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postoperative exercises after fracture of ankle joint on function re-covery(论文文献综述)
刘秀艳[1](2021)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功能锻炼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术后并发症、踝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3个月、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较出院时呈现增高趋势,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能有效促进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改善踝关节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桂林[2](2021)在《AO分型中B型踝关节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AO分型中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综合分析、评估B型踝关节骨折采取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临床特点,以期为医患双方在诊疗活动中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中心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9例,都符合踝关节骨折的纳入、排除和诊断标准,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有30例,B1型10例,B2型11例,B3型9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有29例,B1型12例,B2型9例,B3型8例。非手术组行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术;手术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定期随访收集患者各项信息,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观察并记录两组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骨折畸形愈合、感染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来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非手术组随访时间平均10.43个月(6~18),手术组随访时间平均9.93个月(4~15)。对两组骨折复位情况进行(Leeds评分标准)评定:B1型两组经Mann-Whitney U test得P=0.11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2型、B3型两组比较,经Mann-Whitney U test得出P值分别为0.043、0.026,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优良率高于非手术组,手术组复位效果优于非手术组。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经t检验,t=1.435;P=0.15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时间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比较,B1型患者经t检验P=0.12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2型患者经t检验P=0.002<0.05,B3型患者经t检验P=0.000<0.05,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B2、B3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经两种方法治疗后疗效存在差异,B2型差异较小,B3型差异较大,手术组疗效优于非手术组。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非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病率为50%,非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中,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对于B1型两种方法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疗效,而对于B2、B3型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手术组住院时间长于非手术组,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病情、对踝关节功能要求、个人意愿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王凌[3](2021)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观察三踝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使用基于中医骨伤科治伤正骨中的“动静结合”理论指导下研发和改良的智能化下肢康复仪进行早期康复活动后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后患者早期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和早期进行常规术后康复锻炼后的疗效,发掘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收治住院,行踝关节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植入术的三踝骨折病人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前瞻性随机对照进行试验方法设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人,试验组采取“智能化下肢康复仪”进行术后早期康复锻炼2周,对照组行术后早期常规康复训练(医生指导下进行主动功能训练)2周。分别对比并在入院时、治疗1周、治疗2周、随访1月及3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损伤严重度(ISS)、肿胀程度及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于随访1月、3月后记录观察两组患者踝后足评分系统量表(AOFAS)评分及AOFAS评分优良率;记录入组病例切口愈合时间。最后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以判定结果。结果: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三踝骨折术后采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进行早期患肢功能锻炼,在减轻患肢肿胀方面两组研究对象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组并不比常规康复锻炼组更利于消肿;在患肢疼痛方面,治疗1周、治疗2周及随访3月时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组与常规康复锻炼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1月时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组与常规康复锻炼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优于常规康复锻炼;在改善踝关节功能方面,随访3月后,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组优于常规康复锻炼组;在切口愈合方面,两组数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未出现本次康复锻炼相关的不良反应,未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结论: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进行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后的疼痛、肿胀程度、肿胀消退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改善差异不明显,对于促进患肢踝关节功能活动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但缺乏长久康复疗效的比较观察,希冀后续能进一步研究。
亨利达斯 阿洛哥英(ALOGO YING GILDAS)[4](2020)在《个性化康复训练对AO-B型踝部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康复训练是改善术后骨骼和关节运动功能的重要方法。踝部骨折后,手术治疗需要确定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来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和术后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如果对早期的康复训练不够重视,就很有可能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的后遗症。因此加强对踝部骨折术后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训练研究,既可以提高临床踝部骨折手术患者预后效果,还可以为丰富踝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研究目的:在不同的理论知识指导下,将踝关节骨折术后进行不同康复训练的两组患者进行比较,探讨个性化康复训练对AO-B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为踝关节骨折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在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进行踝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严格的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分析的为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AO-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不同康复训练方法为分组依据进行分组,分为传统康复组与个性化康复组,各30例患者。传统康复组患者手术之后仍采用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另外的个性化康复组均制定了量化的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该处方是依照骨科运动康复的安全评估表进行制定,而后进行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1年的随访调查,采用评估AOFAS中踝关节功能的评估系统来评估调查对象术后90天、180天和365天踝关节的功能情况,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传统康复组与个性化康复组的组间效果比较。研究结果:与传统康复训练方法康复效果相比,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法的患者在术后90天(t=12.037,P<0.05)、180 天(t=12.638,P<0.05)和365天(t=14.365,P<0.05)进行的AOFAS评分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在术后365天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存在显着性差异(χ2=16.529,P<0.05)。经危险度评价可发现个性化康复训练组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是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的0.5倍,且个性化康复训练的效果指数达1.99。研究结论:相较于传统康复训练组的康复效果,个性化康复训练法对于AO-B型踝关节骨折术后恢复效果更好,且随着康复训练时间的延长,这种优势更为明显。此外经过个性化康复训练,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本研究所取得是临床效果,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法应该予以推广。
许祥明,陈成然,姚恩锋,郑峰,谢志远[5](2020)在《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玉环市中医院骨伤科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7例, 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功能锻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8周, 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8周背伸跖屈角度,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8周VAS评分分别为(3.64±0.85)分、(2.06±0.54)分、(0.98±0.26)分, 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4.15±1.12)分、(3.27±0.86)分、(1.58±0.42)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7、8.169、8.327, 均P<0.05), 治疗8周后背伸[(15.84±2.68)°]、跖屈角度[(31.58±5.06)°], 均高于对照组[(12.51±2.54)°、(28.54±4.2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3、3.163, 均P<0.05), 治疗后6个月, AOFAS评分为(90.66±5.52)分, 高于对照组的(82.41±10.2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 P<0.05), 且观察组优良率为93.62%, 高于对照组的78.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8, 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在常规功能锻炼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 可更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踝关节主动活动性, 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张琪[6](2020)在《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认为踝关节是人体的主要负重关节,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受伤的关节之一,其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性骨折的3.92%。踝关节需要良好的稳定性及灵活性以保证其承重功能和步行功能,距骨和踝穴的高度匹配是踝关节负重的基础。临床上,对于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通常采用手术的方式来恢复踝关节的匹配关系,达到解剖结构的精确复位,手术的目的是稳定骨折断端,为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提供条件,在临床上许多术后解剖关系恢复良好的踝关节骨折仍然存在功能障碍,其原因可能与术后康复的时机及不当的康复方法密切相关。超过10%的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由于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导致踝关节功能障碍,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局部炎性物质的渗出及炎性反应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等问题,而且外科手术也是一种创伤性干预手段,加剧了软组织的破坏和局部的炎症反应,后期由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瘢痕粘连,会导致关节的僵硬,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活动。中医认为,肢体功能障碍是由于局部经脉瘀阻、气血不畅导致病变局部气血瘀滞,筋脉失养,阴阳失衡。踝关节骨折术后,由于患者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肌腱等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骨折局部肌肉变硬,张力增加,使关节活动的阻力增大,制动与废用可引起踝关节功能障碍。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各种类型和功能的足踝支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常见的踝关节矫形包括带踝关节的塑性矫形器、金属带状踝矫形器、软性踝矫形器等,都可以用于踝关节扭伤、踝部骨折的术后康复锻炼治疗等,它们均具有出色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个性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固定和保护患肢,并纠正和预防踝关节的畸形。然而,传统的足踝支具刺激骨折端的作用力是不可调控的,如果作用力太大,可能会破坏成骨细胞增殖,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如果作用力太小,不能形成牵拉挛缩的肌腱、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作用力。踝关节骨折术后传统人工训练康复方案依赖人工手法耗时费力,借助仪器设备的康复训练投入较大且因仪器较笨重使用不方便,而且人工手法康复医疗资源明显不足。目前临床上康复的模式多为患者定期来医院就诊,每周固定时间段行康复锻炼,一旦患者离开医院后患者自主家庭康复缺乏专业的指导且家庭一般没有康复医疗的专业设备,患者脱离医院环境实现家庭自主康复有一定难度。基于此,为了精确调控作用于患肢康复锻炼的作用力,使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能够及时、安全地进行负重、行走、功能锻炼,应用一种机械动力牵拉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研究探索。目的:比较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和单纯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治疗效果,验证机械动力牵拉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提供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在望京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8例,每组34个病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采用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对照组单纯进行功能锻炼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疼痛VAS评分、踝关节肿胀、踝关节屈伸活动度评分、AOF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获得6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侧分布、手术方式、健侧周径及骨折分型上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进行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术前VAS疼痛评分通过t检验,P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术后2周、1月踝关节骨折术后VAS疼痛评分通过t检验,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月及6月踝关节骨折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经t检验,P均小于0.05,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经t检验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2周、1月、3月及6月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经t检验进行分析,P均小于0.05,表明治疗组能有效的改善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术后肿胀度,经t检验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2周、1月、3月及6月踝关节骨折术后肿胀度比较,经t检验进行分析,P均>0.05,表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及6月的评定标准的分项的得分方面,其中在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最大步行距离(街区)、地面步行、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足部对线,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在异常步态、前后活动(屈/伸),经t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6月AOFAS评分优良情况,经秩和检验分析,治疗组优良率为94.11%;对照组优良率为61.76%,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第6月症状体征评分总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6月症状体征评分总分方面有明显差别。结论: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缓解踝关节术后疼痛、肿胀,改善踝关节背伸和跖屈功能障碍,有效促进踝关节骨折后期的功能康复,且疗效优于单纯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揭强[7](2020)在《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间就诊于泉州市正骨医院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标准、纳入标准而无排除标准的患儿60名,其中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于514岁之间,平均年龄7.9±2.5岁。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入选病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出院后并由同组医生复查,术后第28天(4周)复查X线片证实临床愈合予拔除克氏针,术后第31天针眼闭合后开始熏洗。对照组为术后常规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1天同等水温的温水熏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试验组为术后同样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1天同等水温的熏洗2号方熏洗,同样也是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均观察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采用面部表情评分法记录术后第31、38、45天肘关节被动锻炼时的疼痛强度;记录术后第31、38及45天的肘关节的活动度;术后第31、38、45天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阶段性评定;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受伤侧别)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2)肘关节被动锻炼时的疼痛强度观察指标:两组术后第38天、45天分别比较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均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3)患侧肘关节活动度观察指标:两组术后第38天及第45天分别比较以及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4)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阶段性评定:两组术后第38天及第45天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指标:两组患儿在整个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皮肤烫伤及皮肤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结论:1、熏洗2号方能有效缓解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锻炼时的疼痛。2、熏洗2号方经过药力与热效的共同作用,具有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对提升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活动度及肘关节功能评分有显着的作用。3、熏洗2号方不会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操作简单。
黄艺杰[8](2020)在《活血止痛洗剂熏洗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活血止痛洗剂熏洗治疗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为治疗踝关节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伤二科符合研究要求的9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基础组、温水组及中药组,每组各30例。基础组予以术后行常规基础治疗,温水组予以术后行常规基础治疗+温水熏洗,中药组予以术后行常规基础治疗+活血止痛洗剂熏洗。随访时间为8周,采用VAS评分、肿胀消退指标、AOFAS评分、总临床疗效评定来评价疗效。随访期间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记录1次相关指标。数据资料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各观察点的VAS评分组内对比,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比较,各观察时间点的P值均<0.05。结果表明三组治疗均能减轻术后踝关节疼痛,随时间延长效果更明显,且中药组优于其它两组。2.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各观察点的肿胀值组内对比,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比较,中药组在治疗后2周、4周的肿胀值及肿胀消退率与基础组及温水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治疗均能降低肿胀值,提升肿胀消退率,中药组优于其它两组,且早期更明显。3.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各观察点的AOFAS评分组内对比,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治疗均能提高AOFAS评分。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的组间比较,中药组P值均<0.05,提示中药组治疗效果最优。三组患者的AOFAS评分疗效判定对比,P<0.05;在多重比较中,中药组对比其它两组P值均<0.05。均表明三组治疗均有促进术后踝关节康复的效果,且中药组优于其它两组。4.三组患者总临床疗效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中药组的P值均小于0.05。提示中药组的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组。5.活血止痛洗剂对人体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活血止痛洗剂熏洗治疗在减轻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疼痛,消除肿胀,促进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等方面有明确的良好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吴永记[9](2020)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软组织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软组织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在吉林省中医院骨科中心住院手术的60名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名患者,一组设定为治疗组,一组设定为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草木犀流浸液片口服,试验组则给予桃红四物汤加减(饮片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房)口服治疗,治疗期间用同一把软尺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肿胀程度,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0天患肢肿胀改善程度及术后第3、5、7天患肢疼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分别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肢肿胀改善程度和VAS评分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数据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患侧肢体肿胀改善程度及其次要症状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软组织肿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李彬彬[10](2020)在《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Pilon骨折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提高Pilon骨折的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提供临床证据及参考。方法检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住院患者中,明确诊断为Pilon骨折且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病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抽烟、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是否为开放骨折、是否伴随腓骨骨折、骨折分型、骨折复位质量、是否植骨等基础资料。将术后并发症分为软组织相关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三种类型,探讨以上影响因素与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关系。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先对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和临床中认为会对相关并发症产生影响的因素为自变量,以术后三种类型的并发症有无为因变量,分别釆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符合纳入条件的200例患者中共有184例完成随访并纳入分析,回访率为92.0%。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软组织相关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开放骨折(P<0.001)和植骨(P=0.037);创伤性关节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骨折分型(P=0.030)和复位质量(P=0.015);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复位质量(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Pilon骨折中,开放骨折(P<0.001)和植骨(P=0.018)与软组织并发症显着相关;骨折分型(P=0.042)和复位质量(P=0.048)与创伤性关节炎显着相关;复位质量(P=0.001)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显着相关。结论1开放骨折是影响Pilon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软组织并发症的显着危险因素。2骨折分型和复位质量是影响Pilon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显着危险因素。3复位质量是影响Pilon骨折患者术后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显着危险因素。图3幅;表32个;参109篇。
二、Effect of postoperative exercises after fracture of ankle joint on function re-cove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postoperative exercises after fracture of ankle joint on function re-covery(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2.2. 1 建立康复小组 |
1.2.2. 2 术前护理 |
1.2.2. 3 术后护理 |
1.2.2. 4 出院指导 |
1.2.2. 5 随访复诊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2.3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3 讨论 |
3.1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可以促进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恢复 |
3.2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可以降低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 |
3.3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可以促进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
(2)AO分型中B型踝关节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踝关节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及基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脱落标准 |
4.治疗方法 |
4.1 非手术组 |
4.2 手术组 |
4.3 两组术后功能锻炼 |
4.4 两组患者常规中药辨证施治 |
5.观察指标 |
5.1 临床疗效记分法 |
5.1.1 两组骨折复位情况(X线片结果的Leeds标准) |
5.1.2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
5.1.3 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
6.统计学方法 |
7.临床结果与分析 |
7.1 基本资料比较 |
7.2 各项指标分析比较 |
讨论 |
1 踝关节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 |
2 踝关节骨折分型进展 |
3 影响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法的因素分析 |
4 天池伤科流派治疗踝关节骨折的运用 |
5 踝关节术后中医方药探析 |
6 踝关节骨折的术后功能康复 |
7 临床收集数据的分析 |
结论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本课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AOFAS踝及后足评分系统(AOFAS Ankle Hindfoot Scale) |
附录二 病例举例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三踝骨折的认识 |
2 三踝骨折术后功能恢复障碍的原因 |
3 现代中西医学对骨折术后康复锻炼的认识 |
4 三踝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 |
4.1 术前管理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
4.2 术中管理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
4.3 术后管理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
第二节 动静结合理念指导下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的改良 |
1 研发背景 |
2 研发理论依据 |
3 研发基础及改良 |
4 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康复应用中的优势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试验病例的中止 |
2.6 脱落标准与处理 |
2.7 剔除标准 |
2.8 治疗方案 |
2.9 观察指标 |
2.10 不良事件处理 |
3 试验流程图 |
4 研究结果 |
4.1 分组情况 |
4.2 一般资料 |
4.3 肿胀评分 |
4.4 肿胀消退时间 |
4.5 VAS评分 |
4.6 AOFAS评分 |
4.7 伤口愈合时间 |
4.8 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 |
4.9 研究小结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病例构成比较 |
2 肿胀评分 |
2.1 三踝骨折围术期肿胀原因分析 |
2.2 肿胀评分结果分析 |
3 VAS评分 |
3.1 三踝骨折术后疼痛原因分析 |
3.2 VAS评分结果分析 |
4 AOFAS评分 |
4.1 踝关节功能评分 |
4.2 AOFAS评分结果分析 |
5 切口愈合时间 |
5.1 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 |
5.2 切口愈合时间结果分析 |
6 术后并发症 |
6.1 伤口裂开和感染 |
6.2 创伤性关节炎 |
6.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6.4 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 |
7 安全性观察 |
第四部分 总结、不足与展望 |
1 总结 |
2 不足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智能化下肢康复仪相关专利证书及测试报告 |
附录2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3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录4 典型病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个性化康复训练对AO-B型踝部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手术方法 |
2.2.2 康复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AOFAS评分情况 |
3.3 基于AOFA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情况 |
3.4 两组患者术后365天踝关节并发症情况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康复效果分析 |
4.2 基于术后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康复效果 |
4.3 对策与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研究现状 |
1 踝关节骨折手术之后功能障碍的原因 |
2 传统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 |
2.1 主动运动训练 |
2.2 持续性被动运动 |
2.3 手术之后患踝关节活动度训练 |
2.4 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技术 |
2.5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
2.6 矫形器 |
2.7 其他康复疗法 |
2.8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展 |
1 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的机制 |
2 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的评定 |
3 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 |
3.1 主动功能康复锻炼 |
3.2 被动训练 |
3.3 关节松动术 |
3.4 物理因子治疗 |
3.5 传统康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跺关节分型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器械研究 |
2.2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 |
2.2.1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2.2.2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 |
2.3 康复锻炼 |
3 主要观察指标 |
3.1 VAS卡疼痛指数评分 |
3.2 肿胀消退疗效评价 |
3.3 跺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 |
3.4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分析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5.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5.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5.1.4 两组患者患侧分布比较 |
5.1.5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比较 |
5.1.6 两组患者健侧周径比较 |
5.1.7 两组患者骨折分型比较 |
5.2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5.2.1 两组患者比较VAS疼痛评分比较 |
5.2.2 两组患者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比较 |
5.2.3 两组患者踝关节肿胀度比较 |
5.2.4 两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比较 |
6 讨论 |
6.1 早期活动锻炼对骨折术后功能活动的影响 |
6.1.1 促进患肢消肿 |
6.1.2 防止患侧肌肉萎缩 |
6.1.3 防止关节的僵硬 |
6.1.4 促使骨折的愈合 |
6.2 课题研究统计结果的分析 |
6.2.1 踝关节VAS疼痛评分 |
6.2.2 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 |
6.2.3 踝关节肿胀度 |
6.2.4 AOFAS踝与后足评分 |
6.3 机械牵拉结合功能康复的作用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诊断依据 |
3 病例分型标准 |
4 研究病例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主要器械及药品 |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3 注意事项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4.1 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强度 |
4.2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 |
4.3 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
4.4 安全性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患儿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
1.2 两组患儿的年龄差异性分析 |
1.3 两组患儿的侧别差异性分析 |
2 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强度分析 |
3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分析 |
4 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析(Mayo评定标准) |
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及治疗进展 |
1.1 儿童肱骨髁上的解剖特点 |
1.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
2 肘关节功能障碍概述 |
2.1 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功能 |
2.2 肘关节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及分类 |
2.3 肘关节功能障碍治疗 |
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 |
3.1 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 |
3.2 肱骨髁上骨折的早期治疗及固定方法 |
3.3 早期功能锻炼因素 |
4 中医学对肘关节功能障碍认识 |
4.1 中医学对功能障碍的理论认识 |
4.2 中药熏洗在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中的运用 |
4.3 熏洗2号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熏洗2号方对术后功能锻炼时疼痛强度的影响 |
5.2 熏洗2号方对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的影响 |
5.3 熏洗2号方对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
5.4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活血止痛洗剂熏洗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资料 |
1 病例选择 |
2 病例分组 |
3 诊断标准 |
3.1 中医诊断标准 |
3.2 骨折分型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和脱落标准 |
5.1 排除标准 |
5.2 脱落标准 |
6 脱落病例处理 |
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法 |
1.1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 |
1.2 康复治疗 |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1 VAS评分 |
2.2 AOFAS评分 |
2.3 肿胀消退评定 |
2.4 总临床疗效的评定 |
2.5 安全性指标检测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 三组各指标治疗前比较分析 |
3 三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分析 |
3.1 三组VAS评分比较分析 |
3.2 三组AOFAS评分比较分析 |
3.3 三组AOFAS评分疗效判定比较分析 |
3.4 三组肿胀消退指标比较分析 |
3.5 三组治疗第8周后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
讨论 |
1 对踝关节骨折选择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认识 |
2 踝关节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
3 中西医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的治疗现状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4 活血止痛洗剂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特点 |
5 课题主方及方药机理分析 |
5.1 主方出处 |
5.2 主方药物配伍特点 |
5.3 方药机理探讨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VAS评分结果方面 |
6.2 肿胀消退结果方面 |
6.3 AOFAS评分及疗效判定结果方面 |
6.4 总临床疗效结果方面 |
7 安全性观察 |
8 存在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软组织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骨折术后踝部肿胀的分析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西医生理病理分析 |
2 基础治疗 |
3 踝关节骨折术后肿胀的中医疗法 |
3.1 中药口服治疗 |
3.1.1 单纯中药口服治疗 |
3.1.2 中药口服联合功能锻炼治疗 |
3.1.3 中药口服联合中医康复治疗 |
3.2 中药熏洗治疗 |
3.3 热慰药治疗 |
3.4 艾灸治疗 |
3.5 洗伤方治疗 |
3.5.1 下肢洗伤方治疗 |
3.5.2 外洗方联合功能锻炼治疗 |
3.6 推拿联合中药熏洗 |
4 其他疗法 |
4.1 中药提取注射药物 |
4.2 主动功能锻炼联合静脉泵 |
4.3 个性化的康复功能锻炼 |
4.4 蒙药熏蒸疗法联合康复疗法 |
4.5 中医康复疗法结合抗凝疗法 |
4.6 单纯静点药物治疗 |
4.7 消肿药物联合患肢抬高、冰敷、踝泵的多模式 |
实验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软组织肿胀分级 |
1.2.2 踝关节骨折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查标准 |
1.5 退出标准 |
1.6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组差异情况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方法 |
2.1 方案设计 |
2.1.1 治疗方案 |
2.1.2 疼痛、肿胀数值测量指标 |
2.1.2.1 VAS评分测量 |
2.1.2.2 患侧踝关节术后肿胀减轻计数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骨折术后踝部肿胀的探讨 |
2 本方组方理论的探讨 |
3 桃红四物汤加味的方解 |
4 研究后达成的目的 |
5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肿胀的前景及需改进之处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资料收集 |
1.1.6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 |
1.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
1.2.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1.2.4 典型影像学资料 |
1.3 讨论 |
1.3.1 Pilon骨折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1.3.2 损伤机制 |
1.3.3 骨折分型 |
1.3.4 治疗原则 |
1.3.5 功能锻炼 |
1.3.6 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 |
1.3.7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早期并发症 |
2.1.1 早期感染 |
2.1.2 切口不愈合 |
2.1.3 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 |
2.1.4 骨筋膜室综合症 |
2.2 远期并发症 |
2.2.1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
2.2.2 骨折畸形愈合 |
2.2.3 创伤性关节炎 |
2.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Pilon骨折Rüedi-Allg?wer分型 |
附录 B Burwell-Chamley放射学评价标准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Effect of postoperative exercises after fracture of ankle joint on function re-covery(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刘秀艳. 天津护理, 2021(04)
- [2]AO分型中B型踝关节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D]. 王桂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王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个性化康复训练对AO-B型踝部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研究[D]. 亨利达斯 阿洛哥英(ALOGO YING GILDAS). 河北大学, 2020(02)
- [5]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 许祥明,陈成然,姚恩锋,郑峰,谢志远.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7)
- [6]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D]. 张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D]. 揭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活血止痛洗剂熏洗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D]. 黄艺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软组织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D]. 吴永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李彬彬.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