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窦口鼻道复合体CT冠状扫描对慢性鼻窦炎分型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倪建,毛庆杰,杨志勇[1](2021)在《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在鼻窦内镜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在鼻窦内镜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我院耳鼻喉科诊治的10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其中22例行鼻内镜手术,观察鼻内镜技术在手术中作用,采用CT观察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情况、鼻-鼻窦炎症分布、病变区域和筛泡立体空间关系。结果 105慢性鼻窦炎患者,其中22例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患者病变位置术中内镜下与CT显示相同。105例慢性鼻窦炎有85.71%(90/105)发生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包括泡状鼻甲30.48%(32/105),反常中鼻甲9.52%(10/105),钩突肥厚13.33%(14/105),钩突内侧偏移11.43%(12/105),钩突外侧偏移3.81%(4/105),钩突气化2.86%(3/105),Haller气房8.57%(9/105),鼻丘气房9.52%(10/105),鼻中隔偏曲24.76%(26/105)。鼻-鼻窦炎症分布:前组筛窦87.62%(92/105),后组筛窦37.14%(39/105),上颌窦口69.52%(73/105),上颌窦65.71%(69/105),额隐窝20.00%(21/105),额窦14.29%(15/105),蝶窦8.57%(9/105)。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合并鼻窦炎共90例。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CT可有效观察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情况及炎症分布情况,有效提高鼻窦内镜术成功率,并可以更详细说明手术操作空间、病变范围及结构变异情况。
韦文[2](2021)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nasal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是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4%的人群。在这一庞大的患病人群中,嗅觉功能障碍又是常常被忽略的关乎患者生命质量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达30%-80%之间。当前鼻内镜微创外科已经成为治疗CRSwNP的最主要的手段。但术后嗅觉功能障碍的转归仍缺乏系统全面的动态追踪,本研究通过对CRSwNP患者鼻内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前后患者嗅觉功能转归的动态追踪观察,分析与总结其嗅觉功能动态转归的基本规律。为CRSwNP患者鼻内镜微创外科治疗后嗅觉功能的转归的路径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引。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并发有鼻息肉及嗅觉障碍,共计纳入120例患者。对这些患者行鼻窦CT检查(冠状位、轴位),对患者CT行Lund-Mackay评分,对患者行术前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嗅觉的T&T测试。所有患者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患者再次进行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嗅觉的T&T测试。分析术前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嗅觉的T&T测试与患者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的相关性;比较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评分变化情况及差异。结果(1)对患者进行不同时间点的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发现:与术前相比,在术后6个月有85.83%的患者嗅觉发生改善;在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3个月,患者的VAS评分与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个月,患者的VAS评分与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与3个月时相比无显着性差异。(2)对患者进行不同时间点的嗅觉的T&T测试发现:与术前相比,在术后6个月有85.83%的患者嗅觉发生改善;在术后1个月,患者的T&T测试评分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3个月,患者的T&T测试评分与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个月,患者的T&T测试评分与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与3个月时相比无显着性差异。(3)经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与术后6个月时VAS评分、T&T测试评分改善情况存在负相关性,即术前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越低的患者,其术后6个月时VAS评分、T&T测试评分改善的情况越佳。结论(1)CRSwNP患者接受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总体改善效果明显,良性转归率可达85.83%,将有效的改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2)CRSwNP鼻内镜微创外科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高峰的时间节点是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2.0±0.5)分,T&T评分(2.1±1.1)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1.5±0.5)分,T&T评分(2.0±0.8)分。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3)CRSwNP鼻内镜微创外科手术后总体效果显着,但并不能改善所有患者术后的嗅觉功能。对病程长于10年CRSwNP患者,CT Lund-Mackay评分大于4级,术前严重嗅觉障碍者疗效不确切。甚至有部分病例术后嗅觉功能进一步恶化,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4)本结果发现CRSwNP患者术前鼻窦CT评分越高,患者术后嗅觉改善效果越差。这也提示我们鼻窦CT检查与主观症状VAS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并对术后的预后评估有一定前瞻性。
刘坷[3](2021)在《醒窍冲洗液对慢性鼻窦炎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以及对E-cadherin、α-SMA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醒窍冲洗液应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治疗的优越性,钳取患者部分鼻腔黏膜组织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性指标,以此来探究醒窍冲洗液在慢性鼻窦炎术后上皮化治疗中的优势,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患者中,收集60例需要进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不伴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均采用FESS手术,从术后第3天起,对照组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组予醒窍冲洗液鼻腔冲洗,余治疗相同,为期12周。并于术前1周、术后第12周,分别利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评分,利用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法进行客观评估,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评定。钳取患者上颌窦窦口后缘黏膜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组样本中E-钙黏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1)术后12周对两组的VAS主观症状评分进行比较发现,除流涕外,治疗组的鼻塞、头痛、嗅觉减退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2)术后12周两组的Lund-Kennedy评分进行比较发现,除瘢痕外,治疗组的水肿、鼻漏、结痂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3)经过12周的治疗,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6.67%;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3.33%,两组治愈率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的治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4)治疗结束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组的鼻腔黏膜组织样本,治疗组的E-钙黏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结论:醒窍冲洗液疗效明确,术后应用于胆腑郁热型慢性鼻窦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体征,抑制鼻黏膜上皮间质转化,加速术腔黏膜的上皮化进程,促进黏膜恢复。本课题肯定了醒窍冲洗液用于慢性鼻窦炎术后治疗的效果,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4](2021)在《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鼻窦炎是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的异质性疾病,不同的分型有不同的预后,近年来个性化精准诊疗显着提升了治愈率。虽然鼻窦CT在慢性鼻窦炎患者评估和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鼻窦CT报告描述内容与临床诊疗关注内容明显不一致。为帮助影像医师掌握慢性鼻窦炎临床诊疗关注点,提高鼻窦CT报告水平,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牵头组织部分专家编写了本专家共识,包括临床诊疗关注内容、鼻窦CT检查方案和主要评估内容以及结构式报告。
徐丽娜,杨磊,史亚荣,恽佳,金秋燕,潘清云,闵浩[5](2020)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探究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选取慢性鼻窦炎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平面重组,观察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鼻窦炎症情况。结果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中泡状鼻甲所占比例最大(30.36%),其次为鼻中隔偏曲(23.21%)和钩突肥厚(13.39%)。112例患者鼻-鼻窦炎症分布中,前组筛窦比例最大(88.39%),其次为上颌窦口(69.64%)和上颌窦(66.07%)。23例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者,其病变部位术中内镜所见与CT显示一致。说明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解剖及变异中具有重要价值。
杨君[6](2020)在《利用16SrDNA对慢性鼻窦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鼻腔菌群结构观察及优势菌属差异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不同中医证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健康者鼻腔分泌物的菌群结构和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之间鼻腔分泌物主要优势菌属差异性。方法:采集32名不同中医证型(A组:胆腑郁热8例、B组:脾胃湿热8例、C组:肺经风热8例、D组:肺脾气虚8例)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和8例健康者(E组)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处分泌物,利用16SrDNA分析出鼻腔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并在属水平上对比分析各个组之间占比较多的优势菌属的差异性。结果:1.对各组鼻腔样品菌落进行分析发现,A组物种多样性较其他组低,并且物种的均匀度较其他组低;E组物种多样性较其他组高,并且均匀度较其他组高;B、C、D组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处于处于A组与E组之间。2.A组葡萄球菌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及正常人(P<0.05);B、C、D组芽孢杆菌属含量明显高于A组及正常人(P<0.05),葡萄球菌属低于A组及正常人(P<0.05);B、C、D组之间葡萄球菌属及其他菌属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中医证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正常人鼻腔菌群种类构成虽然相似,但各物种丰富度存在很大差异。2.不同证型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优势菌属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慢性鼻窦炎为胆腑郁热证与葡萄球菌属含量明显增多有关;其他证型与芽孢杆菌属含量明显增多,葡萄球菌属含量相对减少有关;正常人各类菌属含量不存在较大的差别。3.慢性鼻窦炎胆腑郁热证为中医临床常见且发病率最高的证型,可能与其局部鼻腔特殊的以葡萄球菌属为主的菌群结构有一定关系。
税荣春[7](2020)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 CRSwNP)患者及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OS CRSwN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且术前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RSwNP)的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血常规、鼻内镜报告、鼻窦CT图像及病理检查资料等,所有患者术前应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NOT-22)、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主观病情评估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进行客观病情评估;然后根据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 CRSwNP)组和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OS CRSwNP)组,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对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应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NOT-22)、视觉模拟量表(VAS)、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进行术后病情评估,运用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例患者,其中EOS CRSwNP患者占25.5%(13例),NONEOS CRSwNP患者占74.5%(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差异(P>0.05),但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 CRSwNP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率明显高于NONEOS CRSwNP患者;两组患者在术前主观病情评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 CRSwNP患者术前主观病情评估较NONEOS CRSwNP患者差;两组患者在术前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无差异(P>0.05);EOS CRSwNP患者以筛窦、蝶窦、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为主,NONEOS CRSwNP患者以上颌窦病变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无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 CRSwNP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受到的影响较NONEOS CRSwNP患者大;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NOT-22)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无差异(P>0.05),但在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 CRSwNP患者术后远期的疗效不好,甚至有鼻息肉复发。结论:1、NONEOS CRSwNP患者与EOS 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术前主观病情评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率及术前CT评分有助于术前对CRSwNP进行分型。2、EOS CRSwNP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较NONEOS CRSwNP患者差。
谌祎玮[8](2020)在《筛窦基板层次气化分析及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通过应用筛窦基板层次性分析方法,指导鼻内镜下筛窦层次性精准性开放。方法:收集因鼻部不适或者其它疾病须行鼻窦CT的患者120例(240侧),将其鼻窦CT原始薄层DICO数据(扫描参数为层厚、层距均0.65mm,电压120KV,电流500mA),导入三维重建软件ImageViewer中,进行轴位、冠位和矢状位三维的重建分析(设置窗宽2000Hu,窗位200Hu)。精准定位筛窦I-V基板,局部放大观察各个基板气化情况,探索其层次性以及气化规律。观察Haller气房、Onodi气房与各个基板结构关系。并应用基板层次结构分析的原理及方法指导鼻内镜鼻窦开放手术,使内镜鼻窦开放手术中筛窦的开放实现层次性、标准化、同质化。结果:获得120例(240侧)患者鼻窦CT薄层原始数据,通过三维成像重建分析。发现筛骨结构包含五个基板(I-V),(1)其中第五基板的出现率为55.4%,且与相邻各个基板间存在潜在的层次间隙,相对独立。(2)Haller气房出现率为24.2%,与中鼻甲基板气化相关占16.7%、上鼻甲基板结构气化相关者分别占7.5%。(3)上鼻甲及基板气化发生率为83.3%,其中18.3%气化形成Onodi气房。最上鼻甲及基板出现率55.4%,气化发生率为77.4%,其中18.8%气化为Onodi气房。Onodi气房出现率为32.0%,来源于上鼻甲基板、最上鼻甲基板的分别占18.3%,10.4%,来源于二者共同气化的占3.3%。各基板及其气化结构组成相对独立的通气引流通道,可单独出现引流障碍而导致鼻窦炎的发生。手术中筛窦开放(III-V基板)过程,可以上鼻甲、最上鼻甲为解剖标志结构,结合CT提示的气化变异,可在其前方分别充分地开放III基板、IV基板气化结构所构成的筛窦迷路(包括变异气房,如Haller气房),而根据CT提示V基板的气化状况和方向,可进一步实现V基板及其气化结构(包括Onodi气房)的开放。结论:通过分析筛窦基板的层次性结构,对指引内镜下筛窦开放过程实现层次性、标准化有重要指导价值。
鄂晓青[9](2020)在《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鼻窦CT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VISIONPACS电脑阅片软件查看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患者鼻窦CT。通过电脑测量出双侧鼻腔及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等数值。分析(1)比较蒙古族与汉族鼻腔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有无差异;(2)比较蒙古族与汉族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有无差异。方法统计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行鼻窦CT检查151例患者,其中汉族88例(男性49例,女性39例)及蒙古族63例(男性31例,女性32例,三代双亲为蒙古族),排除发育异常、肿瘤压迫及骨质破坏无法准确测量患者。使用VISIONPACS临床浏览系统查看鼻窦CT,测量鼻腔、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等多项数值,使用电子表格及SPSS 2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蒙古族与汉族以上各项数据特征及差异性。结果(1)蒙古族比汉族患者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发育均较大;(2)有显着差异(P<0.01)的项目是:男性双侧上颌窦左右径与上下径;右侧上颌窦前后径;双侧筛窦前后径与上下径;左侧蝶窦左右径与上下径;右额窦上下径;左侧额窦左右径与上下径;双侧鼻腔前后径与上下径,左侧鼻尖至蝶窦前壁距离。女性双侧上颌窦、筛窦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双侧蝶窦上下径;右侧蝶窦前后径与左右径;左侧额窦前后径;双侧鼻腔前后径;双侧鼻尖至蝶窦前壁距离;(3)蒙古族比汉族鼻腔骨性空间结构前后相对更长,面部观察更加立体。结论(1)蒙古族比汉族各鼻窦发育均较大;(2)两民族之间双侧上颌窦、筛窦差异显着;(3)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比汉族从面部观察更加立体。
王佳慧[10](2020)在《ILC2与伴有非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固有免疫在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凸显,II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是固有淋巴细胞子集中与慢性鼻窦炎等T2型炎性疾病较为相关的一类。临床上伴有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allergic rhinitis,CRSwAR)患者常预后较差,容易复发。另有部分具有传统变应性鼻炎症状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查为阴性并且总IgE水平较低,他们同样存在预后差,易复发的情况,我们称其为伴有非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on-allergic rhinitis,CRSwNAR)。目前对ILC2与CRSwNAR的相关性研究及与CRS发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对CRSwAR、CRSwNAR、CRS患者,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以及CRS患者鼻腔组织中的ILC2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同时通过VAS评分、Lund-Macky CT评分和CT扫描结果对其发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得出ILC2在CRSwNAR中的表达,及与慢性鼻窦炎严重程度的关系。实验方法:临床共收集42例实验对象,分别按照CRSwAR/CRSwNAR/CRS/HC、CRS/HC分组。记录患者症状、CT扫描结果、肺功能检测结果、VAS评分、Lund-Macky CT评分、血常规、吸入物变应原检测结果,手术病人采集鼻腔黏膜/鼻息肉+外周血、非手术病人采集外周血。实验室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入组对象的外周血、局部组织的ILC2数量水平。结果:ILC2在CRSwNAR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高表达;所有受试者的Lund-Macky CT评分和VAS评分与外周血ILC2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且全组鼻窦炎患者外周血ILC2的水平高于非全组鼻窦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LC2在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高表达;与外周血相比,鼻腔局部组织ILC2高表达。结论:ILC2与CRSwNAR患者的发病机制有关,通过外周血ILC2的水平可以判断CRS患者的症状和慢性鼻窦炎发病的严重程度,相较于外周血,鼻腔局部组织中的ILC2水平能更直接的判断CRS的严重程度。
二、窦口鼻道复合体CT冠状扫描对慢性鼻窦炎分型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窦口鼻道复合体CT冠状扫描对慢性鼻窦炎分型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在鼻窦内镜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T图像分析 |
2.2 病变区域和筛泡立体空间关系 |
2.3 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分析 |
2.4 鼻-鼻窦炎症分布情况 |
2.5 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合并鼻窦炎情况分析 |
3 讨论 |
(2)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引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CRSwNP与嗅觉功能障碍相关基础研究 |
2.1 鼻腔鼻窦及嗅区临床解剖与嗅生理概述 |
2.2 CRSwNP嗅觉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与治疗现状 |
2.3 嗅觉功能检测方法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剔除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4 随访及评价 |
第4章 结果 |
4.1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嗅觉VAS评分结果 |
4.2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T&T标准嗅觉测试结果 |
4.3 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与CRSwNP术后嗅功能转归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 |
5.1 本文嗅功能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
5.2 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动态追踪 |
5.3 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CRSwNP术后嗅功能转归的预测价值 |
5.4 CRSwNP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醒窍冲洗液对慢性鼻窦炎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以及对E-cadherin、α-SMA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窦炎的认识 |
1.1 慢性鼻窦炎的定义及诊断 |
1.2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慢性鼻窦炎的西医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鼻渊的认识 |
2.1 鼻渊的病名 |
2.2 鼻渊的病因病机 |
2.3 鼻渊的治疗 |
3. 鼻内镜术后处理的相关研究 |
3.1 鼻内镜术后黏膜的恢复与转归 |
3.2 鼻腔冲洗在鼻内镜术后治疗中的研究 |
4. 慢性鼻窦炎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方法 |
3.1 治疗安全性观察 |
3.2 疗效评判标准 |
3.3 E-cadherin、α-SMA的检测 |
3.4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数据分析 |
4.1 两组间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临床疗效比较 |
4.3 不良反应 |
4.4 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 |
第三部分 结果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组内治疗前后分析 |
1.3 术后12周组间分析 |
1.4 两组综合疗效分析 |
2. 组织中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 |
2.1 两组术中标本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 |
2.2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 |
2.3 两组术后12周标本E-cadher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 |
3. 方药分析 |
3.1 醒窍冲洗液的立方依据 |
3.2 方解及药理学研究 |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 |
2.2 鼻-鼻窦炎症 |
2.3 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 |
3 讨论 |
(6)利用16SrDNA对慢性鼻窦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鼻腔菌群结构观察及优势菌属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慢性鼻窦炎(鼻渊)相关中医理论 |
1.1 证型方面的认识及发展源流 |
1.2 脏腑经络方面的关系 |
1.3 “鼻五度辨证”理论对鼻渊的阐释 |
1.4 “胆肺假说”理论的提出及释义 |
1.5 “胆肺同治”对鼻渊临床施治用药的意义 |
2.慢性鼻窦炎(鼻渊)的相关西医学认识 |
2.1 慢性鼻窦炎相关概念、症状及临床分型 |
2.2 慢性鼻窦炎相关病因及其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1.病例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终止试验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
2.试验材料 |
2.1 实验所用的主要试剂 |
2.2 实验所用主要器械及设备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流程简介 |
3.2 资料分组 |
3.3 样本采集 |
3.4 样本处理与实验过程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4.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样品取样深度的验证 |
4.2 shnnon/simpson、chao1 指数分析 |
4.3 稀释曲线分析 |
4.4 物种分析 |
4.5 属水平上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本研究选题依据 |
2.试验方法讨论 |
3.试验结果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表皮葡萄球菌相关慢性鼻窦炎生物膜形成机制探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7)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筛窦基板层次气化分析及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内容 |
2.4 结果判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表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9)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鼻窦CT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鼻窦CT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ILC2与伴有非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CRS的研究现状、发病机制及分型 |
1.2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其与CRS的关系 |
1.3 ILC2的发现、发展及在鼻部T2型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1.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ILC2在伴有非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中的作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ILC2在人体中的表达及与慢性鼻窦炎发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喉科 视觉模拟量表评估(VAS) |
附录2 Lund-Macky CT评分表 |
附录3 2015年《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
附录4 2018年《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标准 |
索引 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窦口鼻道复合体CT冠状扫描对慢性鼻窦炎分型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在鼻窦内镜术中的应用价值[J]. 倪建,毛庆杰,杨志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10)
- [2]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观察[D]. 韦文. 汕头大学, 2021(02)
- [3]醒窍冲洗液对慢性鼻窦炎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以及对E-cadherin、α-SMA表达影响的研究[D]. 刘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1(03)
- [5]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J]. 徐丽娜,杨磊,史亚荣,恽佳,金秋燕,潘清云,闵浩.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06)
- [6]利用16SrDNA对慢性鼻窦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鼻腔菌群结构观察及优势菌属差异性分析[D]. 杨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分析[D]. 税荣春.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8]筛窦基板层次气化分析及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应用[D]. 谌祎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鼻窦CT比较研究[D]. 鄂晓青.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ILC2与伴有非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相关性研究[D]. 王佳慧. 暨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