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儿童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儿童血管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阿依古再丽·麦麦江[1](2021)在《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儿童体表混合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

李敏[2](2020)在《不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婴幼儿血管瘤是临床中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在婴幼儿中有4%~10%为血管瘤患儿,部分患儿随着身体发育血管瘤自然消退,但仍有少数患儿需要进行对应治疗,防止皮肤发生损伤出现局部溃疡。有报道显示,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但存在局部性和全身性潜在毒性。与类固醇物质比较,β-受体阻滞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进行密切监测来提高其安全性和疗效。本文就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

何晓俊,马玉成,黄穗[3](2020)在《儿童血管瘤中miR-203与FGF-2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微小RNA-203(microRNA-203,miR-20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2,FGF-2)在儿童血管瘤(hemangioma of infancy,HOI)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5例HOI患者为HOI组,并将其分为增殖期(31例)与消退期(24例),另以术后正常组织标本为对照组(3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miR-203与FGF-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GF-2蛋白表达情况。观察的临床指标包括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AN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糖皮质激素受体α(glucocorticoid receptor α,GRα)、糖皮质激素受体β(glucocorticoid receptor β,GRβ)。Pearson法比较分析HOI组患儿各指标间的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HOI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1.01±0.15)相比,HOI组miR-203(0.73±0.24)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且增殖期(0.72±0.21)显着高于消退期(0.59±0.19)(P<0.05);HOI组FGF-2 mRNA(2.38±0.74)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1.02±0.14)(P<0.05),且消退期(2.37±0.79)显着高于增殖期(2.03±0.68)(P<0.05);Pearson分析显示miR-203与FGF-2、ANG、VEGF、bFGF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FGF-2与之呈显着正相关(P<0.05);Logistic分析显示miR-203与FGF-2表达水平是HO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miR-203在HOI中低表达,而FGF-2呈高表达,两者在HOI分期中表达变化比较差异显着,对临床诊断HOI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张成[4](2019)在《595nm脉冲染料激光在儿童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小光斑联合大光斑治疗儿童面部蜘蛛痣的疗效观察背景介绍:蜘蛛痣(Spidernevi,SN)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先前已经描述了 SN的不同治疗方法,包括电凝聚、氩激光、脉冲染料激光(pulsed-dye laser,PDL)、磷酸氧钛钾(KTP)激光和1064 nm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这些方法是有效的,但可能需要良好的技术操作,多次治疗,并经常导致疤痕或色素沉着。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595nm PDL使用小光斑联合大光斑治疗儿童面部蜘蛛痣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采用595nm PDL治疗面部蜘蛛痣的患儿110例,年龄在0.2-12岁之间。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小光斑联合大光斑组和大光斑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的统计学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6周后复诊,疗效不佳者继续治疗,直到皮损消退。随访时间一年以上。结果:小光斑联合大光斑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大光斑组,一次治愈率分别为90.9%和53.0%(χ2=17.937,P<0.001)。对于蜘蛛体中央痣体直径≥1mm的皮损,小光斑联合大光斑组的一次治愈率为100%,大光斑组为34.8%(χ2=20.780,P<0.001)。对于蜘蛛体中央痣体直径<1 mm的皮损,小光斑联合大光斑组的一次治愈率为82.6%,大光斑组为62.8%(χ2=3.961,P=0.138)。两组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无差异(分别是 P=0.141 和 P=1.000)。结论:595 nm PDL小光斑联合大光斑可以有效,安全地用于治疗儿童面部蜘蛛痣,尤其是中央痣体直径大于等于1 mm蜘蛛痣的最佳选择。第二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的疗效观察背景介绍:化脓性肉芽肿是皮肤和粘膜的常见良性血管性病变,易发生溃疡和出血。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冷冻疗法,C02激光,磷酸氧钛钾激光,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和脉冲染料激光。目的:观察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小光斑和高能量密度治疗参数(光斑3mm,脉宽1.5ms,能量密度16.5-19.5 J/cm 2)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106例,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的1次治疗后治愈率为77.4%,2次治疗后总治愈率为91.5%,经3次以上多次治疗后总治愈率达到了 95.3%。不良反应中术中破溃出血2例,出现轻度色素沉着4例,色素减退1例,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595nm脉冲染料激光采用小光斑和高能量密度参数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第三部分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疗效研究背景介绍: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和1,064nm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已成功用于治疗婴儿血管瘤。近年来,局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特别是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在治疗婴儿血管瘤方面具有前景。目的:探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595nm PDL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采用595 nm PDL或联合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116例婴儿浅表血管瘤。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60例)使用595nm PDL治疗;联合治疗组(n=56例)使用595nm PDL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按照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皮损面积和治疗次数分组,比较这些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在联合治疗组的浅表血管瘤中观察到显着疗效,有效率为76.8%,平均治疗次数为(2.18±1.16)次。对照组有效率为56.7%,平均治疗次数为(2.05±1.35)次。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254,P=0.0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464,P=0.226)。疗效在不同性别(χ2=0.208,p=0.649)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疗效在不同年龄(χ2=5.254,p=0.022)、发病部位(χ2=6.561,p=0.038)、皮损面积(χ2=4.179,p=0.041)和治疗次数(χ2=22.197,p<0.001)之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595nm脉冲染料激光与联合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是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安全有效方法。与单用PDL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好。血管瘤治疗效果还与患者年龄、发病部位、皮损面积和治疗次数有关。第四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顽固性寻常疣的疗效观察背景介绍:寻常疣是常见的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皮肤病,可以以各种方式去除,但尚未发现特效疗法。医生面临着挑战,尤其是治疗顽固性疣。有人提出,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的成功在于疣含有增生扩张的血管。目的:确定595nm PDL在治疗儿童顽固性寻常疣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调查了 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接受595nm PDL治疗的顽固性寻常疣患儿的医疗记录。随访时间为12个月以上。结果:60例顽固性寻常疣患儿共147个疣体接受595nm PDL治疗。76.9%的疣体完全被清除,平均治疗次数3.1±1.2次。会阴和肛周以及面部疣的完全清除率为100%,手部疣完全清除率为90.5%,跖部疣为61.5%,四肢疣为66.7%。147例疣体中,9例(6.1%)治疗后出现色素减退,3例(2.0%)出现色素沉着过度,3例(2.0%)出现水疱,2例(1.4%)出现轻微瘢痕,4例(2.7%)出现激光后即刻瘙痒反应。在12个月或更长时间的随访期后,80.3%的疣体没有复发。结论:595nm PDL是治疗儿童顽固性疣的有效,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会阴和肛周及面部的顽固性疣的疗效最佳。副作用少,远期复发率低。

刘春晖[5](2019)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各种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外科门诊的325例皮肤血管性疾病患者,均应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回顾性研究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皮损类型、部位及面积等因素对激光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所有患者随访超过3个月,明确相关不良反应是否得到改善。结果:各种类型的皮肤血管性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鲜红斑痣68.2%,蜘蛛痣98.3%,毛细血管扩张100.0%,草莓状血管瘤96.0%,混合型血管瘤70.6%,海绵状血管瘤13.8%;16岁组和712岁组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9.1%;不同部位的皮肤血管性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眼周82.6%,头面部84.5%,躯干80.2%,四肢82.0%;病变面积越小,有效率越高,病变面积≤1cm2的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治疗效果与性别无关;不良反应以暂时性充血水肿为主,均在12天内消退。结论:总之,595nm脉冲染料激光更充分地利用了选择性光热作用,除了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等深层病变基本无效外,对浅表皮肤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显着效果。另外,由于其配备了动态冷却装置,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目前是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比较理想的选择,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蔡翊鸿[6](2018)在《二氢丹参酮Ⅰ作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为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5%-10%。IH的发病机制至今模糊,约50%以上的患儿可自行消退,部分患儿在治疗后易出现色素沉着,同时伴有浅瘢痕、皮肤萎缩下垂等体征,严重者可能导致毁容,从而给患儿及家庭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激素和普萘洛尔是目前口服治疗IH的首要选择,两者在疗效显着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副作用,因而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仍需进一步探索。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疗特色,具有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医学中IH归属外科之“血瘤”,长于肌肤分肉之间,多因着经络阻滞,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当以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拟从中医学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化学,筛选具有活性的中药单体,为IH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选择。我们在前期研究中选取萜类化合物进行筛查,发现丹参提取的化合物抑制血管瘤作用明显,随后对丹参中主要的化合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提示二氢丹参酮I(DHTS)在丹参提取的化合物中疗效最佳,体外细胞增殖实验(CCK8)提示DHTS抑制血管瘤细胞的能力为普萘洛尔的近二十倍,故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DHTS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结合Hochest33258染色观察并探索DHTS对血管瘤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对血管瘤细胞凋亡通路中经典蛋白的变化;采用血管成管实验,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DHTS对血管瘤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是否对血管生成过程的关键蛋白VEGFR2及MMP9的表达有影响;进行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成瘤后,对裸鼠进行腹腔药物注射,观察DHTS是否对体内血管瘤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同时设立普萘洛尔对照组,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在DHTS作用于血管瘤细胞后,流式细胞技术提示其能显着引起血管瘤细胞早期凋亡,western blot提示DHTS在低浓度时更能诱发线粒体凋亡路径,高浓度时诱发Fas/Fasl凋亡途径;血管成管实验表明,DHTS能显着抑制血管瘤细胞血管生成,同时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VEGFR2及MMP9的生成;体内裸鼠移植瘤的实验初步证明,DHTS能抑制体内血管瘤的增殖,免疫组化提示其抑制作用可能与诱导血管瘤细胞凋亡及抑制血管生成相关。结论:DHTS对婴幼儿血管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体外及体内实验初步表明,DHTS作用效果显着优于普萘洛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血管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发挥作用。

叶珍珍,沈伊娜[7](2017)在《活化T细胞核因子在儿童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中提出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NFAT)包括5个亚型(即NFATl-NFAT5),最初发现其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发现其在非免疫系统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调控细胞组织的发育和生理过程。近些年来,许多研究发现NFAT的表达和功能异常与儿童疾病关系紧密。因此,该文就NFAT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其在儿童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李海涛,秦红斌,邵武国[8](2016)在《磷[32P]敷贴器在治疗儿童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管性疾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近来年,随着对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其治疗方法开始多样化发展,在临床工作中,有激光治疗、放射治疗、激素治疗、核素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均由优缺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对32P敷贴器治疗儿童血管瘤的应用进展及疗效观察进行探讨。

刘新献[9](2016)在《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三年收治的所有软组织血管瘤患儿,研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理念。比较口服药物及各种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复发病例因素分析,并探讨影响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我科2013.01-2016.04共收治的5865例儿童软组织血管瘤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得出收住院患者大型软组织血管瘤共529例,根据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将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1)研究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比较并发症的发生与预防:共237例患儿选择入列,年龄:≤5月,瘤体大小:5~10cm。男性:86例,女性:151例。根据时间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单纯治疗组:86例,单纯局部硬化治疗。操作过程:在DSA或B超引导下,对瘤体采用多点穿刺,回抽见血后,将聚桂醇或平阳霉素硬化剂缓慢注入瘤体组织中,至瘤体肿胀或变苍白为度。联合治疗组:151例,联合治疗(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完善相关检查,24h长程心电图正常后第2天始给予普萘洛尔口服,起始剂量1.0mg/kg/d,平均治疗时间为5-6个月,同时行局部硬化治疗,方法同A组。(2)比较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同平阳霉素或博莱霉素四联硬化剂瘤体内注射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共192例患儿采取了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选择年龄:≤5月,瘤体大小:5~10cm。男性:68例,女性:124例。根据治疗时间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71例经皮局部行平阳霉素或博莱霉素四联硬化剂治疗作为平阳霉素组,121例经皮局部注射聚桂醇原液(或泡沫状)作为聚桂醇组,两组病例在局部治疗同时行口服普萘洛尔药物治疗,术前瘤体部位局部消毒铺巾,经皮多点穿刺回抽见血后将配制好的硬化剂缓慢注入瘤体组织中。1次不能消退者,每隔7-10d再重复治疗。(3)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高血流量)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对影响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进行多因素分析:共85例大型软组织血管瘤,选择年龄:>5月,瘤体大小:≥5cm。男性,39例,女性46例。根据时间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单纯治疗组(33例):单纯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操作过程:全身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动脉造影,并超选择至瘤体供血动脉行造影术及明胶海绵或PVA栓塞治疗,栓塞后再次造影以观察治疗疗效;联合治疗组(52例):联合治疗(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操作过程:血管内栓塞方法同上,栓塞完毕之后同时行局部硬化治疗。两组病例在术后3天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1.5年。(4)探讨临床激素应用及放射介入治疗(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局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对婴幼儿卡梅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S)的临床疗效:共15例患儿诊断为KMS,完善术前相关检查。首先临床给予激素冲击疗法,再根据瘤体不同大小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其中,5例肿瘤直径<5cm,采用经皮多点穿刺局部治疗;7例肿瘤位于5~10cm之间,采用超选择经动脉栓塞治疗;3例肿瘤>10cm,采用联合治疗(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局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结果:(1)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237例患儿经追踪随访3个月~1.5年后,其中,单纯治疗组总有效率89.5%(77/86),平均疗程4.3次。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7%(146/151),平均疗程2.8次。联合治疗组在治愈率(X2=13.35,P<0.05)和总有效率(X2=5.045,P=0.025,P<0.05)上优于单纯治疗组。在并发症上,单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4%,联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8%,联合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纯治疗组(38.4%(33/86)vs 25.8%(39/151),X2=4.077,P=0.043,P<0.05。(2)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同平阳霉素或博莱霉素四联硬化剂瘤体内注射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192例患儿全部成功行局部硬化治疗。其中,平阳霉素组总有效率80.3%(57/71),治疗平均疗程3.8次。聚桂醇组总有效率93.4%(113/121),治疗总疗程2.2次。聚桂醇组总有效率优于平阳霉素组,X2==7.576,P=0.006,P<0.05。在并发症方面,平阳霉素组并发症较聚桂醇组发生率低(25.4%(18/71)vs 33.0%(41/121),X2=1.679,P=0.195,P>0.05,未发生过敏及肺纤维化等较严重并发症。(3)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高血流量)血管瘤的临床研究:85例大型软组织血管瘤均成功行单纯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或联合治疗。其中,单纯治疗组总有效率75.8%(25/33),治疗平均疗程2.8次,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2%(50/52),治疗平均疗程1.5次。两组在治愈率方面:X2=1.561,P=0.212,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治疗组,X2=6.245,P=0.012,P<0.05。在并发症方面,单纯治疗组并发症较联合治疗组发生率稍高(36.4%(12/33)vs32.7%(17/52),X2=0.064,P=0.996,P>0.05。两组病例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①供血动脉来源:a,单一来源64例(75.3%),总有效率95.3%(61/64),总疗程≥2次共5例(5.9%);b,混合来源:21例(24.7%),总有效率66.7%(14/21),总疗程≥2次共13例(15.3%);由此得出:单一来源较混合来源所占总例数多,治疗总疗程≥2次较混合来源少。且在总有效率方面单一来源优于混合来源,X2=0.688,P=0.008,P<0.05。②供血动脉数目:a.1支3例(3.5%),总有效率100%(3/3);b.2支27(31.8%),总有效率92.6%(25/27);c23支55(64.7%),总有效率85.5%(47/55)。由此得出:供血动脉数目:例数多少依次是:≥3支>2支>1支,总疗程≥2次例数依次是:≥3支>2支>1支,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1支>2支>>3支,X2=1.944,P=0.004,P<0.05。(4)激素应用及放射介入治疗(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局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幼儿卡-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15例患儿均成功行激素与介入治疗,13例完全治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86.7%(13/15)。其中,5例局部治疗2-7个疗程后均达到治愈标准,有效率100%(5/5);7例超选择经动脉栓塞治疗1-3个疗程后6例治愈,1例临床症状加重改为其他方法治疗,有效率85.7%(6/7);3例联合治疗患儿,2例治愈,1例无效,有效率66.7%(2/3)。个别患儿出现腹泻、食欲减退、发热等症状,对症处理2-5d后好转。结论:对年龄<5m患儿,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在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单纯局部硬化治疗,在硬化剂的选择与比较中,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较平阳霉素四联硬化剂总有效率高,治疗总疗程短;对年龄>5m患儿,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大型软组织血管瘤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少,且治疗安全,创伤小。对婴幼儿KMS患儿,采用临床激素与介入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及有效率。

张保刚[10](2014)在《β受体阻滞剂调控血管瘤细胞周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血管瘤增生速度及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探讨血管瘤增生速度与细胞周期的关系。2.观察不同年龄组儿童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血管瘤的消退情况。3.研究不同种类β受体阻滞剂对血管内皮细胞周期的调控。方法:1.天津市儿童医院2010-2013年接收的300例血管瘤患儿中,符合手术要求并且家长能够配合随访的患儿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患儿年龄为9周-5岁,平均年龄1.8岁。其中9周~1岁20例,1-2岁10例,3-4岁11例,4-5岁4例。定期随访,每周一次复诊,为期一个月。观察血管瘤直径,颜色及张力变化,并计算血管瘤增殖率。一个月后手术切除,所有标本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固定,石蜡包埋。5μm连续切片4张,行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染色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A、CyclinB1、PHH3)的表达,研究血管瘤增生速度与细胞周期的关系。2.从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血管瘤患儿中,按照Mulliken分类标准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48例,其中男16例,女32例,年龄1个月~5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位于头颈部27例,四肢13例,躯干部8例,所有病例此前均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结合研究一的结论,按年龄将病例分为增殖期组和非增殖期组。增殖期为0-1岁,非增殖期组为1-5岁。两组各24例。均给予口服β受体阻滞剂盐酸普萘洛尔片治疗,2个月后观察血管瘤消退情况,探讨β受体阻滞剂起作用的时期。3.传代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并通过测定血管瘤内皮细胞中人第八凝血因子相关抗原(FVIIIRag)的存在,以证明培养的细胞确实为血管内皮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药物;普萘洛尔组、美托洛尔组、丁氧胺组分别添加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和丁氧胺培养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ELISA免疫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DK4,探讨这三种β受体阻滞剂对血管瘤内皮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随访结果:9w-1岁其增殖率最大,为80%,颜色均为鲜红色,4w时稍有加深,张力持续增大,触之坚韧;1-2岁增殖率为56%,颜色由红色变为暗红色,张力增加,触之坚硬;3-4岁为11%,暗红色,肉眼观察无明显变化,张力增大不明显,触之一直较硬;4-5岁增殖率最小,为3%颜色有变淡趋势,张力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方法SP法染色可发现CyclinDl、CyclinA.CyclinBl及PPH3均表达于内皮细胞胞核中,且其表达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CyclinDl. CyclinA.CyclinBl及PPH3四者两两之间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8,0.53,0.56,0.62,P均<0.05)。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得出血管瘤增殖率与这四种周期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指数均呈正相关。2.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片治疗2个月后,其中增殖期组Ⅲ级8例,Ⅳ级12例,总有效率为83.4%;非增殖期组Ⅲ级2例,Ⅳ级1例,总有效率为1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快速增殖的HUVEC经不同的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丁氧胺和正常培养基作用24h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为对照组Gl期细胞为50.83%±6.32,S期细胞为40.67%±3.24,G2/M期细胞为10.87%±2.96,普萘洛尔组G1期细胞为75.32%±7.43,S期细胞为22.21%±3.58,G2/M期细胞为6.91%±2.80,美托洛尔组G1期细胞为65.23%±3.78,S期细胞为28.34%±5.01,G2/M期细胞为8.12%±4.12,丁氧胺组G1期细胞为71.38%±5.69,S期细胞为25.47%±4.68,G2/M期细胞为7.92±2.98%。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普萘洛尔、美托洛尔、丁氧胺三组细胞周期测定结果,其G1期细胞均明显增加。测得对照组CDK4含量为0.85±0.06ng/ml;普萘洛尔组CDK4含量为0.065±0.04ng/ml;美托洛尔组CDK4含量为0.56±0.10ng/m;丁氧胺组CDK4含量为0.27±0.08ng/ml.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进行组间相比较,普萘洛尔组的CDK4含量低于丁氧胺组,丁氧胺组的CDK4含量低于美托洛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可用于判断细胞增殖活性,其与血管瘤增生速度呈正相关。2.β受体阻滞剂对增殖期组有效,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机制而起到治疗血管瘤的效果。3.三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丁氧胺均可使细胞周期停滞,细胞分裂受阻。其主要阻滞G1/S的转换。4.β2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强于β1受体阻滞剂。

二、儿童血管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血管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2 β-受体阻滞剂治疗血管瘤的作用机制
3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特殊位置的婴幼儿血管瘤
4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用法用量
5 其他β-受体阻滞剂
6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安全性
    6.1 普萘洛尔
    6.2 噻吗洛尔
    6.3 阿替洛尔
7 小结

(4)595nm脉冲染料激光在儿童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概述
    2.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在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
    3.本课题探索性研究及目标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595nm脉冲染料激光小光斑联合大光斑治疗儿童面部蜘蛛痣的疗效观察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基线特征
        3.2 临床疗效
        3.3 不良反应
        3.4 复发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的疗效观察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不良反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疗效研究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基线特征
        3.2 临床疗效
        3.3 不良反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顽固性寻常疣的疗效观察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不良反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致谢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5)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二氢丹参酮Ⅰ作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植物萜类化合物对血管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研究背景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细胞培养与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方法
    1.2 结果
        1.2.1 萜类化合物对血管瘤细胞的增殖影响
        1.2.2 丹参中提取的化合物对血管瘤细胞的增殖影响
    1.3 讨论
第二部分 二氢丹参酮I对血管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研究背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培养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方法
    2.2 结果
        2.2.1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的增殖影响
        2.2.2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2.2.3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作用于血管瘤细胞后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2.2.4 流式细胞术检测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的凋亡作用
        2.2.5 Western blot检测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凋亡通路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部分 二氢丹参酮I对血管瘤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研究背景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培养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方法
    3.2 结果
        3.2.1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
        3.2.2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VEGFR2及MMP9 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部分 二氢丹参酮I对裸鼠移植瘤增殖的影响
    研究背景
    4.1 材与和方法
        4.1.1 细胞培养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
        4.2.1 裸鼠血管瘤造模及成瘤情况
        4.2.2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4.2.3 免疫组化法检测二氢丹参酮I及普萘洛尔对移植瘤的凋亡及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7)活化T细胞核因子在儿童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NFAT家族及其调节机制
2 NFAT蛋白与儿童疾病的关系
    2.1 NFAT蛋白与川崎病的关系
    2.2 NFAT蛋白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
        2.2.1 NFAT蛋白与巨核细胞白血病的关系
        2.2.2 NFAT蛋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
    2.3 NFAT蛋白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2.4 NFAT蛋白与与儿童其他疾病的关系
3 展望

(8)磷[32P]敷贴器在治疗儿童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磷[32P]敷贴器治疗儿童血管瘤的原理
二、磷[32P]敷贴器治疗儿童血管瘤的优点
    (一) 疗效佳
    (二) 操作简单
三、32P敷贴器治疗的副作用
    (一) 剂量控制不精准
    (二) 皮肤损伤
四、小结

(9)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英汉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第一部分 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2 临床资料及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2.3 疗效判断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并发症
    4 讨论
        4.1 普萘洛尔及硬化剂的治疗原理
        4.2 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3 两组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
        4.4 治疗无效病例多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同平阳霉素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5 临床资料和方法
        5.1 临床资料
        5.2 方法
        5.3 疗效判断标准
        5.4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临床疗效
        6.2 并发症
    7 讨论
        7.1 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的原理
        7.2 平阳霉素四联硬化剂的原理
        7.3 两种硬化剂的临床疗效比较
        7.4 对治疗无效病例因素分析
第三部分 超选择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8 临床资料和方法
        8.1 临床资料
        8.2 术前诊断及影像表现
        8.3 方法
        8.4 疗效评价
        8.5 统计学方法
    9 结果
        9.1 临床疗效
        9.2 术中造影表现
    10 讨论
        10.1 两种治疗方法原理及适应证
        10.2 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难点
        10.3 联合治疗的选择标准及必要性
        10.4 栓塞材料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10.5 影响临床疗效及无效病例的因素分析
        10.6 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
第四部分 临床激素与介入联合治疗婴幼儿卡-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方法
        11.3 疗效判断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临床疗效
        12.2 并发症
    13 讨论
        13.1 KMS的诊断与发病机制
        13.2 激素及局部硬化治疗原理
        13.3 血管内栓塞及局部治疗优势
        13.4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局限性及解决方案
    14 结论
    15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大型软组织血管瘤的治疗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β受体阻滞剂调控血管瘤细胞周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儿童血管瘤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及分期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各年龄段血管瘤增殖情况
        1.2.2 细胞周期蛋白在血管瘤中的表达(见图1-2~1-9)
        1.2.3 血管瘤增殖率与血管瘤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1.3 小结
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儿童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3 小结
三、β受体阻滞剂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周期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各组细胞周期测定结果(表4,图3-1)
        3.2.2 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DK4)的检测结果
    3.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儿童血管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儿童体表混合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D]. 阿依古再丽·麦麦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2]不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J]. 李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24)
  • [3]儿童血管瘤中miR-203与FGF-2的表达及意义[J]. 何晓俊,马玉成,黄穗.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05)
  • [4]595nm脉冲染料激光在儿童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D]. 张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5]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D]. 刘春晖.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二氢丹参酮Ⅰ作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机制研究[D]. 蔡翊鸿.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活化T细胞核因子在儿童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 叶珍珍,沈伊娜.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7(05)
  • [8]磷[32P]敷贴器在治疗儿童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李海涛,秦红斌,邵武国. 科技风, 2016(24)
  • [9]血管内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大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D]. 刘新献. 武汉大学, 2016(01)
  • [10]β受体阻滞剂调控血管瘤细胞周期的研究[D]. 张保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儿童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