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林学会会长梁兴全同志致辞

广东省林学会会长梁兴全同志致辞

一、广东省林学会理事长梁星权同志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覃鑫浩[1](2009)在《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文中提出森林是大自然演变中的产物,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构成的主体。由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地球表面的森林自然地貌遭到了巨大干扰和破坏,尤其在城市区域,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威胁。随着现代人们对森林功能的重新认识,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设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城市建设的热点。1、本文对城市林业生态圈的概念定义为:指以城市为中心,包括一定环城郊区内时空的、以人和森林群落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地表安全生态系统。2、本文以城市林业生态圈所涉及的有关城市林业环境因子为对象,对湘潭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湘潭市城市林业林地、林分、林种、绿化树种等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得出了湘潭市城市林业的现状,指出了目前湘潭市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3、对湘潭市城市环境分别从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及固体废弃物4方面进行了实地探测,得出了湘潭市当前环境因子逐指标,指出了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4、对湘潭市目前应用的53个主要城市森林树种分9个指标(抗污染能力、滞尘能力、放氧能力、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能力、生长势、观赏性和养护难易)进行了量化处理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5、提出了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在空间上由以下三部分构建:1)环城宽厚森林林带及绿地由近市区50km内丘陵区生态公益林及经济林、森林公园、农村居民区绿化点、农田防护林等构成。2)绿色通道及江河风光带(江河风光带、道路绿化带)。3)绿岛绿心:市内森林公园、工业园绿地、小区、学校绿化等。由此形成以树木为主体的大规模城市绿色生态圈,建成青山、森林、绿岛、碧水相连的景观廊带生态圈。6、以城市森林培育学与生态景观学、环境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分别对构成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的环城宽厚林带及绿地、绿色通道及江河风光带和绿岛绿心的构建具体技术措施开展了较系统地阐述。

陈世清[2](2007)在《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公益事业,国有林场作为林业建设的基本细胞,本应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骨干、示范与辐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林业照搬前苏联模式,以采掘业的思想指导林业生产经营,重采伐轻经营、重造林轻抚育、重产出轻投入,可采资源越来越少、森林资源质量逐步下降、经营效益严重滑坡、人力资源大量流失,国有林场相继陷入“两危”困境,有的甚至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致使国有林场不能胜任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迫切需要对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总结国有林场经营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为国有林场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促进国有林场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开展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森林经营理论,而且对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广东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采取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的分析方法,对广东国有林场经营变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综合生态学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管理学理论和森林经理理论提出了“和谐林场”理论。其要点是:①国有林场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它由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经济系统、林场社会系统耦合而成;②和谐林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建设的林场;③和谐林场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特征,以国有林场价值高、林场职工福利好、森林资源丰富为标志的现代国有林场;④和谐林场的关键是要求林场与社会、林场与环境以及林场自身达到和谐,即“和谐林场”必须以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为目的,在森林资源经营上,始终以维持与提高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为中心,在林场内部形成以森林经营方案执行反馈机制为核心的利益均衡机制和学习共享机制,促进林场干部职工形成同志式互助关系。(2)根据“和谐林场”理论,提出了国有林场经营分析的理论框架,即从经营主体、经营客体、经营理法、经营目标、经营手段与经营环境六个方面来认识国有林场的和谐程度。(3)应用“和谐林场”经营分析理论框架对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变迁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广东省国有林场存在职工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低、法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谋划与控制体系不健全、社会负担重等不和谐因素。(4)针对影响广东省国有林场和谐的因素,提出应从改革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理顺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林场产权制度、实行国有林场经营准入机制、推动森林认证、剥离国有林场社会职能、完善森林经理体系、完善国有林场治理结构、调整国有林场产业与产品结构以及加强国有林场文化建设等方面妥善处理不和谐的因素,以促进广东省国有林场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5)以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验证了“和谐林场理论”及其构建和谐林场策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6)对广东省九连山林场和谐建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和谐林场的总体思路。研究结果对该场构建和谐林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对广东省国有林场也有借鉴作用。

张蕾[3](2007)在《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依附于土地而繁衍的有生命的生物系统,必须保持其系统的可再生性,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它的需求。如何协调森林的可再生性和经济利用的可持续性,始终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理论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实施分类经营,是我国力图协调森林的可再生性和经济利用的可持续性,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功能利用,进行的积极探索。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营造用材林和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和国营林场;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着名的林业分工论;九十年代国家提出林业分类经营,并从林地区划入手,配套生态补偿政策的出台,到2002年基本完成了全国的森林分类区划,实现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地域上的界定。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同林业经营目的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前,全社会对林业的经济需求和生态需求处于双重高涨时期。进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对于认识人的经济行为,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经济学分析,从生产关系调整入手,完善林业分类经营思路和政策,对于促进我国林业又好有快发展,推动现代林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发展历程,针对中国林业分类经营现状,运用公共财政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资本经营理论、土地利用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入探讨了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了我国当前分类经营的主要政策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路径设计,系统阐述了分类经营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基础条件、经营主体分类、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重建,深入探讨了不同的产权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要求,林业分类经营模式及其保障措施等。同时阐述了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森林多功能利用之间的关系,力图澄清林业分类经营认识上的几个误区。本研究从林业发展特点、林业经营主体、政策措施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新西兰、美国、日本和英格兰林业分类经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讨了林业分类经营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提出借鉴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对广东、广西、福建、伊春四个不同类型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实证分析,为深入研究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

刘德良[4](2006)在《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查阅大量中外城市林业/森林研究文献、相关学科对城市植被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林业引进、发展的现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首次就城市、城市化与中外城市林业,中外城市林业产生和发展,中外城市林业的绿化实践,中外城市林业的人才培养,中外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中外城市林业的组织保障体系6个方面展开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中外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21世纪制约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3大瓶颈、探索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中外城市林业的比较研究,以世界的眼光,本文前瞻性的明确和阐明了中国城市林业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城市林业理论,特别是回答和解决了当前中国城市林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绿化实践、行政管理体制、法制法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措施:①理论研究上,探讨了制约21世纪中国特色城市林业建设的三大瓶颈,其中土地是中国特色城市林业发展的基础瓶颈;资金是推动中国特色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机制是中国特色城市林业高效有序运行的保证;提出了城市林业是一门横断学科的观点,因为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对象、范畴、层次、问题和关系的多学科特点和超越各单独学科范畴的特点来看,城市林业不是原有学科的水平交叉,而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与提高;②绿化实践上,探讨了加强和改进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5项对策:以规划为龙头,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带动高标准建设;依法治绿;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社会化兴绿的良好氛围;建绿与护绿并举;树立“近自然”森林和生态绿化的理念;③人才培养上,探讨了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高等教育体系,并对拟议中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2种对策;一是对风景园林专业进行“城市林业化”改造;二是直接创办城市林业本科教育,并借鉴欧美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课程结构体系;④科学研究上,提出了从5个方面加强和提高城市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主张,一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学中心;二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实验基地;三是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平台、开展重大研究项目的联合攻关;

哈申格日乐[5](2006)在《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城市森林绿地能够改善和缓解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确定北京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探讨了北京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以及对城市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为北京走出一条城市生态环境良好、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北京生态城市建设宏伟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北京19492005年城市化发展进程,并应用聚类分析法把北京城市化发展分四个阶段:19491985年是低速城市化发展阶段,19861993年是较快城市化发展阶段,19942000年是加速城市化发展阶段,2000年之后是发达城市化阶段。应用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1985年以前北京城市化发展,即低城市化阶段,可划分为19491965年为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19661974年为城市化倒退阶段,19751982年为恢复城市化阶段,19831985年为城市化发展前期阶段。在低速城市化阶段,北京城市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为54.2%,平均GDP为69.65亿元,平均人均GDP达到849元,平均恩格尔系数为56.9%(19781985年),居民生活刚刚达到温饱水平。但由于政策体制的多变,城市化发展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较快城市化阶段,北京城市化发展全面上升,但增加幅度较小,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达到61.9%,年均增加0.40%;平均GDP和平均人均GDP分别达到518.78亿元和5,078元,年均分别增长72.33亿元和755.14元;平均恩格尔系数达到52.4%,年均下降0.39%,居民生活达到全面温饱水平。在加速城市化阶段,北京城市各方面发展较快,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达到64.4%,均增长0.61%,平均GDP和平均人均GDP达到1,795.61亿元和16,558元,年均分别增长199.25亿元和1,742.7元;平均恩格尔系数降为43.2%,年均下降1.44%,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发达城市化阶段,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到71.6%,年均增加1.0%;平均GDP和平均人均GDP达到3,501.19亿元和30,773元,年均增长359.42亿元和2,883.75元;平均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3.5%,年均下降1.0%,居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北京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全面

谢守鑫[6](2006)在《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哲学思考与实践剖析》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在对国内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研究和实践动态进行综合叙述的基础上,比较深入系统地对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林学将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从本世纪开始,更对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概念、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与实践,为系统研究分类经营管理奠定了扎实基础。但从总体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多是从局部或单项问题出发进行孤立、片面地研究,特别缺乏对分类经营管理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少成果仅是过程或结果的一般性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归纳出一般规律,也因此影响了其指导实践作用的发挥。因此,作者提出必须对我国分类经营管理进行科学、全面探索,使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把各种现象和问题上升到哲学角度进行思考,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规律,用以指导全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实践。本研究立足于加快推进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从国情、林情出发,在对我国分类经营管理实践进行历史回顾和现实总结的基础上,以哲学的视角,应用对立统一和唯物辨证法、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对分类经营管理的要素和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并将各种要素归类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哲学范畴进行系统比较、协调,寻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和认识。论文分别在分类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和认识基础、分类经营管理的本质与外部特征、分类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与偶然现象、分类经营管理的整体属性与区域特征、分类经营管理的因果联系及其复杂性、分类经营管理的要素构成和经营管理方式、分类经营管理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等方面,提出了各个基本观点、现状诊断和实践活动,既有分类经营管理的认识论问题,又有分类经营管理的方法论问题;既回答为什么分类经营管理,又回答如何分类、以及分类后的控制管理。通过研究得出下列主要结论:森林资源本身的固有属性是分类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是分类经营管理的认识基础和基本条件;森林短缺和社会对森林的多元化需求是分类经营管理的根本动力;环境全球化等因素是分类经营管理的外在动力;分类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认识基础、根本动力和外在动力构成了我国分类经营管理的历史必然性,而我国林业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大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我国分类经营管理的现实必然性;由于资源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意识等的特殊性,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展分类经营管理具有偶然性;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要素构成可归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主体、经营管理方略三个方面,本质是经营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转变;推进我国分类经营管理既有各种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困难,必须把握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立足必然、关注普遍性,同时顾

孔庆云[7](2005)在《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文中提出生态脆弱区是在特定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长期综合作用形成的特殊区域。在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的今天,生态脆弱区环境条件已成为制约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鉴于生态脆弱性差异及其成因复杂,必须在充分分析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改善生态脆弱区环境。长期以来,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沿用一般管理方式,影响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稳定、健康发展。从社会、经济、环境多角度,运用社会、经济、系统、生态、森林资源管理、统计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对生态脆弱区进行系统性研究,探索分类管理方式,协调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降低区域生态脆弱性,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国内外生态脆弱性研究基础上,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麓森林边缘带生态脆弱区3个旗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福建省古田县为辅助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开展了生态脆弱性相关概念、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脆弱性与社会、经济、森林资源及其相关管理关系,区域管理主体——乡镇之间的生态脆弱性差异和分类、各主要类型的管理对策等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 (1)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性相关概念、评价指标、成因分析的研究。根据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生态脆弱性研究成果与方法,提出了生态脆弱性概念,建立了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针对试验区实际,采用系统诊断、定量分析方法,对区域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和成因分析,确定其生态脆弱性主要成因是:人口对环境和资源的胁迫力大、经济与气候不利、区域政策与管理协调性差。 (2)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与生态脆弱性关系研究。依据生态脆弱性定量分析结果和区域森林资源现状,进行生态脆弱性和森林资源关系分析,进一步阐明森林资源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表现在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组成、结构、分布特点等多方面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进而依据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提出了制定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和森林资源发展规划的设想。 (3)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在试验区森林资源经营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查明试验区森林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的22个问题,在系统诊断的基础上,确定出区域森林资源管理问题的根源,是缺乏长远规划、政策贯彻不力、林权证依法变更不及时、毁林现象普遍而查处不力、规划设计不科学等8个问题。 (4)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的研究。针对生态脆弱区特点、森林资源现状,从微观管理角度提出森林资源分区分类管理;依据生态脆弱性主要成因分析和区域森林资源管理主要存在问题,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提出试验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改革建议。同时提出:不同地区生态脆弱性成因的主导因子不同,同一地区有相似的

武刚[8](2002)在《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决策问题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包拓华[9](2001)在《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座谈会开幕词》文中指出

二、广东省林学会理事长梁星权同志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林学会理事长梁星权同志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综述
    1.1 关于城市林业生态圈定义的讨论
    1.2 城市林业生态圈的起源和发展
        1.2.1 林学、生态学科与城市科学的融合—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前奏
        1.2.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城市林业生态圈的雏形
        1.2.3 城市林业生态圈提出与发展
    1.3 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功能
        1.3.1 城市林业生态圈内co_2与o_2与平衡
        1.3.2 有害气体、尘埃在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平衡
        1.3.3 城市林业生态圈作为城市周边的生态屏障,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1.3.4 突破长久以来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
        1.3.5 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自然的、通达性强的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各种生活需求
    1.4 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的特点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2 湘潭市基本情况、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与内容
    2.1 湘潭市基本情况
        2.1.1 湘潭市自然概况
        2.1.2 湘潭市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3.1 湘潭市生态环境分析方法及内容
        2.3.2 湘潭市城市林业现状调查研究方法与内容
3 湘潭市城市环境与城市林业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湘潭市城市环境质量现状
        3.1.1 大气环境
        3.1.2 水环境
        3.1.3 声环境
        3.1.4 固体废弃物
    3.2 湘潭市城市林业现状及分析
        3.2.1 城市森林资源现状
        3.2.2 城市林地林分构成
        3.2.3 城市森林种类的构成
        3.2.4 湘潭市各类绿地分类情况
        3.2.5 湘潭市典型绿化树种综合特性调查
    3.3 湘潭市的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3.3.1 湘潭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优势
        3.3.2 湘潭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问题
4 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应用树种综合评价
    4.1 绿化树种的评价方法
        4.1.1 绿化树种的评价指标
        4.1.2 绿化树种的数量化评价方法
    4.2 树种选择评价结果
5 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的构建
    5.1 指导思想与城市发展目标
        5.1.1 指导思想
        5.1.2 总体原则
    5.2 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具体规划
        5.2.1 环城宽厚森林林带及绿地构建
        5.2.1.1 点的绿化构建
        5.2.1.2 线的绿化构建
        5.2.1.3 面的绿化规划
        5.2.2 绿色通道及江河风光带城市林业构建
        5.2.2.1 应用现状
        5.2.2.2 存在的问题
        5.2.2.3 绿色通道树种的选择原则
        5.2.3 绿岛绿心
        5.2.3.1 森林公园
        5.2.3.2 小区绿化
        5.2.3.3 工业园区的森林营造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有林场经营研究现状与展望
        1.2.1 基本概念
        1.2.2 森林经营理论研究
        1.2.3 森林认证
        1.2.4 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研究
        1.2.5 国有林场发展阶段研究
        1.2.6 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展望
    1.3 本研究概述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和谐林场经营理论框架
    2.1 和谐林场经营理论的思想根源
        2.1.1 和谐思想的精神实质
        2.1.2 当代和谐思想的探索
    2.2 和谐林场理论的基本构架
        2.2.1 和谐林场建设的时代背景
        2.2.2 和谐林场的理论基础
        2.2.3 和谐林场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标志
        2.2.4 和谐林场理论的基本构架
    2.3 和谐林场经营分析理论框架
        2.3.1 和谐林场是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综合性的统一
        2.3.2 应用耗散结构和自组织原理优化和谐林场路径
        2.3.3 和谐林场经营分析理论框架
    2.4 小结
3 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变迁研究
    3.1 广东省概况
        3.1.1 广东省自然条件
        3.1.2 广东省社会经济条件
    3.2 广东省国有林场发展沿革
        3.2.1 广东省国有林场的产生与发展
        3.2.2 广东省国有林场现状
        3.2.3 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发展阶段
    3.3 国有林场经营系统变迁
        3.3.1 国有林场经营主体变迁
        3.3.2 国有林场经营客体变化
        3.3.3 国有林场经营目标变化
        3.3.4 国有林场经营理法变化
        3.3.5 国有林场经营手段变化
    3.4 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环境变迁研究
        3.4.1 国有林场经营政策法律环境变化
        3.4.2 国有林场经营经济环境变化
        3.4.3 国有林场经营技术环境变化
    3.5 小结
4 广东省和谐林场建设策略
    4.1 影响广东省国有林场和谐的主要因素
        4.1.1 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不顺
        4.1.2 国有林场经营机制不活
        4.1.3 国有林场法制建设滞后
        4.1.4 谋划与控制体系不健全
        4.1.5 国有林场社会负担重
        4.1.6 职工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低
    4.2 和谐林场建设对策
        4.2.1 转换国有林场经营机制
        4.2.2 调整国有林场产品与产业结构
        4.2.3 完善国有林场森林经理体系
        4.2.4 加强国有林场文化建设
        4.2.5 完善国有林场治理结构
    4.3 和谐林场建设政策建议
        4.3.1 改革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
        4.3.2 加强国有林场法制建设
        4.3.3 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4.3.4 建立国有林场现代产权制度
        4.3.5 实行国有林场经营准入制度
        4.3.6 积极推动森林经营认证
        4.3.7 剥离国有林场社会职能
    4.4 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自然资源概况
        5.1.3 社会经济条件
        5.1.4 林场交通条件与基本建设
        5.1.5 经营发展历史
    5.2 九连山林场经营和谐性分析
        5.2.1 经营环境分析
        5.2.2 经营系统分析
    5.3 和谐林场建设思路
        5.3.1 营造和谐林场建设的宏观环境
        5.3.2 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文化建设
        5.3.3 创新经营模式,推动和谐林场建设
        5.3.4 用现代森林经理理论组织和谐林场建设
        5.3.5 用现代科技支撑和谐林场建设
        5.3.6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有林场自我发展能力
        5.3.7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国有林场素质
    5.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之处
    6.3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
        1.1.2 多种所有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1.1.3 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需求的变化
        1.1.4 国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重点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共财政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1.3 制度变迁理论
        2.1.4 资本经营理论
        2.1.5 土地利用理论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7 “看不见的手”原理
    2.2 林业分类经营的基本内涵
        2.2.1 林业分类经营的涵义
        2.2.2 林业分类经营的实质
        2.2.3 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的关系
        2.2.4 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多功能利用的关系
3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实践探索
    3.1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发展历程
        3.1.1 萌芽阶段
        3.1.2 从理论到实践阶段
        3.1.3 试点探索阶段
        3.1.4 全面推广阶段
    3.2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特点
        3.2.1 坚持统筹兼顾,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3.2.2 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金
        3.2.3 坚持方便管理,适当集中连片,合理划分林种
        3.2.4 倡导自愿性,尊重林业产权,注重维护群众利益
        3.2.5 坚持系统性,政策法规配套,强化管理监督
    3.3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主要政策
        3.3.1 公益林划分政策
        3.3.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3.3.3 公益林经营管理政策
        3.3.4 商品林经营管理政策
    3.4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4.1 缺乏对分类经营主体的制度设计
        3.4.2 林业分类经营实践中重“分类”轻“经营”
        3.4.3 重视政府投入,忽视经营机制建立
        3.4.4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3.4.5 林业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4 林业分类经营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4.1 分类经营实现了土地分工,获得了双重效益——新西兰
        4.1.1 分类经营提出的背景
        4.1.2 分类经营的实施情况
        4.1.3 分类经营政策调整与管理体制改革
    4.2 分类经营形成三类林的经营机制——美国
        4.2.1 森林类型及经营特点
        4.2.2 政策扶持
    4.3 分类经营实现了国家投资和私人投资的利益最大化——日本
        4.3.1 森林类型
        4.3.2 分类经营特点及政策扶持
    4.4 林地补助金制度推动了分类经营—英格兰
        4.4.1 主要内容
        4.4.2 突出特点
    4.5 对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启示
        4.5.1 林业分类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5.2 从国情林情出发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4.5.3 分层次进行林业分类经营
        4.5.4 实行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
        4.5.5 生态林经营以政府投资为主
        4.5.6 培育不同的林业经营主体
        4.5.7 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
5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5.1 林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植树造林动员难
        5.1.2 资源保护难
        5.1.3 科技推广难
        5.1.4 产业发展难
        5.1.5 林农和林业职工增收难
    5.2 林业经营问题的根源分析
        5.2.1 林业经营管理仍以计划经济思想占主导
        5.2.2 森林经营处于粗放型经营发展模式
        5.2.3 土地分类利用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
        5.2.4 政府投资导向不明,未充分调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5.2.5 两类林经营主体的经营机制不活
    5.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5.3.1 满足社会对林业物质产品的需求
        5.3.2 满足社会对林业生态产品的需求
        5.3.3 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5.3.4 适应国家公共财政改革
        5.3.5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5.4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地位
        5.4.1 林业分类经营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制度
        5.4.2 林业分类经营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
        5.4.3 林业分类经营是调动人的创造力的基础保障
    5.5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作用
        5.5.1 有利于优化配置林业生产要素
        5.5.2 有利于政府和社会投资的区别使用
        5.5.3 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双重需求
        5.5.4 有利于实现林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
6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路径设计
    6.1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总体思路
        6.1.1 坚持科学发展观
        6.1.2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1.3 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6.2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基本原则
        6.2.1 有利于发挥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6.2.2 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6.2.3 有利于发挥森林主导功能最大化
        6.2.4 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6.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基础——森林分类
        6.3.1 森林经营思想转变
        6.3.2 森林分类的依据
        6.3.3 森林分类的原则
        6.3.4 森林分类区划
    6.4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关键——经营主体分类
        6.4.1 经营主体分类的目的
        6.4.2 经营主体分类的依据
        6.4.3 经营主体分类
    6.5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体制经营机制重建
        6.5.1 培育林业经营主体
        6.5.2 放活林地经营权
        6.5.3 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6.5.4 创新分类经营机制
        6.5.5 减轻林业税费负担
        6.5.6 实行林业资源分类管理制度
        6.5.7 积极推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7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保障机制
    7.1 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7.2 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改革
    7.3 深化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7.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7.5 建立森林生态服务有偿使用制度
    7.6 实行林政资源分类管理制度改革
    7.7 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 实证分析
    8.1 国有民营主体的培育——伊春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8.1.1 改革背景
        8.1.2 主要做法
        8.1.3 改革的成效
        8.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8.1.5 启示
    8.2 民有民营主体的培育——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8.2.1 历史必然性
        8.2.2 主要做法
        8.2.3 改革的成效
        8.2.4 启示
    8.3 建立多渠道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公益林——广东
        8.3.1 主要做法
        8.3.2 林业分类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8.3.3 启示
    8.4 多种非公有制主体经营商品林——广西
        8.4.1 速丰林建设基本情况
        8.4.2 发展速丰林的主要做法
        8.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8.4.4 启示
    8.5 小结
        8.5.1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8.5.2 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8.5.3 调整和改革不适应商品林发展的政策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在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协调经济和生态功能,必须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9.1.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9.1.3 林业分类经营的本质要求是围绕经营主体进行制度创新
        9.1.4 实施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产权制度安排
        9.1.5 生态公益林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生态公益林经营难以从市场上获得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必须依靠公共财政支持
        9.1.6 国家应当按照资本经营的要求,满足商品林业经营主体的市场条件
        9.1.7 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国家和私人利益主体两条途径,推进制度变迁
        9.1.8 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分类经营的目标要求
        9.1.9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建设现代林业的根本途径
        9.1.10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林业分类经营是保障林业发展,有效满足人们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的根本举措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1.2.1 关于中外
        1.2.2 关于城市林业
        1.2.3 关于比较研究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背景说明
        1.4.1 当前中国城市林业建设的宏观背景
        1.4.2 当前中国整体发展在世界大国中的地位
2 城市、城市化和中外城市林业
    2.1 城市与城市发展
        2.1.1 城市的概念、城市要素和城市功能
        2.1.2 国内外城市标准和统计口径的界定
        2.1.3 城市的发展
    2.2 中外城市化进程分析
        2.2.1 世界城市化进程分析
        2.2.2 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2.2.3 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
    2.3 城市化的负效应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2.3.1 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的环境公害事件
        2.3.2 中国的城市生态问题
        2.3.3 城市问题的生态学探讨
    2.4 城市化与中外城市林业
        2.4.1 城市化及其负效应是城市林业产生与发展的宏观背景
        2.4.2 城市森林是改善和缓解“城市病”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2.5 本章小结
3 中外城市林业的产生与发展
    3.1 北美城市林业的起源与发展
        3.1.1 时代背景
        3.1.2 直接动力
        3.1.3 北美城市林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3.1.4 北美城市林业发展大事记
        3.1.5 北美城市林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3.2 其它发达国家城市林业概念的引进与发展
        3.2.1 欧洲
        3.2.2 日本
        3.2.3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历程
        3.2.4 其它国家
    3.3 发展中国家城市林业思想的引进与发展
        3.3.1 马来西亚
        3.3.2 菲律宾
        3.3.3 其它
    3.4 中国城市林业思想的引进与发展
        3.4.1 中国城市林业发展大事记
        3.4.2 中国城市林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3.5 本章小结
4 中外城市林业实践的比较研究
    4.1 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实践
        4.1.1 美国城市森林的现状与问题
        4.1.2 英国的城市森林
        4.1.3 俄罗斯的城市森林
        4.1.4 日本
        4.1.5 澳大利亚的城市绿化建设
        4.1.6 其他国家
    4.2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绿化实践
        4.2.1 进程
        4.2.2 典型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
    4.3 中外城市森林绿化实践的比较研究
        4.3.1 绿地建设标准(指标)低
        4.3.2 城市森林绿地的系统性差
        4.3.3 城市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
    4.4 启示与对策
        4.4.1 当前中国城市绿化实践建设的评价
        4.4.2 对策
    4.5 本章小结
5 中外城市林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5.1 北美(美国)
        5.1.1 概述
        5.1.2 城市林业教育
        5.1.3 城市林业技术培训
    5.2 欧洲城市林业高等教育
        5.2.1 概况
        5.2.2 欧洲城市林业教育发展
        5.2.3 城市林业教育的规模和地位
        5.2.4 多学科方法
        5.2.5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5.2.6 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5.3 其它国家
    5.4 我国城市林业人才培养
        5.4.1 城市林业高等教育
        5.4.2 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城市林业教育
        5.4.3 其它技术培训
    5.5 中外城市林业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5.5.1 学历教育比较研究
        5.5.2 非学历教育比较研究
    5.6 启示与对策
        5.6.1 启示
        5.6.2 对策
    5.7 本章小结
6 中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研究
    6.1 国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
        6.1.1 重要学者及主要理论建树
        6.1.2 典型研究机构与项目
    6.2 中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
        6.2.1 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
        6.2.2 主要研究机构简介
        6.2.3 主要研究项目简介
    6.3 中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研究
        6.3.1 研究规范性
        6.3.2 研究系统性
        6.3.3 研究方法与手段
        6.3.4 研究内容
    6.4 启示与对策
        6.4.1 未来中国特色城市林业研究的方向
        6.4.2 启示与对策
    6.5 本章小结
7 中外城市林业组织保障体系的比较研究
    7.1 行政管理体制
        7.1.1 国外典型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
        7.1.2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
        7.1.3 比较研究
    7.2 法制法规建设
        7.2.1 国外典型国家
        7.2.2 中国
        7.2.3 比较研究
    7.3 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体系
        7.3.1 行业和专业协会
        7.3.2 自愿者组织和民间团体
        7.3.3 市民
        7.3.4 比较研究
    7.4 启示与对策
        7.4.1 组建新型的中国城市林业管理机构
        7.4.2 制订《城市林业管理条例》
        7.4.3 树立全社会办绿兴绿的良好社会风尚
    7.5 本章小结
8 启示与对策——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建设
    8.1 中外城市林业学科地位探讨
        8.1.1 中外对城市林业概念的理解
        8.1.2 国外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
        8.1.3 中国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争议
        8.1.4 城市林业学科地位的解读
    8.2 土地、资金与机制——制约21 世纪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瓶颈
        8.2.1 土地——城市林业发展的基础
        8.2.2 资金——推动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
        8.2.3 机制——城市林业高效有序运行的保证
        8.2.4 讨论
    8.3 探索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
        8.3.1 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平台,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城市森林
        8.3.2 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8.3.3 建设高效有序的中国特色城市林业组织保障体系
        8.3.4 园林与城市林业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8.4 结论与讨论
        8.4.1 结论
        8.4.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5)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1.1 城市的定义
        1.1.2 城市的发展
    1.2 城市化的发展
        1.2.1 城市化发展研究
        1.2.1.1 世界城市化发展
        1.2.1.2 中国城市化发展
        1.2.2 城市化发展趋势
    1.3 城市林业的产生与发展
        1.3.1 国外城市林业的产生与发展
        1.3.2 国内城市林业的引入与发展
        1.3.3 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内涵
    1.4 城市林业研究
        1.4.1 城市林业的社会基础性研究
        1.4.1.1 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历史渊源
        1.4.1.2 公众对城市森林经营的反映与评价
        1.4.2 城市森林的功能效益研究
        1.4.2.1 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
        1.4.2.2 城市森林的社会效益
        1.4.2.3 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
        1.4.3 城市森林的建植模式研究
        1.4.3.1 城市森林植物的选择
        1.4.3.2 城市森林的生境
        1.4.3.3 城市森林的结构类型
        1.4.3.4 城市森林的调查与评估
        1.4.3.5 城市森林的规划设计
        1.4.4 城市森林的经营与管护研究
        1.4.4.1 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
        1.4.4.2 城市森林的法规和管理体制
    1.5 城市森林的发展趋势
        1.5.1 突破城市建成区范围,向城市郊区扩展,辐射城市周边地区
        1.5.2 追求城市森林布局与结构的自然化,实现城市与森林的完美融合
        1.5.3 注重林水结合,发挥水体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1.5.4 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环境需求
        1.5.5 塑造城市文脉,升华民族城市森林文化
2 研究地区概况和技术路线
    2.1 北京市自然经济社会背景
        2.1.1 自然条件概况
        2.1.1.1 地理位置
        2.1.1.2 地形地貌
        2.1.1.3 气候气象
        2.1.1.4 土壤
        2.1.1.5 植被资源
        2.1.1.6 水系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2.1 经济发展
        2.1.2.2 人口与教育发展
        2.1.3 风景旅游概况
    2.2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2.2.1 研究意义
        2.2.2 研究内容
        2.2.2.1 北京市城市化发展研究
        2.2.2.2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2.2.2.3 北京城市森林绿化建设研究
        2.2.2.4 北京市绿化建设树种生态分析
        2.2.3 研究技术路线及分析软件
        2.2.3.1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2.2.3.2 主要统计分析软件
3 北京城市化发展研究
    3.1 引言
    3.2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3.2.1 主要指标法
        3.2.1.1 土地利用指标
        3.2.1.2 人口比例指标
        3.2.2 复合指标法
        3.2.2.1 四项指标模型
        3.2.2.2 城市成长力系数
        3.2.2.3 城市度
        3.2.3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3.3 北京市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人口城市化指标
        3.3.2 经济城市化指标
        3.3.3 社会城市化指标
    3.4 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分析
        3.4.1 人口城市化发展分析
        3.4.1.1 总量规模变化
        3.4.1.2 比重结构变化
        3.4.1.3 变动系数变化
        3.4.1.4 空间指标变化
        3.4.2 经济城市化发展分析
        3.4.2.1 经济总量变化
        3.4.2.2 比重结构变化
        3.4.2.3 经济效益变化
        3.4.3 社会城市化发展分析
        3.4.3.1 城市共用事业变化
        3.4.3.2 居民生活基本情况变化
        3.4.3.3 城市化与人力资源
        3.4.4 城市化发展比较分析
        3.4.4.1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3.4.4.2 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3.4.5 城市化发展综合分析
        3.4.5.1 熵值法
        3.4.5.2 主成分分析法
        3.4.5.3 熵值法与主成分分析法比较分析
    3.5 小结
4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北京城市环境变化研究
        4.2.1 城市大气环境
        4.2.1.1 城市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
        4.2.1.2 城市大气环境变化
        4.2.1.3 其它大气污染状况
        4.2.2 城市气候环境
        4.2.2.1 城市气温变化
        4.2.2.2 日照时数变化
        4.2.2.3 风速变化
        4.2.2.4 降水量变化
        4.2.3 城市水环境
        4.2.3.1 水资源变化
        4.2.3.2 用水构成变化
        4.2.3.3 水环境质量变化
        4.2.4 城市噪声环境
        4.2.4.1 城市交通噪声
        4.2.4.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4.2.5 城市土壤环境
        4.2.5.1 土壤采样样点
        4.2.5.2 土壤采样方法
        4.2.5.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2.5.4 北京城市土壤的理化性质
    4.3 小结
5 北京城市绿化建设研究
    5.1 引言
    5.2 北京城市绿化发展状况
        5.2.1 北京郊区森林发展变化
        5.2.1.1 森林资源调查历史
        5.2.1.1.1 解放前阶段
        5.2.1.1.2 建国后阶段
        5.2.1.2 土地利用变化
        5.2.1.3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分析
        5.2.1.3.1 林业用地资源变化
        5.2.1.3.2 森林资源变化
        5.2.1.3.3 林分资源变化
        5.2.1.3.4 林分质量分析
        5.2.1.3.5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5.2.2 北京建成区绿化变化
        5.2.2.1 城市绿化调查
        5.2.2.2 城市绿化调查分析
        5.2.2.2.1 城市绿化面积调查
        5.2.2.2.2 城市绿化实有树木总量调查
        5.2.2.2.3 城市绿化树种种类调查
        5.2.2.2.4 不同功能区绿化树种分析
    5.3 小结
        5.3.1 郊区城市森林绿化变化
        5.3.2 建成区绿化变化
6 北京城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研究
    6.1 大气污染与树种抗性分析
        6.1.1 大气污染对城市绿化植物的影响
        6.1.2 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
        6.1.2.1 净化大气,提高空气质量
        6.1.2.2 调节气候
        6.1.2.3 净化水体,涵养水源
        6.1.2.4 降低噪声
        6.1.2.5 净化土壤
        6.1.2.6 减少放射性污染
        6.1.3 城市绿化树种对不同污染物的抗性能力分析
        6.1.3.1 抗SO_2的树种选择
        6.1.3.2 抗Cl_2的树种选择
        6.1.3.3 抗NO_x的树种选择
        6.1.3.4 抗氟化物的树种选择
        6.1.3.5 抗烟灰、粉尘的树种选择
        6.1.3.6 抗O_3、NH_3、烯烃的树种选择
    6.2 北京市实有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1 建成区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1.1 建成区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1.2 建成区不同功能绿地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1.2.1 公共绿地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1.2.2 道路绿地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1.2.3 居住绿地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1.2.4 单位附属绿地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1.2.5 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1.2.6 生产绿地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2 北京郊区森林树种生态功能分析
        6.2.3 北京城市森林绿地绿化树种生态功能比较分析
    6.3 小结
        6.3.1 抗污染树种选择
        6.3.2 北京实有树种的生态功能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6)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哲学思考与实践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1.2.3 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方法
2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和认识基础
    2.1 森林资源及其管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认识
    2.2 森林资源及其管理客观规律与分类经营管理
        2.2.1 森林的多样性与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关系
        2.2.2 森林的多效性与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关系
    2.3 人的主观认识与分类经营管理
        2.3.1 认识的局限性和阶段性
        2.3.2 认识的反作用及其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2.4 新时期条件下的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方式
        2.4.1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和特点
        2.4.2 我国林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2.4.3 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5 我国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2.5.1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2.5.2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小结
3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与偶然现象
    3.1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必然性
        3.1.1 冲突是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内在原因
        3.1.2 环境全球化是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外在原因
        3.1.3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历史必然性
        3.1.4 我国开展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现实必然性
    3.2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偶然性
        3.2.1 认识的偶然性
        3.2.2 突变的偶然性
        3.2.3 不同资源概念产生的偶然性
    小结
4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生态哲学观
    4.1 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经营管理
    4.2 生态哲学观是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哲学依据
        4.2.1 中国古代哲学与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
        4.2.2 现代生态哲学与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
    4.3 生态危机与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
    4.4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4.1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普遍性
        4.4.2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小结
5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整体属性和区域特征
    5.1 全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整体布局
        5.1.1 四大功能区
        5.1.2 九大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区
    5.2 区域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分布格局
        5.2.1 生态公益林的需求类型与分布格局
        5.2.2 商品林的需求类型与分布格局
    5.3 全国分类经营管理与区域分类经营管理的关系
        5.3.1 哲学基础
        5.3.2 指导思想
        5.3.3 基本原则
        5.3.4 主要依据
        5.3.5 指标体系与技术标准及方法
    小结
6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主、客体要素剖析
    6.1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要素构成
    6.2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中的主要客体分析
        6.2.1 商品林指标体系与技术标准
        6.2.2 生态公益林指标体系与技术标准
    6.3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主体分析
        6.3.1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6.3.2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主体能动性
    6.4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方式和经营管理制度
        6.4.1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方式
        6.4.2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
    小结
7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7.1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面临的困难
        7.1.1 分类经营管理认识不一
        7.1.2 林业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7.1.3 管理方法手段落后
        7.1.4 林业基础数表缺乏、陈旧
        7.1.5 法制建设滞后
        7.1.6 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7.1.7 资金缺乏、渠道不畅
    7.2 保障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开展的条件和措施
        7.2.1 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及信息系统建设
        7.2.2 森林质量与效益的评估
        7.2.3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其他措施和条件
    小结
8 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本质与外部特征
    8.1 生态公益林的本质和外部特征
        8.1.1 生态公益林经营的特点
        8.1.2 生态公益林经营的组织
        8.1.3 生态公益林经营的保障措施
        8.1.4 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问题
    8.2 商品林的本质和外部特征
        8.2.1 商品林的现状
        8.2.2 商品林组织经营的原则与依据
        8.2.3 商品林组织经营的前提
        8.2.4 商品林资产运营
        8.2.5 建立商品林森林经理体系
        8.2.6 经营主体、分配方式和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8.2.7 商品林宏观管理
    8.3 森林经营方案
        8.3.1 生态公益林经营方案编制
        8.3.2 商品林经营方案编制
        8.3.3 经营方案执行评估
    小结
9 实例验证:临安市森林资源分区分类试验
    9.1 临安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9.1.1 自然地理
        9.1.2 社会经济
        9.1.3 森林经营与保护
    9.2 临安市森林资源概况
    9.3 临安市森林资源分类区划模拟
        9.3.1 模拟方法与结果
        9.3.2 模拟结果分析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附表一、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区(亚区)范围及森林生态系统主体功能
附表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类型生态重要性指标群等级划分
附表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类型生态敏感性指标群等级划分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7)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生态脆弱区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与重点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方案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6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2.6.1 生态学理论
        2.6.2 森林资源管理理论
        2.6.3 森林资源管理基本原理
    2.7 试验区的选择
        2.7.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2.7.2 社会与经济概况
        2.7.3 植被状况
        2.7.4 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3 试验区的评价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
    3.2 试验区生态脆弱性判定
    3.3 试验区生态脆弱特点分析
        3.3.1 景观特征分析
        3.3.2 干扰程度分析
        3.3.3 生态脆弱特点
    3.4 试验区森林资源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3.5 小结
4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4.2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4.2.2 现实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础分析
        4.2.3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2.4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的建立方法
    4.3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4.4 小结
5 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麓生态脆弱性研究
    5.1 生态脆弱性成因因子调查
    5.2 生态脆弱性成因主导因子关系分析
        5.2.1 方法、目的和意义
        5.2.2 生态脆弱性系统诊断
        5.2.3 因子划分层次
        5.2.4 计算因子影响域和影响强度
        5.2.5 生态脆弱性系统诊断因子层次结构分析
        5.2.6 生态脆弱性系统诊断根因子分析
        5.2.7 生态脆弱性系统诊断因子关系分析
    5.3 生态脆弱性评价与生态脆弱类型划分
        5.3.1 主成分分析的一般原理
        5.3.2 生态脆弱性主成分分析
    5.4 生态脆弱类型分区特点
    5.5 生态脆弱区成因分析
    5.6 生态脆弱区典型调查分析
    5.7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
    5.8 小结
6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间耦合分析
    6.1 森林资源与环境
        6.1.1 森林覆被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6.1.2 人均森林资源与水土流失面积率的关系
        6.1.3 坡地(坡度≥16°)森林覆被率与水土流失面积率的关系
        6.1.4 林分平均郁闭度与水土流失面积率的关系
    6.2 森林资源与经济
    6.3 人口与环境
    6.4 环境因子间
        6.4.1 水土流失与生态脆弱性关系
        6.4.2 耕地占总土地面积%与生态脆弱性关系
        6.4.3 植被保护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6.4.4 年均湿润度与生态脆弱性关系
        6.4.5 林地、耕地与湿润度的关系
    6.5 小结
7 生态脆弱性与森林资源间关系分析
    7.1 森林资源数量与生态脆弱性间关系
        7.1.1 森林覆被率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1.2 疏林地、灌木林地资源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1.3 人均森林资源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1.4 林业用地面积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2 森林资源质量与生态脆弱性间关系
        7.2.1 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与生态脆弱性关系
        7.2.2 林分平均郁闭度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3 森林资源组成、结构与生态脆弱性间关系
        7.3.1 森林资源树种组成结构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3.2 林分平均年龄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4 森林资源区域分布特点与生态脆弱性间关系
        7.4.1 坡地森资源数量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4.2 坡地森林资源分布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4.3 森林资源主要组成树种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
    7.5 小结
8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分析
    8.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系统诊断及解决对策
        8.1.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问题调查与系统诊断分析
        8.1.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诊断因子层次结构
        8.1.3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主要存在问题系统诊断根因子分析
        8.1.4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内在关系分析
        8.1.5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8.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8.2.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目标的差异性
        8.2.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8.3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8.4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要素分析
    8.4 小结
9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9.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的确立依据
        9.1.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和社会需求分析
        9.1.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
        9.1.3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宏观决策与调控
    9.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分区管理
        9.2.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分区管理的差异性分析
        9.2.2 森林资源管理类型
    9.3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分区管理技术与措施
        9.3.1 严重生态脆弱区
        9.3.2 强度生态脆弱区
        9.3.3 中度生态脆弱区
        9.3.4 轻度生态脆弱区
        9.3.5 生态良好区
    9.4 生态脆弱区分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建议
        9.4.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现实
        9.4.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建议
    9.5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目标成效分析
    9.6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决策问题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1 决策科学概述
        1.1.1 决策概念
        1.1.2 决策人与决策机制
        1.1.3 理性: 基本价值观与逻辑
        1.1.4 偏好与效用
        1.1.5 信息
        1.1.6 方案、解与选择
    1.2 新形势下的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及其决策问题
        1.2.1 基本概念
        1.2.2 一般系统论
        1.2.3 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决策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的讨论
        1.3.3 技术路线
2 现代森林资源管理与区域形成理论
    2.1 现代森林资源管理综述
        2.1.1 林业进化─—森林资源管理的演变
        2.1.2 比较林业
        2.1.3 我国的森林资源管理
    2.2 区域形成的探讨
        2.2.1 区域形成的本质
        2.2.2 区域形成
        2.2.3 四川青衣江流域分析
3 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机制分析
    3.1 决策机制问题
    3.2 机制分析基础
    3.3 区域系统行为分析
        3.3.1 区域系统
        3.3.2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
        3.3.3 PRED 模型
        3.3.4 区域发展行为分析
    3.4 决策机制分析
        3.4.1 组织体系
        3.4.2 管理问题分析
        3.4.3 利益分析
        3.4.4 对策分析
        3.4.5 区域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对策分析
4 经营决策
    4.1 分类经营概述
    4.2 林业企业及其经营环境
        4.2.1 林业企业与林业市场
        4.2.2 商品林经营环境分析
    4.3 林业企业经营决策分析
        4.3.1 层次与决策
        4.3.2 林业企业战略决策
        4.3.3 林业企业战术决策
5 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LFRMDSS)
    5.1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5.1.1 起源与概念
        5.1.2 结构与相关技术
        5.1.3 支持模式
        5.1.4 开发者、用户与开发策略
    5.2 LFRMDSS 框架
        5.2.1 LFRMDSS 的提出
        5.2.2 LFRMDSS 研究框架
        5.2.3 定位与组织信息系统
    5.3 系统设计
    5.4 案例
6 结果与讨论
    6.1 结果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四、广东省林学会理事长梁星权同志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D]. 覃鑫浩.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2]广东省国有林场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世清.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3]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D]. 张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4]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D]. 刘德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5]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D]. 哈申格日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6]我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哲学思考与实践剖析[D]. 谢守鑫.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7]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D]. 孔庆云.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8]区域森林资源管理决策问题的理论研究[D]. 武刚. 北京林业大学, 2002(06)
  • [9]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座谈会开幕词[J]. 包拓华.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1(S1)

标签:;  ;  ;  ;  ;  

广东省林学会会长梁兴全同志致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