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J014与AASHTO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比较

JTJ014与AASHTO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比较

一、沥青路面JTJ014与AASHTO设计方法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柳琪琳,郭宇,董锐,蔡雪峰[1](2020)在《闽台两岸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标分析了海峡两岸沥青路面的设计理念、设计流程和关键参数,归纳和总结了两岸沥青路面设计异同。主要结论为:闽台两岸沥青路面设计发展历程不同,台湾地区的高等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与大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较为近似,而低等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则存在一定区别;转换轴载基准后,采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进行沥青路面设计,可同时满足闽台两岸沥青路面设计要求。

张起森,李雪连[2](2019)在《70年来中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发展沿革》文中指出该文首先介绍了在整个道路发展史中路面材料和结构的发展,从条石路面到水结碎石路面再到沥青路面的整个发展过程。介绍了国际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发展的情况,从设计方法的发展到结构设计与材料性能相结合。其次,着重阐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发展,对1958、1966、1978、1986、1997、2006和2017版共7版规范的编写过程及基础进行了解读,讨论了现行规范的某些不足之处。此外,还对与中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相关的如有限元方法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直道试验的建立和使用以及足尺环道等其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该文对了解中国沥青路面的发展历史及将来进一步完善中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旭[3](2019)在《路面结构中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粘弹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基本建成,当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实现路面结构的长寿命。我国高等级路面结构的特色是采用半刚性基层的沥青路面。现今,影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已经从早年因水损害引起的网裂、龟裂变为以车辙、低温开裂及反射裂缝为主要损坏形式。其中,发生在半刚性结构中的流动型车辙问题日益严重,并出现一些值得思考的工程现象:传统认识中以上、中面层为主的车辙变形,出现向以中、下面层为主的转变;同时车辙的主要形式由以压密后路表下凹变为车轮下方沥青层向两侧挤压、隆起。而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关键因素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倒装结构特性。传统的层位分工思想主要针对的是采用柔性基层的顺装结构。但在倒装结构中,主要早期病害的成因及特点都已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倒装结构的特点提出有效控制路面损坏的技术对策是半刚性路面实现长寿命的前提。本文首先重点讨论了倒装结构的应力重分布现象,提出应力重分布与高温、重载的耦合作用是导致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出现流动型车辙的主因。同时结合试验路数据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类型对沥青层变形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倒装结构因素使面层的沥青混合料(hot-mixed asphalt,HMA)相比在顺装结构中更易出现非线性行为,并反映在力学参数上。同时进一步分析得出倒装结构中沥青层需要兼顾高、低温性能的认识,并基于HMA的细观组成阐述了针对倒装结构的特点从胶浆层面改善HMA路用性能的原因。其次,本文系统分析了基质沥青与SBS(styrene-butadiene-styrene)改性沥青的粘弹特性差异,及其与路面高、低温使用性能的联系;同时,对涉及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的统一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探索。此外,基于吉林省火山灰研究课题选取典型火山灰与SBS改性沥青或基质沥青组成复合胶浆,通过DSR(dynamic shear rheometer)测试论证了复合改性技术对于改善沥青胶浆高、低温性能的有效性,并结合对火山灰颗粒的微观试验分析讨论了火山灰复合改性的微观机理。然后,在胶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全温动态模量试验、低温三点小梁弯曲试验以及高温贯入试验,综合评价了以火山灰作为细填料的改性及非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在试验中发现,火山灰细填料可以使SBS的改性效果相比使用矿粉进一步提高;但是,火山灰细填料无法脱离SBS改性沥青而单独提高混合料的性能。此外,具有良好颗粒特性的火山灰细填料可以充分发挥SBS的改性效果并使得HMA的高、低温性能同时得到改善,表现在低温下极限变形与破坏强度的提高,高温下模量增大且粘性蠕变减小,同时材料的抗剪强度也得到改善。本文以复合改性为契机,讨论了半刚性沥青路面实现长寿命的材料对策。此外,本研究基于光纤光栅量测技术,实现了在中、高温及动载下HMA的轴向变形与侧向变形的实时量测。一方面,探索了沥青混合料复数泊松比的量测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重复加卸载试验,将沥青混合料的总应变分解为弹性应变、粘弹性应变及粘塑性应变三部分,并得到了各类变形对应的侧向与轴向应变比值;并发现HMA的永久变形与材料的泊松比存在一定相关性,且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的粘弹性与粘塑性行为差异明显。最后,综合讨论了半刚性路面对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要求,提出层位组合设计中的材料参数协调原则。

步永洁[4](2017)在《基于大尺寸组合梁的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十三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明确了绿色、低碳、循环的公路发展远景,而公路的长期使用性能与路面结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沥青路面疲劳性能始终是路面结构设计的研究重点之一。为了提供一个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疲劳性能影响因素的试验方法,构建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与沥青路面结构疲劳性能的关系,比较了国内外沥青混合料梁式试件疲劳试验,基于弹性理论中组合梁的相当截面概念,在现有小梁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大尺寸组合梁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弯曲疲劳试验的试验指标研究,并给出沥青混合料大尺寸组合梁疲劳寿命预估模型。该试验方法可以表征沥青路面的面层结构,提供了研究路面结构特征对路面疲劳性能影响的新途径,从而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提供参考。首先,完成沥青混合料梁式试件疲劳试验比较,从试验原理、试件制作和疲劳试验变量方面分析了三种沥青混合料梁式试验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完成沥青混合料大尺寸组合梁弯曲疲劳试验力学响应的理论研究,依据材料力学弹性理论的相当截面概念,建立单种、多种材料大尺寸梁在弯曲试验下的最不利荷位处的弯曲应力求解模型,在考虑材料自重及温度的基础上,分析材料模量、层厚和梁高对弯曲应力的影响;然后,研究沥青混合料大尺寸组合梁弯曲疲劳试验方法,明确试验基本要求,确定大尺寸梁成型方法和建立弯曲疲劳试验测试系统;最后完成沥青混合料大尺寸组合梁弯曲疲劳试验变异性分析与疲劳寿命预估,从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力学响应模型验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建立沥青混合料大尺寸组合梁四点弯曲疲劳寿命的预估方程。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沥青混合料梁式试件疲劳试验原理不尽相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具有明显优势;梁式试件的实验室和现场制作各有特点,现场制作对实际道面表现能力强,适合大尺寸组合梁制作;依据来源不同,疲劳试验变量可以分为试件变量、试验机加载变量和试件疲劳过程变量,变量之间关系较为明确。(2)使用基准模量概念,所构建的组合梁力学响应模型适用于单种、多种材料沥青混合料组合梁在纯弯曲部分力学计算。大尺寸组合梁弯曲试验可忽略材料自重影响,但材料温度对应力分布有影响;对于两种材料沥青混合料组合梁,当梁尺寸和加载方式确定后,最大弯曲应力随上下层材料模量比增加(0.6-1.6)而降低,两者取对数后呈二次非线性关系;在模量比处1.0~1.6时,最大弯曲应力随上下材料层厚度比增加而减少;梁长宽、厚度比、模量比固定,两种材料组合梁最大弯曲应力随梁高增加而呈非线性降低;建议采用荷载控制模式进行大尺寸组合梁弯曲疲劳试验。(3)确定了沥青混合料大尺寸组合梁疲劳试验条件,并完成相关试验。设计并制作大尺寸梁式试件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夹具;完成了试验路面结构选择、现场准备、现场施工参数确定和大尺寸组合梁成型,得到了 22根具有不同厚度比的大尺寸双层组合梁试件;通过进行组合梁四点弯曲试验、钻芯单轴压缩试验和组合梁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确定组合梁疲劳基准荷载(16.0℃,8.344KN)、上下面层抗压回弹模量和各组合梁不同荷载比(0.15/0.2/0.5)下的疲劳寿命。(4)验证并完善了基于弹性力学的沥青混合料大尺寸组合梁弯曲力学响应模型。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现场制取试件时长宽切割能力不同,组合梁各尺寸有不同的分布规律,长度分布较为均匀,厚度集中,厚度比具有正态分布特征;确定了组合梁三分点挠度分别为2.5mm和1.5mm时,弯曲试验的试验荷载与解析荷载关系式;证明了弯曲力学响应模型的解析应变与试验应变线性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9484;完善并证明了沥青混合料组合梁四点弯曲疲劳寿命全预估模型和半预估模型,其中全预估模型Nf1=0.0082(ε1’)-1.991,R2=0.785,半预估模型Nf2=1 × 10-6(ε2’)-2.928,R2=0.911;使用全预估模型预测对照组疲劳寿命误差为76%;对比小梁四点弯曲疲劳试验,该试验疲劳寿命全预估模型与小梁疲劳寿命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近似,且可降低同批次试件的疲劳寿命的试验偏差。

李丽民,刘卫东,何兆益[5](2015)在《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沥青路面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已成为阻碍我国道路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路面设计不合理是造成我国沥青路面出现早期损坏和耐久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文中详细阐述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国外着名的沥青路面设计理念和思路,以为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汪娟[6](2013)在《AASHTO柔性路面设计法在厂矿道路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国际工程项目要求,提出采用美国AASHTO方法用于厂矿沥青道路设计的思路,概述AASHTO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方法、具体参数,以及该方法在厂矿沥青路面设计应用中的2种不同方式,并结合厂区工程实例对选定的道路材料及结构进行详细验算,为应用该方法提供完整的参考。

庄传仪[7](2012)在《基于加速加载响应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交通量的迅猛增长以及重载、超载情况的加剧,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严重,不仅影响了运营的安全,而且使得路面使用寿命大幅降低。通过对国内外沥青路面破坏类型和使用性能的调查,针对重交通条件下路面结构和材料的适应性,认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是解决重载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有效技术手段。然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不同,特别是在重载交通作用下,路面结构和材料的破坏状态和损坏机理更加复杂多样。因此,针对目前重载交通条件,如何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解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所涉及的设计指标、设计参数与控制标准等关键技术问题,成为道路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基于此,本文借助可移动直线式足尺路面加速加载实验设备,通过铺筑具备动力响应观测条件的柔性基层足尺直道试验路和野外实体工程生产试验路,进行结构模拟实验和长期性能观测。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典型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参数、通过重复加载三轴试验测试了级配碎石和路基土的动态压缩回弹模量;采用分层FWD弯沉检测法反算了试验路各结构层的现场模量,建立了现场FWD反算模量和室内动态模量的换算关系;基于实测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提出了与重载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相适应的材料参数。根据对京沪高速公路鲁苏省界计重收费站收集的静态称重数据的分析,基于车辆类型分类标准,建立了山东省重载交通高速公路的轴载谱,提出了用于重载沥青路面的设计代表轴载。通过沥青层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变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沥青层疲劳分析的代表温度,采用多参数回归法,建立了山东省沥青路面疲劳分析温度预估方程,给出了沥青层疲劳分析路面温度小时温度分布频率基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损坏类型和破损机理分析,提出以沥青层层底拉应变作为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以路表剪应力作为沥青层材料设计的验算指标值,前者控制沥青层自底而上的疲劳开裂,后者防止沥青层发生自顶向下(Top-Down)纵向开裂。通过对足尺直道试验路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响应的连续观测,结合加速加载直道试验路路面损坏程度,确定了现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极限应变水平。通过现场热拌沥青混合料重塑试件的室内小梁疲劳试验和Weibull函数预估,得出沥青混合料室内疲劳极限应变水平,进而确定现场路面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和实验室试件疲劳极限的应变比;综合国内外沥青混合料室内疲劳极限水平和国外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疲劳极限分析,确定了几种典型沥青混合料的现场疲劳极限应变水平;依据Miner法则,利用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实测数据,修正了室内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估方程。基于加速加载响应的路面材料参数、道路环境参数及设计轴载,结合现场路面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应变水平和材料的抗剪强度,初步构建了防止沥青层开裂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框架,并给出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流程和步骤,推荐了重载交通条件下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层适宜厚度。

杜荣耀[8](2011)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方案选择和加铺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全国干线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因此养护管理将成为道路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而路面的维修将成为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路面使用性能调查重要性的分析,确定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调查内容,并根据调查内容对许漯段的路面使用性能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分析了路面主要的病害和及其原因,为维修方案选择和加铺层设计研究奠定了基础;结合路面使用性能调查数据,对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沥青路面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用这两种评价指标作为路面的维修决策指标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路面养护维修的实际情况,认为多种路面病害可用同一种维修方式维修,并根据维修方式的相同合并路面不同病害的原则,提出了深层修补率、中层修补率、浅层修补率、封缝率的概念,认为当一段路面需要太多的维修,那么它就需要一次大修或改建,当一段路面需要太多的封缝,那么它就需要一次罩面。据此来选择路面的维修方案,提出了维修决策指标——维修指数,并根据养护时机和维修率对维修指数赋值,最后制定出维修方案选择决策树系统,并用实际路段验证了此系统,得出的维修方案符合路面实际。针对我国加铺层设计方法的局限性,本文参考AASHTO的旧沥青路面层系数建议值,并根据模量和层系数的关系,确定了旧沥青路面结构层的有效模量的建议值,然后结合新建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提出基于有效模量的加铺层设计方法,通过和国外其它设计方法设计的加铺方案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是符合实际的,可以用于指导实际工程;最后为了分析就地冷再生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对实际路段进行寿命相同三种方案(罩面、改建和泡沫沥青冷再生)的路面结构设计,并分析了三种维修方案的建造过程所消耗的能量,结果表明就地冷再生方案最能节省能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刘忠根,韩继承,孙广利[9](2009)在《沥青路面结构的发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通过对沥青路面的发展历程、现在使用的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以及设计理论规范发展过程调查,对我国沥青路面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孙丽萍[10](2009)在《结构内部排水条件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高等级公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病害,其中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大多数路基沉陷、冲刷、坍塌、翻浆,沥青路面松散、剥落、龟裂、车辙等,都不同程度地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有关。水的作用加剧了路基和路面结构的损坏,加快了路面使用性能的恶化,缩短了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因此,道路排水是否通畅是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自然因素作用下,路面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水分,本文主要探讨结构内部排水条件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沥青路面内部水的状况对路面承受荷载的能力和使用寿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大交通量的公路。与标准良好排水条件路面相比,排水质量中等时BZZ-100累计轴次可以下降60%以上,排水质量较差时可以下降80%以上,排水质量极差时下降最大可以达到96%。另一方面,排水质量为优秀时,BZZ-100累计轴次至少可以增加110%,最大增加480%。为优化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本文采用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方法以获得一个最佳排水质量与排水层厚度的组合。设计指标采用使用性能指标——路况指数PCI,以控制使用性能末期道路用户所能接受的最低水平。文中采用全寿命路面结构行为模型,通过因排水系数和底基层厚度而异的ESAL和弯沉值,建立了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d值及路面性能指数PCIt与路面排水系数和底基层厚度的关系,得到了不同排水条件下路面达到一定路况性能标准时的最佳底基层厚度。

二、沥青路面JTJ014与AASHTO设计方法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路面JTJ014与AASHTO设计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闽台两岸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峡两岸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概况
    1.1 福建省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概况
    1.2 台湾地区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概况
2 海峡两岸沥青路面设计标准对比分析
3 整合海峡两岸沥青路面设计流程
4 结论

(2)70年来中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发展沿革(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路面材料和结构发展状况
    1.2 国际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发展状况
        1.2.1 经验法
        1.2.2 力学法
        1.2.3 力学—经验法
2 中国70年来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发展沿革
    2.1 1958版规范
    2.2 1966版规范
    2.3 1978版规范
    2.4 1986版规范
    2.5 1997版规范
    2.6 2006版规范
    2.7 2017版规范
3 中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相关方面的发展
    3.1 道路工程有限元分析方法
    3.2 道路足尺试验
    3.3 沥青路面黏弹性与动力响应
4 结论

(3)路面结构中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粘弹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我国路面结构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历史任务
        1.2.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特点
        1.2.3 工程现象中的流动型车辙
        1.2.4 长寿命半刚性路面结构
        1.2.5 半刚性路面中的材料性能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路面设计
        1.3.2 HMA的车辙变形
        1.3.3 HMA的粘弹特性
        1.3.4 材料性能改善
        1.3.5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4.1 论文总体思想及理论路线
        1.4.2 论文主要内容
2 路面结构组合与沥青层材料力学行为的联系
    2.1 倒装结构的应力分布特点
        2.1.1 沥青路面各结构层的刚度组合
        2.1.2 基于层状弹性体系理论的结构应力场分析
    2.2 重庆环道试验结果分析
        2.2.1 环道试验路简介
        2.2.2 环道试验段三种结构沥青面层变形发展特征
        2.2.3 中面层与下面层变形发展分析
        2.2.4 沥青面层变形在结构中的发展演化
    2.3 沥青混合料的力学行为
        2.3.1 力学行为的类型
        2.3.2 HMA力学行为与材料组成及早期损害的联系
        2.3.3 HMA的弹性、粘性、塑性行为
    2.4 HMA力学参数的非线性特征
        2.4.1 模量
        2.4.2 泊松比
        2.4.3 复杂应力场中力学参数的影响
    2.5 HMA的抗剪强度
    2.6 本章小结
3 火山灰SBS复合胶浆的粘弹特性
    3.1 SBS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粘弹特性的差异
        3.1.1 基于粘弹性理论的力学参数
        3.1.2 SBS改性对沥青胶结料粘弹特性的影响
        3.1.3 沥青胶结料粘弹特性与路用性能的联系
        3.1.4 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指标
    3.2 火山灰SBS复合改性沥青胶浆
        3.2.1 沥青混合料中的胶浆体系
        3.2.2 火山灰细填料
    3.3 火山灰细填料颗粒特性分析
        3.3.1 颗粒孔隙特性分析(BET测试)
        3.3.2 颗粒矿物成分分析(XRD)
        3.3.3 颗粒微观形态(SEM)
    3.4 火山灰胶浆DSR试验分析
        3.4.1 试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3.4.2 DSR温度扫描试验结果分析(试验一)
        3.4.3 DSR频率扫描试验结果分析(试验二)
    3.5 复合改性的机理及意义
    3.6 本章小结
4 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高、低温路用性能
    4.1 火山灰HMA组合设计
    4.2 火山灰HMA全温动态模量试验
        4.2.1 试验设备、方法及试件的制备
        4.2.2 动态模量与相位角试验结果
        4.2.3 动态模量和相位角频域主曲线的建立
        4.2.4 全温性能分析
    4.3 混合料低温小梁弯曲试验
        4.3.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火山灰HMA的高温抗剪强度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试验结果总结和技术意义
    4.6 本章小结
5 HMA的侧向变形与粘弹塑性行为
    5.1 HMA的泊松比与永久变形
    5.2 光纤光栅量测技术
        5.2.1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5.2.2 轴向变形与侧向变形量测
    5.3 动态模量试验泊松比量测
        5.3.1 材料及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沥青混合料间歇加卸载试验
        5.4.1 试验方法
        5.4.2 试验结果分析一
        5.4.3 试验结果分析二
    5.5 倒装结构中材料参数的协调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吉林省火山灰课题相关资料
附录B 各结构主应力图谱
附录C 重庆环道试验路数据
附录D 马歇尔试验模拟结果
附录E XRD测试结果
附录F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及三点弯曲试验数据汇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大尺寸组合梁的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混合料梁式试验分析
        1.2.2 沥青路面结构疲劳性能研究分析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梁式试件疲劳试验比较
    2.1 试验原理
        2.1.1 中点弯曲疲劳试验
        2.1.2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2.1.3 轴向疲劳试验
    2.2 试件制取
        2.2.1 试件制作方法
        2.2.2 试件数确定
    2.3 疲劳试验变量
        2.3.1 梁式试件变量
        2.3.2 试验机加载变量
        2.3.3 试件疲劳过程变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尺寸组合梁弯曲疲劳试验力学响应分析
    3.1 外荷载作用下大尺寸组合梁力学分析
        3.1.1 单种材料梁力学分析
        3.1.2 多种材料组合梁力学分析
    3.2 材料自重、温度对大尺寸组合梁力学影响
        3.2.1 材料自重分析
        3.2.2 材料温度分析
    3.3 弯曲疲劳试验力学计算参数
    3.4 梁式试件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3.4.1 材料层模量组合对弯曲应力影响规律
        3.4.2 材料层厚度组合对弯曲应力影响规律
        3.4.3 梁式试件高度对弯曲应力影响规律
        3.4.4 传统应力控制模式下外加荷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尺寸组合梁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分析
    4.1 试验基本要求分析
    4.2 沥青路面试验路的结构与材料选择
        4.2.1 沥青路面结构选择
        4.2.2 沥青路面材料选择
    4.3 大尺寸组合梁成型
        4.3.1 准备工作
        4.3.2 摊铺碾压
        4.3.3 取件参数确定
    4.4 现场施工参数确定
        4.4.1 尺寸参数
        4.4.2 摊铺碾压参数
        4.4.3 温度参数
    4.5 弯曲疲劳试验测试系统建立
        4.5.1 大尺寸梁疲劳试验夹具
        4.5.2 其它试验仪器
        4.5.3 试验温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疲劳试验变异性分析与疲劳寿命预估
    5.1 测量数据有效位数分析
    5.2 试验测量统计分析
        5.2.1 试验方案
        5.2.2 组合梁尺寸特征
        5.2.3 组合梁长宽、厚度比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组合梁四点弯曲试验
        5.3.2 钻芯单轴压缩试验
        5.3.3 组合梁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5.4 沥青混合料大尺寸组合梁弯曲力学响应模型验证
        5.4.1 模型假设条件
        5.4.2 弯曲试验解析荷载推导
        5.4.3 疲劳寿命预估方程推导
        5.4.4 与小梁疲劳寿命预估模型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沥青路面设计
2 国外路面设计
3 结语

(6)AASHTO柔性路面设计法在厂矿道路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AASHTO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2 应用
3 计算实例
4 结语

(7)基于加速加载响应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设计参数研究
        1.2.2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与设计要求
        1.2.3 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研究
        1.2.4 足尺沥青路面试验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病害调查与交通荷载参数
    2.1 山东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调查
        2.1.1 山东省高速公路结构调研
        2.1.2 沥青路面病害调查
        2.1.3 基于力学分析的沥青层 Top-Down 开裂研究
    2.2 交通荷载参数
        2.2.1 车辆分类
        2.2.2 轴载谱参数
        2.2.3 重载沥青路面设计代表轴载
    2.3 小结
第三章 加速加载足尺直道试验路铺筑与观测
    3.1 足尺试验路研究意义
    3.2 足尺试验路方案与铺设
        3.2.1 足尺试验路结构方案
        3.2.2 试验路铺设
    3.3 路面响应监测与采集
        3.3.1 动应变路面传感器设计
        3.3.2 路面传感器布设与检测方案
        3.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沥青层温度分布
        3.4.2 路面损坏观测
        3.4.3 弯沉
        3.4.4 沥青层层底动应变响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实测路面力学响应的材料参数研究
    4.1 路面材料参数测试
        4.1.1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
        4.1.2 粒料材料回弹模量
        4.1.3 路基土模量
    4.2 APT 试验路结构层反算模量及换算系数研究
        4.2.1 APT 试验路无损检测方案
        4.2.2 沥青层反算模量及换算系数
        4.2.3 级配碎石基层反算模量及换算系数
        4.2.4 土基材料反算模量及换算系数
    4.3 基于路面力学响应的材料模量研究
        4.3.1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温度修正
        4.3.2 沥青层模量衰减规律研究
        4.3.3 路面材料模量取值研究
    4.4 现场路面结构设计参数试验研究
        4.4.1 实体工程试验路设计与实施
        4.4.2 路面温度场与疲劳分析温度
        4.4.3 沥青层反算模量与实验室动态模量关系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APT 试验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及要求
    5.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
    5.2 设计要求
        5.2.1 现场路面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
        5.2.2 沥青混合料容许剪应力
    5.3 沥青混合料疲劳预估方程现场修正
        5.3.1 沥青混合料室内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5.3.2 APT 试验路疲劳累积损伤计算
        5.3.3 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估模型现场修正
    5.4 实体工程试验路动力响应实测与寿命预估
        5.4.1 检测方案
        5.4.2 常温状态下路面动态响应实测与分析
        5.4.3 实体工程试验路疲劳寿命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加速加载响应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6.1 计算模型与参数
        6.1.1 计算模型
        6.1.2 参数选取
        6.1.3 重轴载作用图式
    6.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厚度分析
    6.3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6.3.1 设计思路与框架
        6.3.2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6.3.3 设计指标及其要求
        6.3.4 设计流程
    6.4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不同温度区间与周期单元下的加载作用次数
附录 2 结构 3 不同温度与周期单元下沥青层模量
附录 3 结构 3 不同温度与周期单元下沥青层层底拉应变
附录 4 结构 3 不同温度与周期单元下沥青层疲劳寿命次数
附录 5 结构 3 不同温度与周期单元下沥青层疲劳损伤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方案选择和加铺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方案选择及加铺层设计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调查及病害分析
    2.1 路面使用性能调查的主要内容
        2.1.1 路面使用性能调查的重要性
        2.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状况调查内容的确定
    2.2 路面使用性能检测手段及部分结果
        2.2.1 历史资料调查
        2.2.2 路面检测手段及部分检测结果和病害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3.1 概述
    3.2 沥青路面性能评价方法
        3.2.1 国外沥青路面性能评价模型
        3.2.2 国内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
    3.3 美国空军PCI评价指标与我国PCI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面维修方案选择
    4.1 路段划分
        4.1.1 累计差分法划分路段
        4.1.2 示例分析
    4.2 维修方案的选择
        4.2.1 沥青路面维修技术及大修技术
        4.2.2 维修方案选择的原理
        4.2.3 根据维修方法的路面病害分类
        4.2.4 维修指数的赋值和维修方案选择系统的制定
        4.2.5 路面大修对策的决策树分析
    4.3 维修指数MI与PCI的对比分析
    4.4 大修方案选择案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铺层设计方法研究
    5.1 国内外加铺层设计方法
        5.1.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
        5.1.2 AI设计方法
        5.1.3 AASHTO法
    5.2 基于有效模量的加铺层设计方法
        5.2.1 现行规范方法分析
        5.2.2 路面结构层有效模量的确定
        5.2.3 基于有效模量的加铺层设计步骤
    5.3 加铺层厚度设计示例与对比分析
        5.3.1 交通量现状
        5.3.2 土基和原路面结构状况
        5.3.3 不同方法的加铺层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维修方案的耗能分析
    6.1 维修工程特性分析
    6.2 路面维修方案的结构设计
    6.3 维修方案建造过程的能量消耗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结构内部排水条件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水对路面的损害
        1.1.2 产生水损坏的外因和内因
        1.1.3 目前减少水损坏的主要措施
    1.2 沥青路面内部排水的研究意义和前景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沥青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概述
    2.1 内部排水系统介绍
        2.1.1 边缘排水系统
        2.1.2 排水层排水系统
    2.2 内部排水系统设置条件和依据
    2.3 内部排水设计考虑的背景
        2.3.1 JTG D50 规范考虑背景
        2.3.2 JTJ 018 规范考虑背景
        2.3.3 AASHTO 指南规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排水条件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分析
    3.1 AASHTO 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介绍
    3.2 典型结构与设计参数
    3.3 累计轴次表达式的推导
        3.3.1 JTG D50 规范累计轴载分析
        3.3.2 AASHTO 指南累计轴载分析
        3.3.3 累计轴次表达式的确定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排水条件的排水层厚度优化设计
    4.1 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方法介绍
        4.1.1 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原理
        4.1.2 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的指标与标准
        4.1.3 考虑的主要因素
    4.2 结构设计流程
    4.3 全寿命路面结构行为模型
        4.3.1 新建路面结构行为模型
        4.3.2 改建或罩面后的路面性能模型
        4.3.3 材料性能影响
    4.4 路面厚度优化设计举例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计算数据)
致谢

四、沥青路面JTJ014与AASHTO设计方法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闽台两岸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比较研究[J]. 柳琪琳,郭宇,董锐,蔡雪峰. 福建建筑, 2020(12)
  • [2]70年来中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发展沿革[J]. 张起森,李雪连. 中外公路, 2019(06)
  • [3]路面结构中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粘弹特性研究[D]. 刘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4]基于大尺寸组合梁的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研究[D]. 步永洁.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9)
  • [5]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研究综述[J]. 李丽民,刘卫东,何兆益. 公路, 2015(12)
  • [6]AASHTO柔性路面设计法在厂矿道路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汪娟.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13(02)
  • [7]基于加速加载响应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参数研究[D]. 庄传仪. 长安大学, 2012(07)
  • [8]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方案选择和加铺层设计研究[D]. 杜荣耀. 长安大学, 2011(01)
  • [9]沥青路面结构的发展及展望[J]. 刘忠根,韩继承,孙广利. 中外公路, 2009(03)
  • [10]结构内部排水条件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D]. 孙丽萍. 湖南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JTJ014与AASHTO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