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的修订及地域性常模的初建(论文文献综述)
曹璐[1](2021)在《基于二元logistics的煤矿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发现,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80%,人的因素是伤亡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因此,研究人的安全职业适应性,对保证系统效率,预防和控制人因事故至关重要。为降低人因失误率,在特殊职业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心理负荷和安全心理素质的影响,对煤炭掘进作业人员的安全职业适应性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利用重要程度“标度表”按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五个层级对13项生理、心理能力进行筛选。再利用德尔菲(Delphi)法以匿名的方式咨询专家意见,并通过四分位法对专家意见进行处理,经过两轮调查结果,筛选出煤炭掘进作业人员的生理、心理能力指标。其次,通过注意力分配与转移试验、复杂反应试验、速度预测试验、瞄准试验和眼手协调性试验可对准确性、注意力、快速反应能力、熟练性、判断力和预见性等6项生理、心理能力指标进行评估,并据此给出安全职业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及合格标准。再次,利用二元logistics对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煤炭掘进作业人员安全度起主要作用的评价指标为:复杂反应变异系数、注意力和速度预测时间差。据此,按效应量Exp(B)大小对评价指标进行排序:注意力>速度预测时间差>复杂反应变异系数。最后,根据总数法确定复杂反应变异系数、注意力、眼手协调性、速度预测时间差、瞄准准确性等5项评价指标的加权因子和狄拉克函数,从而构建出三因素、四因素和五因素安全适应性综合评价方程。研究表明,无论是三因素、四因素,还是五因素安全适应性综合评价方程,其正确率都保持在90%。此外,通过安全职业适应性测试评价法,可遴选出心理负荷强、安全素质高的煤炭掘进作业人员,从而达到优化人员配备、降低人因事故率的目的。实践证明通过该方法可大大降低掘进队的安全事故率,因此开展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图8表21参68
曹璐[2](2021)在《基于二元logistics的煤矿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发现,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80%,人的因素是伤亡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因此,研究人的安全职业适应性,对保证系统效率,预防和控制人因事故至关重要。为降低人因失误率,在特殊职业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心理负荷和安全心理素质的影响,对煤炭掘进作业人员的安全职业适应性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利用重要程度“标度表”按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五个层级对13项生理、心理能力进行筛选。再利用德尔菲(Delphi)法以匿名的方式咨询专家意见,并通过四分位法对专家意见进行处理,经过两轮调查结果,筛选出煤炭掘进作业人员的生理、心理能力指标。其次,通过注意力分配与转移试验、复杂反应试验、速度预测试验、瞄准试验和眼手协调性试验可对准确性、注意力、快速反应能力、熟练性、判断力和预见性等6项生理、心理能力指标进行评估,并据此给出安全职业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及合格标准。再次,利用二元logistics对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煤炭掘进作业人员安全度起主要作用的评价指标为:复杂反应变异系数、注意力和速度预测时间差。据此,按效应量Exp(B)大小对评价指标进行排序:注意力>速度预测时间差>复杂反应变异系数。最后,根据总数法确定复杂反应变异系数、注意力、眼手协调性、速度预测时间差、瞄准准确性等5项评价指标的加权因子和狄拉克函数,从而构建出三因素、四因素和五因素安全适应性综合评价方程。研究表明,无论是三因素、四因素,还是五因素安全适应性综合评价方程,其正确率都保持在90%。此外,通过安全职业适应性测试评价法,可遴选出心理负荷强、安全素质高的煤炭掘进作业人员,从而达到优化人员配备、降低人因事故率的目的。实践证明通过该方法可大大降低掘进队的安全事故率,因此开展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图8表21参68
王珂[3](2012)在《安全职业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安全管理是一个涉及人—机—环因素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往往也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其中人因失误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研究人的安全素质以及在岗人员的安全职业适应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电力企业相关行业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电力企业中电气操作人员的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现有各类指标的比较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模型;对评价指标首先采用专家打分法赋予权重,再通过1-9标度法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并与专家赋权比较,最后对权重进行调整和确定。在评价指标模型确定后,本文构建了安全职业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设计出具体评价流程,最后对设计的评价流程提出应用建议。全文共分七个章节论述,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等。第二章为研究现状及理论概述。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相关概念等。第四章开始为本文的核心章节,这一章对现有指标进行汇总和比较分析,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出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第五章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具体应用到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研究中,将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系统根据需要分成若干个指标,建立了因素集、评语集、权重集和单因素评价集,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设计了具体的评价流程。第六章对安全职业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流程进行阐述,提出应用相应测量方法实现具体操作及应用建议。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相应结论。本文构建了电力企业中电气操作人员的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出模糊综合评价的操作流程并提出具体应用建议,为评价在岗人员的安全职业适应性提供科学的方法,为提高员工的安全性和预防安全事故奠定基础。
李飞[4](2011)在《安全职业适应性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以电力企业运行人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相关资料表明,人的因素对企业安全生产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人因失误诱发的事故已成为其最主要的事故源之一。本文试图通过相关研究提供一套评价人的安全性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人员的选拔,以预防和减少人因差错,改进人机接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有:(1)通过回顾相关理论明确了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中能力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能力理论引入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借鉴能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方法,提出构建特殊行业人的安全职业适应性模型的方法和过程。并提出可以运用模糊数学、系统工程评价、智能评价、统计分析等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2)通过文献选取6项电力企业运行人员的安全能力指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为5个等级,并使用模糊神经网络法对其评价。输入层为6项指标;模糊化层选取高斯函数为隶属度函数(隶属度函数的中心和宽度随机确定);规则层将各隶属度进行模糊计算;采用模糊算子为连乘算子,输出层是根据模糊计算所得到的结果计算模糊模型的输出值。在Matlab中调用Linspace函数,采用间隔均匀分布方式内插6项指标生成样本375个,并采用同样的方法生成样本100个对训练好的网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我们可以利用训练好的网络对电力企业运行人员进行安全等级分类。本文为建立特殊行业人的安全能力模型及其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在计算机上实现模糊神经网络对电力企业运行人员安全等级的评价,有利于推动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也有利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的发展。
杨雅婕[5](2011)在《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整合测验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使用一些职业心理测验,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帮助我们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目前国内外已经发展了不少职业心理测验,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择业效能问卷、职业能力测验、职业价值测验以及职业人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可以评估和预测被试的职业选择和适应行为。然而,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却几乎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全部实施这些非常耗时的测验。而且,将职业心理测验用于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人群职业心理适应的研究并不多,缺乏这方面的效度研究。本研究对不同类型高校725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考察了一些常用职业心理测验在评估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建立了评估和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数学模型,比较了判别分析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不同效用,提出了优化组合现有职业心理测验的方案。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形成了评估和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理论假设和框架,可望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用测量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59.5%,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8.7%。如果单纯以是否找到工作来评判毕业生的求职结果,那么并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专业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毕业生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显着好于普通高校毕业生。通过自编的就业质量问卷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生源地、独生与非独生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分没有显着性差异,毕业于重点院校和毕业于普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就业质量得分差异显着,文科生的就业质量高于理科生。(2)某些常见职业心理测验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有显着的区分效度,主要包括:工作价值测验中的“成长发展”、“组织结构”、“考核公正”分量表;霍兰德职业搜寻测验中的兴趣“分化性”和“一致性”指标;择业效能测验及其分测验;大五人格测验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职业搜寻清晰度问卷以及主观规范问卷。那些看重与工作性质相关的工作价值,职业兴趣分化程度高,择业效能高,情绪稳定性高,有明确求职目标的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更好。(3)通过判别分析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有效地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进行评估与预测。判别分析模型在鉴别适应不良的毕业生时回判正确率和交叉验证正确率均达84%;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的正确率为94.7%,对验证集(交叉样本)数据预测准确率为91.5%。与判别模型相比,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正确率更高。而且在保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高预测正确率的前提下,可以对建模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精简。使用10个测验指标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正确率仍然可以达到80%以上。本研究拓展了现有职业心理测验的效度研究领域,构建了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的评估与预测模型,提出了整合职业心理测验的方案,形成了评估和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理论假设和框架,可以为职业指导人员快捷、客观、科学地评估大学毕业生的现状,发现与诊断问题,预测可能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辅导措施,促进其职业心理适应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卞月青[6](2011)在《下肢残疾工人爬梯作业的工作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残疾人口众多,发觉残疾人在工作中的优劣势,使残疾人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对残疾人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研究残疾人工作能力的背景出发,选择一个特定的作业类型——爬梯作业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与建立工作能力评价通用模型对残疾人爬梯作业的工作能力进行了评价。基于以往的爬梯活动研究情况,建立了爬梯模型,设计了以梯子参数、人体特征、爬梯任务为输入变量和以手脚力量,肌电信息,关节坐标速度为输出的爬梯实验方案,并成功对6名正常人被试与5名下肢残疾人被试进行了爬梯实验。对爬梯实验采集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正常人被试与残疾人被试在爬梯过程中手脚力量差异性,以及梯子参数,人体参数对手脚力量的影响;研究了正常人被试与残疾人被试在爬梯过程中主要负荷肌肉肌电信号的差异性;通过关节坐标计算,分析了正常人被试与残疾人被试在爬梯过程中手脚间距和爬梯速度的差异性。设计了基于大样本测量值的能力指标概率化数值表示法,依据能力指标体系与工作能力指标体系相独立的工作能力评价思想,建立了通用工作能力评价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爬梯作业能力进行了评价。
刘重庆,徐国庆,石敏[7](2001)在《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的修订及地域性常模的初建》文中研究指明该文对美国赫斯特评估系统公司推出的《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 1 992年版 )作了修订。修订工作自 1 997始 ,2 0 0 0年结束。修订后的 1 0项纸笔测验和 8项操作测验中 ,有 2项开发出了计算机测试软件并制作了光盘。标准化样组由江苏省 1 3个地级市随机抽样的 1 32 0名被试组成。修订的测验结构效度较好 ,信度较高。
刘重庆,徐国庆,石敏[8](2001)在《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简介及地域性常模的初建》文中研究说明对美国赫斯特评估系统公司推出的《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1992年版)作了简要介绍,并介绍了对其的修订。该修订工作自1997始,于2000年结束。在修订后的10项纸笔测验和8项操作测验中,有2项开发出了计算机测试软件并制作了光盘。标准化样组由江苏省13个地级市随机抽样的1320名被试组成。该测验结构效度好,信度高。
二、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的修订及地域性常模的初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的修订及地域性常模的初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元logistics的煤矿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安全职业适应性生理、心理能力指标研究 |
2.1 生理、心理能力指标 |
2.2 问卷调查筛选指标 |
2.3 Delphi法和四分位法确定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研究 |
3.1 生理、心理能力指标的评估方法 |
3.1.1 瞄准试验 |
3.1.2 注意力分配与转移试验 |
3.1.3 复杂反应试验 |
3.1.4 速度预测实验 |
3.1.5 眼手协调性试验 |
3.2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估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二元logistics的评价指标分析 |
4.1 对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编码 |
4.2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4.2.1 因变量组成分析 |
4.2.2 自变量检验 |
4.2.3 霍斯默-莱梅肖检验 |
4.2.4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4.2.5 效应量Exp(B)的置信区间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程的构建与检验 |
5.1 三指标评价方程的构建 |
5.2 四指标评价方程的构建 |
5.3 五指标评价方程的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EP203的使用说明和方法 |
附录B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运算过程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基于二元logistics的煤矿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安全职业适应性生理、心理能力指标研究 |
2.1 生理、心理能力指标 |
2.2 问卷调查筛选指标 |
2.3 Delphi法和四分位法确定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研究 |
3.1 生理、心理能力指标的评估方法 |
3.1.1 瞄准试验 |
3.1.2 注意力分配与转移试验 |
3.1.3 复杂反应试验 |
3.1.4 速度预测实验 |
3.1.5 眼手协调性试验 |
3.2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估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二元logistics的评价指标分析 |
4.1 对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编码 |
4.2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4.2.1 因变量组成分析 |
4.2.2 自变量检验 |
4.2.3 霍斯默-莱梅肖检验 |
4.2.4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4.2.5 效应量Exp(B)的置信区间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程的构建与检验 |
5.1 三指标评价方程的构建 |
5.2 四指标评价方程的构建 |
5.3 五指标评价方程的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EP203的使用说明和方法 |
附录B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运算过程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安全职业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经济意义 |
1.2.3 学术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2 研究现状及理论概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2 动态变化理论 |
2.2.3 认知能力 |
2.3 本章小结 |
3 研究思路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4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
3.4.1 模糊数学 |
3.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3.4.3 模糊综合评价的可行性 |
3.5 相关概念界定 |
3.5.1 职业适应性 |
3.5.2 安全职业适应性 |
3.5.3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 |
3.5.4 电气操作人员职业和安全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4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1 安全职业适应性指标的比较分析 |
4.1.1 安全职业适应性指标汇总 |
4.1.2 安全职业适应性指标的比较 |
4.2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安全职业适应性指标评价模型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安全职业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 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 |
5.2 安全职业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3 安全职业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过程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安全职业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建议 |
6.1 确定评价对象 |
6.2 单因素的评价 |
6.2.1 认知能力 |
6.2.2 安全生产技能能力 |
6.2.3 心理负荷 |
6.2.4 心理资源 |
6.3 单因素评价矩阵的确定 |
6.4 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 |
6.5 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 |
6.6 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 |
6.7 确定评价等级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安全职业适应性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以电力企业运行人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文献与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职业适应性 |
2.1.2 能力模型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个体差异理论 |
2.2.2 能力理论 |
2.2.3 事故致因理论 |
2.2.4 评价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模糊数学 |
3.3.3 模糊神经网络法 |
3.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5 本章小结 |
4 安全职业适应性模型构建与评价的新方法 |
4.1 安全职业适应性模型构建与检验 |
4.1.1 确定安全评价主体 |
4.1.2 界定行业个人安全绩效标准 |
4.1.3 选取效标样本 |
4.1.4 收集数据资料 |
4.1.5 建立能力模型(分析数据资料) |
4.1.6 检验能力模型 |
4.1.7 一些从业人员的安全能力指标 |
4.2 人的安全性评价 |
4.2.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2.2 选择评价方法 |
4.2.3 评价结果的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 |
5.2 指标选取与处理测量数据 |
5.2.1 选取指标 |
5.2.2 处理测量指标数据 |
5.3 模糊神经网络法 |
5.3.1 T—S模糊逻辑系统 |
5.3.2 T—S型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5.3.3 生成样本及训练结果 |
5.3.4 网络训练及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整合测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职业兴趣测验及其相关研究 |
1.2.2 职业人格测验及其相关研究 |
1.2.3 职业自我效能测验及其相关研究 |
1.2.4 职业价值观测验及其相关研究 |
1.2.5 其他职业测验及相关研究 |
1.2.6 以往研究的总结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
1.4.2 不同测验对评估和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效度评估 |
1.4.3 职业心理测验优化整合方案研究 |
第二章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取样与施测 |
2.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结果 |
2.3.1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
2.3.2 就业质量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2.3.3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常用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被试 |
3.2.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结果 |
3.3.1 工作价值测验在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评估中的效度 |
3.3.2 霍兰德职业搜寻测验在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评估中的效度 |
3.3.3 择业效能测验在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评估中的效度 |
3.3.4 人格测验在评估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 |
3.3.5 职业搜寻清晰度测验在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评估中的效度 |
3.3.6 主观规范测验在评估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 |
3.3.7 求职行为问卷在评估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 |
3.4 讨论 |
3.4.1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特点 |
3.4.2 常用职业心理测验的效度分析 |
3.5 结论 |
第四章 整合测验方案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综合评估与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判别分析模型 |
4.3.2 综合评估与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4.3.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判别分析模型的比较 |
4.3.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指标优化 |
4.3.5 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整合测验方案汇总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摘录部分) |
附录二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CDSE-SF)授权使用书 |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6)下肢残疾工人爬梯作业的工作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爬梯实验方案设计 |
2.1 爬梯实验因素分析 |
2.2 实验对象 |
2.3 实验过程设计 |
2.4 实验设备选择与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手部和脚部力量分析 |
3.1 手部和脚部力量的统计分析 |
3.2 梯子参数对手部和脚部力量的影响 |
3.3 身体参数对手部和脚部力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肌电信号分析 |
4.1 肌电信号指标选取 |
4.2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4.3 中值频率方差分析 |
4.4 肌电积分值方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关节坐标的运动参数分析 |
5.1 基于APAS 的爬梯活动关节坐标捕获 |
5.2 手脚间距分析 |
5.3 爬梯速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通用能力评价模型及爬梯作业能力评价 |
6.1 基于大样本测量值的能力指标概率化数值表示法 |
6.2 基于通用工作能力评价模型的爬梯作业能力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7)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的修订及地域性常模的初建(论文提纲范文)
1 修订目的 |
1.1 职业指导模式 |
1.2 HES的特点 |
1.2.1 HES比较全面 。 |
1.2.2 HES综合性强。 |
1.2.3 HES信度、效度高 。 |
1.3 修订HES的目的 |
2 HES的发展及概况 |
2.1 测试的目的 |
2.2 HES的构成与测试结果处理 |
2.2.1 HES的构成 |
2.2.2 测试结果处理 |
3 HES修订过程 |
3.1 修订工作概况 |
3.2 地域性常模的建立 |
3.2.1 常模抽样测试与原量表的常模比较 。 |
3.2.2 HES各分测验之间相关比较 |
3.3 修订后的HES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1 信度 |
3.3.2 效度 |
4 小结 |
四、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的修订及地域性常模的初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元logistics的煤矿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D]. 曹璐.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二元logistics的煤矿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D]. 曹璐.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3]安全职业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研究[D]. 王珂.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4]安全职业适应性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以电力企业运行人员为例[D]. 李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5]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整合测验方案研究[D]. 杨雅婕. 苏州大学, 2011(06)
- [6]下肢残疾工人爬梯作业的工作能力评价研究[D]. 卞月青.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7]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的修订及地域性常模的初建[J]. 刘重庆,徐国庆,石敏. 心理学探新, 2001(04)
- [8]赫斯特职业评估系统简介及地域性常模的初建[J]. 刘重庆,徐国庆,石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