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超声观察

中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超声观察

一、中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超声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莎日娜[1](2021)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运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评价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将40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滴丸组)和对照组(脑心清片组)各202例。试验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与脑心清片模拟剂,对照组口服脑心清片与银杏酮酯滴丸模拟剂,连续服用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后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和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等;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和肝肾功等化验室指标。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受试者共404例,实际完成380例(试验组191例,对照组189例)。未完成24例,其中试验组11例(未完成临床试验5例,违背试验方案5例,用药依从性不达标1例),对照组13例(未完成临床试验6例,违背试验方案6例,访视窗超窗1例),脱落率为5.95%(试验组5.45%,对照组6.44%)。对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6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7%,有显着差异(P<0.05)。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两组评分均较基线有所下降,试验组治疗6周眩晕障碍量表总分与基线的减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88)。3.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两组均评分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08),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4.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两组均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056),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5.试验组6周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头晕、目眩、头痛、健忘)与基线的减分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估:试验组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1例,表现为轻度的“ALT异常”、“AST异常”、“GGT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肝功正常;对照组有1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相关性。结论: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患者的疗效优于脑心清片,可改善中医证候,用药安全有保障。

白仁静[2](2021)在《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旨在为临床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2例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收集患者的DWI及CTA影像学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偏头痛史)、相关生化指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132例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收集中老年组患者的相应资料。应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1青年组及中老年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青年组男性占76.52%、中老年组男性占64.39%;青年组36~44岁的患者102人,占77.27%。2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影像特征的比较2.1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在梗死发生部位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基底节区为梗死最好发的部位。2.2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0.76%vs18.10%),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颅内外血管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1.36%vs23.28%、29.55%vs57.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青年组单纯前循环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3.03%vs39.39%)、前后循环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29.55%vs47.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及中老年组单纯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相仿(9.09%vs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青年组共326处狭窄,大脑中动脉62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内段(52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37处);中老年组共955处狭窄,颈内动脉颅内段245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166处)及颈总动脉分叉处(142处)。2.5青年组以轻度狭窄为主,占65.64%,高于中老年组(53.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度、重度狭窄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5.03%vs21.15%、11.66%vs17.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闭塞的比例相仿(7.67%vs8.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青年组血管无狭窄、≤2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8.33%vs1.52%,60.61%vs14.39%),青年组多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31.06%vs8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危险因素的比较3.1青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61.36%)、高甘油三酯血症(56.06%)、吸烟(51.52%);中老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78.03%)、高甘油三酯血症(43.18%)、糖尿病(37.88%)。青年组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偏头痛、高尿酸血症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56.06%vs43.18%、51.52%vs35.61%、14.39%vs6.06%、31.82%vs1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61.36%vs78.03%、15.91%vs37.88%、9.09%vs 3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青年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占80.33%,明显高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45.83%)、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46.88%)、两支及以上血管供血区(40.00%)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在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男性发病率较高,且36~44岁的青年患病风险明显增高。2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头颈动脉容易发生狭窄的部位、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前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累及血管的支数和程度、以及不同危险因素患病率方面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差异,提示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尚需前瞻性、大样本的病例对照试验来确认。

吴卓君[3](2020)在《不同卒中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而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发病前一般有长期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存在,及时干预慢性脑供血不足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可以评估不同性别的人群10年内卒中发生的风险。本文旨在通过将10年卒中发病风险低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与10年卒中发病风险高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差异,为卒中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症状性脑灌注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筛查及中医证候规律研究”。选取于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对每位患者卒中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分的高低,将患者分低危、中危、高危三组。记录研究对象入组当天的一般资料、既往史、个人史、生命体征、症状体征、中医四诊信息、生化检查、颈部血管彩超、TCD、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改良弗明汉量表等内容,并将数据录入该课题组专门设计的EXCEL表中,统计分析选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多组样本间频数分布差异的比较,数据服从卡方分布的采用卡方检验,不符合卡方分布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有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时统计学差异有意义。在纳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得出结果并进行合理讨论。结果1.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分别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其次是体育锻炼少、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吸烟、肥胖,心血管疾病、房颤出现频率最低。2.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脑,其次为肾、脾,肝、心分布较少;病性证素中虚证以精亏、气虚、血虚为主,实证以痰浊为主。3.三组患者病性证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危组以气虚、血虚为主,中危组精亏、气虚、血虚、痰浊分布相当,高危组以精亏、痰浊为主。4.在所有病性证素中,精亏、痰浊两个证素在三组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证素在三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1.慢性脑供血不足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分布以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为主,其次是体育锻炼少、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高HCY)、吸烟、肥胖、心血管疾病、房颤,高危组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出现的频次均较中危组、低危组患者高。2.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总体证素分布虚证多于实证,虚证中以精亏、气虚、血虚为主;实证以痰为主,兼有血瘀、阳亢、动风等证素。说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病因病机多以虚为主,兼夹痰、风、瘀、阳亢等实证。3.低危组患者证素分布以气虚、血虚为主;中危组患者的证素分布精亏、气虚、血虚、痰浊四项分布相当;高危组患者证素以精亏、痰为主,部分患者兼夹风、瘀、阳亢等实性证素。说明随着卒中发病风险的增高,CCCI患者的中医证素逐渐由虚证转变为本虚标实证。4.精亏、痰浊两项在三组CCCI患者间的分布是具有显着差异的,从低危组到高危组均是逐渐增加的,说明精亏、痰这两个证素可能与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5.在防治CCCI的过程中,除了要积极防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缺乏锻炼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对精亏、痰浊证的患者也应加以重视并积极干预以降低卒中发病的风险。

何军玲[4](2019)在《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flow lmaging,CDFI)对伴有眼部缺血性疾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n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 stenting,CAS)治疗前、治疗后颈部血管及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检查,以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眼缺血性疾病的疗效。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血管外科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或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需行血运重建手术治疗(包括CEA和CAS)的患者40例,检测颈动脉有无狭窄、斑块动以及颈内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cm/s)、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cm/s)、阻力指数(resistanee index,RI),RI=(PSV—EDV)/PSV。研究结果: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术3月后,眼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增加,阻力指数RI显着降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两种治疗都有助于改善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眼缺血性疾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眼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越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有效的改善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测量颈内动脉、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因其无创、可重复、操作方便、费用低,是判断颈部及眼部循环情况理想的检查方法,且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刘凯模[5](2019)在《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程度及分布,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以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微观化提供有利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开展有效地中医辨证施治,使中医药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更多优势。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01月150例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病人,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稳定后,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大诊察方法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记录其证型证候总积分,同时采用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记录总评分。在入院当天或第2天行头颈部CTA,记录患者狭窄血管的分布及狭窄程度。数据运用SPSS19软件进行分析,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各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15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型最为常见(46例,占30.7%),其次为痰热腑实型(30例,占20.0%);风痰瘀阻型以轻度血管狭窄最为常见(123支,占53.7%),痰热腑实证患者血管狭窄以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较大(占47.6%)。2、15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狭窄血管累计441支(62.9%),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血管累计260支(37.1%),两者与中医证型分析,气虚血瘀型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比例最高(85.8%),并且容易引起颅内外血管联合病变(90.0%);阴虚风动型血管狭窄以椎-基底动脉系统比例最高(81.8%)。3、NIHSS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NIHSS分型级别的上升,中度、重度-闭塞血管的比例呈增加趋势(r=0.671,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中医证型的N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痰湿蒙神型评分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痰湿蒙神型证候积分显着高于其他证型(除痰热腑实型外)(P<0.05);不同中医证型除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外,其余中医证型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显着正相关,r=0.682,P<0.001。结论1、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型最为常见,并且以轻度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次为痰热腑实型,以重度血管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2、气虚血瘀型患者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多见,并且容易引起颅内外血管合并病变;阴虚风动型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比例最高。3、NIHSS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随着NIHSS分型级别的上升,轻度、中度、重度-闭塞血管的比例呈增加趋势。4、各中医证型中痰湿蒙神型证候积分、NIHSS评分最高,NIHSS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除了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外)呈显着正相关。

马崇淇[6](2019)在《皮肤微循环指标对职业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检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皮肤微循环指标对职业工人CAS的筛检价值,为CAS早期发现提供新的筛检指标。方法采用筛检试验方法,从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工人中选取经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的171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非颈动脉化的15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收集研究所需资料。采用SPSS 23.0、Minitab 17及R 3.4.3进行数据分析和绘图。对于严重缺失数据的对象予以剔除,缺失率小于等于10%的变量采用基于随机森林的多重填补法进行填补;对高温、噪声、粉尘、一氧化碳和倒班均以累计暴露年限为计算单位,采用秩和比法进行职业有害因素综合评价;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若不服从正态分布进行Box-Cox转换,正态化结果不理想则采用中位数P50和四分位数间距Q(P25-P75)进行描述,通过Mann-Whitney法进行非参数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和Bonferoni法进行组内两两比较;通过ROC曲线探索皮肤微循环单指标检测职业工人CAS的临界点;从多因素分析模型、联合试验和Fisher判别方程三方面评价皮肤微循环指标筛检CAS的价值。结果1本研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构成方面均衡可比(P=0.082),但在年龄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病例组年龄普遍高于对照组。在日常行为方式方面,病例组在一直吸烟、一直饮酒和食盐量偏重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01)。家族史方面两组仅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家族史存在差异(P<0.05)。病例组工龄在≥30年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1)。在工种类型上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均以一线作业岗位居多,在降温用品和口罩等防护用具使用频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以累计暴露年限作为计算单位对职业有害因素做综合评价后发现,其两组RSR值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高血压构成比(45.0%)多于对照组(28.1%),对照组Hs-CRP低度危险性比例(81.0%)多于病例组(67.8%),病例组的Vs和MV慢于对照组(P<0.05)。2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cpO2、踝压、趾压、ABI、加热前血流灌注量和血流灌注百分比的AUC均大于0.5(P<0.05),根据ROC检验结果并结合临床意义保留tcpO2、ABI和血流灌注百分比三项作为代表皮肤微循环水平的职业工人CAS筛检指标,其最佳临界点分别59.0mmHg(Z=3.858,P<0.001)、1.12(Z=2.664,P=0.008)和803%(Z=6.464,P<0.001)。3在已由传统筛检指标构建的Lasso+NB职业工人CAS诊断模型基础上上,通过添加tcpO2、ABI和血流灌注百分比三项皮肤微循环,其模型AUC由之前的0.792提高至0.830,混淆矩阵中CR由之前的61.8%上升到76.5%,F1-Measure由之前的70.0%上升到74.3%。DCA结果显示在阈概率0.2—1.0范围内,添加三项皮肤微循环指标后新模型的净收益均大于等于传统指标模。4 tcpO2+ABI+血流灌注百分比串联方式筛检职业工人CAS的特异度(86.3%)最大,同时其阳性预测值(75.6%)最高。5二分类Fisher判别方程分析结果表明tcpO2+ABI+血流灌注百分比三项皮肤微循环指标组合的Fisher判别方程的灵敏度(70.2%)和符合率(65.7%)显着高于其他两两指标组合方程,联合指标的Fisher方程模型判别结果优于各个单一指标模型,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451、0.399和0.784,贡献率分别为32.3%、18.4%和49.3%。结论1通过ROC曲线确定tcpO2、ABI、和血流灌注百分比筛检职业工人CAS的最佳临界值点分别为58.7mmHg、1.12和803%。2 tcpO2、ABI和血流灌注百分比3项皮肤微循环指标可以提高CAS预测模型的筛检价值。3 tcpO2+ABI+血流灌注百分比3项指标串联提高了筛检CAS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4 tcpO2+ABI+血流灌注百分比构建的二分类Fisher判别方程检验结果优于其他两两指标组合方程和串联试验。图9幅;表28个;参128篇。

李学应,孙成晖,利建,吴扬燕,孙柳梅[7](2019)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者均实施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以评估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各处分叉点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均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内膜增厚与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颈动脉总狭窄率高于对照组,轻度狭窄率低于对照组,中度及重度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有效观察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且具有方便快捷、经济性好等优势,可在基层广泛推广。

贾琳[8](2018)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卒中致死率目前在我国排名第一,而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性、高复发性的特点,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卒中的发生以及促进卒中患者预后良好转归,是目前卒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卒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影响预后,本研究以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关键研究方法,从头颈大动脉到脑穿支小动脉进行可视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旨在识别与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指标,为临床病因学诊断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期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前瞻性纳入了55例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对其进行了头颈部血管管壁成像,根据头颈血管节段管壁显示的清晰程度,进行了半定量的评价;同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影像学专家共同对患者图像进行阅片,识别征象,对大动脉源性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血管炎及烟雾病)进行了诊断;对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了个体的斑块数量,头颈血管多发病变的占比,并根据强化特点进行易损性分层;本研究在对大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小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进行了研究;研究组在两个中心纳入了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患者35例,根据梗死大小特点,分为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两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三维全脑高分辨管壁成像采集,通过最小密度投影技术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豆纹动脉进行了显示,对患者豆纹动脉的数量及到达深度进行了记录,以正常侧为对照,比较了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患者中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同时,根据患者梗死模式的不同,判断了患者豆纹动脉内、外侧组受累情况,比较不同受累情况下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的变化。结果: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在约8分钟的时间,能够实现覆盖头颅及颈部血管管壁的成像需求,空间分辨率为0.55mm3;在图像质量上,颅内、颅外,前循环、后循环各支血管均可以清晰成像,而且增强前与增强后图像清晰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无对比剂的条件下,成像同样清晰;病因学诊断能力上,分别确诊了大动脉粥样硬化43人,动脉夹层3人,烟雾病2人,血管炎2人,余5人为其他原因。在43名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共发现了150个斑块,其中36人(84%)存在多发斑块;122个(81%)斑块和28(19%)个斑块分别位于颅内动脉与颅外动脉,43名患者中均发现和识别了责任斑块,其中颅内动脉斑块63个和颈动脉斑块22个,在这63个颅内动脉斑块中,100%出现了强化,在这22个颈动脉斑块中,79%出现了强化。在对小动脉的研究中,发现纹状体内囊梗死与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豆纹动脉数量变化及到达深度均存在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纹状体内囊梗死中,豆纹动脉不仅表现了减少、对称,还出现了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单穿支病变中,主要表现为豆纹动脉数量对称,未出现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内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外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及内、外侧组豆纹动脉同时受累的比较中,豆纹动脉数量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组间均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在基于三维高分辨全脑管壁成像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其临床应用,针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的难点,分别从大动脉到小动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其具有以下几个创新性:1)使用头颈联合三维高分辨管壁成像技术进行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颈动脉病变一站式成像及一体化评估;2)本研究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梗死的病变中的豆纹动脉直接进行了可视化及对比研究;3)本研究针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病变梗死两种主要的梗死类型,不仅关注了豆纹动脉的绝对数量,而且提出并发现了梗死后豆纹动脉的变化模式。

姚恒帽[9](2018)在《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耳穴压豆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研究探讨,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东阿县中医院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断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住院病人68例,按随机单盲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压豆治疗。有基础疾病的在不干扰本研究前提下可依先前医嘱用药,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临床疗效,住院天数,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8例,其中研究组34例,对照组34例,无剔除病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基础疾病及眩晕症候等方面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临床疗效、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住院天数方面比较,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结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耳穴压豆疗法,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缩短住院天数方面优势明显,是合理、切实可行的。

崇庆利[10](2018)在《血管超声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狭窄和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从两方面研究:(1)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对照研究;(2)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第一部分CDU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对照研究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一致性。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同期行CDU与DSA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91例,共182支血管;2.CDU检查:评估182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从血管横断面及纵断面、近心段至远心段观察,二维灰阶成像观察管壁及管腔、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脉冲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观察血流频谱形态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3.DSA检查:主动脉弓上选择性血管造影及全脑血管造影,所有病例均进行旋转成像,测量最狭窄处的管径以及远段正常血管管径,计算直径狭窄率;4.统计学方法:CDU检查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CDU与DSA诊断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并配对卡方检验;选择ROC曲线以DSA诊断的血管狭窄程度为“金标准”,评估CDU诊断血管狭窄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CDU检查结果:颈动脉管腔内见不同形态及回声类型的粥样斑块以及斑块致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颈动脉闭塞的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颈动脉无明显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时,其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随着狭窄程度加重次序递增,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2.CDU与DSA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CDU评估颈动脉无明显狭窄62支、轻度狭窄35支、中度狭窄19支、重度狭窄46支及闭塞20支;DSA评估无明显狭窄60支、轻度狭窄36支、中度狭窄23支、重度狭窄42支及闭塞21支。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具有极佳的一致性(Kappa=0.871,p<0.05),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以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结果为“金标准”,CDU评估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5.08%,特异性93.33%,阳性预测值96.66%,阴性预测值90.32%,总体符合率94.51%。3.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情况:好发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起始部56.56%(69/122),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左侧70.33%(64/91),右侧63.74%(58/91),两侧发生概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颈部血管超声可实时、动态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其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有良好的一致性。第二部分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其供血区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临床资料:91例患者来源同第一部分;2.CDU评估斑块性质:根据二维灰阶成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表面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特点,结合CDFI观察斑块处血流有无充盈缺损、斑块内有无血流信号,判定斑块的性质;3.DSA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同第一部分;4.计算机体层摄影和/或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根据CT图像上的密度值、MRI图像上的信号高低,结合患者病程,判定脑梗死情况;5.统计学方法:选择卡方检验,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易损斑块及其供血区脑梗死的相关性,所有检验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血区脑梗死的相关性:颈动脉无明显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时,其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分别为:30%、36.11%、65.22%、69.05%、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564,p<0.05);2.易损斑块与其供血区脑梗死的相关性:颈动脉有易损斑块、无易损斑块时其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分别为:70.97%、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62,p<0.05);3.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颈动脉无明显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时,易损斑块的发生概率分别为:21.67%、38.89%、56.52%、76.1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516,p<0.05)。结论:1.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易损斑块与其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密切相关。

二、中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超声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超声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研究进展
        2. 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杏制剂治疗血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2.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理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试验药物与给药方法
        5. 观察周期
        6. 观测项目与指标
        7. 疗效评定标准
        8. 统计方法
        9.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
        3. 主要疗效指标
        4. 次要疗效指标
        5. 安全性评估
    讨论与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卒中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标准
        1.2.1 慢性脑供血不足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1.2.4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标准
        1.2.5 经颅多普勒(TCD)诊断标准
        1.2.6 MRA、CTA、DSA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报告表的设计
        2.2 信息采集
        2.3 颈部血管彩超检测方法
        2.4 颅内多普勒(TCD)检查方法
        2.5 中医证素判定方法
        2.6 卒中10年发病风险评估方法
        2.7 入组方法
        2.8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CCCI患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3.3 CCCI患者证素分布情况
讨论
    1、CCCI的病因病机
    2、CCCI中医证素的研究
    3、研究结果分析
        3.1 CCCI的危险因素分布规律的探讨
        3.2 CCCI患者总体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探讨
        3.3 不同组别CCCI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的探讨
        3.4 CCCI预防及治疗的探讨
结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特色
    3、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二、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
    附录三 证素诊断标准
致谢

(4)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5)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影像学检查
    1.6 头颈部CTA观察内容
    1.7 颅内、颅外血管解剖
    1.8 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指标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史资料
    2.3 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资料
    2.4 病例资料搜集处理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2.1 中医证型分布频数情况
        2.2 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
    3 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颅内外血管
        3.1 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情况
        3.2 血管狭窄分布及狭窄程度情况
        3.3 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分布情况
        3.5 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研究
    4 不同NIHSS评分组与血管狭窄程度分组研究情况
    5 各中医证型与证候积分、NIHSS评分相关性研究
        5.1 中医证型与NIHSS评分
        5.2 中医证型与证候积分
        5.3 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2.1 中医证型与年龄研究
        2.2 中医证型与性别研究
        2.3 中医证型分布频数研究
    3 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
        3.1 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特点
        3.2 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3.3 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分布情况
        3.5 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研究
    4 不同NIHSS评分组与血管狭窄程度研究情况
    5 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NIHSS评分、证候积分
        5.1 中医证型与NIHSS评分
        5.2 中医证型与证候积分
        5.3 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
结论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皮肤微循环指标对职业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检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方法
        1.1.2 研究现场
        1.1.3 研究对象
        1.1.4 研究内容
        1.1.5 资料收集
        1.1.6 调查人员
        1.1.7 资料整理与分析
        1.1.8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2.2 病例组和对照组职业相关情况比较
        1.2.3 病例组和对照组体格检查指标比较
        1.2.4 病例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1.2.5 病例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相关指标比较
        1.2.6 病例组和对照组皮肤微循环指标比较
        1.2.7 职业工人CAS的皮肤微循环指标筛选
        1.2.8 皮肤微循环指标的筛检价值分析
    1.3 讨论
        1.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
        1.3.2 通过ROC曲线筛选职业工人CAS的皮肤微循环指标
        1.3.3 皮肤微循环指标的筛检价值分析
        1.3.4 tcpO2、ABI和血流灌注百分比与CAS的关系
        1.3.5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检价值研究进展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
        2.1.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
        2.1.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现状
        2.1.3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2.1.4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2.2 皮肤微循环
        2.2.1 皮肤微循环的定义
        2.2.2 皮肤微循环的检测和应用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皮肤微循环
        2.3.1 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种常见类型筛检指标
        2.3.2 皮肤微循环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检价值探索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双侧CCA、ICA、ECA IMT值的比较
    2.2 两组颈动脉内膜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8)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
        1.2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3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研究
        1.4 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差异
        1.5 病因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1.6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
        1.7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在斑块成像中的应用
    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2.2 本研究学术特色及理论依据
        2.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磁共振病因学识别技术
    1 总论
    2 颅脑血管成像技术
        2.1 超声血管成像
        2.2 磁共振、CT及 DSA血管成像
    3 管壁成像技术
        3.1 CT成像技术(可关注钙化)
        3.2 磁共振黑血管壁成像技术应用及进展
    4 技术对比,总结
第三章 三维高分辨头颈联合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研究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磁共振扫描
        2.2 图像评估
        2.3 图像后处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脑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
        2.2 MR扫描
        2.3 图像后处理
        2.4 图像质量判断
        2.5 高分辨管壁成像图像评估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创新性
    6 局限性
    7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历来源及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及退出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疾病有效标准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耳穴压豆治疗实施结果的评判标准
    4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西医方面论述及用药分析
    2 中医方面论述及经络分析
    3 关于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基线的比较
        4.2 耳穴压豆治疗的实施疗效评析
    5. 不足之处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血管超声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狭窄和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DU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对照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方法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中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超声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D]. 莎日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D]. 白仁静.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不同卒中发病风险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差异的研究[D]. 吴卓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评价[D]. 何军玲. 深圳大学, 2019(09)
  • [5]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刘凯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皮肤微循环指标对职业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检价值研究[D]. 马崇淇.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6)
  • [7]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李学应,孙成晖,利建,吴扬燕,孙柳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19(09)
  • [8]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D]. 贾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7)
  • [9]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D]. 姚恒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血管超声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狭窄和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 崇庆利.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中老年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超声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