环氧化的基础上,研究了RSO的环氧化反应,确定了最佳环氧化反应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ERSO的环氧值随着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随着环氧化剂叔丁基过氧化氢用量的增加而降低。RSO环氧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5h,反应温度为70℃,叔丁基过氧化氢与RSO的摩尔比为4:1,Ti与RSO摩尔比为0.05:1。在此条件所制得ERSO的碘值为11.7g/100g,环氧值为5.6%,平均分子量约为929.93g/mol,双键转化率为90%,相对环氧转化率为80.9%。此ERSO的环氧值比HG/T 4386-2012行业标准中的环氧大豆油(epoxidized soybean oil,简称ESBO)标准要求略低,碘值略高,其它性能相似。GC-MS、FTIR和NMR分析结果表明,ERSO中环氧产物的含量约为70.39%,但仍有小部分双键未能发生环氧化反应和发生了开环副反应,生成了少量的羟基化合物;DSC分析结果表明,RSO环氧化后,结构趋向均匀,耐低温性能优于RSO;TG分析结果表明,ERSO的热解分为2个阶段,总失重率达到99.58%,ERSO的热稳定性低于RSO。(4)采用尿素包埋法分离出RSO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以硫酸为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源,确定了环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环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环氧值随着过氧化氢用量、冰乙酸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环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过氧化氢质量比为1:2.5,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冰乙酸质量比为1:0.9,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为65℃,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环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碘值为5.32 g/100g,酸值为197.5mgKOH/g,环氧值为8.28%,环氧值低于理论环氧值。环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FTIR分析结果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了环氧化反应,生成了环氧基团,同时,环氧化反应过程中部分双键发生了开环副反应。因分离纯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得率仅约为38%-45%,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不采用环氧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研究,确定采用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制备的ERSO进行羟基化反应,制备RSO-polyol。(5)以氟硼酸为催化剂,甲醇与异丙醇为羟基化试剂,以ERSO为原料,研究了ERSO的羟基化反应,确定了RSO-polyol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RSO-polyol的羟值随着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总用量和催化剂用量、甲醇和异丙醇质量比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RSO-polyol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30min,反应温度70℃℃,ERSO与醇总用量的质量比为1:4,催化剂氟硼酸与ERSO质量比为1:100,甲醇与异丙醇质量比为1:3。在此条件下制备的RSO-polyol的酸值为2.75mgKOH/g,羟傻为348.2 mgKOH/g,平均分子量为991.82g/mol,水份含量为0.093%,粘度为5634mPa·S。 RSO-polyol 的 FTIR、NMR分析结果表明,ERSO经羟基化反应时,其环氧基团发生了开环反应,并生成了具有羟基的化合物;DSC分析结果表明,RSO-polyol的耐低温性能优于RSO和ERSO;TG分析结果表明,RSO-polyol的热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总失重率约为81.32%,RSO-polyol的热稳定性低于RSO和ERSO。(6)考察了RSO-polyol替代量对聚氨酯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SO-polyol替代量≤20%时,所制备的橡胶籽油基聚氨酯(rubber seed oil based polyurethane,简称RSO-PU)泡沫材料的表观密度和压缩强度均达到冰箱、冰柜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国家标准1I类要求;FTIR分析结果表明,RSO-polyol替代丙三醇确实可合成出聚氨酯泡沫材料:TG分析结果表明,RSO-PU泡沫材料有4个热失重阶段,随着RSO-polyol替代量的增加,RSO-PU泡沫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SEM分析结果表明,在RSO-polyol替代量较少时,匀泡作用起到主要作用,所制备的RSO-PU泡沫材料的泡沫均匀、规整、细致,力学性能优良;当RSO-polyol替代量增大时,对泡孔大小、材料性能起主要作用的是增塑作用,所制备的RSO-PU泡沫材料的泡沫大而不均,且泡沫力学性能下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可用于植物油环氧反应中,制得的ERSO满足要求,且可进一步合成RSO-polyol; RSO-polyol成功地应用于聚氨酯泡沫材料中,并获得了物理力学性能良好、热稳定性较高的RSO-PU泡沫材料,实现了可再生橡胶籽油资源制备成化工产品替代石油类化工产品的目的。

史建军[10](2015)在《基于资源与市场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面对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世界各国都将目标瞄准了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质能源是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凭借其使用方便、不与粮争地等优势脱颖而出,在欧美国家早已实现了产业化,在我国亦有长足的发展,但问题和困难是毋庸回避的。从国内发展实践来看,资源与市场是制约其发展的两个中心问题。国内外对于资源条件和资源供应虽有众多的研究,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市场条件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甚少,值得进行开创性探讨。基于此,本文拟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对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进行研究。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河南省具备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资源条件。河南省广阔的农林业种植面积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目前农业剩余物资源量约为林业的两倍多,但林业剩余物资源量增长速度要快于农业。(2)河南省具备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条件。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更趋便利和清洁,能源消费结构自身及农户收入水平对其影响较大;工业锅炉煤炭消费增长较快,其受人均GDP的影响较大;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和能源战略调整给该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同时存在的,但机遇大于挑战;成型燃料尽管与煤炭相比缺乏竞争力,但与天然气、电力和液化石油气等其它所谓清洁能源相比价格优势明显。(3)为保证资源供应,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如果单纯为降低原料收集成本,南阳、商丘、驻马店、周口和信阳是理想的选择,如果考虑其它因素,可选区域有所不同;在进行厂址选定时,GIS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分散型、集中型和基地型三种原料收储运模式各有千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在对收购站进行选址决策时,散装下的成本与打捆下的成本相等时的经济半径是收购站的可行位置;能源林建设是未来解决原料分散的有效途径之一,考虑到林业经济规律,企业需树立长期经营的思想。(4)为开发市场,在确定企业营销战略时,面向工业锅炉用户和农户的细分变量应有所不同;企业应对细分市场加以评估并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专而精的目标市场选择方法;企业定位应寻找并突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领导者形象,品牌定位应赋予成型燃料人性化的东西,产品定位应立足于高端清洁能源;产品策略选择时应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并树立品牌意识;高价的撇脂定价应是其基调,差别定价法和产品组合定价法为其主要方法;高档的木质颗粒应采用短渠道、窄渠道,低端的草本成型燃料或禾本成型燃料可采用长渠道、宽渠道;广告和营业推广适用于针对农户的促销,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适用于针对机构的促销。(5)尽管企业的主体作用很重要,但政府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国外的相关政策较为完备且支持力度较大,国内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河南省在较好贯彻执行有关政策的同时,应大胆尝试,争取出台更多的“自选动作”。

二、德国可再生原料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可再生原料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德国农业农村科研管理及创新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德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1.1 农业科研机构及其开展的研究
    1.2 农业协会组织与其开展的科技服务和推广
    1.3 农业企业开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
2 德国农业科研的重点领域和科研计划
    2.1 重点科研领域
        2.1.1 生物经济领域
        2.1.2 食品科技领域
        2.1.3 可持续农业和农村领域
        2.1.4 健康安全领域
    2.2 重点实施的农业科研计划
        2.2.1 可再生原料资助计划
        2.2.2 联邦有机农业计划
        2.2.3 联邦乡村发展计划
3 德国农业农村科研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3.1 重视科研机构为主的基础研究
    3.2 重视农业科技的持续稳定投入
    3.3 重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
    3.4 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4 对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管理的启示
    4.1 加大农业农村科研投入力度
    4.2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3 加快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4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职业农民培训

(2)蔗渣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蔗渣纤维素结构特点及应用现状
        1.2.1 蔗渣纤维素的结构特点
        1.2.2 蔗渣纤维素的应用现状
    1.3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1.3.1 化学法制备纳米纤维素
        1.3.2 酶水解法制备纳米纤维素
        1.3.3 机械法制备纳米纤维素
        1.3.4 混合法制备纳米纤维素
        1.3.5 纳米细菌纤维素简介及制备
    1.4 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能研究现状
        1.4.1 纤维素热降解机理
        1.4.2 结晶度对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4.3 晶型结构对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4.4 纤维组分对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4.5 其他因素对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半纤维素对蔗渣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特征分析
        2.3.2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XRD和 ART-FTIR分析
        2.3.3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分析
        2.3.4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活化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素对蔗渣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特征分析
        3.3.2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XRD和 ART-FTIR分析
        3.3.3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活化能分析
    3.4 半纤维素和木素对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影响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酶预处理及晶型结构对蔗渣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特征分析
        4.3.2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ART-FTIR分析
        4.3.3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XRD分析
        4.3.4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晶度对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特征分析
        5.3.2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ART-FTIR分析
        5.3.3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XRD分析
        5.3.4 蔗渣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分析
    5.4 结晶度与晶型结构变化对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影响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越南木材行业竞争力研究 ——以越南AA木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创造企业价值的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1.2.2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转型升级路径的相关研究
        1.2.3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4 促进木材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全球价值链重构和行业竞争力的理论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2.1.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界定
        2.1.2 全球价值链的类型
    2.2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2.2.1 产业竞争力界定
        2.2.2 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越南木材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全球与越南木材行业发展概况
        3.1.1 全球木材发展趋势
        3.1.2 越南木材行业发展状况
    3.2 越南木材行业提升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3.2.1 越南企业的资金匮乏
        3.2.2 缺乏核心技术和研究设计的创新能力
第四章 越南木材行业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力分析
    4.1 生产环节
    4.2 设计、研发环节
    4.3 销售和营销环节
第五章 AA公司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提升价值链的方式
    5.1 AA公司的发展历程
    5.2 AA公司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法及提升价值链的路径
        5.2.1 AA公司以代工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
        5.2.2 AA公司全球价值链的两端环节的提升
第六章 促进越南木材行业全球价值链提升的重要战略及政策建议
    6.1 吸引人才,提高木材企业的技术和研发创新力
    6.2 拓展销售渠道,提升木材品牌
    6.3 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第七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香蕉茎秆多元醇液化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香蕉茎秆原料的性质及资源化利用
        1.1.1 香蕉植物
        1.1.2 理化性质
        1.1.3 综合利用现状
    1.2 木质类生物质液化技术
        1.2.1 木质类生物质
        1.2.2 液化剂
        1.2.3 催化剂
        1.2.4 液化条件
        1.2.5 液化机理
    1.3 可降解生物基复合薄膜
        1.3.1 聚氨酯
        1.3.2 聚己内酯
        1.3.3 聚乙烯醇
        1.3.4 性能
    1.4 生物质基碳点
        1.4.1 性质
        1.4.2 合成方法
        1.4.3 应用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香蕉茎秆多元醇液化过程分析及液化产物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原料
        2.2.2 试剂及仪器
    2.3 原料成分分析
        2.3.1 灰分含量测定
        2.3.2 综纤维素含量测定
        2.3.3 纤维素含量测定
        2.3.4 木质素含量测定
    2.4 原料三大组分分离
        2.4.1 综纤维素分离
        2.4.2 纤维素分离
        2.4.3 半纤维素分离
        2.4.4 木质素分离
    2.5 原料及三大组分多元醇液化
    2.6 液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
    2.7 表征方法
        2.7.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2.7.2 X射线衍射测试
        2.7.3 热性能测试
        2.7.4 分子量分布测试
    2.8 结果与讨论
        2.8.1 成分分析及组分分离
        2.8.2 各组分液化过程与结构表征
        2.8.3 液化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蕉茎秆液化物基纳米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原料
        3.2.2 试剂与仪器
    3.3 制备多元醇液化物
        3.3.1 酸值和羟值测定
    3.4 制备聚醋酸乙烯酯复合薄膜
        3.4.1 硅溶胶改性制备
        3.4.2 疏水改性制备
    3.5 制备卡拉胶-聚乙烯醇复合膜
        3.5.1 钾离子、钙离子改性制备
        3.5.2 复合薄膜热解动力学
    3.6 表征方法
        3.6.1 分子量分布测试
        3.6.2 气相色谱-质谱测试
        3.6.3 表面与截面形貌测试
        3.6.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3.6.5 机械性能测试
        3.6.6 接触角测试
        3.6.7 耐水性测试
        3.6.8 热性能测试
    3.7 液化物基聚醋酸乙烯酯复合薄膜
        3.7.1 液化物物理化学性质
        3.7.2 复合薄膜性能
        3.7.3 复合薄膜结构
        3.7.4 复合薄膜改性制备路径
    3.8 液化物基卡拉胶-聚乙烯醇复合膜
        3.8.1 力学性能
        3.8.2 复合薄膜结构
        3.8.3 热解动力学分析
        3.8.4 复合薄膜合成机理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蕉茎秆液化物基聚己内酯型聚氨酯薄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原料
        4.2.2 试剂及仪器
    4.3 制备多元醇液化物
    4.4 制备聚己内酯多元醇
    4.5 制备聚己内酯型聚氨酯
    4.6 表征方法
        4.6.1 分子量分布测试
        4.6.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4.6.3 表面与截面形貌测试
        4.6.4 热性能测试
        4.6.5 示差扫描量热测试
        4.6.6 动态热机械测试
        4.6.7 机械性能测试
        4.6.8 薄膜透光率测试
        4.6.9 X射线衍射测试
        4.6.10 接触角测试
    4.7 结果与讨论
        4.7.1 复合薄膜结构
        4.7.2 结晶度和热性能
        4.7.3 力学性能
        4.7.4 紫外吸收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液化残渣基纳米纤维素及碳点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原料
        5.2.2 试剂及仪器
    5.3 纤维素纳米纤维和纳米晶体
        5.3.1 提取分离纤维素
        5.3.2 TEMPO氧化法
        5.3.3 酸解法
    5.4 纤维素基碳点
        5.4.1 合成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
        5.4.2 水热处理纤维素
        5.4.3 荧光量子产率测试
        5.4.4 Cr(Ⅵ)和抗坏血酸检测
    5.5 表征方法
        5.5.1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5.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5.5.3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
        5.5.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5.5.5 粉末X射线衍射测试
        5.5.6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测试
        5.5.7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5.6 纤维素纳米纤维和纳米晶体
        5.6.1 液化法分离提取纤维素
        5.6.2 结构表征
        5.6.3 纳米纤维素提取路径
    5.7 纤维素基碳点
        5.7.1 光学性质
        5.7.2 结构表征
        5.7.3 检测Cr(Ⅵ)和抗环血酸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涂层改善淀粉基膜材防水阻气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防水性淀粉膜的研究现状
        1.1.1 淀粉的结构
        1.1.2 淀粉膜的防水改性
        1.1.2.1 疏水物质共混法
        1.1.2.2 纳米复合膜法
        1.1.2.3 化学改性淀粉及交联法
        1.1.2.4 淀粉膜表面改性法
        1.1.3 淀粉膜的应用
        1.1.3.1 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1.3.2 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1.1.3.3 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
    1.2 AESO疏水涂层及界面改性剂的研究现状
        1.2.1 紫外光固化原理
        1.2.2 紫外光固化的优点
        1.2.3 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
        1.2.3.1 植物油的优点
        1.2.3.2 大豆油
        1.2.3.3 环氧大豆油的制备
        1.2.3.4 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的制备及性能
        1.2.3.5 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防水涂层的应用
        1.2.4 防水性淀粉复合膜的界面改性
        1.2.4.1 硅烷偶联剂
        1.2.4.2 界面改性剂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AESO涂层对淀粉膜材防水阻气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淀粉膜材的制备
        2.2.2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2.3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红外光谱表征
        2.2.4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表面和断面形貌表征
        2.2.5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防水性能测定
        2.2.6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水蒸气阻隔性能测定
        2.2.7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机械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表面和断面形貌分析
        2.3.2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红外光谱分析
        2.3.3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防水性能分析
        2.3.4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分析
        2.3.5 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机械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界面改性剂对AESO/淀粉复合膜材附着力和防水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2.2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红外光谱表征
        3.2.3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断面形貌表征
        3.2.4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附着力测定
        3.2.5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防水性能测定
        3.2.6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机械性能测定
        3.2.7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透光率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断面形貌分析
        3.3.3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涂层附着力分析
        3.3.4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防水性能分析
        3.3.5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机械性能分析
        3.3.6 改性AESO/淀粉复合膜材的透光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植物纤维及其衍生物增强聚乳酸全降解复合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LA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PLA的合成与结构
        1.2.2 PLA的性能
        1.2.3 PLA的改性
        1.2.4 PLA在包装领域中的应用
    1.3 植物纤维素
        1.3.1 植物纤维概述
        1.3.2 植物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3.3 纳米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能
    1.4 植物纤维/PLA复合材料
        1.4.1 植物纤维/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1.4.2 植物纤维/PLA复合材料在包装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芦苇纤维/PL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研究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材料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芦苇纤维的化学成分
        2.3.2 芦苇纤维的形貌
        2.3.3 芦苇纤维的表面润湿性
        2.3.4 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2.3.5 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2.3.6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3.7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2.3.8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
        2.3.9 复合材料的降解性能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芦苇纤维/PLA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研究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材料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PLA及其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3.3.2 PLA及其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纳米纤维素/PL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研究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材料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纳米纤维素的形貌
        4.3.2 纳米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4.3.3 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能
        4.3.4 纳米纤维素的晶体结构
        4.3.5 纳米纤维素的分散性
        4.3.6 纳米纤维素的表面润湿性
        4.3.7 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4.3.8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3.9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
        4.3.10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11 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
        4.3.12 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BCNC/PLA-PPy多层复合抗菌膜的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研究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材料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CPP复合膜的化学结构
        5.3.2 CPP复合膜的结晶行为
        5.3.3 CPP复合膜的形貌和光学性能
        5.3.4 CPP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5.3.5 CPP复合膜的附着性能
        5.3.6 CPP复合膜的热稳定性能
        5.3.7 CPP复合膜的抗菌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g-BCNF/PLA复合膜的制备及对树莓保鲜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研究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
        6.2.3 材料制备
        6.2.4 纳米复合膜的结构表征
        6.2.5 Ag-BCNF/PLA复合膜的抑菌性能测试
        6.2.6 Ag-BCNF/PLA复合膜的保鲜性能测试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Ag NPs和 Ag-BCNF的反应过程
        6.3.2 Ag NPs、BCNF和 Ag-BCNF的形貌
        6.3.3 BCNF和 Ag-BCNF的化学结构
        6.3.4 BCNF和 Ag-BCNF的晶体结构
        6.3.5 复合膜的表面形貌
        6.3.6 复合膜的抑菌性能
        6.3.7 复合膜对树莓保鲜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林州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的起因
        1.2.2 关于国内农民增收问题成因分析
        1.2.3 国内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1.3 国内外优秀案例介绍
    1.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1.5 本次调查的意义
第二章 林州市农民收入来源调查
    2.1 林州市农民收入方式概况
        2.1.1 从事建筑行业
        2.1.2 从事特色农业
        2.1.3 从事畜牧业
        2.1.4 从事文化旅游行业
        2.1.5 从事工业行业
        2.1.6 从事矿产开采行业
        2.1.7 从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行业
    2.2 小结
第三章 阻碍林州市农民增收的因素
    3.1 教育资源不均带来的不利因素
    3.2 农畜牧业成本和产出的不利因素
        3.2.1 林州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3.2.2 农林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3.2.3 畜牧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3.3 工矿业的发展瓶颈问题
第四章 促进林州市农民增收的对策
    4.1 具有林州特色的农民增收方式
        4.1.1 建筑业实现农民增收
        4.1.2 文化古镇商业开发促进农民财政收入增加
    4.2 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4.2.1 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维护自身权益增加收入
        4.2.2 生态农业和大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4.2.3 林业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4.3 农民工职业化增收
        4.3.1 进入工厂前的职业化培训
        4.3.2 工业、矿业促进农民增收
    4.4 通过“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
        4.4.1 职业教育脱贫增收
        4.4.2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样化扶贫
        4.4.3 易地搬迁扶贫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的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不足与创新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秸秆资源化机理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
    2.3 棉花秸秆资源化发展历程
    2.4 棉花秸秆资源化机理
    2.5 棉花秸秆资源化的限制因素分析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2 现阶段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棉花秸秆资源化动因的质性分析
    4.1 质性研究方法简介
    4.2 质性研究方法机理
    4.3 样本选择
    4.4 编码过程及分析
    4.5 核心式编码及分析
第5章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优劣势分析
    5.1 SWOT研究方法简介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SWOT计算结果
    5.4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优势分析
    5.5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劣势分析
    5.6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机会分析
    5.7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威胁分析
    5.8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综合潜力分析
    5.9 小结
第6章 基于耦合发展视角下的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分析
    6.1 耦合协调度研究方法概况
    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
    6.3 计算结果与特征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基于生物质的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分析
    7.1 研究方法
    7.2 计算结果与特征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新疆不同地区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分析
    8.1 研究方法
    8.2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变化趋势分析
    8.3 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变化趋势分析
    8.4 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变化趋势分析
    8.5 基于监测样点数据的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分布
    8.6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第9章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实现模式分析
    9.1 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模式构建
    9.2 未来棉花秸秆资源化潜力的区域差异性优化建议
    9.3 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橡胶籽油的环氧化与羟基化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油脂资源及其结构、性能与脂肪酸组成
        1.2.1 植物油脂资源
        1.2.2 植物油脂的结构、性质与脂肪酸组成
    1.3 植物油环氧化研究进展
        1.3.1 植物油脂环氧化工艺
        1.3.2 植物油环氧化催化方法研究现状
    1.4 植物油羟基化研究进展
        1.4.1 醇解法
        1.4.2 氨解法
        1.4.3 催化加氢甲酰化法
        1.4.4 臭氧氧化法
        1.4.5 苯酚烷基化法
    1.5 植物油基多元醇的应用研究进展
        1.5.1 聚氨酯与植物油基多元醇工业基本现状
        1.5.2 植物油基多元醇在聚氨酯泡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3 植物油基多元醇在聚氨酯乳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4 植物油基多元醇在聚氨酯其它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 原料的基本理化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及化学试剂
        2.2.2 原料预处理
        2.2.3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本理化性能
        2.3.2 GC-MS分析
        2.3.3 FTIR分析
        2.3.4 NMR分析
        2.3.5 DSC分析
        2.3.6 TG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RSO环氧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与化学试剂
        3.2.2 实验方法与原理
        3.2.3 分析表征方法
    3.3 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的选择与表征
        3.3.1 钛硅摩尔比对油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3.2 焙烧时间对油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3.3 焙烧温度对油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3.4 Ti-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的活性及再生性能
        3.3.5 BET分析
        3.3.6 TEM分析
        3.3.7 XRD分析
        3.3.8 FTIR分析
    3.4 ERSO的制备与表征
        3.4.1 反应时间对RSO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对RSO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4.3 叔丁基过氧化氢用量对RSO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4.4 催化剂用量对RSO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4.5 验证实验
        3.4.6 ERSO的性能指标
        3.4.7 FTIR分析
        3.4.8 GC-MS分析
        3.4.9 NMR分析
        3.4.10 DSC分析
        3.4.11 TG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RSO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及其环氧化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与化学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不饱和脂肪酸基本组成和理化性质分析
        4.3.2 30%H_2O_2用量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4.3.3 冰乙酸用量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4.3.4 反应温度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4.3.5 反应时间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4.3.6 FTIR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ERSO羟基化反应制备多元醇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材料与化学试剂
        5.2.2 实验方法与原理
        5.2.3 分析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时间对RSO-polyol性能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对RSO-polyol性能的影响
        5.3.3 ERSO与醇总量的质量比对RSO-polyol性能的影响
        5.3.4 氟硼酸与ERSO质量比对RSO-polyol性能的影响
        5.3.5 甲醇与异丙醇质量比对RSO-polyol性能的影响
        5.3.6 验证实验
        5.3.7 FTIR分析
        5.3.8 NMR分析
        5.3.9 DSC分析
        5.3.10 TG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RSO-polyol在聚氨酯泡沫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原材料与化学试剂
        6.2.2 实验方法与原理
        6.2.3 分析表征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RSO-polyol替代量对聚氨酯泡沫表观状态的影响
        6.3.2 RSO-polyol替代量对聚氨酯泡沫表观密度的影响
        6.3.3 RSO-polyol替代量对聚氨酯泡沫材料压缩强度的影响
        6.3.4 RSO-polyol替代量对聚氨酯泡沫材料表观弹性模量的影响
        6.3.5 FTIR分析
        6.3.6 DSC分析
        6.3.7 TG分析
        6.3.8 SEM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课题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基于资源与市场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概况
        1.1.3 问题提出
    1.2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2.1 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估算与供应
        1.2.2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
        1.2.3 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综合效益评价
        1.2.4 生物质能源开发的政策研究
        1.2.5 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可再生能源
        2.1.2 生物质能源
        2.1.3 生物质成型燃料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产业经济理论
        2.2.4 市场营销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资源条件分析
    3.1 农业和林业生产情况
        3.1.1 农业生产情况
        3.1.2 林业生产情况
    3.2 农业和林业剩余物资源量估算
        3.2.1 农业剩余物资源量估算
        3.2.2 林业剩余物资源量估算
    3.3 农业和林业剩余物资源量潜力分析
        3.3.1 农业剩余物资源量潜力分析
        3.3.2 林业剩余物资源量潜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条件分析
    4.1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4.1.1 消费总量与演进
        4.1.2 消费结构与演进
        4.1.3 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2 工业锅炉煤炭消费
        4.2.1 消费总量与构成
        4.2.2 消费总量演进
        4.2.3 消费总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3 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与能源战略
        4.3.1 大气污染治理
        4.3.2 能源发展战略
    4.4 成型燃料价格竞争力
        4.4.1 与煤炭的比较
        4.4.2 与天然气的比较
        4.4.3 与电力的比较
        4.4.4 与液化石油气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资源供应研究
    5.1 区位选择研究
        5.1.1 指标体系构建
        5.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5.1.3 聚类分析简介
        5.1.4 结果与分析
    5.2 厂址选定研究
        5.2.1 案例地简介
        5.2.2 影响厂址选定的因素
        5.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5.2.4 ArcGIS空间选址建模
        5.2.5 结果与分析
    5.3 原料收储运模式
        5.3.1 分散型
        5.3.2 集中型
        5.3.3 基地型
    5.4 原料收集半径与收购站确定
        5.4.1 物理收集半径
        5.4.2 经济收集半径
        5.4.3 收购站确定
        5.4.4 案例分析
    5.5 能源林建设
        5.5.1 河南省能源林适用树种
        5.5.2 能源林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市场营销研究
    6.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6.1.1 市场细分
        6.1.2 目标市场选择
        6.1.3 市场定位
    6.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6.2.1 产品策略
        6.2.2 价格策略
        6.2.3 渠道策略
        6.2.4 促销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国内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政策借鉴与建议
    7.1 国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相关政策状况
        7.1.1 标准与质量保障
        7.1.2 强制政策
        7.1.3 价格政策
        7.1.4 财政政策
        7.1.5 税收政策
    7.2 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相关政策状况
        7.2.1 标准与质量保障
        7.2.2 强制政策
        7.2.3 价格政策
        7.2.4 财政政策
        7.2.5 税收政策
    7.3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相关政策状况
        7.3.1 示范推广
        7.3.2 行动计划
    7.4 推进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4.1 制定统一的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
        7.4.2 建立地方性标准与质量保障
        7.4.3 实施全方位的扶持政策
        7.4.4 扩大强制使用的范围
        7.4.5 探索征收环境税的可行性
        7.4.6 成立生物质能源发展基金
        7.4.7 强化补助资金全过程管理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德国可再生原料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国农业农村科研管理及创新政策[J]. 钟春艳,张斌. 科学管理研究, 2019(06)
  • [2]蔗渣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影响机制研究[D]. 陶鹏. 广西大学, 2019(06)
  • [3]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越南木材行业竞争力研究 ——以越南AA木材公司为例[D]. 郑氏银(Trinh Thi Ngan). 苏州大学, 2019(03)
  • [4]香蕉茎秆多元醇液化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D]. 孟繁蓉. 海南大学, 2019(06)
  • [5]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涂层改善淀粉基膜材防水阻气性能的研究[D]. 阁霄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6]植物纤维及其衍生物增强聚乳酸全降解复合材料研究[D]. 姚进.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8)
  • [7]林州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高玲慧.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新疆棉花秸秆资源化的潜力研究[D]. 田童.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2)
  • [9]橡胶籽油的环氧化与羟基化及其应用研究[D]. 黄元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10]基于资源与市场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史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德国可再生原料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