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牧地区晚春羔当年育肥效果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蕾蕾[1](2017)在《青南牧区混播饲草青贮和对欧拉型藏羊补饲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南牧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主要包括青海省黄南、玉树和果洛三个藏族自治州,属长江、黄河上游主要支、干流的源头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畜牧业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然而由于冷季漫长、气候寒酷,热量不足导致的冬春季牧草营养含量下降,天然草场难以保证牲畜在冷季枯草期的营养需求,加之牧民无补饲草料的措施和条件,完全依赖放牧的牲畜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效率低下,牲畜“冬瘦春死”的现象严重。而且,部分地区超载放牧还造成草场退化、鼠害泛滥,严重地区出现“黑土滩”等生态危害。本研究以在青南牧区适应性较好的两种燕麦(Avena sativa L.)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为试验材料,探讨了燕麦+箭筈豌豆、燕麦+毛苕子在青南牧区混播生产性能、混合青贮发酵品质以及对欧拉型藏羊(Oula-type of Tibetan Sheep)的补饲效果。以寻求适合青南牧区生产需要的饲草生产、青贮加工和利用方式,解决冷季饲草料供给问题,推动青南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试验分为五个部分:1.一年生牧草混播比较研究。本试验设在青海省泽库县秀恰村(海拔3300m),供试材料为丹麦444燕麦(Avena sativa cv.Denmark No.444)、加拿大2号燕麦(Avena sativa cv.Canada No.2),箭筈豌豆为西牧333(V.sativa cv.Ximu333)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四种饲草。结果表明,丹麦444燕麦+箭筈豌豆组合生产性能优于加拿大2号燕麦+箭筈豌豆组合,丹麦444燕麦+毛苕子优于加拿大2号燕麦+毛苕子。其中,丹麦444燕麦+箭筈豌豆(15:5)鲜草产量高于其他各处理且差异显着(P<0.05),鲜草产量达到2817.2千克/亩,干鲜比为29.64%。茎叶比测定中,丹麦444燕麦+箭筈豌豆(17:3)处理叶含量最高,茎叶比为1:0.78。2.包膜青贮饲草品质评价研究。本试验旨在将燕麦和箭筈豌豆或毛苕子以不同混播比例、含水量和青贮方法在青南牧区混合青贮,评价青贮发酵品质,筛选出最佳的加工利用模式。根据牧草混播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我们选择混播生产性能相对较好的丹麦444燕麦与箭筈豌豆或毛苕子混播作为青贮饲草原料,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海拔3600m)进行了不同禾豆混播比例(18:2、17:3、16:4、15:5)、不同含水量(4070%)以及不同青贮方法(整株青贮、切碎青贮)混合青贮品质的感官评定和实验室评定。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所有70个青贮处理中,感官得分在2016范围内,品质等级1级的共35个,占总数的50.0%;得分在1510范围内,品质等级2级的共18个,占25.7;得分在95范围内,品质等级3级的共15个,占21.4%;得分在40范围内,品质等级4级的共2个,占2.9%。其中,原料含水量在5060%范围,切碎后青贮处理感官得分较高。实验室化学测定结果表明,从pH值、乳酸含量、粗蛋白含量和氨态氮占总氮比值4个指标比较,h1t2s50、h1t2s55、h1t2s60、h1t2s65和h4t2s50、h4t2s55、h4t2s60、h4t2s65八个处理综合表现较好。综合现场感官评定、实验室化学检测以及不同组合草产量、茎叶比等因素全面比较,从饲草综合利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建议采用h4t2s50处理混合青贮饲草作为青南牧区补饲草料较为适宜。3.青贮饲草补饲对欧拉型藏羊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2016年35月,利用丹麦444燕麦+箭筈豌豆混合青贮饲草作为原料进行欧拉羊补饲试验。试验动物为45只18月龄、体质相近的欧拉型藏羊(羯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补饲试验设计分为舍饲、放牧和放牧+补饲3个试验组,各试验组互为对照。对各组羊只体重、体高、体长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发现,整个补饲期内,舍饲组体重始终处于上升趋势,而且补饲后期(3160d)增重效果明显优于前期(130d)。欧拉羊体尺增长效果同样为舍饲组>放牧+补饲组>放牧组,且舍饲与放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其中,舍饲组补饲末期平均体高达到80.13 cm,体长为84.33 cm,胸围为106.93cm,相比补饲前分别提高了6.94%、10.48%和9.37%。4.青贮饲草补饲对欧拉型藏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在补饲试验后期,进行欧拉羊屠宰性能和肉质检测试验。通过对屠宰率、净肉率、GR值、消化系统占宰前活重比等屠宰性能指标和欧拉羊肌肉碳水化合物、粗脂肪、蛋白质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等肉品质指标综合对比发现,虽然舍饲组在保膘育肥效果方面显着优于放牧组和放牧+补饲组,但在屠宰率和净肉率方面三组差异不显着;同时还发现,放牧+补饲组欧拉羊肉质具有高蛋白含、低脂肪含量特点,而放牧组羊肉氨基酸含量则更为丰富,从口感和风味而言较为突出。最后,综合考虑牧区传统生活习惯、生产投入成本以及肉品市场价值等因素,我们认为,放牧+补饲管理模式通过可操作、可定量的人工饲喂投入,在充分挖掘利用青南牧区冷季草场价值同时,有效提升了羊肉的价值,减轻了天然草场返青关键时期放牧压力,切实解决了青南牧区季节性饲草料短缺问题。5.欧拉型藏羊种群分子鉴定研究。就放牧家畜品种而言,青南牧区以牦牛和藏系绵羊为主,藏系绵羊类群主要有欧拉型藏羊、高原型藏羊和河谷型藏羊,研究藏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是保护和利用高寒牧区遗传资源的必要前提。欧拉型藏羊是优良地方类群,早期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优异。近年来,由于缺乏规范的引种和扩繁措施,不同类群之间的杂交较为普遍,需要建立分子分群体系对不同类群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通过测定823bp的mtDNA D-loop序列和Sry基因的5’-启动子区域的130bp片段,研究分析了对不同区域草原环境有特殊适应性的不同类群遗传关系,探索青南牧区不同饲草基础对羊只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的潜在影响,旨在为欧拉型藏羊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个藏羊类群(欧拉羊、乐都羊、天峻羊和扎什加羊)基于D-loop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20±0.004和0.989±0.011,基于Sry序列的分别为0.011±0.004和0.331±0.103。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基于D-loop序列计算得出,群体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080.047,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110.042;基于Sry序列的群体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028,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033。该研究为制定欧拉型藏羊饲养标准、良种扩繁及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刘鑫渝[2](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董玉成,刘吉祥,周炬忠,周光领,董泽英,杨友秀,高远菊[3](2009)在《阿坝州肉羊高效饲养生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阿坝州自然条件、养羊业现状、生产水平进行分析整理,提出合理的养殖技术方法与措施,以促进养羊业的稳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李国庆[4](2008)在《北疆农区肉羊杂交组合筛选及养殖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优质羔羊肉,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畜牧业结构,本研究对新疆北疆垦区肉羊饲养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肉羊杂交组合筛选、补饲方法的比较和在补充料的开发利用研究。调查发现,该区肉羊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良种化程度低,有近2000万只当地羊没有进行有目的的改良。这些羊既不能生产优质羊毛,也不能生产高品质的羊肉,其肥大的尾脂可占胴体重的10%~25%。其次是技术滞后,产业化程度低。研究结果表明,萨福克×细毛羊杂种在生长发育和肉品品质方面更具优势,其F1六月龄平均体重达到42.74±3.25kg,比同龄土杂F1高3.19kg,差异极显着(P<0.01)。而且胴体瘦肉率高,羊肉品质好。经过短期育肥的?月龄萨杂羔羊屠宰率、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土杂F1代提高了6.5%、11.9%和12.2%,差异极显着(P<0.01)。利用甜菜颗粒粕,适当补充能量、粗蛋白质、矿物元素等成分调制出的颗粒饲料对新疆高寒地区羔羊进行直线育肥,羔羊可在5月龄出栏,平均活重可达35kg以上,屠宰率达到47.4%,每只羊较秋季育肥多获利76元。同时由于提前断乳,有29.26%(84/287)的母羊在夏牧场产羔(当年产第二胎),高于对照组14.26个百分点,较产晚春羔母羊4.7%(3/64)高24个百分点,差异极显着(P<0.01)。
王旭刚[5](2008)在《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肉用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组用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中发育一般的5月龄陶×蒙三代羔羊(DMF3)和陶×寒三代羔羊(DHF3),用另一组DHF3羔羊在相同条件下作对照,进行了育肥、屠宰、羔羊肉品质测试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在“放牧+补饲”的条件下进行60d短期育肥,平均日增重DMF3公羔304.50g/d,母羔292.83g/d,饲料转化率2.98:1,经济效益169元/只,均高于DHF3公母羔;绝对增重也以DMF3最高,公母羔分别为18.27kg和17.57kg,高于DHF3公母羔;DMF3和DHF3公母羔平均日增重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经测算,育肥羔羊经济效益显着。2、经育肥屠宰后DMF3和DHF3胴体丰满,胴体品质好,各项指标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DMF3公羔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屠宰率最大,分别为35.50kg、17.97kg和50.62%,眼肌面积11.10cm2,高于同一杂交组合的母羔,也高于DHF3杂交组合。育肥后DHF3产肉力较对照组高,其中屠宰率公母羔分别高出3.77%和3.42%,眼肌面积、GR值均差异极显着(P<0.01),说明相同杂交组合羔羊育肥后经济性状差异明显。3、DMF3和DHF3两杂交组合羔羊肉大理石纹均在3分以上,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肉色介于3~4分之间,母羔的熟肉率(分别为71.59%和70.26%)、失水率(分别为10.81%和10.40%)高于其公羔,而剪切力公羔(分别为4.41kg和4.36kg)高于其母羔(3.98kg和4.08kg)。对DMF3和DHF3两杂交组合羔羊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指出:蛋白含量均在20%以上,肌间脂肪含量4%~5%,多汁性好,肌纤维直径分别为27.38μm和26.89μm,嫩度高,脂肪酸和矿物质种类多,脂肪酸中以硬脂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7.12%和48.23%,含人体所必需的亚油酸分别为4.15%和4.12%,矿物质以钙、铜、铁、钾和钠含量丰富,同时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两杂交组合羔羊肉营养成分较接近,DMF3脂肪酸含量均较DHF3高,而DHF3氨基酸含量较DMF3高。表明DMF3和DHF3均属于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是生产加工优质羊肉制品的原料,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徐平[6](2008)在《羔羊早期断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用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与德国美利奴公羊杂交所产羔羊作为试验材料,在相同的放牧饲养环境与管理条件下,设计不同断奶时间(30d、45d和60d)和不同营养水平(代乳料Ⅰ、代乳料Ⅱ、代乳料Ⅲ)的两因素三水平试验,将7d的羔羊随机分为10组,9个试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6只公羔,9只母羔。对照组不饲喂饲料随母羊群放牧至120d,试验组自羔羊8d时开始用对应的代乳料进行诱食,各组羔羊分别断奶后饲喂相应的代乳料15d后,再育肥至120d屠宰,比较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采集停止饲喂代乳料的羔羊血液,分析饲喂代乳料对羔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定期采集断奶后母羊的血液,分析不同断奶时间对母羊血清中雌二醇和孕酮变化以及母羊体况恢复的影响。试验结论如下:1.不同的代乳料和断奶时间两个因素,相对来说,后者对羔羊的生长情况影响更大一些,而前者对羔羊生长的影响弱一些。本试验实施45d断奶,并且饲喂代乳料Ⅰ或者60d断奶,饲喂代乳料Ⅲ,两种断奶方案的羔羊生产均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期相比对照组可增收27.58元/只和29.51元/只。采取45d断奶,饲喂代乳料Ⅲ,羔羊的生长性能较好,60d时的体重达到17.02kg,极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2.98kg(P<0.01)。2.对羔羊实行早期断奶,并饲喂代乳料,有助于羔羊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和沉积,有助于提高羔羊的免疫能力,30d、45d和60d断奶组羔羊血清中蛋白含量最高分别达到57.69g/l、54.42g/l和58.34g/l,高于对照组同期的53.27g/l、52.81g/l和50.68g/l,但差异不显着(P>0.05),同时还能降低羔羊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血糖、尿素氮、碱性磷酸酶指标基本都优于对照组(P>0.05)。3.三个不同的断奶时间组停止饲喂代乳料后,对羔羊进行放牧与育肥相结合至120d,对照组放牧哺乳至120d。120d时,60d断奶组体重最高,达到35.17kg,75—120d的ADG(平均日增重)达到277.2g/d,极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2.77kg和144.9g/d(P<0.01),经济效益相比对照组高出52.01元/只。45d断奶组的羔羊分别达到33.75kg,275.6g/d和47.69元/只,但与60d断奶组差异不显着(P>0.05)。4.在120d时,60d、45d和30d断奶组羔羊胴体重分别达到16.26kg、14.93kg和12.83kg,极显着高于对照组的9.44kg(P<0.01),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均为60d断奶组最高,分别达到44.13%、39.44%和12.03cm2,极显着高于对照组的33.89%、27.40%和7.66cm2(P<0.01)。试验组羔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均优于对照组。因此,早期断奶饲喂代乳料后育肥有助提高羔羊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5.羔羊的早期断奶有利于母羊产后和断奶后体况(体重)的恢复,其中以30d断奶组母羊体况恢复最理想,母羊断奶后1个月时较产后增重5.18kg,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64kg(P<0.05);30d断奶有利于母羊提前进入发情期,比对照组提前20d,可以提早母羊的配种时间,提高母羊的繁殖利用效率;45d断奶组母羊奶样中孕酮含量为0.728ng/ml,高于对照组同期的0.678 ng/ml(P>0.05),说明羔羊早期断奶有利于母羊卵巢功能的恢复,为尽早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做好准备。建议推广模式:45d断奶,饲喂代乳料Ⅲ。
牛生波[7](2005)在《张掖市肉羊杂交模式的建立和推广》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张掖市肉羊生产发展现状,根据肉羊杂交理论,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试验,确立适宜张掖市发展的肉羊杂交模式,并开展了一定规模的推广工作,主要结果:1、小尾寒羊在张掖市有良好的适应性,其产羔性能和生长发育速度接近或相当于引入的水平,耐粗饲、抗病力较强。在小尾寒羊养殖规模上,饲养量不宜过大,方式上以舍饲或半舍饲为主,杜绝远程放牧,供给充足的营养,其优良特性才能较好地发挥。小尾寒羊的利用途径:搞好纯繁,增加当地小尾寒羊群体数量,以小尾寒羊为母本,引进国外肉羊品种进行经济杂交,生产肥羔。2、无角陶赛特与小尾寒羊杂交F1、边区来斯特与甘肃细毛羊杂交F1、边区来斯特与小尾寒羊杂交F1羔羊育肥性能对比试验结果:无寒F1羔羊增重效果最好,日增重207.05克,其他依次为边细F1、边寒F1,分别为173.83克和150.37克。无寒F1羔羊与边寒F1羔羊、无寒F1羔羊与边细F1羔羊增重差异均极显着(P>0.01),边细F1与边寒F1羔羊增重差异显着(P<0.05);边细F1羔羊虽差于无寒F1羔羊,但优于边寒F1羔羊,也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和产肉性能,屠宰率达43.9%;生长曲线显示:无寒F1羔羊成熟早,增重速度快且持续时间长,到5月龄后增重速度才逐渐减退,边寒F1早期增重速度快,但增重持续时间短,4月龄后便失去增重优势,因此在育肥全期的体重增幅不大;边细F1羔羊居于无寒F1和边寒F1之间。这一结果与增重结果相吻合。三个杂交组合的羔羊均呈现出在生长早期(5月龄前)增重快、生长后期增重逐渐减退的特点。确立了以甘肃高山细毛羊和小尾寒羊为基础母本,以边区莱斯特和无角陶赛特为父本的二、三元杂交模式。在对以上杂交模式的推广应用中,建立肉羊杂交核心示范点2个,发展肉羊规模养殖户17671户,累计生产二、三元杂交羔羊145.9万只,出栏肉羊43万只,新增生产总值1378.88万元,新增纯收益708.2万元,收益率达105.59%,农民得益率达211.14%。
石国庆,沈涓[8](2005)在《新疆肉羊生产市场需求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世界绵羊业发展的方向是毛用、毛肉兼用转向肉毛兼用及生产肥羔。在生产上从生产成畜肉转为生产幼畜肉。肉羊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饲养、管理、繁殖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对羊群进行控制,以便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繁殖效率。因此,提高母羊比例,加快羊群的周转,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使肥羔生产快速发展。
郭江鹏[9](2005)在《不同营养水平全颗粒饲粮对早期断奶羔羊的育肥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按同质原则将24 只早期断奶杂交羔羊(陶♂×滩寒♀)分为3 组,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研究三个营养水平(Ⅰ—0.9×-、Ⅱ—1.0×-、Ⅲ—1.1×NRC)条件下,高比例精料饲粮对羔羊(50.5 日龄)的肥育效果。试验结果如下: 1、饲养试验 Ⅲ组的期末体重显着高于Ⅰ组(P<0.05), Ⅲ组和Ⅱ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Ⅱ组有高于Ⅰ组的趋势(P=0.10)。Ⅱ、Ⅲ组羔羊的日增重(ADG)显着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羔羊干物质食入量(DMI)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Ⅱ、Ⅲ组有高于Ⅰ的趋势(P=0.15 和P=0.11);三组之间的饲料效率(FCR)差异不显着(P>0.05),但Ⅱ组和Ⅲ组有高于Ⅰ的趋势(P=0.30 和P=0.23);Ⅰ组的蛋白质效率(PER)有高于Ⅱ组的趋势(P=0.19),Ⅰ组的PER 极显着高于Ⅲ组(P<0.01),Ⅱ组显着高于Ⅲ组(P<0.05);三组羔羊间DEI/ADG 的差异不显着(P>0.05)。 2、 消化试验 Ⅰ组与Ⅱ组间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DMD)、有机物质表观消化率(OMD)和钙表观消化率 (CaD)均差异不显着(P>0.05),Ⅱ组的CPD 极显着(P<0.01)、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ADFD)显着高于Ⅰ组(P<0.05),总磷表观消化率(TPD)有高于Ⅰ组的趋势(P=0.15);Ⅲ组的DMD、OMD、CPD、ADFD、CaD 极显着(P<0.01)、TPD 显着高于Ⅰ组(P<0.05)。Ⅲ组的DMD、CPD、CaD极显着(P<0.01)、OMD和ADFD 显着高于Ⅱ组(P<0.05),TPD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 3、屠宰试验 Ⅱ组的胴体重与Ⅰ、Ⅲ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有Ⅱ组高于Ⅰ和Ⅲ组高于Ⅱ组的趋势(P=0.18、P=0.34),Ⅲ组显着高于Ⅰ组(P<0.05);三组间屠宰率、胴体净肉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有Ⅲ组的胴体净肉率高于Ⅰ、Ⅱ组的趋势(P=0.07、P=0.07);I 组与Ⅱ组间 GR 值差异不显着(P>0.05),Ⅲ组GR 值显着高于Ⅰ组(P<0.05)有高于Ⅱ的趋势(P=0.06)。肉质测定表明,除Ⅱ组失水率显着高于Ⅰ(P<0.05)外,各组间其它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 4、消化系统各部位湿组织相对重 按全胃重的百分数计算,Ⅱ组的瘤网胃有高于Ⅰ组和低于Ⅲ组的趋势(P=0.12 和P=0.16),Ⅲ组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各组间皱胃差异不显着(P>0.05),但有Ⅰ组高于Ⅱ组和Ⅲ组的趋势(P=0.20 和P=0.07)。按全消化道重的百分数计算,Ⅲ组的胃重有高于Ⅰ组的趋势(P=0.23),Ⅱ组的小肠重有低于Ⅰ组的趋势(P=0.30),Ⅲ组的大肠重有低于Ⅰ组的趋势(P=0.31)。
王琦[10](2004)在《不同营养水平下哺乳期羔羊补饲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机选择健康无病的2003年4月30日~5月12同出生的平均10同龄的羔羊48只,其中包括萨福克公羊和小尾寒羊母羊的杂交一代羔羊(萨寒F1)24只,无角道赛特公羊和小尾寒羊母羊的杂交一代羔羊(道寒F1)24只。并依据出生时间、体重、肉羊杂交组合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6只羔羊(萨寒F1 8只,道寒F1 8只)。经统计分析三个试验组平均初生重分别为4.98±1.23kg、4.79±1.20kg、4.53±1.04kg,经检验差异不显着(P>0.05)。本试验采用的是二因子有重复的试验设计,二因子即饲料营养水平和品种,每一只为一个重复。以研究不同营养水平下羔羊的生长发育及同一营养水平下两种杂交组合羔羊给予适当的饲养管理后的生长发育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1、本试验中所用的日粮配方为组合配方 Ⅰ1 Ⅱ1、;Ⅰ2 Ⅱ2、Ⅰ3 Ⅱ3分别应用于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能量水平基本一致,蛋白水平逐渐降低,营养水平为高、中、低。虽然变化梯度不大,但试验结果有明显差别。在不同营养水平下,三个试验组的羔羊增重(12.99±2.66kg,12.12±2.64kg,11.16±2.26kg)差异不显着(P>0.05),60d试验期(17~77日龄)总增重的比例不同,第一组为135.5%、第二组为125.7%、第三组为128%,第一组所用饲料优于另两组饲料。从经济效益上分析,三组的经济效益分别为1412.35元、1288.88元、1247.82元,第一组比第二组高9.58%,比第三组高13.19%,第二组比第三组高3.29%。本试验采用的营养水平较低,但仍可以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这也为饲养条件较差的地区进行羔羊哺乳期补饲提供了理论依据。 2、试验中萨福克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的杂交一代和无角道赛特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的杂交一代在同一营养水平下增重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补饲期内萨寒F1与道寒F1总增重(12.292±3.005kg,12.296±2.726kg)差异不显着(P>0.05)。所以萨福克和无角道赛特做父本分别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杂交效果相同。 3、通过对体重和体尺关系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经检验差异极显着(P<0.01),数学模型成立。模型说明胸围对体重的影响最大,与肉羊品种体尺体重关系一致,所以可把胸围做为在75日龄左右选择肥育羔羊的衡量指标。
二、放牧地区晚春羔当年育肥效果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牧地区晚春羔当年育肥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青南牧区混播饲草青贮和对欧拉型藏羊补饲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青南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概况 |
1.2 人工饲草综合利用研究 |
1.2.1 人工饲草生产研究 |
1.2.2 饲草加工调制研究 |
1.3 藏羊补饲研究 |
1.3.1 补饲时限研究 |
1.3.2 补饲量研究 |
1.3.3 补饲效益研究 |
1.3.4 羔羊补饲研究 |
1.4 肉类品质研究 |
1.5 欧拉型藏羊研究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一年生牧草混播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牧草干草产量测定 |
2.2.2 牧草茎叶比的测定 |
2.3 讨论 |
2.3.1 牧草干草产量 |
2.3.2 牧草茎叶比 |
2.4 小结 |
第三章 包膜青贮饲草品质评价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青贮品质感官评定 |
3.2.2 青贮品质的实验室评定 |
3.3 讨论 |
3.3.1 不同青贮条件对青贮品质感官评定的影响 |
3.3.2 不同青贮条件对pH值的影响 |
3.3.3 不同青贮条件对乳酸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青贮条件对氨态氮占总氮比值的影响 |
3.3.5 不同青贮条件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6 不同青贮条件对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青贮饲草补饲对欧拉型藏羊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饲喂管理模式对欧拉羊体重的影响 |
4.2.2 不同饲喂管理模式对欧拉羊体尺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青贮饲草补饲对欧拉型藏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屠宰性能分析 |
5.2.2 肉品质分析 |
5.3 讨论 |
5.3.1 不同饲喂模式对欧拉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5.3.2 不同饲喂模式对肉品质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欧拉型藏羊种群分子鉴定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设计 |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多样性分析 |
6.2.2 遗传距离 |
6.2.3 系统发育关系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1 个案简介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资料来源 |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
2.2 相关理论资源 |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土地制度 |
2.3.2 土地制度变迁 |
2.3.3 牧区社会 |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2.5 论文结构 |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3)阿坝州肉羊高效饲养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坝州养羊业现状及特点 |
1.1 阿坝州养羊业现状 |
1.1.1 藏绵羊的生产状况 |
1.1.2 藏山羊的主要生产性能 |
1.2 养羊业的特点 |
1.3 肉羊高效养殖的可行性研究 |
2 选择肉羊品种及杂交模式 |
2.1 父本品种的选择 |
2.1.1 德国肉用美利奴羊 |
2.1.2 无角陶赛特羊 |
2.1.3 波尔山羊 |
2.2 母本品种的选择 |
2.3 繁殖技术的选择 |
2.3.1 两年三产体系 |
2.3.2 三年五产体系 |
2.3.3 三年四产体系 |
2.3.4 机会产羔系统 |
2.3.5 一年一产体系 |
2.4 自繁羔羊的隔栏补饲 |
2.4.1 需要隔栏补饲的羔羊 |
2.4.2 需要隔栏补饲的时间 |
2.4.3 隔栏补饲羔羊的配料 |
2.4.4 隔栏补饲的饲养管理 |
3 推广多种形式的肉羊育肥技术 |
3.1 羔羊早期育肥技术方案 |
3.1.1 早期断奶羔羊全精料育肥技术 |
3.1.2 哺乳羔羊育肥技术 |
3.2 断奶后羔羊育肥技术方案 |
3.2.1 预饲期的饲养管理 |
3.2.2 育肥期的饲养管理 |
3.3 成年羊育肥技术方案 |
3.3.1 选羊和分群 |
3.3.2 入圈前准备 |
3.3.3 充分利用饲料资源 |
3.3.4 饲养管理 |
3.4 确定适宜的屠宰日期 |
(4)北疆农区肉羊杂交组合筛选及养殖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肉羊产业发展趋势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垦区养羊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新疆畜牧业(养羊产业)发展现状 |
2.1.1 新疆绵山羊的主要品种及布局 |
2.1.2 新疆养羊业的现实状况 |
2.2 新疆养羊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 |
2.2.1 市场冲击 |
2.2.2 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
2.2.3 良种化程度低 |
2.2.4 产业化程度低 |
2.3 新疆肉羊产业发展基础 |
2.4 养羊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
第三章 研究试验 |
3.1 杂交筛选和不同育肥方式的效果分析 |
3.1.1 杂交筛选及育肥方式试验 |
3.1.2 放牧绵羊冬春补饲试验研究 |
3.2 农副产品饲料资源开发应用试验 |
3.2.1 调配甜菜颗粒粕饲料的研制与应用效果研究 |
3.2.2 农区秸秆处理技术的应用及效果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北疆垦区肉羊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 |
5.1 建立良种肉羊繁殖体系 |
5.2 利用杂种优势,建立经济杂交利用体系 |
5.3 推广利用成熟简便的技术手段广泛开发当地饲草饲料资源 |
5.4 建立科学的肉羊生产的疫病防治体系 |
5.5 搞好养羊业科技推广,普级科学养殖的技术 |
5.6 肉羊育肥体系着力研究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绵羊育肥方法 |
5.7 因地制宜实践肉羊基地建设,实现区域综合开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肉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养羊业研究进展 |
1.国外的研究进展 |
1.1 建立健全杂交繁育体系 |
1.2 肥羔生产趋向专业化和集约化 |
1.3 改良天然草场,人工草场不断扩大 |
1.4 积极推广应用肉羊生产新技术 |
1.5 国外羔羊集约化饲养的模式 |
2.国内的研究进展 |
2.1 初步确定了适合本地区的经济杂交模式 |
2.2 育肥羔羊的开始日龄 |
2.3 肥育期的长短 |
2.4 肥育羔羊的性别对肥育效果的影响 |
2.5 肥育方式 |
2.5.1 哺乳期羔羊快速肥育技术 |
2.5.1.1 羔羊隔栏补饲 |
2.5.1.2 1.5月龄断奶羔羊全精料肥育 |
2.5.1.3 哺乳羔羊肥育技术 |
2.5.2 断奶羔羊快速肥育技术 |
2.6 肥育期的营养 |
2.7 饲料添加剂 |
2.8 肉羊快速肥育生产的发展趋势 |
3.无角陶赛特羊在我国的利用 |
二、甘肃省的养羊业现状 |
三、国内外肉类研究进展 |
1、国内羊肉常规分析研究概况及进展 |
2、国外肉类常规分析研究概况及进展 |
2.1 宰前处理对肌肉品质的影响 |
2.2 宰后处理技术 |
2.3 肉类新鲜度检测方法 |
2.4 肉的食用品质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1.试验目的及试验地情况 |
1.1 试验目的及意义 |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育肥试验 |
2.2.1 育肥前的准备工作 |
2.2.2 试验组设立和试验时间 |
2.2.3 羔羊育肥饲料配方 |
2.2.4 饲养管理 |
2.2.5 育肥测定内容 |
2.3 屠宰试验 |
2.3.1 产肉力分析 |
2.3.2 羊肉品质分析 |
2.3.3 羔羊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3.4 其他测定项目 |
2.3.4.1 氨基酸 |
2.3.4.2 脂肪酸 |
2.3.4.3 矿物质 |
2.4 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羔羊育肥试验 |
3.1.1 羔羊育肥体重、体尺的变化 |
3.1.1.1 羔羊育肥体重的变化 |
3.1.1.2 羔羊育肥体尺的变化 |
3.1.2 羔羊育肥经济效益的分析 |
3.2 羔羊屠宰试验 |
3.2.1 产肉性能的测定 |
3.2.1.1 产肉力的分析 |
3.2.1.2 羔羊肉品质的分析 |
3.2.1.3 脏器等指标的分析 |
3.2.2 羔羊肉营养成分的分析 |
3.2.2.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3.2.2.2 羔羊肉矿物质测定 |
3.2.2.3 羔羊肉脂肪酸的测定 |
3.2.2.4 羔羊肉中氨基酸的测定 |
3.2.3 羔羊肉组织学测定 |
4.讨论 |
4.1 不同品种群对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 |
4.2 不同性别对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 |
4.3 不同品种群和性别对产肉力的影响 |
4.4 不同品种群和性别对羊肉品质的影象 |
4.5 不同品种群和性别对羊肉中常规养分的影响 |
4.6 不同品种群羔羊育肥对羊肉中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4.7 不同品种群羔羊育肥对羊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8 不同品种群羔羊育肥对羊肉肌纤维直径的影响 |
4.9 不同品种群羔羊育肥对羊肉脂肪酸的影响 |
5.结论 |
6.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6)羔羊早期断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羔羊产业的发展现状 |
2. 羔羊早期断奶研究概况 |
3. 羔羊早期断奶的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1. 前言 |
2. 试验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4. 技术流程 |
第一章 羔羊早期断奶时间和代乳料的筛选 |
1.1 羔羊早期断奶时间的选择 |
1.2 羔羊早期断奶代乳料的配制 |
1.3 试验设计与实施 |
1.4 结果与分析 |
1.5 讨论 |
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早期断奶对羔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试验设计 |
2.2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羔羊早期断奶对后期育肥效果的影响 |
3.1 试验设计 |
3.2 数据处理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经济效益分析 |
3.5 讨论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断奶时间对羔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4.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 羔羊产肉性能分析指标 |
4.3 羔羊羊肉品质分析指标 |
4.4 产肉性能的数据与分析 |
4.5 羔羊的肉品质数据与分析 |
4.6 讨论 |
4.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早期断奶对母羊体况和雌激素的影响 |
5.1 试验设计 |
5.2 试验方法 |
5.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试验结论 |
第七章 本研究创新点 |
第八章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张掖市肉羊杂交模式的建立和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1 养羊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 毛用方向主要发展特点 |
1.2 肉用方向主要发展特点 |
1.3 各国发展肉羊业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
2 中国及甘肃养羊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3 肉羊杂交生产概述 |
3.1 肉羊杂交生产领域目前可供选择的主要品种 |
3.2 引进品种在国内的杂交利用效果 |
3.3 不同育肥方式生产羊肉的研究 |
3.4 小结 |
4 张掖市肉羊生产现状 |
4.1 张掖市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形式 |
4.2 张掖市肉羊生产的优势 |
4.3 主要制约因素 |
第二部分 张掖市肉羊杂交模式的建立 |
1 小尾寒羊的适应性研究 |
1.1 繁殖性能 |
1.2 生长发育 |
1.3 羊毛产量 |
1.4 发病情况 |
1.5 小结 |
2 无寒杂交F_1、边细杂交F_1与边寒杂交F_1羔羊育肥性能比试验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2 增重结果与分析 |
2.3 屠宰结果 |
2.4 羔羊生长曲线与早期育肥 |
2.5 小结 |
3 张掖市肉羊杂交模式的选择 |
3.1 肉羊杂交生产的理论依据 |
3.2 张掖市肉羊杂交模式的确立 |
第三部分 张掖市肉羊杂交模式的推广 |
1 张掖市开展肉羊杂交生产的基本做法和措施 |
2 示范点上的工作 |
3 辐射推广情况 |
4 经济效益分析 |
4.1 计算依据和资料来源 |
4.2 基准年和主要评价指标及缩值系数 |
4.3 推广情况与总收益 |
4.4 新增总产值 |
4.5 新增纯收益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不同营养水平全颗粒饲粮对早期断奶羔羊的育肥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国内外乳羔生产的现状及展望 |
1.2 乳羔生产的优点 |
1.3 乳羔生产的主要模式 |
1.3.1 早期断奶直线育肥 |
1.3.2 不断奶补饲育肥 |
1.3.3 补饲母羊育肥羔羊 |
1.4 影响乳羔肉用性能的因素 |
1.4.1 品种 |
1.4.2 营养 |
1.4.3 饲料类型 |
1.4.4 饲养方式 |
1.4.5 年龄 |
1.4.6 性别 |
1.4.7 饲养体系 |
1.4.8 体躯部位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地点与试羊 |
2.2 试验设计、分组与试验期 |
2.3 饲粮配方设计和饲粮配制 |
2.4 试验方法及测试指标 |
2.4.1 试验羔羊的准备(补饲与断奶) |
2.4.3 消化试验 |
2.4.4 屠宰试验 |
2.4.5 消化系统组织湿重及相对百分比 |
2.4.6 经济效益分析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营养水平对羔羊生长肥育性能及主要营养物质食入量的影响 |
3.1.1 不同营养水平对各组羔羊生长肥育性能的影响 |
3.1.2 不同营养水平对各组羔羊DMI、CPI及DEI的影响 |
3.1.3 各组羔羊ADG与CPI和DEI的关系 |
3.2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的营养物质消化性 |
3.2.1 试验饲粮DM、OM的消化结果 |
3.2.2 试验饲粮中CP、ADF的消化结果 |
3.2.3 试验饲粮中Ca、TP消化结果 |
3.3 营养水平对羔羊产肉力和肉质的影响 |
3.3.1 不同营养水平对羔羊产肉力的影响 |
3.3.2 不同营养水平对羔羊肉质的影响 |
3.4 营养水平对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5 营养水平对羔羊消化系统各组织(湿重)相对重的影响 |
3.6 营养水平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营养水平与乳羔生长肥育性能 |
4.1.1 乳羔生长肥育性能总体评价 |
4.1.2 早期断奶直线强度育肥的依据 |
4.1.3 营养水平与羔羊生长肥育性能 |
4.2 乳羔对不同营养水平饲粮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4.3 不同营养水平对乳羔产肉力、肉质、肉营养成分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4.3.1 不同营养水平对乳羔产肉力的影响 |
4.3.2 不同营养水平对乳羔肉质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3.3 不同营养水平对乳羔肥育经济效益的影响 |
4.4 不同营养水平对乳羔消化系统组织重的影响 |
4.5 乳羔断奶方法与肥育效果的关系 |
4.6 营养水平对早期断奶羔羊肥育效果的影响 |
5 结论 |
缩略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独创性声明 |
(10)不同营养水平下哺乳期羔羊补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养羊业发展趋势 |
2 国内外肉羊生产模式 |
3 肉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1 品种选择问题 |
3.2 杂种优势利用问题 |
3.3 繁殖效率问题 |
3.4 羔羊生长发育问题 |
3.5 饲料利用问题 |
3.6 优质羊肉的生产问题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的自然条件 |
1.2 试验羊只分组与试验期 |
1.3 试验用日粮及加工方法 |
1.4 试验羊的饲养管理 |
1.4.1 供试羊初选 |
1.4.2 按组分圈舍饲饲养 |
1.4.3 诱食训练 |
1.4.4 饲喂程序与饲喂次数 |
1.4.5 试验数据记录与统计方式 |
1.4.6 测量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营养水平条件下的增重效果 |
2.2 两种杂交组合的增重效果比较 |
2.3 营养水平及杂交组合对供试羊主要体尺的影响 |
2.3.1 对体尺的影响 |
2.3.2 体尺和体重的关系 |
2.4 经济效益分析 |
2.4.1 饲料转化率 |
2.4.2 经济效益 |
3 讨论 |
3.1 营养水平对哺乳期补饲的羔羊的影响 |
3.2 杂交组合对哺乳期补饲的羔羊的影响 |
3.3 气温与羔羊的采食量 |
3.4 哺乳母羊对试验的影响 |
3.5 饲料的影响 |
3.5.1 饲料的适口性 |
3.5.2 饲料间的组合效应 |
3.5.3 粗饲料的使用 |
3.6 圈舍的设计 |
3.7 羔羊的补饲方法 |
3.8 经济效益问题 |
3.9 羔羊的管理和健康状况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放牧地区晚春羔当年育肥效果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南牧区混播饲草青贮和对欧拉型藏羊补饲效果的研究[D]. 李蕾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6)
- [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 [3]阿坝州肉羊高效饲养生产技术[J]. 董玉成,刘吉祥,周炬忠,周光领,董泽英,杨友秀,高远菊. 中国畜禽种业, 2009(09)
- [4]北疆农区肉羊杂交组合筛选及养殖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D]. 李国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5]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肉用性能的研究[D]. 王旭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6]羔羊早期断奶应用研究[D]. 徐平.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7]张掖市肉羊杂交模式的建立和推广[D]. 牛生波.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9)
- [8]新疆肉羊生产市场需求的分析[A]. 石国庆,沈涓.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新疆现代农业论坛”论文专集, 2005
- [9]不同营养水平全颗粒饲粮对早期断奶羔羊的育肥效果[D]. 郭江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1)
- [10]不同营养水平下哺乳期羔羊补饲效果研究[D]. 王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