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下课,老师上课(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萍[1](2021)在《亲密与疏离-九名农村初二学生与老师们的师生关系的叙事研究 ——九名农村初二学生与老师们的师生关系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季艳福[2](2021)在《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仪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话题,它伴随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19世纪仪式成为一个研究性的专门词语,此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神学家始终对仪式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从未停止对它的研究与追问。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仪式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教育学者将注意力转向仪式育人功能及其价值的探讨与挖掘,但仍有很多领域尚未涉猎,尤其是大学课堂教学这一领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课堂中仪式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如何科学有效的实现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文基于格尔茨的深度描写理论,综合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五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研究。首先以仪式、学校仪式、课堂教学仪式为脉络,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捕捉到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研究的突破口。其次,从文化分析的视角出发,透视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本质、内容和主要形态,旨在阐释仪式何以成为教育问题的学理依据。同时,提出仪式能够成为大学课堂中文化传递的隐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路径与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科学手段,以论证大学课堂中仪式存在的必要性。在阐明其应然状态的基础上,以哈尔滨S大学为调查对象展开实地考察,以解构仪式要素为切入点,对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职能人员、时间设置与空间结构、表现类型、过程形式、体化实践、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深描,探索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实然图景,即当前仪式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目标定位鲜明多元,实践类课程仪式渗透较为明显,仪式与课堂教学环节结合较为紧密,师生对课堂仪式认可度较高、教师具备仪式运演的智能结构以及学生具有协同意识,课堂仪式化行为明了规范。同时,通过进一步的理性分析,发现目前大学课堂教学仪式在运演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即仪式氛围淡薄,仪式特征隐匿模糊、在教学中处于真空状态,实际效用有限、部分仪式环节亟需改进与完善、师生对仪式的认识存在偏差与误读、教师仪式运演不力以及学生参与仪式的主动性较差。从仪式生态环境的宏观与微观入手,查摆影响大学课堂教学仪式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其原因来源于大学课堂客观环境干扰仪式氛围的凝聚、工具理性抑制仪式表达、仪式实施过程缺少相关机制支撑、仪式象征符号及其意义的嬗变、教师相关素养限制仪式运演能力及其学生自主意识与仪式权力分配不均的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开展有效的大学课堂教学仪式,本文提出营造稳定独特的仪式场域、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仪式相关机制、建议教师注重仪式话语的运用,善用仪式体势,树立仪式研究与创新的观念、引导学生理解仪式的价值,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仪式的设计等策略。
王新泽[3](2021)在《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以博彭拉查达披圣中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汉语教学事业在泰国发展势头良好,但背后却隐藏着问题。在2019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国家汉办)组织的岗前培训中,培训老师多次提到泰国学生经常在汉语课堂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对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624份有效调查问卷对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多样,随意说话、发呆、迟到等问题行为在学生中出现比例较高。同时,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特点有三:一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二是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学生在一些问题行为上具有差异性;三是对学生问题行为分类后,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集中表现为隐蔽型问题行为、扰乱型问题行为、不遵守作息制度型问题行为。此外,通过14个典型案例再现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出现的5类15种问题行为,并结合调查问卷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发现,导致学生出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学生自身、教师、任教校方、师资培训方、环境5方面。具体来说,(1)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有:学习态度消极、动机不足、需求得不到满足及心理发展特点;(2)教师方面的原因有:管理意识淡薄、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师语言难以理解等;(3)任教校方方面的原因有:任教学校汉语课程设置不合理、任教学校汉语教学资源不到位;(4)师资培训方方面的原因有:培训课程设置有待优化、教师与任教校方间的交流渠道不够畅通;(5)环境方面的原因有:泰国教育文化大环境宽松自由、汉语课堂物理环境不够优化。基于学生出现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本文向教师、任教校方、师资培训方提出了应对建议。(1)教师方面:制定课堂规则,强化管理意识;运用趣味教学法,提高教学趣味性;提高语言能力,方便沟通管理等;(2)任教校方方面:制定汉语教学大纲,丰富汉语课型;积极配合汉语教师工作,提供必要支持;(3)师资培训方方面:以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提前在汉语教师与任教校方间建立联系。
马福生[4](2021)在《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又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处理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原则。中小学教学楼是人员密集、在固定空间停留时间长、因通风不足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佳的典型代表场所。我国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普遍采用自然通风,缺乏有效的、经济适用的通风技术与措施应对采暖时期室外低温气候条件时期的通风问题,教室空气质量差的问题尤为严重。基于上述问题,为解决严寒地区采暖时期教室上课时期不适宜开窗通风的现实情况,本文通过中小学教学楼的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的63所中小学120栋教学楼进行整理,分析严寒地区中小学建筑和使用特点,并选择样本教学楼进行教室空气环境的主客观评价,分析教学楼现状通风性能与主要影响因素,计算了中小学生冬季舒适温度区间;提出适用于中小学教学楼封闭时期的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构想,构建教学楼空间通风模型;通过模拟测试的方法,研究通风通道模式、空间形式和换气界面开口方式等对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构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流程;提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策略。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量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归纳分析教学楼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通风方式与措施、使用特点,分析严寒地区气候影响下的中小学教学楼自然通风潜力。根据调研与分析结果建立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性能的评价方法,包括确定评价通风性能的主客观评价指标,制定现场测量方案和设计主观调查问卷。(2)根据沈阳地区典型年气候特点,分析不同室外温度条件下的室内CO2浓度变化情况,当室外温度低于16℃时教室空气质量水平开始显着下降。通过进一步对样本教室的空气质量和热环境现场连续测量,评价教学楼现状通风性能。研究分析教室CO2浓度在上学时期的时间分布状况和相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正交实验分析各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3)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对教室空气质量和热环境的感受和满意度,发现学生对空气新鲜度的主观感受和实际测量状况差异较大。通过对比教室温度、相对湿度与学生热舒感觉投票结果可知,学生更喜欢偏冷环境。实际和预测的学生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8.56℃和19.34℃。80%学生可接受的温度区间为16.93~21.80℃,90%学生可接受的温度区间为17.91~20.81℃,这一结果为保障通风时期的教室舒适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对教学楼通风状况调研和评价研究的结果,提出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构想,利用教学楼空间特点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通道,提出了教学楼空间通风方式。通过现场实验,分析教学楼空间通风条件下不同使用模式、通风模式和空间模式对室内CO2浓度的影响,旨在揭示教室内CO2浓度在空间上的模态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下一步模拟提供验证数据依据。基于CO2浓度的教室最小通风量计算和换气界面开口大小预测,为制定教室开口方案和模拟工况设计提供指导。(5)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进行模拟研究。模拟分析通风通道模式、空间形式、换气界面开口等条件对教学楼空间的气流组织、教室的通风量和CO2浓度分布的影响,全面、整体的分析了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研究归纳了有利于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进排风路径模式、水平开敞空间与进风口距离、进风温度大小、竖向空间数量、换气界面开口位置和大小等工况条件。(6)根据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的通风现状和空间通风性能评价结果,构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流程;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有效性和适用性的设计原则;提出有利于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的空间通风路径、空间形式、换气界面开口的设计策略。
王政[5](2020)在《河南大学篮球公共选项课运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深入,国内高教改革正在努力寻找符合国家实情的发展方向。十八大给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并且强调要助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体育教学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体育教育人才的任务,学校应当侧重锻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以及发掘、研究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PBL教学法在教学期间偏重于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学生自己去搜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寻找解决办法的期间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实验证明PBL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篮球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和使用价值。本文将PBL教学法运用到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当中,基于文献研究与有关专家的指导,明确此次探究的具体内容为:篮球基础、篮球技能(运球往返投篮、原地投篮、三角滑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将河南大学2019级篮球选项课的学生做为实验对象、进行16周共32学时的实验研究,根据篮球选项班同学的篮球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基本测试,确定无明显差别的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共50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对照班25人(男15人,女10人),实验班25(男生14人,女生11人),借助SPSS分析工作,针对实验数据展开综合性的探究,由此获得下面几点结论:(1)在历经为期16周的篮球教学实验以后,尽管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均实现增强,但是两个班在身体素质上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这是由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也许要经过长期教学或是更加全方位的身体素质教育,在短暂的16周内开展PBL教学实验,实则上难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明显的差别。PBL教学法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同常规教学法相对比,并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别。(2)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学生篮球基本动作技术、完整动作技术分别进行对比,实验班篮球动作技术都优于对照班,说明PBL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有良好的效果。(3)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学生发现、研究以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展开对比,两班差异具有显着性。可以说明PBL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4)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学生合作沟通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意味着PBL教学法在强化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创造力以及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起到非常好的成效。
王志才[6](2020)在《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是我国教育分流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会终止于此,甚至初中还没毕业就提前结束了学业生涯。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不想学习,不想升学吗?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他们很想继续深造,他们很关心学业成绩,但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很失望,也很无奈。有的学生觉得是自己笨,学不好,有的学生觉得是教师没有教好,还有的觉得是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们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但有一点相同之处,那就是这类学生都存在厌学的不良现象和行为。那么,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是什么缘由呢?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厌学问题的探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失败的解释和应对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使用个案研究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厌学问题展开实地研究,旨在为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理论思路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是陈述厌学问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综述,从研究目标、思路、过程、方法等方面来对研究进行设计。其次,对厌学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并呈现了与之相关联的理论。再次,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述,对进入研究现场的过程进行介绍说明。接着对来自H中学不同民族的三名个案,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最后,针对个案所存在的厌学问题,分析了导致厌学的诱因,并提出应对厌学问题的措施。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厌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缺乏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学生与教师和课堂无法产生共鸣,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伴群体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班级学习氛围,在学校生活中,同伴群体之间由于各自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差异之下,常常会产生冲突,甚至诱发校园暴力和欺凌。家庭则是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有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比如个案A家长的重女轻男教育思想。这些都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重要诱因。由此,为了有效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特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面,提升教师民族文化教育素养,增强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和多元文化教学技能,构建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和教学内容。在同伴群体方面,营造多元文化共荣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化解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在家庭教育方面,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强家校合作,适当引导家庭教育。
余云露[7](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刘静[8](2020)在《“了……就……”格式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文中研究说明笔者大四实习所教留学生汉语教程《成功之路——顺利篇》,书中第一册第三课课文(一)中有“了……就……”格式,而且“了……就……”是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同时也是笔者实习所教留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本文首先收集了关于“了……就……”格式的文献综述,从本体研究的角度对汉语中的“了……就……”格式进行了语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分析,并比较了“了……就……”格式和“一……就……”格式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然后,根据BCC语料库的偏误语料以及笔者收集到的有关留学生的偏误材料,对“了……就……”格式的偏误进行分类,对造成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建议。文后提供了一个笔者教留学生“了……就……”格式的教学案例。本文大致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笔者检索了“了……就……”格式的研究论文,以及“了”和“就”的研究文献。部分专着和对外汉语教材把“了……就……”格式看成一个整体,单独列为一个语法点,但并未对“了……就……”格式进行详细研究。第二章是“了……就……”格式的本体研究,文章认为,“了……就……”格式作为一个整体,表示“一件事情发生之后马上发生另外一件事情”,表达的是一个承接性的复合事件。本文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角度进行了展开,语法方面包括:“了……就……”格式组成成分、句法位置、句法分析;“了……就……”格式类型分析;“了……就……”格式的变式分析;“了……就……”格式常与句末“了”共现分析。语义方面包括:“了……就……”格式基本语义分析;“了……就……”格式发生时间分析;“了……就……”格式前后小句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前后小句逻辑关系分析。“了……就……”格式的语用分析包括:“V1了……就……”格式出现否定副词修饰V1的分析、“了……就……”格式预设分析、“了……就……”格式情景义分析。最后,比较了“了……就……”格式和“一……就……”格式。第三章是对“了……就……”格式偏误类型的探讨。根据笔者查阅的BCC语料库中的语料以及个别论文语料,笔者对这些语料进行了分析和筛选,并对语料进行了分类,有:“了……就……”格式中的“了”和“就”的偏误;“了……就……”格式中的“就”后动词带“了”的偏误;“了……就……”格式句末“了”的偏误;“了……就……”格式标点符号错误等。第四章是笔者对“了……就……”格式偏误原因的分析,有:“了……就……”语法本身复杂;学习者方面包括目的语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以及留学生的个体差异;汉语学习环境的影响;教材的影响。第五章是对“了……就……”格式教学对策的探讨,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反馈角度进行分析的。教学内容角度其实是从三个平面角度出发的,结合“了……就……”格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方面,包括:意义法、语块教学法、结构—功能教学法;教学方式角度包括:以旧带新法、归纳演绎结合法;教学对象角度包括:培养留学生目的语思维、分国别教学;教学反馈角度要求教师使用正确的纠错方法。第六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概括了本文的独到之处与不足之处。最后,有一个关于“了……就……”格式的教学案例,是笔者实习时教留学生关于“了……就……”语法点讲解的一部分。
张瑞琦[9](2020)在《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语教学环境更加复杂,教学对象更加多样,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因素,快速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急需优秀的汉语教师,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本体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掌握适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而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实践性知识积累的过程。一个新手教师,学习了专业理论,还需要有意识地汲取老教师的经验并且在实践中体验,以间接的、直接的方式积累自己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对这一积累过程的研究近年来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新手教师成长过程进行教育叙事,对熟手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应用Nvivo11软件对叙事文本和访谈资料进行了质性文本分析;在质性研究的同时,对新手汉语教师群体和汉语学习者进行了双视角问卷调查,利用SPSS24对问卷结果进行了量化数据分析。在质性和量化数据分析基础上,讨论新手汉语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影响熟手教师与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因素。本研究试图描述与解析:(1)新手教师汉语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2)影响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因素;(3)发现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新手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知识、课堂管理、教育信念三方面;2.由于国内外教学场景切换,新手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会发生变化,但基本特质不变;3.汉语学习者关注教师的教育信念,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知识及其课堂管理能力。该结果问卷调查与新手教师教学日志分析结果一致;4.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内部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包括对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阅读专业期刊和学术论着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5.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外部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包括观摩学习、与他人的交流反馈以及教学培训等;6.教师在面对由个体引发的问题情境时,不仅会进行教学反思,还会通过多种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7.熟手教师群体眼中的榜样教师,为新手汉语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提供了指导作用。
汪琦琦[10](2020)在《教师的时间去哪儿了 ——罗盘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时间去哪了?”人们追问时间的下落,在日复一日中度过一天又一天。当将目光聚焦于教育现场中的教师时,因教师在校时间内同学生的相处时间较长,教师一日在校时间及其使用情况,反映学生在校的生活的同时,更是侧面反映教师自我生存状态。随着国家攻坚脱贫的深入开展,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M中学所在地区已脱贫,因而对教育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日益增长,因而选择M中学为例进行研究具有研究价值。本研究聚焦教师时间去哪儿了,以教育现场中的教师时间去向为导向,从学科教学时间、班级管理时间、其他事务时间、集体活动时间和个人支配时间五个方面进行,运用调查研究法,具体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更能全面、客观、直观展示教育一线教师时间管理现实。从M中学获取第一手教师时间管理资料,对M中学师生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观察、访谈等,真实展现教师在校时间管理现状,并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教师时间去向的现实图像。教师去向主要从学校制度化时间、教师一日在校时间安排以及教师在校课外生活故事三个角度全面展现教师时间去向现状;制度化时间体现教师在校时间、教学时间和不同教师的教学时间;教师一日在校时间从个案角度、叙事角度分别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教师在校课外生活故事聚焦典型教师展现并分析教师时间去向。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以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罗盘理论为教师时间时间去向的原因分析提供理论指导,从生命管理思想、真北原则、角色平衡和要事第一四个维度分析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影响教师的时间管理因素错综复杂,教师的目标、一次选择、时间管理能力等对教师时间去向产生影响。从影响教师时间去向的因素出发,分别从规划生命,确定内心真北,明确教师职责和要事第一四个方面,增强教师时间管理能力,提升教师素养。
二、学生下课,老师上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下课,老师上课(论文提纲范文)
(2)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一)仪式 |
(二)课堂教学仪式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六、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的深描理论 |
(二)本研究中的运用 |
第一章 格尔茨深描理论对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诠释 |
一、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理想图景 |
(一)内在的符号化本质 |
(二)多层级的象征化内容 |
(三)地方性的展演形态 |
二、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实践指向 |
(一)作为文化传递的隐喻方式 |
(二)探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路径 |
(三)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科学手段 |
第二章 哈尔滨S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现状 |
一、哈尔滨S大学基本情况 |
二、哈尔滨S大学课堂教学仪式开展情况 |
(一)仪式目标定位鲜明多元 |
(二)实践类课程仪式渗透相对明显 |
(三)仪式开展与课堂教学环节结合紧密 |
(四)师生对仪式的认同度较高 |
(五)教师具备运演仪式的智能结构 |
(六)学生具有协同意识,仪式化行为明了规范 |
第三章 大学课堂教学仪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大学课堂教学仪式存在的问题 |
(一)仪式氛围淡薄,特征隐匿模糊 |
(二)仪式处于真空状态,实际效用有限 |
(三)部分仪式环节亟需改进与完善 |
(四)师生对仪式的认识存在偏差与误读 |
(五)教师仪式运演不力 |
(六)学生参与仪式的主动性较差 |
二、大学课堂教学仪式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客观环境干扰仪式氛围的凝聚 |
(二)工具理性抑制仪式表达 |
(三)仪式实施缺少相关机制支撑 |
(四)仪式象征符号及其意义的嬗变 |
(五)教师相关素养制约仪式运演能力 |
(六)学生自主意识与仪式权力分配不均的冲突 |
第四章 大学课堂教学仪式优化策略 |
一、营造稳定独特的仪式场域 |
(一)合理规划课堂教学仪式时间与空间 |
(二)提升大学课堂教学的仪式感 |
(三)增强仪式场域共情力 |
二、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仪式相关机制 |
(一)设计规范科学的课堂教学仪式操作程序 |
(二)完善课堂教学仪式考核机制 |
(三)建立课堂教学仪式监督制度 |
三、教师做合格的仪式表演者 |
(一)做好仪式文本的理解 |
(二)注重仪式话语的运用 |
(三)善用仪式体势 |
(四)树立研究观念,创设地方性仪式 |
四、学生做有思想的仪式受益者 |
(一)理解仪式的价值 |
(二)做一个真正的模仿者 |
(三)成为课堂教学仪式的设计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以博彭拉查达披圣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汉语国际教育课堂问题行为相关研究 |
1.3 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
第二章 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调查及结论 |
2.1 博彭拉查达披圣中学汉语教学概况 |
2.2 调查设计与调查实施 |
2.2.1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
2.2.2 调查实施 |
2.3 问卷结果分析及结论 |
2.3.1 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表现与分布 |
2.3.2 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特点 |
第三章 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观察及案例分析 |
3.1 观察目的 |
3.2 观察对象及实施 |
3.3 汉语课堂不同类型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
3.3.1 隐蔽型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
3.3.2 不遵守作息制度型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
3.3.3 扰乱型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
3.3.4 轻度矛盾冲突型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
3.3.5 不配合教师型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 |
4.1 学生因素 |
4.1.1 学习态度消极 |
4.1.2 学习动机不足 |
4.1.3 学生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及心理发展特点 |
4.2 教师因素 |
4.2.1 教师管理意识淡薄 |
4.2.2 教师教学缺乏趣味性 |
4.2.3 教师语言难以理解 |
4.2.4 教师“威”与“信”失衡 |
4.2.5 教师“期待效应”失灵 |
4.3 任教校方因素 |
4.3.1 任教学校汉语课程设计不合理 |
4.3.2 任教学校汉语教学资源不到位 |
4.4 师资培训方因素 |
4.4.1 培训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
4.4.2 教师与任教校方间的交流渠道不够畅通 |
4.5 环境因素 |
4.5.1 泰国教育文化大环境宽松自由 |
4.5.2 课堂物理环境不够优化 |
第五章 关于应对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思考及建议 |
5.1 给教师的建议 |
5.1.1 制定课堂规则,强化管理意识 |
5.1.2 运用趣味教学法,提高教学趣味性 |
5.1.3 提升语言技能,方便沟通及管理 |
5.1.4 找准“威”与“信”平衡点 |
5.1.5 把握学情,形成合理期待 |
5.1.6 优化课堂物理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5.2 给任教校方的建议 |
5.2.1 制定汉语教学大纲,丰富汉语课型 |
5.2.2 积极配合汉语教师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
5.3 给师资培训方的建议 |
5.3.1 以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
5.3.2 提前在汉语教师与任教校方间建立联系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泰文版) |
附录三 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记录(选自部分教学日志) |
致谢 |
(4)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室环境的健康与舒适性需求 |
1.1.2 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
1.1.3 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小学教室通风现状调查研究 |
1.3.2 通风性能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
1.3.3 通风网络模型及模拟技术研究 |
1.3.4 建筑通风的换气界面开口研究 |
1.3.5 自然通风及辅助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
1.3.6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通风调查与评价方法 |
2.1 教学楼建筑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
2.1.1 严寒地区气候特点 |
2.1.2 中小学教学楼自然通风潜力 |
2.2 教学楼建筑特征与通风方式 |
2.2.1 中小学教学楼建筑概况 |
2.2.2 教学楼建筑功能和空间特点 |
2.2.3 教学楼通风方式与通风管理 |
2.2.4 教学楼使用特点与管理模式 |
2.3 教学楼通风性能评价方法 |
2.3.1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客观评价指标 |
2.3.2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主观评价指标 |
2.3.3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现场测量方案 |
2.3.4 室内空气环境的主观调查问卷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性能评价与分析 |
3.1 教室空气质量调查与评价分析 |
3.1.1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建筑通风性能分析 |
3.1.2 教室空气质量现场测量结果与分析 |
3.1.3 教室空气质量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
3.2 教室热环境调查与评价分析 |
3.2.1 教室热环境现场测量结果与分析 |
3.2.2 教室热环境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
3.2.3 热中性温度及舒适温度范围分析 |
3.3 基于正交试验的教室楼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正交试验基本原理 |
3.3.2 影响因子极差分析 |
3.3.3 影响因子方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模式构建 |
4.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相关理论基础 |
4.1.1 热压驱动通风 |
4.1.2 风压驱动通风 |
4.1.3 热压和风压联合驱动 |
4.1.4 辅助式自然通风 |
4.2 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 |
4.2.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可利用条件分析 |
4.2.2 教学楼空间通风构想 |
4.2.3 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建立 |
4.3 教学楼空间通风实验测试与计算 |
4.3.1 教室CO_2浓度的空间模态分布特征 |
4.3.2 基于CO_2浓度的教室最小通风量计算 |
4.3.3 教室换气界面开口大小测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模拟研究 |
5.1 教学楼空间通风CFD建模与验证 |
5.1.1 物理模型 |
5.1.2 数学模型 |
5.1.3 模型验证 |
5.2 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模拟工况设计 |
5.2.1 通风通道模式的模拟工况A组 |
5.2.2 空间形式的模拟工况B组 |
5.2.3 换气界面开口方式的模拟工况C组 |
5.3 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1 通风通道模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
5.3.2 空间形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
5.3.3 换气界面开口方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
5.4 教室通风量与室内空气环境关联关系分析 |
5.4.1 教室通风量与CO_2浓度回归分析 |
5.4.2 教室通风量与室内温度回归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策略 |
6.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与流程 |
6.1.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 |
6.1.2 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流程 |
6.2 教学楼空间通风路径设计策略 |
6.2.1 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设计 |
6.2.2 进排风口及辅助设计 |
6.3 教学楼空间形式设计策略 |
6.3.1 教学楼水平通风空间设计 |
6.3.2 教学楼竖向通风空间设计 |
6.4 教学楼换气界面开口设计策略 |
6.4.1 换气界面开口位置设计 |
6.4.2 换气界面开口尺寸和高度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河南大学篮球公共选项课运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及阐述 |
2.1.1 PBL教学法 |
2.1.2 PBL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2.2 PBL在多个学科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2.3 PBL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4 PBL在篮球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思路 |
2.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思路 |
2.6 PBL教学法与常规的篮球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
2.6.1 相同点 |
2.6.2 不同点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方法 |
4 PBL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
4.1 实验前测试方案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对象的选取以及分组 |
4.4 实验时间及地点 |
4.5 教学实验的控制 |
4.6 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 |
4.7 常规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图 |
4.7.1 教师提前收集资料,进行备课 |
4.7.2 创设学习情景 |
4.7.3 教师提出问题 |
4.7.4 解决、分析问题 |
4.7.5 成果展示 |
4.7.6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
4.7.7 对照班的教学过程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比较 |
5.1.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 |
5.1.2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1.5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对比分析 |
5.1.6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合作沟通意识与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
5.2 课堂负荷检测结果分析 |
5.2.1 课堂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
5.2.2 课堂强度监测结果分析 |
5.3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对比分析 |
5.3.1 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对比分析 |
5.3.4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合作沟通意识与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4.1 运球往返测试 |
5.4.2 原地投篮测试 |
5.4.3 三角滑步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调查 |
附录 B 河南大学2019级篮球公共选项课教案(对照班) |
附录 C 河南大学2019级篮球公共选项课教案(实验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在少数民族地区成长和实习引发的思考 |
1.1.2 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研究问题的聚焦 |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 |
1.3.2 凸显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1.5.3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
2.2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进入现场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3 资料的收集 |
3.4 资料的处理 |
第四章 个案分析与比较 |
4.1 H中学及所在地概况 |
4.1.1 地域概况及特征 |
4.1.2 学校概况及特征 |
4.1.3 学生概况及特征 |
4.2 个案A |
4.2.1 基本情况 |
4.2.2 成长经历 |
4.2.3 校园学习生活 |
4.2.4 体会与小结 |
4.3 个案B |
4.3.1 基本情况 |
4.3.2 成长经历 |
4.3.3 校园学习生活 |
4.3.5 体会与小结 |
4.4 个案C |
4.4.1 基本情况 |
4.4.2 成长经历 |
4.4.3 校园学习生活 |
4.4.4 体会与小结 |
4.5 个案的共性与不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
5.1 研究结论 |
5.1.1 教师缺乏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意识 |
5.1.2 学生面临多种文化冲突 |
5.1.3 特殊的家庭教育观念 |
5.1.4 网络文化的不利影响 |
5.2 对策 |
5.2.1 提升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 |
5.2.2 营造共生共融的多元文化氛围 |
5.2.3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庭教育 |
5.2.4 理性对待网络文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3 :访谈提纲(家庭版) |
附录4 :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5 :记录表 |
附录6 :田野笔记(部分) |
(7)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了……就……”格式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了”的研究动态 |
1.2.2 关于“就”的研究动态 |
1.2.3 专着及汉语教材提到的“了……就……” |
1.3 研究方法 |
2、“了……就……”格式本体分析 |
2.1 “了……就……”格式语法分析 |
2.1.1 “了……就……”格式组成成分和句法位置 |
2.1.2 “了……就……”格式类型 |
2.1.3 “了……就……”格式的变式 |
2.1.4 “了……就……”格式常与句末“了”共用 |
2.2 “了……就……”格式语义分析 |
2.2.1 “了……就……”格式基本语义概念 |
2.2.2 “了……就……”格式发生时间 |
2.2.3 “了……就……”格式前后小句逻辑关系 |
2.2.4 “了……就……”格式前后小句构成要素关系 |
2.3 “了……就……”格式语用分析 |
2.3.1“V1 了……就……”中,否定副词修饰V1 |
2.3.2 “了……就……”格式预设 |
2.3.3 “了……就……”格式语境义 |
2.4 “了……就……”和“一……就……”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3、“了……就……”格式的偏误类型 |
3.1 “了……就……”中,“了”和“就”的偏误 |
3.2 “了……就……”中,“就”后动词带“了”的偏误 |
3.3 “了……就……”句末“了”的偏误 |
3.4 “了……就……”句标点符号错误 |
3.5 “后”替代“了……就……”中的“了” |
3.6 其他类型偏误 |
小结 |
4、“了……就……”格式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 “了……就……”语法本身复杂 |
4.2 学习者方面 |
4.2.1 目的语的负迁移 |
4.2.2 母语的负迁移 |
4.2.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4.2.4 留学生的个体差异 |
4.3 汉语学习环境的影响 |
4.4 教材的影响 |
5、“了……就……”格式的教学策略 |
5.1 教学内容角度 |
5.1.1 意义法 |
5.1.2 语块教学法 |
5.1.3 结构—功能教学法 |
5.2 教学方式角度 |
5.2.1 以旧带新法 |
5.2.2 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法 |
5.3 教学对象角度 |
5.3.1 培养学生目的语思维 |
5.3.2 加强汉外对比,分国别化教学 |
5.4 教学反馈角度 |
5.4.1 教师要使用正确的纠错方法 |
6、结语 |
备注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了……就……”的教学案例-以长沙医学院大三 E 班为例 |
致谢 |
(9)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教育叙事 |
1.3.2 访谈法 |
1.3.3 扎根理论 |
1.3.4 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现状 |
2.1.1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界定 |
2.1.2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2.1.3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 |
2.1.4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 |
2.1.5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 |
2.2 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研究现状 |
2.2.1 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概述 |
2.2.2 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 |
2.2.3 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概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基于Nvivo11 的新手教师教育叙事日志分析 |
4.1 开放式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 |
4.1.1 A老师国内教学日志开放式编码分析 |
4.1.2 A老师国外教学日志开放式编码分析 |
4.2 主轴式编码:选取主范畴 |
4.3 选择式编码--选取核心范畴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Nvivo11 的熟手教师半结构式访谈分析 |
5.1 开放式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 |
5.2 主轴式编码:选取主范畴 |
5.3 选择式编码--选取核心范畴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SPSS24 的新手教师与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结果分析 |
6.1 针对新手教师群体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6.1.1 新手教师信息描述性分析 |
6.1.2 信效度分析 |
6.1.3 新手教师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4 相关分析 |
6.1.5 差异分析 |
6.2 针对A老师学生的调查问卷反馈结果分析 |
6.2.1 学生反馈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信效度分析 |
6.2.3 相关分析 |
6.2.4 问卷典型答案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7.1 A老师和新手教师群体的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 |
7.1.1 自我视角与他人视角对比——A 老师教学日志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7.1.2 个体经验与群体经验对比—A 老师教学日志和新手教师群体问卷结果分析 |
7.2 汉语新、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影响因素 |
7.2.1 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的内部因素 |
7.2.2 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的外部因素 |
7.3 A老师、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比较 |
7.4 熟手教师眼中的榜样老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国内外教学日志节选 |
附录二:熟手教师访谈问题 |
附录三:熟手教师访谈内容节选熟手教师访谈节选内容 |
附录四: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五: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教师的时间去哪儿了 ——罗盘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1.一天要是有25个小时就好了 |
2.由接触产生的好奇 |
3.在教育现场寻找答案 |
(二)研究意义 |
1.丰富教师时间管理理论 |
2.为教师有效时间管理提供借鉴 |
3.为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
(三)文献综述 |
1.时间管理的研究 |
2.教师时间管理的研究 |
3.罗盘理论在教师时间管理中应用的研究 |
4.已有研究评析 |
(四)概念界定 |
1.时间管理 |
2.教师时间 |
3.罗盘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对象 |
4.研究思路 |
一、现实样貌——教师的时间去哪儿了 |
(一)制度化的的教师时间 |
1.作息时间表:在校时间的缩影 |
2.课程表:课时的轮廓 |
(二)教师的一日生活 |
1.卢老师的十二时辰 |
2.应接不暇的一天 |
(三)教师的课外生活故事 |
1.被手机支配的恐惧 |
2.政教处就是老师的办公室 |
3.办公室独幕剧 |
4.做个完美教育的追求者 |
5.老师应该是这样的 |
二、理性诠释——基于罗盘理论的分析 |
(一)心中之火的点燃 |
1.发展需求的修正 |
2.人生方向的偏移 |
(二)时钟还是罗盘的选择 |
1.围绕时钟的混乱 |
2.让罗盘指引方向 |
(三)在不同的角色中寻求平衡 |
1.在角色中迷失 |
2.做好该做的事 |
(四)在时间的象限里游走 |
1.新教师的难言之隐 |
2.带着感动再出发 |
三、解决方略——基于罗盘理论的建议 |
(一)规划生命:点燃心中之火 |
(二)时钟到罗盘:确定内心真北 |
(三)角色平衡:明确教师职责 |
(四)要事第一:区分轻重缓急 |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学生下课,老师上课(论文参考文献)
- [1]亲密与疏离-九名农村初二学生与老师们的师生关系的叙事研究 ——九名农村初二学生与老师们的师生关系的叙事研究[D]. 刘丽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研究[D]. 季艳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泰国中学生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以博彭拉查达披圣中学为例[D]. 王新泽. 河北大学, 2021(02)
- [4]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D]. 马福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河南大学篮球公共选项课运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D]. 王政. 河南大学, 2020(02)
- [6]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D]. 王志才. 江南大学, 2020(01)
- [7]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8]“了……就……”格式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D]. 刘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9]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叙事研究[D]. 张瑞琦.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教师的时间去哪儿了 ——罗盘理论的视角[D]. 汪琦琦.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