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噪声预测模式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敏[1](2022)在《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公路工程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公路工程基础建设里程十年来位居全球首列。而公路工程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工程所带来的噪声污染情况不容忽视,对施工区域内民众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受到噪声污染限制的考虑,公路工程施工的整体效率也有所下降,因此,如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公路噪声的环评及预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公路工程开展过程中,噪声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全面减少公路噪声的环境影响。
陈泽新[2](2021)在《基于自建车辆声信号库的非视距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自动驾驶肩负着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责任,同时也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的出行理念。感知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然而大多数配备于车辆上的感知系统都只能检测到视距内的物体,这使得车辆很难在非视距条件下避免交通事故。针对行驶在盲区的车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散射的非视距车辆噪声定位方法,该方法可定位自建数据库中已有噪声特征的车辆,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论文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汽车振动声学理论,确定车辆噪声的主要来源,并分析噪声的频谱特征,基于自建数据库实现车辆噪声的识别。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为基础,结合数据库中车辆噪声的特性,间接确定车辆的行驶状态,为车辆的非视距声源定位提供数据支撑。2)通过统计声信号在不同条件下的传播特性,获得信号的增益与时延信息。根据提取的相对特征值,选择最优的分类器,以实现非视距声信号的识别,降低其他类型的声信号对定位的干扰与影响。3)基于声波绕射与多普勒频移的特性,使用三角定位法及几何关系对转角及汽车的位置进行定位,并使用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对定位误差进行相应校正,从而实现非视距下匀速沿直线行驶车辆的单声源定位与追踪。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仿真实验中,采用了4个传声器对非视距条件下具有车辆声信号特征的运动声源进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定位误差小于刹车距离的5%,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裴晨[3](2019)在《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项目正处在规划建设当中,但高速公路发展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对于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工作,我国越来越重视事中管理,这就提升了对注重事中和过程管理的环境监理工作的需求。本文以高速公路建设环境监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环境监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应用。本文主要总结了高速公路和环境监理工作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环境监理工作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作用和意义。概述了环境监理的工作概念,阐明了环境监理的特点和原则,论述了环境监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分析比对了三种常见的监理模式,明确了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工作范围、主要流程、工作内容、监理手段和要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监理工作体系。通过分析,明确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案例存在的环境敏感问题,以定额分析、引入模型、公式计算等为主要分析方法,对确定的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环境风险等环境敏感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结合对环境监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在环境敏感问题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案例的监理应用。通过以上理论研究和应用工作,提出结论和建议,对相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朱飞[4](2019)在《扩建条件下高速公路降噪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多,原有的高速公路不能满足交通需求,高速公路扩建能缓解我国目前区域交通通道的紧张需求。其中,在老路单侧或者两侧加宽,会对原有道路周边原有居民产生更大的噪声影响。本文旨在从扩建前后高速公路噪声的变化规律入手,通过声屏障的高度、形式和材料设计,加上与多孔降噪路面、林带的组合设计,为降低道路噪声对高速公路周边居民的影响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对高速公路扩建前后噪声变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利用SoundPLAN软件分别建立高速公路两侧拼接加宽扩建前后的道路模型以及道路周围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受声点,分析交通噪声在水平空间上的衰减传播、扩建前后既有声屏障噪声阻隔效应衰减变化、扩建前后不同低噪声路面的噪声传播规律。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交通噪声随着受声点与道路中线的距离的增加而变小,尤其距离路中心线30米以内,扩建后噪声增加明显;车速越大,噪声越大,车速每提高10km/h,噪声值会增大1dB(A),且货车比小轿车影响效果大;低噪声路面只是从路面类型上对噪声源的大小进行修正。然后,对声屏障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特性进行研究。基于SoundPLAN软件,构建包含不同声屏障的路面模型,分别分析了声屏障高度、结构形式、材料类型对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通过现场实测验证噪声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声屏障的高度能够有效影响声屏障阻隔效应;声屏障高度每增加1m,插入损失可以增加3~4dB(A)。有效高度相等的情况下,直立形声屏障的降噪效果最好,可达5~13dB(A),顶部圆柱形声屏障的阻隔效应较弯折型声屏障更为优异;吸声材料的使用对道路内部声压级的衰减有一定效果,仅2dB(A)左右;实测数据可以很好验证“RLS-90”道路噪声预测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接着,对双层多孔沥青路面的降噪性能进行研究。基于CT扫描技术和三维重构的方法建立排水路面结构的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路面的泵气噪声模型和汽车轮胎滚动下的振动噪声模型。对比分析了薄、厚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双层多孔沥青路面和单层多孔沥青路面、普通沥青路面的降噪效果,并分析了不同频率范围内噪声声能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多孔沥青路面的降噪效果要明显好于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层多孔沥青路面比单层多孔沥青路面降噪效果更优,降噪幅度大约可到达2~4分贝。相比于普通沥青路面,双层多孔沥青路面的能降低约6分贝的噪声。最后,对不同的组合降噪方案进行研究。基于SoundPLAN软件,分析了不同声屏障、双层多孔沥青路面和林带绿化组合下的降噪效果。结果表明:声屏障和双层多孔沥青路面组合形式下的降噪效果要优于单一形式的降噪效果,噪音降低10dB(A)左右。声屏障、林带和双层多孔沥青路面组合形式下降噪效果更加显着。
刘东[5](2015)在《公路噪声预测方法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论文整合探究了目前国内外交通噪声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特别选择了FHWA模式、交通部2006版规范模式以及环保部2009版新导则模式,针对在交通量、车型比以及路况方面均有所差异的四条已运营的高速公路做了预先的推定,在对真实公路样本的整体的监控测评数据的基础之上考证了3种模型,对这几种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本篇论文的中心研究分析思想以及成果就像下面所述:噪声值与新建公路的车流量、车型比尤其是大型车车型比以及车速几个因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FHWA模型在应用于地势平缓、较小高差的公路的有较大的优势,并且通过对比计算发现对于较低车流量路况下的预测也更有其优势性。交通部2006版规范不适合计算设计时速较低并且车流量又较大的公路,由于会出现经由经验公式计算出的各车型的平均车速高于该公路设计时速的情况,最终造成用该预测方法的数值会普遍偏大。环保部2009版新导则的适用性比较广泛,尤其是在预测分析温度和湿度较高、高差较大,或者周围绿化覆盖率较高的公路噪声时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因此本篇论文中各种公路噪声预测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结果,对于今后新建公路噪声评价工程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性作用,从而达到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丁真真[6](2015)在《公路交通噪声频率特性与预测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车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车辆噪声辐射声级和公路交通噪声频率特性也发生着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相继开发了公路交通噪声的预测模式。然而,这些模式通常以不同频率下的声能平均值为噪声评价基础,忽略了噪声的频率分布特性。另外,在目前普遍使用的FHWA预测模式中,假设车辆是以恒定速度行驶的单极源,忽略了其自身构造以及车速的差异性,对于车身较长或处于低速行驶状态的机动车辆的预测存在较大误差。针对上述公路交通噪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单个机动车辆产生的噪声频率分布规律入手,通过考察噪声通过声屏障的等效频率以及其通过绿化带时不同频率下噪声的衰减规律,分析公路交通噪声的频率特性,构建出公路交通噪声源强分频谱预测模式。并改进了现有Leq(20 s)预测模式,评价了现有基于能量平均辐射声级的FHWA预测模式的预测准确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明确了不同类型车辆的噪声频率分布特性及等效频率值。小型车和中型车产生的噪声总体呈中、高频特性;大型车总体呈中、低频特性。因此,现有交通噪声评价及声屏障设计中采用500 Hz作为等效频率并不能反映对受声点的真实影响。对于以小型车为主的城市道路声屏障设计和以大、中、小型车混合交通为主的高速公路声屏障设计,采用不同的等效频率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经过绿化带后,在中低频范围内,噪声消减量随倍频程中心频率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在500 Hz附近出现峰值吸收;在高频区域,交通噪声的最大衰减出现在4000 Hz处,这主要与植被枝干和茎叶的吸收、散射等作用有关。(2)构建出公路交通噪声源强分频谱预测模式。给定机动车辆行驶速度、倍频带中心频率以及机动车辆的类型,可以实现不同倍频带下公路交通噪声源强的预测,并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证实了模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一定的适用性。(3)利用FHWA预测模式推导得出Leq(20 s)模式的准确表达式,得到了两种车辆基础噪声Leq(20s)和0 E()iL之间的关系。指出了Leq(20 s)模式的误差和限制,通过补充有限长路段修正项和将常数项-22.55修改为-22,对现有Leq(20 s)模式进行了改进,从而使模式更加完整且适用范围更广,预测结果也更加准确。(4)通过将Leq(20 s)、Leq(10 s)以及Leq(5 s)的测量值与基于机动车辆最大辐射声级计算得到的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了能量平均辐射声级的测量准确性以及FHWA模式点源假说的合理性。对于小型车,我国现行的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和FHWA预测模式,按照单极源假设进行公路交通噪声影响预测均是合理的。对于中型车和大型车,噪声监测点在距行车道中心线7.5 m和15 m处,其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均呈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声源辐射特性,且随着噪声辐射声级的增加,按照单极源假设的预测误差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FHWA模式中,如果将Leq(20 s)代替能量平均辐射声级0 E()iL作为基本车辆噪声,可有效规避由于假设车辆噪声为单极源,尤其是对于行驶速度较低的中型车和大型车,对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模式的预测精度将被提高。另外,通过对声压级与时间的关系分析,间接证实了中型车和大型车单极源和偶极源混合声源辐射特性的结论,并依据20 s等效连续声级和速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分析确定了二者的对数关系。
肖沙沙[7](2014)在《高速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方法对比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和路网密度不断增加,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日益递增,其设计标准和设计速度不断趋向高值;车流量增大或车速加快,其运营期间产生的交通噪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沿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以及环境敏感区,且噪声污染极其严重。为保护公路两侧的声环境质量和防治高速公路运营期的噪声污染,有关部门需要开展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核心工作是科学准确地预测交通噪声。因此,噪声预测模式的选取、参数的确定及其预测精度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经常采用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为:环保部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推荐的模型(即2009导则模型)和交通运输部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中推荐的模型(即2006规范模型)。但是两种预测模型都各有缺陷,其中导则模型没有确定声源源强和车速的计算方法,而规范模型中噪声传播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其它衰减量计算公式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导致预测评价结果的精度偏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以云南武昆高速公路为监测对象,通过对比分析“2009导则模型”和“2006规范模型”在高速公路不同监测路段、不同断面监测点、不同车流量、不同距离和高差、不同地面状况和地形环境条件以及不同道路状况下的预测结果,将两种预测模式的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以及预测精度的研究,确定预测模式的误差值,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得出“2009导则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更接近,并指出预测模式需要修正的理由和内容。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测工作,并结合两种预测模式的优点,对导则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和完善,同时将修正后模式和实测值比较以及修正前模式对比,验证修正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最终得出该修正模型的适用性和精确性较好。
张玮[8](2013)在《两种规范推荐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准确性分析》文中提出从理论层面分析,JTG B03—2006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反映了不同交通量条件下公路交通噪声的几何发散规律,比HJ2.4—2009模式更准确。运用江苏省和广东省4条公路的交通量和噪声实测数据验证两种模式的准确性发现,当各型车交通量小于300辆/h时,JTG B03—2006模式的准确性明显优于HJ2.4—2009模式;当各型车交通量大于300辆/h时,两种模式的准确性均不足。
李霞[9](2013)在《城市道路噪声预测与景观性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发展迅速,机动车辆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问题逐渐突出。交通噪声是城市环境噪声最主要的污染源,它的特点是影响范围广,受干扰人群多,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危害人体健康,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是社会上比较敏感的问题之一。论文以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作为研究背景,对噪声产生机理、城市道路交通来源及危害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对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的三种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选取重庆市机场高速、民心佳园、金开大道、金童路、南滨路等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道路特性及道路交通噪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利用上述三种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对所选道路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选取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得出适应于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的噪声预测模型,并对重庆市城市道路道路坡度和道路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随着“环境友好型”理念不断深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噪声控制措施提出了更高的景观性要求。本文从控制噪声声源、工程技术方面、噪声传播路径控制、法制法规方面分析现有道路交通噪声控制措施。从声屏障景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两个方面对景观性控制噪声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措施。本文研究理论可为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预测以及景观性控制噪声提供依据和参考。
贾亮[10](2013)在《高速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对比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运营对运输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尤以环境噪声污染最为严重。因此,对高速路交通噪声的准确预测极其重要,其是决定选择何种噪声控制措施或解决方案的基础。目前,针对高速路噪声预测,国外相继开发出基于当地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国内也以规范和导则等形式发布了公路交通噪声的多种预测模式。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交通部06版规范”和“环保部09版新导则”,两种模式在主体表达上—致,都是噪声源强和其他附加衰减项及修正项之和,但是在相关参数的规定以及计算方面又有所区别,其中“交通部06版规范”对汽车车速以及噪声源强度偶有明确的计算公式。而“环保部09版新导则”则没有明确车速和噪声源强的计算方法。在距离衰减项的计算以及等效距离的计算也各有不同,从而使环评单位对于高速路噪声预测评价的准确度存在争议,导致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必要性受到质疑。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分析比较不同预测模式在高速路不同监测路段、车流量、距离、高度差、地面状况下的预测结果,对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进行符合性检验,提出对预测模式的修正方案,以期获得能准确预测高速路噪声的预测模式。论文选取广东省内比较有代表性高速路的典型路段进行噪声实测以及车速车流量车型等相关参数的记录,然后采用目前国内常用的四种交通噪声预测组合模式对上述高速路段进行理论预测,并与现场实测值进行拟合性对比分析。经过分析对比选出与现场实测拟合性最好的预测模式,即将“环保部09版新导则”模式和“交通部06版规范”模式相结合所得预测结果最为准确,具体为车速与单车辐射声级的计算采用“交通部06版规范”计算公式的,距离衰减公式考虑到车流量的大小分别视作点线声源考虑,其他相关衰减项按照“环保部09版新导则”进行计算。最后对高速路与市政路交通噪声特性进行对比研究,采用上述优选模式对市政路也进行符合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优选模式对市政路的拟合性也最好。
二、公路噪声预测模式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噪声预测模式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公路噪声危害 |
2 提高环评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2.1 提高环评预测的准确性 |
2.2 提高防噪措施的可操作性 |
3 公路噪声环境的预测方法 |
4 噪声防治的主要措施 |
4.1 总体降噪原则 |
4.2 具体降噪方式 |
4.2.1 车辆降噪 |
4.2.2 道路降噪 |
4.2.3 声屏障 |
4.2.4 种植绿化带 |
5 结语 |
(2)基于自建车辆声信号库的非视距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辆噪声模型 |
1.2.2 非视距声信号识别 |
1.2.3 非视距声源定位算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2.车辆主要噪声源分析 |
2.1 车辆噪声产生机理 |
2.1.1 车辆噪声特征 |
2.1.2 发动机噪声特征 |
2.1.3 燃烧噪声特征 |
2.2 车辆噪声特征提取方法 |
2.2.1 基于倍频程方法提取特征 |
2.2.2 基于梅尔倒频谱系数提取特征 |
2.2.3 基于小波变换提取特征 |
2.2.4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提取特征 |
2.3 车辆噪声预测模型 |
2.3.1 公路噪声预测模式 |
2.3.2 单车行驶噪声辐射预测模式 |
2.4 实验验证 |
2.4.1 实验部署与数据采集 |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声信道特征的非视距识别 |
3.1 视距与非视距情况下声信道特征研究 |
3.2 声信道相对增益及时延估计 |
3.2.1 方法描述 |
3.2.2 第一路径判别方法 |
3.2.3 数值仿真 |
3.3 非视距声信号特征提取 |
3.3.1 数据采集实验 |
3.3.2 特征提取方法 |
3.4 非视距声信号识别方法 |
3.4.1 基于监督学习的非视距声信号识别方法 |
3.4.2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非视距声信号识别方法 |
3.4.3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非视距声信号识别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非视距环境行驶车辆的定位 |
4.1 非视距定位问题描述 |
4.1.1 车辆行驶噪声的多普勒效应 |
4.1.2 障碍物对声衰减的影响 |
4.2 基于声绕射的定位方法 |
4.2.1 数学模型描述 |
4.2.2 非视距车辆噪声的定位策略 |
4.2.3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误差消除方法 |
4.3 数据仿真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环境监理体系 |
2.1 相关概念 |
2.2 环境监理体系建立的基础 |
2.3 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及工作范围 |
2.4 环境监理的主要流程及内容 |
2.5 环境监理的主要手段 |
2.6 环境监理的要点 |
2.7 环境监理体系结构 |
2.8 本章小结 |
3 环境敏感问题分析及量化分析方法 |
3.1 环境影响分析 |
3.2 高速公路环境敏感问题分析的作用及依据 |
3.3 高速公路环境敏感问题量化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例应用 |
4.1 环境监理概况 |
4.2 环境敏感问题分析 |
4.3 环境监理的目标与内容 |
4.4 环境监理要点 |
4.5 环境监理方法与监理人员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扩建条件下高速公路降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声屏障隔离降噪 |
1.2.2 低噪声路面降噪 |
1.2.3 组合降噪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扩建前后噪声图谱变化规律研究 |
2.1 SoundPLAN软件 |
2.2 噪声预测模型的比选 |
2.2.1 三种噪声预测模型的特点 |
2.2.2 简单算例计算比较 |
2.2.3 模型的比选 |
2.3 典型的高速公路扩建方案 |
2.3.1 路网加密方案 |
2.3.2 老路加宽方案 |
2.4 基于SoundPLAN软件的模型构建 |
2.4.1 声源的建立 |
2.4.2 道路周围环境及受声点的建立 |
2.4.3 声屏障的建立 |
2.5 扩建前后交通噪声在水平空间上的衰减传播规律 |
2.5.1 交通噪声在水平空间上的衰减传播规律(无声屏障) |
2.5.2 扩建前后既有声屏障噪声阻隔效应衰减规律 |
2.5.3 扩建前后不同低噪声路面的噪声传播特性变化规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声屏障结构形式和材料特性的优化研究 |
3.1 声屏障高度变化的影响 |
3.2 声屏障形式变化的影响 |
3.3 声屏障材料类型变化的影响 |
3.3.1 各种材料的吸声性能 |
3.3.2 计算不同材料的声屏障的反射损失 |
3.3.3 数值模拟结果 |
3.4 基于实测的声屏障阻隔效应对比分析 |
3.4.1 实测目的 |
3.4.2 实测场地说明 |
3.4.3 实测设备及实测方式 |
3.4.4 模型建立及数值计算 |
3.4.5 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层多孔沥青路面降噪性能的研究 |
4.1 双层多孔沥青路面结构三维重构模型 |
4.1.1 试件准备 |
4.1.2 CT扫描 |
4.1.3 三维可视化模型 |
4.1.4 检验模型 |
4.1.5 三维数值模型修正 |
4.2 噪声有限元三维数值建模 |
4.2.1 路面模型 |
4.2.2 空气模型 |
4.2.3 轮胎模型 |
4.2.4 “轮胎-空气-路面”耦合噪声模型 |
4.3 不同路面结构的泵气噪声分析 |
4.3.1 声压场分布 |
4.3.2 声压级对比分析 |
4.3.3 不同车速下的泵气噪声 |
4.4 不同路面结构的振动噪声分析 |
4.4.1 声压场分布 |
4.4.2 声压级对比分析 |
4.4.3 不同车速下的振动噪声 |
4.5 泵气噪声与振动噪声的叠加 |
4.6 噪声频谱评定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扩建条件下高速公路组合降噪方案研究 |
5.1 低噪声路面和声屏障组合降噪研究 |
5.2 绿化和声屏障组合降噪研究 |
5.3 低噪声路面、声屏障和绿化组合降噪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公路噪声预测方法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常用模型 |
2.1 国外交通噪声预测实践 |
2.1.1 英国CoRTN模型 |
2.1.2 德国RSL90模型 |
2.1.3 美国FHWA预测模型 |
2.2 国内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
2.2.1 交通部2006版规范模型 |
2.2.2 交通部2009版新导则模型 |
2.3 不同方式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比较分析 |
第三章 公路交通噪声监测 |
3.1 测量方式 |
3.1.1 点位布设 |
3.1.2 监测时段与方法 |
3.2 监测数据及数据分析 |
3.2.1 长深公路南京绕越公路东北段 |
3.2.2 长深公路遵化至南小营段 |
3.2.3 连霍线 |
3.2.4 浦城至南平高速公路 |
第四章 公路交通噪声模型验证 |
4.1 预测模式 |
4.2 南京绕越公路东北段实测结果和模型值比较与分析 |
4.2.1 不同模式预测结果比较表 |
4.2.2 数据分析 |
4.3 长深公路遵化至南小营段 |
4.3.1 不同模式预测结果比较表 |
4.3.2 数据分析 |
4.4 连霍线 |
4.4.1 不同模式预测结果比较表 |
4.4.2 数据分析 |
4.5 浦城至南平高速公路 |
4.5.1 不同模式预测结果比较表 |
4.5.2 数据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公路交通噪声频率特性与预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路交通噪声污染现状 |
1.1.2 公路交通噪声的污染特性 |
1.1.3 公路交通噪声的危害 |
1.2 公路交通噪声的频率特性 |
1.2.1 车辆噪声的来源 |
1.2.2 公路交通噪声的频率分布规律 |
1.2.3 林带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 |
1.3.2 国内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二章 公路交通噪声频率特性研究 |
2.1 公路车辆车速与频率声压级的关系 |
2.1.1 监测仪器与方法 |
2.1.2 结果分析 |
2.2 交通噪声等效频率的确定 |
2.2.1 等效频率的计算方法 |
2.2.2 结果分析 |
2.3 绿化带对不同频率交通噪声的消减效果研究 |
2.3.1 监测位置与方法 |
2.3.2 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交通噪声源强分频谱预测模式的构建 |
3.1 监测位置与方法 |
3.2 源强分频谱预测模式的构建 |
3.3 源强分频谱预测模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q(20 s)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评价和改进 |
4.1 Leq(20 s)模式的精确表达式推导 |
4.2 Leq(20 s)模式的分析与改进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eq(20 s)的能量平均辐射声级准确度评价 |
5.1 单极声源和偶极声源分析 |
5.2 能量平均辐射声级测量准确度评价 |
5.2.1 评价方法 |
5.2.2 监测位置与方法 |
5.2.3 结果分析 |
5.3 声压级与时间和与速度的关系分析 |
5.3.1 声压级与时间的关系分析 |
5.3.2 20 s等效连续声级与速度的关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等效频率计算过程–以 100 km/h的中型车为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速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方法对比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1.2.1 国外交通噪声预测模型研究概况 |
1.2.2 国内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研究概况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道路交通噪声的特性和评价理论研究 |
2.1 道路交通噪声的特性 |
2.1.1 交通噪声声源类型 |
2.1.2 道路交通噪声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
2.1.3 道路交通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 |
2.2 道路交通噪声的传播理论基础 |
2.3 道路交通噪声评价指标及标准 |
2.3.1 道路交通噪声评价指标 |
2.3.2 道路交通噪声评价标准 |
第三章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对比分析研究 |
3.1 国外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
3.1.1 英国 CORTN 模型 |
3.1.2 美国 FHWA 模型 |
3.1.3 德国 RLS90 预测模型 |
3.2 国内常用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
3.2.1 中国环保部 2009 版新导则模式 |
3.2.2 交通运输部 2006 版规范模型 |
3.2.3 两种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
3.3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总结 |
第四章 武昆高速公路交通噪声实测与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4.1 云南武昆高速公路的简介 |
4.2 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
4.2.1 监测目的 |
4.2.2 监测方案 |
4.2.3 监测结果分析 |
4.2.4 不同监测点的实测结果与预测结果比较 |
4.2.5 数据分析与小结 |
第五章 环保部新导则模型的修正 |
5.1 修正模型的预测模式 |
5.1.1 预测模型公式 |
5.1.2 修正内容及参数的计算 |
5.1.3 修正模型的适用性 |
5.2 修正模型预测各监测点结果与原模式预测结果比较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武昆高速公路交通噪声分析 |
6.1 交通噪声的分析 |
6.2 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 |
6.3 交通噪声达标情况 |
6.4 不同距离处不同交通量下的噪声值分布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两种规范推荐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准确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两种模式的理论对比 |
2 两种模式的实证对比 |
2.1 实证对比方法 |
2.2 公路概况与输入参数 |
2.3 预测条件 |
2.4 预测结果与对比分析 |
3 模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 |
4 结论 |
(9)城市道路噪声预测与景观性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相关性分析及危害 |
2.1 声学的基本度量 |
2.2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汽车特性因素影响分析 |
2.2.2 车型比因素影响分析 |
2.2.3 车辆速度因素影响分析 |
2.2.4 车流量因素影响分析 |
2.2.5 道路特性因素影响分析 |
2.3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危害 |
2.3.1 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
2.3.2 损伤听力 |
2.3.3 引发疾病和其他危害 |
2.3.4 损害女性、儿童身体机能 |
2.3.5 影响人们心理健康 |
2.3.6 危害财物、造成经济损失 |
2.3.7 影响交通安全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测量方法及预测模型研究 |
3.1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
3.1.1 概述 |
3.1.2 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
3.1.3 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
3.2 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
3.2.1 监测目的 |
3.2.2 监测方法 |
3.3 监测结果处理分析 |
3.3.1 重庆市城市道路特性分析 |
3.3.2 城市道路车流量、车型结果分析 |
3.3.3 车速统计分析 |
3.3.4 监测噪声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
3.3.5 影响噪声因素主成分分析 |
3.3.6 噪声监测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验证及修正 |
4.1 预测模型各参数说明 |
4.2 不同噪声预测模型结果对比 |
4.3 预测模型结果验证 |
4.3.1 三种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误差分析 |
4.3.2 三种预测模型之间显着性分析 |
4.3.3 造成预测值与实测值有偏差的原因分析 |
4.4 预测模型修正 |
4.4.1 预测模型修正控制变量分析 |
4.4.2 曲线回归分析 |
4.4.3 模型应用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道路交通噪声景观性控制措施研究 |
5.1 控制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对策 |
5.1.1 控制噪声声源 |
5.1.2 工程技术方面 |
5.1.3 噪声传播路径控制 |
5.1.4 法制法规方面 |
5.2 景观性噪声控制措施 |
5.2.1 景观性声屏障设计 |
5.2.2 道路绿化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高速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对比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交通噪声污染及危害 |
1.2.1 交通噪声污染来源 |
1.2.2 交通噪声污染现状及危害 |
1.2.3 交通噪声治理 |
1.3 国内外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研究进展 |
1.3.1 国外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研究概况 |
1.3.2 国内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研究概况 |
第二章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对比分析 |
2.1 国外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 |
2.1.1 英国CoRTN预测模式 |
2.1.2 德国RSL90预测模式 |
2.1.3 美国FHWA预测模式 |
2.2 国内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 |
2.2.1 交通部96版规范模式 |
2.2.2 交通部06版规范模式 |
2.2.3 环保部09版新导则模式 |
2.3 各模式对比及适用性研究 |
2.3.1 国外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对比及缺陷 |
2.3.2 国内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对比及适用性 |
第三章 高速路交通噪声监测 |
3.1 监测区域概况 |
3.2 监测方案 |
3.2.1 点位布设原则 |
3.2.2 监测时段及方法 |
3.2.3 监测仪器 |
3.2.4 监测内容 |
3.3 监测数据 |
3.4 监测结果分析 |
3.4.1 高速公路车流量、车型比及车速统计特征分析 |
3.4.2 噪声监测结果分析 |
第四章 高速路交通噪声模式验证 |
4.1 高速路噪声预测模式说明 |
4.2 高速路噪声预测模式参数选择 |
4.3 不同预测模式实证性对比 |
4.3.1 不同预测模式结果比较表 |
4.3.2 不同预测模式结果比较图 |
4.4 模式对比研究分析 |
4.4.1 不同预测模式与实测值误差分析 |
4.4.2 小结 |
第五章 噪声预测模式对高速路与市政路的符合性检验 |
5.1 高速路与市政路交通噪声特性对比研究 |
5.2 高速路优化预测模式对市政路的符合性检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公路噪声预测模式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方法研究[J]. 朱晓敏. 化工设计通讯, 2022(01)
- [2]基于自建车辆声信号库的非视距定位方法研究[D]. 陈泽新.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D]. 裴晨.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扩建条件下高速公路降噪方法研究[D]. 朱飞. 东南大学, 2019(06)
- [5]公路噪声预测方法分析与评价[D]. 刘东. 天津大学, 2015(03)
- [6]公路交通噪声频率特性与预测模式研究[D]. 丁真真. 长安大学, 2015(01)
- [7]高速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方法对比研究与工程应用[D]. 肖沙沙. 长安大学, 2014(03)
- [8]两种规范推荐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准确性分析[J]. 张玮. 现代交通技术, 2013(06)
- [9]城市道路噪声预测与景观性控制技术研究[D]. 李霞.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6)
- [10]高速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对比及实证研究[D]. 贾亮. 广东工业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