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质素评估方法检讨

室内空气质素评估方法检讨

一、室内空气品质评估方法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吴津东,翁建涛,关康翔,滕逢时,徐珂晨[1](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及满意度实测和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建筑如何在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前提下,早日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了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及满意度实测和评估方法,旨在提高室内环境品质和人员满意度的同时节约能耗。根据该方法,基于各典型季室内环境监测数据和主观满意度统计结果,对夏热冬冷地区某典型绿色办公建筑进行运行性能评估,并提出了室内环境优化策略。结果显示空气温度、桌面照度和噪声级均能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该地区室内人员可以接受较高的相对湿度,但对低湿环境较敏感;室内空气品质总体达标率较低,需更严格控制室内CO2和降低PM2.5浓度来提高人员的满意度。

王继辉[2](2021)在《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品质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品质提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更新模式以专项更新为主,逐步增加综合性更新内容。由于缺乏对既有住区综合品质的认识,国内已经开展的既有住区节能更新、绿色更新以及适老化更新的相关实践与评价研究都是以单一品质为目标,缺乏功能性、舒适性和场所性等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的评价研究;同时由于住区更新实践多以政府为主导,居民参与度较低,更新前缺乏对居民实际需求的综合考虑,更新后缺乏对多品质提升效果的评价,在实践当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20世纪80-90年代大连市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以多品质目标为出发点,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基础,聚焦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效果,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对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效果进行等级评定,另一方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为进一步的更新提供参考。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工作如下:1.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科学的研究框架,对国内外住宅更新及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标准进行对比研究,为评价体系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多品质”的综合更新目标。2.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大连市典型性老旧小区的实地调研,初步制定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资料整理、现场问卷及访谈等方式进一步对老旧小区居民更新意愿以及更新项目满意度进行调研,对初步拟定的指标内容进行筛选、优化、调整并确立最终的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由3个层级构成,包括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以及26个三级指标。3.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多种权重确定方法的适用性,为克服以往仅从专家角度确定指标权重的局限性,突出居民实际需求在更新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专家调查权重法和居民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科学的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4.选取更新后的20世纪80-90年代典型老旧小区进行多品质提升效果的实例评价。一方面对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指导试设计,实现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住区多品质提升。

王奥奇[3](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琳玮[4](2021)在《疫情影响的大连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问题是21世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其中,建筑能耗占比最高,绿色建筑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绿色建筑发展方向正在逐步从减少建筑能耗的初衷扩展到全方面提升人居环境整体性能。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更注重建筑作为保持身心健康、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载体和场所。持续推动以提升健康性能为目标的“健康建筑”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建筑发展的新趋势、新目标、新导向。公共建筑具有能耗大、功能复杂、室内环境品质差等问题;同时,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其运行情况受疫情影响显着。大型公共建筑应该适应疫情变化的全新的运营模式,对公众健康产生积极意义。大连市是寒冷地区沿海城市,受海洋气候变化影响,滨海城市气候脆弱,寒冷地区节能潜力大。本文选取大连市典型绿色建筑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设计指标、运行性能参数和使用者满意度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双主客观绿色建筑后评估模型,分项评估了包括室内环境品质实测、能耗、水耗记录的客观监测模块,以及包括建筑环境评价和服务性能评价的主观评价模块;对疫情前中后期不同运行状态的绿色建筑运行能耗、室内环境以及满意度的方面进行综合运行后评估;探讨疫情前后不同星级绿色公共建筑运行变化,分析了实际运行与设计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大连市绿色建筑性能提升建议。本文填补了我国疫情前后公共建筑运行效果差异性评估研究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与疫情前相比,疫情后的绿色公共建筑能源消耗显着降低,其中二月份能耗差值最大,同比降低了63.5%,受疫情影响最明显。室内环境品质受使用者活动影响明显,工作人员对建筑室内环境宽容度更高;热环境满意度与实测结果存在差异。室内环境性能优劣不与绿色建筑等级成正比,星级高的绿色建筑不能代表满足健康的要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中对健康环境的关注度不足,应加强从使用者出发的绿色建筑运行性能评估研究。对绿色公共建筑来说,提升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节能效益,营造舒适、安全、高效、健康的室内空间是“后疫情时代”下实现健康建筑的必然要求。疫情前中后期的公共建筑运行情况对比研究不仅对现阶段公共建筑节能、复产复工有着一定积极意义,而且对后疫情时代建筑节能后评估体系的完善具有参考价值和战略意义。

肖璐[5](2021)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对新风中粒子及室内环境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人在室内的停留时间在一生中占比较大,室内空气品质显着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合理的通风可以通过新风更替室内陈旧的空气,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直接蒸发冷却技术是通过水蒸发来冷却空气,当水蒸发时,它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被冷却,降温后的空气可作为室内送风。直接蒸发冷却空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湿度,而且还可以脱除掉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与传统人工制冷除湿空调相比更经济节能。新风粒子浓度直接影响室内空气品质,新风通过淋水填料段可以降低其中的粒子浓度,进而可以稀释室内的粒子浓度至较低的水平。层式送风具有送风路径短、通风能效高的特点。蒸发冷却与层式送风的结合确保在较高的送风温度下满足室内的舒适度。本文利用Workbench 2020R1平台进行建模、网格划分、结合用户自定义函数并行计算。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建立了直接蒸发冷却填料的二维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淋水密度、迎面风速和粒径下淋水填料对新风中粒子的脱除效率。基于RNG k-e模型模拟湍流流场,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模拟粒子的运动场,建立了教室的三维数值模型。对于人员密度大的教室,考虑人员呼吸过程的二氧化碳浓度,分析在不同排风口的位置布置下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粒子浓度分布、热舒适、平均空气龄的分析,分析粒子随气流的迁移路径,确定最佳的排风口布置位置。通过Rosin-Rammler分布确定山西省太原市大气中粒子的粒径分布。对淋水填料脱除大气中粒径区间为1-10μm的气溶胶粒子的效率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迎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恒定,随着粒子粒径的增加,粒子的穿透率依次递减;当粒径和迎面风速恒定,粒子的穿透率均随淋水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当粒径和淋水密度恒定,粒子的穿透率均随迎面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对不同排风口位置布置的教室室内环境的模拟,结果表明:排风口的位置反映室内气流组织的差异,影响室内空气品质,排风口位置在工作区顶部中间区域的效果最佳;逐时变化的室内热环境能满足热舒适,呼吸区的二氧化碳浓度及粒子浓度满足规范要求。

周斌[6](2021)在《办公建筑贴附通风冬季供热工况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办公建筑中的热环境与空气品质对室内人员的工作效率甚至身心健康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通风气流组织系统可以同时兼顾人员对于两者的需求。传统的通风气流组织形式在供热模式下表现不佳,在热浮升力的作用下往往会发生气流短路现象,特别是高大空间,如深地空间,冬季送风热气流难以到达下部工作区,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贴附通风在下部工作区形成高速流动的空气湖,解决了传统气流组织冬季供热时存在的气流短路问题。对于具有大纵深的空间而言,存在贴附通风热空气湖向上偏转的风险。本文对贴附通风供热模式下的气流组织特性及其营造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优化研究,探索了采用接力风机延长大纵深空间冬季送风热射流射程的可能性。本文以一个大纵深的办公室(长×宽×高分别为7.0 m×5.0 m×2.7 m)为基础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接力风机的应用以及排风口高度的变化对冬季贴附通风送风性能的影响。以头足温差、PMV-PPD、吹风感DR、温度效率、通风效率和ADI等指标直观地显示工作区内热环境与空气品质的变化。研究表明,供热工况下贴附通风气流组织营造的室内热环境能够满足大部分人员的热舒适要求,且具有较高的温度效率(0.83~1.20)与通风效率(0.99~1.09)。接力风机能够有效延长贴附通风的热空气湖延伸距离,改善室内的头足温差以及PMV,温度效率最大可增加9.7%,通风效率最大可增加13.5%。供热模式下的贴附通风的通风性能于排风口高度显着相关,排风口的高度越低,工作区内的热环境越好,温度效率最多可增加32.5%。排风口高度为0.5H时,通风效率可达1.08。应用接力风机以及低位排风口均有助于提高供热工况下贴附气流的通风性能,低位排风口的作用比接力风机更显着。此外还对贴附通风送风参数以及接力风机的几何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降低供热工况下贴附通风的送风温度有助于提升室内热舒适性、降低高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层,提高能源效率,适用于考虑热舒适为主的空间;增加贴附通风送风温度有助于提高工作区内通风效率,加速排除室内污染物,适用于医院等考虑控制室内污染为主的空间。改变接力风机出口长宽比以及接力风机出口风速对工位周围人员的热舒适影响效果并不明显。最后对贴附通风、混合通风和层式通风在冬季室内的采暖通风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贴附通风利用送风对下部工作区进行加热,在室内营造了“下高上低”的温度分布,显着提升了冬季空调室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室内各个位置的头足温差均小于3℃,室内人员都处于热中性状态。混合通风和层式通风明显存在气流短路现象,竖直方向上产生较大的温差,引起能量浪费和室内人员热舒适的恶化。贴附通风在工作区内的通风效率可达1.10,具有良好的稀释污染物的能力;混合通风和层式通风的通风效率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工作区内的通风性能均较差。

郑倩[7](2021)在《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存量背景下,随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许多城市展开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工作,但是改造时往往缺少对当地气候特征的准确判断,且节能改造部位主要为外墙、屋顶、外门窗等,忽视对其他部位的考虑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造成节能改造效果不佳,改造缺乏地域性,难以满足居民舒适度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节能为主要目的的“综合节能改造”理念,以建筑围护体系为主要改造对象,兼顾外立面附属构件修缮、住栋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提升住区整体品质。并且在既有住区改造过程中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介入改造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保证改造效果。本文以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气候分析软件,依据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特点,提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适宜性综合节能改造策略,接着综合考虑热舒适性与能耗性能,运用能耗分析软件对节能改造策略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验证。(1)通过标准规范梳理、设计图纸统计、现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分析四种方法对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既有住宅现状和居民室内热舒适现状进行调查。(2)采用气候分析软件Climate Consultant,得到适宜北方寒冷地区六个典型城市的被动式策略,并对各项策略的各月有效性指数进行分析。将调研得出的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室内热舒适现状问题与被动式策略相互印证,结合调研得出的建筑各层级现状问题并且引入国内外优秀改造经验,提出了应对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过渡季温差大的设计策略。(3)选取前文定性节能改造策略中提到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屋顶平改平技术、门窗更换技术、遮阳技术,借助可持续能耗分析软件De ST,建立大连市典型住宅建筑计算机模型,对模型进行量化计算。对各单项改造技术改造前后全年能耗情况及室内自然温度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单项节能改造方案。将以上4个主要的设计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方案,通过模拟确定节能效果最佳的围护结构组合方案,并对四种设计因素对住宅能耗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最后从经济性、节能效果两方面对方案进行比较,为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方法和思路。

陈宇[8](2021)在《居住建筑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表征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居住建筑室内环境作为承载生活的主要空间,占据了人们近2/3的时间,势必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居住建筑室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即1)许多暴露-效应关系还不能定量表示;2)室内环境风险因子(参数)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仍不太清楚,健康效应并不是都明确;3)室内环境以外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因素和个人因素等)会对健康产生影响;4)暴露和效应与时间有关(如每日、每周、季节性等)等,其导致室内环境与健康的因果关系往往不清楚,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涉及到众多统计学方法,如何定量地表征室内环境与健康的关联影响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居住建筑室内环境的四个主要功能区域(客厅、卧室、厨房、浴室/卫生间)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与入户实测,采用统计学模型研究探索适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居住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综合表征方法,系统地揭示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的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基于“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所获得的中国不同气候区12个省市近8000份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的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适合于多维度、多参数关联影响表征的统计学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居住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表征模型,得到了不同层面各要素影响的权重系数,使得重要影响因素得以更科学、清晰地呈现。在宏观层面,揭示了社会经济因素(0.560)、生活习惯(0.191)、室内环境(0.144)对健康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程度差异性,同时发现社会经济因素、生活习惯可通过室内环境的中介作用对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在居住室内环境层面,明确了不同功能房间(起居室、卧室、厨房及浴室/卫生间)的环境要素对健康影响的相对权重大小,即1)起居室:地板光滑0.403、异味0.296与照明0.210;2)卧室:热感觉/冬0.288、噪音与振动0.255、照明0.253;3)厨房:烫伤0.307、勉强姿态0.296与水汽0.281;4)浴室/卫生间:勉强姿态0.294、跌倒0.219与异味0.208。此外,基于流行病学因果关系判断准则对表征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其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利用东北地区供暖期81户室内环境入户实测调查数据,建立居住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表征模型。在宏观层面上再次确认了室内环境(0.228)、社会经济因素(0.434)、生活习惯(0.302)的直接健康效应,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生活习惯通过室内环境的中介作用对健康产生间接影响,与上述的大样本问卷调查表征模型形成了相互印证。在室内环境层面上获得了环境参数关联健康影响权重系数,即室内空气品质(0.653)、噪声(0.469)、照明(0.392)及舒适性(0.205)。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生活习惯对空气品质因素(CO2、PM2.5、TVOC及甲醛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升高,室内空气污染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基于东北地区供暖期室内环境入户实测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室内环境主观数据(问卷调查)和客观数据(入户实测)融合模型,刻画了主客观数据对综合表征模型各要素权重系数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提高了表征模型对复杂关系相互作用的诠释能力。研究发现,相对于主观数据(拟合度R2=0.363)和客观数据(拟合度R2=0.239),融合数据(拟合度R2=0.553)提高了对室内环境总体满意度的解释力。并且,相比于客观数据,主观数据对融合数据影响较大。最后,对比了数据融合前后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表征模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融合前后室内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值变化较小。但是,热环境、空气品质、声环境与光环境的相对权重大小变化较大,且融合后模型中相对权重大小关系与由主观数据获取的相对权重大小较为接近,而与客观数据具有较大差异性。最后,根据表征模型形成的影响因素权重系数,采用重要度—性能分析方法提出了体现主要影响因素的健康室内环境评价方法,明确了居住建筑各功能房间提升健康性能应优先解决的问题,并结合居住建筑室内环境的不同关系主体(居住者、政府管理者与建筑从业者)的特点,发展了面向不同对象需求的评价结果应用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居住建筑室内环境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机制,获得了室内环境要素关联健康影响权重系数,发展了面向不同对象的健康室内环境评价方法,为促进居住建筑室内环境健康性能提升、防范健康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吴祺航[9](2021)在《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的配套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并推动传统行业绿色化转型;同时,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为节能减排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筑行业是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最高的行业之一。大量的既有建筑仍存在性能低、能耗和碳排放居高不下的问题。因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融资难而收益的外部性较强,目前其发展缓慢,需引入绿色金融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快速发展。目前缺乏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清晰界定,金融机构在缺乏增信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对项目风险进行预判,导致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的融资通道不畅。本文旨在提出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思路及现有困境的解决方案。首先,本文通过调研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与我国现阶段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并结合绿色改造项目中各改造主体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此需求,本文提出绿色保险担保的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融资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配合“绿色改造潜力评价”、“改造技术适宜性评价”和“运行绿色性能监测与评价”方法,为金融机构提供项目识别手段和增强其对项目绿色性能把控的能力。第二,研究筛选了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息息相关的评价指标建立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现场调研、图纸调研、问卷和计算模拟等多种手段对待评价项目各方面指标进行评分。继而采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以实际工程项目的数据作为评价尺度,建立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潜力评价方法。第三,本文建立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适宜性评价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改造技术适宜性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方法从法律、标准角度和技术适用性角度对改造技术初步适宜性筛选,定量评价方法结合技术可行性、实施效果、和经济对改造技术优先级进行排序,为改造技术选型提供决策依据。第四,研究建立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运行性能监测机制。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选取了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建筑运行阶段资源节约和室内环境品质性能。通过面积加权的方式对每个单一空间的性能指标参数进行处理,得到建筑绿色性能的数据。可为金融机构调整投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采用上述评价方法对浙江杭州某校园案例建筑进行了评价,确定了该案例建筑的改造潜力为改造潜力一般等级,得到与该建筑相适宜的改造技术优先级排序,并得到该建筑的运行绿色性能情况。本文提出的配套评价方法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能够为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於蓉[10](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提出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的数量持续递增,老年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4-2-1”甚至“8-4-2-1”家庭结构发展迅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断弱化,机构养老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们一天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加依赖于室内,室内环境质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与舒适感。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老人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养老机构的室内环境质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养老机构的室内环境质量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改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首先要对其进行精确测量和科学评价。本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合肥市某养老机构的室内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收集,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充分了解了养老机构室内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以及室内空气品质的舒适度。并利用机器学习中的逻辑回归算法建立了关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对整体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的评价模型,选取热、光、声环境以及室内空气品质四个方面对整体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进行评估。同时从基于问卷样本数据集和实测样本数据集两种情况下对比分析了客观方法和主观方法对整体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模型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与模型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养老机构室内环境参数符合率普遍较低,同时老年人对整体室内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也不理想。(2)通过实测环境参数分析和主观问卷结果分析的对比发现,对某个室内环境参数客观测量的分析结果可能与主观调查结果不一致。(3)通过环境参数拟合分析,提出了温度满意度、湿度满意度、空气品质满意度和声环境满意度四个拟合公式;另外,老年人对光环境的满意度与照度之间的拟合度较差。(4)由整体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可知,对于老年人来说,温度是对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噪声水平,而光照是影响最小的因素。本文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养老机构整体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评价模型,为创造健康、舒适、适老化、个性化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打下基础,为养老机构的设计及运营决策提供指导,有望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从而推动机构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室内空气品质评估方法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空气品质评估方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及满意度实测和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运行性能评估方法
    1.1 方法介绍
        1.1.1 环境监测
        1.1.2 室内环境满意度反馈
        1.1.3 客观环境参数达标率和主观满意度权衡评估
        1.1.4 系统运行优化
    1.2 客观环境参数达标率计算
    1.3 主观满意度计算
    1.4 运行参数优化
2 环境监测及满意度评估结果
    2.1 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信息
    2.2 室内外环境监测
    2.3 主观满意度调研
3 室内环境参数统计结果
    3.1 室内环境参数基本情况
    3.2 室内环境达标率
4 室内环境主观感受和满意度评价
    4.1 总体满意度
    4.2 室内热环境感受和满意度
    4.3 室内空气品质感受和满意度
    4.4 综合评价结果及优化提升建议
5 结论
图表来源:

(2)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多品质概念提出
    2.1 国内外住区评价体系、标准及理论研究
        2.1.1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2.1.2 国内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2.1.3 国内外评价体系对比与启示
        2.1.4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 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概念提出
3 大连市典型性老旧小区调研及对比分析
    3.1 典型性老旧小区选取
        3.1.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3.1.2 调研对象概况及代表性体现
    3.2 老旧小区调研分析
        3.2.1 调研内容及方法
        3.2.2 调研现状及问题分析
    3.3 老旧小区更新策略分析
        3.3.1 普遍性问题的更新策略
        3.3.2 特殊性问题的更新策略
    3.4 实例调研小结
4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方法及过程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
        4.1.3 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4.1.4 指标体系的优化调整
    4.2 指标体系的指标说明
        4.2.1 功能性品质
        4.2.2 舒适性品质
        4.2.3 场所性品质
    4.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制定
        4.3.1 评价方法确定
        4.3.2 评价标准制定
5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及评分方法确定
    5.1 权重确定方法介绍
        5.1.1 主观赋权法
        5.1.2 客观赋权法
    5.2 权重初探之专家调查法
        5.2.1 专家调查方法介绍
        5.2.2 专家问卷数据收集
        5.2.3 数据处理得到权重
    5.3 权重赋值之居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5.3.1 方法分析及选择依据
        5.3.2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研究
        5.3.3 模型构建及数据收集处理
        5.3.4 利用Smart-PL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确定权重
    5.4 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表达
6.多品质目标的既有建筑综合改造评价体系实例应用
    6.1 案例试评价
        6.1.1 评价准备
        6.1.2 评价流程
        6.1.3 评价结果
    6.2 基于评价结果的多品质提升优化设计
        6.2.1 评价结果分析
        6.2.2 多品质提升优化设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附录B 老旧住区居民改造意愿网络整理
附录C 老旧住区居民改造需求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D 专家问卷及数据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2.2.1 相关评估标准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2.4 启示与局限
    2.5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3.1.2 设计建造影响
        3.1.3 使用过程影响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3.6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4.1.2 评价建立原则
        4.1.3 评价构建方法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4.2.3 指标项的筛选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4.4.1 功能空间
        4.4.2 墙体结构
        4.4.3 管线设备
        4.4.4 物理环境
        4.4.5 无障碍
    4.5 本章小结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5.1 指标权重确定
        5.1.1 权重确定方法
        5.1.2 确定指标权重
    5.2 综合评分计算
    5.3 辅助评价工具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5.4 评价使用流程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5.5.1 案例介绍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疫情影响的大连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及来源
        1.1.2 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
        1.1.3 疫情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能耗数据收集和室内环境质量监测
        1.4.2 用户主观评价问卷调研
        1.4.3 经济效益计算模型
        1.4.4 双主客观绿色建筑后评估模型
    1.5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论文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
        2.1.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2.1.2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新与发展
    2.2 疫情与健康建筑室内环境
        2.2.1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2.2.2 健康建筑标准
        2.2.3 疫情影响的公共建筑运行状态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绿色建筑技术运行效益研究
        2.3.2 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公共建筑环境品质评价
        2.3.3 基于运行数据的绿色建筑后评估
        2.3.4 新冠疫情对建筑的影响
3 案例A能源消耗后评估
    3.1 节能设计关键技术
    3.2 分项计量模型
    3.3 年运行能耗分析
    3.4 受疫情影响的能耗分析
        3.4.1 典型月能耗分析
        3.4.2 逐日能耗变化
        3.4.3 逐时能耗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案例A室内环境质量后评估
    4.1 实测基本情况
    4.2 夏季室内环境实测与分析
        4.2.1 室内热湿环境
        4.2.2 室内空气品质
        4.2.3 室内光环境
    4.3 过渡季室内环境实测与分析
        4.3.1 室内热湿环境
        4.3.2 室内空气品质
        4.3.3 室内光环境
    4.4 冬季室内环境实测与分析
        4.4.1 室内热湿环境
        4.4.2 室内空气品质
        4.4.3 室内光环境
    4.5 室内环境质量主观评价
        4.5.1 室内热环境
        4.5.2 室内湿度环境
        4.5.3 室内空气品质
        4.5.4 室内光环境
        4.5.5 室内声环境
        4.5.6 室内环境总体
    4.6 本章小结
5 疫情影响下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性能评估
    5.1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5.1.1 案例建筑绿色技术统计
        5.1.2 大连市绿色技术经济效益
    5.2 绿色建筑能耗后评估
        5.2.1 案例A能耗后评估
        5.2.2 案例B能耗后评估
    5.3 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后评估
        5.3.1 室内热湿环境
        5.3.2 室内空气品质
        5.3.3 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达标率分析
    5.4 绿色建筑运行满意度后评估
        5.4.1 室内环境满意度
        5.4.2 服务性能满意度
    5.5 疫情影响的大型公共绿色建筑运行评估
        5.5.1 案例建筑综合后评估
        5.5.2 大连市绿色建筑节能潜力探讨
        5.5.3 大型公共绿色建筑性能提升探讨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对比
附录B 各国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对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对新风中粒子及室内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研究概况
        1.2.2 室内环境研究
        1.2.3 通风的研究概况
        1.2.4 绿植对气溶胶及热岛效应的影响
    1.3 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
        1.3.1 蒸发冷却空调设备的运用
        1.3.2 直接蒸发冷却填料的分析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控制方程
    2.1 多孔介质控制方程
    2.2 室内控制方程
        2.2.1 质量守恒方程
        2.2.2 能量守恒方程
        2.2.3 动量守恒方程
        2.2.4 湍流涡粘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散相模型
    3.1 粒子轨迹追踪方式
    3.2 粒子受力
    3.3 粒子的粒径与粒度
    3.4 粒子的简化假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蒸发冷却空调
    4.1 蒸发冷却空调的设计分区
    4.2 直接蒸发冷却器的分析
        4.2.1 结构和工作原理
        4.2.2 几何模型
        4.2.3 物理模型
        4.2.4 参数设置
        4.2.5 边界条件
        4.2.6 网格划分与独立性检验
        4.2.7 模型验证
    4.3 脱除效率分析
        4.3.1 粒子粒径的影响
        4.3.2 迎面风速的影响
        4.3.3 淋水密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内环境的模拟
    5.1 教室物理模型的建立
    5.2 层式通风系统
    5.3 教室模型的网格划分
    5.4 教室模型的简化假设
        5.4.1 壁面热边界与热源
        5.4.2 送、排风口设置
        5.4.3 呼吸源项
    5.5 教室二氧化碳浓度分布
    5.6 气流分布评价指标
        5.6.1 热环境
        5.6.2 空气龄
    5.7 室内粒子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办公建筑贴附通风冬季供热工况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暖风供热研究现状
        1.2.2 贴附射流研究现状
        1.2.3 接力风机通风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供热模式下贴附射流理论分析
    2.1 射流理论基础
        2.1.1 平面自由射流
        2.1.2 平面贴壁射流
        2.1.3 冲击射流
    2.2 康达效应及扩展康达效应
    2.3 浮升力对送风气流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供热模式贴附通风研究方法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3.2 数值模拟方法及控制方程
        3.2.1 湍流模型的确定
        3.2.2 控制方程
    3.3 数值模拟
        3.3.1 物理模型
        3.3.2 网格划分
        3.3.3 网格独立性验证
        3.3.4 求解参数设置
    3.4 评价指标
        3.4.1 热舒适指标
        3.4.2 室内空气品质指标
        3.4.3 通风性能指标
    3.5 本章小结
4 供热模式下贴附通风性能研究
    4.1 送风工况
    4.2 排风口高度的影响
        4.2.1 流场分布
        4.2.2 热环境评估
    4.3 接力风机的影响
        4.3.1 接力风机对室内流场的影响
        4.3.2 接力风机对室内热舒适的影响
    4.4 通风效果评估
    4.5 节能效果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贴附通风结合接力风机性能优化研究
    5.1 送风参数的影响
        5.1.1 模拟工况设置
        5.1.2 送风温度的影响
        5.1.3 送风速度的影响
    5.2 接力风机的影响
        5.2.1 模拟工况设置
        5.2.2 接力风机出口尺寸优化
        5.2.3 接力风机出口风速优化
    5.3 接力风机应用前景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气流组织对比研究
    6.1 对比工况设置
    6.2 气流组织性能对比
        6.2.1 风速场及温度场对比
        6.2.2 热舒适及通风效果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7)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宅存量背景下品质提升重要性
        1.1.2 我国住宅能耗现状以及节能潜力
        1.1.3 政府对既有住区改造实践的引导
        1.1.4 建筑模拟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
    1.2 研究概念及范围
        1.2.1 研究概念
        1.2.2 研究对象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1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2.1.1 既有住区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2.1.2 既有住区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节能改造范例
        2.2.1 国内外节能改造案例
        2.2.2 国内外节能改造案例总结
    2.3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
    3.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方法
        3.1.1 大连既有住区建设及改造实践
        3.1.2 既有住区建筑层级化分类
        3.1.3 既有住区现状调研方法及内容
    3.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分析
        3.2.1 标准规范梳理
        3.2.2 设计图纸统计
        3.2.3 现场实地调研
        3.2.4 问卷调查分析
    3.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总结
        3.3.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各层级现状总结
        3.3.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问题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热舒适的被动式节能改造策略定性分析
    4.1 气候分析工具及舒适模型的选择
        4.1.1 气候分析工具的选择
        4.1.2 舒适模型的选择
    4.2 寒冷地区典型城市被动式策略有效性分析
        4.2.1 寒冷地区典型城市的选取与分析
        4.2.2 被动式策略各月有效性分析
    4.3 基于Climate Constant的被动式节能改造策略
        4.3.1 应对冬季寒冷气候的设计策略
        4.3.2 应对夏季湿热气候的设计策略
        4.3.3 应对过渡季温差大的设计策略
    4.4 综合节能改造策略拓展研究
        4.4.1 外装层附属设施改造
        4.4.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性能提升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定量模拟
    5.1 能耗分析软件De ST的引入及其分析
        5.1.1 De ST引入及其分析
        5.1.2 能耗模拟流程
        5.1.3 既有住区建筑相关信息获取及参数设定
    5.2 改造前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性能评估
        5.2.1 典型住区、住栋选取
        5.2.2 典型住栋设计之初性能评估
        5.2.3 典型住栋室内温湿度实测
    5.3 围护结构单项节能改造有效性分析
        5.3.1 外墙节能改造
        5.3.2 屋面节能改造
        5.3.3 门窗节能改造
        5.3.4 遮阳节能改造
    5.4 围护结构综合节能改造有效性分析
        5.4.1 正交试验法
        5.4.2 正交试验设计
        5.4.3 模拟结果分析
        5.4.4 优化组合方案
    5.5 典型住栋综合节能改造试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优秀改造案例
附录B 北方老旧小区使用现状及改造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居住建筑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表征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数据特征
        1.2.2 表征参数
        1.2.3 表征模型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表征模型构建与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多变量关系描述方法
        2.2.1 精简数据结构
        2.2.2 建立变量间关系
    2.3 数据关系描述方法论证
        2.3.1 数据关系特征
        2.3.2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的引入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中国典型城市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表征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大样本问卷调查概要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调查实施方法
        3.2.3 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3.2.4 调查结果
    3.3 表征模型构建
        3.3.1 调查问卷数据赋值
        3.3.2 表征模型要素描述方法——测量模型
        3.3.3 表征模型要素之间关系的描述方法——结构模型
        3.3.4 表征模型拟合度评价
        3.3.5 大样本问卷调查表征模型结果
    3.4 讨论
        3.4.1 室内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生活习惯与健康影响的关联分析
        3.4.2 室内环境因素的健康影响权重
        3.4.3 室内环境关联健康影响因果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入户实测调查东北地区供暖期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表征模型构建
    4.1 引言
    4.2 入户实测调查概要
        4.2.1 实测调查对象
        4.2.2 测试方法
        4.2.3 实施方法
        4.2.4 实测调查结果
    4.3 表征模型构建
        4.3.1 适用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测调查数据处理
        4.3.2 表征模型要素描述方法——测量模型
        4.3.3 表征模型要素之间关系的描述方法——结构模型
        4.3.4 表征模型拟合度评价
        4.3.5 入户实测调查表征模型结果
    4.4 讨论
        4.4.1 入户实测调查表征模型特征
        4.4.2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健康影响权重
        4.4.3 教育和收入水平、职业声望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据融合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室内环境不同调查方法的数据融合
        5.2.1 问卷调查数据与入户实测数据融合必要性论证
        5.2.2 问卷调查数据与入户实测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5.2.3 案例研究
    5.3 东北地区供暖期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改进型表征模型
        5.3.1 数据融合表征模型的特征
        5.3.2 融合前后表征模型诠释能力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面向不同对象的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表征模型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表征模型的健康室内环境评价
        6.2.1 重要度-性能四方图评价方法
        6.2.2 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表征模型评价结果
        6.2.3 基于入户实测调查表征模型评价结果
    6.3 面向不同对象需求的评价结果应用
        6.3.1 居住者
        6.3.2 政府管理者
        6.3.3 建筑从业者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室内环境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9)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的配套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行业能耗与碳排放现状
        1.1.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必要性
        1.1.3 绿色金融对既有建筑改造的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金融研究现状
        1.2.2 绿色建筑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机制研究
    2.1 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的支持现状
        2.1.1 世界各国绿色金融支持政策
        2.1.2 我国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的支持
    2.2 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
        2.2.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需求
        2.2.2 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融资机制研究
        2.2.3 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思路
    2.3 配套评价标准建设
        2.3.1 现有评价标准不足
        2.3.2 完善配套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潜力评价方法
    3.1 改造潜力评价方法构建
        3.1.1 绿色改造潜力的定义
        3.1.2 改造潜力评价方法构建
        3.1.3 评价方法选取
    3.2 绿色改造潜力评价指标
        3.2.1 评价指标选取
        3.2.2 评分要求确定
        3.2.3 指标权重确定
    3.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的潜力评价模型
        3.3.1 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模型
        3.3.2 改造潜力判断及关键影响指标
        3.3.3 标准序列的确定
    3.4 实例分析
        3.4.1 实例选取
        3.4.2 改造前现状评价
        3.4.3 潜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适宜性评价
    4.1 改造技术措施
        4.1.1 资源节约型改造技术
        4.1.2 性能提升型改造技术
    4.2 改造技术适宜性评价
        4.2.1 定性评价
        4.2.2 定量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运行阶段绿色性能监测及评价
    5.1 评价指标选取
        5.1.1 资源节约评价指标
        5.1.2 室内环境评价指标
    5.2 评价方法构建
        5.2.1 指标评分区间划定
        5.2.2 评价模型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案例应用
    6.1 案例简介
    6.2 绿色改造潜力评价
        6.2.1 案例建筑A现状调研
        6.2.2 案例案例建筑A性能参数模拟
        6.2.3 案例建筑A改造潜力评价结果
    6.3 改造技术方案评价
        6.3.1 资源节约型改造技术评价
        6.3.2 性能提升型改造技术评价
        6.3.3 案例案例建筑A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
    6.4 运行性能监测及评价
        6.4.1 案例建筑B运行性能数据参数获取
        6.4.2 案例建筑B各绿色性能指标评分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实例建筑评分统计表
附录2:技术成熟度统计表
附录3:技术适宜性评价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机器学习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室内环境质量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机器学习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环境心理学
        2.1.1 环境心理学概述
        2.1.2 环境心理学发展历程
        2.1.3 适应水平理论
    2.2 建筑环境学
    2.3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及调查样本概述
    3.1 调查对象及主体
        3.1.1 调查对象概况
        3.1.2 调查主体基本情况
    3.2 调查方法
        3.2.1 问卷调查
        3.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3.3 逻辑回归算法
        3.3.1 逻辑回归算法概述
        3.3.2 逻辑回归算法基本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肥市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4.1 室内环境参数统计分析
        4.1.1 室内热环境
        4.1.2 室内空气品质
        4.1.3 室内光环境
        4.1.4 室内声环境
    4.2 室内环境质量满意度统计分析
        4.2.1 不同环境参数满意度统计
        4.2.2 不同楼层环境参数满意度统计
        4.2.3 不同性别受访者对环境参数满意度统计
    4.3 室内环境参数回归分析
        4.3.1 室内温度
        4.3.2 相对湿度
        4.3.3 空气品质
        4.3.4 光环境
        4.3.5 声环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5.1 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5.1.1 基于问卷数据模型的建立
        5.1.2 基于实测数据模型的建立
    5.2 数据预处理
        5.2.1 数据集成
        5.2.2 数据清洗
        5.2.3 归一化处理
        5.2.4 数据集划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评价模型结果分析
    6.1 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统计分析
    6.2 模型的评估方法
    6.3 基于问卷数据的模型结果分析
        6.3.1 学习率的确定
        6.3.2 结果分析
        6.3.3 不同性别对模型的影响分析
    6.4 基于实测数据的模型结果分析
        6.4.1 学习率的确定
        6.4.2 结果分析
        6.4.3 不同性别对模型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老年室内环境舒适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室内空气品质评估方法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及满意度实测和评估研究[J]. 吴津东,翁建涛,关康翔,滕逢时,徐珂晨.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1(05)
  • [2]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继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疫情影响的大连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性能研究[D]. 王琳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对新风中粒子及室内环境影响研究[D]. 肖璐.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办公建筑贴附通风冬季供热工况性能优化研究[D]. 周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 郑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居住建筑室内环境与健康关联影响表征模型研究[D]. 陈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9]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的配套评价体系研究[D]. 吴祺航. 浙江大学, 2021(02)
  • [10]基于机器学习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 於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室内空气质素评估方法检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