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型黑棘皮病一例

假型黑棘皮病一例

一、假性型黑棘皮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淋红[1](2021)在《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并探讨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发病特征、发病年龄、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皮肤镜诊断以及治疗情况,分析皮肤恶性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四川地区皮肤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事实依据与诊疗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整形外科、烧伤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经过我院组织病理活检,参照皮肤病理诊断标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病历资料。从中筛选出符合皮肤恶性肿瘤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0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因皮肤恶性肿瘤多数发生于年龄较大患者,为排除样本非正态分布对统计学分析的干扰,对不同病种患者中位年龄的比较时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同病种平均病程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病种构成、性别及年龄、平均病程比较:此次入选病例共1002例,男469例,女533例,男女比例为0.88:1,其中发现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不同病种在男女之间患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χ2=27.73,P=0.000,<0.05)。病例数最多的依次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511例,占50.60%;CSCC143例,占14.27%;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111例,占11.08%;佩吉特病(Paget’s diease,PD)75例,占7.49%;鲍温病(Bowen’s diease,BD)61例,占6.09%;DFSP(41例),占4.09%;其他包括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33例,占3.29%;皮肤淋巴瘤(Cutaneous lymphoma)50例,占4.99%;高分化血管肉瘤(Highly differentiated angiosarcoma)3例,占0.30%;腺样囊性癌3例,占0.30%;汗腺癌(Cidradhoma carcinoma)2例,占0.20%;基底鳞状细胞癌(B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2例,占0.20%;外毛根鞘癌2例,占0.20%。所有患者中发病时最大年龄98岁,最小年龄6岁,平均年龄(63.93±15.02)岁,中位年龄为66岁。BCC、CSCC、CMM、PD、BD发病时的中位年龄分别依次为68岁、71岁、63岁、61岁及70岁,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5)。所有患者发病平均病程为(58.42±3.92)月,其中CMM的平均病程最长,为(101.24±14.84)月,PD平均病程最短,为(21.79±3.23)月,且不同种类的平均病程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5)。所有患者中0-19岁之间有5人,20-39岁之间有58人,40-59岁之间有282人,60岁及以上有657人。DFSP患者中60岁及以上患者只有4人,占其9.8%,其余病种都是60岁及以上年龄阶段最多。2.不同病种主要发病部位、临床符合率比较:BCC主要好发于头面部(87.27%),CSCC也好发于头面部(55.24%),CMM主要发病部位为足(56.75%)、手(12.61%),PD主要好发部位为乳房(68.42%),BD头面部为主(77.04%),DFSP以躯干为主(86.04%)。本研究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符合率47.30%,其中最高是PD,为85.52%,最低为少见皮肤恶性肿瘤8.33%,其余BCC、SCC、CMM、BD、DFSP的符合率分别为60.27%、62.94%、75.68%、16.39%、11.62%,不同病种临床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有显着差异(P=0.000,<0.05)。3.所有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中,CSCC的复发率最高13.98%,DFSP未见复发。BCC和DFSP也未见淋巴结转移患者,其他种类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16.67%。4.此次CMM患者中浅表扩散型CMM70例,结节性CMM11例,恶性雀斑样CMM6例,肢端雀斑样CMM24例。根据Clark分级标准进行Clark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7例,Ⅳ级20例,Ⅴ级8例。5.CMM患者生存情况:其中15例CMM患者无法取得联系,其余96例患者共死亡43例,总生存率为55.20%(53/96)。6.皮肤镜结果:确诊CMM患者有70人皮肤镜诊断为CMM,皮肤镜诊断符合率为91.01%,高于临床诊断符合率75.68%,二者相比具有显着差异(χ2=8.05,P=0.005)。7.2017-2019年我院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结论:1.发病率最高的皮肤恶性肿瘤是BCC(51.60%),其次是CSCC(14.27%)、CMM(11.08%)、PD(7.49%)、BD(6.09%)。2.此次入选病例共1002例,男女比例为0.88: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最常见的前五位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均在60岁以上患病的人数最多。常见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为主,对老年患者长期不愈皮损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必要时活检以明确,同时加强对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普及教育。4.BCC和CSCC好发于头面部,CMM好发于四肢肢端,PD好发于乳房和外阴,BD好发于头面部。5.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符合率47.30%,其中最高是PD为85.52%,少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最低。6.CSCC的复发率最高,为13.98%;CSCC的转移率也居首位为10.40%,BCC和DFSP未发现淋巴结转移。7.CMM足部最多见,占63.06%,当足部出现色素痣等疑似表现需要警惕,最好进一步检查以明确。8.CMM预后差,死亡率高,是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9.皮肤镜相比肉眼检查明显提高了CMM诊断率,降低了误诊率。10.2017-2019年我院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病例数呈上升趋势。11.手术切除仍然是皮肤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徐小茜,冉玉平[2](2016)在《少年假性黑棘皮病临床、皮肤镜及病理观察》文中提出患者女,16岁。主诉:颈部、腋下色素沉着、皮肤粗糙1年。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发现颈部、腋下褶皱部位皮肤出现色素沉着、皮肤变粗糙,无自觉症状。患者身高154 cm,体重75 kg,体重质量指数(BMI)为31.6(正常值18.523.9),糖耐量试验、甲状腺功能测定、性激素、皮质醇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否认高血压、糖

杨孟雪,李思成,李健,许洁,俞捷,晏永慧,李显文[3](2014)在《肥胖相关假性黑色棘皮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黑色棘皮病(acanthosis nigricans,AN)是一种以皮肤色素沉着及天鹅绒样增厚为特征的少见皮肤病。该病分为4种类型,其中,良性AN多见于肥胖患者,又称肥胖相关假性AN。现将2013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肥胖相关假性AN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因"发现体质量逐渐增加、皮肤色素沉着2年"于2013年9月18日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作活检病

马艳,霍玮,高兴华[4](2013)在《尖锐湿疣样外观的假性黑棘皮病1例》文中研究指明1病历摘要患者女,17岁。双腹股沟疣状丘疹20个月,于2010年12月27日来我院诊治。患者2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双腹股沟起疣状褐色丘疹,散在分布,无明显自觉症状。皮疹渐增大、数量增多。1年前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尖锐湿疣"。行激光治疗,联合局部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具体剂量不详),隔日1次。约20 d后于原皮损部位又起同样皮疹,再次行多次激光治

关宁宁,郭玮[5](2012)在《假性黑棘皮病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皮肤色素沉着22年于2012年3月11日至本院门诊就诊。患者22年来体重逐渐增加,同时出现面颈部、双侧腋下及双手皮肤色素沉着,呈灰棕色至黑色,干燥、表面粗糙,皮损逐渐增厚,呈细小乳头瘤样丘疹,如绒毛状,患者未予重视。既往体健,无服用烟酸、皮质类固醇等药

周渐云,梁裕华[6](2010)在《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合并假性黑棘皮病1例》文中指出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皮肤病。笔者收治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合并假性黑棘皮病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35岁。主因胸腹部淡褐色扁平丘疹3年,颈项、双腋、腹股沟皮肤颜色变黑1年,2008年6月15日到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胸腹部出现大小不等淡褐色斑丘疹,以后皮损逐渐扩大,颜色加深,部分融合成片,无明显自觉症状。近1年来,患者体重增加,皮损面积增大,颈项、双侧腋窝、腹股沟皮肤粗糙变黑。曾在外院诊断为"花斑癣",给予伊曲康唑内服、克霉唑软膏外用等抗真菌治疗,以及中药外洗清热止痒等,均未见明显疗效。患者身高170 cm,体重95 kg,既往体健,一般情况良好,

吴尔鸿,郭芸,李学琴[7](2007)在《假性黑棘皮病1例》文中提出

周成珍,林德广,吴才良[8](1996)在《恶性型黑棘皮病1例报告》文中指出恶性型黑棘皮病1例报告周成珍,林德广,吴才良(川北医学院附院皮肤科)(四川省南充中心医院病理科)患者男性,50岁,上腹不适6+月,加重伴全身皮肤呈泛发性黑褐色变,增厚4+月。查体:发育正常,营养欠佳。心肺无异常发现。皮肤科情况:双腋、脐周、腹股沟、阴...

刘国良,张君邦[9](1985)在《黑棘皮病与内脏疾病——附国内58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收集了国内已报道的黑棘皮病58例,探讨了与内脏疾病的关系。黑棘皮病依据内脏表现分为四型。皮肤的表现可做为恶性肿瘤存在的讯号。

孙燕,蒋桂芝,吴桓兴[10](1963)在《黑棘皮症合并胃贲门粘液腺癌》文中研究表明 近几十年来,皮肤病学家首先注意某些皮肤病常与内脏恶性肿瘤并存,后来肿瘤学家亦观察到恶性肿瘤患者常易有皮肌炎、带状疱疹、硬皮病和黑棘皮症等。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尤其是非特异性者,对研究肿瘤的病因、癌变过程、早期诊断、治疗和复发等有相当重要意义,故渐成为专门讨论

二、假性型黑棘皮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性型黑棘皮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肥胖相关假性黑色棘皮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6)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合并假性黑棘皮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讨论

四、假性型黑棘皮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D]. 刘淋红.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少年假性黑棘皮病临床、皮肤镜及病理观察[J]. 徐小茜,冉玉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10)
  • [3]肥胖相关假性黑色棘皮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杨孟雪,李思成,李健,许洁,俞捷,晏永慧,李显文. 现代医药卫生, 2014(12)
  • [4]尖锐湿疣样外观的假性黑棘皮病1例[J]. 马艳,霍玮,高兴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3(06)
  • [5]假性黑棘皮病1例[J]. 关宁宁,郭玮.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04)
  • [6]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合并假性黑棘皮病1例[J]. 周渐云,梁裕华. 中国医学创新, 2010(28)
  • [7]假性黑棘皮病1例[J]. 吴尔鸿,郭芸,李学琴. 皮肤病与性病, 2007(04)
  • [8]恶性型黑棘皮病1例报告[J]. 周成珍,林德广,吴才良. 川北医学院学报, 1996(02)
  • [9]黑棘皮病与内脏疾病——附国内58例分析[J]. 刘国良,张君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85(04)
  • [10]黑棘皮症合并胃贲门粘液腺癌[J]. 孙燕,蒋桂芝,吴桓兴. 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 1963(04)

标签:;  ;  ;  ;  ;  

假型黑棘皮病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