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21)在《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治疗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研究目的:对136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研究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及合并损伤情况。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57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36例为Tile C型骨盆骨折且符合纳入标准入选本研究。根据Tile骨折分型,将136例Tile C型骨盆骨折分为三组,即Tile C1组、Tile C2组、Tile C3组。分别分析Tile C3组与Tile C组之间和TileC1组、Tile C2组、Tile C3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损伤时间、骨盆治疗方式、合并损伤情况(开放性骨盆骨折、创伤性休克、颅脑损伤、胸腔脏器损伤、腹腔脏器损伤、四肢及脊柱骨折部位数量、泌尿系统损伤、生殖系统损伤、腰骶神经损伤及髋臼骨折)、住院时间等资料并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ile骨盆骨折分型,136例Tile C型骨盆骨折中76例为Tile C1型骨盆骨折,30例为Tile C2型骨盆骨折,30例为Tile C3型骨盆骨折。Tile C3组与Tile C组比较,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时间、治疗方式、住院时间等资料对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损伤中,开放性骨盆骨折、颅脑损伤、腹腔脏器损伤、生殖系统损伤及髋臼骨折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创伤性休克、胸腔脏器损伤、四肢及脊柱骨折数量、泌尿系统损伤及腰骶神经损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le C1组、Tile C2组及Tile C3组之间比较,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时间、治疗方式选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住院时间随着骨盆骨折损伤类严重程度逐渐升高,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Tile C1组和Tile C3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损伤比较:三组患者合并开放性骨盆骨折、颅脑损伤、腹腔脏器损伤、髋臼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创伤性休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胸腔脏器损伤、四肢及脊柱骨折部位数量、生殖系统损伤、腰骶神经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Tile C1组和Tile C3组、Tile C2组和Tile C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泌尿系统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Tile CI组和Tile C2组、Tile C1组和Tile C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le C3型骨盆骨折是损伤最为严重的骨盆骨折类型,合并损伤严重。与Tile C1型、Tile C2型骨盆骨折相比,Tile C3型骨盆骨折患者住院时间更长、合并损伤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在合并创伤性休克、胸腔脏器损伤、泌尿系统损伤、四肢及脊柱骨折损伤和腰骶神经损伤方面。临床上一旦确诊为Tile C3型骨盆骨折,一定要注意其合并损伤情况进行救治,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患者预后。第二部分TileC3型骨盆骨折的治疗选择目的:对30例Tile C3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急救方法、治疗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Tile C3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纳入标准入选本研究。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4~61岁,平均(35.6±12.6)岁;其中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5例,挤压伤3例;ISS评分25~59分,平均(41.7±10.0)分;观察不同分类的Tile C3型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方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肢疼痛改善情况;采用骨盆骨折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骨盆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救治,无一例发生死亡。3例采用半髋离断术,手术时间为(103.3±12.5)min,术中出血量为(6666.6±1388.9)ml。7例采用外固定架固定骨盆作为最终治疗。20例采用手术切开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为150~600min,平均(321.5±127.3)min,术中出血量为 500~3000 ml,平均(1705.0±813.5)ml。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35.4±17.8个月。10例未采用手术切开复位治疗的患者,术后VAS评分(4.3±1.3)分;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评价:优0例,良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50%;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0例,良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30%。手术切开复位的20例患者,术后VAS评分为(1.8±0.8)分;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评价:优11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5%;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9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0%。5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效果良好。2例术后1年后发生内固定物外露,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创口愈合良好。结论:Tile C3型骨盆骨折稳定性极差,合并损伤严重,病情复杂多样,临床上应给予足够的认识,其治疗对临床医师来说是严峻的挑战。组织以创伤骨科为核心的多学科治疗体系,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手术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助于缓解病人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和骨盆功能恢复。针对不同的骨折分类,应在遵循骨盆前后环联合固定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牢固的内固定物,这对恢复骨盆生物力学稳定性至关重要。
张郭锐,蒋天琪,刘强,王军[2](2021)在《空心螺钉联合3D打印导板在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导板在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复杂骨盆骨折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在3D打印导板辅助下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仅通过术前CT图像对骨盆骨折进行评估,并行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疼痛水平评分,对比2组患者相关性并发症情况,分析治疗后3个月骨盆骨折复位Matta评分及骨盆功能Majeed评分,随访患者的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和出院时间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神经损伤、髋部活动受限和贫血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间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Matta临床评估结果及Majeed评分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地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但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板可在体外辅助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更加精准、微创,降低了手术应激,能促进患者早期功能康复。
于晓瑞[3](2021)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经内固定治疗预后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经内固定治疗预后死亡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经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经内固定术后预后死亡的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经内固定术后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有16(26.66%)例死亡,44(73.33%)例存活;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规律康复治疗、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为影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术后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经内固定治疗术后预后死亡率高达26.66%,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规律康复治疗、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是影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术后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相关危险因素干预可有效降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死亡率。
于震[4](2021)在《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并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诊断分型、损伤机制、治疗方案及其疗效,以期制定最合适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病例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9-67岁,年龄平均为28.0岁;11例车祸伤患者,6例高空坠落伤患者,2例挤压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根据Tile分型,C1型8例,C2型2例,C3型9例,经早期改良MESS评分判断肢体损伤情况,改良MESS评分>7分行髋关节离断术或半侧骨盆离断术,其余患者皆行手术治疗保留肢体。术后进行康复锻炼,行X线及CT检查,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骶髂关节复位质量;根据VAS评分评估疼痛治疗效果;根据Majeed评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2~4h,平均3.2h;术中出血量为400~1200ml,平均768.4ml。本组19例患者共有6例截肢患者,2例行髋关节离断术,4例行半侧骨盆离断术,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13例保肢手术。经统计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94.7%(18/19),截肢率31.6%(6/19)。19例患者皆获得长期随访,随访的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1.6个月。本组13例保肢治疗患者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6.9%(10/13)。本组19例患者骨盆骨折均良好愈合,经3~6个月骨折愈合,平均4.2个月;在随访期间没有一例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本组18例存活患者末次随访时,经视觉模拟评分法,判断优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3.3%(15/18)。本组13例保肢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经Majeed功能评分,判断优6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11/13)。保肢治疗中4例患者腰骶神经损伤,本组没有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骨折再次移位、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应及早介入手术,必要时选择髋关节离断术或半骨盆离断术,以挽救患者生命为重,在此基础上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黄伟,金晔,单辉强,尹毅[5](2020)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骨盆骨折与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骨盆骨折与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观察。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行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骨盆复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负重时间及下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术后1、2、3周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1.11%,对照组为7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847,χ2=3.920,P <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不同时点功能康复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Waldχ2组别=4.639,Waldχ2时点=70.734,P组别=0.031,P时点<0.001)。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无感染发生,对照组为17.78%(8/4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49,P <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疗效显着,其不仅可为患者提供稳定的力学结构,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鹏,公伟[6](2020)在《前方钢板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前方钢板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前方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36、48 h,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骨盆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骨盆功能评分、KP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相比于前方钢板,应用骶髂螺钉的复位效果更好,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感,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骨盆功能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
娄宏亮[7](2020)在《两种不同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月本科收治的80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Matta评分、骨盆功能Majeed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满意率(95.00%)和骨盆功能优良率(92.50%)高于对照组(87.50%、82.50%),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骨盆骨折的复位满意率及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相当,但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暴露充分、创伤小、解剖清晰,对血管神经组织损伤小,能有效缩小患者切口长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姚富华,梁建斌,毛立飞,苏一凡,肖前仁[8](2020)在《脊柱骨盆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脊柱骨盆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采用脊柱骨盆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10例,采用开放性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内固定失败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Majeed评分优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放性钢板内固定治疗术相比,脊柱骨盆内固定治疗术能够缩短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内固定成功率,改善Majeed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薛明玉[9](2020)在《机器人导航经皮空心螺钉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与传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机器人导航技术在经皮空心螺钉进钉点和通道设计上的效果,验证该技术应用于微创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优点和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推广提供有力证据。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置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收集并随访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一年来应用机器人导航行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患者2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25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43岁。本组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骨盆复位架复位,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联合Infix皮下内固定。对照组收集并随访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一年来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患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6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本组患者均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或联合髂窝入路、K-L入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其中2例患者联合髂腰固定。两组患者均在术中行X线透视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确定骨折复位满意,钢板螺钉位置合适。术中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术后复查X片、CT三维重建,评价骨折及关节面复位按临床Matta标准进行评分,切口换药,观察并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整理数据,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和髋关节Majeed评分,并使用SPSS 2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0至2.5小时,平均1.61小时,共计置入螺钉48枚,每枚螺钉置入时间20-35分钟,平均24.81分钟;对照组手术时间2.0至4.5小时,平均3.06小时。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分析,F值为49.613,P值为0.00,P<0.05,统计学上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0-100毫升,平均54.76毫升。对照组术中出血量600-1500毫升,平均925.00毫升。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分析,F值为238.906,P值为0.00,P<0.05,统计学上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复位效果优良率为100%;对照组复位效果优良率为9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5.7%(18/21);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5.0%(17/20)。Majeed评分采用方差分析,F值为0.260,P值为0.613,P>0.05,两组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共置入空心螺钉共48枚,骶髂螺钉共22枚,耻骨支螺钉共25枚,髋臼后柱螺钉1枚。骶髂螺钉安全植入率100%;耻骨支及后柱螺钉共26枚,置入位置均为0级。观察组患者术后换药切口均正常,无红肿、化脓,切口愈合均良好,患者无超过3厘米的切口疤痕。对照组患者术后换药2例患者出现脂肪液化,1例患者因出现切口感染而导致切口延迟愈合,1例患者随访发现内固定失效,骨折未愈合。结论: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置钉准确率高的特点,且术后并发症少,减少了患者和医生的放射暴露。在复位效果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临床效果同样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梁波,陈劲,陈广谋,蔡家尚,张华明,赵宁,阮国强[10](2020)在《经皮微创置钉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经皮微创置钉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Tile B/C型骨盆骨折50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全部为经皮微创行单纯耻骨支置空心钉内固定或骶髂螺钉内固定,或耻骨支空心钉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室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并比较术后患者Matta及Majeed功能评分结果,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68.42±18.23)min、术后住院时间(10.56±2.11)d,比对照组手术时间(89.38±20.17)min,术后住院时间(17.69±3.27)d更短,且术中出血量(45.19±5.63)mL相比对照组(260.28±23.59)更少;研究组Matta优良率96.00%及Majeed评分优良率88.00%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微创置钉钢板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Matta及Majeed评分,促进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应用效果显着。
二、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治疗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Tile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ileC3型骨盆骨折的治疗选择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空心螺钉联合3D打印导板在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3.1 观察组: |
1.3.2 对照组: |
1.4 疗效评估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2 2组患者相关性并发症情况比较: |
2.3 2组患者骨盆功能评分比较: |
2.4 2组患者随访情况分析: |
3 讨论 |
(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经内固定治疗预后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经内固定治疗术后预后情况 |
2.2 分析影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术后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
2.3 影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术后死亡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1 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解剖及损伤机制 |
1.2 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诊断与分型 |
1.3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肢体判断与急救措施 |
1.4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第二阶段治疗 |
1.5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1.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骨盆骨折与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1.5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情况比较: |
2.4 两组不同时点康复优良情况比较: |
2.5 两组患者术并发症发展比较: |
3 讨论 |
(6)前方钢板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12、24、36、48 h的疼痛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5 两组患者的骨盆复位效果比较 |
2.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骨盆功能评分、KPS评分比较 |
2.7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 讨论 |
(7)两种不同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
2.4 两组患者骨折复位Matta评分比较 |
2.5 两组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比较 |
3 讨论 |
(8)脊柱骨盆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观察组 |
1.3.2 对照组 |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内固定失败率 |
1.4.2 下肢功能评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内固定失败率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Majeed评分优良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9)机器人导航经皮空心螺钉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骨盆骨折损伤机制与分型 |
2.2 骨盆骨折的手术入路 |
2.3 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
2.3.1 骨盆骨折前环固定 |
2.3.2 骨盆骨折后环固定 |
2.3.3 前后环联合固定 |
2.3.4 髂骨骨折的治疗 |
2.4 骨盆骨折微创治疗的发展与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骨盆髋臼骨折手术指征 |
3.3 病例资料 |
3.4 术前处理 |
3.5 手术操作 |
3.5.1 观察组 |
3.5.2 对照组 |
3.6 术后处理 |
3.7 复位及疗效评价标准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附图 |
第6章 讨论 |
6.1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传统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的金标准 |
6.2 经皮螺钉置钉技术及透视导航置钉技术的临床应用 |
6.3 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比较 |
6.4 机器人导航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经皮微创置钉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各手术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Matta评分优良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Majeed评分优良率比较 |
3 讨论 |
四、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治疗选择[D]. 李琳. 山东大学, 2021(12)
- [2]空心螺钉联合3D打印导板在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 张郭锐,蒋天琪,刘强,王军. 宁夏医学杂志, 2021(04)
- [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经内固定治疗预后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于晓瑞.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1(01)
- [4]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D]. 于震. 山东大学, 2021(12)
- [5]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骨盆骨折与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观察[J]. 黄伟,金晔,单辉强,尹毅. 河北医学, 2020(11)
- [6]前方钢板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 刘鹏,公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28)
- [7]两种不同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J]. 娄宏亮. 中国医学创新, 2020(19)
- [8]脊柱骨盆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J]. 姚富华,梁建斌,毛立飞,苏一凡,肖前仁. 中国当代医药, 2020(18)
- [9]机器人导航经皮空心螺钉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比较[D]. 薛明玉.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经皮微创置钉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J]. 梁波,陈劲,陈广谋,蔡家尚,张华明,赵宁,阮国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