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水产品质量全面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胡倩[1](2020)在《基于HACCP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舟山拥有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作为舟山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全国每年的捕捞量贡献极大。水产品加工业与渔业密切相关,同时渔村水产加工是舟山水产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让人们开始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研究舟山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保障该地区该产业的安全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稳定意义重大,也可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进步。本文详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成果,以舟山普陀渔村地区的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该地区水产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原料捕捞、生产加工、产品流通、政府监管等环节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总结了该地区产生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加工主体层面有经营者自身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资金投入少以及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政府监管层面基层管理任务繁重,政府财政投入及技术支持不够和政府缺少对食品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社会共治层面则包括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及缺少社会力量参与。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提升对策,加工主体层面需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抱团经营打造特色园区、应用HACCP原理指导生产,政府层面须构建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增加财政投入积极引导支持、推行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保险,社会共治层面须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打造食品安全治理网络。
陈友磊[2](2020)在《ISO22000在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指出中式餐饮品类众多,各种工艺差异较大,工艺也比较复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餐饮的发展,产品工业转化困难,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用来解决这些问题非常必要。目前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体系比较多,研究最多是ISO 22000体系,但是研究多停留在理论上。实际运用研究较少,特别是将体系与中式连锁餐饮具体结合的研究处于空白。本研究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实施ISO 22000体系,验证该体系在中餐饮连锁企业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实施过程中有别于其他企业在独立的模块中推进体系,在A公司推行过程中将中央厨房和门店这两个独立模块合为一个整体,同时结合工艺流程的标准化,推行实施ISO 22000体系,制定出符合A公司实际情况的实施步骤和措施。建立有关验证性措施,验证和评估在A公司实施ISO 22000体系的效果。有对在饭堂和航空食品上实施ISO 22000体系研究,但在中餐饮连锁公司研究还处于空白,A公司成功实施对于其他中餐饮公司推行该体系实施提供了借鉴。(2)运用调查分析法及归纳法,对A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摸底并形成有关记录,为制定实施体系的详细步骤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判别树法及流程图法,对A公司产品全流程工艺链条进行危害分析,制定了危害分析表,确定了A公司实施的HACCP计划的关键控制点及关键限值,并建立了纠偏措施,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HACCP计划表。运用验证法对A公司推行体系的效果进行评估。(3)在A公司实施ISO 22000体系中,中央厨房有11个关键控制点,门店有9个关键控制点。从内部的质量考核指标包括产品工业转化率、客诉投诉件数、产品内部控制合格率、运输温度到货合格率、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到外部的考核指标第三方审核分数、门店平效比,对比之前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这些实施体系的效果证明了在A公司推行ISO 22000体系是有效的。该体系在A公司的成功实施对于其他中餐饮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柯铭华[3](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董啸天[4](2014)在《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水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海水养殖业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2年我国海水养殖经济总产值达到了2264.54亿元,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了1643.81万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海水养殖产品成为了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真实、客观地描述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状况与管理成效?建立全面、完善和有效的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便是一条保障食品安全的康庄大道。本文主要运用管理学的分析方法,以食品安全理论、水产品相关理论、质量管理模型理论以及农产品品牌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国外发达国家水产品安全管理经验作为参考,结合博弈分析模型,将海水养殖产品的供应链分为养殖、加工和市场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海水养殖产品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研究,并通过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及两项重点环节,辅以统计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最终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理论框架。论文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述,第三章是国外发达国家水产品安全管理经验研究,第四章是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概况描述,第五章是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制度保障在推进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影响,第六章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七章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八章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九章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及第十章重点环节建设是论文的核心章节。论文第六、七、八和九章属于主体结构章节,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属于海水养殖产品供应链的上游环节,也是生鲜海产品和海产品加工原料的生产环节,饲料、渔药、水质和苗种是影响海水养殖产品质量的四个关键因素,该章就以这四项制度为基础,然后辅以海水健康养殖模式、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和检测、海水养殖业灾害保障以及产地监督抽查抽样等四项制度。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属于加工海产品的生产环节,对于加工海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该章就以GMP、SSOP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开篇,然后将水产品加工原料、加工环境、加工人员因素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内容也纳入研究范畴。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涵盖的主要环节是运输、储藏、批发与零售等,所以该阶段是海水养殖产品进入市场的把关环节,包括了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以及水产品召回等内容。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涵盖的内容并不独立存在于养殖、加工和市场任何一个单独的阶段,而是自始至终都可以发挥保障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的功能,因此该章是四章主体框架中体系最为繁琐、结构最为复杂的,包括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水产品品牌建设、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渔业产业化发展、人员培养培训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渔业科技创新等内容。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第十章重点环节建设,本文提出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就是建立CPMC体系,全称为Cultivation(养殖)、Process(加工)、Market(市场)与Complex(综合)体系,实际上就是将第六章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七章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第八章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与第九章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进行有效整合,重点突出第十章HACCP体系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力求全面覆盖海水养殖产品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追求食品安全管理零死角、零漏洞、零容忍和零风险的“四零原则”,希望能为推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周海霞[5](2013)在《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各种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逐步得到升级和更新,物流功能进一步完善,国内海产品物流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海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保障。但长期以来,国内海产品生产者规模小,物流组织化程度较低,流通环节多,信息化程度低,供应链上下游环节缺乏统一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制度安排,导致国内海产品物流效率大打折扣,在流通中的质量安全控制和监督亦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据统计,2010年国内海产品冷链流通率为23%,流通腐蚀率达15%,而渔业发达国家其流通损耗率仅为5%。物流的高成本、高损耗、低效率,严重制约了海产品的流通半径,且导致质量安全缺乏保障。因此,如何在保障海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高效组织海产品物流,成为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力图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结合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发展的实际,构建出适应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海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基于此,对供应链物流模式下的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体系、海产品信息化管理体系、海产品标准化管理体系以及海产品物流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并针对海产品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通过各种物流资源的协同管理,降低海产品物流交易成本、保证海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海产品物流效率。论文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对海产品物流、海产品物流系统、海产品物流管理等基本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和阐述。在厘清上述理论发展脉络,把握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找出现有海产品物流管理理论实践研究的空缺和不足,明晰本文的切入点,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结合中国海产品物流的特点,剖析了中国海产品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指出目前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体制、物流运行模式、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标准化等问题,并深入剖析了以上问题的形成机理。再次,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美国、日本、荷兰、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或海产品物流系统、物流管理内容、手段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渔业发达国家海产品物流管理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海产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第四,探讨了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改进的指导思想、定位及其目标。在路径选择方面,指出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已经走出以农贸市场为主导的单一物流功能管理阶段,处于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综合物流管理阶段,而部分渔业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冷链物流中心及物流园区建设已雏具规模,正逐步向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发展;探讨了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在海产品物流管理中的功能定位。第五,构建出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框架,分别对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的各个子系统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体系、海产品物流信息化管理、海产品物流标准化管理、海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等海产品物流管理要素子系统的内容和要求。第六,详细阐述了海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集约化模式——物流园区化管理。物流园区化管理是通过产业集聚效益,推动海产品物流管理从单一功能要素管理向海产品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管理改进的有效管理模式。本部分主要分析海产品物流园区的投资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最后,针对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对全文研究内容、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综述。
孙波[6](2012)在《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重要的水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立现代化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渔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积极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确保水产品稳定、持续、安全供给,提高农渔民收入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外向型农渔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科学开发用渔业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工具,对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了政府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供给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动机;通过系统管理论、组织理论、二元制结构理论等为建立区域化综合性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系统回顾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历史趋势,对近年来发生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比较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经验,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论文将研究重点定位于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公共产品存在问题的经济分析上,探讨了政府的监管责任。指出包括水产食品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不足、社会二元制结构导致了食品市场“劣质驱逐良质”现象的存在。提出加强对水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控制和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论文提出应建立有效整合水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全部要素与利益相关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管理新模式。主要路径有:建立管理统一、分工负责、运转协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建立食品安全科技支持体系;完善我国水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监管组织有效性,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自律能力。结合我国现阶段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际,论文提出了建立区域化的综合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想。主要思路包括:建立综合高效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包括组建综合性管理机构、建立政策法规控制体系、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宣传培训体系;优化以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为主要流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防护体系、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体系、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体系;强化化学投入品控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两大关键环节。
王澎[7](2011)在《HACCP标准在食品卫生监管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是一种对食品安全有显着影响的危害加以识别、评估及控制的体系。近年来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认为HACCP是迄今控制食源性危害最有效的手段。自其产生30多年来,HACCP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推广,发达国家成为这一过程的引领者,并形成了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卫生监管体系。它主要是通过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分析和查找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确定预防控制措施和关键控制点,并实施有效的监控,从而确保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这种体系的运用解决了食品安全监管完全依赖于对成品检验的被动局面,形成了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最终消费全过程的监管,使食品卫生监管体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国是食品大国,食品工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调查显示,近七成百姓对我国食品卫生状况“没有安全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和谐社会的建立与稳定带来了干扰。世界各国政府已将食品卫生监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力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对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卫生领域推行HACCP标准过程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最近二十年推行HACCP标准发展进程的研究,通过与美国、加拿大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应汲取的国外成功经验,找出我国推行HACCP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我国食品卫生监管领域有效推行HACCP标准的设想和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及实践提供参考。
郭可汾[8](2010)在《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实行多年的《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经充分调研,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修改、审议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也将为我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文分析的背景材料,首先就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沿革以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经验借鉴,本文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认证、危险性分析、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危险性预警系统等着手,对美、欧、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具体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进行了归纳;从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证认可的规定、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认可认证的发展现状;还对我国的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召回、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带来的在监管方面的变革,就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从大菱鲆事件着手,以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作为实例,分析了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对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与环境、投入品和初级产品有关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认证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袁新华[9](2008)在《中国虾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虾产业是我国传统的渔业产业,虾类产品的捕捞和养殖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虾类产品的加工和贸易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水产业中非常重要的高价值产品。近年来,世界虾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进出口贸易活跃,贸易量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虾类产品也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主要水产品之一目前世界虾类生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虾类产品的消费则集中在发达国家。由于虾类生产主要依赖自然资源条件和日益发达的养殖技术进步,而世界虾类产品消费市场相对比较集中,世界各虾类主要生产国之间的竞争表现得非常激烈;在虾类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由于发达国家不断打着各种旗号对自由贸易进行限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反倾销诉讼成为了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虾类产品出口贸易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虾产业发展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2002年,欧盟由于虾类产品质量问题对我国出口虾类产品进行了禁运;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产品销售提出了反倾销诉讼,我国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度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虾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问题也引起政府部门和业内专家的重视。本文旨在分析评价我国虾产业的生产和贸易现状,探讨我国虾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虾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借鉴世界主要虾类生产国的发展经验,寻求扩大我国虾产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虾产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我国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对于指导我国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水产养殖学原理,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以及抽象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虾产业的生产、贸易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除导言外,分七章,按逻辑顺序对我国虾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导言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回顾及评述了国内外农产品和水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研究进展,说明了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最后介绍了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回顾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分析了世界虾产业的生产现状和贸易格局,分析了世界虾类生产的主要地区和世界重要的虾类进出口贸易国和地区。说明了世界虾产业的生产和贸易主要特征,阐明了中国在世界主要虾类生产和贸易中的地位。第三章分析了中国虾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及特征,指出了中国虾类产品生产的主要特征和在国际贸易的特征变化。第四章先对研究比较优势的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回顾,然后对中国虾产业在区域比较优势和总体比较优势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在与亚洲主要虾类生产国的比较基础上,通过对地区专业化、显示性比较优势、可比净出口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和比较分析,对我国虾产业的区域和总体比较优势进行了评述,还对我国虾类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说明了我国虾类产品比较优势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虾产业不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其资源禀赋系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地区专业化程度均较低,但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东南亚虾类主要生产国相比,中国虾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不是最高的,处于中间偏前的位置,且近年来,中国虾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表现为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中国虾产业的虽然比较优势不明显,但具有较强的潜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第五章对影响我国虾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应用钻石模型,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和政府等因素进行了优势和劣势分析,指出了影响我国虾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第六章介绍了国外虾类主产国的主要产业发展经验,分别对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国的虾产业发展特点和主要产业扶持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虾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第七章在前面章节对我国虾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基础上,对如何发挥虾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扩大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虾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李明彦[10](2008)在《HACCP体系在冻煮龙虾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是近年来在国际食品行业中兴起的一种确保食品安全的科学、简便、实用的预防性质量保证体系,它在预防与控制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到贮运、销售等全过程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被国际权威机构及多国食品检验部门认可,已成为国际自由贸易的“绿色通行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水产品加工HACCP体系的应用及我国淡水龙虾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结合信阳宏润冷冻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实践,首先对冻煮龙虾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卫生状况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表明:⑴原料虾、捕捞区水样及冻煮龙虾仁成品化学药物残留对照检测规定限值均未检出,养殖水域可以作为原料虾安全捕捞水域;⑵原料虾体内细菌总数检测最高值达2.7×108cfu/g,最低值为4.3×107cfu/g;大肠菌群值在7.2×104~3.8×105MPN/g;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肠道主要致病菌也有一定的检出;但经蒸煮后的半成品虾仁中细菌总数仅为1.74×104cfu/g,成品虾仁中细菌总数平均值仅为6.12×102cfu/g,大肠菌群值均小于3 MPN/g,致病菌未检出;⑶加工过程中,原料虾经清洗后细菌总数有所下降,蒸煮后细菌总数降到最低点,但在后道工序中又略有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加较为明显,包装成品冷冻后又略有减少;⑷在二次污染状况检测中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二次污染菌,操作工是主要的二次污染源,加工车间空气中的水滴和尘埃粒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实验证明,剥虾仁车间在连续工作6h后,环境及操作台面等细菌总数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加显着,应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灭菌处理;大肠菌群在标准卫生操作规范下,均能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和对冻煮龙虾仁加工工艺流程的危害分析,运用HACCP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加工过程中潜在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确立了原料虾验收、蒸煮、金属探测三个关键控制点(CCP),并分别制定关键限值(CL),建立了冻煮龙虾仁HACCP计划表,制定了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纠偏措施、验证和HACCP记录保持程序,实现了对冻煮龙虾仁生产过程的在线质量控制,构建了冻煮龙虾仁HACCP管理体系模式,同时为公司通过HACCP体系认证和通过对美国和欧盟出口水产品卫生注册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是对水产品加工HACCP体系的建立和实际应用的一次尝试,也为其它类型水产品加工HACCP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需要不断完善。
二、推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水产品质量全面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水产品质量全面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ACCP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水产品 |
2.1.2 水产品加工 |
2.1.3 食品安全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HACCP体系及国内外成功经验启示 |
3.1 HACCP体系 |
3.2 国内外应用情况及经验启示 |
3.2.1 美国应用及经验启示 |
3.2.1.1 美国应用情况 |
3.2.1.2 美国的应用启示 |
3.2.2 加拿大应用情况及经验启示 |
3.2.2.1 加拿大应用情况 |
3.2.2.2 加拿大的应用启示 |
3.2.3 我国HACCP体系应用情况及启示 |
第四章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业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
4.1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业基本情况 |
4.1.1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单位 |
4.1.2 普陀渔村水产品品种 |
4.1.3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业历年产值 |
4.1.4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安全管理现状 |
4.2 舟山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
4.2.1 原料捕捞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2 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3 产品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4 政府监管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舟山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
5.1 加工主体层面 |
5.1.1 经营者自身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
5.1.2 受规模限制缺少资金投入 |
5.1.3 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
5.2 政府层面 |
5.2.1 基层部门工作任务繁杂 |
5.2.2 政府财政投入及支持不足 |
5.2.3 政府对信息公开工作认识不足 |
5.3 社会共治层面 |
5.3.1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
5.3.2 社会力量未形成共治合力 |
第六章 舟山普陀渔村水产加工食品安全提升对策 |
6.1 加工主体层面 |
6.1.1 提高加工主体食品安全意识 |
6.1.2 抱团经营打造特色园区 |
6.1.3 应用HACCP体系指导生产 |
6.2 政府监管层面 |
6.2.1 构建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
6.2.2 增加财政投入积极引导支持 |
6.2.3 推行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保险 |
6.3 社会共治层面 |
6.3.1 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
6.3.2 打造食品安全治理网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ISO22000在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餐饮安全管理研究综述 |
1.2.1 国内餐饮安全研究现状 |
1.2.2 国外餐饮安全研究现状 |
1.3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况 |
1.3.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
1.3.2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
1.3.3 ISO22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
1.3.4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国实施现状 |
1.3.5 实施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意义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线路 |
1.8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A公司概况及食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2.1 A中餐饮连锁公司情况概述 |
2.1.1 A中餐饮连锁公司简介 |
2.1.2 A中餐饮连锁公司组织结构图 |
2.2 A中餐饮连锁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2.2.1 中央厨房的质量管理现状 |
2.2.2 餐厅内部的质量管理现状 |
2.2.3 内部审核管理流程及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
2.2.4 供应链管理体系 |
2.2.5 原料配送与管理 |
2.2.6 质量检测技术管理 |
2.2.7 消费者客诉及意见管理制度 |
2.3 A公司的质量管理问题 |
2.4 A公司的外部考核结果较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SO 22000 体系在A公司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
3.1 A公司推行ISO 22000 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1 A公司推行ISO 22000 体系的必要性 |
3.1.2 A公司推行ISO 22000 体系的必要性的可行性 |
3.2 A公司实施ISO 22000 体系的程序 |
3.3 组建ISO 22000 体系推行实施小组 |
3.4 制定ISO22000 体系推行实施小组及成员的培训方案 |
3.4.1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导入前培训 |
3.4.2 ISO22000 体系的日常培训 |
3.5 A公司产品加工工艺的分类及描述 |
3.5.1 中央厨房产品分类和描述 |
3.5.2 华为区域门店产品分类和描述 |
3.6 A公司中央厨房和门店的加工工艺流程图 |
3.7 确定前提方案(PRP)和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 |
3.7.1 A公司中央厨房和门店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要求 |
3.7.2 A公司原材料采购、储存、操作、运输和产品处置要求 |
3.7.3 人员管理和管理制度 |
3.8 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 |
3.8.1 危害控制点的CCP判别 |
3.8.2 危害识别 |
3.8.3 危害分类 |
3.8.4 危害分析 |
3.8.5 确定关键限值 |
3.8.6 监控措施的建立 |
3.8.7 纠偏措施的建立 |
3.8.8 验证程序的建立 |
3.9 制定A公司的中央厨房和门店的HACCP的行动方案 |
3.10 ISO22000 体系在A公司有效进行与实施的措施 |
3.10.1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0.2 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意见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公司实施ISO22000 体系的效果 |
4.1 A中餐饮公司内部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
4.2 A公司外部考核成绩的提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3)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R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
1.3.8 文献评述 |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法 |
1.6.2 实地调查 |
1.6.3 案例研究法 |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2 灰色系统理论 |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
4.1.1 土地资源 |
4.1.2 气候资源 |
4.1.3 水资源 |
4.1.4 林业资源 |
4.1.5 海洋资源 |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
4.2.1 生产面积 |
4.2.2 单位面积产量 |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
4.2.4 农产品产值 |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
4.3.1 政府管理方面 |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
5.2.1 调查目的 |
5.2.2 调查对象 |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
5.2.4 调查数据处理 |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
5.3.1 茶叶 |
5.3.2 蔬菜 |
5.3.3 水产品 |
5.3.4 水果 |
5.3.5 食用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
6.1 生产趋势预测 |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
6.1.2 生产趋势预测 |
6.2 质量趋势预测 |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
6.2.2 趋势预测 |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
6.3.1 茶叶比较分析 |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
6.3.4 水果比较分析 |
6.3.5 蔬菜比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
7.1.3 主要启示 |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
7.2.3 主要启示 |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
7.3.3 主要启示 |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7.4.3 主要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
8.5.1 整合监管机构 |
8.5.2 整合监管队伍 |
第九章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4)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食品安全体系问题 |
1.3.2 基于管理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
1.3.3 基于经济学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
1.3.4 小结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6.1 论文的创新点 |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
2.1 食品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
2.1.1 食品安全性概述 |
2.1.2 良好行为规范 |
2.1.3 食品质量管理 |
2.2 水产品相关理论综述 |
2.2.1 概念解析 |
2.2.2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
2.2.4 水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有限理性问题 |
2.2.5 水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分析 |
2.2.6 水产品供应链理论 |
2.2.7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 SWOT 分析 |
2.3 质量管理模型理论 |
2.3.1 PDCA 循环 |
2.3.2 OPT |
2.3.3 甘特图 |
2.3.4 零缺陷管理理论 |
2.3.5 6σ |
2.3.6 5S 现场管理法 |
2.3.7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3.8 朱兰三部曲 |
2.3.9 品管圈理论 |
2.4 农产品品牌理论 |
2.4.1 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分类 |
2.4.2 农产品品牌特性分析 |
3 发达国家水产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启示 |
3.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
3.1.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3.1.2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趋势 |
3.2 美国 |
3.2.1 美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3.2.2 美国水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3.3 日本 |
3.3.1 日本水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3.3.2 日本海水养殖产品可追溯体系 |
3.3.3 日本水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
3.3.4 日本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
3.3.5 日本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3.3.6 日本水产品食品安全“110”报警制度 |
3.3.7 日本水产品加工零排放发展 |
3.4 韩国 |
3.5 挪威 |
3.6 发达国家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
3.6.1 建立健全水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3.6.2 建立完善的水产品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体系 |
3.6.3 重视水产品养殖海域环境保护 |
3.6.4 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产品食品安全意识 |
3.6.5 建设水产品科技支撑体系 |
3.6.6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
3.6.7 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水产品食品安全 |
4 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概况 |
4.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
4.2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发展现状 |
4.2.1 行政管理体系 |
4.2.2 法律法规体系 |
4.2.3 标准体系 |
4.2.4 检验检测体系 |
4.2.5 认证体系 |
4.3 水产品安全危害因素分析 |
4.3.1 自源性危害 |
4.3.2 外源性危害 |
4.4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4.5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
5 水产品安全管制作用机制的博弈分析 |
5.1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假设及变量的选取 |
5.1.1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假设 |
5.1.2 博弈模型中变量的选取及符号意义 |
5.2 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5.2.1 混合策略下政府与企业博弈模型的建立 |
5.2.2 博弈模型的求解 |
5.3 基于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政府行为动机分析 |
5.3.1 从政府监管的收入部分来分析其行为动机 |
5.3.2 从政府监管的成本角度分析其行为动机 |
5.4 基于水产品食品安全博弈模型的企业行为动机分析 |
5.5 小结 |
6 养殖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6.1 加强对投放饲料的管理和开发 |
6.1.1 饲料安全的重要性 |
6.1.2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 |
6.1.3 加强对海水养殖投放饲料的管理 |
6.1.4 加强对海水养殖投放饲料的开发 |
6.2 加强对投放苗种的管理和开发 |
6.2.1 加强对水产苗种的管理 |
6.2.2 加强对水产苗种的开发 |
6.3 提高渔业水域海水污染的监测强度和治理水平 |
6.3.1 海水养殖对于海水环境的影响 |
6.3.2 我国海水养殖水质标准 |
6.3.3 提高对海水水质的监测强度 |
6.3.4 加强对海水养殖水域海水污染的治理 |
6.4 加强对投放药物的管理和开发 |
6.5 鼓励海水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 |
6.6 建立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和检测体系 |
6.7 建立完善的海水养殖业灾害保障机制 |
6.8 建立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抽样制度 |
6.9 小结 |
7 加工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7.1 GMP 与 SSOP |
7.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
7.1.2 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
7.2 建立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 |
7.3 加强水产品原料控制和管理 |
7.3.1 水产品原料造成的危害 |
7.3.2 加强水产品原料控制 |
7.3.3 加强水产品原料管理 |
7.4 加强水产品加工环境管理 |
7.4.1 水产品加工环境不当引起的危害 |
7.4.2 加强水产品加工环境管理 |
7.5 加强水产品加工人员管理 |
7.5.1 水产品加工人员造成的危害 |
7.5.2 加强水产品加工人员管理 |
7.6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
7.6.1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的危害 |
7.6.2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
7.7 小结 |
8 市场阶段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8.1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
8.1.1 食品安全追溯技术 |
8.1.2 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
8.2 建立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体系 |
8.2.1 流通环节水产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制度 |
8.2.2 建立水产品流通安全管理体系具体措施 |
8.3 建立严格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8.3.1 水产品检验检测内容 |
8.3.2 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8.4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
8.5 小结 |
9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
9.1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9.1.1 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
9.1.2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
9.1.3 无公害产品认证 |
9.1.4 绿色食品认证 |
9.1.5 有机食品认证 |
9.1.6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具体措施 |
9.2 建立健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9.3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
9.4 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
9.4.1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特性 |
9.4.2 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
9.5 建立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 |
9.5.1 水产品风险评价机制 |
9.5.2 水产品风险管理机制 |
9.5.3 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
9.5.4 水产品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
9.6 提升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 |
9.6.1 海洋渔业产业化内部发展机制 |
9.6.2 海洋渔业产业化外部辅助机制 |
9.7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机制 |
9.7.1 政府及政府授权第三方机构 |
9.7.2 企业 |
9.7.3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
9.7.4 海水养殖户和个体摊贩 |
9.8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9.8.1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9.8.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着重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
9.9 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 |
9.9.1 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 |
9.9.2 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内容 |
9.9.3 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管理监督机制 |
9.1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9.11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科技创新机制 |
9.11.1 渔业科研机构建设 |
9.11.2 渔业硬件设施建设 |
9.11.3 渔业科技推广 |
9.11.4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 |
9.12 小结 |
10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环节 |
10.1 重点环节之一——推行 HACCP 体系 |
10.1.1 HACCP 原理简介 |
10.1.2 HACCP 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 |
10.1.3 HACCP 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
10.1.4 小结 |
10.2 重点环节之二——推进标准化建设 |
10.2.1 产品标准制定和修改的基本原则 |
10.2.2 推进海水养殖标准化建设 |
10.2.3 推进水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 |
10.2.4 推进水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
10.3 小结 |
11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11.1 研究结论 |
11.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语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各种主要代表性观点的评述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与物流系统 |
2.1.2 物流与物流管理 |
2.1.3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2.1.4 交易费用理论 |
2.1.5 产业聚集理论 |
2.2 基本概念界定 |
2.2.1 海产品物流 |
2.2.2 海产品冷链物流 |
2.2.3 海产品物流系统 |
2.2.4 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 |
2.2.5 海产品物流管理 |
3 中国海产品物流特征及管理问题研究 |
3.1 中国海产品物流特征分析 |
3.1.1 中国海产品生产特点 |
3.1.2 中国海产品消费特点 |
3.1.3 中国海产品物流的特点 |
3.2 中国海产品物流系统要素分析 |
3.2.1 中国海产品物流系统模型 |
3.2.2 海产品物流主体 |
3.2.3 海产品物流通道及节点 |
3.2.4 功能性物流业务 |
3.3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问题及形成机理 |
3.3.1 海产品物流系统管理问题 |
3.3.2 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问题 |
3.3.3 海产品物流信息共享问题 |
3.3.4 海产品物流标准化问题 |
3.3.5 海产品物流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
3.3.6 海产品物流法律法规问题 |
3.3.7 海产品物流园区管理问题 |
4 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经验借鉴 |
4.1 日本 |
4.1.1 海产品流通模式集约化 |
4.1.2 海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 |
4.1.3 海产品物流管理信息化 |
4.1.4 海产品质量管理法制化 |
4.1.5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4.2 美国 |
4.2.1 海产品流通模式——直销 |
4.2.2 社会化海产品物流服务网络 |
4.2.3 渔业信息管理网络化 |
4.2.4 海产品流通商品化程度高 |
4.2.5 海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 |
4.3 荷兰 |
4.3.1 以物流中心为主的流通模式 |
4.3.2 重视冷链物流管理 |
4.3.3 实施海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 |
4.3.4 海产品物流供应链虚拟化管理 |
4.4 挪威 |
4.4.1 海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 |
4.4.2 海产品质量管理 |
4.4.3 冷链物流管理 |
4.4.4 海产品可追溯管理 |
4.4.5 政府宏观管理 |
4.5 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的启示 |
5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改进路径分析 |
5.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改进的思路 |
5.1.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改进指导思想 |
5.1.2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定位与改进目标 |
5.2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演进路径分析 |
5.2.1 单一物流功能管理阶段 |
5.2.2 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综合物流管理阶段 |
5.2.3 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 |
5.2.4 海产品物流园区集约化管理阶段 |
5.3 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在海产品物流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
5.3.1 政府 |
5.3.2 社会中介组织 |
5.3.3 企业 |
6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
6.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
6.1.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
6.1.2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框架 |
6.2 中国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构建 |
6.2.1 中国海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 |
6.2.2 中国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
6.2.3 海产品供应链物流功能要素管理 |
6.3 中国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6.3.1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模式 |
6.3.2 中国海产品物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
6.3.3 中国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及市场准入 |
6.3.4 基于 HACCP 的海产品冷链物流质量控制 |
6.4 中国海产品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6.4.1 中国海产品物流信息追溯系统构建 |
6.4.2 基于供应链的海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管理 |
6.4.3 海产品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
6.5 中国海产品物流标准化管理的构建 |
6.5.1 海产品物流标准化的内涵 |
6.5.2 海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原则 |
6.5.3 海产品物流标准体系构建 |
6.6 中国海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的构建 |
6.6.1 政府引导机制 |
6.6.2 行业协会协调机制 |
6.6.3 市场化运作机制 |
7 物流园区化管理——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集约化模式 |
7.1 海产品物流园区涵义及特征分析 |
7.1.1 海产品物流园区涵义 |
7.1.2 海产品物流园区的特征 |
7.2 海产品物流园区开发及管理模式 |
7.2.1 海产品物流园区的开发模式 |
7.2.2 海产品物流园区管理模式 |
7.3 海产品物流园区运作管理 |
7.3.1 海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
7.3.2 海产品物流标准化 |
7.3.3 园区金融服务平台 |
7.4 海产品物流园区的公共信息平台 |
7.4.1 海产品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涵义及作用 |
7.4.2 海产品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构建 |
8 对策建议与结论 |
8.1 对策建议 |
8.1.1 加强海产品物流发展规划与协调 |
8.1.2 强化政策法规建设和宏观政策引导 |
8.1.3 推动海产品物流信息化 |
8.1.4 推进海产品物流标准化 |
8.1.5 促进海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
8.1.6 培育海产品物流主体 |
8.1.7 引导海产品物流园区化发展 |
8.2 结论与展望 |
8.2.1 结论 |
8.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学术构想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1.6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7 关键术语诠释 |
2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思考 |
2.1 公共管理理论 |
2.2 公共选择理论 |
2.3 区域经济理论 |
2.4 系统管理理论 |
2.5 组织理论 |
2.6 二元制结构理论 |
2.7 市场制度的激励及失灵理论 |
2.8 水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2.9 小结 |
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分析 |
3.1 基于产业链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3.2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3.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演化趋势 |
3.4 小结 |
4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
4.1 概述 |
4.2 美国 |
4.3 欧盟 |
4.4 日本 |
4.5 韩国 |
4.6 加拿大 |
4.7 小结 |
5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
5.1 发展历史 |
5.2 公共监管体系 |
5.3 生产控制体系 |
5.4 小结 |
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与解决途径 |
6.1 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案例分析 |
6.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
6.3 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 |
7 建立综合高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7.1 建立综合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
7.2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体系 |
7.3 推进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化体系 |
7.4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宣传培训体系 |
8 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 |
8.1 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 |
8.2 质量安全防护体系 |
8.3 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体系 |
8.4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体系 |
9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 |
9.1 重点管控环节之一——化学投入品控制 |
9.2 重点管控环节之二——质量安全追溯控制 |
10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0.1 研究结论 |
10.2 论文创新点 |
10.3 不足之处与今后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论文中的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国内外主要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机构网站一览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HACCP标准在食品卫生监管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由来与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由来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监管理论文献综述 |
1.4.2 国内外食品卫生监管文献综述 |
1.4.3 我国HACCP 标准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章 HACCP 标准的相关内容 |
2.1 HACCP 标准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2.2 HACCP 标准的概念 |
2.3 HACCP 标准的基本原理 |
2.4 HACCP 标准的实施步骤 |
2.5 实施HACCP 标准的意义 |
第3章 HACCP 标准在国外食品卫生监管中的应用 |
3.1 HACCP 标准在国外食品卫生监管中应用的现状 |
3.1.1 HACCP 标准在美国食品卫生监管中的应用的现状 |
3.1.2 HACCP 标准在加拿大联邦政府食品卫生监管中应用的现状 |
3.2 HACCP 标准在国外食品卫生监管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
3.3 HACCP 标准在国外食品卫生监管中的应用对我国的启示 |
3.3.1 HACCP 标准在美国食品卫生监管中的应用对我国的启示 |
3.3.2 HACCP 标准在加拿大食品卫生监管中的应用对我国的启示 |
第4章 HACCP 标准在我国食品卫生监管中应用的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HACCP 标准在我国的三个发展阶段 |
4.1.1 HACCP 标准引入阶段 |
4.1.2 HACCP 标准初级应用阶段 |
4.1.3 HACCP 标准发展和扩大阶段 |
4.2 HACCP 标准在我国农业系统食品卫生监管体系中的应用 |
4.3 HACCP 标准在我国质检系统食品卫生监管体系中的应用 |
4.4 HACCP 标准在农业和质检系统应用的理论分析 |
4.5 HACCP 标准在航空食品卫生监管中的应用 |
4.5.1 航空配餐的特点分析 |
4.5.2 HACCP 体系在航空食品中的应用 |
4.5.3 航空食品生产和配送过程显着危害的控制 |
4.5.4 小结 |
4.6 HACCP 标准在我国应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4.6.1 法律法规不完善,食品卫生事件频发 |
4.6.2 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标准不统一,影响企业体系的真实性 |
4.6.3 基础环节薄弱,企业缺乏科学系统的HACCP 管理模式 |
4.6.4 实施HACCP 标准的食品行业有限,认知度低,企业缺乏积极主动性 |
4.6.5 HACCP 标准认证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缺乏 |
4.6.6 HACCP 标准自动控制管理模式发展滞后 |
4.7 HACCP 标准在我国食品卫生监管中应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4.7.1 法律与标准体系方面的原因 |
4.7.2 政府监管方面的原因 |
4.7.3 行业协会学会及研究机构方面的原因 |
4.7.4 生产经营企业方面的原因 |
4.7.5 认证咨询机构方面的原因 |
4.7.6 消费者方面的原因 |
4.7.7 缺乏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原因 |
第5章 HACCP 标准在我国食品卫生监管中应用的建议 |
5.1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规与标准体系 |
5.2 有效整合,形成部委联动新机制,建立HACCP 标准协调小组 |
5.3 加强对HACCP 标准的基础性研究 |
5.4 加强HACCP 标准认证的管理和宣传 |
5.5 建立专业化的技术管理机构,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内培训 |
5.6 结合我国企业实际,自主研发HACCP 标准自动控制软件 |
5.7 分层次全面推进企业的HACCP 标准的管理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 |
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沿革 |
0.1.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0.2.1 研究内容 |
0.2.2 数据来源 |
0.2.3 研究方法 |
0.2.4 研究目的 |
0.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0.2.6 学术构想与思路 |
0.2.7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0.3 关键术语 |
0.3.1 食品卫生 |
0.3.2 食品安全 |
0.3.3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
0.3.4 无公害水产品 |
0.3.5 绿色水产品 |
0.3.6 有机水产品 |
0.3.7 良好农业规范 |
0.3.8 良好作业规范 |
0.3.9 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 |
0.3.10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
0.3.11 ISO 9000 |
0.3.12 ISO 14000 |
1 理论分析 |
1.1 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食品安全法分析 |
1.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
1.1.2 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食品安全法的分析 |
1.1.3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
1.2 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 |
1.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
1.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
1.3.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 |
1.3.2 水产品供给链中的水产品安全——博弈分析 |
2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1 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1.1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
2.1.2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
2.1.3 危险性分析与标准和技术法规 |
2.1.4 检验检测和认证 |
2.1.5 危险性预警系统、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
2.2 欧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2.1 欧盟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 |
2.2.2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体系 |
2.2.3 风险分析 |
2.2.4 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
2.2.5 预警系统、水产品链可追溯和食品召回 |
2.2.6 教育和培训 |
2.3 日本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2.3.1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
2.3.2 相关法律法规 |
2.3.3 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
2.3.4 风险信息沟通、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 |
3 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 |
3.1 从大菱鲆事件说起 |
3.2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后产业的情况 |
3.2.1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产业的情况 |
3.2.2 大菱鲆事件发生后产业所受的影响 |
3.3 大菱鲆养殖过程各环节的监管现状 |
3.3.1 环境 |
3.3.2 投入品 |
3.3.3 初级产品 |
3.3.4 认证工作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开展 |
3.3.5 信息发布与产品召回 |
3.4 存在的问题 |
3.4.1 我国对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
3.4.2 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3 在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4 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
3.4.5 认证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
3.4.6 信息与产品召回中存在的不足 |
3.5 相关的监管建议 |
3.5.1 完善监管体制 |
3.5.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3.5.3 加大大菱鲆养殖标准化步伐 |
3.5.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3.5.5 认证体系、信息交流和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4.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
4.1.2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
4.1.3 食品生产监管司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
4.1.4 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 |
4.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
4.2.1 相关法律 |
4.2.2 行政法规 |
4.2.3 部门规章 |
4.3 我国的水产标准化管理 |
4.3.1 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 |
4.3.2 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 |
4.3.3 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 |
4.4 我国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4.4.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
4.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4.4.3 我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
4.5 水产品认证认可 |
4.5.1 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规定 |
4.5.2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认证发展现状 |
4.5.3 产品认证 |
4.5.4 体系认证 |
4.6 水产品可追溯 |
4.7 水产品召回 |
4.8 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 |
5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
5.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5.1.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3 我国水产品标准存在的问题 |
5.1.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5.1.5 我国水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不足 |
5.1.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7 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
5.2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
5.2.1 建立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5.2.2 逐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5.2.3 积极推进我国水产标准化的进展 |
5.2.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
5.2.5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
5.2.6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
5.2.7 建立完整有效的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 |
5.2.8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中国虾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格目录 图形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 |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五、 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
一、 比较优势理论 |
二、 竞争优势理论 |
三、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
四、 理论小结 第二章 世界虾产业生产和贸易格局 |
一、 世界虾产业生产现状 |
二、 世界虾产业贸易格局 |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虾产业生产和贸易特征 |
一、 中国虾产业生产特征 |
二、 中国虾产业贸易主要特征 |
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虾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
一、 虾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研究方法 |
二、 数据来源 |
三、 虾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分析 |
(一) 虾类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及国际比较 |
(二) 虾类产品总体比较优势及国际比较 |
(三) 中国虾类主产区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分析 |
四、 小结与评价 第五章 影响我国虾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一、 要素条件 |
二、 需求条件 |
三、 相关和支持产业 |
四、 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 |
五、 政府 |
六、 小结 第六章 国外虾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一、 泰国 |
二、 印度尼西亚 |
三、 越南 |
四、 巴西 |
五、 评述与启示 第七章 我国虾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中国虾产业发展战略思路 |
三、 中国虾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一)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扩大虾产业生产 |
(二) 完善四大支撑体系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 |
(三) 实施品牌营销,提高营销能力 |
(四) 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制度保证 |
(五) 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处理能力和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主要科研工作 |
(10)HACCP体系在冻煮龙虾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淡水龙虾产业发展现状 |
1.1.1 淡水龙虾的基本特性 |
1.1.2 淡水龙虾的分布和养殖概况 |
1.1.3 淡水龙虾的营养价值和加工概况 |
1.1.4 冻煮龙虾仁加工工艺描述 |
1.2 建立和应用HACCP 体系的意义 |
1.2.1 建立和应用 HACCP 体系的必要性 |
1.2.2 食品企业推行 HACCP 体系的意义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HACCP 体系发展和应用概况 |
2.1 HACCP 体系及其基本原理 |
2.1.1 HACCP 体系的概念 |
2.1.2 HACCP 体系的起源 |
2.1.3 HACCP 体系的特点 |
2.1.4 HACCP 体系的原理 |
2.2 国外HACCP 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2.2.1 HACCP 在美国的应用概况 |
2.2.2 HACCP 在英国的应用概况 |
2.2.3 HACCP 在加拿大的应用概况 |
2.2.4 HACCP 在欧盟的应用概况 |
2.2.5 HACCP 在日本的应用概况 |
2.2.6 HACCP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应用概况 |
2.2.7 HACCP 在泰国的应用概况 |
2.3 我国水产品加工HACCP 体系应用现状 |
2.4 HACCP 与其他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
2.4.1 GMP、SSOP 和ISO9000 的涵义 |
2.4.2 HACCP、GMP、SSOP 与ISO9000 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三章 冻煮龙虾仁加工过程中安全卫生状况检测与分析 |
3.1 化学药物残留危害检测 |
3.1.1 材料 |
3.1.2 检测方法 |
3.1.3 检测结果 |
3.2 原料虾中微生物危害检测 |
3.2.1 材料 |
3.2.2 检测方法 |
3.2.3 检测结果 |
3.3 半成品熟煮虾中微生物检测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检测结果 |
3.4 成品虾仁中微生物检测分析 |
3.4.1 材料与方法 |
3.4.2 结果与分析 |
3.5 加工过程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化规律研究 |
3.5.1 材料 |
3.5.2 检测方法 |
3.5.3 结果与分析 |
3.6 加工过程中二次污染状况分析 |
3.6.1 材料 |
3.6.2 检测方法 |
3.6.3 检测结果 |
3.6.4 分析和讨论 |
第四章 冻煮龙虾仁加工HACCP 体系的建立 |
4.1 成立HACCP 小组 |
4.2 产品描述 |
4.3 工艺流程图 |
4.4 危害分析 |
4.5 确定关键控制点 |
4.6 确定关键限值 |
4.7 HACCP 计划表 |
第五章 有效实施HACCP 体系的措施 |
5.1 企业GMP 和SSOP 的实施与监督 |
5.2 建立监控程序 |
5.3 建立纠偏控制措施 |
5.4 建立验证程序 |
5.5 完善HACCP 记录 |
5.6 HACCP 体系的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推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水产品质量全面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ACCP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 胡倩.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2]ISO22000在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陈友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3]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4]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 董啸天.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5]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周海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6]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孙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7]HACCP标准在食品卫生监管中应用的研究[D]. 王澎. 汕头大学, 2011(04)
- [8]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 郭可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9]中国虾产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研究[D]. 袁新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10]HACCP体系在冻煮龙虾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李明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