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R复合外加剂在混凝土板施工中的应用

NMR复合外加剂在混凝土板施工中的应用

一、NMR复合外加剂在混凝土面板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华[1](2021)在《复合外加剂对胶凝砂砾石抗冻耐久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胶凝砂砾石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其成本低和易施工的特点决定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已有的研究和工程实例中发现,胶凝砂砾石具有抗渗性及抗冻性差的缺点,这一缺点影响着胶凝砂砾石的推广应用。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较少,本研究从与胶凝砂砾石有相似性的混凝土研究角度出发,总结出能够提升胶凝砂砾石抗冻耐久性的方法,从这些方法中选取掺入外加剂提升胶凝砂砾石的这一途径进行研究。研究过程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式共同进行,首先对选定的聚羧酸减水剂、引气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三萜皂苷)、氧化石墨烯、纳米硅粉外加剂进行不同比例的复合,并采用正交试验对经过过快速冻融试验的试件进行多种指标的测试,然后用极差分析和占优理论进行复合外加剂的优化分析,最后通过改进Multimoora对胶凝砂砾石的综合评价以验证试验结论。目的是为了配制出一种能够提升胶凝砂砾石抗冻耐久性的复合外加剂,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合外加剂的试验中,不同外加剂的复合对胶凝砂砾石的抗压强度值影响不同,通过极差分析,对胶凝砂砾石的冻融前后的抗压强度影响最大的是减水剂,对胶凝砂砾石的相对抗压强度影响最大的氧化石墨烯。在快速冻融试验中,对胶凝砂砾石20次冻融质量损失影响最大的是减水剂,对相对动弹性模量影响最大的是十二烷基硫酸钠。(2)通过对正交试验得到的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最优配合比,经试验验证,在不同水胶比和砂率下既具有通用性。该比例的复合外加剂在应用中占到胶凝材料的比例(按质量计)分别为:三萜皂苷0.04%、氧化石墨烯0.06%、纳米硅粉0.5%、减水剂0.4%。(3)通过SEM试验可以得到,不同外加剂对胶凝砂砾石的影响不同,但其主要作用都可以在SEM的图片中得以体现,同时研究指出氧化石墨烯和纳米硅粉的复合增强作用。通过微观形貌得生成物能够确定复合外加剂不存在明显的互相抑制作用。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得到,在不同正交试验组中,熵值信息与抗压强度有正相关关系,与孔隙度有负相关关系。(4)通过核磁测孔隙度试验,不同复合外加剂的试件的孔隙度均随着抗冻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正交组数据的极差分析可以得到,对孔隙度影响较大的外加剂是减水剂和纳米硅粉。同时分析发现冻融前后有害孔的孔径分布变化绝对值与抗压强度以及相冻融前后相对抗压结果基本上体现出一致的趋势。(5)采用改进的Multimoora法对不同外加剂的胶凝砂砾石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最终确定了试验组中的对胶凝砂砾石的综合性能最为有利的外加剂配比形式。运用该方法对胶凝砂砾石的综合评价结果,与通过正交试验的得到的实际指标数据的极差差分析结果得到的最优外加剂配比一致。这说明改进Multimoora方法能够准确和快速的实现胶凝砂砾石外加剂的掺量优化。

张歌[2](2020)在《负温环境下水泥水化过程调控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极端环境工程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许多重要工程将会跨越若干个冬季施工期的背景下,保障混凝土工程在寒冷环境下安全可靠、提高冬期施工的关键技术及理论基础愈加重要。水泥的早期水化硬化是保证冬期施工混凝土性能及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何在负温下促进水泥快速水化、保证强度持续发展、并避免冻害发生是需要攻克的难点。通常会采取保温蓄热养护方法,然而这类方法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会消耗大量能源而有悖于绿色环保的国策。掺入无机盐早强剂也是一种高效而经济的方法,但是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无机盐带来的弊端逐渐暴露,如钢筋锈蚀、碱-骨料反应、盐类析出等,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功能及安全性。因此,研究安全可靠的促进负温下硅酸盐水泥水化硬化的改性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通过试验研究了冬期施工环境下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形、抗压强度的演化规律,揭示早龄期混凝土受冻及解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解冻时间、最短等待时间、最小度时积描述其解冻过程,并以田口-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温度、试件尺寸、含冰量这几个影响因素对上述响应的影响程度,最终建立解冻时间的简化计算公式,为后续硅酸盐水泥负温改性试验参数的设定提供依据。其次,基于水泥负温水化必要条件及早期结构形成理论,建立了水泥早期水化几何模型,结合热力学模拟的水泥水化过程,提出毛细水状态、可冻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基于计算的不同水灰比、温度、龄期条件下完全冻结毛细水、部分冻结毛细水、不冻结毛细水对应的固相粒径范围及可冻水含量结果,结合消除完全冻结毛细水的判据,提出预养时间的确定方法及水泥负温性能改性思路。再者,以水化硅酸钙(C-S-H)晶种及纳米SiO2为改性组分,研究水泥的负温强度、水化过程、冻结特性及微结构。结果表明C-S-H晶种及纳米SiO2作为成核位点类早强组分结合数小时的预养时间,显着提高-5℃下硅酸盐水泥水化程度及抗压强度,促进水化产物在成核位点处快速生长,快速消耗可冻水,形成的水泥石早期结构降低毛细水凝固点,大大降低了冻胀破坏的风险。相比纳米SiO2,由于水泥主要水化产物C-S-H在C-S-H晶种上生长所需跨越的成核势垒更低,因此具有更好的改性效果。进一步,研究硫铝酸盐水泥作为改性组分对水泥负温性能、水化特征、冻结特性、微结构的影响,得到硫铝酸盐水泥对硅酸盐水泥在-5℃下的改性效果,揭示负温下硫铝酸盐水泥改性水泥机理。在无预养条件下,掺入较大掺量的硫铝酸盐水泥的硅酸盐水泥负温下的初始水化主要由C4A3S的水化主导,生成的针棒状钙矾石快速消耗自由水、降低可冻水含量及促进早期结构的形成。数小时预养条件下,小掺量硫铝酸盐水泥的硅酸盐水泥由于浓度效应和早期结构形成效应的共同作用,受冻的风险也被大大降低。最后,研究碱激发矿渣做为改性组分对硅酸盐水泥负温性能、水化特征、冻结特性、微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碱激发矿渣的掺入显着降低了水泥在负温下的凝固点,液相的存在为负温下水泥的持续水化提供了前提条件,碱激发矿渣/硅酸盐水泥胶凝材料体系在早期水化反应剧烈,负温下能够形成缩聚程度更高的水化产物和更致密的水泥石,从而显着提高了碱激发矿渣/硅酸盐水泥胶凝材料体系在-5℃、-20℃下的抗压强度。总之,考虑冬期施工环境温度及养护条件的差异,科学地选择C-S-H晶种、纳米SiO2、硫铝酸盐水泥以及碱激发矿渣对硅酸盐水泥进行改性的方法,可显着提高硅酸盐水泥的负温性能,避免早期冻害的发生和耐久性问题的困扰,保证混凝土的冬期施工绿色环保、安全可靠及高效地实施。

丁小蒙[3](2020)在《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及复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对建筑技术提出新要求,住宅建筑工业化向绿色装配式节能建筑发展是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基于传统冷成型钢组合墙体提出装配式秸秆板轻钢高强泡沫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简称为FCCSS剪力墙结构。其建筑理念为:在秸秆板与冷成型钢骨架组成的空间内灌注高强泡沫混凝土,基于秸秆板与泡沫混凝土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达到结构保温与承重维护一体化;秸秆板变农作物废弃物为建筑材料,属绿色建材范畴;型钢骨架与部分秸秆板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属预制装配式建筑。FCCSS剪力墙在墙体抗压与抗震性能研究中发现如下问题:1)现场浇筑的内填泡沫混凝土分层、整体性差,浇筑质量的离散性导致其受力产生的裂缝分布不均匀;2)竖向冷成型钢与泡沫混凝土发生明显的粘结滑移,协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3)无法观察内填泡沫混凝土加载过程中的破坏发展,墙体受力机理不明晰;4)工业化生产程度低,预制装配工艺需改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泡沫混凝土材料-墙体局部复合试件-墙体构件层面进行多尺度研究,提出基于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提升与预制装配工艺改进的FCCSS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本文研究的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Cold-formed Steel-Foamed Concrete,CFSFC)复合墙体拟用于多层村镇住宅结构建筑,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内填泡沫混凝土性能提升研究为提升墙体的整体性与受力均匀性及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的界面粘结力,对泡沫混凝土进行性能提升。基于硅烷偶联剂的水解与弱碱特性,制备泡沫混凝土强度提升工艺;结合硅烷偶联剂提升工艺,外掺粉煤灰漂珠、硅灰、纤维等材料,按不同掺量制备A06、A07、A08、A09四个等级的泡沫混凝土,进行抗压试验、劈裂抗拉试验、材料导热系数测定。基于试验结果得到新型轻质高强保温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此配合比制备的A07级泡沫混凝土的强度与导热系数分别相当于标准《泡沫混凝土》JGT 266-2011中A12级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和A06级的导热系数,解决了泡沫混凝土保温与强度不兼顾、易塌模、大面积浇筑易开裂的问题。(2)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研究通过粘结滑移单调推出与循环反复加载试验,研究泡沫混凝土强度、冷成型钢锚固长度、型钢腹板等间距开孔个数、型钢翼缘自攻钉个数、加载方式等因素对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影响。单调推出试验表明:1)单调加载试件的破坏模式因构造不同而不同,粘结滑移工作机理存在差别;2)型钢腹板有卷边冲孔或翼缘有自攻钉的试件,其荷载-滑移试验曲线于极限荷载区存在明显的峰值平台,下降段平缓且无明显残余段;3)极限承载力随等间距开孔锚固长度与翼缘自攻钉个数的增加而提升,提升幅度略有下降,故等间距开孔锚固长度与自攻钉个数需考虑经济性进行配置。循环反复加载试验表明:1)循环反复加载作用下的试件破坏形态较相似,卸载时变形恢复滞后;2)受压极限承载力大于受拉极限承载力;3)同构造试件,循环反复加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比单调加载严重,极限承载力与平均粘结强度均小于单调加载作用。基于单调推出试验提出的四段式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模型可较好地预测试件粘结滑移曲线形状与特征值,循环反复试验基于坡顶退化三线型模型提出的粘结滑移本构预测精度有待提高。(3)CFSFC复合墙受剪性能试验研究改进CFSFC墙体构造和预制装配工艺,对9片CFSFC复合墙体、1片FCCSS剪力墙及1片传统冷成型钢组合墙体进行足尺拟静力试验,考察有无内填泡沫混凝土及其强度等级、冷成型钢腹板开孔与否和截面尺寸与形式及布置间距、覆板情况、轴压比、高宽比、开洞口等因素对墙体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1)CFSFC墙体受剪破坏实质包括竖缝连接片处秸秆板严重撕裂破坏;泡沫混凝土密布交叉斜裂缝、最终被压溃破坏,后浇带处泡沫混凝土与预制部分泡沫混凝土粘结良好,斜向裂缝仍可在两部分延伸发展;多数自攻钉凹陷,少数自攻钉被剪断,秸秆板未脱落;型钢端柱局部屈曲。2)CFSFC墙体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刚度和强度退化、滑移与捏拢特性,无明显屈服点;承载力最大值后出现峰值平台区,使墙体的受力破坏成为具有一定延性的剪切破坏。3)CFSFC墙体受剪承载力较FCCSS剪力墙提升18.2%,型钢-泡沫混凝土界面滑移程度比FCCSS墙体轻,说明卷边冲孔工艺可有效这提升型钢-泡沫混凝土界面粘结锚固性能,进而提升墙体的整体性与抗侧承载力。(4)CFSFC复合墙受剪承载力计算: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与承载力计算公式从CFSFC复合墙体的破坏实质出发,基于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软化拉压杆模型,考虑泡沫混凝土因交叉斜裂缝压溃破坏而与竖向冷成型钢接触面产生滑移破坏,提出结合泡沫混凝土界面直剪杆系模型而建立适用于低矮CFSFC墙体的软化拉压杆-滑移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CFSFC复合墙的受力机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度高。CFSFC复合墙体的破坏形态和受力机理与传统冷成型钢及轻钢轻混凝土墙体不同,秸秆板难以定量分析秸秆纤维分布间距,既有剪力墙承载力计算公式考虑水平钢筋分布间距的数学模型表达式不适用于CFSFC墙体。基于CFSFC墙体的软化拉压杆-滑移理论计算模型提出适于此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相对误差在±10%内,可较好地预测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利用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墙体各组成部分对抗剪承载力的贡献,得出结论:当竖向配钢率ρ≤ 0.5%时,型钢抗剪承载力贡献率为4.3%~9.6%,秸秆板抗剪承载力贡献率约22%~29%,进行CFSFC复合墙体工程设计时可忽略型钢抗剪承载力贡献;当竖向配钢率0.5%<ρ<0.86%时,秸秆板与竖向型钢的抗剪贡献率较接近,可将承载力计算值乘以折减系数用以工程设计。从经济性与抗剪承载能力综合考虑,建议竖向型钢配钢率最大限值为0.5%。(5)CFSFC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基于CFSFC墙体试验荷载-位移骨架曲线,采用离散坐标法,建立基于割线刚度退化的骨架曲线函数。割线刚度数学表达式中弹性刚度与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都是基于墙体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推导而来,计算精度高。基于墙体试验滞回曲线,进行墙体滞回规律的分析,得出上升段滞回环形状由历史最大位移控制的结论。结合捏拢点与滑移段起点,将上升段曲线分为刚度单调变化的四段,第一段卸载段与第二段加载段采用Richard-Abbott曲线模型表示,第一、三段加载段采用直线表示,建立能反映墙体刚度退化、滑移捏缩特性的四线段非线性滞回模型。利用Origin2020b软件识别各段数学模型中的参数,得到的模型计算滞回曲线与试验滞回曲线吻合度高。由基于割线刚度退化的骨架曲线模型和四线段非线性滞回模型组成的恢复力模型,其表达式直观、参数易于识别,可为CFSFC复合墙体房屋非线性动力分析提供依据。(6)CFSFC复合墙体抗震设计建议基于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试验与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综合考虑CFSFC复合墙体的构造与受剪性能,提出墙体各组成部分设计建议,并对墙体施工工艺流程、防火与防水设计提出建议,拟为墙体工程应用设计提供参考。

黄瀚锋[4](2020)在《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演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江和跨海桥墩、桥梁梁体及水泥路面等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在日照辐射作用下表面温度很高,当这些暴露面遭受到疾风、寒流等空气冷却(以下简称“空冷”)式降温作用时,或者受到浪溅、雨水、冰雹等水冷却(以下简称“水冷”)式降温作用,表面温度又会急剧下降。当此类作用反复作用于结构混凝土时,会对混凝土材料产生冷热循环的环境热疲劳作用。空冷与水冷环境热疲劳作用由于降温机制不同,其影响机理并不相同,水冷环境热疲劳需要考虑水分迁移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高性能混凝土的拉压比低、脆性大,环境热疲劳作用势必对其性能造成显着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环境热疲劳模拟试验,研究空冷和水冷两种方式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HPC40、HPC60)力学性能和渗透性能的变化规律;采用纳米压痕、孔结构等微观试验,研究微结构的演化规律,结合理论分析,揭示基体和界面过渡区微结构变化的微观机理;在此基础上,考虑内部温度的演化特征,阐明高性能混凝土在环境热疲劳作用下的性能演化机理。实验室模拟微环境试验表明,相对湿度和温差作用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特征变化影响显着。随微环境相对湿度的提高,内部温度的响应时间缩短,表现为温度的初期上升速率增加,而后期上升速率下降。根据服役环境科学设计空冷和水冷环境热疲劳试验制度,研究了两种冷却方式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内温度的变化特征,高性能混凝土内部温度特征在两种冷却方式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类似,区别在于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温度特征的变化更明显;随两种冷却方式环境热疲劳作用次数增加,混凝土内同一深度达到峰值和谷值温度所需时间均相对延长,且延迟时间随深度的增加明显增大;深度0~25mm范围内混凝土热力学性能的劣化最严重。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HPC60)内部温度特征的变化更明显。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毛细吸水性能逐步劣化,尤其是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劣化更严重。随环境热疲劳作用次数的增加,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静弹性模量呈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劈裂抗拉强度最敏感;初期毛细吸水系数呈线性增大,而二次毛细吸水系数下降,且初期毛细吸水系数的变化更明显。超声波法和红外热像法均可反映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损伤的变化规律,前者较适用于损伤程度较轻的混凝土,而后者更适用于损伤严重的混凝土;以超声波声速值、表面平均温度升高最大值作损伤变量,建立了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力学性能衰减模型,所建模型可反映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基于非饱和流体理论,引入Bolzmann变量,建立了高性能混凝土在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的水分分布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吻合良好。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混凝土内外温差以及组成相间热学特性差异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微裂纹不断产生、发展及蔓延,造成宏微观性能劣化。采用纳米压痕技术测定了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后基体和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力学性能,二者微观力学性能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界面过渡区的降幅更明显,说明界面过渡区劣化是宏观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利用BSE图像分析技术对孔隙率和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界面过渡区宽度逐渐增大,尤其是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增幅更大。分别基于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理论和四重球模型,建立了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弹性模量预测模型,四重球弹性模量预测模型在混凝土性能评估中更安全。水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渗透性能的变化均可分为提升和劣化两个阶段,且无论性能的提升还是劣化,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变化更明显。基体微结构测定结果表明,基体微结构先增强后损伤;在水冷环境热疲劳过程中发生了再水化反应,有絮状、片状以及钙矾石类侵蚀产物等生成,再水化作用对基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修复作用,填充了过渡孔,使凝胶孔体积显着增加,增强了基体微结构。界面过渡区微结构测定结果表明,界面过渡区一直在劣化,且由于再水化反应和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相互影响,改变了基体内Ca(OH)2含量,导致界面过渡区在性能劣化阶段的损伤更严重。在水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再水化对基体的增强作用是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温度应力对界面过渡区的损伤作用是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

陈勇[5](2020)在《组合式超高性能混凝土永久模板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海混凝土工程,由于氯离子的侵蚀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寿命不足的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潮汐区和浪溅区,由于海浪冲刷和干湿循环,其问题更加突出。为保障沿海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提出将超高性能混凝土(简称UHPC)制作成永久模板,保护潮汐区和浪溅区混凝土结构的技术思路。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了组合式UHPC永久模板体系的设计,并针对其中的UHPC永久模板进行了设计、验算及试验验证,开发了UHPC填缝剂,对组合式UHPC永久模板叠合模型柱进行了轴压试验研究。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组合式UHPC永久模板体系由UHPC永久模板组成外围结构,内部填充普通混凝土;通过永久模板的拼缝设计、后期填充填缝剂等保障拼缝处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UHPC永久模板采用现有爬模工艺进行施工,其仅作为围护结构,不承受结构荷载;在保持原有普通混凝土结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在外层增加一层UHPC永久模板以提高结构耐久性。(2)参照现有钢模板尺寸,UHPC永久模板尺寸采用3m×2.4m×0.04m,模板四周设有15mm厚的肋条,模板中部设有竖肋三条。对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并配筋,再进行裂缝控制验算及挠度验算,计算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设计的UHPC永久模板足尺试件,承受30k N/m2的荷载时,其最大变形为4.0mm,永久模板表面未出现裂缝,满足实际使用要求。(3)以UHPC为基础,通过掺加膨胀剂、纤维素醚等添加剂,能够制备出粘结强度更高、收缩更小的UHPC填缝剂;膨胀剂不仅能减少填缝剂收缩,产生的水化产物填充填缝剂内部,提高密实度;纤维素醚提高填缝剂的保水性,使粘结界面处的水化反应充分进行,粘结强度提高;消泡剂提高填缝剂的密实性,填缝剂强度提高;可分散性乳胶粉显着提高填缝剂粘结强度。优选的填缝剂中添加剂掺量为膨胀剂6%+纤维素醚0.1%+消泡剂0.2%+胶粉2%,使用时流动度应控制在160mm-180mm之间。(4)组合式UHPC永久模板作为柱外模板时,采用带肋的永久模板较好的解决永久模板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粘接问题,保证永久模板与内部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受力。与同受力截面的整浇柱相比,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相似。(5)进行组合式UHPC永久模板构件设计时,应先按照结构原有的参数进行设计;施工时,在潮汐区与浪溅区处,进行UHPC永久模板的施工安装;拆模时,应拆除钢模板保留永久模板,待内部混凝土的体积趋于稳定时,进行填缝剂的填充。

赖韩[6](2020)在《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胶凝砂砾石(CSGR)是一种高水胶比、低胶凝材料用量的干硬性贫混凝土。CSGR坝具有就地取材、漫顶不溃和节省投资等优势,是一种以“宜材适构”和“宜构适材”为核心的更经济环保的新坝型,但CSGR材料筑坝的最大骨料粒径达150 mm,围堰可至300 mm,需通过大型施工机械振动碾压才能达到密实。因此,室内试验不可避免的受骨料级配和试件尺寸效应的影响,目前尚未有针对在多因素多水平协同作用下的CSGR材料特性研究,大量材料试验采用的是单因素轮换分析法,其研究成果与现实研究问题的差异较大,成果的转化率大大降低,使得材料试验研究往往滞后于工程实际。本文运用田口方法,克服了单因素轮换分析法的局限性,针对CSGR材料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配合比设计,围绕单位用水量(W)、单位水泥用量(C)、单位粉煤灰用量(F)和砂率(S)等四因素协同作用下的CSGR材料的工作性能、抗渗性能、力学性能等展开研究,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寻找数据随机性背后隐藏的统计规律,并定性的评价了抗渗性保护质量等级。结果表明:(1)W和F是影响VC值和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F对CSGR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改善作用显着;VC值与W、F、C和S均呈负相关的关系;抗压强度与W和S呈负相关的关系,而与F和C呈正相关的关系;二级配的CSGR材料的抗渗性较差,应采取表面防护措施。(2)影响VC值、60-d抗压强度和90-d抗压强度的稳定性及其大小的因素主次顺序一致,按影响程度从强到弱依次分别为W、F、C、S,F、W、C、S和W、F、C、S,并采用贡献率量化影响程度大小,S从24%增到30%对VC值和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显着,确定了影响VC值和抗压强度的稳定性及其大小的最优配合比组合。(3)建立了W、F、C、S等四因素协同作用下的VC值及抗压强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绘制了等值线图,对制备符合“宜材适构”和“宜构适材”的CSGR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田口方法研究CSGR材料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丰富了多指标控制体系的配合比设计,为实际工程中的CSGR材料配合比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唐冬云[7](2020)在《混凝土管片开裂对使用性能影响及抑制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交通需求与基础设施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地铁因其快速、高效、节能、准时等优势,无疑是改善城市交通的最佳利器,为促使地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地铁工程的性能安全稳定、质量可靠,其中为地铁工程质量安全提供保障的重要结构——混凝土管片,不仅承受各种车辆和水土压力等,同时还起到抵御有害物质的侵蚀,管片一旦出现裂缝将影响到管片的使用功能和服役期限,严重时会造成地铁事故,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管片裂缝进行控制,本文基于既有地铁工程现场的管片裂缝状态,展开原因分析和使用性能影响研究,在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工程实例试验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抑制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地铁管片项目实地调研,通过试验和观察以及监测等手段,并从受荷载和混凝土材料组分两方面全面分析裂缝产生的机理,总结管片生产制作、施工拼装及后期运营等三个阶段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裂缝存在危害到管片的受力、抗渗、耐久性等使用性能,进而提出裂缝控制的必要性和抑制措施的针对性。(2)针对混凝土组分引起的裂缝,通常向混凝土拌合物中添加膨胀剂以抑制开裂,但现有的检测方法并未科学掌握氧化钙型膨胀剂的反应历程,为此提出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硝酸锶催化—乙二醇—乙醇—苯甲酸溶液滴定法与TG-DSC热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凝土外加剂氧化钙型膨胀剂进行定量分析,以合理使用氧化钙类膨胀剂,进而控制混凝土裂缝。(3)鉴于管片生产制作过程中裂缝出现的原因,从混凝土管片材料组分着手抑制措施研究,由此开展混凝土内养护研究,采用硅烷偶联剂溶液改性轻集料,研究了其作为内养护介质的管片混凝土性能。通过合理控制硅烷偶联剂溶液浓度来提高内养护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内养护减缩效率,同时实现调控混凝土内部的湿度并以此降低收缩驱动力,并且能够使混凝土结构的自身抗力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有助于提升混凝土的抗裂性。(4)在混凝土管片生产制作时,通常水灰比和坍落度较低,以便满足强度要求,但由此影响高强度混凝土的流变性,采取了掺入新型化学外加剂的措施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流变性能改善。通过天然淀粉生物发酵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新型流变改性剂——高分子量生物胶,以极低掺量掺入新拌水泥混凝土中,即可有效提升拌合物粘聚性与稳健性,并使其具备显着的剪切变稀性与触变性,从而增加抗裂性能,抑制表面干缩裂缝。(5)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添加外加剂,其抑制裂缝的研究对象均是在试件和试块,为研究外加剂对在混凝土管片性能影响,有必要进行实际工程试验段应用研究,通过100环管片的对比试验,对经过改善后的试验组和未添加外加剂改善的对照组进行混凝土管片的抗渗、抗拔、抗弯性能试验,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在性能上更优,同时具备应用上的可行性。(6)就混凝土管片在施工拼装和后期运营阶段出现的裂缝提出抑制措施,对混凝土管片计算模型、受力以及拼装形式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反演分析,以内收敛位移值为变量,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出内收敛位移值与裂缝宽度函数,提出以内收敛位移量测值作为裂缝控制的新指标,更直观控制裂缝,同时经监测数据验证其有效性。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为混凝土管片制造和拼装以及运营过程中的裂缝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措施。与此同时,抑制裂缝的研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隧道已顺利运行并投入运营,对后期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杨苏[8](2020)在《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的基础建设飞速发展,国家推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建材政策,FPB轻质墙板作为符合标准的新型墙体材料正势如破竹,欣欣向荣,是国内墙体革新中非常好的替代产品。所以,开发其配套的FPB轻质墙板灌浆料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所使用的专用灌浆料存在的不足,如泌水率大、体积收缩较大、稳定性差、灌入细微缝隙能力欠缺等问题,本文研究制备出一种稳定性好、流动度高、微膨胀的FPB轻质墙板灌浆料,以满足不同工程的需求。通过控制变量法优化调整硫铝酸盐水泥-普硅水泥体系,探究不同比例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性能的影响。确定硫铝酸盐水泥最佳掺量15%,并初步确定了FPB轻质墙板灌浆料胶砂比1.0,水胶比0.5。通过聚羧酸、萘系、脂肪族减水剂试验对比,结果表明三种减水剂均可以显着改善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流动性,以及略微改善灌浆料的抗压强度。综合FPB轻质墙板灌浆料所需的性能指标及经济性,FPB轻质墙板灌浆料选择最优掺量为0.12%的聚羧酸减水剂。试验得知矿粉、粉煤灰、硅灰都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后期强度贡献最大,粉煤灰对初始流动度贡献最大,矿粉对30 min保留值贡献最大。通过正交试验得出15%粉煤灰+10%矿粉+5%硅灰的组合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强度及流动性的作用大小最显着。在该体系中加入8%的石膏可有效改善灌浆料的后期膨胀,并使膨胀与强度协调性良好。选择酒石酸、硼酸、硼砂、葡萄糖酸钠研究不同缓凝剂组合方式及掺量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缓凝剂的缓凝效果大小依次为酒石酸>硼酸>硼砂>葡萄糖酸钠。对后期强度影响较为缓和,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葡萄糖酸钠>硼砂>硼酸>酒石酸。缓凝剂的最佳组合为0.06%的葡萄糖酸钠和0.06%的酒石酸,能有效提高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各性能指标。

郭鹏飞[9](2020)在《含缓凝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其在水泥混凝土中缓凝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缓凝剂是一种能够延长水泥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使混凝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塑性的一种混凝土外加剂,它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研究。虽然混凝土的种类有很多,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缓凝效果差、对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有不良影响、与其他混凝土外加物相容性差,这极大的限制了缓凝剂在我国的发展与使用。超支化聚合物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分子量大,稳定性好,末端具有大量反应活性官能团,使其广泛用于材料改性。本论文旨在将超支化聚合物应用在混凝土缓凝剂领域,通过合成超支化聚合物并进行末端改性得到两种末端基团不同的超支化聚合物当做缓凝剂,通过各种手段验证其结构完整性,并研究了其对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内容:1.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THP)的合成及表征以衣康酸为核分子,以丁二酸和三乙醇胺为单体,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发散反应,通过控制核分子与各种单体的比例生成第一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THP-G1)、第二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THP-G2)和第三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THP-G3),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支化度的计算、聚酯多元醇羟值的测定以及元素分析,验证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分子结构是否完整。2.端羧基超支化聚酯(CTHP)的合成及表征对合成的HTHP-G1、G2、G3进行末端改性,利用酯化反应得到不同代数的端羧基超支化聚合物(CTHP),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成功地合成了预期的端羧基超支化聚酯结构;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改性条件进行了讨论,主要包括: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的用量。3.超支化型缓凝剂的性能测试将合成的不同代数的HTHP和CTHP掺加到混凝土中,通过性能测试,发现两类超支化型缓凝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有较好的影响,使混凝土泌水率有所提高、能有效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且HTHP-G3和CTHP-G3的性能优于G1、G2。4.超支化缓凝剂与不同掺料的相容性缓凝剂与其他混凝土外加物的相容性一直是一个问题,本文通过测试砂浆扩展度讨论合成的两种超支化型缓凝剂与水泥种类、矿物掺和料、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并通过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得到一个最佳配比,并研究了最佳配比下混凝土的基本性能。5.超支化型缓凝剂的缓凝机理通过Zeta电位、X射线衍射分析、水化热、扫描电镜等各种手段研究超支化缓凝剂的缓凝机理,得到超支化缓凝剂起到缓凝效果与其末端极性基团有关。这些基团能吸附在水泥粒子的表面,通过静电排斥力、抑制成核位点等方法延长凝结时间、并能降低水化速率、减少放热量,促进钙矾石(AFt)等的增长,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综上所述,在适量的掺量下,合成的HTHP和CTHP可以有效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同时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与减水剂、矿物掺和料等其他混凝土外加物的相容性良好,效果良好符合预期设想,可以应用在混凝土领域。

丛昕彧[10](2020)在《碱激发混凝土及其受弯构件静力与抗冲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要原材料的混凝土结构在大规模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随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于此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上述现实情况,可以充分消耗工业废料的“零”水泥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有望解决生产建设和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同于传统混凝土材料,碱激发胶凝材料具有快速凝结的突出性能,使其在遭受动力冲击而导致破坏的混凝土结构快速抢险工程中可发挥出显着优势。而也正是由于碱激发胶凝材料具有过早凝结硬化的特点,使其应用多被局限于预制混凝土商品。为了促进碱激发胶凝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以碱激发胶凝材料现存的应用难点为切入点,从凝结过程和凝结机制出发,对具有潜在缓凝效应的缓凝剂进行优化筛选,进而有效延长新拌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在此基础上,对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的静力与动力性能开展试验分析研究,包括材料性能、基本力学性能、基于应变率的冲击响应、钢筋-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以及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弯性能和动态冲击响应,并提出相关机理性分析与计算方法。首先,通过传统测试方法筛选能够延缓碱激发矿渣/粉煤灰胶凝材料凝结固化过程的有效缓凝成分。在此基础上,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缓凝成分对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凝结硬化过程的影响,并结合浆体针入度测试结果和温度的发展变化剖析凝结硬化过程。基于对试验数据的理论分析,揭示了由硝酸锌和葡萄糖酸钠组成的复合缓凝剂的作用效果与机理,并提出“浇筑临界时刻”以及类比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过程的四个不同时期:溶解期、凝结期、加速期和硬化期。其次,以碱激发矿渣/粉煤灰砂浆为研究对象,使用水淬矿渣(水渣)等体积代换河砂作为细骨料制备砂浆试件,以新拌砂浆的凝结时间、流动性能、流变性能、硬化砂浆的强度、自收缩、干燥收缩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指标评价水渣用量对于碱激发矿渣/粉煤灰砂浆体系综合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水渣的使用在不同方向和程度上影响着碱激发矿渣/粉煤灰砂浆的性能:随着水渣在细骨料体系内用量的增加,新拌砂浆的工作性能随之降低、凝结时间随之缩短;水渣的使用使得硬化砂浆的早期强度显着降低,但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水渣对力学性能影响的差异逐渐缩小;水渣的用量变化改变了硬化砂浆的微观毛细孔结构,进而影响了硬化砂浆的干燥收缩值。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水渣制备碱激发矿渣/粉煤灰砂浆具有可行性,验证了在碱激发胶凝材料中使用水渣作为细骨料的适用性。再次,基于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的基本配合比,使用不同体积的水渣代替河砂作为细骨料制备混凝土,研究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通过静力轴心受压试验和静力轴心拉伸试验,获得峰值应变、极限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并提出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通过SHPB冲击试验得到不同应变率引起的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动态冲击响应,包括峰值强度、极限应变、动力放大系数、应力-应变关系以及能耗水平,建立了预测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动力放大系数的计算模型。继而,通过对48个中心拉拔试件和16个梁式拉拔试件进行试验研究,得到混凝土类型、钢筋直径、保护层厚度、粘结长度和箍筋间距等参数对于钢筋-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并获得了粘结应力-滑移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粘结应力沿粘结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钢筋与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之间协同工作性能优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对比分析表明胶凝材料中较高的Ca O含量会降低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提出了以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为基本参数的钢筋-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极限粘结强度计算模型。进而,以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为变量,制备了6根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简支梁。通过四点弯曲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梁的静力受弯性能,获得了与不同受拉纵筋配筋率水平相对应的试验梁破坏模式、裂缝分布模式、荷载-挠度关系和能耗水平等。根据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的材料特性,提出了分别适用于分析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梁在开裂时刻和极限状态条件下的混凝土应力发展简化模型。基于所提出模型对试验梁进行截面内力分析,获得了适用于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梁的适用性验算和承载力计算方法。最后,完成了对10根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简支梁的跨中单点静力加载和落锤冲击试验。获得了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梁的冲击力时程曲线、跨中位移时程曲线以及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定量分析了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受弯构件在动力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响应。

二、NMR复合外加剂在混凝土面板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MR复合外加剂在混凝土面板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外加剂对胶凝砂砾石抗冻耐久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原材料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单掺试验方案
        2.2.2 基于正交设计的复合试验方案
        2.2.3 试验结果的正交分析
        2.2.4 试件的制备与养护
    2.3 试验方法
        2.3.1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2.3.2 动弹性模量试验
        2.3.3 核磁测孔隙度试验
        2.3.4 SEM电镜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外加剂对胶凝砂砾石抗冻性的影响
    3.1 抗冻性劣化指标的选择
    3.2 单掺结果分析
    3.3 复掺试验结果
        3.3.1 强度损失率结果分析
        3.3.2 快速冻融下质量损失率结果分析
        3.3.3 快速冻融下相对动弹性模量结果分析
        3.3.4 基于规范的复合外加剂初步优选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外加剂的抗冻机理研究
    4.1 物相分析
        4.1.1 SEM电镜试验
        4.1.2 SEM孔隙分布特征
    4.2 孔隙分析
        4.2.1 核磁共振孔隙度分析
        4.2.2 核磁共振孔结构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MULTIMOORA的复合外加剂确定
    5.1 引言
    5.2 改进MULTIMOORA的评价理论
    5.3 权重指标
        5.3.1 运用OWA算子法确定权重
        5.3.2 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
        5.3.3 确定综合权重
    5.4 基于Multimoora对胶凝砂砾石综合性能评价
        5.4.1 建立评价指标
        5.4.2 确定指标权重
        5.4.3 运用Mulitimoora对各试验组进行综合排序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2)负温环境下水泥水化过程调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泥负温下的水化
        1.2.1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及负温热动力学基础
        1.2.2 水泥浆体的冻结
    1.3 冬期施工方法
        1.3.1 保温防护
        1.3.2 外加剂
    1.4 硅酸盐水泥的早强改性方法
        1.4.1 成核位点型
        1.4.2 快速水化型
    1.5 文献的简析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凝土早期受冻及解冻特征
    2.1 引言
    2.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
        2.2.2 配合比
        2.2.3 试验方法
    2.3 混凝土早期受冻及解冻特征
        2.3.1 温度
        2.3.2 变形
        2.3.3 抗压强度
    2.4 混凝土解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参数分析
        2.4.1 混凝土解冻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2.4.2 特征参数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泥石可冻水量的计算
    3.1 水泥石可冻水量计算基础
    3.2 几何模型的构建
    3.3 基于水化热力学模拟计算的相体积
        3.3.1 热力学模拟基础
        3.3.2 热力学模拟结果
    3.4 计算结果
        3.4.1 毛细水冻结状态
        3.4.2 可冻水含量
    3.5 基于可冻水计算的水泥改性思路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S-H晶种及纳米SiO_2对水泥负温性能及水化机理影响
    4.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4.1.1 原材料
        4.1.2 配合比
        4.1.3 试验方法
    4.2 抗压强度
        4.2.1 C-S-H晶种及纳米SiO_2 掺量对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预养护时间对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水化特性
        4.3.1 水化热及动力学参数分析
        4.3.2 水化产物
    4.4 冻结特性
        4.4.1 相变温度
        4.4.2 可冻水
    4.5 微结构
    4.6 成核位点类早强组分改性水泥负温性能的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硫铝酸盐对水泥负温性能及水化机理影响
    5.1 试验方案
        5.1.1 原材料
        5.1.2 配合比
        5.1.3 试验方法
    5.2 抗压强度
        5.2.1 CSA掺量对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5.2.2 预养时间对CSA改性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5.3 水化特性
        5.3.1 水化热
        5.3.2 水化产物
    5.4 冻结特性
        5.4.1 相变温度
        5.4.2 可冻水
    5.5 水化产物形貌与微结构
    5.6 CSA改性水泥负温性能的机理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碱激发矿渣对水泥负温性能及水化机理影响
    6.1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6.1.1 原材料
        6.1.2 配合比
        6.1.3 试验方法
    6.2 抗压强度
    6.3 水化特性
        6.3.1 水化热
        6.3.2 水化产物
    6.4 冻结特性
    6.5 微结构
    6.6 环境效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及复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现有住宅建筑结构体系
        1.1.2 装配整体式秸秆板轻钢高强泡沫混凝土(FCCSS)剪力墙
    1.2 FCCSS剪力墙研究现状
        1.2.1 FCCSS剪力墙的发展与应用
        1.2.2 FCCSS剪力墙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泡沫混凝土、冷成型钢-混凝土粘结与复合墙体研究现状
        1.3.1 泡沫混凝土研究
        1.3.2 型钢-普通混凝土与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
        1.3.3 传统冷成型钢墙体与轻钢轻混凝土墙体抗剪性能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
    2.1 新型泡沫混凝土研发
        2.1.1 泡沫混凝土试验材料
        2.1.2 配合比计算方法
        2.1.3 配合比试验与结果
        2.1.4 泡沫混凝土性能提升机理
    2.2 粘结滑移性能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典型破坏模式
        2.3.2 荷载-滑移试验曲线及粘结作用机理
        2.3.3 荷载-滑移曲线特征值及因素影响分析
    2.4 单调加载试验粘结-滑移关系模型
        2.4.1 平均特征粘结强度回归分析
        2.4.2 特征滑移值回归分析
        2.4.3 (?)-S本构关系模型
    2.5 循环反复加载试验粘结-滑移关系模型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FSFC复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试件设计
        3.1.2 试件材料及性能
        3.1.3 试件制作及拼装
        3.1.4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
    3.2 试验现象
        3.2.1 墙体试件W80-1~5
        3.2.2 墙体试件W120-1~6
        3.2.3 试件破坏特征汇总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荷载-位移(F-Δ_s)曲线
        3.3.2 骨架曲线特征值
        3.3.3 抗剪承载力对比分析
        3.3.4 延性分析
        3.3.5 刚度退化分析
        3.3.6 耗能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FSFC复合墙体受剪承载力计算
    4.1 既有剪力墙体受剪承载力分析模型
    4.2 适用于CFSFC复合墙体的软化拉压杆模型
        4.2.1 传力机制
        4.2.2 力平衡方程
        4.2.3 材料本构方程
        4.2.4 变形协调方程
        4.2.5 求解流程
    4.3 软化拉压杆模型简算法
    4.4 计算混凝土界面直剪力的软化杆系模型
    4.5 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与验证
        4.5.1 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
        4.5.2 软化拉压杆-滑移模型验证
    4.6 CFSFC复合墙体受力机理分析
    4.7 CFSFC复合墙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7.1 既有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7.2 CFSFC墙体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FSFC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
    5.1 恢复力模型研究
        5.1.1 恢复力模型特性
        5.1.2 基于试验统计法提出的恢复力模型
    5.2 CFSFC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
        5.2.1 CFSFC复合墙体滞回规律分析
        5.2.2 CFSFC复合墙体骨架曲线模型
        5.2.3 CFSFC复合墙体滞回模型
    5.3 CFSFC复合墙体恢复力模型验证
        5.3.1 骨架曲线模型验证
        5.3.2 滞回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CFSFC复合墙体抗震设计建议
    6.1 CFSFC复合墙体各组成部分设计建议
        6.1.1 泡沫混凝土制备建议
        6.1.2 竖向冷成型钢设计建议
        6.1.3 自攻钉与连接片设计建议
        6.1.4 墙体门窗洞口加强设计建议
        6.1.5 墙体与地梁、墙体层间抗拔连接键设计建议
        6.1.6 墙体层间位移角限值设计建议
    6.2 基于墙体热工性能的泡沫混凝土设计建议
    6.3 墙体施工流程建议
    6.4 墙体防水、防火设计建议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本文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附录 A 拉压杆-滑移模型应用算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性能混凝土特点及其性能影响因素
        1.2.2 环境热疲劳作用下混凝土的损伤机理
        1.2.3 温湿度变化对混凝土内部环境及其性能影响
        1.2.4 混凝土基体和界面过渡区表征方法
    1.3 混凝土环境热疲劳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环境温湿度对高性能混凝土内部温度响应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原材料与配合比
        2.2.2 试件制备
        2.2.3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考虑微环境相对湿度和温差影响的混凝土内部温度响应分析
        2.3.2 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混凝土内部温度特征变化规律
        2.3.3 水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混凝土内部温度特征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宏观性能试验
        3.2.2 损伤表征方法
    3.3 力学性能与损伤模型
        3.3.1 抗压强度
        3.3.2 劈裂抗拉强度
        3.3.3 静弹性模量
        3.3.4 力学性能的比较
        3.3.5 损伤的表征
        3.3.6 损伤演化及模型研究
    3.4 毛细吸水特性
        3.4.1 毛细吸水特性的理论分析
        3.4.2 毛细吸水率计算模型
        3.4.3 毛细吸水量及毛细吸水系数
        3.4.4 水分分布预测
    3.5 劈裂抗拉强度与毛细吸水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空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微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微结构损伤机理
        4.2.1 试验概况
        4.2.2 微观力学性能
        4.2.3 基于BSE图像定量表征界面过渡区宽度
        4.2.4 微观形貌及损伤机理
    4.3 基于微结构演化的弹性模量预测模型
        4.3.1 基体微结构的影响
        4.3.2 基体和界面过渡区微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水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演化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宏观试验
        5.2.2 微观试验
    5.3 力学性能
        5.3.1 抗压强度与相对动弹性模量
        5.3.2 劈裂抗拉强度
        5.3.3 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的比较
    5.4 渗透性能
        5.4.1 毛细吸水特性
        5.4.2 氯离子渗透性
        5.4.3 毛细吸水系数与电通量的相关性研究
    5.5 微结构变化规律
        5.5.1 微裂纹特征
        5.5.2 孔结构特征
    5.6 本章小结
6 水冷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演化微观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概况
        6.2.1 化学结合水试验
        6.2.2 盐酸选择溶解法试验
        6.2.3 TG-DSC综合热分析试验
        6.2.4 SEM试验
    6.3 胶凝材料再水化分析
        6.3.1 化学结合水
        6.3.2 粉煤灰反应程度
        6.3.3 Ca(OH)2含量
        6.3.4 水泥的再水化程度
        6.3.5 再水化模型
    6.4 微观形貌及机理分析
    6.5 微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组合式超高性能混凝土永久模板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UHPC研究进展
        1.2.1 国外UHPC研究进展
        1.2.2 国内UHPC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永久模板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永久模板研究进展
        1.3.2 国内永久模板研究进展
    1.4 填缝剂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组合式UHPC永久模板的体系研究
    2.1 组合式UHPC永久模板体系组成设计
    2.2 UHPC永久模板概念设计
    2.3 组合式UHPC永久模板填缝剂选择及改性方案
    2.4 组合式UHPC永久模板使用方式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HPC永久模板设计与试验验证
    3.1 UHPC永久模板设计
        3.1.1 永久模板的计算参数取值
        3.1.2 永久模板的荷载及荷载组合效应计算
        3.1.3 永久模板的厚度计算
        3.1.4 永久模板的配筋计算及裂缝验算
    3.2 UHPC永久模板试验的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3.2.1 UHPC永久模板原材料
        3.2.2 UHPC永久模板制作方法
        3.2.3 UHPC永久模板试验方法
    3.3 UHPC永久模板力学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HPC填缝剂研究
    4.1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4.1.1 填缝剂原材料
        4.1.2 填缝剂制备方法
        4.1.3 填缝剂流动度试验方法
        4.1.4 填缝剂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4.2 填缝剂基准配合比研究
    4.3 憎水粉对填缝剂性能影响研究
    4.4 膨胀剂对填缝剂性能影响研究
    4.5 胶粉对填缝剂性能影响研究
    4.6 骨料最大粒径对填缝剂性能影响研究
    4.7 纤维素醚和消泡剂对填缝剂性能影响研究
    4.8 填缝剂优选配合比性能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HPC永久模板叠合柱试验研究
    5.1 模型柱的试验设计方案
    5.2 模型柱的制作
        5.2.1 UHPC永久模板的制作方法
        5.2.2 普通混凝土原材料及制作方法
        5.2.3 模型柱的制作方法
    5.3 模型柱实验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凝砂砾石坝的发展及工程应用
        1.2.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工作性能研究现状
        1.2.3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4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配合比设计
    2.1 田口方法及其应用
        2.1.1 田口方法的介绍
        2.1.2 田口方法的数据分析
    2.2 田口方法在胶凝砂砾石配合比设计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
    2.3 胶凝砂砾石试验原材料及其物理性能
        2.3.1 胶凝材料
        2.3.2 天然骨料
        2.3.3 水
        2.3.4 外加剂
    2.4 胶凝砂砾石配合比设计
        2.4.1 配合比参数设计原则
        2.4.2 配合比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工作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工作性能试验
        3.2.1 配合比设计方案
        3.2.2 原材料拌和方法及VC值试验方法
        3.2.3 VC值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3.3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VC值敏感性分析
        3.3.1 信噪比分析
        3.3.2 交互作用分析
        3.3.3 极差分析
        3.3.4 方差分析
        3.3.5 预测模型
        3.3.6 残差分析
        3.3.7 等值线图
    3.4 本章小结
4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抗渗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AUTOCLAM抗渗性试验
        4.2.1 配合比设计方案
        4.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4.2.3 抗渗性试验方法及原理
    4.3 AUTOCLAM抗气渗性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4.4 AUTOCLAM抗水渗性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抗压强度试验
        5.2.1 配合比设计方案
        5.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5.2.3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5.3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抗压强度敏感性分析
        5.3.1 信噪比分析
        5.3.2 交互作用分析
        5.3.3 极差分析
        5.3.4 方差分析
        5.3.5 预测模型
        5.3.6 残差分析
        5.3.7 等值线图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混凝土管片开裂对使用性能影响及抑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其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混凝土管片裂缝的成因和机理研究
        1.3.2 混凝土管片裂缝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1.3.3 混凝土内养护的研究
        1.3.4 氧化钙类膨胀剂水化历程研究
        1.3.5 混凝土组分对流变性影响的研究
        1.3.6 研究评述
    1.4 具体研究方法与总体技术路线
        1.4.1 具体研究方法
        1.4.2 总体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混凝土管片裂缝产生原因及对使用性能影响
    2.1 混凝土管片裂缝的状态
        2.1.1 盾构区间病害调研
        2.1.2 混凝土管片制作厂内裂缝分布情况
        2.1.3 运营地铁管片裂缝分布情况
    2.2 管片裂缝的类型
        2.2.1 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
        2.2.2 混凝土材料特性引起的裂缝
    2.3 管片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机理
        2.3.1 管片制作中的裂缝产生原因及机理
        2.3.2 管片拼装中的裂缝产生原因及机理
        2.3.3 隧道运营期间的裂缝产生原因及机理
    2.4 裂缝对混凝土管片的使用性能影响
        2.4.1 裂缝的存在影响管片的受力
        2.4.2 裂缝的存在影响混凝土管片的抗渗效果
        2.4.3 裂缝的存在影响混凝土管片的耐久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钙类膨胀剂的定量试验分析
    3.1 游离氧化钙的测定方法
        3.1.1 化学分析法
        3.1.2 物理分析法
    3.2 氧化钙类膨胀剂反应历程试验
        3.2.1 原材料
        3.2.2 试验具体方法
        3.2.3 试件及样品的制备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膨胀剂和水泥浆体中其他含钙矿物相对测试结果的干扰性
        3.3.2 掺膨胀剂混凝土水泥浆体中游离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含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硅烷偶联剂改性轻集料抑制开裂研究
    4.1 管片制作过程中的裂缝控制原理
        4.1.1 改善塑性干缩裂缝的措施
        4.1.2 改善塑性沉降裂缝的措施
        4.1.3 改善自生收缩裂缝的措施
        4.1.4 改善温度收缩裂缝的措施
    4.2 内养护对混凝土管片裂缝的抑制试验研究
        4.2.1 原材料
        4.2.2 硅烷偶联剂改性轻集料
        4.2.3 轻集料吸水率测试
        4.2.4 混凝土配比设计
        4.2.5 管片混凝土性能测试
        4.2.6 管片混凝土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4.2.7 管片混凝土集料界面测试结果分析
        4.2.8 测试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添加高分子量生物胶对管片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5.1 实验
        5.1.1 试验原材料
        5.1.2 试验配合比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水泥浆体流变性能
        5.2.2 混凝土工作性能
        5.2.3 高分子量生物胶作用机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管片衬砌力学和抗渗试验
    6.1 工程实例
    6.2 试验方法
        6.2.1 、管片检漏试验
        6.2.2 管片抗弯性能试验
        6.2.3 管片注浆孔预埋抗拔性能试验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1 外观质量检查
        6.3.2 管片检漏试验
        6.3.3 管片抗弯性能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管片受力变形的裂缝控制分析研究
    7.1 混凝土管片施工期的抑制开裂措施
        7.1.1 总推力控制措施
        7.1.2 管片环面和千斤顶撑靴控制措施
        7.1.3 盾构姿态控制措施
        7.1.4 盾尾挤压控制措施
    7.2 混凝土管片运营期的抑制开裂措施
    7.3 混凝土管片受力变形的控制研究
        7.3.1 管片计算方法
        7.3.2 接头模型
        7.3.3 管片计算荷载的确定
        7.3.4 管片拼装形式
        7.3.5 管片分块形式
        7.3.6 管片位移随时间的改变量
        7.3.7 管片受力反演分析确定裂缝控制指标
        7.3.8 监测数据验证裂缝控制指标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轻质墙板行业发展现状
        1.1.2 轻质墙板行业政策
    1.2 灌浆料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灌浆料发展概况
        1.2.2 国内灌浆料发展概况
    1.3 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研究与应用概况
        1.3.1 FPB轻质墙板产品体系
        1.3.2 FPB轻质墙板灌浆料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矿物掺合料
        2.1.3 石膏
        2.1.4 细集料
        2.1.5 外加剂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流动度测试方法
        2.3.2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3.3 竖向膨胀率测试方法
        2.3.4 凝结时间
第3章 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制备
    3.1 硫铝酸盐水泥-普硅水泥复合体系
        3.1.1 普硅水泥性能
        3.1.2 硫铝酸盐水泥性能
        3.1.3 硫铝酸盐水泥与普硅水泥复配
    3.2 胶砂比确定
    3.3 不同减水剂的选择与掺加
        3.3.1 减水剂的主要种类及结构特点
        3.3.2 减水剂作用机理
        3.3.3 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研究
        3.3.4 萘系减水剂的影响研究
        3.3.5 脂肪族减水剂的影响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矿物掺合料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影响
    4.1 矿物掺合料的种类与用量的确定
        4.1.1 硅灰、粉煤灰、矿粉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流动度的影响
        4.1.2 硅灰、粉煤灰、矿粉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强度的影响
        4.1.3 正交试验设计
    4.2 石膏用量的确定
        4.2.1 石膏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膨胀性的影响
        4.2.2 石膏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膨胀与强度协调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缓凝剂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影响
    5.1 不同缓凝剂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性能的影响
    5.2 缓凝剂复掺对FPB轻质墙板灌浆料性能的影响
    5.3 最优配方
    5.4 SEM微观分析
    5.5 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市场前景
        5.5.1 与原有产品的性能对比
        5.5.2 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成本核算
        5.5.3 工程应用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含缓凝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其在水泥混凝土中缓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缓凝剂的概述
        1.2.1 国内外缓凝剂的研究进展
        1.2.2 缓凝剂的种类
        1.2.3 缓凝剂的作用原理
        1.2.4 缓凝剂存在的问题
    1.3 超支化聚合物
        1.3.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点
        1.3.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3.3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第一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HTHP-G1)
        2.2.4 第二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HTGP-G2)
        2.2.5 第三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HTHP-G3)
        2.2.6 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3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与支化度的计算
        2.3.4 羟值测定
        2.3.5 元素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端羧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端羧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CTHP)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核磁共振氢谱
        3.3.3 元素分析
        3.3.4 改性条件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缓凝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配合比
        4.2.4 缓凝剂的性能测试方法
        4.2.5 水泥净浆流动度的测试方法
        4.2.6 混凝土泌水率的测试方法
        4.2.7 混凝土凝结时间的测试方法
        4.2.8 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支化型缓凝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3.2 超支化型缓凝剂对混凝土泌水率的影响
        4.3.3 超支化型缓凝剂对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
        4.3.4 超支化型缓凝剂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超支化型缓凝剂与不同掺料的相容性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配合比
        5.2.4 砂浆扩展度的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支化型缓凝剂与水泥的相容性
        5.3.2 超支化型缓凝剂与矿物掺合料的相容性
        5.3.3 超支化型缓凝剂与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
        5.3.4 超支化型缓凝剂与减水剂的最佳配比
        5.3.5 最佳配比下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5.4 小结
第六章 缓凝剂的缓凝机理
    6.1 引言
    6.2 实验设计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谈论
        6.3.1 Zeta电位
        6.3.2 X射线衍射分析
        6.3.3 水化热分析
        6.3.4 扫描电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碱激发混凝土及其受弯构件静力与抗冲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碱激发胶凝材料材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1.2.1 力学强度
        1.2.2 凝结时间
        1.2.3 流动性
        1.2.4 收缩性能
        1.2.5 微观结构
    1.3 工程性能与结构构件性能的研究现状
        1.3.1 基本力学性能
        1.3.2 粘结锚固性能
        1.3.3 受弯构件性能
    1.4 固体废弃物在碱激发胶凝材料中的应用
    1.5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应用
    1.6 研究现状简析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适用于碱激发矿渣/粉煤灰体系的缓凝剂优选与缓凝机制分析
    2.1 引言
    2.2 缓凝剂优选试验方案
        2.2.1 试验原材料
        2.2.2 试验配合比
        2.2.3 试验方法
    2.3 缓凝剂优选试验结果
        2.3.1 凝结时间
        2.3.2 抗压强度
        2.3.3 流动度
    2.4 缓凝剂作用机理分析
        2.4.1 核磁测试原理
        2.4.2 试验方案
        2.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渣细骨料对碱激发矿渣/粉煤灰砂浆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配合比设计
    3.3 试验测试方法
        3.3.1 凝结时间
        3.3.2 流动性
        3.3.3 流变性
        3.3.4 抗压强度
        3.3.5 收缩性能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凝结时间
        3.4.2 流动性
        3.4.3 流变性
        3.4.4 抗压强度
        3.4.5 收缩性能
        3.4.6 微观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与动态冲击响应
    4.1 引言
    4.2 静力基本性能与动态冲击响应试验方案
        4.2.1 试验配合比
        4.2.2 试件设计
        4.2.3 加载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强度发展
        4.3.2 静力轴心抗压性能
        4.3.3 静力轴心抗拉性能
        4.3.4 动态冲击响应
    4.4 本构关系分析
        4.4.1 静力轴心受压本构
        4.4.2 静力轴心受拉本构
        4.4.3 动态增大系数(DIF)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筋-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粘结性能
    5.1 引言
    5.2 中心拉拔试验设计方案与测试方法
        5.2.1 试件设计
        5.2.2 加载方案
    5.3 梁式拉拔试验设计方案与测试方法
        5.3.1 试件设计
        5.3.2 加载方案
    5.4 粘结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中心拉拔
        5.4.2 梁式拉拔
        5.4.3 粘结应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梁静力受弯性能及设计方法
    6.1 引言
    6.2 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梁设计
        6.2.1 构件设计
        6.2.2 试验材料
        6.2.3 制备与养护
    6.3 受弯性能试验方案
        6.3.1 试验装置
        6.3.2 加载制度
    6.4 受弯构件试验现象
        6.4.1 少筋试验梁
        6.4.2 适筋试验梁
        6.4.3 超筋试验梁
    6.5 受弯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6.5.1 荷载-跨中位移关系
        6.5.2 应变发展
        6.5.3 能耗分析
    6.6 碱激发混凝土梁计算方法
        6.6.1 正截面开裂弯矩
        6.6.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简支梁落锤冲击试验分析
    7.1 引言
    7.2 跨中单点静力加载试验
        7.2.1 试验构件
        7.2.2 加载方案
        7.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 落锤冲击试验
        7.3.1 试验构件
        7.3.2 试验方案
        7.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NMR复合外加剂在混凝土面板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外加剂对胶凝砂砾石抗冻耐久性的研究[D]. 王明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负温环境下水泥水化过程调控及机理研究[D]. 张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冷成型钢—泡沫混凝土粘结锚固及复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D]. 丁小蒙. 东南大学, 2020(02)
  • [4]环境热疲劳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演化机理研究[D]. 黄瀚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5]组合式超高性能混凝土永久模板体系研究[D]. 陈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D]. 赖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混凝土管片开裂对使用性能影响及抑制措施研究[D]. 唐冬云. 广西大学, 2020(02)
  • [8]FPB轻质墙板灌浆料的试验研究[D]. 杨苏.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9]含缓凝基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其在水泥混凝土中缓凝性能研究[D]. 郭鹏飞. 济南大学, 2020(01)
  • [10]碱激发混凝土及其受弯构件静力与抗冲击性能研究[D]. 丛昕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NMR复合外加剂在混凝土板施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