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瓜属(Cucumis)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婷,王亚,张素勤,陈星灼,耿广东,陈丽[1](2019)在《佛手瓜染色体核型分析》文中指出采用滴片技术获得佛手瓜(Sechium edule Swartz)根尖细胞染色体片子,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探索佛手瓜染色体核型特点,为佛手瓜及相近植物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结果显示,佛手瓜具有14对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每条染色体上均未发现随体,其核型公式为2n=2x=28=28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3.55%,属于对称核型;佛手瓜的核型为1A,是一种进化程度低的葫芦科蔬菜作物。
许彦宾[2](2018)在《厚皮、薄皮和野生甜瓜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甜瓜(2n=2X=24)是世界十大水果之一,在我国种植面积广泛。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甜瓜蒂为上品药材",其栽培历史距今已有千余年。世界甜瓜的起源地分布较广,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但由于不同种质类型之间并无杂交障碍,加之长期的人工驯化和定向选择,使甜瓜育种材料的变异日趋单一,其育种工作进展较为缓慢。为了有效地利用甜瓜种质资源,突破甜瓜育种的资源瓶颈,需持续而深入地对各种甜瓜种质资源进行广泛收集和研究。本课题组一直以来致力于甜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现已收集包括厚皮、薄皮和野生甜瓜在内的近千份种质资源,但不同类型的种质之间的遗传关系并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从现有种质资源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91份种质,包括62厚皮种质,89薄皮种质和40份野生种质,对其多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多年统计,并结合SSR标记对这3类种质进行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评价,其结果如下:1.形态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所有种质的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变幅为0.342.47,其平均值为1.38。13个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的变幅是0.342.47,平均值为1.18,5个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是1.53-2.07,平均值为1.90,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质量性状,说明甜瓜种质数量性状多样性更加丰富。薄皮甜瓜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31,果面底色、瓜瓤颜色、瓜瓤水分、果实肉质4个性状变异明显;厚皮甜瓜多样性指数中平均为1.38,果实形状、果面网纹、网纹分布、网纹密度、网纹粗度、果肉香味6个性状变异明显;野生甜瓜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39,覆纹颜色和覆纹形状两个性状变异明显。三类甜瓜种质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2.主成分分析表明,18个形态性状可综合成5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2.297%,说明这5个主成分可以代表整个甜瓜群体的大部分表型信息。第一主成分与果面网纹、网纹分布、网纹密度、网纹粗度相关,第二主成分与覆纹颜色和覆纹形状相关,第三主成分与中果实形状和瓜瓤颜色相关,第四主成分与中果肉肉色和果肉香味相关,第五主成分与果面底色和果实肉厚在相关。3.形态学性状聚类分析把所有甜瓜种质可分为七大组群(Ⅰ、Ⅱ、Ⅲ、Ⅳ、Ⅴ、Ⅵ、Ⅶ),不同组群的甜瓜种质的形态性状具有一定的差异。组群Ⅰ共有3份种质,全为厚皮种质,该类群中果实长度较大可达100 cm,果形为棒性,果面白色,果肉肉质较硬含糖量低。组群Ⅱ共有6份种质,该类群中有明显的网纹分布,果肉肉色为橙色或橙红。组群Ⅲ共有7份种质,包括5份厚皮、1份薄皮和1份野生,白色果肉,白色瓜瓤,无香味,肉质硬。组群Ⅳ共有30份种质,包括24份厚皮种质和6份薄皮种质,该组有明显的网纹分布,有绿色覆纹,果肉肉厚较大,平均为3.12 cm。组群Ⅴ共有9份种质,包括4份厚皮种质、3份薄皮种质和2份野生种质该类群果实形状为棒形,绿色或黄色果面,无网纹和覆纹。组群Ⅵ共有61份种质,包括30份薄皮种质和31野生种质,要性状为无网纹分布,覆纹颜色较重,果实单重较小,平均为0.252 kg。群组Ⅶ有76份材料,包括56份薄皮种质、24份厚皮种质和两份野生种质,主要性状为多数无网纹,果面底色较浅,多数为白色。4.36个SSR标记在所有种质中检测到314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个标记8.7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3.99;各位点的Shannon指数(香农信息指数I)的变化范围是0.952.22,平均值为1.58;平均期望杂合度(He)0.74,幅度在0.48和0.87之间。I指数和He值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450.86,平均值为0.69。薄皮种质的等位基因总数(Na)为256个,平均7.11个,I值变幅0.512.00,平均1.29,PIC值变幅为0.23-0.81,平均值0.57。厚皮种质的等位基因总数(Na)为226个,平均6.28个,I值变幅0.451.84,平均1.30,PIC值变幅为0.22-0.79,平均值0.60。野生种质的等位基因总数(Na)为250个,平均7.14个,I值变幅0.642.47,平均1.55,PIC值变幅为0.26-0.88,平均值0.69。薄皮、厚皮和野生种质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数分别为9、8和10;薄皮、厚皮和野生种质的特异性位点计数分别为13、11、14。比较分析表明,三种类型种质中,野生种质的平均I值和PIC值最高,Na与薄皮种质相当,但明显高于厚皮种质,说明野生种质多样性更为丰富,包含更多的稀有基因。5.基于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表明,所有种质分为4类(Ⅰ、Ⅱ、Ⅲ、Ⅳ),M344和M343单独聚为一类,均为薄皮皮种质;第Ⅱ类群共49份材料,包含15份薄皮材料,33份野生材料和1份厚皮材料;第Ⅲ类有52份材料,其中薄皮种质2份,厚皮材料49份,野生1份;第Ⅳ类群共88份种质,包含薄皮种质70份,厚皮种质12份;野生种质6份。分子标记聚类结果与种质类型基本一致,但与表型聚类差异较大,可能由于不同种质之间的基因交流所致。群体结构分析表明,P1群体中59份材料中1份来自Ⅱ组,47份来自Ⅲ组,11份来自Ⅳ组;P2群体65份材料中2份材料来自Ⅰ组,48份材料来自Ⅱ组,4份材料来自Ⅲ组,11份材料来自Ⅳ组;P3群体67份材料中1份来自Ⅲ组,66份来自Ⅳ组。6.不同种质的遗传距离和分化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薄皮种质和厚皮种质间的Fst最大,为0.102,遗传距离GD达0.380,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薄皮和野生种质间次之,Fst为0.100;厚皮和野生种质分化最小,Fst为0.083。此结果说明,甜瓜种质间的遗传分化主要表现为亚种间的分化,即薄皮类型和厚皮类型间的分化。
宋芃垚[3](2017)在《甜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甜瓜黄绿叶片基因ygl的精细定位》文中研究表明甜瓜(Cucumis melo L.,2n=24)是葫芦科中的一大类,是世界上十大水果之一。我国是薄皮甜瓜的初生起源中心,同时也是厚皮甜瓜的次生起源中心,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为甜瓜的育种和遗传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因此,对甜瓜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过程中,发掘甜瓜种质资源优异的变异性状,不仅可为甜瓜育种提供新的优异基因,而且对于深入研究相关性状形成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来源。本研究在材料M68上发现了一个甜瓜的黄绿突变性状,该材料是研究甜瓜光形态建成和光合作用机制、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叶绿体结构功能的理想材料,同时对该黄绿叶色性状进行精细定位,有利于加快甜瓜高光效育种的进程。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于世界各地的344份甜瓜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利用发现的黄绿突变体M68、以及正常表型材料M465和DHL92为研究对象,测定和比较了正常材料和突变体之间在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等生理指标上的差异;并利用M68和正常表型材料分别构建了BC1和F2群体,在对黄绿叶色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和初步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亲本重测序开发的特异性标记对黄绿叶色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研究结果如下:1.344份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1)利用36对SSR分子标记对344份材料的分子指纹图谱分析。采用表型差异明显的12份材料对384对SSR标记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好、在12条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36对标记。采用筛选出来的标记对344份材料进行基因型分析,检测到的平均等位位点为6.11,Ne、He、Ho、PIC以及Shannon’s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9516、0.8793、0.1207、0.5507、1.1872。2)对344份材料的群体结构分析时可将材料分为5个类群,其中P1包含了40份材料,来源于欧洲的材料占了85%;P2包含了69份材料,有51.8%的非洲材料属于该类群;P3有57份,大部分来源于亚洲;P4的70份材料中,有82.8%的材料混合有P1类群的遗传背景;P5有108份材料。用邻近距离法(Neighbor joining)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将344份材料分为4类,第Ⅰ类大部分来自于甜瓜的次生起源中心附近,第Ⅱ类的102份材料包含了Cucumis melo subsp.agrestis和Var.texanus,有49.7%的材料属于第Ⅲ类,剩余的属于Ⅳ类。两种分析结果虽然有一定的出入但也有一定的一致性存在。2.甜瓜黄绿叶色基因ygl的精细定位1)与M465相比,M68整个生育期均表现为黄绿叶色植株。对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突变体M68在幼苗期和结果期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M465相比均达到了显着差异水平。2)在幼苗期和结果期M68的净光合速率均显着低于M465,但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都高于M465。Fo、Fm、Y(Ⅰ)、ETR(Ⅰ)、qN显着低于M465。3)以M68和M465为亲本构建BC1群体,以突变体M68和DHL92为亲本构建F2群体,BC1群体和F2群体χ2的结果分别为0.49、0.62,证明该黄绿叶色性状有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并将其命名为yellow-green leaf(ygl)。4)采用BSA法对对本实验室已有的SSR引物进行筛选,利用筛选到的多态性标记和BC1群体,初步将ygl基因定位于第11条染色体上。然后根据初步定位区段设计的96对SSR标记,再根据重测序结果设计8对Indel标记,利用339个BC1群体和1577个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到CmSSR25141和CmSSR2519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3 cM和0.4 cM。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及揭示其作用机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淑明[4](2016)在《柑橘纯合种质创制及早金甜橙DH系代谢与转录组分析》文中指出纯系材料在植物育种及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柑橘具有高度杂合性、童期长、树体庞大、珠心胚和某些品种自交不亲和等特性,采用常规育种途径在柑橘上很难获得纯合种质。诱导配子体胚胎发生,包括花药培养、小孢子离体培养、诱导孤雌生殖、离体子房培养等,可以直接获得完全的纯系材料,省时省力。自上世纪70年代,柑橘通过诱导配子体胚胎发生已获得一些纯合材料,然而这些纯系大都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且都存在再生困难的问题,使得柑橘纯系种质资源种类及数量无法达到应用的要求,限制了柑橘纯系材料的应用。本文通过花药培养和诱导孤雌生殖的方法,创造柑橘纯系种质,以拓展柑橘纯合种质资源类型及数量;对早金甜橙及其DH系进行芳香烃代谢及转录组差异分析,评价其单倍化过程中代谢及基因表达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培养诱导柑橘纯系。通过四种诱导培养基对15个柑橘品种进行花药培养诱导,并对诱导获得的全部胚状体及愈伤组织进行倍性及分子标记鉴定,获得了早金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单倍体系15个,纯合二倍体系10个(其中2个DH系已再生植株,为甜橙纯合植株诱导成功的首次报道),同源四倍体系2个;红夏橙(C.sinensis Osbeck)单倍体愈伤组织系1个;暗柳橙(C.sinensis Osbeck)单倍体愈伤组织系2个;鸡尾葡萄柚(C.paradis Macf.)单倍体愈伤组织系1个(为葡萄柚纯系诱导成功的首次报道)。利用均匀分布于柑橘9条染色体的31对SSR引物对早金甜橙16个纯系的遗传组成进行深入分析,证实这些纯系的纯合性为100%,并且起源于不同基因型的小孢子;通过对其带型统计进行小孢子等位基因分离规律分析,表明在29个双带位点中,有16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分离遵循1:1的分离规律。2、诱导孤雌生殖创制柑橘纯系。利用γ射线辐射的枳(Poncirus trifoliata Raf.)和铜城72-1锦橙(C.sinensis Osbeck)不同辐射剂量的花粉对HB柚(C.grandis Osbeck)、高班柚(C.grandis Osbeck)、凤凰柚(C.grandis Osbeck)、华农红柚(C.grandis Osbeck)、秋辉橘橙([C.reticulata Blanco×(C.paradis Macf.×C.reticulata Blanco)]×(C.reticulata Blanco×C.sinensis Osbeck))以及尤力克柠檬(C.limon Burm.f.)6个柑橘单胚或者单多胚混合品种授粉诱导孤雌生殖。花粉活力检测表明辐射对花粉活力没有影响;授粉后对花粉管行为进行观察发现,辐射后的花粉管可以正常萌发伸长至胚珠。经胚挽救,对获得的植株进行倍性及分子标记鉴定,确定获得HB柚单倍体4株,同时由HB柚×255Gy枳授粉组合获得三倍体1株、由华农红柚×500Gy枳授粉组合获得三倍体1株。核型分析和分子标记确定了HB柚单倍体来源于孤雌生殖。3、三倍体花粉诱导孤雌生殖。利用三倍体葡萄柚Melgold(C.paradis Macf.)与Oroblanco(C.paradis Macf.)的花粉对HB柚、高班柚、凤凰柚、华农红柚、秋辉及沙田柚(C.grandis Osbeck)6个柑橘单胚品种授粉诱导孤雌生殖,通过胚挽救并对获得的植株进行倍性鉴定,确定由HB柚×Melgold授粉组合获得三倍体植株7株,由高班柚×Melgold授粉组合获得三倍体1株,由秋辉×Oroblanco三倍体组合获得四倍体1株。4、早金甜橙及其DH系芳香烃代谢及转录组差异分析。对早金甜橙及其DH系叶片进行形态学分析,其叶面积、翼叶面积、叶面积与翼叶面积比及叶形指数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GC-MS对芳香烃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分析,共检测到45种芳香烃类化合物,其中42种物质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在DH系,其总含量高于早金甜橙,含量上调积累的有12种,含量下调积累的有30种,其中20种物质未检测到。通过RNA-seq对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分析,以FDR≤0.001且表达量≥2倍为筛选标准,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1863个,占总基因量的5.77%;其中DH系上调表达基因506个(占总差异基因的27.16%),下调表达基因1357个(占总差异基因的72.84%)。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防御、逆境及刺激响应、代谢及细胞死亡等生物过程,其中上调表达差异基因还参与芳香化合物合成过程,这可能是引起DH系芳香烃代谢差异的主要原因。
宋喆骏[5](2015)在《甜瓜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与新品种比较》文中认为通过对94份甜瓜种质资源进行田间表型性状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形态学聚类分析,结合了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较全面的研究了94份甜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分析,从上述94份材料中,再选取了17份甜瓜种质资源进行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对甜瓜的各项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包括甜瓜的节间长、茎粗、叶面积、抗性、单果重、果实横截面积、种子腔大小、果肉厚度、亩产量、果皮颜色以及糖度等)并根据这些表型性状统计结果构建了聚类分析树形图,根据结果可以将94份甜瓜材料在树形图中遗传相似系数7.53处分成I,II两大类:Ⅰ类包括83、93两份长瓜型甜瓜材料;Ⅱ类包括包括其余瓜型相对较圆的92份甜瓜材料。而Ⅱ类在欧式距离5.51处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类:A类包括1、2、7、8、45等单瓜重量小果肉较薄的31份甜瓜材料;B类包括31、41、53、56等单瓜重量和果肉厚度处于中间类型的52份甜瓜材料;C类包括14、17、18等单瓜重量较大的其余9份甜瓜材料。2.选取51条ISSR引物对94份甜瓜材料的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根据电泳染色后显现的带型结果,从总中筛选出了带型清晰、多态性较高的22对引物。将这22条ISSR引物扩增的条带进行观察和统计,总的扩增条带数量为116条,片段大小均处于100-2000bp之间,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数为5.27条,116条条带有带中有多态性的条带有70条,多态百分率为60.3%。其中多态性最高的引物为816,其PIC Value值最大为0.903,多态性最低的引物为891,PIC Valule的值也最小为0.078。3.对94个甜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94份甜瓜材料8个性状平均Nei’s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59和0.247,多样性程度相对较低。从聚类分析树形图可以看出,在相似系数为0.843处,94份甜瓜材料可以分为4类:Ⅰ类包括1、2、14、40、70、94等53份白皮、青皮和黑皮甜瓜材料;Ⅱ类包括29、32、36、77等15份黄皮或黄底绿条纹甜瓜材料;III类包括8、17、23、78、80等17份黄皮或黄皮杂绿色甜瓜材料;Ⅳ类包括6、13、83等9份白皮甜瓜材料。4.从以上94份材料中选多态性差异较大的17份甜瓜材料,通过田间8个农艺性状的调查,进行表型和广义遗传力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出,8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0.20%,变异系数范围处于3.22%-50.37%之间,不同的性状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其中节间长短的变异系数最小,果实横截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实横截面积、果肉厚度、种子腔大小、糖度、叶面积以及单果重六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利用优势育种效果比较好。
周俊[6](2014)在《籽用西瓜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籽用西瓜是西瓜属中一种籽用型栽培变种,主要经济价值在于其种子,因其主要以食用为生产目的而简称为“籽瓜”,瓜瓤亦为低糖食品制作的首选材料。根据其种子颜色的不同,市场上将之分为红色籽瓜和黑色籽瓜两类。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都较高,以种子为主要食用器官。试验选用材料来自内蒙古、新疆、甘肃省和广东省,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20个品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1个品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个品种,甘肃省1个品种和广东省1个品种,共27个品种,其中黑色籽瓜17份,红色籽瓜10份。本试验对籽用西瓜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与评价,对逐步完善和构建籽用西瓜种质资源的评价体系具有作用意义。这对籽用西瓜生产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的同时,也为今后籽用西瓜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本试验收集和保存来自四个不同地区的种质资源,从园艺性状、影响单瓜种子产量因子以及细胞学分析标记三方面进行对籽用西瓜种质资源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聚类分析,将27份籽用西瓜材料分为5个类群,分别为第1类群:巴彦淖尔市农家栽培种和新疆栽培种,第2类群:广东红中片,第3类群:黑丰,第4类群:通辽一窝蜂,第5类群:兰州大片.同时,由聚类图可见这5个栽培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巴彦淖尔市农家栽培种和新疆栽培种亲缘关系最近。2.籽用西瓜单瓜种子产量与其他多个产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密切,且不同因子间存在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厚对单瓜种子产量的提高作用是通过提高百粒重而间接提高单瓜种子产量。而单瓜种子数、单瓜重和百粒重直接作用于单瓜种子产量,对其影响作用很直接。单瓜重、瓜纵径、瓜横径、种子厚、种子长和种子宽对单瓜种子产量存在间接影响作用,这6个因子的提高作用是通过提高单瓜种子数而间接实现的。3.单瓜种子数对单瓜种子产量起着重要作用。由试验得出对籽用西瓜单瓜种子产量起决定性直接作用的产量因子是单瓜种子数、单瓜重和百粒重,所以通过对单瓜种子数、单瓜重和百粒重这3个产量性状的改良和培育是籽用西瓜品种的选育方可达到高产质优目的的有效途径。增加单瓜种子数目、百粒重和单瓜重是提高单瓜种子产量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和选育优良品种时优先考虑这3个产量因子。因此,在籽用西瓜种质选择时要优先考虑单瓜种子数量较多、百粒重和单瓜重较大的品种。4.平均果形指数介于0.49~0.76时,单瓜种子产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介于0.95~1.04时,单瓜种子产量呈上升趋势;1.04时达到最大值;果型指数超过1.04时,单瓜种子产量逐步下降。同时方差分析也表明,果形指数介于0.90~1.06时,单瓜种子产量较高。本研究确定:籽用西瓜果形指数最佳范围为0.95~1.04,此时籽用西瓜种子产量可以达到最高。故而,在选育籽用西瓜品种时,果形近圆形为好。5.籽用西瓜在长期人为选择的条件下,各品种间遗传差异小。而本实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本能将这些品种(系)区分开,表明其品种间细胞标记的农艺学性状标记的要高。6.籽用西瓜染色体较小,且多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制片和核型测量时难度较大。本试验依据材料的特性采用穿透力强的固定液,而且解离时因品种不同解离时间不同,结果获得了较为清晰的染色体图象,这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
赵鸿飞[7](2013)在《甜瓜遗传多样性及钾素对不同基因型甜瓜品质影响的分析》文中提出甜瓜是葫芦科主要园艺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收集了59份甜瓜材料,运用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材料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风味4号”和“雪里红”两个优质厚皮甜瓜品种,在不同的钾素处理下,分析了钾素对甜瓜品质及果实糖酸积累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确立适宜的钾素施用量,明确钾素对甜瓜品质形成的调控作用。本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1、利用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了59份甜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形态学标记分析选取了11个农艺性状;分子标记分析共选取了46对EST-SSR引物,其中23对引物扩增出具多态性的清晰条带。在59个甜瓜基因型中,23个EST-SSR标记检测到的平均PIC值为0.386。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学标记将所有材料聚成2大类共4个组,和以厚皮及薄皮区分甜瓜的传统方法存在一定差异。SSR分子标记将所有材料较明显地聚成薄皮和厚皮两大类型,厚皮类型还可细分为果皮带网纹或光皮,果皮黄色或白色等类别,同一类型中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比较大,说明材料遗传背景较狭窄。2、在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性状优良且遗传差异较大的甜瓜品种“风味4号”和“雪里红”作为材料,按四个梯度(营养液中K2S04浓度依次为0、117、234和351mg/L)补充钾素,测定了果实外观指标及内在营养指标。结果显示,中等浓度(营养液中含K2S04浓度117mg/L和351mg/L)钾素处理下的材料,影响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的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和风味物质等显着高于低钾和高钾处理,果实品质表现优良。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两个品种糖酸相关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中等钾素梯度处理下,与蔗糖合成相关的酶(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低于其他处理;且在中等钾素梯度处理下,“雪里红”中与蔗糖降解相关的酶(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基因的表达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和“风味4号”的所有处理。同时,本实验中柠檬酸代谢酶的基因表达情况并未一致说明中等浓度钾素处理下的果实应有较多柠檬酸积累。而根据本研究糖酸含量测定结果,在中等浓度钾素处理下,果实蔗糖和柠檬酸含量均显着高于低钾和高钾处理,从而可以推断受试品种可能具有独特的糖酸积累途径,甜瓜果实糖酸物质的形成与钾素营养有更深层次的联系,其积累的过程可能存在一些转录后调控抑或酶类的共同调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所收集的59份甜瓜材料遗传背景较狭窄,大部分为厚皮甜瓜,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应扩大种质收集力度,根据遗传分析结果合理选育亲本材料。另外,适宜地补充钾素对甜瓜品质提升有重要作用,应进一步探索钾素对甜瓜品质的影响机理,并从更多方面完善甜瓜高效栽培体系建设。
张宇[8](2013)在《秋水仙碱创制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新材料》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从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的诱导、鉴定展开,并对二倍体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的主要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生理生化特性、抗坏血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进行了核型分析,为多倍体不结球白菜的遗传育种及细胞遗传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方法。1.用1.5g·L-1、2g·L-1这两种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子叶期不结球白菜生长点进行不同次数的处理来进行多倍体诱导,根据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特征、农艺性状和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浓度为1.5g·L-1的秋水仙素处理6次的效果最好,四倍体加倍率达8.55%。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叶片厚度、气孔大小、花器官大小、花粉粒纵横径、种子单粒径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性”,但四倍体株高减小。四倍体十叶厚、种子直径、50粒重、花瓣长和宽、角果长、角果棱宽、角果喙长、角果横宽、花粉粒长和宽、气孔长和宽、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分别比二倍体增加23.2%、17.0%、31.3%、38.6%、66.3%、19.6%、26.5%、54.5%、16.1%、31.2%、34.9%、64.3%、44.0%和87.5%,差异都达极显着。四倍体的气孔密度显着降低。二倍体不结球白菜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x=20,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4x=40。2.对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的主要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植株颜色呈深绿色,束腰,整个生育期叶片宽度和叶柄宽度都显着大于二倍体,而株高、叶数、叶柄长度和叶片长度比二倍体有所减少。四倍体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干物质和有机酸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5.7%、14.6%、16.9%和16.2%,粗纤维比二倍体减少36.4%,差异均达极显着。四倍体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高于二倍体。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二倍体。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不同组织不同时期的抗坏血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不结球白菜中抗坏血酸L-半乳糖合成途径的6个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幼苗时期,四倍体叶片中的还原性抗坏血酸和总抗坏血酸分别比二倍体高21.4%和10.8%,叶柄中的分别比二倍体高12.5%和10.3%,成熟时期四倍体叶片中的还原性抗坏血酸和总抗坏血酸分别比二倍体高10.3%和6.74%,叶柄中的分别比二倍体高25.9%和15.0%,差异都达极显着水平。实时定量PCR表明无论是在幼苗时期还是在成熟时期,BcVTC1, BcGME, BcVTC2, BcVTC4和BcGLDH这5个基因在叶片中和叶柄中的表达量都高于对照,而BcPMM没有明显变化。4.以不结球白菜品种‘特矮青’的花蕾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与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的核型公式均为2n=2x=20=10m+8sm(2SAT)+2st,其中第1、2、3、4、6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5、7、8、9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第10对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第3对具有随体,核型类型属于2A型,为基本对称型。长度在1.1-1.5mm的花蕾,容易获得减数分裂终变期的分裂相。5.以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的幼嫩雌蕊及根尖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无论是二倍体还是四倍体,幼嫩子房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都比根尖的多,且中期染色体形态与根尖的染色体无明显区别,随体均清晰可见。两种材料获得的二倍体不结球白菜核型公式均为2n=2x=20=10m+8sm(2SAT)+2st,其中第1、2、3、4、6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5、7、8、9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第10对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随体均位于第3对染色体上。核型分类均为2A型。四倍体不结球白菜的核型公式为2n=4x=40=20m+l6sm(4SAT)+4st,核型特征与二倍体大体相同,仅染色体长度变异范围比二倍体稍大些。
张楠[9](2012)在《四份野生瓜种质资源研究》文中认为瓜类蔬菜在我国蔬菜周年供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对新品种的要求日益提高和复杂,单纯的依靠栽培品种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抗病、抗逆育种中,迫切需要引入野生材料质资源,此外,现代育种中的远缘杂交、体细胞杂交、以及基因工程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种间基因交流的范围,使野生种质资源的利用更加突出。野生植物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长期选择下,其抗病性和抗逆性优于栽培品种,或具有栽培作物所缺乏的某些宝贵特征、特性,是瓜类育种和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源。开展野生瓜类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研究其形态学与生物学性状、抗病性、细胞学特性以及亲缘关系,对我国瓜类种质资源的保护、种质创新和瓜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4份野生瓜类种质为材料,从形态学、生物学、抗病性、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等方面对野生瓜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通过田间形态学和生物学研究,初步鉴定野生材料No.9为野生红瓜,野生材料No.10为野生甜瓜(野生小马泡),野生材料No.11为野生栝楼,野生材料No.12为野生西瓜(野生红籽瓜),4份野生材料形态差异较大,野生性状明显,部分食用价值低劣,难以直接利用,但其表现出植株生长茂盛,其中3份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可应用于瓜类育种。通过对4份野生瓜类材料进行枯萎病和白粉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野生材料No.9和No.11对枯萎病免疫,其发病率均为0%,野生材料No.12,其发病率为16.7%,为高抗枯萎病材料,可应用于瓜类枯萎病抗病育种中,野生材料No.10其发病率为80%,病情指数为67.5,为轻感材料。野生材料No.9、No.11和No.12对白粉病均免疫,其病情指数均为0,为很好的瓜类白粉病抗病育种材料,以待于进一步利用,野生材料No.10的病情指数达到77.3%,为感白粉病材料。通过对4份野生瓜类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研究,结果如下:野生材料No.9,其核型公式为2n=2x=24=24m,核型类型为1A型;野生材料No.10,其核型公式为2n=2x=24=18m+4sm+2sm(SAT),核型类型为2A型;野生材料No.11,其核型公式为2n=2x=22=18m+4sm,核型类型为2A型;野生材料No.12,其核型公式为2n=2x=22=22m,核型类型为1A型。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栝楼属植物(野生材料No.11)的染色体核型,为栝楼属植物的研究提供了细胞学基础。通过对4份野生瓜类材料的SSR亲缘关系分析,从130对甜瓜g-SSR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5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分析供试材料,共得到271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4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45.8%。4份野生瓜与4种栽培瓜(甜瓜、黄瓜、西瓜、南瓜)品系间的相似系数为0.62~0.96。由WINBOOT程序聚类分析表明,野生材料No.9、No.10、No.11和No.12分别与黄瓜、甜瓜、南瓜和西瓜亲缘关系最近。
付伟[10](2011)在《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 Jeffrey隶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罗汉果属(Siraitia),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药用和甜料植物,具止咳祛痰、凉血舒胃、润肠通便等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罗汉果甜苷V,具强烈甜味,为蔗糖的300-500倍,具抗氧化、免疫调节及抗癌的作用。罗汉果提取物低热、无毒,是一种纯天然的甜味剂及理想的保健品,可为糖尿病和肥胖病患者使用。罗汉果种子数量多、重量大,占果实鲜重的44%,干重的70%,但几乎不含罗汉果皂苷。因此罗汉果无籽化是罗汉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且无籽罗汉果也成为罗汉果育种研究的热点。2005年本课题组在罗汉果伯林3号和ND的后代中发现一突变株,植株高大,茎粗叶厚,花大败育,后代无籽。本研究首次对罗汉果正常株及其突变株从细胞学、基因组及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罗汉果正正常株与突变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及无籽罗汉果基因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染色体核型的研究结果显示罗汉果正常株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28,而突变株为四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x=56,其后代无籽罗汉果为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x=42条,同时验证了突变株为四倍体。这是首次对罗汉果多倍体方面进行的报道研究。2、本实验采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对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的基因组水平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用196对引物组合对两者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其中9对引物组合未能扩增出条带。筛选得到的189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约4573条带,其中577条(12.6%)为差异条带,1998条(87.4%)为共有条带。大部分引物组合均能扩增出条带,获得的条带长度大多集中在100-800bp之间,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条带数为12.1。结果表明通过SRAP分子标记方法得出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株系之间基因组DNA的SRAP多态性较低,遗传差异较小。3、采用SRAP-cDNA方法对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差异分析。用196对SRAP引物组合对两者的基因表达水平cDNA进行多态性扩增,其中63对引物组合未能扩增出条带。筛选得到的133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约2917条带,其中289条(9.9%)为差异条带,1313条(90.1%)为共有条带。对其中稳定出现的明显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及测序,共获得92条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其中77.2%与已知基因具高度同源性,9.8%为编码未知蛋白基因,13.0%为可能的编码新蛋白基因。对已知序列的结果分析发现大多数序列都与光合、呼吸及抗性相关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比较重要的蛋白质如:核铜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基激酶、丙酮酸激酶、过氧化物酶膜转运蛋白、NBS-LRR抗性蛋白、蛋白磷酸酶等。序列的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已知基因编码蛋白涉及到生物学的诸多方面,其编码的蛋白主要属于:离子通道、信号转导、代谢途径、转录因子、蛋白合成、生长发育、能量代谢等。这些蛋白质在植物生长发育中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锌指蛋白、分子伴侣、促有丝分裂素活化激酶、转录因子IWS1、信号转导蛋白、内膜蛋白、胞外孔道蛋白、纤维素合酶、细胞色素P450、糖基转移酶GT8、氧化还原酶等。以上实验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表明罗汉果四倍体在抗逆性及光合能力方面更优于二倍体植株。这也为多倍体在表型及生物学方面优于二倍体的现象提供了分子证据。4、利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罗汉果二倍体后代的正常种子及四倍体后代无籽罗汉果干瘪种子进行转录组和表达谱测序。转录组测序结果共得到64372条Unigene,与代谢途径相关的Unigene共17593条。表达谱测序得到87350条reference tags及41678条geneso通过分析发现占mRNA,总量76%-77%的是种类不到5.5%-5.8%的少数nRNA,而占种类58%-62%的mRNA全部加起来不到mRNA,总量的4.2%-4.5%。对差异基因进行比较发现有1748个基因上调,2037个基因下调。本文首次对罗汉果多倍体及其后代无籽罗汉果进行报道研究,并从细胞学、基因组及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罗汉果正正常株与突变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及无籽罗汉果基因表达情况。这为多倍体罗汉果及无籽罗汉果形成的遗传机理、种子形成及发育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也为克隆基因、研究其表达和调控机制及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应用生物技术方法实现罗汉果无籽化,提高生产中罗汉果有效成分提取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培育无籽罗汉果及新资源新品种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育种的预见性和效率。
二、香瓜属(Cucumis)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瓜属(Cucumis)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佛手瓜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染色体滴片 |
1.2.2 核型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佛手瓜染色体数目及形态分析 |
2.2 佛手瓜染色体核型分析 |
3 讨论 |
(2)厚皮、薄皮和野生甜瓜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甜瓜的育种概况 |
1.1.1 甜瓜育种简史 |
1.1.2 甜瓜的育种现状育种 |
1.1.3 甜瓜的育种发展趋势 |
1.1.4 野生甜瓜的育种中的利用 |
1.2 甜瓜种质资源的研究 |
1.2.1 甜瓜的起源与传播 |
1.2.2 甜瓜的植物学分类 |
1.2.3 甜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1.3 甜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3.1 遗传多样性的定义 |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
1.3.3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4 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2.3 植物学性状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标准 |
2.4 SSR标记分析 |
2.4.1 供试试剂及仪器 |
2.4.2 DNA提取 |
2.4.3 DNA的检测 |
2.4.4 SSR标记分析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5.1 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
2.5.2 SSR条带的统计分析 |
2.5.3 主成分分析 |
2.5.4 群体结构分析 |
2.5.5 聚类分析 |
2.5.6 主坐标分析 |
2.5.7 Fst和遗传距离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甜瓜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1 基本数据统计与多样性分析 |
3.1.2 聚类分析 |
3.1.3 主坐标分析 |
3.2 甜瓜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
3.2.1 分子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3.2.2 多态性分析 |
3.2.3 群体结构分析 |
3.2.4 分子数据主坐标分析 |
3.2.5 不同类型甜瓜种质遗传参数比较 |
3.2.6 不同类型甜瓜种质间的遗传分化 |
4 讨论 |
4.1 甜瓜起源和驯化探讨 |
4.2 分子标记对甜瓜分类的补充作用 |
4.3 两种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对比分析 |
4.4 甜瓜性状变异 |
4.5 甜瓜特异种质在育种中的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3)甜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甜瓜黄绿叶片基因ygl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部分 |
1 文献综述 |
1.1 甜瓜概述 |
1.2 甜瓜的起源与分类 |
1.2.1 甜瓜的起源 |
1.2.2 甜瓜种质资源的分类 |
1.3 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1 遗传多样性概述 |
1.3.2 基于甜瓜形态学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3 基于甜瓜细胞学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4 基于甜瓜生化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5 基于甜瓜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材料来源 |
2.1.2 田间管理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1.1 实验药品 |
2.2.1.2 实验仪器 |
2.2.2 材料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2.2.2.1 DNA的提取(CTAB法) |
2.2.2.2 DNA的检测 |
2.2.3 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
2.2.3.1 引物设计 |
2.2.3.2 引物筛选 |
2.2.4 PCR反应条件及反应程序 |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
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1 数据统计 |
3.2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SSR标记的基因型分析 |
4.2 群体结构分析 |
4.3 聚类分析 |
5 讨论 |
5.1 SSR分子标记多样性分析 |
5.2 甜瓜材料遗传多样性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叶色突变的来源与分类 |
1.1.1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
1.1.2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种类 |
1.2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机制 |
1.2.1 细胞核遗传 |
1.2.2 细胞质遗传 |
1.2.3 质核基因互作型 |
1.3 植物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
1.3.1 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降解途径的基因突变 |
1.3.2 血红素到光敏色素生色团生物途径中的基因突变 |
1.3.3 叶绿体分化与发育相关基因的突变 |
1.3.4 质核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突变 |
1.3.5 其他基因的突变 |
1.4 植物叶色突变的应用 |
1.4.1 叶色突变在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
1.4.2 在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研究中及在高光效育种中的应用 |
1.4.3 杂交育种方面的应用 |
1.4.4 在培育观赏植物中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突变体与野生型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2.3 相关光合指标的测定 |
2.4 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的测定 |
2.5 基因定位 |
2.5.1 群体的构建 |
2.5.2 DNA的提取 |
2.5.3 混池 |
2.5.4 引物 |
2.5.4.1 SSR引物开发 |
2.5.4.2 Indel引物开发 |
2.5.5 PCR扩增及电泳分离 |
2.5.6 遗传作图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光合色素含量的分析 |
3.2 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分析 |
3.3 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的分析 |
3.4 遗传规律分析 |
3.5 突变基因定位 |
3.5.1 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
3.5.2 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
4 讨论 |
4.1 光合色素含量的分析 |
4.2 光合作用相关参数变化趋势分析 |
4.3 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变化分析 |
4.4 黄化突变体遗传规律及精细定位 |
5 结论 |
5.1 ygl光合特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 |
5.2 黄化突变遗传规律及精细定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A |
(4)柑橘纯合种质创制及早金甜橙DH系代谢与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纯合种质资源创制研究进展 |
2.1 单倍体育种的历史 |
2.2 诱导单倍体途径 |
2.2.1 诱导雄配子体胚胎发育(Androgenesis) |
2.2.2 雌配子体胚胎发生(Gynogenesis) |
2.2.3 染色体消除(Chromosome elimination) |
2.3 纯系的鉴定 |
2.3.1 形态学鉴定 |
2.3.2 染色体计数与流式细胞仪鉴定 |
2.3.3 染色体核型鉴定 |
2.3.4 分子鉴定 |
2.4 纯系的应用 |
2.4.1 育种 |
2.4.2 构建DH系遗传图谱和QTL定位 |
2.4.3 全基因组测序 |
2.5 纯合种质创制在柑橘中的研究进展 |
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花药培养诱导柑橘纯系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诱导培养基 |
2.2.2 花药培养 |
2.2.3 继代、再生及移栽 |
2.2.4 倍性鉴定 |
2.2.5 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 |
2.2.6 基因组DNA提取 |
2.2.7 分子标记SSR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培养基对诱导率的影响 |
3.2 花药培养过程中小孢子变化 |
3.3 早金甜橙及露德红夏橙花药培养结果及遗传分析 |
3.3.1 花药培养及再生 |
3.3.2 倍性鉴定及核型分析 |
3.3.4 遗传鉴定 |
3.3.5 甜橙纯系亲缘关系分析 |
3.4 暗柳橙花药培养结果及鉴定 |
3.5 鸡尾葡萄柚花药培养结果及鉴定 |
4 讨论 |
4.1 培养基影响 |
4.2 花药培养获得的杂合二倍体来源探讨 |
第三章 辐射花粉及三倍体花粉授粉诱导孤雌生殖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花粉的制备 |
2.2.2 花粉辐射 |
2.2.3 花粉活力鉴定 |
2.2.4 杂交授粉 |
2.2.5 花粉行为观察 |
2.2.6 胚挽救 |
2.2.7 胚挽救植株倍性鉴定 |
2.2.8 单倍体核型分析 |
2.2.9 分子标记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辐射对花粉活力及结果影响 |
3.2 授粉后花粉行为观察 |
3.3 胚挽救及诱导后代鉴定 |
3.4 HB柚单倍体遗传分析 |
4 讨论 |
4.1 辐射花粉诱导单倍体机理研究 |
4.2 HB柚单倍体应用价值 |
第四章 早金甜橙及其DH系代谢与转录组差异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叶片指数统计 |
2.2.2 芳香烃代谢物质测定 |
2.2.3 样品RNA提取 |
2.2.4 RNA-seq测序流程 |
2.2.5 RNA-seq测序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早金甜橙及其DH系表型差异分析 |
3.2 芳香烃代谢物质成分及含量分析 |
3.3 RNA-seq测序结果分析 |
3.3.1 RNA-seq数据初步分析 |
3.3.2 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 |
3.3.3 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3.3.4 芳香烃化合物合成生物过程差异基因分析 |
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提高柑橘纯系诱导成功率 |
2 拓展纯系在育种中的应用 |
3 纯系遗传分析及基因组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I |
附录II |
附录Ⅲ |
附录IV |
附录V |
附录VI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甜瓜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与新品种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
1.1.2 遗传标记的种类与发展 |
1.1.2.1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 |
1.1.2.2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 |
1.1.2.3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 |
1.1.2.4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 |
1.1.3 四种遗传标记在甜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
1.1.3.1 形态标记在甜瓜中的应用和发展 |
1.1.3.2 细胞标记在甜瓜中的应用 |
1.1.3.3 生化标记在甜瓜中的应用 |
1.1.3.4 分子标记在甜瓜中的应用和发展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嘉善地方甜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
2.1.2.2 表型数据的统计与聚类分析 |
2.1.2.3 基因组DNA提取 |
2.1.2.4 ISSR引物筛选及数据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与遗传关系分析 |
2.2.2 ISSR多态性分析结果 |
2.2.3 ISSR标记聚类分析结果 |
2.2.4 94份甜瓜种质资源的主坐标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甜瓜新品种比较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性状调查 |
3.1.2.2 数据统计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田间性状调查结果 |
3.2.2 差异显着性分析 |
3.2.3 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力分析 |
3.2.3.1 变异系数的分析 |
3.2.3.2 广义遗传力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6)籽用西瓜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1.1 种质资源的概念 |
1.1.2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2 种质资源的主要内容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2.1 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2.2.1 形态学标记 |
1.2.2.2 细胞学标记 |
1.3 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1.4 籽用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2.1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田间试验方法 |
3.3 测定方法 |
3.3.1 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
3.3.2 籽用西瓜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3.3.3 籽用西瓜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3.4 数据处理 |
3.4.1 形态学指标的处理 |
3.4.2 种子主要产量构成因子数据的处理 |
3.4.3 染色体核型分析数据的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籽用西瓜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4.1.1 籽用西瓜形态性状比较分析 |
4.1.2 籽用西瓜形态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
4.2 籽用西瓜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分析 |
4.2.1 籽用西瓜主要产量性状观察 |
4.2.2 籽用西瓜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4.2.2.1 单瓜种子产量与产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4.2.2.2 单瓜种子数量与其它产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4.2.2.3 百粒重与其他产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4.2.2.4 单瓜重与其它产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4.2.3 籽用西瓜单瓜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通径分析 |
4.2.3.1 单瓜种子数量对单瓜种子产量的作用 |
4.2.3.2 百粒重对单瓜种子产量的作用 |
4.2.3.3 单瓜重对单瓜种子产量的作用 |
4.2.3.4 瓜纵径对单瓜种子产量的作用 |
4.2.3.5 瓜横径与单瓜种子产量的作用 |
4.2.3.6 种子宽与单瓜种子产量的作用 |
4.2.4 籽用西瓜单瓜种子产量与产量因子之间的关系图 |
4.2.5 单瓜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参数估计及检验 |
4.2.6 籽用西瓜单瓜种子产量因子之间的方差分析 |
4.2.7 果形指数与单瓜种子数的关系 |
4.3 籽用西瓜染色体核型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籽用西瓜的形态多样性 |
5.2 籽用西瓜单瓜种子产量与产量因子间的关系 |
5.2.1 单瓜种子数、单瓜重和百粒重对籽用西瓜单瓜种子产量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
5.2.2 单瓜种子数对单瓜种子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
5.2.3 单瓜种子产量与果形指数的关系 |
5.3 籽用西瓜染色体核型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甜瓜遗传多样性及钾素对不同基因型甜瓜品质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课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遗传标记在甜瓜遗传多样性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2 钾素对甜瓜生理生化及其果实品质影响机理 |
1.3 本研究的目的、路线与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表型性状分析 |
2.2.2 SSR分析 |
2.2.3 钾素处理田间实验设计 |
2.2.4 钾素处理果实品质各指标测定 |
2.2.5 糖酸代谢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形态学标记分析 |
3.2 SSR分子标记分析 |
3.2.1 EST-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 |
3.2.2 甜瓜种质的聚类分析 |
3.2.3 甜瓜种质的主坐标分析 |
3.3 钾素对甜瓜果实品质影响 |
3.3.1 钾素浓度对果实外观性状的影响 |
3.3.2 钾素浓度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3.3 钾素浓度对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3.4 钾素浓度对果实中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钾处理下甜瓜果实中糖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
3.4.1 蔗糖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
3.4.2 柠檬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
3.5 小结 |
4. 讨论 |
4.1 形态学和分子标记鉴定甜瓜种质资源 |
4.2 钾素对甜瓜果实品质改良的作用 |
4.3 未来研究的设想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秋水仙碱创制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新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蔬菜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1 蔬菜多倍体的产生途径 |
1.1 自然突变形成多倍体 |
1.2 人工诱导多倍体 |
2 蔬菜多倍体的特征 |
3 蔬菜多倍体的鉴定 |
3.1 形态学鉴定法 |
3.2 染色体直接计数法 |
3.3 气孔和花粉粒鉴定法 |
3.4 流式细胞鉴定法 |
4 多倍体育种在蔬菜上的成功应用 |
4.1 利用多倍体的形态巨大,增加蔬菜产量 |
4.2 利用多倍体的低育性,获得无核果实 |
4.3 利用多倍体的强抗胁迫能力,引种到更广泛的区域 |
4.4 利用染色体加倍,克服远缘杂交障碍 |
4.5 作为育种中间材料 |
5 蔬菜多倍体育种应用前景展望 |
第二章 核型分析研究进展 |
1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制片方法 |
1.1 取材 |
1.2 预处理 |
1.3 固定 |
1.4 解离 |
1.5 染色 |
1.6 制片 |
1.7 显微镜观察,拍照,制作永久玻片 |
2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
2.1 传统人工分析 |
2.2 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 |
2.3 自动核型分析 |
3 展望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秋水仙碱创制优质、青梗四倍体不结球白菜 |
摘要 |
ABSTRACT |
KEY WORDS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四倍体的诱导方法 |
1.2.2 四倍体的鉴定方法 |
1.2.2.1 植株形态学和解剖学鉴定 |
1.2.2.2 染色体倍性鉴定 |
1.2.2.3 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 |
1.2.3 二、四倍体主要植物学性状比较 |
1.2.4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秋水仙素的诱变效果 |
2.2 形态、解剖学鉴定结果 |
2.3 根尖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 |
2.4 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结果 |
2.5 二、四倍体主要植物学性状比较 |
3 讨论 |
第二章 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KEY WORDS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比较二、四倍体的农艺性状 |
1.2.2 比较二、四倍体的营养品质 |
1.2.3 比较二、四倍体的生理生化特性 |
1.2.4 比较二、四倍体的叶绿素含量 |
1.3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二、四倍体田间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
2.2 二、四倍体营养品质的比较 |
2.3 二、四倍体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 |
2.4 二、四倍体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3 讨论 |
第三章 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抗坏血酸含量比较及抗坏血酸合成基因表达分析 |
摘要 |
ABSTRAC |
KEY WORDS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HPLC测定不结球白菜抗坏血酸含量 |
1.2.2 实时定量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二、四倍体不同时期叶片和叶柄中抗坏血酸含量 |
2.2 二、四倍体抗坏血酸L-半乳糖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的核型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KEY WORDS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制片 |
1.3 根尖染色体制片 |
1.4 核型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花蕾长度的花粉母细胞与减数分裂终变期分裂相的关系 |
2.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二价体构型 |
2.3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和根尖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比较 |
3 讨论 |
第五章 利用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幼嫩雌蕊进行核型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KEY WORDS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雌蕊染色体制片 |
1.3 根尖染色体制片 |
1.4 核型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二倍体不结球白菜核型分析 |
2.2 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核型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9)四份野生瓜种质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瓜类种质资源概述 |
1.1.1 瓜类种质资源及其分类 |
1.1.2 瓜类种质资源的自身价值 |
1.1.3 瓜类种质资源在创新育种中的作用 |
1.2 野生资源重新挖掘的重要意义 |
1.2.1 野生资源的贡献 |
1.2.2 现代育种中野生资源重新挖掘的必要性 |
1.3 野生瓜类资源的重要价值及利用 |
1.3.1 野生瓜类种质资源的价值 |
1.3.2 野生瓜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
1.4 国内外瓜类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1.4.1 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 |
1.4.2 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
1.4.3 细胞学研究 |
1.4.4 DNA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鉴定上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野生瓜田间形态学与生物学调查试验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田间实验设计 |
2.1.3 田间性状调查方法 |
2.1.4 瓜类田间管理技术 |
2.2 野生瓜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
2.2.1 枯萎病抗性鉴定 |
2.2.2 白粉病抗性鉴定 |
2.3 野生瓜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药品及试剂 |
2.3.3 试验仪器 |
2.3.4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4 野生瓜SSR鉴定和分类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药品、试剂及其保存 |
2.4.3 试验仪器 |
2.4.4 SSR试验设计 |
2.4.5 SSR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野生瓜田间形态学与生物学调查分析 |
3.1.1 形态学调查 |
3.1.2 生物学调查 |
3.1.3 田间调查结果分析 |
3.2 野生瓜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
3.2.1 枯萎病抗病性鉴定 |
3.2.2 白粉病抗病性鉴定 |
3.3 野生瓜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 |
3.3.1 染色体数目观察 |
3.3.2 染色体核型分析 |
3.4 野生瓜SSR亲缘关系鉴定和分类研究 |
3.4.1 DNA的提取 |
3.4.2 SSR引物的筛选及引物多态性分析 |
3.4.3 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
3.4.4 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野生瓜形态鉴定与分类 |
4.2 野生瓜抗病性鉴定分析 |
4.3 野生瓜细胞学鉴定与分析 |
4.3.1 细胞学鉴定评价 |
4.3.2 染色体数目分析 |
4.3.3 核型分析 |
4.4 野生瓜SSR标记分析 |
4.4.1 SSR标记在遗传多样性上的可行性 |
4.4.2 SSR亲缘关系分析 |
4.4.3 g-SSR引物在葫芦科作物上的通用性 |
5 结论 |
5.1 野生瓜田间形态学与生物学性状调查 |
5.2 野生瓜抗病性鉴定 |
5.3 野生瓜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 |
5.4 野生瓜SSR亲缘关系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罗汉果研究概述 |
一 罗汉果的生药学研究 |
1 罗汉果的名称 |
2 罗汉果的分类学地位 |
3 罗汉果的分布及生境 |
4 罗汉果的生物学特性 |
5 罗汉果种属鉴定 |
二 罗汉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
1 葫芦烷三萜苷类 |
2 黄酮类 |
3 多糖 |
4 蛋白质 |
5 甘露醇 |
6 脂肪酸类 |
7 其它成分 |
三 罗汉果的药理作用 |
1 镇咳、平喘、祛痰作用 |
2 免疫作用 |
3 抗氧化作用 |
4 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作用 |
5 抗炎镇痛抑菌作用 |
6 抗癌作用 |
7 其它作用 |
8 毒理作用 |
四 罗汉果的应用现状 |
1 医药应用 |
2 保健食品、饮料 |
3 食品添加剂 |
4 甜味剂 |
5 化妆品 |
五 罗汉果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罗汉果正常株及其突变株染色体核型分析 |
一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内容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三 结果与分析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罗汉果二倍体及其四倍体基因组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
一 引言 |
1 多倍体的概念 |
2 SRAP分子标记技术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三 结果与分析 |
1 DNA及RNA提取的纯度、浓度及完整性检测 |
2 罗汉果二倍体及其四倍体基因组差异分析 |
3 罗汉果二倍体及其四倍体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4 差异条带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
四 讨论 |
1 SRAP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及其优势 |
2 罗汉果多倍体基因组差异研究 |
3 罗汉果多倍体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无籽罗汉果转录组分析 |
一 引言 |
1 第一代测序技术 |
2 第二代测序技术 |
3 第三代测序技术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三 结果与分析 |
1 转录组测序(De novo Transcriptome Assembly) |
2 表达谱测序(DGE Analysis) |
四 讨论 |
1 RNA提取方法的改良 |
2 罗汉果研究中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
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前景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致谢 |
四、香瓜属(Cucumis)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佛手瓜染色体核型分析[J]. 杨婷,王亚,张素勤,陈星灼,耿广东,陈丽.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3)
- [2]厚皮、薄皮和野生甜瓜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D]. 许彦宾.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3]甜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甜瓜黄绿叶片基因ygl的精细定位[D]. 宋芃垚.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3)
- [4]柑橘纯合种质创制及早金甜橙DH系代谢与转录组分析[D]. 王淑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5]甜瓜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与新品种比较[D]. 宋喆骏.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6]籽用西瓜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与评价[D]. 周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7]甜瓜遗传多样性及钾素对不同基因型甜瓜品质影响的分析[D]. 赵鸿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8]秋水仙碱创制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新材料[D]. 张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9]四份野生瓜种质资源研究[D]. 张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10]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遗传变异研究[D]. 付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