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道例题的教学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茹茜[1](2021)在《人教版新旧高中数学教科书“概率与统计”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概率与统计作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四条主线之一。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概率与统计将成为公民的必备知识。对新旧高中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了解我国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对教师体会与理解课程改革、促进概率与统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问题为:人教版新旧高中数学教科书有何异同点?进一步延伸至三个问题:两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在内容编排上有何异同?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有何异同?在例题与习题难度上有何异同?为研究上述问题,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确立研究框架与编码方式。其次,选取人教版新旧两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概率与统计”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框架,运用比较研究法从内容编排、教科书难度两大维度对新旧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编码处理。最后,对编码数据施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最终编码结果。对人教版新旧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编码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研究结论:(1)从内容编排上看,新版教科书“概率与统计”内容所占必修内容的比重更大、知识结构逻辑性也更强。旧版教科书更重视模型的操作应用,而新版教科书则更重视对统计、概率的理论体系构建。(2)从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看,新版教科书“概率与统计”内容广度略大,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新版教科书的内容深度也更大,有更多的知识点利用类比归纳、演绎的方式进行呈现。(3)从例题与习题难度上看,在统计内容方面,两版教科书在例题各难度水平上均无显着性差异,新版教科书的例题难度略高于旧版教科书;两版教科书在习题各难度水平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新版教科书的习题难度高于旧版教科书。在概率内容方面,两版教科书在例题的要求、知识点数量水平上均无显着性差异,在背景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新版教科书的例题难度略高于旧版教科书;两版教科书在习题的要求水平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背景、知识点数量水平上均无显着性差异,新版教科书的习题难度要高于旧版教科书。基于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注重知识理论的体系构建,体会数学的逻辑特色;(2)丰富概率与统计的知识呈现,加强数学的本质剖析;(3)重视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素养;(4)选取适应时代的问题背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黄媛[2](2021)在《高中数学例题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及课例研究》文中提出例题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点,是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和规范解题的起点。开展好例题教学,不仅能使高中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定理,法则等基础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习惯。因此,高中数学例题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首先围绕高中数学例题教学进行文献研究,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先调查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提出目前例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再制定课堂观察量表,利用其对高中数学例题课堂教学的课例进行研究,并对上课教师进行访谈,更深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从而找出课堂例题教学的问题,最后对课堂例题教学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本文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调查中,发现我们的例题教学取得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对此提出了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忽视例题本身所具有的教学功能;教师没有足够重视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师不能总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教师不重视例题教学后的归纳与反思;教师认为在课堂中讲授的例题的数量和难度适中。学生方面:学生对例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对例题学习缺乏思考;学生认为课堂中例题的数量足够多,例题的难度具有挑战性。(2)运用课堂观察量表对课例进行分析,结合课后对教师的访谈,分析课堂例题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方面:教师习惯“满堂灌”;在课堂上讲题时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例题教学后只总结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甚至不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难度有些超过学生的接受范围。学生学习方面:学生存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注重反思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对例题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练习相当少。综合以上的两个研究,对高中数学例题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设置针对练习,促进学习迁移。2注重例题的选择和例题的数量。3例题讲解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及时发现学生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
顾丹丹[3](2021)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的比较研究 ——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数学学者将研究的焦点由数学的工具性价值转向了数学的文化性价值,《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数学在人类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数学教科书以课标为导向,承载着数学知识,体现数学理念。由此,众多的数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选择对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指向的对象选取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为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采用文本分析法以小学数学教科书为文本材料对其中数学文化的呈现进行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数学文化在两版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年级分布、栏目分布、所属领域、具体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有代表性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根据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年级分布方面,两版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贯穿年级始终,各年级数量相差不大。在栏目分布方面,数学文化在两版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栏目分布不均衡,集中于习题栏目,其中,苏教版在习题和思考题栏目的数学文化数量大大超过人教版。在所属领域方面,两版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排较为接近,“数与代数”领域分布数量最多,苏教版在四个领域呈现的数学文化数量均比人教版多。在具体内容方面,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容在两版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量最多,尤其是苏教版,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密切结合,但在数学史、数学与科学技术、数学与人文艺术三个方面,人教版则略多于苏教版,数学史的呈现以显性数学史为主,数学与地理科学联系紧密,注重与人文的结合。根据以上结论,该研究对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编排提供了以下建议:首先,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渗透到例题、习题、思考题栏目中。其次,选取多元数学文化素材,多角度地欣赏数学文化。接着,拓展数学文化学习途径,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最后均衡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数量,适当增加隐性数学史,直接呈现历史上曾出现的对数学知识的概括,并进行重新编制,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实质,加强数学与科学的联系,增加有关生命、物质、高新科学的内容,感受数学的科学价值,增加数学在人文艺术中的应用,尤其是在音乐、美术和建筑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朱钊[4](2021)在《初中数学学困生元认知训练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沦为数学学困生。元认知的缺乏是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十世纪,数学家波利亚就已通过“怎样解题表”向世人传递着朴素的元认知训练方法。深入挖掘波利亚解题元认知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元认知训练,对提高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个案的方式,通过八周的两轮元认知训练,对选定的一名初二数学学困生的数学解题过程进行干预。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基于元认知理论和波利亚解题表,如何建构出能够帮助元认知水平提高的“教师提问问题单”以及“自我提问问题单”?(2)如何针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元认知特征进行元认知训练?(3)使用“教师提问问题单”、“自我提问问题单”以及相应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单能否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数学问题解决元认知水平?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作业评定法对研究对象的元认知现状进行测量并就结果进行分析。其次,在元认知、波利亚解题元认知思想以及数学学困生元认知训练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元认知三主因素九次因素和波利亚解题表建构出“教师提问问题单”和“自我提问问题单”,并介绍其使用策略,在几何证明专题中对研究对象的解题过程进行有引导的提问训练和解题反思训练。同时,基于解题经验精炼出相应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单,供后续使用。八周的元认知训练结束后,再对研究对象的元认知水平进行测量分析,评估“教师提问问题单”、“自我提问问题单”以及相应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单的有效性,并就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研究结果表明:1.充分挖掘波利亚解题表中的元认知思想,精炼出更贴近于日常数学解题与教学的问题,并用元认知三主因素九次因素进行检验,建构出“教师提问问题单”与“自我提问问题单”;2.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元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监控方面的能力极为薄弱,通过“教师提问问题单”、“自我提问问题单”进行有引导的提问训练,并制定相应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单,结合解题反思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数学问题解决元认知水平。3.使用“教师提问问题单”、“自我提问问题单”以及相应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单对数学学困生进行元认知训练,能有效提高数学解题元认知能力,其中元认知监控方面的提高比较明显。
于曈[5](2021)在《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分析》文中指出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对“例题”、“数学例题”、“数学习题”、“例题教学”等有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在对这些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定位的基础上,对例题教学的功能价值、编写原则以及国内外关于例题教学和有效教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学习研究和梳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传达是通过例题实现的.教师在课前对例题的选取、设计、编排,课中对例题的讲解,课后对例题的反思,属于例题教学的三个阶段,这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课题结合文献研究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笔者在工作中的教学实践经验,借助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着力研究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面向学生和教师,主要针对现行教学模式下,结合着教材例习题和高考题在课堂例题教学中的选用情况,对高中例题教学的现状作以调查研究,重点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待例题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等不同维度、多重方面的看法、愿景和影响,以及对于例题教学的课后反思情况.以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提出有助于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通过对学生有关例题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教师课堂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少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和主动反思的过程.学生对例题的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学生不愿意走出学习上的舒适区,希望题目难度适合自己,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题型,面对不确定的、不熟悉的题型有畏惧心理,面对挑战与困难,缺乏探索精神.(2)学生在意识上能够重视老师在课堂上的例题教学,但是在思维上存在一定惰性,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只会被动接收知识而不会主动积极思考.(3)学生的反思意识薄弱,对于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挖掘不够,很难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使得在解题过程中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通过对教师有关例题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例题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教师对例题缺少精心的设计,使得例题缺乏典型性和创新性.(2)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利用率不高,对于教材中的例习题和高考题的研究和挖掘不够深入,自身认识不足,容易就题论题,联系和延伸不足,使得学生的思维受限.教师在例题教学中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观点、兴趣的潜在培养.(3)忽视学生对例题的反思总结,学生没有深刻的反思过程,就不能有效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无法优化思维体系.分析影响高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多被动而缺乏质疑探究精神;教与学在认知上的不平衡导致师生间的对立矛盾;教师对例题教学的经验不足导致拓展延伸受限;反思总结不到位导致认识停留表层而抓不住本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基于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现状,针对于调查问卷中所调查研究的几个主方向,笔者主要从例题的内容设计、例题的教学方式和例题教学的反思这三个层面上对如何落实高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进行相关策略分析:(1)深挖教材和高考题,合理定位、重组,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例题,立足于例题的“源”与“流”,构建数学模型;(2)“讲透”例题,建立知识网络,适时提问,集中并活跃学生思维,变式拓展,深化和发散学生思维;(3)反思例题教学成果,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反思解题规律,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反思整合知识,创新设问,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本文为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参考建议,以能够更好的指导教师的例题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数学思维品质.
孙蕊[6](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十分重要,习题教学促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中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习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对笔者所执教的一所普通高中的物理习题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习题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等方面存在随意的成分,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及科学态度。因此,笔者基于现状调查,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在以物理习题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文献梳理后,从培养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如通过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典型性等策略培养学生物理观念、通过从情景化到再情景化-建构物理模型等策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通过重视情景创设-培养探索能力等策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等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笔者通过关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三个教学案例演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这些教学策略,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近6个月的对比教学后,通过考试成绩对比分析以及访谈分析进行了效果评价,学生成绩和学习兴趣都有所提升,表明该策略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孙彦婷[7](2021)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教科书作为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物化载体,长期对于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前者编写质量某种程度上能决定着后两者教与学的成效性。同时,教育部将于2021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启动各科教科书的修订工作。基于此,小学阶段数学教科书的修订即将开启,例题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也将面临重新修订这一历史时期新任务。实现例题功能最优化是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设计乃至设置的一项重要标准。在系统论的观点下,例题功能的实现必须要关注其与构成数学课程系统的其它因素间的关系,即例题是否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知识内容、是否适切于课标、是否适切于学生的学习等。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也明确在编写建议部分提出了“适切性”这一要求。为此,要对例题适切性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进行研究,构建例题适切性实然状态通向应然状态的桥梁,为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以及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重新修订助力。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明晰何为“例题适切性”,以“例题适切性”作为研究框架对中国和新加坡共3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进行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3个主要问题,依次为怎样判断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的适切性、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如何、满足适切性需要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未来走向何方。首先,本研究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研究起点,将“系统论”和“例题功能论”作为理论基础,从“小学数学教科书”系统内析取出“教科书知识内容”、“随堂练习”共2项例题内部适切性对象;从“小学数学课程系统内”析取出“课程标准”、“教师”、“学生”共3项例题外部适切性对象。以此,初步建立了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继而,从2020年9月——2021年1月本研究对分布于我国苏、浙、沪、皖、云、吉以及澳大利亚悉尼等地的26位小学数学例题专家、教研员以及小学数学教师展开了历时三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以优化初步建立的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修正后的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分为“内部适切性”和“外部适切性”两个维度,其下共含有5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25项四级指标、22项五级指标。最后,本研究根据构建的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对人教版、苏教版和新加坡MC版三个版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例题进行了适切性文本编码分析。同时,通过设计中英文问卷对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以及新加坡的小学和教育机构中共150名教师和31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其中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均加入了对比例题组以直观比较不同例题适切性程度的差异。为了排除版本倾向性、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对选入教师问卷的7组对比例题组共21道例题,选入学生问卷的2组对比例题组共6道例题均进行了翻译、重新整合图片、情境本土化、去版本标识等的处理。以此分析了例题适切性框架中的后2项二级指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人教版、苏教版、新加坡MC版三版教科书中的例题相比,新加坡MC版教科书中例题更为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系统内部”。新加坡版例题与“内部适切性”中指标的适切项超过与“外部适切性”中指标的适切项,即新加坡版例题与小学数学教科书系统内部的“知识内容”、“随堂练习”间具有更好的适切性。我国两版教科书中例题更为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系统外部”,在“内部适切性”和“外部适切性”两大维度中,其例题与后者间的适切程度高于与前者间的适切程度。总体上,新加坡版例题较为适切于“知识内容”,我国人教和苏教两版例题偏重于适切于“学生的学习”。具体比较我国两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可以发现,人教版例题在“示范功能”上更具优势,苏教版例题偏重于“延伸育人功能”。其次,基于例题适切性理论依据和判断指标,提出要设计适切于知识内容的例题、设计适切于例题的“随堂练习”、设计适切于课程标准的例题、增设适切性的教师教学辅助资源、设计适切于学生学习的例题等五大例题未来适切性发展走向。最后,指明了例题未来适切性的发展需要研究者提升对数学例题适切性的关注度、例题编制者提升对数学例题与数学课程系统内各要素间相关性的审视、教师提升对例题编写意图和学生数学思维的理解。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在研究视角上,本研究和以往例题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了从适切性的视角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构建了例题适切性分析比较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除了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静态的文本研究,还选用了调查法等动态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对国外教育机构进行了调研。除此之外,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优化论证了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在研究内容上,大多研究都是选择教科书的整体集中于初、高中学段进行比较,本研究单独对小学段的例题进行了比较研究且按知识主题归类选择例题而非直接按照年级比较其对应的例题。除此之外,在研究对象的版本上,尚未有研究同时比较人教版、苏教版和新加坡版三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
宋佳[8](2021)在《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教科书是国家教育发展质量与水平的直观反映,是教授课程、传播知识、承载教学理念的重要文本。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既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有国际视野,其基础教育成果显着,香港学生自1995年以来参加TIMSS与PISA测试成绩优异。因此研究大陆与香港数学教科书的异同,通过交流与碰撞,对两地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数学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本研究以两地课程指导文件为基准,以两地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大陆人教版《数学A版(2019)》与香港牛津版《New Century Mathematics(Second Press)2014》为研究对象。在集合与逻辑、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四领域中,分别从内容分布、广度与深度、呈现方式及数学文化等五维度进行比较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首先统计了两版教科书在章、节和页数的内容分布情况,两版教科书的知识点数量及其呈现方式,用模型方法分别计算出内容广度与深度,再选取重点知识进行个案分析。其次,从教科书整体、章和节三层次对二者的编写体例与栏目设置进行比较。再次,从内容分布、主题分类、栏目设置、运用形式及表达方式等六个维度比较两版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最后,利用SPSS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内容分布:两版教科书的内容分布趋势均可用“大杂居,小聚居”来形容,即四个领域交叉分布于每本书,但在一本书中属于同一领域的章节是顺次编排的。2.人教版整体内容的相对广度与相对深度均大于牛津版,即人教版“广而深”,牛津版“窄而浅”。3.呈现方式:人教版注重例题分析功能、问题链驱动教学、强调数学核心素养、倡导探索课外信息技术软件、通过思维导图训练梳理能力。牛津版强调例题示范功能、善用反例教学、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通过表格整理渗透对比思维与归纳能力。4.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总量,牛津版远多于人教版。两版数学文化在主题分类与栏目设置的分布趋势类似。人教版对数学文化的整体运用水平高于牛津版。两版对数学文化的表达形式相似,均以文字表述为主。两版教科书各具鲜明的编写特色。人教版:1.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2.注重数学史的融入。3.注重培养学生探究与建模能力。牛津版:1.分册可拆卸,便于弹性使用教科书。2.兼顾差异性,照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3.培养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终身学习意识。4.重视应用,渗透STEM教育思想。5.重视反例及归纳思想在教学中的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提出如下建议:1.优化教科书的自学便利性,渗透终身学习理念。2.加强教科书的系统设计,注重学段衔接。3.弹性设置课程,灵活使用教科书。4.突出栏目设置的多样化与针对性,兼顾学生差异。5.提高数学教科书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6.加强国民教育,开拓国际视野。
石逸吉[9](2020)在《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数学教育在国际大规模数学测评中表现优异。香港地区自1995年以来一直参与国际TIMSS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地区的数学成绩在连续6年的TIMSS测试中一直名列前五位。同样,香港地区的数学成绩在PISA数学领域测试中也是十分优异的。大陆与香港实行的是“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两地区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是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两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发展。教科书是课程研制中重要部分,通过对两地区数学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学习香港数学教科书中的优点,为大陆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通过对香港地区数学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以及大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对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以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New Century Mathematics两个版本教科书进行细致研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首先确定比较模型,其次对两地区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以及相关目标进行比较后,分别对两版本教科书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三个领域中内容分布、内容广度、内容深度、例习题难度进行比较研究,对两版本教科书中栏目设置、数学史融入、拓展性课程资源以及概念引入进行比较研究,并作具体个案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与启示。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在内容深度的刻画方面主要通过知识点概念与命题的呈现方式,主要包含:直观描述、类比归纳以及演绎三个层次,在内容难度的刻画上采用鲍建生的综合难度模型,对例习题难度进行刻画。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本文选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数与代数”领域,人教版教科书知识点内容呈现出窄而深特点,牛津版教科书呈现广而浅特点。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人教版窄而深,牛津版广而浅。在“概率与统计”领域,人教版教科书内容广度大于牛津版内容广度。在例习题难度方面,人教版例习题综合难度值处于牛津版例习题1水平和2水平例习题难度之间,难度值兼顾大部分能力水平的学生。在教科书栏目设置方面,牛津版教科书栏目设置更为丰富。在拓展性课程资源设置方面,牛津版拓展资源栏目多于人教版教科书。牛津版教科书的概念引入均以活动形式引入,旨在使数学活动贯穿于数学课堂。通过比较研究,两地区教科书各具特色,人教版教科书:重视数学生活应用、数学史融入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知识网的构建;牛津版教科书:弹性装订教科书、例习题分层设置,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注重教科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科书学材化。研究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可参考借鉴牛津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人教版教科书,可以更多的参考牛津版教科书,包括其数学课程的活动引入等;大陆地区数学教育可借鉴牛津版教科书数学教育方式,从基础教育做起,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
赵志超[10](2020)在《高中教材基本初等函数(Ⅰ)例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而例题是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高中数学教师比较重视例题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对教材中例题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教材例题过于简单,学生从中受益不大,也存在个别教师就题讲题没有发挥出例题功能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1.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中对应的例题包含哪些功能?2.一线教师是如何进行基本初等函数(Ⅰ)例题教学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围绕研究课题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梳理;其次,根据吴立宝、秦华对例题功能的阐述,把例题功能划分为巩固新知、解题示范、揭示思想方法、育人功能这四种,将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例题按照这四种功能进行分类,统计了各种功能例题的数量,重点分析了极具代表性的例题;再次,通过教学观摩,对课堂例题的讲解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在阐述自身体会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老师进行访谈调查并分析结果;最后,基于以上所有研究结果,总结一些有关高中教材基本初等函数(I)例题教学策略.
二、一道例题的教学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道例题的教学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人教版新旧高中数学教科书“概率与统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新版数学教科书编写改进的需要 |
1.1.3 概率与统计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4 高中数学教科书分析的研究现状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数学教科书 |
1.2.2 概率与统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重难点 |
1.5.1 研究的重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概率与统计的发展 |
2.1.2 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
2.1.3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韦伯模式 |
2.2.2 认知弹性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分析法 |
3.1.2 内容分析法 |
3.1.3 比较研究法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4.1 比较框架 |
3.4.2 数据处理 |
3.4.3 编码说明 |
3.5 研究思路 |
第四章 人教版新旧高中数学教科书“统计”内容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教科书体系结构的比较 |
4.1.1 内容分布的比较 |
4.1.2 内容设置的比较 |
4.1.3 体例栏目的比较 |
4.2 教科书例习题设置的比较 |
4.2.1 例习题数量的比较 |
4.2.2 例习题类型的比较 |
4.3 教科书内容难度的比较 |
4.3.1 内容广度的比较 |
4.3.2 内容深度的比较 |
4.4 教科书例习题难度的比较 |
4.4.1 例题难度的比较 |
4.4.2 习题难度的比较 |
4.5 教科书整体难度的比较 |
第五章 人教版新旧高中数学教科书“概率”内容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教科书体系结构的比较 |
5.1.1 内容分布的比较 |
5.1.2 内容设置的比较 |
5.1.3 体例栏目的比较 |
5.2 教科书例习题设置的比较 |
5.2.1 例习题数量的比较 |
5.2.2 例习题类型的比较 |
5.3 教科书内容广度与内容深度的比较 |
5.3.1 内容广度的比较 |
5.3.2 内容深度的比较 |
5.4 教科书例题与习题难度的比较 |
5.4.1 例题难度的比较 |
5.4.2 习题难度的比较 |
5.5 教科书整体难度的比较 |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
6.1 讨论 |
6.1.1 关于新旧两版数学教科书概率与统计内容体系结构的讨论 |
6.1.2 关于新旧两版数学教科书概率与统计内容例习题设置的讨论 |
6.1.3 关于新旧两版数学教科书概率与统计内容广度与内容深度的讨论 |
6.1.4 关于新旧两版数学教科书概率与统计例习题难度的讨论 |
6.2 结论 |
6.3 建议 |
6.3.1 注重知识理论的体系构建,体会数学的逻辑特色 |
6.3.2 丰富概率与统计的知识呈现,加强数学的本质剖析 |
6.3.3 重视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素养 |
6.3.4 选取适应时代的问题背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6.4 研究的创新点 |
6.5 不足与展望 |
6.5.1 研究不足 |
6.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2007 年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统计”编码 |
附录二 2007 年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编码 |
附录三 2019 年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统计”编码 |
附录四 2019 年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编码 |
致谢 |
(2)高中数学例题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及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样例学习理论 |
2.1.2 范例教学理论 |
2.1.3 迁移理论 |
2.1.4 LICC课堂观察范式 |
2.2 研究综述 |
2.2.1 高中数学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2 好问题的标准 |
2.2.3 关于例题选择的研究 |
2.2.4 关于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研究 |
2.3 小结 |
3 数学例题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问卷的调查维度与确定 |
3.1.5 问卷的信度 |
3.2 调查的结果与统计 |
3.2.1 教师问卷统计 |
3.2.2 学生问卷统计 |
3.2.3 结论 |
4 数学例题课堂教学课例研究 |
4.1 高中数学例题教学课堂观察表的构建 |
4.1.1 教师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 |
4.1.2 课堂观察表编制的设计步骤 |
4.1.3 课程观察量表的设计过程 |
4.1.4 课堂观察量表体系的权重确定 |
4.2 课例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4.2.1 课例呈现 |
4.2.2 课例分析 |
4.2.3 课例总结 |
4.3 课例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
4.3.1 课例呈现 |
4.3.2 课例分析 |
4.3.3 课例总结 |
4.4 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
4.4.1 访谈的对象及目的 |
4.4.2 访谈提纲 |
4.4.3 教师访谈结果 |
4.4.4 访谈分析 |
4.5 结论分析 |
5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调查研究(教师问卷) |
附录2 关于高中数学例题学习的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的比较研究 ——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的相关研究 |
(三) 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教科书 |
(二) 数学文化 |
二、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三、M.克莱因的数学文化原理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数学文化内容的分类 |
二、两版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的比较与分析 |
(一) 基本信息 |
(二) 年级分布的比较与分析 |
(三) 栏目分布的比较与分析 |
(四) 所属领域的比较与分析 |
(五) 具体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的结论 |
(一) 年级分布贯穿始终 |
(二) 栏目分布较为集中 |
(三) 所属领域有所偏颇 |
(四) 内容选取不均衡 |
二、研究的建议 |
(一) 融合数学文化与教学内容 |
(二) 选取多元数学文化素材 |
(三) 拓展数学文化学习途径 |
(四) 均衡数学文化的数量 |
结语: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初中数学学困生元认知训练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元认知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
1.1.3 波利亚解题表中的元认知思想 |
1.1.4 在一对一环境下开展的连续性的元认知训练的研究较少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元认知相关概述 |
2.1.1 元认知的含义 |
2.1.2 元认知的成分 |
2.1.3 元认知的一般测量方法 |
2.1.4 数学元认知 |
2.1.5 数学元认知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
2.2 数学学困生的元认知训练相关研究 |
2.2.1 学困生与数学学困生的含义 |
2.2.2 数学学困生的元认知特征 |
2.2.3 数学学困生的元认知训练 |
2.3 波利亚解题元认知思想 |
2.3.1 波利亚及怎样解题表的认识 |
2.3.2 波利亚解题表中的元认知知识 |
2.3.3 波利亚解题表中的元认知体验 |
2.3.4 波利亚解题表中的元认知监控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 研究过程 |
3.4 研究工具 |
3.4.1 元认知测量工具 |
3.4.2 元认知训练工具 |
3.5 研究对象元认知水平现状的调查结果 |
3.5.1 来自元认知问卷前测的结果与分析 |
3.5.2 来自元认知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元认知训练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1 第一轮元认知训练 |
4.1.1 第一轮元认知训练计划 |
4.1.2 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 |
4.1.3 训练计划的实施结果与反思 |
4.2 第二轮元认知训练 |
4.2.1 第二轮元认知训练计划 |
4.2.2 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 |
4.2.3 训练计划的实施结果与反思 |
4.3 两轮元认知训练的结果与总结 |
4.3.1 来自数学测试题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
4.3.2 来自元认知问卷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
4.3.3 来自元认知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数学学困生元认知训练的相关建议 |
5.2.1 对数学学困生的元认知训练要长期坚持 |
5.2.2 元认知训练应落实到具体的数学专题上 |
5.2.3 重视加强对元认知策略的训练 |
5.2.4 重视加强对题后反思的训练 |
5.3 研究反思 |
5.3.1 研究不足 |
5.3.2 推广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波利亚解题表 |
附录B“数学测试题”前测 |
附录C“数学测试题”后测 |
附录D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问卷量表 |
致谢 |
(5)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对例题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
1.1.2 学生例题学习存在的问题 |
1.1.3 教师例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例题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例题教学的功能 |
2.3 例题编写的原则 |
2.4 中外例题教学的研究 |
2.4.1 国外相关研究 |
2.4.2 国内相关研究 |
2.5 有效教学理论概述 |
3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目的 |
3.3 师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 调查的实施过程 |
4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4.1 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4.1.1 例题使用和学习的现状 |
4.1.2 学生对例题的看法 |
4.1.3 学生对例题教学方式的看法 |
4.1.4 学生对例题的课后反思情况 |
4.2 对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4.2.1 教师对例题的看法 |
4.2.2 例题的教学方式 |
4.2.3 例题教学后的反思 |
4.3 影响高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的原因分析 |
4.3.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
4.3.2 教与学在认知上的不平衡 |
4.3.3 教师对例题教学的经验不足 |
4.3.4 反思总结不到位 |
5 落实高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分析 |
5.1 深挖教材和高考题 |
5.1.1 着眼于“最近发展区” |
5.1.2 立足于“源”与“流” |
5.2 “讲透”例题 |
5.2.1 适时提问 |
5.2.2 变式拓展 |
5.3 反思例题教学成果 |
5.3.1 反思解题规律 |
5.3.2 优化创新设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非高考学年)数学例题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2: 高三数学复习课的例题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3: 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致谢 |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理论概述 |
2.1 核心素养的概念 |
2.2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
2.3 物理习题 |
2.3.1 物理习题的概念 |
2.3.2 物理习题的分类 |
2.4 物理习题教学 |
2.4.1 物理习题教学的作用 |
2.4.2 物理习题教学的认知特点 |
2.5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教学 |
2.5.1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教学特点 |
2.5.2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教学原则 |
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与成果分析 |
3.1 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
3.1.1 制定与实施问卷调查 |
3.1.2 学生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教师问卷调查研究 |
3.2.1 制定与实施问卷调查 |
3.2.2 教师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小结 |
3.3.1 学生和教师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
3.3.2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
3.3.3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3.3.4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
3.3.5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
4.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1 形成物理观念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1.1 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
4.1.2 加强选题的对比性和递进性 |
4.1.3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备性 |
4.2 发展科学思维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2.1 从情景化到再情景化,建构物理模型 |
4.2.2 从冲突到内化,突破定势思维 |
4.2.3 从一题多解到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独创性 |
4.3 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3.1 重视情境创设,培养探索能力 |
4.3.2 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
4.3.3 加强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 |
4.3.4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能力 |
4.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4.1 注重物理学史的渗透 |
4.4.2 提高解题的规范性 |
4.4.3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策略 |
5.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及其效果评测 |
5.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 |
5.1.1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选择题教学实践 |
5.1.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实验题教学实践 |
5.1.3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计算题教学实践 |
5.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效果测评 |
5.2.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
5.2.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的访谈研究 |
5.2.3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绩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2 提升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策略 |
6.1.3 教学实践研究成果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学生卷) |
附录二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 |
附录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学生卷) |
附录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7)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1节 研究缘起 |
1 数学例题适切性研究的现实诉求 |
2 新加坡数学教科书例题的可比性 |
第2节 研究意义 |
1 丰富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 |
2 为小学数学教科书实践提供参照 |
第3节 相关概念界定 |
1 小学数学教科书 |
2 例题 |
3 适切性 |
4 例题适切性 |
第2章 文献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
第1节 数学教科书例题的研究现状 |
1 数学教科书例题的本质研究 |
2 数学教科书例题的比较研究 |
3 课程、教科书适切性研究现状 |
第2节 样例、工作实例的研究现状 |
第3节 文献研究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1节 研究目的 |
1 厘清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概念和相关因素 |
2 构建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 |
3 剖析中新两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异同 |
第2节 研究问题 |
1 怎样判断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的适切性 |
2 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如何 |
3 满足适切性需要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未来走向何方 |
第3节 研究思路 |
1 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构建 |
2 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知识单元文本比较 |
3 师生视域下例题适切性的比较 |
4 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的优化策略 |
第4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具体的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章 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理论分析与框架初建 |
第1节 例题“适切性”的理论分析 |
1 例题“适切性”的理论基础 |
2 例题“适切性”的分析对象 |
第2节 数学教科书内部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
1 例题与知识内容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
2 例题与随堂练习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
第3节 数学教科书外部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
1 例题与课程标准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
2 例题与教师教学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
3 例题与学生学习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
第5章 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优化 |
第1节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1 专家选取、回馈积极系数和权威性 |
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 |
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 |
4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 |
第2节 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修正 |
1 数学教科书内部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修正 |
2 数学教科书外部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修正 |
3 修正后的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整体呈现 |
第6章 例题内部适切性分析 |
第1节 例题内部适切性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1 三版例题与“知识内容”适切性的比较 |
2 三版“随堂练习”与例题适切性的比较 |
第2节 例题内部适切性案例分析 |
第7章 例题外部适切性分析 |
第1节 例题外部适切性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1 三版例题与“课程标准”适切性的量化比较 |
2 三版例题与“课程标准”适切性的案例分析 |
第2节 例题外部适切性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1 三版例题与“教师认识”适切性的调查研究 |
2 三版例题与“学生学习”适切性的调查研究 |
第8章 适切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设计走向 |
第1节 例题适切性比较结论 |
1 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系统内部”的新加坡版例题 |
2 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系统外部”的人教、苏教两版例题 |
第2节 例题适切性优化建议 |
1 设计适切于知识内容的例题 |
2 设置适切于例题的“随堂练习” |
3 设计适切于课程标准的例题 |
4 增加适切的教师教学辅助资源 |
5 设计适切于学生学习的例题 |
第3节 提升例题适切性发展之方向 |
1 研究者提升对数学例题适切性的关注度 |
2 编制者提升对数学例题与数学课程系统内各要素间相关性的审视 |
3 教师提升对例题编写意图和学生数学思维的理解 |
附录 |
附录 A 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A.1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A.2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A.3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 B 教师调研问卷中英文版 |
附录B.1 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教师中文调查问卷 |
附录B.2 Teacher Questionnaire on the Relevance of the Worked Example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
附录 C 学生调研问卷中英文版 |
附录C.1 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学生中文调查问卷 |
附录C.2 Student Questionnaire on the Relevance of the Worked Example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
1.4.2 数学教科书研究 |
1.4.3 香港数学教育研究 |
1.4.4 数学文化研究现状 |
1.4.5 评述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1.1 人教A版教科书概况 |
2.1.2 牛津版教科书概况 |
2.2 研究模型 |
2.2.1 内容广度模型 |
2.2.2 内容深度模型 |
2.2.3 数学文化研究维度 |
第3章 大陆课程标准与香港课程指引比较 |
3.1 数学课程作用的比较 |
3.2 大陆课程目标与香港课程宗旨比较 |
3.3 课程框架比较 |
3.4 知识点呈现顺序比较 |
第4章 两版教科书内容分布比较研究 |
4.1 “集合与逻辑”内容分布比较 |
4.1.1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
4.1.2 牛津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
4.1.3 比较结果分析 |
4.2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分布比较 |
4.2.1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
4.2.2 牛津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
4.2.3 比较结果分析 |
4.3 “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分布比较 |
4.3.1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
4.3.2 牛津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
4.3.3 比较结果分析 |
4.4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分布比较 |
4.4.1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
4.4.2 牛津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
4.4.3 比较结果分析 |
4.5 两地教科书内容分布总体比较 |
第5章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研究 |
5.1 “集合与逻辑”领域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
5.1.1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
5.1.2 两版教科书内容深度案例分析 |
5.2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
5.2.1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 |
5.2.2 两版教科书内容深度案例分析 |
5.3 “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
5.3.1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 |
5.3.2 两版教科书内容深度案例分析 |
5.4 “统计与概率”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
5.4.1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 |
5.4.2 两版教科书内容深度案例分析 |
5.5 两版教科书整体广度与深度比较 |
5.5.1 整体内容广度比较 |
5.5.2 整体内容深度比较 |
第6章 两版教科书呈现方式比较研究 |
6.1 人教版教科书编排体例与栏目设置 |
6.1.1 整体编排体例 |
6.1.2 章的编排体例 |
6.1.3 节编排体例 |
6.2 牛津版教科书编排体例与栏目设置 |
6.2.1 整体编排体例 |
6.2.2 章编排体例 |
6.2.3 节编排体例 |
第7章 两版教科书数学文化比较研究 |
7.1 数学文化内容分布比较 |
7.2 数学文化主题比较 |
7.2.1 数学史主题分类 |
7.2.2 其他数学文化主题分类 |
7.3 数学文化的栏目分布 |
7.4 数学文化的运用方式比较 |
7.4.1 数学史运用方式 |
7.4.2 其他数学文化运用方式 |
7.5 数学文化的表现形式比较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8.1 结论 |
8.1.1 内容分布 |
8.1.2 内容广度与深度 |
8.1.3 编写体例与栏目设置 |
8.1.4 数学文化 |
8.1.5 两版教科书编写特色 |
8.2 建议 |
8.2.1 优化教科书的自学便利性,渗透终身学习理念 |
8.2.2 加强教科书的系统设计,注重学段衔接 |
8.2.3 弹性设置课程,灵活使用教科书 |
8.2.4 突出栏目设置的多样化与针对性,兼顾学生差异 |
8.2.5 注重数学教科书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 |
8.2.6 加强国民教育,开拓国际视野 |
8.3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研究法 |
1.3.3 个案分析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工具 |
1.6.1 内容广度 |
1.6.2 内容深度 |
1.6.3 例习题难度 |
1.7 创新之处 |
第2章 大陆与香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
2.1 课程总目标的比较 |
2.2 “数与代数”内容标准比较 |
2.3 “图形与几何”内容标准比较 |
2.4 “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比较 |
第3章 教科书“数与代数”内容比较 |
3.1 “数与代数”内容分布比较 |
3.1.1 人教版教科书 |
3.1.2 牛津版教科书 |
3.1.3 两版教科书代数内容整体分布比较 |
3.2 “数与代数”内容广度比较 |
3.2.1 内容知识统计结果 |
3.2.2 内容广度分析 |
3.3 “数与代数”内容深度比较 |
3.4 “数与代数”例题比较 |
3.4.1 例题数量比较 |
3.4.2 例题难度比较 |
3.4.3 一道例题的个案分析 |
3.5 “数与代数”习题比较 |
3.5.1 习题数量比较 |
3.5.2 习题难度比较 |
3.6 “数与代数”个案分析 |
3.6.1 二元一次方程 |
3.6.2 函数 |
第4章 教科书“图形与几何”内容比较 |
4.1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布比较 |
4.1.1 人教版教科书 |
4.1.2 牛津版教科书 |
4.1.3 两版教科书几何内容整体分布比较 |
4.2 “图形与几何”内容广度比较 |
4.2.1 内容知识点统计 |
4.2.2 内容广度分析 |
4.3 “图形与几何”内容深度比较 |
4.4 “图形与几何”例题比较 |
4.4.1 例题数量比较 |
4.4.2 例题难度比较 |
4.4.3 一道例题的个案分析 |
4.5 “图形与几何”习题比较 |
4.5.1 习题数量比较 |
4.5.2 习题难度比较 |
4.6 “图形与几何”个案分析——勾股定理 |
4.6.1 探究“勾股定理”的内容 |
4.6.2 “勾股定理”的应用 |
4.6.3 “勾股定理”逆定理 |
第5章 教科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 |
5.1 “统计与概率”内容分布比较 |
5.1.1 人教版教科书 |
5.1.2 牛津版教科书 |
5.1.3 两版教科书统计内容整体分布比较 |
5.2 “统计与概率”内容广度比较 |
5.2.1 内容知识点统计 |
5.2.2 内容广度分析 |
5.3 “统计与概率”内容深度比较 |
5.4 “统计与概率”例题比较 |
5.4.1 例题数量比较 |
5.4.2 例题难度比较 |
5.4.3 一道例题的个案分析 |
5.5 “统计与概率”习题比较 |
5.5.1 习题数量比较 |
5.5.2 习题难度比较 |
5.6 “统计与概率”统计活动个案分析 |
第6章 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 |
6.1 教科书栏目设置比较 |
6.2 教科书数学史融入比较 |
6.3 教科书拓展性课程资源比较 |
6.4 教科书概念引入比较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1.1 教科书内容比较结论 |
7.1.2 内容呈现方式结论 |
7.1.3 两版本教科书编写特色 |
7.2 启示 |
7.2.1 对教材编写等相关工作者 |
7.2.2 对一线数学教师 |
7.2.3 针对初中培养数学人才角度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高中教材基本初等函数(Ⅰ)例题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4.1 文献综述 |
1.4.2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教材例题分析 |
2.1 基本初等函数(Ⅰ)教材例题的整体情况 |
2.2 分析研究基本初等函数(Ⅰ)教材例题功能 |
2.2.1 巩固新知的例题研究 |
2.2.2 解题示范的例题研究 |
2.2.3 揭示思想方法的例题研究 |
2.2.4 育人功能的例题研究 |
第三章 典型基本初等函数(Ⅰ)例题教学课例及分析 |
3.1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例题教学的课例 |
3.1.1 基本情况分析 |
3.1.2 例题教学过程 |
3.1.3 课例评析 |
3.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例题教学的课例 |
3.2.1 基本情况分析 |
3.2.2 例题教学过程 |
3.2.3 课例评析 |
3.3 幂函数例题教学的课例 |
3.3.1 基本情况分析 |
3.3.2 例题教学过程 |
3.3.3 课例评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问卷调查及分析 |
4.1 问卷对象及目的 |
4.2 问卷提纲 |
4.3 问卷结果及分析 |
4.3.1 学生对例题的认识 |
4.3.2 学生对例题的教学方式看法 |
4.3.3 学生对例题的学习情况 |
4.4 小结 |
第五章 访谈调查及分析 |
5.1 访谈对象及目的 |
5.2 访谈内容 |
5.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例题的教学策略 |
6.1 教师教学策略 |
6.2 学生学习策略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一道例题的教学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教版新旧高中数学教科书“概率与统计”比较研究[D]. 李茹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中数学例题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及课例研究[D]. 黄媛.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3]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的比较研究 ——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D]. 顾丹丹. 扬州大学, 2021(09)
- [4]初中数学学困生元认知训练的个案研究[D]. 朱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分析[D]. 于曈.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D]. 孙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研究[D]. 孙彦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D]. 宋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9]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D]. 石逸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教材基本初等函数(Ⅰ)例题的教学策略研究[D]. 赵志超. 北华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