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浩[1](2021)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终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可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缓解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压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自我教育现实诉求由此凸显。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展开系统研究。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本文研究理论起点,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阐释;同时,本部分从强健身心素质、提升道德修养等六个方面明确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内容;另外,还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基本特征进行归纳,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中国古代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教育思想中深入挖掘有关自我教育的文化基因,阐述大学生自我教育思想来源;同时,本部分还从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竞争压力与挑战以及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人的发展现实需要两方面论析当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需要,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做好学理与现实支撑。第三部分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当前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概括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教育意识较淡薄、自我教育能力较薄弱等突出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家庭教育等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落脚点,指明大学生自我教育应遵循原则,并提出创造健康社会生态、营造良好学校氛围、优化家庭教育模式以及发挥个人要素作用四个方面以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对策。结论部分阐释当代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价值,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趋势,并提出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展望。

米楠[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作为育新人的主阵地,是连接受教育者和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受教育者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劳动习惯等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问题。受教育者中仍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对此,高校应着重关注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统一法,从高校角度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系统分析。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正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以及两者关系出发,进行深入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从中国古代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三方面来阐述劳动教育理论来源;同时,本部分还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才竞争压力与挑战的需要、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两方面来阐述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归纳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课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载体简单”“评价方法片面”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重智轻劳的不良社会观念影响”“未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日常劳动采取社会化管理”“唯成绩论等传统评价方法影响”四方面来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高校劳动教育应坚持的一般原则;同时本部分还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课建设”“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拓宽劳动教育载体渠道”“丰富劳动教育评价方法”四方面的具体对策,为高校劳动教育发展和受教育者成长成才提供有效途径。结论部分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及未来研究趋势,揭示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提出了自身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今后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深入挖掘。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姜茗超[4](2020)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两地试点到多省逐步推进,辽宁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正式启用新高考方案。高考改革赋予高中生更大的生涯规划自主空间,标志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迈入新时代。探讨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科教师为核心力量推进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具有学科渗透生涯教育的独特优势。通过生物教学渗透生涯教育,不仅有助于生涯教育在高中阶段的落地落实,也是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绝佳渠道,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梳理了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这四个发达国家在生涯教育实施方面的具体情况,论述了我国生涯教育的历史演进及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研究和实施现状,凝练了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调查了辽宁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现状与成效,并将不同生涯教育层次的学校进行了对比分析。经过调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辽宁省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现状出现两极分化,生涯教育优劣程度不同的学校在生涯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对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生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生涯教育开展形式的丰富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都会对学生的自我和职业认知水平以及生涯规划能力产生显着影响;绝大多数生物教师都认为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核心素养指导生涯发展的理念对增强学生应对未来职业选择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具有突出优势;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对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急剧攀升,现阶段普通高中亟需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涯教育模式和生涯指导体系。将调研过程所收集到的样本学校素材加工形成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典型教学案例,通过梳理其教学设计思路,剖析其教学行为和意图,呈现了依托于树立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思维、感受社会责任这三种类型的案例分析。最后,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四点实施建议:提高学校的生涯教育重视程度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增强学科教师的生涯教育意识和专业技能;遵循基于核心素养指导生涯发展的理念;建立“校-企-家”协同育人模式。

彭燕媛[5](2020)在《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道德是一个行业的底线。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产权职业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亟需提升。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促进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自身人格的完善,进而推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也在于知识产权领域职业道德素养高的专业队伍能够持续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更在于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研究可以弥补当下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严重不足,丰富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要内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是指接受过专门系统的知识产权专业训练、具备知识产权从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从事知识产权工作获取各类资源、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然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即谓适用且只适用于知识产权从业主体,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其宗旨,以保障知识产权职业活动为其职业目的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就其性质而言,除沿袭职业道德的非物质性、规范性以及实践性这三大属性外,又因知识产权职业群体的特殊,亦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这一属性。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初获成效,但同时尚存诸多问题。包括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存在缺失、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社会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惩不到位以及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等。细究问题之症结,一方面在于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在于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路径存在欠缺。为解决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从内容设计与方法运用的有效协调、意识提升与宣传活动的相互促进、直接教育与奖惩效应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参与与组织管理的合力推进四大方面提出理想状态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思路。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一方面应当基于职业道德性质和适用范围分析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构成,构建出一套统一且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内容体系。这套内容体系既应包含适用所有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共性化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即包括树立“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的职业理想;坚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职业信仰;秉持“爱岗敬业、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职业态度;承担“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保守秘密”的职业责任;遵守“办事公道、诚实守信、遵守行业规范”的职业纪律以及提升“不断学习与培育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业务能力等。同时,因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差异分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保护人员”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人员”三大类,这套内容体系也应包括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需适用的个性化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遵循“推动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人员应遵循“秉持知识产权执法与审判的客观公正”;知识产权服务人员应遵循“恪守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竞争精神”等核心职业道德内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实际养成还依赖于有效养成路径的设置。基于此,为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提高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可从与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相关的社会意识、宣传教育、奖惩以及组织管理四大层面采取相应的举措,设置有效路径。譬如,社会意识层面需有效提升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认识;宣传教育层面需着力提高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的效果;奖惩层面需规范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处理;组织管理层面需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进行科学的管理等。多措并举,共同促进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宋香玉[6](2020)在《小学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学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师生关系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并且始终贯穿于教育活动中,因此建立小学师生和谐关系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师生和谐关系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及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已有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五个构建小学师生和谐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其主要包括:教师要尊重及欣赏学生、教师应给予学生关爱、师生之间要平等真诚的沟通交流、学生要尊重老师、家长与教师之间要融洽配合。其次,围绕小学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对当前师生关系现状进行访谈调查,经研究发现,当前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教学影响下的教学合作相对被动、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关注程度较低、师生双方对情感交流重视程度不足、小学生自身缺乏积极性、家长对教师的工作缺乏理解与支持。最后,基于对上述理论及问题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策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做到尊重及关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沟通、坚定政治立场、提高个人素养等;第二,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学生应该做到尊重教师、配合教学、主动沟通等;第三,从家长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学会相互融洽并有效地沟通;第四,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家校合作、减轻教师负担。

李娜[7](2020)在《“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部分大学生选择了“宅生活”,他们长期地将自己封闭在家、宿舍、租住地等室内,拒绝外出和参与集体活动,主要使用互联网与外界交流,借助网络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依靠“宅”逃避来自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和挫折,这一现象已引起各界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的成长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本文认为,对于正处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提升各种能力素质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宅生活”现象的消极影响更为明显和突出。面对日益壮大的大学生“宅生活”群体,本文旨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深入研究大学生“宅生活”现象,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求针对原因探索出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的具体策略,为大学生尽快走出“宅生活”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全面梳理了“宅生活”现象的内涵、“宅生活”群体的特征、大学生“宅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以及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的具体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了笔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前提。对“宅”、“宅生活”现象进行了概念界定,阐述了“宅”的内涵、“宅生活”现象的内涵和“宅生活”群体的特征,同时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大学生“宅生活”现象的现状、“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以及大学生“宅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学术资料,又立足现实生活,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个别同学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宅生活”现象存在于部分大学生当中,并且这一现象对大学生的成长利弊共存且弊大于利,进而总结出“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身体“亚健康”疾病年轻化、造成心理封闭和社交障碍、影响学业和能力素质提升、导致社会化进程受阻。此外,还对大学生“宅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宅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部分大学生存在逃避心理和盲从心理、高校忽视心理疏导且课程和活动吸引力不足、父母片面重视学业轻视子女心理发展且家庭沟通不畅、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助长了“宅生活”。第四部分是本文的落脚点,主要介绍了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应遵循的教育原则和具体的策略。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应遵循的教育原则主要包括:循循善诱的疏导原则、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原则、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减轻大学生的逃避心理实现盲从心理的积极转化、高校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学与活动质量、重视子女心理发展搭建亲子沟通桥梁、营造有利于走出“宅生活”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周彦利[8](2020)在《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为载体,探究数学文化视角下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本文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梳理了数学文化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相关研究;从数学文化视角建构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功能、教学设计的功能和要求;从数学文化的三个层面梳理出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数学文化素材;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提出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教学设计的策略。数学文化的物质层面包含数学命题、数学问题、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精神层面包含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数学意识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人文活动层面包含数学史、数学应用等。小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数学文化理解囿于人文活动层面;教学素材偏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需求;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活动体验。不同课型教学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有:新授课聚焦图形的本质属性;实践课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练习课注意渗透基本的思想方法;复习课重视凸显图形的应用价值;讲评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教学设计的策略有:研读教材时彰显数学文化的层次性;学情分析时关注学生对数学文化的需求;教学目标明确数学文化的要求;教学素材重视学生对数学美的感悟;教学过程凸显数学文化的引领;变式练习注重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和策略,以《圆的周长》为例,从凸显数学美的领悟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数学文化亟待走向日常教学课堂,并且也是能够实现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就一定能让数学文化真切存在于日常数学课堂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一定会得以释放,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源泉。

庞茗月[9](2020)在《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及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从原始农业社会的个别教育,到历经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渗透下的教育变革与创新,技术对教育的赋能引领着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的跃迁,教育信息化正以理想的速度稳步促成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作为在线学习高阶发展典型代表之一的教育虚拟社区也不例外,不论是传统教育或是现代教育,教育的对象都始终如一,那便是“人”,是统称为具有变动不居心理特征的“学习者”,在此,从人的本质出发,不免激起对伦理问题的思索。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是教育虚拟社区的直接作用对象,社区中学习者的诸多行径将直接影响着社区活动的进展程度与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教育虚拟社区伦理为教育虚拟社区中的人伦道德之理,面向学习者的教育虚拟社区活动便是人伦关系互动产生的始点,面对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行为出现的伦理隐患,我们有必要对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行为进行有原则的伦理规约。因此,基于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的研究基础,为深层次靶向社区中学习者研修及教育虚拟社区发展的相关伦理诉求,着重对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及其作用蕴涵进行研讨,解析伦理规范对社区学习者行为导引机理,构建出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并准确剖释学习者伦理规范对社区不忘初心、不违本心、不负真心的正向推动作用。研究依托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本科课程实践学习平台“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加之笔者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多年积累的学习、导学、管理与研究经验,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研究开展更是提供了明晰的思路与操作上的可行性。通过与诸多网络学习平台和社区组织者、学习者等专家、学者进行深切咨询、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全方位应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系统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构建出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并对社区学习者遵循伦理规范后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以切实保障学习者伦理规范对社区学习者所应予以的伦理学意蕴,具体的研究进程如下:首先,明晰研究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梳理相关国内外学术思想史,阐述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其次,对本研究的关键相关概念“社区”到“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到“教育虚拟社区伦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到“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等给出明确界定;再次,以儒家道德修养、教育虚拟社区生态交往、边沁功利主义、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和康德义务伦理等相关理论的主旨思想为指导,结合相关标准化原则遵循,对调查问卷从设计、修正、施行到发放、回收、分析使之透明化,多种实证方法剖析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数据,同时,构建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实证检验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作用,从社区主体、文化、发展三层次具体阐明伦理规范作用蕴涵;最后,从内容、方法与结论上对本次研究进行归纳,领会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而有效展望。

唐丹[10](2020)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之一,要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形式和途径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盛行,使得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富媒体性等特点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国使用新媒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仅非常关键,而且十分紧迫。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仅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更鲜见传播效果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问题及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主体内容共分为6个部分。论文在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概念、传播渠道、传播特点、传播功能及其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分析了用于评估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等。论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模型和评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过模型构建与推导,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综合评价结果为优秀,明确了影响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各类关键因素。论文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受众、传播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在新媒体时代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以供决策参考之用。

二、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证研究法
        3.逻辑与历史统一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解读
        1.自我教育概念界定
        2.大学生自我教育概念诠释
        3.大学生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的关系阐释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与特征
        1.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
        2.大学生自我教育特征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思想来源与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思想来源
        1.中国古代思想家自我教育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自我教育思想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自我教育思想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现实需要
        1.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才竞争压力与挑战的需要
        2.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人的发展现实需要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调查说明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情况介绍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问题
        1.部分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较淡薄
        2.部分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不明确
        3.部分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不全面
        4.部分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较单一
        5.部分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较薄弱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复杂社会环境增加大学生自我教育难度
        2.学校部分因素影响大学生自我教育效果
        3.不良家庭教育削弱大学生自我教育基础
        4.大学生内在因素制约自身自我教育发展
四、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应遵循原则与现实对策
    (一)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应遵循原则
        1.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2.思想教育与行为约束相结合原则
        3.自我教育目的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原则
        4.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导向相统一原则
    (二)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对策
        1.创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健康社会生态
        2.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学校氛围
        3.优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个人要素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证研究法
        3.逻辑与历史统一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概念及主要内容
        1.劳动概念的界定
        2.劳动教育概念的界定
        3.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特点及主要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需要劳动教育助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理论来源与现实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理论来源
        1.中国古代思想家劳动教育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教育思想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劳动教育思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才竞争压力与挑战的需要
        2.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调查说明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情况介绍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课缺乏
        2.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3.劳动教育实践载体简单
        4.劳动教育评价方法片面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智轻劳的不良社会观念影响
        2.未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校园日常劳动采取社会化管理
        4.唯成绩论等传统评价方法影响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原则
        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
        3.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
        4.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对策
        1.加强劳动教育课建设
        2.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3.拓宽劳动教育载体渠道
        4.丰富劳动教育评价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现状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4)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4.1 生涯教育理论及国内外高中生涯教育的研究和实施现状
        1.4.2 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4.3 辽宁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1.4.4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案例分析
        1.4.5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实施建议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调查法
        1.5.4 课堂观察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涯
        2.1.2 生涯教育
    2.2 生涯教育相关的理论基础
        2.2.1 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的特质-因素理论
        2.2.2 舒伯和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2.2.3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3 相关研究综述
    3.1 国外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研究及实施现状
        3.1.1 美国
        3.1.2 澳大利亚
        3.1.3 英国
        3.1.4 日本
    3.2 国内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研究及实施现状
    3.3 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3.3.1 管理规范化
        3.3.2 教师专业化
        3.3.3 学科素养化
        3.3.4 形式多元化
4 辽宁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方法与工具
    4.2 生物教师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4.3 生物教师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访谈调查与分析
    4.4 学生生涯教育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4.4.1 对自我的认知
        4.4.2 对职业的认知
        4.4.3 对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了解
        4.4.4 生涯教育开展情况
        4.4.5 对生涯教育的需求
    4.5 调查结论
5 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案例分析
    5.1 建立生命观念,为职业生涯拓展宽广格局
    5.2 培养科学思维,为职业生涯提供发展路径
    5.3 感受社会责任,为职业生涯树立高远理想
6 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实施建议
    6.1 提高学校的生涯教育重视程度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6.2 增强学科教师的生涯教育意识和专业技能
    6.3 遵循基于核心素养指导生涯发展的理念
    6.4 建立“校-企-家”协同育人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的人才需求
        1.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召唤
        1.1.3 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的必然趋向
    1.2 研究价值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相关概念厘析
    2.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探析
        2.1.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涵义
        2.1.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特征
        2.1.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类型
    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解析
        2.2.1 “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概念解读
        2.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2.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特点
        2.2.4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性质
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探析
    3.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取得的成效
        3.1.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业已取得的有限提升
        3.1.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业已采取的有效举措
    3.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3.2.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存在缺失
        3.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社会意识薄弱
        3.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3.2.4 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惩不到位
        3.2.5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3.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之症结
        3.3.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尚不明确
        3.3.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路径存在欠缺
4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
    4.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之理论依据
        4.1.1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4.1.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4.1.3 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理论的警示
        4.1.4 孔子“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示例
    4.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思路
        4.2.1 内容设计与方法运用的有效协调
        4.2.2 意识提升与宣传活动的相互促进
        4.2.3 直接教育与奖惩效应的有机结合
        4.2.4 自我参与与组织管理的合力推进
5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体系
    5.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构成
        5.1.1 基于职业道德性质的内在维度
        5.1.2 基于职业道德适用范围的内在层次
    5.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共性化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5.2.1 职业理想: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5.2.2 职业信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5.2.3 职业态度:爱岗敬业、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5.2.4 职业责任: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保守秘密
        5.2.5 职业纪律:办事公道、诚实守信、遵守行业规范
        5.2.6 职业业务能力:不断学习与培育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
    5.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个性化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5.3.1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推动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5.3.2 知识产权保护人员——秉持知识产权执法与审判的客观公正
        5.3.3 知识产权服务人员——恪守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竞争精神
6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路径选择与优化
    6.1 社会意识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认识之有效提升
        6.1.1 从战略高度认识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
        6.1.2 加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研究
    6.2 宣传教育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效果的着力提高
        6.2.1 “政府指导、高校主导、企业辅导”的主体体系设置
        6.2.2 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方式
        6.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内容的“精确化”
    6.3 奖惩层面: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规范处理
        6.3.1 完善并落实对奉行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励机制
        6.3.2 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惩戒力度
    6.4 组织管理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科学管理
        6.4.1 完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机构
        6.4.2 构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组织管理机构的联动机制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6)小学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文献综述
一、小学师生和谐关系的理论解读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二)师生和谐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三)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小学师生和谐关系的原则分析
    (一)不同研究者的师生和谐关系原则一览表
    (二)小学师生和谐关系原则分析
三、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过程
    (五)研究结果
四、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教学影响下的教学合作相对被动
    (二)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关注程度较低
    (三)师生双方对情感交流重视程度不足
    (四)小学生自身缺乏积极性
    (五)家长对教师的工作缺乏理解与支持
五、小学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从教师为主导的角度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二)从学生自身参与的角度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三)从家长与教师融洽沟通的角度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四)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7)“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前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宅”
        2.1.2 “宅生活”现象
    2.2 “宅生活”群体的特征
        2.2.1 不喜外出不善社交
        2.2.2 痴迷于某事物
        2.2.3 逃避压力和挫折
        2.2.4 生活习惯不健康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理论
第3章 “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及“宅生活”现象的成因分析
    3.1 大学生“宅生活”现象的现状调查
        3.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结果的分析
    3.2 “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
        3.2.1 身体“亚健康”疾病年轻化
        3.2.2 造成心理封闭和社交障碍
        3.2.3 影响学业和能力素质提升
        3.2.4 导致社会化进程受阻
    3.3 大学生“宅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
        3.3.1 部分大学生存在逃避心理和盲从心理
        3.3.2 高校忽视心理疏导且课程和活动吸引力不足
        3.3.3 父母片面重视学业轻视子女心理发展且家庭沟通不畅
        3.3.4 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助长了“宅生活”
第4章 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应遵循的教育原则和具体的策略
    4.1 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应遵循的教育原则
        4.1.1 循循善诱的疏导原则
        4.1.2 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4.1.3 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原则
        4.1.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4.2 应对“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的具体策略
        4.2.1 减轻大学生的逃避心理实现盲从心理的积极转化
        4.2.2 高校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学与活动质量
        4.2.3 重视子女心理发展搭建亲子沟通桥梁
        4.2.4 营造有利于走出“宅生活”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契合时代需求
        1.1.2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数学文化
        1.1.3 “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现状:呼吁数学文化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2.1.1 数学文化内涵的研究
        2.1.2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2.1.3 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2.1.4 数学文化课程及校本教材开发的相关研究
    2.2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相关研究
        2.2.1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心理学研究
        2.2.2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研究
        2.2.3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设计研究
    2.3 数学文化视角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相关的研究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
    3.2 夸美纽斯直观性教学原则
    3.3 范希尔几何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3.4 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教学模式
4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认识
    4.1 对核心概念的再认识
        4.1.1 数学文化
        4.1.2 数学教学设计
        4.1.3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设计的关系
    4.2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认识
        4.2.1 小学“图形与几何”物质层面的教学内容
        4.2.2 小学“图形与几何”精神层面的教学内容
        4.2.3 小学“图形与几何”人文活动层面的教学内容
    4.3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目标的认识
        4.3.1 小学“图形与几何”物质层面的教学目标
        4.3.2 小学“图形与几何”精神层面的教学目标
        4.3.3 小学“图形与几何”人文活动层面的教学目标
    4.4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功能的认识
        4.4.1 传承基本知识,锻炼基本技能
        4.4.2 体会思想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4.4.3 培养数学思维,形成创新意识
        4.4.4 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
        4.4.5 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
    4.5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功能的认识
        4.5.1 在教学过程中彰显知识与技能的传承
        4.5.2 在几何教学中整体感知数学的美
        4.5.3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5.4 在问题解决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5.5 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5.6 在图形应用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4.6 对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要求的认识
        4.6.1 物质层面:把握几何内涵,体现图形价值
        4.6.2 精神层面:关注活动体验,发展数学思维
        4.6.3 人文活动层面: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应用图形
5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现状分析
    5.1 小学“图形与几何”内容中蕴含数学文化素材的现状
        5.1.1 小学“图形与几何”内容中的数学文化素材
        5.1.2 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蕴含数学文化素材现状分析
    5.2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5.2.1 数学文化理解囿于人文活动层面
        5.2.2 教学素材偏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需求
        5.2.3 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活动体验
6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6.1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不同课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6.1.1 新授课要聚焦图形的本质属性
        6.1.2 实践课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
        6.1.3 练习课要注意渗透基本的思想方法
        6.1.4 复习课要重视凸显图形的应用价值
        6.1.5 讲评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6.2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的策略
        6.2.1 研读教材时彰显数学文化的层次性
        6.2.2 学情分析时关注学生对数学文化的需求
        6.2.3 教学目标明确数学文化的要求
        6.2.4 教学素材重视学生对数学美的感悟
        6.2.5 教学过程凸显数学文化的引领
        6.2.6 变式练习注重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7 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案例
    7.1 教学设计案例
        7.1.1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凸显数学美的视角
        7.1.2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7.2 教学设计分析
        7.2.1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分析——凸显数学美的视角
        7.2.2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分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8 结论与反思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9)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什么是教育虚拟社区
        2.1.1 社区与虚拟社区
        2.1.2 教育虚拟社区
    2.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界说
        2.2.1 伦理与网络伦理
        2.2.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
        2.2.3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
    2.3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涵义解析
        2.3.1 学习者
        2.3.2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
        2.3.3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
第3章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构建
    3.1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的理论基础
        3.1.1 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
        3.1.2 教育虚拟社区生态交往理论
        3.1.3 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
        3.1.4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理论
        3.1.5 康德的义务伦理理论
    3.2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的原则
        3.2.1 以人为本原则
        3.2.2 公平公正原则
        3.2.3 一致同意原则
        3.2.4 互惠互利原则
        3.2.5 节制无害原则
    3.3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实证分析
        3.3.1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3.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1.2 调查问卷的前测与修正
        3.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3.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3.3.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3.3.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3.3.2.3 基本信息分析
        3.3.2.4 各因素的统计分析
        3.3.2.5 因子分析
        3.3.2.6 聚类分析
        3.3.3 实证分析小结
        3.3.3.1 学习行为规范
        3.3.3.2 社区交互规范
        3.3.3.3 道德品行规范
    3.4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确立
第4章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实施作用分析
    4.1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实施作用调查
        4.1.1 伦理规范作用问卷设计与实施
        4.1.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1.3 问卷题项的统计分析
        4.1.4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4.1.5 小结
    4.2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作用分析
        4.2.1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社区知行互促作用
        4.2.1.1 交往规范化:学习者个人权益保障有力
        4.2.1.2 修养内蕴化:学习者道德品行高尚优良
        4.2.1.3 学习自律化:学习者知识技能与日俱进
        4.2.2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社区文化熏染作用
        4.2.2.1 建设民主化:社区交往环境风朗气清
        4.2.2.2 资源精细化:社区学习资源动态生成
        4.2.2.3 成员协作化:社区凝聚力巩固增强
        4.2.3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社区赓续发展作用
        4.2.3.1 服务人本化:社区满意度深入人心
        4.2.3.2 监督全面化:社区运行秩序井然
        4.2.3.3 机制健全化:社区发展推陈出新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研究方法与内容
        5.1.2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
        5.2.2 研究的创新点
        5.2.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研究
        1.2.3 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3.3 论文研究难点
        1.3.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2.1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相关概念
        2.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3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2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2.1 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和文化价值多元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2.2 坚持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2.3 坚持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2.4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2.5 坚持传承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3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渠道
        2.3.1 手机新媒体
        2.3.2 微博新媒体
        2.3.3 微信新媒体
        2.3.4 新闻客户端
    2.4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特点
        2.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移动化特点
        2.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垂直化特点
        2.4.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互动化特点
    2.5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功能
        2.5.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意识形态功能
        2.5.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信息源泉功能
        2.5.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交流互动功能
        2.5.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舆论监督功能
        2.5.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技术创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
        3.1.1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开发的影响
        3.1.2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发布的影响
        3.1.3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率的影响
    3.2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机遇
        3.2.1 移动媒体拓广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覆盖面
        3.2.2 媒体融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渠道
        3.2.3 新媒体传播模式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多向互动
    3.3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3.3.1 信息庞杂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影响力
        3.3.2 网络传播使大众化传播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复杂化
        3.3.3 话语权转移增大了大众化传播效果的不可控性
        3.3.4 社会发展使大众化传播受众的自我本位性增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理论模型
    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要素
        4.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目标
        4.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原则
        4.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模式
    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4.2.1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2.2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4.2.3 评估指标的选取
        4.2.4 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
    4.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理论模型
        4.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
        4.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估理论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模型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设计
        5.1.1 研究方法选择
        5.1.2 数据采集
        5.1.3 研究过程
    5.2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5.3 计算测评指标权重
        5.3.1 一级准则层指标权重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5.3.2 二级准则层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5.3.3 方案层指标权重确定
    5.4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4.1 单因素模糊评判
        5.4.2 模糊综合评判
        5.4.3 最终得分
        5.4.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分析
    6.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策略
        6.1.1 积极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主动性
        6.1.2 大力培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意见领袖
    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策略
        6.2.1 全面整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
        6.2.2 结合中国特色,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
        6.2.3 贴合大众语境,采用多样化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6.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策略
        6.3.1 针对不同受众人群采取多样化传播方式
        6.3.2 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内容传达率
    6.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渠道策略
        6.4.1 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
        6.4.2 采取多种方式推行和强化互动传播
    6.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策略
        6.5.1 依托科学技术,构造数字化媒体环境
        6.5.2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引领主流意识形态
    6.6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1: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2:FCE评测表

四、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张琳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米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姜茗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D]. 彭燕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小学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策略研究[D]. 宋香玉.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7]“宅生活”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李娜.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8]数学文化视角下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研究[D]. 周彦利.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9]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及作用研究[D]. 庞茗月.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 唐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