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论文文献综述)
黄超[1](2020)在《骨水泥螺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老年腰椎滑脱患者行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并与常规椎弓根螺钉治疗对比。方法:回顾性收集了 46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腰椎滑脱症(elderly patients with lumbarspondylolisthesis)的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0例,其中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组)24例,常规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16例。本研究首先综合全面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包括性别、年龄、滑脱节段及分度、jikei分级、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及手术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然后结合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为期12个月)的滑脱率和椎间融合率的变化情况,最终判定老年腰椎滑脱患者行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滑脱节段及分度、Jikei分级无显着差异(P>0.05)。2.观察组手术时长稍长于对照组(P<0.05),但是其术中出血量则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3.术后3个月后,两组的VAS、ODI评分以及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等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各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给予两组为期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融合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效果确切,固定牢靠,在促进腰椎融合和维持稳定性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杨善智[2](2019)在《腰椎滑脱症的侧路微创融合手术治疗及侧路微创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微创治疗Meyerding Ⅰ°和Ⅱ°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以及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1.实验部分:选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扫描获得L3-S1腰椎三维CT图像,利用 Mimics21.0 软件、wrap2017 软件、Solidworks 2017 软件、ANSYS 17.0 软件构建正常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预定加载条件,根据与以往文献对比验证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性,并采用ANSYS 17.0软件分析12种不同融合器及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及应力情况。2.临床研究部分:回顾性分析,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式观察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诊断为L3椎体或L4椎体Ⅰ度或Ⅱ度退行性滑脱症或峡部裂型滑脱症入住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行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选择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SA组、LF组及BPS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BMI指数、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融合率。通过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学会腰椎评分(JOA)评估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术后3天滑脱百分数,以及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塌陷程度。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结果:1.实验部分:利用 Mimics21.0 软件、wrap2017 软件、Solidworks 2017 软件、ANSYS 17.0软件构建了正常腰椎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有限元验证结果有效;ANSYS 17.0软件对12种不同融合器及内固定模型活动度及应力结果表明:XLIF手术中,18mm融合器固定可提供较好的侧屈及旋转稳定性,但18mm融合器固定在前屈活动时终板及融合器应力峰值较大,融合器塌陷风险较高,增大融合器宽度及辅助内固定均增加XLIF手术腰椎稳定性,但主要以前屈及后伸活动稳住,并且可分散骨性终板及融合器应力,主要以26mm融合器以及BPS、UPS固定稳定性较佳。2.临床研究部分:SA组16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0.31岁;LF组3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7.8岁;BPS组24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8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7.71岁。三组患者术前性别比例、BMI指数及骨密度参数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SA组平均手术时间51.56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6.88ml;LF组平均手术时间69.73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5.67 ml;BPS组平时手术时间151.38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109.38 ml。SA组手术时间最短,其次为LF组,手术时间最长为BPS组,三组之间经检验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最少为SA组,其次为LF组,最多为BPS组;除SA组与LF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经检验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疗效方面: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SA组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56分降至2.31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06分降至1.75分,JOA评分由术前的14.94分上升至20.31分(P<0.05);LF组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77分降至2.33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10分降至1.63分,JOA评分由术前的13.60分上升至22.07分(P<0.05);BPS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6.71分降至2.29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17分降至1.58分,JOA评分由术前的13.96分上升至22.16分(P<0.05)。融合率方面,SA组随访1年以上患者融合率为75%,LF组为80%,BPS组为83.33%,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重建方面:SA组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6.94±1.76mm上升至9.59±1.89mm,椎间孔高度由术前平均15.12±1.70mm上升至18.50± 1.83mm;LF组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7.52± 1.22mm上升至10.41±1.22mm,椎间孔高度由术前平均8.64± 1.47mm上升至15.80 ± 2.54mm;BPS组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7.04±1.76mm上升至10.55±1.72mm,椎间孔高度由术前平均14.70±2.81mm上升至19.08±2.58mm;经检验较术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至末次随访时,SA组平均椎间隙高度为7.17±2.59mm,平均椎间孔高度为16.64±1.68mm;LF组平均椎间隙高度为8.64±1.47mm,平均椎间孔高度为18.05±2.33mm;BPS组平均椎间隙高度为9.68± 1.68mm,平均椎间孔高度为18.40±2.47mm;经检验除SA组平均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各组各指标较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面参数重建方面,术后3天随访时,SA组腰椎前凸角由术前平均37.64±5.36上升至40.52±5.42,节段前凸角由术前平均11.58±3.84上升至13.96±3.74;LF组腰椎前凸角由术前平均38.86±5.58上升至42.18±5.69,节段前凸角由术前平均11.24±5.03上升至13.50±5.32;BPS组腰椎前凸角由术前平均38.34±8.00上升至42.57±7.81,节段前凸角由术前平均12.24±5.15上升至15.40±5.34;三组不同固定方式患者矢状面参数经检验较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SA组腰椎前凸角平均值为39.33±4.98,节段前凸角平均值为12.57±3.56;LF组腰椎前凸角平均值为41.36±5.57,节段前凸角平均值为12.56±5.40;BPS组腰椎前凸角平均值为41.96±8.17,节段前凸角平均值为14.62±6.00;三组不同固定方式患者矢状面参数经检验较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滑脱复位率方面,SA组术前平均滑脱百分数为18.61±5.46%;LF组术前平均滑脱百分数为15.94±5.95%;BPS组术前平均滑脱百分数为18.62±6.60%;三组不同固定方式的患者术前滑脱百分数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影像学测量SA组平均复位率为40.99±13.46%;LF组平均复位率为42.30±19.38%;BPS组平均复位率为58.47±15.06%;经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器塌陷方面,术后第3日SA组0级塌陷14例(87.5%),1级塌陷2例(12.5%);LF组0级塌陷30例(100%);BPS组0级塌陷23例(95.83%),1级塌陷1例(4.17%);均为轻度塌陷。至末次随访时,LF组0级塌陷为19例(63.33%),1级塌陷为11例(36.67%);BPS组0级塌陷为20例(83.33%),1级塌陷为4例(16.67%),为轻度塌陷。SA组末次随访0级塌陷为9例(56.25%),1级塌陷为2例(12.5%),2级塌陷为4例(25%),3级塌陷为1例(6.25%)。轻度塌陷为68.75%,重度塌陷为31.25%。经检验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融合器塌陷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腰丛神经、股神经及腰大肌一过性牵拉反应,主要表现为手术入路侧一过性的屈髋乏力及大腿前方麻木疼痛,其中SA组5例31.25%;LF组10例(33.33%),BPS组8例(33.33%),三组不同内固定方式患者术后腰丛神经及股神经损伤并发症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患者共有4例(5.71%)行再手术治疗,其中SA组再手术2例(2.86%),BPS组再手术2例(2.86%)。结语:根据三维有限元研究结果表明,XLIF手术中,18mm融合器Stand-alone固定稳定性好但前屈活动时终板及融合器应力峰值较大,塌陷风险高。宽大融合器或辅助内固定可增强腰椎侧方融合术的稳定性,但主要前屈、后伸为主,对侧屈、旋转稳定性影响有限;宽大融合器或辅助内固定同时能分散融合器及终板应力。稳定性及分散应力方面:融合器尺寸:26mm>22mm>18mm;内固定:BPS固定>UPS固定>LF固定>SA固定,且以BPS及UPS固定稳定性较佳。XLIF是一种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单纯融合器固定、侧方固定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良好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
邵珂[3](2019)在《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在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治疗单节段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7月采用椎弓回植或椎板切除治疗的66例单节段轻中度(Meyerding滑脱分级I°、II°)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流程中减压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4例,采用椎弓完整回植固定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对照组(32例,采用椎板切除并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实验组回植椎弓融合情况及两组硬膜外瘢痕形成情况。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并参照侯树勋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加重、硬脊膜撕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3,P=0.562),但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对照组(t=2.134,P=0.037)。6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6.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7例于术后3个月时发现体位变动时椎管狭窄症状,静止时可缓解,随后症状逐渐消失,5例于术后18个月出现轻度双下肢麻木症状。其余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试验组椎间植骨及椎弓回植融合率均为100%,对照组椎间植骨融合率亦为100%。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1);试验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ODI评分、JOA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侯树勋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优良率为91%,与对照组优良率84%。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χ2=1.092,P=0.573)。实验组34例硬膜外瘢痕组织均被完全阻滞于回植椎弓以外,对照组32例有11例硬膜外瘢痕组织侵入椎管内。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轻中度(Meyerding滑脱分级I°、II°)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均能达到优良的临床效果,但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术后神经症状,且最大程度重建了骨性椎管,恢复了椎管内环境稳定性,阻止了硬膜外瘢痕组织对神经组织的侵犯,对于治疗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李振豪[4](2019)在《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损伤胶囊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术氏评价,并对围手术期联合使用甘肃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损伤胶囊”(手术联合中药组)与未使用“损伤胶囊”(手术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探讨该术式联合损伤胶囊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并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三科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将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电脑产生随机数字表1:1分为手术组和手术联合中药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行腰椎正侧位X片、腰椎MRI和(或)腰椎CT,采用我院HIS系统自带分析测量软件,分别在术前、术后和术后12个月对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角进行测算,并在术前、术后半年测算椎管前后径,末次随访记录植骨融合率,观察其指标的变化情况;手术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手术联合中药组患者在手术组术后常规对症治疗的前提下,于第3天给予“损伤胶囊”,口服,一次8粒,一天2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采用JOA评分及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恢复和疼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患者术前滑脱率、术前滑脱角较术后显着降低,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前椎间孔高度较术后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滑脱率、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椎间孔高度及术后滑脱角与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椎管前后径较术后半年显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影像学上得出该术式在治疗腰椎滑脱症方面疗效肯定。(2)根据JOA评分结果比较,采用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均比术前功能恢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JOA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联合中药组分值均高于手术组。(3)计算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手术组66.66%的平均改善率低于手术联合中药组83.16%的改善率;手术组患者通过该术式治疗后平均改善率达到“良”标准,而手术联合中药组则达到“优”标准,手术联合中药组的“优”标准明显高于手术组。(4)通过VAS评分结果比较,采用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均比术前疼痛缓解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VAS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联合中药组分值均高于手术组。结论:(1)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使腰椎滑脱症患者原本滑脱的椎体得到复位,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升高,滑脱角度减小,椎管前后径增大,恢复脊柱生理曲度;最大可能的保留棘突复合体完整性,增强脊柱稳定性,发生术后滑脱率丢失、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椎间孔高度丢失、术后滑脱角丢失的机率减少;植骨面大,植骨融合率高,能较好的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2)损伤胶囊可使腰椎滑脱症患者在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残留腰腿痛和功能障碍方面得到改善,短期疗效显着。(3)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术后应用损伤胶囊对治疗腰椎滑脱症整体疗效确切,且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具有较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阳[5](2019)在《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PPS)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开放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骨二科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2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微创组:共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3872岁,平均(59.44±5.66)岁,病程18.5年,平均(5.66±1.47)年,滑脱节段L35例、L415例、L512例,根据Meyerding滑脱分度:I°18例、Ⅱ°19例、Ⅲ°1例,行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术治疗。开放组:共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468岁,平均(59.20±6.36)岁,病程112年,平均(5.27±1.46)年,滑脱节段L32例、L417例、L511例,根据Meyerding滑脱分度:I°18例、Ⅱ°12例,行传统开放TLIF术治疗。通过统计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术中射线暴露次数、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剂使用情况、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CK值)。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相关影像学检测(椎间隙高度、滑脱率)、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分级等,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性。结果:两组共62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0.53±2.59)月。微创组术中出血量(253.28±50.24)ml、术后引流量(118.59±38.21)ml、术后镇痛剂使用剂量(115.62±64.05)mg、术后绝对卧床时间(2.39±0.57)天、总住院时间(5.62±0.90)天,以上围术期指标均比开放组低(P<0.05)。微创手术时间(235.94±33.68)min、术中X线曝光次数(22.25±5.26)次均大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84±0.97)cm,开放组为(8.35±1.04)cm,两者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1天微创组、开放组血清CK值分别为(277.87±41.03)U/K、(363.70±69.24)U/K,微创组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的CK值均逐渐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月VAS评分(腰痛和腿痛)、术前ODI评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周VAS评分(腰痛和腿痛)、ODI评分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分别为90.62%和93.33%,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微创组达到完全融合27例,可能融合3例;开放组完全融合25例,可能融合4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术前,术后滑脱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出现轻微脑脊液漏1例、椎旁肌缺血坏死1例。开放组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合并手术切口感染2例。微创组和开放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5%、6.67%,两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术与传统开放T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两者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该微创术式手术创伤更小、近期疗效更佳及术后康复速度更快,但也存在手术时间较长,术中X射线照射次数过多等不足。总之,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方面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术式,也为脊柱外科医师提供了更多的手术选择。
王力,邱南海,余铭[6](2017)在《椎弓根钉固定加椎间融合修复腰椎滑脱症:恢复椎间隙高度与否对脊柱序列及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参照目前最主流的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滑脱椎体并全椎板加压椎间Cage融合术,以往的手术焦点往往聚集在对滑脱椎体矢状位移的整复上,而对于椎间隙高度是否需要恢复及恢复到何种程度并无统一认识。有些文章对该论点或许有部分涉猎,但对于具体椎间隙恢复至多高较好的量化指标缺乏。目的:针对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全板减压椎间融合术式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对比术中撑开椎间隙高度提拉复位与单纯提拉复位两种复位固定融合术的临床效果,观察椎间隙生理高度的恢复情况。方法:纳入60例L5椎体前滑脱症(L5/S1间隙滑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是否行撑开复位(恢复椎间隙高度)操作,分为撑开组与单纯提拉组,每组30例。其中撑开组行椎弓根钉系统提拉+撑开复位+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12 mm高度椎间融合器融合;单纯提拉组行RF椎弓根钉系统单纯提拉复位+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术中并不做椎间撑开处理,采用8 mm高度椎间融合器融合。分别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以及术后滑脱的矫正程度及骨融合情况,采用Macnab评分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1)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提示,与单纯提拉组相比,撑开组在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比、椎间孔高度、椎间隙角度及临床疗效评分方面均占优势(P<0.05);(2)结果表明,应用椎弓根钉固定加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尽可能恢复正常椎体间隙高度,有助于恢复更优的脊柱序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具有一定优势,且术中操作不增加难度,可达到更好的术后效果,推荐临床首选。
许旻鸣,潘汉升[7](2015)在《非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轻度滑脱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一种常见的骨科脊柱疾病。多是由于受驱体重力影响以及腰椎反复过伸,因此增加腰椎峡部应力而发生疲劳骨折,使椎体滑脱,致脊柱处于失稳状态。对于非手术治疗3月以上无明显疗效或有神经压迫症状采取手术治疗,使被压迫的神经得到减压松解,并纠正滑脱恢复脊柱稳定。以往传统的单纯植骨融合并辅以内固定的各种植骨融合术的治疗峡部裂性腰椎Ⅰ-Ⅱ°滑脱后,容易出现腰椎活动度减少或丧失以及加快临近椎体节段退行性变等并发症。然而非椎间融合术在使椎弓峡部骨性愈合的基础上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脊柱的活动度。
黄卫国,海涌[8](2014)在《成人腰椎滑脱症复位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Ⅱ、Ⅲ度成人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腰椎滑脱复位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72例成人Ⅱ、Ⅲ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Ⅱ度滑脱52例,Ⅲ度滑脱20例;峡部裂性滑脱症2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8例;男18例,女54例;年龄3978岁,平均60.2岁。所有患者均行减压、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固定、椎间或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术。以滑脱复位率作为评价腰椎滑脱复位的程度,分别是完全复位组29例,滑脱复位率100%;部分复位组38例,滑脱复位率82.5%;未复位组5例,滑脱复位率0。分别测出三组的术前滑移程度,术后滑移程度;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2466个月,平均38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50例,良14例,可8例,优良率达88.89%。术后与术前VAS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滑移程度、腰椎滑脱复位率和临床疗效满意率,未复位组与完全复位组和部分复位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三组间2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腰椎滑脱症复位程度越完全越有利于患者症状解除和明显改善,未复位组原位融合与完全复位和部分复位组临床疗效差异显着。腰椎滑移程度对远期腰椎融合率无明显影响。
潘玉林,焦云龙,张华,郭小伟,李宝田,张猛[9](2014)在《短尾万向联合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短尾万向及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短尾万向及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74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3、6个月行腰椎CT平扫+二维重建检查,评价滑脱复位、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Beaujon功能评分(BF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90135 min(平均112 min),出血量300750 mL(平均420 mL)。术中未发生马尾、神经根损伤,1例出现硬脊膜撕裂继发脑脊液漏。所有患者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1个月。术后3、6个月滑脱椎体复位率和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3±5)%、(91±4)%和81%、100%;术后6个月BFS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BFS好转率为(79±4)%,优51例、良16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7/74)。随访期间滑脱复位程度和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短尾万向及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滑脱复位满意。
孙良业,窦强兵,凤晓翔,管立新,谢晓东,袁先发,吕波,王启伟,丁旗[10](2013)在《环360°减压融合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文中认为背景: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将椎板作为植骨材料用于植骨融合的研究报道甚少,本回顾性研究将报道原位椎板回植技术及其临床结果。目的目的:探讨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在我院行后路环360°减压植骨融合、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3258岁,平均(40.2±9.8)岁。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融合情况、椎管成形情况及有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通过对术后疗效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ODI、VAS评分差异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90 min,平均135 min;术中出血量200900 ml,平均500 ml。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下肢根性症状均消失,23例患者腰部持续疼痛消失,11例腰部劳累及长距离行走后疼痛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椎间融合失败及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现象发生。原位回植椎板无吸收,椎体后方及椎体间均成骨性融合。临床疗效评定分级,优32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ODI评分及VAS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结论结论: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既可充分显露行神经根管减压,又可重建恢复椎管的完整性,预防术后瘢痕增生黏连对椎管内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
二、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论文提纲范文)
(1)骨水泥螺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对象的筛选和路径 |
1.5 材料 |
1.6 术前准备 |
1.7 手术方法 |
1.8 术后管理 |
1.9 观察指标及随访 |
1.10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年龄、性别、滑脱节段及分度、Jikei 比较 |
2.2 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 |
2.3 VAS及ODI对比 |
2.4 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 |
2.5 滑脱距离、滑脱率 |
2.6 手术融合率 |
2.7 生活质量 |
2.8 并发症 |
2.9 病例展示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缩略词表 |
附录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
附录三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
致谢 |
(2)腰椎滑脱症的侧路微创融合手术治疗及侧路微创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腰椎滑脱症研究状况 |
一、腰椎滑脱症的概述 |
二、腰椎滑脱症的分类 |
第二节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
一、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
二、微创手术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
第三节 XLIF手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
第二章 侧路微创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一节 方法 |
一、材料 |
二、主要仪器设备 |
三、软件 |
四、有限元建模 |
第二节 结果 |
一、手术阶段的活动范围 |
二、终板应力 |
三、融合器应力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腰椎滑脱症的侧路微创融合手术治疗 |
第一节 方法 |
一、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与剔出标准 |
二、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
三、手术入路安全性研究 |
四、手术器械及材料 |
五、手术方法 |
六、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一、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 |
二、临床疗效 |
三、影像学参数 |
四、术后并发症 |
第三节 讨论 |
一、微创经腰大肌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
二、XLIF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
三、腰椎滑脱症侧路微创融合术后的影像学评价 |
四、XLIF手术并发症 |
五、微创腹膜后XLIF手术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在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患者选择标准 |
2 一般资料 |
3 手术方法 |
4 围手术期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椎弓回植的理论基础 |
2 椎弓回植的优越性 |
3 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疗效比较 |
4 椎弓回植注意事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损伤胶囊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4 术后随访 |
2.5 调查方法 |
3 疗效评价 |
3.1 影像学测量分析 |
3.2 JOA评分 |
3.3 VAS评分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平均病程比较 |
1.4 两组患者滑脱节段比较 |
1.5 两组患者滑脱类型比较 |
1.6 两组患者滑脱分度比较 |
2 研究结果 |
2.1 滑脱率测量比较 |
2.2 椎间隙高度测量比较 |
2.3 椎间孔高度测量比较 |
2.4 滑脱角测量比较 |
2.5 椎管前后径比较 |
2.6 JOA评分结果 |
2.7 VAS评分结果 |
2.8 植骨融合率情况 |
3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治疗LS术式的选择及应注意的问题 |
2 手术治疗LS的术前、术后疗效分析 |
3 损伤胶囊治疗LS术后方药分析 |
4 手术联合损伤胶囊治疗LS的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局限性与展望 |
2.1 局限性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综述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西医病因病机 |
3 辨证与分型 |
4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术前保守治疗 |
2 手术方法 |
2.1 微创组手术方案 |
2.2 开放组手术方案 |
3 术后相关研究指标测定 |
3.1 围术期相关指标 |
3.2 肌肉组织损伤检测指标 |
3.3 手术疗效相关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对比 |
2 围术期相关指标 |
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4 影像学评估 |
4.1 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对比 |
4.2 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滑脱率的比较 |
5 手术并发症 |
讨论 |
1 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治疗概述 |
2 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技术 |
2.1 Quadrant可扩张通道 |
2.2 MIS-TLIF技术 |
3 双侧减压复位的优势及技术特点 |
3.1 双侧减压复位的优势 |
3.2 双侧减压复位的技术要点 |
4 双侧减压复位的不足及相关并发症 |
4.1 双侧减压复位存在的不足 |
4.2 双侧减压复位的手术并发症 |
5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展望 |
5.1 本研究的不足 |
5.2 对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6)椎弓根钉固定加椎间融合修复腰椎滑脱症:恢复椎间隙高度与否对脊柱序列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材料 |
1.4 对象 |
1.5 方法 |
1.5.1 术前处理 |
1.5.2 手术方法 |
1.5.3 术后处理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6.1 术后随访时间 |
1.6.2 观察指标 |
1.6.3 术后效果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一般手术数据 |
2.3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
2.4 临床评分 |
2.5 临床疗效 |
2.6 影像学指标 |
2.7 典型病例 |
3 讨论Discussion |
(7)非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轻度滑脱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非椎间融合手术方式 |
1.1 局部植骨术 |
1.2 Buck峡部螺钉固定并植骨术 |
1.3 张力带局部固定修复植骨术 |
1.4 峡部植骨, 螺钉与张力带相结合固定 |
2 非椎间融合手术方式的发展 |
2.1 钛缆内固定术 |
2.1.1 钛缆固定横突与棘突峡部植骨融合术 |
2.1.2 钛缆固定横突与棘突峡部植骨融合术手术方式 |
2.2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
2.2.1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术 |
2.2.2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手术方式 |
2.3 椎弓成形复位内固定器固定术 |
2.3.1 特殊器械的设计——椎弓成形复位固定器 |
2.3.2 椎弓成形复位固定器临床应用 |
(8)成人腰椎滑脱症复位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一般资料 |
1. 2手术方法 |
1. 3 术后处理 |
1. 4疗效评价 |
2 结果 |
3 讨论 |
(9)短尾万向联合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疗效评价 |
1.3.1影像学结果 |
1.3.2腰椎功能评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万向椎弓根螺钉的应用价值 |
3.2 术中减压和复位 |
3.2.1先行减压 |
3.2.2适度复位 |
(10)环360°减压融合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1.4 疗效评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3.1手术适应证及手术原则 |
3.2环336600°减压植骨融合的优点 |
3.3原位椎板回植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
四、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水泥螺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疗效分析[D]. 黄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腰椎滑脱症的侧路微创融合手术治疗及侧路微创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杨善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在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对照研究[D]. 邵珂. 青岛大学, 2019(02)
- [4]后路开窗潜行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损伤胶囊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D]. 李振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杨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椎弓根钉固定加椎间融合修复腰椎滑脱症:恢复椎间隙高度与否对脊柱序列及功能的影响[J]. 王力,邱南海,余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35)
- [7]非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轻度滑脱进展[J]. 许旻鸣,潘汉升. 大众科技, 2015(07)
- [8]成人腰椎滑脱症复位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 黄卫国,海涌. 实用骨科杂志, 2014(04)
- [9]短尾万向联合长尾单向椎弓根螺钉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J]. 潘玉林,焦云龙,张华,郭小伟,李宝田,张猛.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4(01)
- [10]环360°减压融合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J]. 孙良业,窦强兵,凤晓翔,管立新,谢晓东,袁先发,吕波,王启伟,丁旗.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