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模块技术分析与应用

Linux模块技术分析与应用

一、Linux模块技术分析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威[1](2021)在《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养猪场氨气浓度监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养殖业在由小规模散放式散养、粗放型经营的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变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个原因是现代化养殖大部分都是在场房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内,现场的各种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的浓度等直接影响存活率,需要进行实时地监测和调控;二是养猪场缺乏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研发出一套可实时监测和自动化调控养猪场环境的智能监控系统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在某养猪场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养猪场氨气在线监控系统。首先介绍了物联网在养殖业的应用现状以及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体系架构。随后对养猪场的整体需求和监控系统功能进行分析,并确定了养猪场氨气在线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接着对系统的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分别进行选型和设计,最终实现在线监控和管理养猪场。在系统设计中,采用了低功耗、高容错性的zigbee协议作为感知层设备的一种数据传输协议,并且采用了第五代无线通信技术作为传输层的无线通信协议,提高了系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了uC/OS-Ⅲ以及Linux作为硬件平台的操作系统,并合理安排任务间及进程间的调度关系,使整个系统高效稳定运行;采用目前流行的Spring Boot框架开发服务器程序,提高了开发效率和可维护性;采用谷歌开源的Flutter框架开发客户端程序,一套代码多端运行,节约了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在算法应用方面,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提升了环境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对养猪场的环境状况做出综合评判;采用基于前馈解耦的模糊PID控制,提升了养猪场氨气调控的精准性。

王宁[2](2021)在《基于Zynq平台的Linux实时性研究及在FC网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航电地面仿真系统中,普遍使用FC网络进行设备间高速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FC-AE-ASM节点卡目前使用“x86+FPGA”分立式软硬件架构实现,该架构采用传统的“先硬件后软件”的设计模式,过程中需要反复迭代,开发周期长且成本高,经常在软硬件联调时出现不可预期的错误。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Xilinx Zynq全可编程平台的FC-AE-ASM节点卡设计方案,Zynq平台在单个芯片中集成了双核ARMCortex-A9处理器和FPGA,两者通过AXI片内总线连接,与“x86+FPGA”架构相比,明显提高了硬件利用率,降低了功耗,且使得软硬件之间的设计更具有协同性和灵活性。另外,由于航电地面仿真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而Linux从诞生到目前的发展,一直被用作通用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故本文的另一个重点是构建基于Zynq-7000 SoC的实时Linux系统,以满足设计需求。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研究背景和工程需求,分析限制Linux系统实时性的主要因素,采用Preempt-RT patch的方式实时化改造Linux内核。2.完成数据交互通道的设计:对比几种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选择使用AXIHP接口和PL端DMA的方式实现软硬件数据的传输。3.在Linux设计架构下,设计节点卡驱动程序。配合硬件完成FC帧的接收与发送,并提供控制机制实现应用层对硬件的控制。4.设计节点卡应用程序,主要功能包括与总控机建立通信,解析并执行总控机的命令。5.对改造后的实时Linux和标准Linux进行任务响应延迟测试并对比,其中实时Linux的最大响应延迟仅为69μs,验证了实时改造的有效性。同时搭建测试平台,对FC-AE-ASM节点卡进行性能和功能测试,验证了其在传输速率满足工程需求的同时,可以完成数据传输功能。

李陈[3](2021)在《嵌入式WEB架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信道编译码算法是数字通信系统中保证通信数据可靠传输的重要技术。在编译码算法研究过程中,使用仿真技术对编译码算法进行系统建模分析,是帮助研究人员衡量算法性能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仿真受计算机性能影响,难以应对大数据量、高精度的仿真;大多基于实物仿真技术的验证模型开发难度大,系统通用性及模型重构能力不强。半实物仿真技术通过硬件在环和软件在环的方式,灵活性强,在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当前适用于信道编译码验证的半实物系统多基于Simulink可编程FPGA的机理实现,难以通用化适配用户开发的硬件算法性能验证。本文针对信道编译码硬件算法快速验证系统开发难、通用性及模型重构能力不强的问题,采用半实物仿真思想,基于Xilinx推出的ZYNQ系列开发平台,设计了一种具备远程共享性的嵌入式WEB架构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解决方案,解决面向硬件算法的研究人员实现编译码算法性能的快速验证问题。本文采用单芯片ZYNQ异构处理器部署系统软硬件功能,解决了低成本,小型化问题。该方案以FPGA作为硬件平台设计了系统的通用化硬件架构,为用户提供通用化开放式IO,支持快速接入硬件算法,构建验证模型;以ARM架构处理器作为验证系统的管控中心设计了WEB架构的嵌入式控制软件,实现用户对系统的远程共享及控制,管理验证模型的配置及验证流程的在线定制。本文设计了软硬件通信协议,以解决验证系统软硬件协同工作问题。分析了关键技术,对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本文给出了系统的通用化硬件架构的详细设计,针对系统的远程配置问题,设计了远程在线重配置功能;为适配不同编译码算法的数据率和接口,设计了一种通用化数据调度架构;本文设计了通用化编译码性能验证模型,以解决硬件算法的快速接入问题;本文设计了信道模型,构建系统验证环境。给出了系统WEB架构的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实现,为实现用户的远程共享访问,设计了嵌入式WEB服务器;为实现用户对系统的可视化控制,设计了可视化控制网页和程序。最后,对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选用项目要求的RS码,卷积码接入验证系统完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接入不同信道编译码算法,快速构建验证模型,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在线配置,实现远程验证编译码算法的性能,系统可靠性高,可支持1e-9量级的误码率统计精度,满足系统指标要求,完成了项目交付。

徐贇[4](2020)在《基于PSO-GA的LVS集群负载均衡调度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与网络紧密相连,网络活动占据日常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大量数据。如此多的数据给服务器集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此引发了资源分配的问题。资源分配的越合理,集群的处理效率就越高,时延就越低,用户的满意度就越高。因此研究负载均衡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现有的负载均衡算法考虑的因素比较简单,并没有综合考虑服务器负载情况与请求的资源消耗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SO-GA(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Genetic Algorithm)的LVS(Linux Virtual Server)集群负载均衡调度算法,通过构建资源均衡模型与适应度函数来量化不同调度方案将会对集群当前负载产生的影响,再利用PSO-GA算法求解适应度函数以获得最优权值。负载均衡器按照此权值调度请求,从而实现Linux虚拟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从请求的资源消耗情况与服务器节点的实时负载情况两个方面出发,建立资源均衡模型,并以资源均衡模型为基础设计了适应度函数。2.在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引入遗传算法的变异思想,形成PSO-GA算法。本文适当调整了PSO-GA算法的惯性权重,设计了淘汰机制剔除极差个体,并控制变异率的变化。利用Matlab对PSO-GA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3.在服务器集群上实现整个负载均衡算法框架。本文编写了负载信息采集模块与通信模块,实现节点负载信息采集与传递,编写了PSO-GA计算模块和权值传递模块,实现权值的计算和传递,编写了调度模块,实现权值的应用。4.在服务器集群上测试了新的负载均衡算法。测试结果表明,在并发量较大的情况下,本文的负载均衡算法比其它三种负载均衡算法在吞吐量、响应时延与请求错误率三个方面表现得更好,在资源利用率方面也更均衡。

杨东[5](2020)在《智能车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智能车辆在减少交通事故、节能减排、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动驾驶系统又是智能车辆的核心。近年来,随着智能车辆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人工智能算法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广泛应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不断增强,导致单一芯片架构的硬件平台的算力已经无法满足自动驾驶系统的需要。智能车辆的感知系统由多种类型传感器组成,导致系统集成和通信接口的复杂性增加,传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架构不能满足可靠性要求。因此,设计一个接口丰富、功能多样、高性能、集成化高的智能车辆域控制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异构芯片方案,设计了一个智能车辆域控制器系统平台的软硬件架构。硬件架构以CPU+GPU异构芯片模块Xavier为主控制器,满足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算力需求。外部接口设计采用了多路多类型接口设计,主要包括多路的Ethernet、UART和CAN总线等接口。为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性,Ethernet接口采用非标准POE功能设计,通过Ethernet接口为传感器提供电源供应以减少布线数量。同时,系统集成了组合导航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为智能车辆系统提供高精度定位和网联通信。软件架构采用分层化和模块化设计。系统层以Linux为核心,集成了ROS中间件和通用软件框架,为系统提供分布式通信服务和开发框架。应用层设计了通用基础软件,包括数据采集接口API、车辆线控接口API、地图接口API和组合导航服务API等。相比传统分布式控制器,本文设计的域控制器具有接口丰富、功能多样、高性能、集成化高等特点。基于设计的智能车辆域控制器平台,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智能车辆域控制器平台的轨迹跟踪功能组件。该组件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线性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实现轨迹跟踪,输出的控制命令通过CAN总线与智能车辆线控底盘接口通信,实现智能车辆的主控转向控制,从而实现对参考轨迹的精确跟踪。考虑到车辆的纵横向控制具有高耦合性,道路曲率和速度影响了跟踪算法的精度和稳定性,本文通过基于预瞄道路曲率的速度约束方法对行车速度进行约束,保证车辆始终在纯滚动状态下行驶,实现跟随算法在弯道工况的自适应性。最后,本文对所设计的智能车辆域控制器平台进行功能测试,包括对数据采集功能测试、线控底盘控制可靠性的测试、AI算力测试、组合导航定位精度对比测试。在此基础上对轨迹跟踪功能组件进行实车系统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功能测试和实车系统集成测试,验证了本文方法及所设计的系统的有效性。

邴群植[6](2020)在《EtherCAT/IPv6网络协议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工业互联网是将工业网络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兴技术。其中,工业以太网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的支撑技术,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工业以太网通过对标准以太网技术改进,实现了关键数据的高可靠性、高实时性以及高速率传输。EtherCAT作为当前主流的工业以太网络规范之一,通过一套独特的通信机制使数据能够高效交换,并且具有成本低廉、布线灵活,低传输时延等特点,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批准为国际标准,在工业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协议第6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协议是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提出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与IPv4协议相比,IPv6协议在地址空间、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随着IPv6技术在工业以太网中的不断应用,如何实现EtherCAT与IPv6网络之间的无缝融合与互联,实现EtherCAT设备对下一代互联网的接入,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战。EtherCAT与IPv6互联的核心是协议转换,但目前尚缺乏对EtherCAT与IPv6协议转换机制的研究,阻碍了Ehter CA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EtherCAT与IPv6网络的协议转换方法。在保持EtherCAT网络传输特性的基础上,将EtherCAT数据包转化为能够在IPv6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EtherCAT和IPv6协议标准,对两种网络的数据包传输特性和关键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实现EtherCAT和IPv6数据包协议转换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针对EtherCAT与IPv6网络之间无缝融合与互联的需求,提出一种协议转换解决方案,主要包括EtherCAT数据包的获取和识别、直连模式的整网帧格式转换方法、优先级转换方法、地址转换方法、扩展首部的添加以及开放模式下的IPv4首部转化为IPv6。最终,数据包转化为IPv6格式的同时,保持了原有EtherCAT网络的传输特性。3.对所述的EtherCAT与IPv6数据包转换方法进行软件实现。主要包括两个模块,首先是EtherCAT数据包识别模块,实现了对主站EtherCAT数据包的获取,并将属于每个从站的数据分别传输至转换单元;其次是协议转换模块,实现对EtherCAT数据包的协议转换功能,具体包括优先级、地址转换、扩展首部添加,形成IPv6格式的数据包,最后发送至IPv6网络。4.搭建EtherCAT主从站实验平台。抓取数据包,通过Wireshark对数据包细节进行分析,对上述方法进行测试,同时对协议转换装置的转换时间、内存占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EtherCAT与IPv6网络协议转换方法,能够有效的将EtherCAT数据接入IPv6工厂骨干网。促进了工业以太网和互联网网络互联互通,并保证了EtherCAT原有的传输特性。本文的研究,对于EtherCAT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许桂栋[7](2020)在《基于RTLinux的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出现在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制造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但传统PLC的发展中存在着价格较高,结构体系开放度低,兼容扩展性差等问题,这就深深的制约了其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利用软件定义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来解决传统PLC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的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属于嵌入式软PLC控制技术研究内容,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的课题来源,对国内外的相关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接着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总体的设计,通过分析传统PLC与软PL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引出了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并对系统的硬件设计与核心处理器选型上提出要求。从软件定义控制技术的模型设计到软件平台的整体实现工作,软件设计实现上包括基础软件平台的搭建工作,到智能控制系统中所用到的数据结构的设计工作,再到智能控制系统的平台层与终端层的设计开发。平台层为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系统实现的相关功能,终端层为智能控制系统的运行系统实现相关功能。针对传统PLC控制技术中繁杂的开发配置软件,无法使用统一的软件进行灵活地控制,其PLC控制系统无法达到根据应用需求来实现灵活的软件定义,适应不同型号的硬件环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软件定义型的控制技术,来实现硬件型号的软件定义快速配置,以满足系统的不同应用环境需求;并提出多协议兼容的控制技术,在智能控制终端上实现同一串口的不同应用兼容模式,实现通信串口的软件定义控制,以满足控制器串口的不同应用需求。在RTLinux系统上建立一个软件定义控制系统模型,并对RTLinux操作系统中的实时任务调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使PLC控制系统能够在RT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上实现运行。利用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中的设计研究,实现整个控制系统的重组移植,快速组建不同种类CPU不同操作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最后,将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控制技术应用于安全控制系统中,并对其研究内容与控制技术进行应用,并对系统中的各项应用功能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通过实验结果显示,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各项应用设计都能满足要求,也验证了课题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贾金锁[8](2020)在《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有互联网架构原始设计缺少对安全、移动、可控、可管等特性的考虑,导致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为此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以信息中心网络(ICN)、一体化标识网络(UIN)为代表的未来网络架构。其中,一体化标识网络体系架构借助于标识分离映射机制,具有支持移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优势,满足网络体系结构对安全、可管、可控、可信等特点的要求。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变革性网络架构,一体化标识网缺少有效融合IPv4/IPv6的网络通信机制。为此,本文开展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设计离散可变接入标识与离散可变路由标识映射机制,实现与现有IPv4/IPv6网络融合。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离散可变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映射机制,通过构建可变(变长或变短)接入标识AID与路由标识RID的映射,实现多种类型地址映射接入;(2)设计统一的映射和封装/解封装流程,实现将数据包转换或还原为TCP/IP网络协议可以识别的数据结构,解决标识网络数据与TCP/IP网络数据的互通问题;(3)提出新型接入标识设计方式,该标识由32位或128位前缀加上16位端口号共同组成,可兼容终端IP地址格式,且唯一表示网络终端,保证AID的唯一性,实现用户终端在传统网络下的可移动性;(4)设计并实现映射与封装功能模块,该模块自适应多种网络场景;设计并实现总映射服务器和区域映射服务器的两级映射服务器划分方案,该方案根据区域位置完成对区域映射服务器的分配,提供高效的映射关系查询,提高通信效率。最后,本文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新型融合网络多种场景下的传输功能、移动性和网络通信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证明方案的正确性。

闫志峰[9](2020)在《面向小型嵌入式设备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标志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也与日俱增,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比如:道路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在给驾驶员带来极差的驾驶体验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驾驶员的安全。交通标志检测系统可以辅助驾驶员驾驶,并能在驾驶过程中对驾驶员进行预警,进而提高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小型嵌入式设备由于成本低、体积小等优势,被应用在了生活的多个方面。如果能将交通标志检测应用于小型嵌入式设备中,能够极大的降低交通标志检测系统的成本,有助于交通标志检测系统在家用轿车等领域的普及。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交通标志检测在小型嵌入式设备中的应用。深度学习有着提取特征简单、识别种类多等优势,可以适应于复杂场景的交通标志检测任务,因此本文侧重在小型嵌入式Linux设备中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交通标志检测。由于深度学习网络结构比较复杂,导致在低性能的小型嵌入式设备中运行的实时性很低,所以本文在选取相对实时性较高的SSD网络的同时对SSD网络做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SSD网络在小型嵌入式设备中运行实时性低的问题,本文考虑将谷歌的轻量级网络MobileNet作为基础特征提取网络植入到SSD网络中,替换掉原网络中复杂度比较高的VGG16,以此来降低网络复杂度,提升网络的实时性。(2)针对网络复杂度降低后准确率下降的问题,本文设计分支融合网络对特征层进行融合,使其更好的融合深层和浅层特征,从而提高网络对交通标志检测的准确率。(3)本文对交通标志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出交通标志尺寸普遍在(90×90)像素以下。针对这一结论,重新设计SSD网络的辅助卷积网络并重新规划了检测分类器,对原始网络的检测分类器进行了精简,去除了对交通标志检测无意义的检测分类器,形成了一个对四个不同尺度的特征层进行检测分类的网络。(4)搭建小型嵌入式设备的深度学习运行环境,并将改进后的网络植入其中,实验表明,相对于原SSD网络提高了约3.5倍的运行帧率(FPS)。

孔祥会[10](2020)在《基于SDN的车载自组织网络接入机制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车载自组织网络(Vehicular Ad-hoc Network,VANET)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当前存在两个问题会严重影响VANET的通信性能:一是现有网络架构和节点功能不能满足当前车载网络功能快速迭代的需求;二是当前控制信道接入机制不能保证无线节点之间的可靠通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技术设计了一种VANET网络架构,改善现有网络架构不足,基于上述架构设计一种控制信道接入机制,保证无线节点之间的可靠高效通信,最后基于开源软件实现文中提出的网络架构。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当前VANET没有集中控制架构、节点功能封闭和软硬件高度耦合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SDN的VANET系统,通过重构无线节点,将网络功能控制方式从底层驱动抽象为上层可编程接口,提升节点可编程性。在控制器中部署管理策略对网络节点状态进行管理,基于南北向接口等控制通道,应用层无需关心下层节点具体实现即可实现业务策略的灵活部署。(2)针对现有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时分多址接入(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等接入机制消息传输冲突率高和信道利用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集中式控制信道接入方案,使用TDMA传输固定频率信息,使用CSMA/CA传输随机数据,降低接入冲突率。进而根据车辆的移动特征进行合并冲突检测和时隙分配,通过时隙冲突预测算法在降低冲突概率的同时提升信道利用率。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接入机制的丢包率和吞吐量性能均优于对比方案。(3)基于ath9k和Openwrt等开源软件,开发基于SDN的VANET原型系统,测试表明系统性能符合车辆无线环境接入协议标准。基于原型系统验证提出的接入机制,测试结果表明接入机制和原型系统可编程能力性能良好。

二、Linux模块技术分析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nux模块技术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养猪场氨气浓度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
2.关键技术分析
    2.1 物联网主要构架
    2.2 云平台和云计算技术
        2.2.1 云平台的构架
        2.2.2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2.3 物联网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
        2.3.1 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对比
        2.3.2 ZigBee传输技术
        2.3.3 ZigBee拓扑结构
    2.4 本章小结
3.养猪场氨气在线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在线监控系统监控对象分析
    3.2 在线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3.3 在线监控系统构架设计
    3.4 系统硬件选型与设计
        3.4.1 传感器选型
        3.4.2 ZigBee传输模块选型
        3.4.3 ARM主控制器选型
        3.4.4 5G模块选型
        3.4.5 传感器采集板电路设计
        3.4.6 控制设备设计
        3.4.7 通信协议设计
    3.5 本章小结
4.养猪场氨气在线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ZigBee传输功能实现
    4.3 传感器采集板软件设计
    4.4 ARM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4.5 云平台软件设计
        4.5.1 服务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4.5.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6 客户端软件设计
        4.6.1 Flutter开发环境搭建
        4.6.2 客户端软件模块设计
        4.6.3 客户端网络编程模块实现
    4.7 本章小结
5.氨气解耦控制在养猪场氨气在线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5.1 养猪场控制需求分析
    5.2 养猪场氨气控制方案设计
        5.2.1 氨气控制系统结构
        5.2.2 氨气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5.3 养猪场氨气系统解耦算法选择
    5.4 养猪场氨气控制系统模糊控制
        5.4.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5.4.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5.5 基于模糊控制的氨气解耦仿真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2)基于Zynq平台的Linux实时性研究及在FC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航电地面仿真系统概述
    1.3 Linux实时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时操作系统与关键技术分析
    2.1 实时系统概述
    2.2 实时操作系统
        2.2.1 实时操作系统概述
        2.2.2 实时操作系统性能指标
    2.3 Zynq开发平台
        2.3.1 Zynq-7000总体结构
        2.3.2 Zynq平台开发环境介绍
        2.3.3 Zynq开发流程
    2.4 AXI总线介绍
        2.4.1 AXI通道介绍
        2.4.2 AXI握手机制
        2.4.3 Zynq AXI接口
    2.5 FC相关协议分析
        2.5.1 FC协议概述
        2.5.2 FC-AE-ASM协议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inux实时性分析与实时化改造
    3.1 Linux实时性研究
        3.1.1 Linux系统概述
        3.1.2 Linux的实时性限制
    3.2 Linux的实时化改造方案
        3.2.1 双内核方案
        3.2.2 修改内核源码方案
    3.3 Preempt-RT的关键技术研究
        3.3.1 优先级继承
        3.3.2 临界区可抢占
        3.3.3 中断线程化
    3.4 Preempt-RT的配置与移植
        3.4.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3.4.2 Preempt-RT的配置与移植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C节点卡软件的设计
    4.1 航电地面仿真系统的构成
    4.2 FC节点卡整体架构
    4.3 数据交互通道方案选择与设计
        4.3.1 数据交互通道方案的选择
        4.3.2 数据交互通道的设计
    4.4 节点卡驱动程序的设计
        4.4.1 初始化模块
        4.4.2 数据发送模块
        4.4.3 数据接收模块
        4.4.4 控制模块
    4.5 节点卡应用程序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5.1 Linux实时性测试
        5.1.1 Cyclictest测试
        5.1.2 测试结果分析
    5.2 节点卡软件测试
        5.2.1 测试平台介绍
        5.2.2 测试方案
        5.2.3 收发功能测试
        5.2.4 传输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3)嵌入式WEB架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本文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方案及关键技术分析
    2.1 系统总体方案
        2.1.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2.1.2 系统关键芯片选型
        2.1.3 系统软硬件功能解耦
    2.2 系统软硬件通信协议
        2.2.1 寄存器地址空间划分
        2.2.2 系统软硬件通信协议设计
    2.3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3.1 系统远程在线重配置技术分析
        2.3.2 系统硬件架构通用化数据调度分析
        2.3.3 通用化编译码性能验证模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验证系统通用化硬件架构设计
    3.1 验证系统通用化硬件架构分析
        3.1.1 系统数据流分析
        3.1.2 系统时钟域分析
    3.2 验证系统硬件远程在线重配置设计
    3.3 通用化硬件架构数据调度设计
        3.3.1 通用化数据调度架构实现结构
        3.3.2 基于Box_Muller算法的高斯白噪声发生器设计
        3.3.3 系统中控设计
        3.3.4 双通道DDR读写控制器设计
        3.3.5 基于DDR控制器的系统数据调度设计
    3.4 通用化硬件架构编译码性能验证模型设计
        3.4.1 编译码性能模型通用化数据链路设计
        3.4.2 编译码性能验证管理模块设计
    3.5 通用化硬件架构信道模型设计
        3.5.1 QPSK映射模块设计
        3.5.2 加噪信道分析设计
        3.5.3 量化器分析设计
    3.6 验证系统软硬件片内通信接口设计
        3.6.1 PS和PL的接口技术分析
        3.6.2 片内接口电路控制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WEB架构的嵌入式软件平台设计
    4.1 嵌入式软件平台架构分析
    4.2 系统软件运行环境构建
        4.2.1 嵌入式Linux系统平台的搭建
        4.2.2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
        4.2.3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移植测试
    4.3 基于WEB架构的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4.3.1 嵌入式WEB服务器设计
        4.3.2 WEB交互网页设计
        4.3.3 嵌入式后端交互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测试方案
        5.1.1 测试系统结构
        5.1.2 系统测试流程
        5.1.3 测试结果验证方法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测试结论
        5.3.1 测试结果分析
        5.3.2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PSO-GA的LVS集群负载均衡调度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服务器集群的研究现状
        1.2.2 负载均衡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LVS相关技术分析
    2.1 LVS集群结构
    2.2 LVS中 IPVS技术
    2.3 负载均衡调度算法要素
    2.4 权值计算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SO-GA的 LVS集群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3.1 调度算法模型及整体流程
    3.2 资源均衡模型的建立与适应度函数设计
        3.2.1 服务器节点负载的度量
        3.2.2 资源均衡模型的建立
        3.2.3 适应度函数的设计
    3.3 编码方案的确定与染色体的设计
    3.4 PSO-GA算法的设计与仿真
        3.4.1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原理分析
        3.4.2 PSO-GA算法的设计思路
        3.4.3 PSO-GA算法的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VS集群搭建及调度算法实现
    4.1 LVS集群搭建
        4.1.1 配置负载均衡器
        4.1.2 配置服务器节点
    4.2 调度算法实现框架
    4.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节点负载信息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4.3.2 负载均衡器与节点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4.3.3 PSO-GA计算模块设计与实现
        4.3.4 调度模块设计与实现
        4.3.5 权值传递模块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搭建
        5.1.1 测试平台网络拓扑结构
        5.1.2 部署Tomcat
        5.1.3 测试环境介绍
    5.2 测试工具与测试步骤
    5.3 信息采集周期对集群的影响
    5.4 测试结果分析
        5.4.1 响应时延
        5.4.2 吞吐量
        5.4.3 请求错误率
        5.4.4 资源利用率均方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贡献

(5)智能车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智能车辆域控制器研究现状
        1.2.2 智能车辆轨迹跟踪研究现状
    1.3 问题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智能车辆域控制器技术架构
        2.1.1 异构芯片硬件架构
        2.1.2 智能车辆操作系统
        2.1.3 智能车辆系统架构
    2.2 智能车辆轨迹跟踪控制
        2.2.1 车辆控制方式
        2.2.2 轨迹跟踪算法
        2.2.3 车辆动力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车辆域控制器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智能车辆域控制器硬件架构设计
        3.2.1 整体方案
        3.2.2 外部接口设计
        3.2.3 硬件选型
        3.2.4 域控制器硬件系统集成
    3.3 智能车辆域控制器软件架构设计
        3.3.1 整体方案
        3.3.2 组合导航服务软件框架
    3.4 基于域控制器的智能车辆部署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域控制器的智能车辆轨迹跟踪系统
    4.1 智能车辆轨迹跟踪系统系统框架
    4.2 道路模型
        4.2.1 道路模型
        4.2.2 参考路径选取
        4.2.3 预瞄轨迹策略
    4.3 轨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4.3.1 预测模型
        4.3.2 目标函数设计
        4.3.3 滚动优化与反馈控制
        4.3.4 基于道路曲率的速度约束方法
    4.4 仿真与分析
        4.4.1 仿真平台设计
        4.4.2 轨迹跟踪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轨迹跟踪软件设计与实验
    5.1 轨迹跟踪系统软件设计
        5.1.1 需求分析
        5.1.2 数据传输协议
        5.1.3 软件设计
    5.2 智能车辆域控制器平台功能测试
        5.2.1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5.2.2 车辆线控性能测试
        5.2.3 算力性能测试
        5.2.4 组合导航性能测试
    5.3 轨迹跟踪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EtherCAT/IPv6网络协议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EtherCAT研究现状
        1.2.2 IPv6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EtherCAT与 IPv6 关键技术分析
    2.1 EtherCAT协议概述
        2.1.1 拓扑结构
        2.1.2 EtherCAT协议栈结构
        2.1.3 帧结构与数据传输方式
        2.1.4 数据流类型与寻址方式
        2.1.5 分布时钟
    2.2 IPv6技术简介
        2.2.1 IPv6首部格式
        2.2.2 IPv6扩展首部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EtherCAT与 IPv6 的转换方法研究
    3.1 协议转换装置整体设计
    3.2 EtherCAT数据包的识别
    3.3 帧格式转换方法
        3.3.1 整网转换方法
        3.3.2 开放模式下的转换方法
    3.4 优先级转换方法
    3.5 IPv6扩展首部的添加
        3.5.1 逐跳扩展首部
        3.5.2 分段扩展首部
    3.6 EtherCAT与 IPv6 地址转换
        3.6.1 32位从站地址转换
        3.6.2 IPv4地址转换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EtherCAT与 IPv6 转换机制实现
    4.1 软件需求
    4.2 软件整体设计
        4.2.1 整网帧格式转换流程
        4.2.2 IPv4首部转换
    4.3 EtherCAT主站Socket分析
    4.4 帧分析模块的实现
    4.5 EtherCAT与 IPv6 优先级转换的实现
    4.6 扩展首部的添加
        4.7.1 EtherCAT从站地址与IPv6 地址转换
        4.7.2 开放模式下IPv6地址转换
    4.8 本章总结
第5章 测试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主从站平台软件硬件介绍
        5.1.1 硬件介绍
        5.1.2 软件介绍
        5.1.3 验证平台的搭建
    5.2 EtherCAT与 IPv6 协议转换测试
        5.2.1 优先级与流标识的转换测试
        5.2.2 地址转换测试
        5.2.3 扩展首部添加测试
        5.2.4 整网帧格式转换
    5.3 EtherCAT与 IPv6 协议转换性能测试
        5.3.1 协议转换时间测试
        5.3.2 资源占用测试
        5.3.3 协议转换的功能对比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7)基于RTLinux的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传统PLC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传统PLC的结构部分
        2.1.2 传统PLC的工作原理
    2.2 软PL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软PLC的结构系统
        2.2.2 软PLC工作原理
    2.3 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2.3.1 系统硬件设计
        2.3.2 核心处理器选型
    2.4 嵌入式智能控制系统的操作系统选型
    2.5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3.1 软件定义型控制技术分析
        3.1.1 软件定义模型设计
        3.1.2 软件定义模型实现
    3.2 多协议控制技术分析
        3.2.1 自定义串口协议设计
        3.2.2 多协议兼容机制研究
    3.3 RTLinux操作系统研究
        3.3.1 RTLinux操作系统概述
        3.3.2 RTLinux的工作原理
        3.3.3 RTLinux任务调度策略算法
        3.3.4 RTLinux实时程序开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4.1.1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4.1.2 Bootloader引导程序实现
        4.1.3 RTLinux系统内核移植
    4.2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4.2.1 系统指令集
        4.2.2 STL映像码
        4.2.3 系统文件结构
    4.3 平台层设计
        4.3.1 平台层总体框架设计
        4.3.2 硬件参数配置模块
        4.3.3 工程配置模块
        4.3.4 变量管理模块
        4.3.5 PLC用户程序编辑
    4.4 终端层程序设计
        4.4.1 终端层程序总体设计
        4.4.2 终端层程序总体工作流程
        4.4.3 主模块解析程序
        4.4.4 数据输入扫描子模块
        4.4.5 软件定义功能
        4.4.6 数据输出子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及实验验证
    5.1 安全控制系统设计
    5.2 安全控制系统应用测试
        5.2.1 软件定义快速构建安全控制终端
        5.2.2 PLC用户程序设计及测试
        5.2.3 多协议机制测试
        5.2.4 CAN实时数据采集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课题主要内容及成果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融合网络研究现状
        1.2.2. 网络体系研究现状
        1.2.3. 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创新之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标识网络与关键技术分析
    2.1. 一体化标识网络机理
        2.1.1. 一体化标识网络体系架构介绍
        2.1.2. 一体化标识网络基本通信原理
        2.1.3. 标识网络系统平台搭建
        2.1.4. 标识网络数据转发流程
    2.2. 身份位置分离技术
    2.3. 标识映射相关技术
        2.3.1. 数据缓存技术
        2.3.2. 映射系统结构
    2.4. 数据封装关键技术
    2.5. IPv4与IPv6互通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总体设计
    3.1. 新型融合网络总体需求分析
        3.1.1. 可行性需求分析
        3.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新型融合网络关键机制研究
        3.2.1. 离散可变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研究与设计
        3.2.2. 标识地址与IP地址兼容性研究与设计
        3.2.3. 离散可变AID与RID应用场景研究
        3.2.4. 离散可变AID与RID映射与封装流程设计
        3.2.5. 离散可变AID与RID映射与解封装流程设计
    3.3. 多功能接入路由器功能设计
        3.3.1. MAR系统模块化设计
        3.3.2. MAR内核协议栈设计
        3.3.3. MAR映射缓存表设计
        3.3.4. 数据包缓存队列设计
        3.3.5. MAR相关定时器设计
    3.4. 映射服务器功能设计
        3.4.1. MS功能交互流程分析
        3.4.2. MS功能流程设计
        3.4.3. MS功能模块设计
        3.4.4. MS映射关系表项设计
        3.4.5. MS查询报文格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详细设计
    4.1. 详细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4.2. 多功能接入路由器详细设计
        4.2.1. Linux内核协议栈分析
        4.2.2. Netfilter系统框架分析
        4.2.3. 新型内核功能模块实现
        4.2.4. 映射缓存模块功能实现
        4.2.5. MAR缓存队列功能实现
        4.2.6. MAR定时器功能实现
    4.3. 映射服务器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3.1. MS主要功能代码实现
        4.3.2. MS查询系统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整体测试
    5.1 测试方案分析
    5.2 新型融合网络测试平台
    5.3 测试系统相关设备配置
    5.4 新型融合网络功能测试
        5.4.1.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5.4.2. 可移动性功能测试
    5.5 新型融合网络性能测试
        5.5.1. 多种场景下的性能测试
        5.5.2. 卸载功能模块对比测试
        5.5.3. 增加映射条目对比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面向小型嵌入式设备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标志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交通标志检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主要组织结构
第2章 深度学习技术分析及交通标志检测与分类算法介绍
    2.1 深度学习关键技术分析
        2.1.1 神经网络
        2.1.2 激活函数
        2.1.3 损失函数
        2.1.4 参数学习方法
    2.2 深度学习相关算法分析
        2.2.1 Fast/Faster-RCNN系列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网络
        2.2.2 YOLO系列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网络
    2.3 交通标志检测方法
        2.3.1 基于颜色的检测方法
        2.3.2 基于形状的检测方法
    2.4 交通标志识别方法
        2.4.1 传统的识别方法
        2.4.2 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方法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的SSD网络的交通标志检测算法
    3.1 交通标志特点分析
        3.1.1 交通标志基本介绍
        3.1.2 交通标志分析
    3.2 算法整体介绍
        3.2.1 SSD网络整体介绍
        3.2.2 SSD网络整体改进思路
        3.2.3 网络整体检测思路
    3.3 MobileNet网络
        3.3.1 MobileNet网络概述
        3.3.2 MobileNet网络主要结构
    3.4 SSD基础特征提取网络及辅助卷积网络改进
        3.4.1 基础特征提取网络及辅助卷积网络改进思路
        3.4.2 基础特征提取网络及辅助卷积网络详细介绍
    3.5 检测分类器的设计
        3.5.1 检测分类器基本设计思路
        3.5.2 检测分类器的详细设计
    3.6 特征融合网络的设计
        3.6.1 特征融合网络基本设计思路
        3.6.2 特征融合网络详细设计
    3.7 小结
第4章 小型嵌入式Linux设备中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小型嵌入式Linux设备介绍
    4.2 树莓派Model 3B+运行环境搭建
        4.2.1 树莓派基本环境搭建
        4.2.2 树莓派深度学习环境搭建
    4.3 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4.3.1 实验数据集分析
        4.3.2 模型评价指标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3.4 实验效果展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SDN的车载自组织网络接入机制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架构研究现状
        1.2.2 接入机制研究现状
        1.2.3 开源平台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工作及贡献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SDN简介
    2.2 VANET简介
        2.2.1 网络特点
        2.2.2 WAVE协议
        2.2.3 IEEE802.11p
        2.2.4 IEEE1609.4
    2.3 控制信道接入机制分析
        2.3.1 CSMA/CA机制分析
        2.3.2 TDMA机制分析
    2.4 研究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DN的 VANET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设计
        3.1.1 应用场景
        3.1.2 整体架构
        3.1.3 模块连接
        3.1.4 系统特性
    3.2 系统模块设计
        3.2.1 OBU模块
        3.2.2 RSU模块
        3.2.3 控制器模块
        3.2.4 应用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VANET接入机制设计与仿真
    4.1 问题分析
    4.2 方案设计
        4.2.1 场景分析
        4.2.2 帧结构设计
        4.2.3 时隙长度计算
        4.2.4 跨RSU切换分析
        4.2.5 合并冲突检测
        4.2.6 时隙分配算法
        4.2.7 时隙申请机制
    4.3 接入机制设计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及验证
    5.1 系统实现
        5.1.1 IEEE802.11p实现
        5.1.2 IEEE1609.4实现
        5.1.3 功能模块实现
        5.1.4 控制器实现
    5.2 系统部署
        5.2.1 软硬件介绍
        5.2.2 测试环境介绍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时延和吞吐量测试
        5.3.2 丢包率测试
        5.3.3 功能模块测试
    5.4 接入机制部署与测试
        5.4.1 部署方案设计
        5.4.2 部署场景
        5.4.3 方案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
    6.1 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四、Linux模块技术分析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养猪场氨气浓度监控研究[D]. 王威.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基于Zynq平台的Linux实时性研究及在FC网络中的应用[D]. 王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嵌入式WEB架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设计[D]. 李陈.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基于PSO-GA的LVS集群负载均衡调度算法研究与实现[D]. 徐贇.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智能车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杨东.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EtherCAT/IPv6网络协议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邴群植.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7]基于RTLinux的软件定义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 许桂栋.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与实现[D]. 贾金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面向小型嵌入式设备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标志检测方法研究[D]. 闫志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2020(01)
  • [10]基于SDN的车载自组织网络接入机制研究与系统实现[D]. 孔祥会.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Linux模块技术分析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