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血清脑颗粒加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阳世贤,邓芳文,孙德贵,胡建华,廖国平[1](2021)在《养血清脑颗粒与尼莫地平比较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养血清脑颗粒与尼莫地平对慢性脑供血不足(SSSI)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CBM、CNKI;全面收集养血清脑颗粒与尼莫地平比较治疗SSSI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计1063名SSSI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养血清脑颗粒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尼莫地平组(OR=4.47,95%CI[3.14,6.38],P<0.00001);养血清脑颗粒组较尼莫地平组更有效降低全血比黏度(MD=-0.81,95%CI[-0.87,-0.74],P<0.00001)、血浆比黏度指标(MD=-0.36,95%CI[-0.40,-0.33],P<0.00001)和纤维蛋白酶原(MD=-0.89,95%CI[-1.18,-0.60],P<0.00001);养血清脑颗粒组较尼莫地平组更有效提高ICA血流速度(MD=7.46,95%CI[2.01,12.9],P=0.007)、BA血流速度(MD=3.63,95%CI[2.82,4.44],P<0.00001)和VA血流速度(MD=3.6,95%CI[2.77,4.43],P<0.00001);养血清脑颗粒组与尼莫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95%CI[0.33,4.35],P=0.78)。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SSSI患者的疗效优于尼莫地平,可有效降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纤维蛋白酶原,提高SSSI患者ICA血流速度、BA血流速度和VA血流速度,且不良反应少。
韦紫君,李萌青,张云云[2](2020)在《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以Meta分析为依据,综述近10年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及推拿的临床研究进展。提示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形式多样且临床疗效显示良好,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及推拿为常见的中医疗法,而临床疗效评价不一。
徐榛敏,贾敏,梁晓,魏竞竞,付国静,雷林,陈倩,鲁喦,张允岭,廖星[3](2020)在《·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专题·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文中研究说明该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三五"重点研究领域重点项目专项组组织专家撰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编写规范,以"循证为举,共识为主,经验为鉴"为指导,在偏头痛中医药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方法,综合专家经验、目前最佳证据以及患者价值观,将国际公认的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分级系统与中医经典古籍处方用药记录、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现代临床研究证据相结合。对偏头痛急性期及预防性治疗所应用的针灸疗法、经典名方与中成药进行归纳,总结出川芎茶调散、川芎定痛饮、散偏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5种经典名方及正天丸、头痛宁胶囊、通天口服液、养血清脑颗粒(丸)4种中成药,并针对其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制订该指南旨在规范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减轻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发作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保障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中医治疗偏头痛工作的开展。该指南由于受到使用者地域、民族、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依照实际情况而定。
雷林,贾敏,张允岭,鲁喦,廖星,梁晓,魏竞竞,陈倩,付国静[4](2020)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系统评价养血清脑颗粒单用或联合钙通道阻滞剂对比单独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检索四大中文数据库(CNKI,VIP,WanFang,CBM),三大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8日。按照设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单用养血清脑颗粒或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定量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共检索出583篇文献,最终纳入23项研究,总样本量2 308例,治疗组1 171例,对照组1 137例。所纳入的研究总体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方面,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RR=1.24,95%CI[1.17,1.32],P<0.000 01),单用养血清脑颗粒与钙通道阻滞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6,95%CI[0.91,2.03],P=0.14);(2)减少头痛频率方面,当头痛频率单位为次/月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MD=-1.39,95%CI[-1.83,-0.95],P<0.000 01);当头痛频率单位为次/d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MD=-2.08,95%CI[-2.34,-1.82],P<0.000 01);(3)减轻头痛强度方面,当头痛强度以疼痛强度评分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MD=-0.70,95%CI[-0.81,-0.59],P<0.000 01);以视觉模拟评定VAS评分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MD=-1.59,95%CI[-2.13,-1.06],P<0.000 01);(4)减少头痛持续时间方面,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通道阻滞剂优于钙通道阻滞剂(SMD=-3.13,95%CI[-4.12,-2.15],P<0.000 01)。GRADE系统显示以上结局指标证据级别为低和极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发面,共报告12例,均为轻度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与单用钙通道阻滞剂相比,联合使用养血清脑颗粒可提高有效率、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减轻头痛强度、减少头痛持续时间,并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而单独使用养血清脑颗粒与钙通道阻滞剂相比,有效率无差异。但鉴于该次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影响结论的可靠性,故需谨慎使用该研究的结论,今后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为临床用药做出更好的建议。
唐英超[5](2020)在《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CGRP和ET-1影响,为本病的防治提出新方法、新思路。方法病例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辨证血虚肝亢型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单盲以及非劣效检验科研设计方法,将受试者照按1:1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每天三次)和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一次,睡前服(65岁以下每晚服用10mg,65岁以上者每晚服用5mg)),总疗程4周,治疗前后监测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程度分级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偏头痛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CGRP和ET-1含量变化差异;12周末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程度分级、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以了解其远期疗效。结果1疗效(1)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眩晕程度分级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间在治疗后(4周末)在眩晕程度分级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在89%,对照组总有效率在84%,经过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偏头痛疗效前后减分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在84%,对照组总有效率在82%,经过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肽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分析两组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与治疗前均值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在治疗后(4周末)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两组间经治疗前后呼吸、心率、体温、血压、血常规、肝肾功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经秩和检验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情况(1)两组治疗前(0周)与随访(12周末)比较:两组在随访(12周末)后眩晕程度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与治疗前(0周)均值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随访(12周末)后比较:两组间随访(12周末)后在眩晕程度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庭性偏头痛在眩晕治疗前CGRP及ET-1水平升高,经治疗后发作间隙期下降,符合偏头痛的特征,提示前庭性偏头痛是偏头痛的一个亚型。(2)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症状,且减少远期复发。(3)养血清脑颗粒能够调节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CGRP及ET-1在血液中的动态平衡。(4)养血清颗粒对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疗效不差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养血清脑颗粒安全性较好。
辛明霞[6](2020)在《养血清脑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血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养血清脑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血虚证)的疗效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评价,重点观察对无先兆偏头痛(血虚证)中医证候的改善作用,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用来指导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对72例血虚证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自拟养血清脑方)、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试验组:中药颗粒养血清脑方(南宁培力药业有限公司提供),100ml温水冲服,早晚饭后半小时口服,日2次;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黑龙江澳利达奈德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每次10mg,每晚1次口服。通过记录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偏头痛症状积分量表、偏头痛中医证候量表,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最终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来评价最终的试验疗效。结果:将本次临床研究完全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无先兆偏头痛血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通过记录量表指数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法、偏头痛症状积分量表、偏头痛中医证候量表方面比较后,治疗前后组内进行比较得出P值<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治疗后疗效肯定;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得出P值<0.05,说明治疗后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养血清脑方在改善血虚证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中医证候疗效肯定。
李素华,魏淑贤[7](2019)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确诊偏头痛的患者6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40mg,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g,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0 d。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3.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罗卫东,王俊力,蔡亚仙,陈国华[8](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读秀学术搜索(duxiu)20002017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后,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试验(RCTs),其中对照组为单纯服用西药治疗偏头痛的文献7篇,患者共659例;对照组为单纯服用中药的文献6篇,患者共4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及单纯中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47,95%CI(2.15,5.60)]。对照组为单纯西药治疗组,漏斗图左右基本对称,提示纳入的文献无显着发表性偏倚;对照组为单纯中药/中成药治疗组,漏斗图左右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单一用药,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不高,研究疗程短,仍需研究方案严谨、多中心、大样本实验数据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夏冬琴,李荣亨[9](2017)在《养血清脑颗粒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养血清脑颗粒是以四物汤为主方,佐以清肝、平肝、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药,采用现代制剂工艺精制而成。由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钩藤、珍珠母、决明子、夏枯草、鸡血藤、细辛、延胡索组成,具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之功。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慢性脑供血不足、脑梗死、头痛、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状态等神经系统疾病。现就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陈明清,刘林峰,刘琪琪[10](2016)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中心CCTR(2015.3)、MEDLINE(1998—2015.12)、EMbase(1998—2015)、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8—2015.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8—2015)、万方医学数据库(1998—2015.12),并检索Google Scholar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纳入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对比单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2个研究,共计4285例患者。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对偏头痛的疗效明显高于钙离子拮抗剂组[Chi2=24.63,df=41(P=0.98);I2=0%,Z=14.17,P=<0.00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单用钙离子拮抗剂组,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但因纳入研究总体质量不高,各研究疗效评定标准易致偏倚等因素,影响论证真实性,期待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二、养血清脑颗粒加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血清脑颗粒加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养血清脑颗粒与尼莫地平比较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检索 |
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
1.3 评价方法 |
1.4 数据提取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对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的影响: |
2.2.2 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2.2.3 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 |
2.2.4 对TCD指标的影响: |
2.2.5 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3 讨论 |
(2)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偏头痛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
2 中药方剂 |
2.1 天麻钩藤饮 |
2.2 散偏汤 |
2.3 川芎茶调散 |
2.4 通窍活血汤 |
2.5 血府逐瘀汤 |
2.6 补阳还五汤 |
3 中成药 |
3.1 都梁软胶囊 |
3.2 天舒胶囊 |
3.3 头痛宁胶囊 |
3.4 养血清脑颗粒 |
3.5 通心络胶囊 |
3.6 血塞通 |
3.7 正天丸 |
3.8 丹珍头痛胶囊 |
4 针 灸 |
4.1 单纯穴位针刺 |
4.2 少阳经穴透刺 |
4.3 电针 |
4.4 刺络放血 |
5 推 拿 |
6 小 结 |
(3)·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专题·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3.1 偏头痛 |
3.2 偏头风 |
4 流行病学 |
5 临床特征 |
5.1 病史 |
5.2 症状及体征 |
5.2.1 前驱期 |
5.2.2 先兆期 |
5.2.3 头痛期 |
5.2.4 恢复期 |
6 诊断标准 |
6.1 西医诊断标准 |
6.1.1 无先兆偏头痛 |
6.1.2 先兆偏头痛 |
6.2 中医诊断标准 |
7 治疗 |
7.1 急性期治疗 |
7.2 预防性治疗 |
7.2.1 经典名方 |
7.2.1.1 川芎茶调散 |
7.2.1.2 川芎定痛饮 |
7.2.1.3 散偏汤 |
7.2.1.4 血府逐瘀汤 |
7.2.1.5 通窍活血汤 |
7.2.2 中成药 |
7.2.2.1 正天丸 |
7.2.2.2 头痛宁胶囊 |
7.2.2.3 通天口服液 |
7.2.2.4 养血清脑颗粒(丸) |
7.2.3 针刺疗法 |
7.2.3.1 急性发作期取穴 |
7.2.3.2 缓解期取穴 |
7.2.4 其他非药物疗法 |
8 预防调摄 |
9 指南编制过程概述 |
9.1 成立项目组 |
9.2 构建临床问题和遴选结局指标 |
9.2.1 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 |
9.2.2 确定临床问题和评判不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 |
9.3 证据检索、筛选与综合 |
9.3.1 证据的检索 |
9.3.2 证据的筛选与综合 |
9.4 形成专家共识推荐意见/共识建议 |
9.5 写征求意见稿,同行评议与征求意见 |
10 编写说明 |
(4)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1.6 证据的质量评价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有效率 |
2.4.2 头痛频率 |
2.4.3 头痛强度 |
2.4.4 头痛持续时间 |
2.5 不良反应/事件 |
2.6 发表偏倚分析 |
2.7 结局指标的GRADE评价 |
3 讨论 |
(5)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非劣效性检验置信区间算法 |
2.3 病例资料 |
3.受试者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中止实验标准 |
3.5 受试者脱落、剔除标准 |
3.6 相关量表评分 |
3.7 伦理及知情同意 |
4.研究方法 |
4.1 实验方法及分组 |
4.2 实验用药 |
4.3 实验疗程 |
4.4 观察指标 |
4.5 安全性指标 |
4.6 观察时间节点 |
4.7 随访情况 |
4.8 .统计分析 |
5 结果分析 |
5.1 可行性分析 |
5.2 疗效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5.4 随访分析 |
讨论 |
1.传统中医学对前庭性偏头痛研究 |
1.1 前庭性偏头痛病名渊源 |
1.2 前庭性偏头痛病因病机 |
1.3 血虚肝亢型为前庭性偏头痛眩晕症状发病的关键症候之一 |
1.4 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诊疗 |
2.现代西医学对前庭性偏头痛研究 |
2.1 前庭性偏头痛流行病学 |
2.2 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 |
2.3 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防治前庭性偏头痛理论依据 |
2.4 前庭性偏头痛治疗 |
2.5 前庭性偏头痛与CGRP、ET-1 关系 |
3.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理论依据 |
3.1 养血清脑颗粒组方法则 |
3.2 养血清脑颗粒配伍特点 |
4.养血清脑颗粒在头痛头晕(眩晕)中的作用 |
4.1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头痛 |
4.2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头晕和眩晕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眩晕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附件2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
附件3 视觉模拟评分表(VAS) |
附件4 偏头痛疗效评分量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养血清脑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血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研究进展 |
1.1 病名的研究 |
1.2 病因的研究 |
1.3 病机的研究 |
1.4 辨证分型研究 |
1.5 中医治疗现状 |
2 西医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的研究 |
2.2 治疗现状 |
3 小结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剔除标准 |
6 脱落病例标准 |
7 给药方案 |
8 合并用药规定 |
9 疗效评价指标 |
10 统计学方法 |
讨论 |
1 立法思想 |
2 组方分析 |
3 两组疗效量表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临床资料 |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4 不良反应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文献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5] |
1.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6]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疗效标准 |
1.7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2.1.1 对照组为单纯服用西药治疗偏头痛的文献 |
2.1.2 对照组为单纯服用中药/中成药的文献 |
2.2 结果 |
2.2.1 对照组为单纯服用西药治疗偏头痛的文献 |
2.2.1. 1 疗效对比 |
2.2.1. 2 发表性偏倚的评价 |
2.2.1. 3 安全性评价 |
2.2.2 对照组为单纯服用中药/中成药治疗偏头痛的文献 |
2.2.2.1疗效对比 |
2.2.2. 2 发表性偏倚的评价 |
2.2.2. 3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9)养血清脑颗粒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性痴呆 |
2 慢性脑供血不足 |
3 脑梗死 |
4 头痛 |
5 睡眠障碍 |
6 焦虑抑郁状态 |
7 小结 |
四、养血清脑颗粒加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血清脑颗粒与尼莫地平比较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Meta分析[J]. 阳世贤,邓芳文,孙德贵,胡建华,廖国平. 海峡药学, 2021(04)
- [2]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 韦紫君,李萌青,张云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7)
- [3]·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专题·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J]. 徐榛敏,贾敏,梁晓,魏竞竞,付国静,雷林,陈倩,鲁喦,张允岭,廖星.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1)
- [4]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雷林,贾敏,张允岭,鲁喦,廖星,梁晓,魏竞竞,陈倩,付国静.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1)
- [5]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D]. 唐英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养血清脑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血虚证)的临床观察[D]. 辛明霞.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J]. 李素华,魏淑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61)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罗卫东,王俊力,蔡亚仙,陈国华.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7)
- [9]养血清脑颗粒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夏冬琴,李荣亨.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10)
- [10]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J]. 陈明清,刘林峰,刘琪琪. 四川医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