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照明日光灯的改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0)在《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6年资源委员会发展工矿企业的三年计划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以下简称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便在此三年计划之中。1936年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委员会在南京成立,以恽震为主任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一面采用借助他山之计,与欧美厂家洽订技术合作合同,并派青年工程师出国实习;一面勘定设厂地点。经勘定以湖南湘潭附近的下摄司为厂址,购地千亩,兴工建筑厂房。不料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揭幕,运输困难,筹备工作进行迟缓。1938年10月汉口沦陷,湘潭逼近前方,感受到威胁,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一部分迁桂林,一部分迁昆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39年7月1日结束筹备工作,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负责遵照政府工业复员方策,接办收复区敌伪电工事业。同时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也进行了调整、改组与增设。1947年7月1日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并改名为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该厂实现了从旧有的工厂组织形式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本文将采用企业史的研究模式,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及战争迁移、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演变、战后调整改制三个主要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抗战初期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发展情况做简要的论述,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成立的原因,理清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沿革,并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情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材料购入管理、出品情况、营业方式、业务方针、历年营业概况进行论述,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性,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是如何应对各分厂分散、人员众多的管理问题,如何改进出品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工作效率等生产问题,如何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形预定生产方针、决定年度生产计划等问题。第三部分,通过研究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厂训、厂刊、厂歌、工余生活等,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的办企特色;也深入剖析中央电工器材厂在中国电器业的行业地位;以及从中央电工器材厂对资源委员会的作用,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厂、会关系。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将从企业特色、行业地位、新的厂会关系等方面,重新给中央电工器材厂更为确切的历史定位。第四部分是结束语,主要考察了中央电工器材厂在抗战军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出品价格受到国民政府的管制等方面的影响,不能随市场波动而作出适时调整。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被接管后的历史命运和恽震为新中国人民政府的电工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央电工器材厂作为一个国营事业单位,在资源委员会创办的电工行业内,以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规模最大,供应最广。中央电工器材厂本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建立,其历年的出品数量直接支援和增强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其次中央电工器材厂在致力于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资源委员会的一些制度方针、管理措施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厂、会关系。此外,中央电工器材厂人才云集,设备精良,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该厂是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摇篮,众多的发明创造将中国的电工器材制造行业在历史中推动一大步,对整个中国电工器材业也有重要的贡献。
李雷雷[2](2019)在《智慧教室节能用电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高校的教学楼建筑以及新学区的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校内照明、空调等用电设备对电能的需求量也在急速增大,随之而来的突出问题在于因使用不当而产生的电能损失也日趋严重。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目前学校内在教室使用时所呈现出“长明灯”现象以及物业管理人士对楼栋内用电设备进行手动管控不便以及维护不利情况等问题,本课题就如何对教室内照明和空调等用电设备实现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的系统化控制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套以STM32F1系列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采用高精度的专业计量元器件采集用电设备工作状态以及使用性能优越的传感器监测环境状态参数变化情况的终端设备,然后把楼宇内所有这些终端设备通过RS485有线通信或射频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再经本地服务器或智能数据终端等网关设备接入“云端”,实现对若干栋楼宇乃至整个学区教室内照明、空调等用电设备进行远程化、集中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监管的详尽设计方案,这一方案在降低成本和节能增效上的优势尤为突出。本课题在设计时采用主节点和从节点相互配合进行组网的方式,通过主节点与多个从节点之间的双向通信以实现对照明与空调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在阐述时以设计过程为主线,分别从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设计两方面描述管理系统内各个模块的设计过程,即主要从硬件电路的构建设计到实现所需设计目标和功能的编写软件程序代码与仿真调试。在硬件方面,这个系统内每个模块的控制器都是以STM32F1系列单片机为基础,针对各自设定的应用方式,分别实现了电能参数计量、有线通信、无线数据传输、近距离红外控制、环境状态参数变化情况监测以及恶性负载判断等功能,将这些模块协同在一起可以轻松配合远程服务端对本地照明和空调设备进行无人值守式的实时监管。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控制电路的设计过程,包括照明与空调控制电路、采样计量电路、RS485有线通信电路、无线数据传输电路以及环境数据监测电路等。而有关软件方面,设计上主要侧重电能计量、有线通信、无线数据传输、灯光控制、定时控制及恶性负载判断等程序设计,在硬件电路设计上对工频环境中会存在的电磁兼容等问题重新选定电能采集设计方案以及优化处理相关设计电路的同时,软件设计中也为配合全相位数据处理、三角自卷积窗等方式在专业计量芯片的应用调整了电能计量算法,用以提升所设计的电子式电能计量产品的高精度、高稳定以及较强的抗干扰力和对复杂工频环境下适应性的能力。依托性能稳定可靠的模块化产品和时下蓬勃发展的物联网(IOT)技术,在云服务器上以“数据库+网页端”的方式构建远程监测系统,使得这一针对照明和空调设备的节能用电系统得以具有扩展性强、灵活性高、远程互通和监管、个性化情景模式应用、多元化网络架构和高效化数据吞吐等优势,可以满足依据课表安排教室照明和空调设备进行灵活而又集中管理与控制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根据特殊环境或校方提出的特殊要求提供个性化情景模式定制乃至复用,这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节能增效的目的,更具有了非常高的市场应用推广价值。
金纬[3](2019)在《高校学生宿舍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与反思 ——以深港两地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得高校建筑逐渐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责。然而大学教育实践的场所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楼、图书馆等传统的教学区内,以高校学生宿舍为中心的的学生生活区也是体现高校教育理念的重要阵地。反思高校宿舍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在宿舍生活中全面综合的成长和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原因和实际意义,界定并阐释了研究的相关概念和范围,同时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高校学生的需求类型特点和建设标准概况,回顾了国内外高校宿舍发展的历程,总结当前我国高校宿舍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实地案例调研和居住个案调查两个方面出发,对深港两地的部分高校宿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分析,对比两地的居住状况和特点,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和学生使用反馈得出宿舍建筑的设计不足之处,为设计要点思考提供论据。第四部分以前面的调研分析成果为基础,从基本生活、环境育人和注重隐私三个角度分点论述,并总结相应的关于功能布局、教育理念和空间划分等方面设计策略和建议。通过对高校宿舍的研究,不仅是对行为、空间、心理等传统建筑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也是对影响高校校园建筑设计的内在动力和其他更广义影响因素的发掘尝试,更是对直接影响建筑设计结果的“任务书制定”等标准问题的探讨。
张翼[4](2017)在《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全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最主要的安置方式之一,安置了除随班就读外的绝大部分适龄特殊儿童,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骨干。我国特殊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初,建国后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校舍建设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更新完善,但特殊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并不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在规划整体布局上,教育资源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地区间学校分布不均衡,学校间差距大,建设水平不均衡;在校舍建设上针对儿童障碍特点的特殊性不明显,表现为基本沿用普通中小学建设模式,教学空间模式单一等。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的地位得到逐步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与国际接轨,逐步引入全纳教育、医教结合等新的教育理念。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校园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设工作,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促进特殊教育资源的平衡。因此寻求符合现代特殊教育需求的,满足特殊儿童需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特殊教育蓬勃发展势态不符的是,目前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的研究相对落后,国内缺乏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国家科研基金支持下,经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从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入手,结合特殊教育学相关理论,对视力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及以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谱系学生和脑性瘫痪学生为主的发展性障碍学生的障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特殊儿童障碍特征影响下行为对空间的需求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在普通中小学校园建设体系框架下,基于缺陷补偿、安全活动、个别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的校园功能空间设计原则的空间设计策略,也即——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及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等具体五个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空间设计策略是直接面向儿童多样、不同的障碍特征提出的,策略的应用范围也不仅限于特殊教育学校,而包括更广泛有特殊儿童学习安置的各类机构和单位。随后,在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指导下,本文系统的梳理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人性化细部设计。建构了完整、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设计研究体系。首先在规划设计层面提出了单独类型学校的校园规划布局与选址、用地建设规模、功能构成以及校园布局的设计要点。然后在建筑设计层面上,针对校园教学生活的需要,指出功能建筑的构成包括教学用房、康复用房、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体育场馆四类,并逐一详细讨论了每个功能分类中不同功能用房的使用需求和设计要点,并给出相应的建设参考模式。最后,在人性化设计的层面上讨论了校园无障碍体系、室内物理环境等细节设计。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建立了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即需要对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横向研究,着力于特殊儿童对空间的特殊需求,也必须对特殊教育学校从规划、建筑、细部设计三个层面进行纵向梳理,建立完整独立的校园建筑研究体系,最终形成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框架。本文部分研究成果已经编入中国建工出版社《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的“特殊教育学校”章节中,期望能够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葛慧颖[5](2016)在《王家诚 点亮光明 专访》文中提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与感兴趣的军工企业进行合作,将最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军工企业,是王家诚试图冲破这一困境的勇敢尝试和迈进。在过去的500年间,人类见证了一连串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今日人类所享有的财富和掌握的力量前所未有,社会秩序与人类日常生活也被彻底改变。如果说,科学技术革命是驱动人类社会——这辆行驶在无垠时间线上的马车——的动力,那么,任何领域的任何一次技术变革与创新,就是马车车轮在前往更高历史演进水平的一次勇敢尝试和砥
刘坤东[6](2016)在《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的依附性研究 ——基于佛山市A、B、C三家行业协会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的行业协会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逐渐意识到对行业协会的分类管理和简政放权更有利于激活民营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行业协会将逐步脱离政府管理体制,发展成为由企业家自发成立的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按照管理者思路,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既然脱离了政府管理,应当具体较低的依附性,但在社会实践中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却表现出不同的依附性——有的较强、有的较弱。本文选取佛山市A、B、C三家行业协会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设立五个维度来评判行业协会的依附性程度,并尝试运用资源依赖理论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影响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的依附性的内在原因,并提出观点:同为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有可能表现出不同依附性,而影响行业协会的依附性与其经济收入和管理机制有关。这为进一步厘清行业协会与政府关系,探究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的运作机理打下研究基础。
石昊[7](2016)在《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1949-1966)》文中认为本文凭藉新中国1949年—1966年戏剧发展的背景,依据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话剧、戏曲剧目,探索舞台美术发展的过程,在理论建构上进行逐层解读。从改革传统戏曲、建设专业化的话剧院团,到话剧“民族化”的探索,再到京剧现代戏的推广,基本构成了新中国“十七年”戏剧的生存格局。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新中国戏剧的初期建设不但孕育了许多成功的舞台作品,还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导演、演员与舞台美术家,他们集中体现新中国的精神,并影响了戏剧发展的艺术风貌。作为戏剧演出有机的组成部分,舞台美术正是处于这样的改革思潮和戏剧观念的转变阶段,步入新中国初创时期的。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三个章节梳理与记录“十七年”舞台美术的发展进程。第一章舞台美术的初创时期(1949-1956)。整理和记录戏剧演出(话剧、戏曲)的概况,试论新中国舞台美术的初期发展。第二章中外戏剧交流(1950-1965)的背景之下,通过国际教育合作、互派留学生与聘请专家讲学等方式,促进了新中国戏剧教育体系的建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戏剧交流,对新中国舞台美术教育与人才培养影响深远。第三章舞台美术民族化探索与争论(1957-1966)。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戏曲与话剧相互借鉴,互相学习——探索话剧文学、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的民族化与多样性。最后,从历史的角度,思辨戏剧语境下“十七年”舞台美术的发展与演化。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舞台美术研究处在一个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之中——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日益深入的历史时代。为了适应这样的时代,舞台美术的研究同整个戏剧艺术的研究一样,试图探索并确立新的格局。
梁嘉利[8](2016)在《从灯具设计教学谈文化创意如何适应企业生产的转换》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与飞跃,我国在工业行业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期。现在已有文化创意产业新兴行业出现,不仅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P2P、020等,也包括传统制造领域。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单凭传统制造业是不能够支持发展速度的。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活力。本文通过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产品设计工作室与照明企业丽比特有限公司的合作事件反映出校企合作可以给传统制造业带来文化创意的新兴活力。讲述了高校的教学需求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有重合点。因为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往往停留在纸面上,与生产过程有很大的脱节,很多设计都无法实施。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建立一个新的产学研平台,从而培养一批有实践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并推动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这种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创造出带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但是在合作的实践过程中也伴随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轻易解决。因为这些问题牵扯到高校的教学体制、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设计与生产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等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政策配套才能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但本文的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数据。本文论述了丽比特照明企业所遭遇的发展瓶颈,这种困难事实上是丽比特照明企业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古镇几百家灯具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丽比特的决策者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深层问题,也尝试在许多方面突破发展瓶颈。把文化的概念注入产品无疑是一剂良方,但这是一个痛苦的,甚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丽比特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尽管还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已经取得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通过本文的分析,对于灯具厂家如何摆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利用文化创意推动新产品的研发、改变灯具产品市场的面貌,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更紧密合作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张淮峰,许德鹏[9](2015)在《轮胎厂公用工程节能综合改造》文中研究说明介绍轮胎厂公用工程在使用蒸汽、空气、电和水方面的节约优化改造方法。通过采取冬季采暖系统增加热交换器、PSA制氮机制氮周期自动控制、厂房照明加装时控开关和光照度传感器、成型区照明选择无极灯、低温水泵变频控制及澡堂增设冷水箱等措施,达到循环利用、低消耗、一次性投入、长期节能的目的。
聆听[10](2010)在《教您如何搭建自己的电台室》文中研究指明我们HAM都希望能拥有自己的私人电台室。所以很多HAM在乔迁新居时都会考虑在其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建设一间自己的电台工作室。电台室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占用整个房间成为一间名副其实的电台室,小的则可以利用斗室一角,甚至阳台一角成为电台角,更有很多国外HAM常利用阁楼空间建立自己的电波"基地"。搭建理想的电台室顶要考虑整体布局规划。电源供应系统,照明灯光系统,墙面装饰,电台摆放场地,电缆馈线走线等方面。
二、普通照明日光灯的改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照明日光灯的改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与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与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 |
一、资源委员会的电器事业 |
二、中国电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恽震 |
三、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 |
一、湘潭各厂的内迁与发展 |
二、分厂的设立与发展 |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的革新 |
一、各分厂抗战胜利后的迅速扩张 |
二、公司制改革 |
第二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经营模式与出品情况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体制 |
一、人事管理 |
二、文书管理 |
三、生产管理 |
第二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经营机制 |
一、营业方式与业务方针 |
二、历年营业概况 |
第三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材料与出品情况 |
一、材料管理 |
二、出品情况 |
第三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企业特色 |
第一节 厂、会关系 |
一、资源委员会的统一领导 |
二、会属企业的一般特征 |
第二节 企业文化 |
一、忠信敏确 |
二、企业刊物 |
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业余生活 |
第三节 行业地位 |
一、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自主谋划 |
二、发起组织“中国电工社” |
三、设立电器工业经济研究委员会 |
结语 |
参考资料 |
附录 |
致谢 |
(2)智慧教室节能用电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应用技术 |
1.3.1 STM32的应用 |
1.3.2 电能表的应用 |
1.3.3 有线通信技术 |
1.3.4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 |
1.4 本课题研究架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和性能 |
2.1 系统设计要点 |
2.2 系统的框架结构 |
2.3 系统研究要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STM32系统电路设计 |
3.1.1 控制器电路 |
3.1.2 供电电路 |
3.1.3 时钟电路 |
3.1.4 复位电路 |
3.1.5 启动模式选择电路 |
3.1.6 存储电路 |
3.1.7 调试接口电路 |
3.2 电能采集系统电路设计 |
3.2.1 继电器驱动电路 |
3.2.2 采样计量电路 |
3.3 数据通信系统电路设计 |
3.3.1 485有线通信电路设计 |
3.3.2 无线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
3.4 环境数据监测系统电路设计 |
3.4.1 人员监测 |
3.4.2 温湿度监测 |
3.4.3 光照强度监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理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
4.1 软件设计 |
4.1.1 软件开发平台-KEILMDK |
4.1.2 软件设计流程 |
4.2 电能采集系统程序设计 |
4.2.1 主程序设计 |
4.2.2 电能计量算法 |
4.2.3 校表程序设计 |
4.3 数据通信系统程序设计 |
4.3.1 主程序设计 |
4.3.2 485有线通信程序设计 |
4.3.3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
4.3.4 红外通信程序设计 |
4.4 环境数据监测系统程序设计 |
4.4.1 主程序设计 |
4.4.2 环境数据监测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理系统的服务端设计 |
5.1 服务端系统解决方案 |
5.2 WEB端介绍 |
5.2.1 登录系统 |
5.2.2 首页页面 |
5.2.3 空调监控 |
5.2.4 照明/风扇监控 |
5.2.5 设备监控 |
5.2.6 查询统计 |
5.2.7 系统设置 |
5.3 微信端介绍 |
5.3.1 用户登录 |
5.3.2 教室查询 |
5.3.3 数据分析 |
5.3.4 自习课室查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管理系统的调试 |
6.1 系统调试方法及步骤 |
6.2 系统动态调试 |
6.2.1 电能采集 |
6.2.2 数据通信 |
6.2.3 环境数据监测 |
6.2.4 异常问题分析 |
6.3 管理系统现场调试 |
6.3.1 现场搭建产品应用环境 |
6.3.2 现场设备状态查验 |
6.3.3 管理系统调试及方案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硬件设计PCB板图 |
附录2 软件设计程序示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高校学生宿舍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与反思 ——以深港两地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
1.4.1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1.4.2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与流程 |
第二章 高校学生宿舍需求的认知和思考 |
2.1 高校学生宿舍相关基本要素的概述 |
2.1.1 高校学生对生活区的需求类型 |
2.1.2 学生生活区及宿舍的功能关系 |
2.1.3 学生宿舍建设标准的变化 |
2.2 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对高校学生宿舍的影响 |
2.2.1 西方高校学生宿舍发展历程及特点 |
2.2.2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发展历程及特点 |
2.2.3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现状及问题 |
2.3 相关建筑理论应用对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的影响 |
2.3.1 建筑心理学与高校学生宿舍 |
2.3.2 行为建筑学与高校学生宿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港两地高校学生宿舍的实地案例调研 |
3.1 调研的概况和说明 |
3.1.1 调研的对象 |
3.1.2 调研的内容 |
3.2 调研对象所在城市的地域背景和发展特点 |
3.2.1 地理环境 |
3.2.2 经济条件 |
3.2.3 教育背景 |
3.2.4 政策规范 |
3.3 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
3.3.1 深圳大学风槐斋学生宿舍 |
3.3.2 深圳大学乔相阁学生宿舍 |
3.3.3 深圳大学南区秋瑟、冬筑学生宿舍 |
3.4 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
3.5 南方科技大学湖畔书院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
3.6 深圳大学城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
3.6.1 深圳大学城北京大学燕园学生宿舍 |
3.6.2 深圳大学城哈尔滨工业大学荔园学生宿舍 |
3.7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
3.7.1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学生宿舍 |
3.7.2 香港中文大学伍宜孙书院学生宿舍 |
3.8 香港理工大学何文田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
3.9 两地高校宿舍案例调研的综合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学生宿舍居住状况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的概况和说明 |
4.1.1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
4.1.2 调查的内容 |
4.1.3 调查的方法 |
4.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4.2.1 前期搜集的居住条件基础信息 |
4.2.2 根据问卷整理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 调查的总结与思考 |
4.3.1 使用功能的布置问题 |
4.3.2 居住环境的认同问题 |
4.3.3 空间边界的划分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学生宿舍设计因素的总结 |
5.1 满足学生基本生活条件的设计因素总结 |
5.1.1 校园选址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
5.1.2 校园总体规划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
5.1.3 学生生活区规划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
5.1.4 宿舍单体建筑布局方式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
5.1.5 宿舍单体使用功能类型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
5.2 承担高校课外育人职责的设计因素总结 |
5.2.1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教育作用 |
5.2.2 建筑空间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教育作用 |
5.2.3 教育理念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教育作用 |
5.3 重视学生个人隐私的设计因素总结 |
5.3.1 降低接触面的设计改善措施 |
5.3.2 增强领域感的设计改善措施 |
5.3.3 利用消极空间的设计改善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来源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体系的完善 |
1.1.2. 教育观念的改善 |
1.1.3. 建筑学专业研究的提升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社会意义 |
1.2.2. 学术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特殊教育的安置模式 |
1.3.2. 特殊学生的定义与分类 |
1.3.3. 特殊学生的称谓 |
1.3.4. 特殊教育学校的定义与分类 |
1.4. 研究内容 |
1.4.1. 对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学生障碍特征的理论研究 |
1.4.2. 基于学生障碍特点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1.4.3. 对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空间的系统性设计要点研究 |
1.5. 研究现状 |
1.5.1. 作者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 |
1.5.2. 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研究 |
1.5.3. 特殊教育研究 |
1.5.4. 素质教育模式下普通中小学的研究 |
1.5.5. 国外相关研究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6.1. 国内首次系统完整的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理论 |
1.6.2. 调研分析三大类儿童的障碍特点及对空间需求,提出空间设计策略 |
1.6.3. 建立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 |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7.1. 工作契机 |
1.7.2. 比较研究的方法 |
1.7.3. 文献整理的方法 |
1.7.4. 实地调研的方法 |
1.7.5.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调研分析 |
2.1.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 |
2.1.1. 我国近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
2.1.2.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趋势 |
2.1.3.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动力 |
2.2. 盲校调研概述 |
2.2.1. 北京市盲人学校 |
2.2.2. 浙江省盲人学校 |
2.2.3. 上海市盲童学校 |
2.2.4. 南京市盲人学校 |
2.3. 聋校调研概述 |
2.3.1. 广州市聋人学校 |
2.3.2. 杭州市聋人学校 |
2.4. 培智学校调研概述 |
2.4.1.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 |
2.4.2.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 |
2.4.3.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 |
2.5. 其他及综合类学校调研概述 |
2.5.1. 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
2.5.2.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
2.5.3. 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
2.6. 国外特殊教育学校 |
2.6.1. 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
2.6.2. 德国艾希施泰特特殊教育中心 |
2.6.3. 美国羽毛河学院 |
2.7. 调研分析 |
2.7.1. 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
2.7.2. 选址及规模 |
2.7.3. 总平面布局 |
2.7.4. 功能用房 |
2.7.5. 教学设施 |
2.7.6. 细部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与对空间需求分析 |
3.1. 特殊儿童的感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
3.1.1. 障碍学生的感觉缺陷特点 |
3.1.2. 感觉统合失调 |
3.2. 特殊儿童的知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
3.2.1. 知觉能力不足 |
3.2.2. 抽象思维能力弱 |
3.2.3. 空间认知能力有限 |
3.3. 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特点 |
3.3.1. 语言和言语障碍 |
3.3.2. 过度情绪敏感 |
3.4. 特殊儿童的身体发展特征及行为特点 |
3.4.1. 障碍特点 |
3.4.2. 对空间需求分析 |
3.5. 行为需求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特殊行为的空间设计策略 |
4.1. 空间设计策略的原则 |
4.2. 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 |
4.2.1. 教学组织的小班化策略 |
4.2.2. 普通教学单元的综合化策略 |
4.2.3. 教学空间的开放化策略 |
4.2.4. 教学生活空间的一体化策略 |
4.2.5. 康复教室的灵活化 |
4.3. 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 |
4.3.1. 针对视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
4.3.2. 针对听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
4.3.3. 针对听力障碍的交流方式补偿 |
4.4. 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 |
4.4.1. 噪声干扰房间的分区布置 |
4.4.2. 空间节点干扰的优化处理 |
4.4.3. 视线干扰的遮挡处理 |
4.5. 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 |
4.5.1. 增加空间表征 |
4.5.2. 简化空间关系 |
4.5.3. 设置触感地图 |
4.5.4. 标识系统的直观化 |
4.6. 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 |
4.6.1. 校园总体布局有利于疏散防灾 |
4.6.2. 建筑通行与疏散的合理组织 |
4.6.3. 细部日常安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选址与总平面布局 |
5.1. 选址与规模 |
5.1.1. 选址原则 |
5.1.2. 用地条件 |
5.1.3. 校园规模与指标 |
5.1.4. 用地构成 |
5.2. 总平面布局 |
5.2.1. 布局原则 |
5.2.2. 布局要点 |
5.2.3. 建筑布局模式 |
5.2.4. 室外场地布局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用房设计 |
6.1. 功能用房的构成 |
6.1.1. 功能用房的分类 |
6.1.2. 功能用房的组成 |
6.1.3. 功能用房的设计模式 |
6.2. 教学用房 |
6.2.1. 盲校普通教室 |
6.2.2. 聋校普通教室 |
6.2.3. 培智学校普通教室 |
6.2.4. 计算机教室 |
6.2.5. 美工教室 |
6.2.6. 实验室 |
6.2.7. 律动教室 |
6.2.8. 声乐及乐器教室 |
6.2.9. 劳动教室 |
6.2.10. 生活技能训练教室 |
6.2.11. 情景教室 |
6.2.12. 直观教室 |
6.2.13. 教具制作室 |
6.2.14. 盲文制作室 |
6.2.15. 唱游教室 |
6.3. 康复用房 |
6.3.1. 康复课程的设置 |
6.3.2. 康复用房的种类 |
6.3.3. 体育康复训练室 |
6.3.4. 心理咨询室 |
6.3.5. 感觉统合训练室 |
6.3.6. 视功能训练室 |
6.3.7. 听力检测室 |
6.3.8. 智力检测室 |
6.3.9. 多感官训练室 |
6.3.10. 语言训练室 |
6.3.11. 引导式训练室 |
6.3.12. 水疗室 |
6.3.13. 定向行走训练室 |
6.4. 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 |
6.4.1. 阅览室 |
6.4.2. 宿舍 |
6.5. 体育场馆 |
6.5.1. 风雨操场 |
6.5.2. 专项场地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性化细节设计 |
7.1. 无障碍设计 |
7.1.1. 无障碍设计的范畴 |
7.1.2. 通行无障碍设计 |
7.1.3. 操作无障碍设计 |
7.1.4. 认知无障碍设计 |
7.2. 室内环境设计 |
7.2.1. 照明设计 |
7.2.2. 声环境控制 |
7.2.3. 通风采暖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 |
研究的创新性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学术着作 |
期刊文献 |
学位论文 |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的依附性研究 ——基于佛山市A、B、C三家行业协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行业协会的资源依赖理论研究 |
1.2.2 行业协会的行为逻辑研究 |
1.2.3 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研究 |
1.2.4 行业协会的依附性研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基本概念 |
2.1.1“行业协会” |
2.1.2“市场内生型” |
2.1.3“依附性”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源依赖理论 |
2.4 依附性的界定 |
3 行业协会的依附性评判 |
3.1 A行业协会 |
3.1.1 协会基本情况 |
3.1.2 评判A行业协会的依附性 |
3.2 B行业协会 |
3.2.1 协会基本情况 |
3.2.2 评判B行业协会的依附性 |
3.3 C行业协会 |
3.3.1 协会基本情况 |
3.3.2 评判C行业协会的依附性 |
3.4 A、B、C行业协会的依附性对比分析 |
4 行业协会的依附性原因分析 |
4.1 A行业协会的依附性原因分析 |
4.1.1 协会生存与政府的关系度 |
4.1.2 协会资源与政府的关系度 |
4.1.3 协会因素互动与政府的关系度 |
4.1.4 协会控制其他组织关系能力与政府的关系度 |
4.2 B行业协会的依附性原因分析 |
4.2.1 协会生存与政府的关系度 |
4.2.2 协会资源与政府的关系度 |
4.2.3 协会因素互动与政府的关系度 |
4.2.4 协会控制其他组织关系能力与政府的关系度 |
4.3 C行业协会的依附性原因分析 |
4.3.1 协会生存与政府的关系度 |
4.3.2 协会资源与政府的关系度 |
4.3.3 协会因素互动与政府的关系度 |
4.3.4 协会控制其他组织关系能力与政府的关系度 |
4.4 影响依附性的主要因素 |
4.4.1 行业协会经济收入影响 |
4.4.2 行业协会管理机制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5.3 发展建议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7)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现状与分析 |
二、研究主要论域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困难及解决措施 |
第一章 从“戏曲改革”到“全国戏剧观摩演出”:新中国舞台美术的初创时期(1949-1956) |
第一节 戏剧改革与院团建设 |
一、戏剧改革的方针与政策 |
二、院团组建与剧场建设 |
第二节 “戏改”中的戏曲舞台美术 |
一、戏曲舞台美术的争论 |
二、《十五贯》与《搜书院》 |
三、戏曲舞台美术的改革与尝试 |
第三节 “戏改”成果的检阅:全国戏曲会演 |
一、全国戏曲会演概述 |
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
三、演出作品与舞台美术评析 |
第四节 “专业化建设”中的话剧舞台美术 |
一、话剧舞台美术的功能与作用 |
二、《龙须沟》的成功演出 |
三、话剧舞台美术的初期探索 |
四、服装与化妆 |
第五节 “专业化建设”成果的展示:话剧观摩演出 |
一、全国话剧会演概述 |
二、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 |
三、演出作品与舞台美术评析 |
第六节 舞台美术教育 |
一、舞台美术专业发展的概述 |
二、舞台美术专业的设立 |
三、舞台美术专业的初期建设 |
第二章 中外戏剧交流:新中国舞台美术的学习与借鉴(1950-1965) |
第一节 中外戏剧演出与戏剧教育交流概况 |
一、中外戏剧交流与演出 |
二、戏剧教育合作及留学生工作 |
第二节 舞台美术留学生群体研究 |
一、列宾美术学院与德雷斯顿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 |
二、舞台美术专业留学生及回国后的工作情况 |
第三节 舞台美术专家与师资进修班 |
一、舞台美术专家:阿·维·雷科夫 |
二、舞台美术师资进修班 |
第四节 中外戏剧交流对新中国初期舞台美术的影响 |
一、新中国中外戏剧交流的历史评价 |
二、新中国中外戏剧交流的影响 |
第三章 从“双百方针”到“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新中国舞台美术的民族化发展(1957-1966) |
第一节 戏剧“民族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 |
二、广州会议与黄佐临的“漫谈‘戏剧观’” |
三、戏剧“民族化”与创建演剧的“中国学派” |
第二节 戏曲与话剧相互借鉴:舞台美术民族化探索 |
一、舞台美术“民族化”的讨论 |
二、《茶馆》与《蔡文姬》 |
三、一批优秀的舞台美术师及其作品 |
第三节 舞台技术与舞台管理的展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
一、《东方红》演出概述 |
二、舞台美术与舞台技术 |
三、舞台管理与演出呈现 |
第四节 现代戏曲的运动与舞台美术的发展走向 |
一、现代戏曲运动的概述 |
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
三、主要演出作品与舞台美术评析 |
结论 戏剧语境下的“十七年”:新中国舞台美术的思辨 |
一、新中国戏剧发展的综述 |
二、“十七年”舞台美术的思辨 |
附录 1 北京主要院团舞台美术作品档案(话剧、歌剧、舞剧/戏曲) |
附录 2 上海主要院团舞台美术作品档案(话剧、歌剧、舞剧/戏曲) |
附录 3 全国其他省市主要舞台美术档案(话剧、歌剧、舞剧/戏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件 |
(8)从灯具设计教学谈文化创意如何适应企业生产的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学术史回顾与研究范围 |
第一节、同类论文的比较 |
第二节、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一章:教学与企业的各自需求 |
1.1 |
1.1.1 教学与需求 |
1.1.2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
1.1.3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4 传统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现状 |
1.2 |
1.2.1 企业的需求 |
1.2.2 采访灯具企业丽比特区总的最初理想 |
1.2.3 灯具文化消费 |
1.2.4 高校与企业双方的需求正好是互补性的 |
1.3 |
1.3.1 文化创意管理咨询 |
1.3.2 视觉创意产业下的创意产品设计 |
1.3.3 视觉创意产业下的灯具情感体验 |
第二章:创意在实际市场中的现状 |
2.1 |
2.1.1 中国灯具之都——广东中山市古镇灯具市场现状 |
2.1.2 传统灯具产品企业的现状 |
2.1.3 远古时代灯具的艺术形式 |
2.1.4 灯具艺术发展的艺术性 |
2.1.5 文化创意产业是灯具制造业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2.2 产业环境分析 |
2.2.1 视觉创意产业下的产品设计产业的价值链 |
2.2.2 视觉创意产业设计的生命周期 |
2.2.3 视觉创意产业下的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附录资料1:古镇发展史:从灯饰出发向现代照明进军 |
附录资料02:国内灯饰行业数据分析 |
第三章 中央美院产品工作室与灯具企业丽比特合作 |
3.1 |
3.1.1 合作之初 |
3.1.2 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反映和困难 |
3.1.3. 校企合作中院校的考量 |
3.1.4. 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对策 |
3.2 |
3.2.1 校企深度合作的SWOT分析 |
3.2.2 优势分析(Strengths) |
3.2.3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3.2.4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3.2.5 挑战分析(Threats) |
3.3 |
3.3.1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快美院产品工作室教学改革和创新 |
3.3.2 加强美院产品工作室与丽比特之间的研究深入合作 |
3.4 |
3.4.1 灯具企业丽比特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的成果 |
3.4.2 丽比特和中央美院合作的优劣势 |
3.4.3 师生的设计是否适宜生产和市场 |
3.4.4 国内灯具艺术劳动产品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所面临的机遇 |
3.5 |
3.5.1 推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
3.5.2 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
3.5.3 科技合作模式 |
3.5.4 就业合作模式 |
附录资料03:国内高校的其他专业与企业合作文化创意产业之路 |
附录资料04:国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借鉴——德国学创新高校与企业的五种合作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书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 |
(9)轮胎厂公用工程节能综合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冬季采暖系统改造 |
1.1 方案选择 |
1.2 方案实施 |
1.2.1 选型计算 |
1.2.2 冷冻水泵变频循环控制 |
1.3 节能效果 |
2 PSA制氮机制氮周期自动控制 |
2.1 自动控制原理分析 |
2.2 控制实施 |
2.2.1 原理 |
2.2.2 注意事项 |
2.3 节约效果 |
3 厂房照明电节能改造 |
3.1 改造方案 |
3.2 控制方式 |
3.3 使用情况及节能效果 |
4 成型区照明灯改造 |
4.1 灯具选择 |
4.2 实施方案 |
4.3 改造效果 |
4.4 注意事项 |
5 低温水泵变频控制改造 |
5.1 控制原理 |
5.2 控制方案 |
5.3 节能效果 |
6 澡堂节水改造 |
6.1 改造方案 |
6.2 改造效果 |
7 结语 |
四、普通照明日光灯的改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D]. 李姣. 西南大学, 2020(01)
- [2]智慧教室节能用电系统设计与开发[D]. 李雷雷.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2)
- [3]高校学生宿舍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与反思 ——以深港两地高校为例[D]. 金纬. 深圳大学, 2019(01)
- [4]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翼.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5]王家诚 点亮光明 专访[J]. 葛慧颖. 军工文化, 2016(11)
- [6]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的依附性研究 ——基于佛山市A、B、C三家行业协会的分析[D]. 刘坤东. 暨南大学, 2016(02)
- [7]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1949-1966)[D]. 石昊. 上海戏剧学院, 2016(02)
- [8]从灯具设计教学谈文化创意如何适应企业生产的转换[D]. 梁嘉利.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9]轮胎厂公用工程节能综合改造[J]. 张淮峰,许德鹏. 轮胎工业, 2015(05)
- [10]教您如何搭建自己的电台室[J]. 聆听. 现代通信,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