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斯坦泌乳牛行为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荷斯坦泌乳牛行为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一、荷斯坦泌乳牛行为与其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余厚默,张海亮,杨明路,竹磊,王澳,罗汉鹏,王炎,郭刚,张毅,王雅春[1](2021)在《夏季热应激条件下荷斯坦牛喘息时间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究北京地区荷斯坦牛夏季高温高湿状态下喘息时间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5—9月收集了北京地区某规模化牧场198头泌乳牛的每日喘息时间记录和日产奶量记录,利用Mixed过程分析影响喘息时间的因素,以及包括喘息时间在内的各因素对日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荷斯坦牛在5—9月的喘息时间均值为96.19 min/d;胎次、泌乳阶段、场区和温湿度指数对喘息时间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与头胎牛相比,3胎及以上奶牛的喘息时间缩短25.1%(P<0.05);奶牛在泌乳后期的喘息时间显着高于其他阶段;在不同畜舍结构场区的牛群间喘息时间存在极显着差异;温湿度指数为64.25是温湿度指数与喘息时间关系的拐点,在此之后,喘息时间随温湿度指数升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喘息时间对日产奶量存在极显着影响(P<0.01),日产奶量随着喘息时间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赵卿尧[2](2021)在《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奶牛异常行为频发,这常常指示了动物不良的福利水平,但异常行为的发生是否会对动物造成影响尚不清楚,其发生原因和生理机制也有待探索。本论文调研了规模化养殖场中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将其与奶牛产奶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拟从中探索异常行为对奶牛的影响及潜在的生理机制,以期为奶牛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论文由以下试验组成:试验一:规模化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调研在饲养管理相似的5家规模化奶牛场进行行为观测试验。在每个牛场,均分别选择出1个断奶犊牛群、育成牛群、泌乳牛群进行切片式观察,每天观测8次,连续观测3天,对有异常行为的奶牛进行记录统计。结果表明:1)荷斯坦奶牛部分异常行为发生率由断奶犊牛经育成牛到泌乳牛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其中异食、过度自我梳理、互相梳理、互相吮吸发生率,断奶犊牛极显着高于育成牛(P<0.01),育成牛又极显着高于泌乳牛(P<0.01);卷舌和过度蹭痒发生率断奶犊牛与育成牛差异不显着(P>0.05),但极显着高于泌乳牛(P<0.01)。2)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率日变化波动幅度,断奶犊牛显着大于育成牛(P<0.05),育成牛又显着大于泌乳牛(P<0.05);3)采食期间荷斯坦奶牛卷舌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显着降低(P<0.05),过度梳理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有升高趋势(P=0.08)。综上所述,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率及其日变化波动幅度由断奶犊牛、育成牛到泌乳牛显着降低,并受到采食行为的影响。试验二:荷斯坦泌乳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的关联性分析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选择4家生产性能数据准确的牛场,观察期间记录泌乳牛3天的日产奶量,并获取观测牛群的个体DHI数据。利用GLM模型分析荷斯坦奶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发生的变化规律,所用固定模型考虑了牛场、泌乳期、胎次、温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卷舌行为奶牛日产奶量显着高于不发生卷舌行为奶牛(P<0.05),过度梳理行为奶牛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显着高于不发生该行为奶牛(P<0.05),过度蹭痒行为奶牛乳蛋白率显着高于不发生该行为奶牛(P<0.05);2)整体上看,随奶牛异常行为发生频次增加产奶性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由此得出,异常行为的适度表达可提高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能,但异常行为发生过于频繁时,产奶性能则会下降,表明奶牛健康受到了影响。试验三: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行为、肠道微生物及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分析在调研基础上选择异常行为发生率最高的牛场,对饲养在同一圈舍内的断奶犊牛(5月龄),连续观察7d,每天观察6h,每小时切片观察3次,每次观察约10min,记录卷舌行为牛的牛号及发生频次,选取发生频次靠前或不发生卷舌等异常行为的健康断奶犊牛各15头,进行行为录像,并采血样、粪样、唾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卷舌发生频次与饮水频次显着正相关(P<0.05),与饮水持续时间和吃料频次有正相关趋势:2)卷舌犊牛血液免疫指标lg A、TNF-α、IL-6、IL-10含量显着低于非卷舌犊牛(P<0.05);卷舌犊牛血液应激指标NE、E、DA、HSP-70、LD、CK含量显着低于非卷舌犊牛(P<0.05);3)两组犊牛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ace指数和coverage指数差异显着(P<0.05),且两组牛微生物菌群结构也存在显着差异,卷舌组犊牛厚壁菌门比例下降,拟杆菌门比例上升,且红蝽菌目、酵母菌目、阿托波菌科和奥森氏菌属显着富集,而非卷舌犊牛组双歧杆菌目和放线菌纲显着富集。综上,犊牛能够通过表达卷舌行为来释放压力,卷舌犊牛应激激素水平更低,且卷舌犊牛与非卷舌犊牛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显着不同,某些菌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房浩[3](2021)在《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多态与热应激反应相关表型的关联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奶牛属于恒温动物,当其处于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中时易遭受热应激。热应激会破坏奶牛机体的生理平衡,导致其生产性能、繁殖能力、免疫功能下降,影响牛奶的品质、产量,进而导致牧场经济效益受损。因此,对抗热应激奶牛品种进行遗传选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进行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为代表的分子育种,可获得较快的遗传进展,已成为抗热应激奶牛品种选育的新突破点。本研究旨在揭示HSP90AA1基因参与奶牛热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以及筛选可用于抗热应激中国荷斯坦牛品种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并对SNP的功能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首先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热应激对牛胚胎肾细胞(MDBK)形态的影响。之后使用抑制剂17-AAG降低了细胞中HSP90AA1蛋白的表达,经过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水平,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实验组中细胞凋亡标志物(Bax、Bcl-2、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自噬标志物(p62、LC3-Ⅱ/Ⅰ)的表达差异,揭示了HSP90AA1基因参与奶牛热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经过引物设计、混池PCR和测序,对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中的遗传多态(SNP)进行了检测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然后利用KASP技术对1 665头中国荷斯坦牛个体进行基因分型,使用一般线性模型Y=μ+G+0)将分型结果与热应激反应相关生理指标及生产性能的估计育种值(EBV)进行了关联分析,筛选可用于抗热应激中国荷斯坦牛品种选育的分子标记;最后通过m RNA二级结构预测、miRNA预测、热力学模型预测等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对SNP的功能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1)热应激会上调HSP90AA1基因的表达,也会引起MDBK细胞凋亡和自噬程度增加。抑制HSP90AA1蛋白会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自噬,并且这种趋势会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加重,表明HSP90AA1基因在细胞热应激反应过程中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自噬。(2)在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中共检测到13个SNP,经过连锁不平衡分析,其中的SNP rs109014822(C>T)、SNP rs209516308(A>G)、SNP rs135053858(C>T)、SNP rs109256957(A>C)、SNP rs110026192(T>C)可以形成单倍型块,该单倍型块包括3种单倍型,即H1(TACAC)、H2(CCTGT)和H3(TACGC)。群体基因型分型结果表明,5个SNP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态性,且均处于哈德温伯格平衡。关联分析结果表明5个SNP与中国荷斯坦牛的热应激反应显着相关(P<0.05),可作为抗热应激中国荷斯坦牛品种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其中的SNP rs109256957(A>C)和SNP rs110026192(T>C)位于HSP90AA1基因的3’UTR区,单标记和单倍型组合关联分析结果均显示SNP rs109256957(A>C)的AA基因型、SNP rs110026192(T>C)的TT基因型个体在热应激时有显着更低的生理表型(P<0.05),表明这些个体抗热应激能力较强,因此SNP rs109256957(A>C)和SNP rs110026192(T>C)为候选SNP进行功能机制研究。(3)SNP rs109256957(A>C)为功能SNP,可影响HSP90AA1 m RNA 3’UTR区的二级结构稳定性,当其为C等位基因时,HSP90AA1 m RNA 3’UTR区的稳定性减弱;并且,当SNP rs109256957(A>C)为C等位基因时,bta-miR-1224与HSP90AA1 m RNA 3’UTR区的靶向结合更加紧密,抑制HSP90AA1基因表达的作用更加强烈。研究结论:(1)热应激会引起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程度增加,HSP90AA1基因在细胞热应激反应中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自噬。(2)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中共检测到13个遗传多态位点,其中的SNP rs109014822(C>T)、SNP rs209516308(A>G)、SNP rs135053858(C>T)、SNP rs109256957(A>C)、SNP rs110026192(T>C)与热应激反应相关表型显着相关。(3)SNP rs109256957(A>C)为功能SNP,其不同等位基因可通过bta-miR-1224调控HSP90AA1基因的表达。

赵卿尧,孙福昱,顾宪红[4](2021)在《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的关联性分析》文中认为本实验旨在研究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之间的关联性,为调控异常行为的发生以改善奶牛产奶性能提供思路。分别从饲养管理、饲喂方式相似的4家规模化奶牛场(北京、山东、河北、江苏各1家)选择1个100~300头的高产泌乳牛群,共计630头无临床疾病记录的泌乳荷斯坦奶牛。采用切片式观察,每天于08:00—17:00(08:00—9:00、09:00—10:00、10:00—11:00、11:00—12:00、13:00—14:00、14:00—15:00、15:00—16:00、16:00—17:00)观测8次,连续观测3d,记录奶牛卷舌、过度自我梳理、过度蹭痒3种异常行为发生情况,并对观测牛群的个体生产性能测定(DHI)数据进行统计,利用SAS 9.4软件GLM过程分析影响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频次的潜在因素以及荷斯坦奶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发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荷斯坦奶牛所处泌乳阶段和胎次对其异常行为的发生频次均无显着影响,但在中度热应激下的奶牛过度自我梳理发生频次大于轻度热应激下的奶牛(P<0.05);卷舌行为奶牛的日产奶量高于不发生卷舌行为奶牛(P<0.05),过度梳理行为奶牛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高于不发生该行为奶牛(P<0.05),过度蹭痒行为奶牛的乳蛋白率高于不发生该行为奶牛(P<0.05);整体上看,随奶牛异常行为发生频次增加产奶性能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由此得出,异常行为的适度表达可提高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能,但异常行为发生过于频繁时,产奶性能则会下降,可能表明奶牛健康受到了影响。

杨金泽[5](2021)在《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丙酸铬,研究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热应激环境下奶牛饲粮中丙酸铬的适宜添加水平,同时检测牛奶中的铬含量,防止在食品中残留,为生产上丙酸铬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选取64头健康状态良好且产奶量、泌乳天数、胎次相近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其中对照组(CON)饲喂牧场基础日粮(总铬含量2.267 mg/kg DM),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上分别添加有效铬含量为4、8和12 mg/头/d的丙酸铬(Cr-4、Cr-8和Cr-12)。试验期49 d。研究结果表明:1)呼吸频率分析显示,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09:00(P=0.05)和15:00(P<0.05)时均呈二次降低;从全天结果来看,第10 d和40 d时均呈二次降低(P≤0.05),全期平均结果来看,呈二次降低(P<0.05),Cr-4组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2)直肠温度分析显示,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14:00(P<0.05)和20:00(P=0.05)时均呈二次降低;从全天结果来看,第20、40和48 d时均呈二次降低(P<0.05),全期平均结果来看,呈二次降低(P<0.05),Cr-8组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3)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第2周(P=0.06)、第4周(P=0.09)和第5周(P=0.07)的日平均产奶量均呈二次升高趋势;从全期来看,日平均产奶量呈二次升高(P<0.05),与 CON 组相比,Cr-4、Cr-8、Cr-12 组分别提高了 1.50(P<0.05)、1.09(P>0.05)、0.24(P>0.05)kg。干物质采食量呈二次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Cr-12 组分别提高了 1.87(P<0.05)、1.78(P<0.05)、0.71(P>0.05)kg;各组饲料效率呈二次降低趋势(P=0.08)。各组平均乳蛋白率与乳糖率均呈线性升高(P≤0.05);平均乳脂率及总固形物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组乳中尿素氮分别降低了 7.11%(P<0.05)、5.57%(P>0.05),而Cr-12组提高了 1.54%(P>0.05);Cr-4、Cr-8 组体细胞数较 CON 组分别降低了 57.8%(P<0.05)、20.3%(P>0.05),而 Cr-12 组提高了 23.9%(P>0.05)。4)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DM(P=0.07)、OM(P=0.05)及CP(P=0.06)表观消化率均呈三次升高趋势,Cr-4组有最高值;EE表观消化率呈线性增加(P<0.05),Cr-4组有最高值。NDF、ADF、Ca和P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5)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第30d时,T-AOC呈线性升高(P=0.05);MDA有线性降低趋势(P=0.08);HSP70有线性升高趋势(P=0.07);GSH-Px有二次升高趋势(P=0.06);SOD 呈二次升高(P<0.05),与 CON 组相比,Cr-4、Cr-8、Cr-12组 SOD 分别升高了 10.92%(P<0.05)、14.82%(P<0.05)、7.95%(P>0.05);AST呈二次降低(P<0.05),但Cr-12组为最高值;肌酐呈线性升高(P<0.05),Cr-12组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AKP呈三次降低趋势(P=0.07);T-CHO有二次升高趋势(P=0.09);TG呈线性降低(P<0.05);GLU呈线性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Cr-12 组 GLU 分别升高了 16.93%(P>0.05)、11.42%(P>0.05)、28.35%(P<0.05);BUN 呈线性降低(P<0.05),Cr-4、Cr-8、Cr-12 组较 CON 组分别降低了 25.16%(P<0.05)、32.53%(P<0.05)、30.61%(P<0.05);T3 呈三次升高(P<0.05);PRL和GC均呈二次升高(P<0.05);COR呈线性降低(P<0.05)。第49 d时,T-AOC有线性降低趋势(P=0.09);MDA呈二次升高(P<0.05);ALT和AKP有三次降低趋势(P=0.06);AST呈线性降低(P<0.05);T-CHO和TG呈二次升高(P<0.05),Cr-8组有最高值;TP和GLB呈线性升高(P<0.05);BUN呈二次降低(P<0.05)。6)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粪便中铬含量呈线性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Cr-12 组分别提高了 11.9%(P>0.05)、25.8%(P<0.05)、40.7%(P<0.05);牛奶及尿液中铬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7)瘤胃发酵指标分析显示,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补充丙酸铬对pH、NH3-N、异丁酸和异戊酸均无显着影响;TVFA呈二次升高趋势(P=0.09);乙酸呈线性升高(P<0.05);丁酸和戊酸呈三次降低(P=0.05);乙丙比呈线性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Cr-12 组分别提高了 8.3%、18.0%、15.0%。8)瘤胃细菌区系的Simpson指数呈二次降低趋势(P=0.06);Shannon指数呈二次升高趋势(P=0.08);门分类学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且厚壁菌门占比最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呈二次升高(P<0.05);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呈二次降低(P<0.05);软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有二次升高趋势(P=0.06);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呈线性升高(P=0.05);纤维杆菌门和CandidatusMelaina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线性升高(P<0.05),Cr-12组有最高值。属分类学水平上,琥珀酸菌属、理研菌属RC9肠道群和瘤胃球菌科NK4A21群的相对丰度呈二次升高(P≤0.05);反刍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呈二次降低(P<0.05);毛螺菌属相对丰度呈线性降低(P<0.05);瘤胃球菌属1呈三次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丙酸铬形式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补饲铬4~8 mg/头/d,可以缓解奶牛热应激,提高生产性能及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糖脂代谢和氮代谢,维持瘤胃微生态稳定并提高乙丙比,补铬不影响牛奶中铬含量。饲喂剂量较高时可能会影响机体抗氧化能力,有造成肝脏损伤的风险。

姜明明[6](2020)在《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是奶牛饲养中的热点问题。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不适宜的饲养管理将对奶牛以及犊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提高饲养密度是集约化牧场通用的管理措施,然而高饲养密度被认为是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高风险因子。产后奶牛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免疫力降低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牧场集约化发展很快,但未见关于饲养密度对围产期奶牛影响的研究;给围产期奶牛饲喂免疫增强剂已有报道,但免疫增强剂多为单一成分。本研究选定规模化牧场,以经产奶牛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行为、免疫、代谢、健康和生产性能等指标,探明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和饲喂复合免疫增强剂对母牛和犊牛的影响,并探索其发生机制;将对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共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设80%组、100%组和120%组三个密度梯度。对行为学、血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奶牛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都减少。80%组的奶牛有更多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P<0.05),80%组比100%组躺卧时间增加了1.2 h,80%组比100%组反刍时间增加了0.54 h。(2)尽管研究发现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产奶量、乳成分、平均产犊日期及初乳质量和产量均没有影响,但80%组第一个泌乳月的产奶量显着高于100%和120%组。(3)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有影响奶牛血钙浓度的趋势(P<0.1),血液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钙随着分娩时间的临近差异显着(P<0.05)。(4)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瘤胃发酵参数没有影响,但是时间效应有影响。乙酸和氨态氮浓度随着分娩临近而降低,而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则随着分娩临近而升高。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中三个密度梯度的48头经产奶牛所产健康犊牛进行体尺、体重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中皮质醇、尿素氮、钙和总蛋白无显着影响,但80%密度组母牛所产犊牛血液中皮质醇浓度(58.3 mmol/L)比100%密度组(65.8 mmol/L)和120%密度组(61.0 mmol/L)稍低。(2)出生后第1 d和第7d的体长、体高、胸围和腹围无差异,但犊牛体重在此期间增加明显(P<0.01)。第三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使用复合免疫增强剂(compound immunomodulator,CI),设CI0、CI60和CI90三个试验组,对应每头每天CI的添加量分别为0 g、60 g和90 g。试验期从产前-60 d到产后35 d。在产前-60 d、-28 d、-14d、-7 d和产后1 d、7 d、14 d和28 d,分析干物质采食量(DMI)、体重、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和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CI添加对DMI无影响。DMI随分娩时间而变化,在分娩前降低,分娩后增加,各组差异不显着。(2)CI添加量对围产期奶牛体重影响显着。产前-7d CI0组的体重变化百分(PWC)与CI60组的差异显着(P<0.01);产后第14d,CI0组的PWC显着大于CI60(P<0.01)和CI90组(P<0.05)的。(3)产后35 d内,CI添加对生产性能指标影响差异显着。产奶量、4%标准乳产量和所有乳成分均存在时间效应(P<0.01);各组牛奶体细胞数差异显着(P<0.01),CI0组在产后第7 d至第28 d显着高于CI60和CI90组(P<0.05);对初乳产量和质量无影响,与CI0组相比,CI90组Ig G有增加趋势(P<0.1)。(4)CI添加量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较大。产前产后不同剂量CI对皮质醇、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β-羟丁酸(BHB)含量有影响;在产犊时,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结合珠蛋白浓度下降(P<0.1),其中CI0组浓度高于CI90组(P<0.05);CI添加对血清总蛋白含量无影响,但在围产后期,血清总蛋白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有上升趋势(P<0.1);血清白蛋白浓度在产前随着CI的补充而降低(P<0.05),在产前-14 d显着降低(P<0.05),其中CI0组的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随CI添加的增加,CI60和CI90组中血清球蛋白浓度增加(P<0.05),CI0组球蛋白浓度在围产前期低于CI60(P<0.05),在围产后期低于CI90(P<0.05);血清钙浓度在产前降低(P<0.05),但在产后有增加趋势(P<0.1),CI0组产前-28 d钙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但产后-7 d低于CI60(P<0.05)和CI90(P<0.1)组,CI60和CI90组产前-28d血清钙浓度降低(P<0.05),而产后第7 d血清钙浓度升高(P<0.05)。(5)中性粒细胞(NEUT)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受围产期不同时间点和试验处理的影响(P<0.05)。NEUT对大肠杆菌的吞噬能力,在泌乳第1 d和第7 d,各组差异显着(P<0.05),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7 d,CI90和CI60组高于CI0组,产后-35 d,CI60组高于CI0(P<0.05);NEU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35 d,CI60和CI90组相似,均高于CI0组(P<0.05)。(6)CI添加量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8)和L-选择素(SELL)的表达有显着影响(P<0.05)。在-14 d和35 d,CI0组的CXCL8表达低于CI60组(P<0.05)。SELL表达受时间影响显着(P<0.01),各组在-14 d和35 d表达显着增强(P<0.05);此外,从-60 d至28 d有增强趋势(P<0.1),其中CI60组高于CI0组(P<0.01);在-14 d,CI60组高于CI0组(P<0.05);在35 d,CI90组最高(P<0.05)。第四部分,分别从第一部分中80%组和120%组,以及第三部分中CI0组和CI60组中奶牛各3头,采外周血,收集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在饲养密度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2237个,80%组和120%组共有基因1033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4.4%,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351个,占共有基因的71.1%,上调(表达倍数≧1.5)基因1732个,占共有基因的16.8%,下调(表达倍数≦0.67)基因1251个,占共有基因的12.1%;共测得蛋白9290个,80%组和120%组共有蛋白8006个,占总蛋白的86.2%,其中表达无差异的蛋白6112个,占共有蛋白的76.3%,上调的蛋白1108个,占共有蛋白的13.8%,下调的蛋白846个,占共有蛋白的9.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456个,占总上调基因的19.1%,下调基因412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4.5%。(2)在CI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117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基因916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2.0%,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542个,占共有基因的82.3%,上调基因669个,占共有基因的7.3%,下调基因953个,占共有基因的10.4%;共测得蛋白913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蛋白7546个,占总蛋白的82.6%,其中表达无差异蛋白6308个,占共有蛋白的83.6%,上调蛋白567个,占共有蛋白的7.51%,下调蛋白为671个,占共有蛋白的8.8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289个,占总上调基因的30.5%,下调基因367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9.2%。(3)对各组对比中差异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所涉及到的功能和通路相似,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有炎症相关通路(如Jak/Stat通路、NF-κB通路、MAPK通路)、代谢相关通路(如萄糖代谢、能量代谢、脂多糖代谢)和免疫相关通路(如Toll样受体通路、B细胞受体通路、T细胞受体通路)。综上所述,围产前期饲养密度为80%的奶牛有更长的躺卧和反刍时间,对奶牛健康和福利更有益,而对哺乳期犊牛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无显着影响。在围产期开始补充CI可缓解能量负平衡和免疫抑制,调节与分娩有关的炎症反应,利于产后恢复及健康的改善,推荐量饲喂60克/头/天。围产前高密度主要通过抑制奶牛细胞中与代谢、炎症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通路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补充CI则可通过激活细胞中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其通路,平衡机体的物质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进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高密度饲养影响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整体调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及CI提高和调节奶牛代谢和免疫的具体通路和机制等相关工作仍在研究中,未来有望通过多组学测序及其整合分析手段,从分子细胞水平到机体整体水平深入揭示调节机制。

吴伟刚[7](2020)在《苹果酸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旨在研究苹果酸(MA)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体外发酵试验和动物饲养试验两部分。试验一:体外瘤胃发酵法研究苹果酸对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选取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阉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四个试验组(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分别添加0、5、10和15 mmol/L的苹果酸,Ⅰ组为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进行8h、16 h、24h、48 h的体外培养。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Ⅱ组、Ⅲ组、Ⅳ组的产气量随着苹果酸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Ⅳ组达到最大值,差异显着(P<0.05);干物质消失率(DMD)Ⅱ组、Ⅲ组、Ⅳ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随着苹果酸添加量的增加,各组培养液pH呈下降趋势,Ⅳ组pH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pH范围在6.24-6.60;在发酵8 h、16 h、48 h后,Ⅲ组氨氮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5),但与Ⅳ组差异不显着(P>0.05);在发酵16 h、24h、48 h后,Ⅲ组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5),与Ⅳ组差异不显着(P>0.05)。3)Ⅲ组的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5),与Ⅳ组差异不显着(P>0.05),Ⅱ组、Ⅲ组、Ⅳ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8h、16 h、24h发酵后,与对照组相比,Ⅲ组、Ⅳ组显着降低了乙丙比(P<0.05),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0 mmol/L的苹果酸可以提高瘤胃产气量及干物质消失率,提高发酵液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浓度,降低乙丙比,改善瘤胃发酵类型,提高瘤胃微生物发酵的活力。试验二:苹果酸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试验选取选泌乳天数(平均泌乳天数DIM 62±10 d)、胎次(1-2胎)、日均产奶量(35.5±4.6 kg/d)、体况相近60头泌乳早期中国荷斯坦奶牛(P>0.05)。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分为三组(C组、L组、H组),每组20头牛。三个试验组奶牛分别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0、50、100g/d苹果酸,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间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无差异(P>0.05)。试验全期产奶量与4%标准乳H组显着高于C组(P<0.05)。2)与C组相比,L组和H组粗蛋白消化率显着提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H组显着高于C组和L组(P<0.05)。有机物消化率三个组显着呈线性增加(P<0.05)。与C组相比,钙消化率H组显着提高(P<0.05),而磷消化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与C组和L组相比,H组的血糖显着提高(P<0.05)。添加MA组的总蛋白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6.38%和9.74%(P<0.05)。H组的白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及L组(P<0.05),且随着MA添加量的增加,白蛋白水平呈线性增加(P<0.05)。碱性磷酸酶水平H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及L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丙二醛含量H组显着降低,降低了 21.83%(P<0.05)。4)H组的瘤胃液pH显着高于对照组和L组(P<0.05)。H组的氨氮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和L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组和H组的乙酸含量显着提高(P<0.05)。H组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L组(P<0.05)。L组和H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4.62%和23.55%(P<0.05)。三个试验组瘤胃的乙丙比随着MA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组间chao1指数,shannon指数无显着变化(P>0.05)。通过对瘤胃微生物菌门、菌属丰度的多重分析比较可以得出:日粮中添加苹果酸对瘤胃细菌门水平的影响上看,三组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与对照组相比,L组和H组厚壁菌门丰度显着提高(P<0.05);从属水平上看,作为优势菌属中主要的普雷沃氏菌属三个处理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与C组和L组相比,H组的丁酸弧菌属相对丰度显着提高(P<0.05)。通过属水平微生物物种与表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热图分析可以看出,小杆菌属、氨基酸球菌属、夏普氏菌属和Bulleidia对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合成,氨氮的利用及维持瘤胃酸碱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在现有试验条件下,在泌乳早期奶牛饲粮中添加100 g/d苹果酸可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改善瘤胃发酵类型,促进能量与氮元素利用,并且能够维持瘤胃微生态稳定。

任豪[8](2020)在《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淀粉作为反刍动物重要能量来源,在保证动物高效发挥生产性能中扮演关键角色。淀粉在瘤胃降解与小肠消化为机体提供的能量效率不同,后种方式更高效。过多淀粉在瘤胃内降解会引发动物发生亚临床酸中毒等代谢性疾病,更多的淀粉在小肠内消化利用既可保证瘤胃健康和高效发酵,又可提高饲料能量价值。但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率受限,平均为60%,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足是限制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的首要因素。研究表明,亮氨酸可刺激成年反刍动物胰腺α-淀粉酶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幼龄反刍动物胰腺发育。但实践生产中亮氨酸是否可提高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以及亮氨酸调控胰腺酶分泌的机理也需进一步研究。前期监测反刍动物胰腺淀粉酶分泌和酶活的试验均以消化道瘘管手术动物为模型,胰腺或小肠手术插管影响胰腺功能和动物健康,如何排除手术干扰并评估小肠淀粉消化率也亟需解决。由于底物诱导效应,十二指肠淀粉流量影响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同十二指肠淀粉流量情况下亮氨酸作用效果如何?因此,本研究给荷斯坦青年牛添加过瘤胃亮氨酸,通过血液葡萄糖水平、淀粉全肠道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粪便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组成等指标,综合评估过瘤胃亮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建立亮氨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和小肠消化淀粉量间的关系,并比较过瘤胃亮氨酸与过瘤胃赖氨酸在调控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促进胰腺腺泡细胞α-淀粉酶合成的分子机理层面差异,明确亮氨酸调控胰酶分泌的作用机理,为利用氨基酸营养调控手段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试验一过瘤胃亮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试验选取14头健康、体重相近的荷斯坦青年牛,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过瘤胃亮氨酸(RP-Leu)添加组:基础日粮+36 g/d RP-Leu。试验期4wk,最后一周为采样期。采样期收集瘤胃液、粪便和血液样品,检测瘤胃和粪便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结果表明,添加RP-Leu对青年牛干物质采食量、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均无影响(P>0.05),显着提高血液葡萄糖水平和粪便p H值(P<0.05),并降低粪便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RP-Leu改变粪便微生物区系的结构,提高纤维降解菌属(Pseudobutyrivibrio、Butyrivibrio、Ruminiclostridium_5和Lachnos 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并降低淀粉降解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两组间到达小肠降解的淀粉量相同,添加RP-Leu组大肠淀粉发酵量减少,外源吸收葡萄糖量升高,说明添加RP-Leu提高小肠的淀粉消化量。试验二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差异研究试验一表明,过瘤胃亮氨酸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为区分亮氨酸是通过信号分子还是蛋白质合成底物方式发挥主要作用,本试验以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蛋白质合成底物)作为对照,探究亮氨酸与赖氨酸对小肠淀粉消化利用是否存在差异。试验选用15头健康、体重相近荷斯坦青年牛,随机等分为三组:(1)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RP-Leu添加组:基础日粮+36 g/d RP-Leu;(3)过瘤胃赖氨酸(RP-Lys)添加组:基础日粮+56 g/d RP-Lys。试验周期4 wk,最后一周为采样期。收集瘤胃液、粪便和血液样品,主要检测瘤胃和粪便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试验结果显示,添加RP-Leu或RP-Lys不影响干物质采食量、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P>0.05)。添加RP-Leu提高血液葡萄糖水平和粪便p H值,降低粪便中丙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而添加RP-Lys无此影响。与RP-Lys添加组和对照组相比,添加RP-Leu提高粪便纤维降解菌科(Ruminococcaceae和Bacteroidales_BS11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而RP-Lys添加组与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RP-Leu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RP-Lys并无此效果,说明两种氨基酸在调控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上存在差异。试验三亮氨酸和赖氨酸调控犊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合成分泌的分子机制在试验二的基础上,本研究拟从分子机制层面研究亮氨酸与赖氨酸影响胰腺淀粉酶合成和分泌。以新生奶公犊牛胰腺腺泡细胞为模型,分别设置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组、0.45、0.90、3.60和7.20 m M六个亮氨酸处理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50、1.00、4.00和8.00 m M六个赖氨酸处理组,处理时间60 min。收集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利用试剂盒和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酶活和关键蛋白因子磷酸化水平。试验结果显示,3.6 m M亮氨酸水平显着提高胰腺腺泡细胞α-淀粉酶活性和m TOR通路关键蛋白因子p70S6K和4EBP1磷酸化水平(P<0.05),而在本试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添加赖氨酸对胰腺腺泡细胞α-淀粉酶活性和m TOR通路关键蛋白因子无影响(P>0.05)。因此,亮氨酸作为信号分子激活m TOR通路,促进蛋白质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提高α-淀粉酶的合成分泌能力。试验四不同过瘤胃淀粉水平添加过瘤胃亮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基于上述三个试验,亮氨酸以信号分子形式促进胰腺α-淀粉酶的合成分泌并提高小肠对淀粉的消化利用,但根据底物酶学原理,十二指肠淀粉流量影响胰腺α-淀粉酶的分泌,本试验拟探究过瘤胃淀粉水平与亮氨酸作用效果间的交互作用。试验选用12头健康、体重相近的荷斯坦青年牛,采用2×2双因素前后交叉试验设计:两因素分别为RP-Leu(0或36 g/d)和过瘤胃淀粉(rumen-escape starch,RES)水平(高过瘤胃淀粉(H-RES)或低过瘤胃淀粉(L-RES))。按照体重相近原则将动物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3头。试验交叉进行两期,每期试验周期4 wk,最后一周为采样期。收集瘤胃液、粪便和血液样品,检测瘤胃和粪便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并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试验结果显示,L-RES显着提高荷斯坦青年牛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增加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的摩尔百分比,并分别降低和提高粪便中丁酸和乙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趋于降低粪便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6)。L-RES日粮可增加粪便中纤维降解菌(Bacteroidetes、Spirochaetae和Rumin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淀粉降解菌(Succinivibrionaceae、Succinivibrio、Prevotellaceae_UCG-003和Clostridiaceae_1)的相对丰度(P<0.05),而对血液葡萄糖水平无影响(P>0.05)。添加RP-Leu对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无影响(P>0.05),但可提高血液葡萄糖水平(P<0.05),在L-RES组和H-RES组血糖提升幅度分别为12.5%和19.8%。RP-Leu添加组粪便中丁酸摩尔百分比显着下降(P<0.05),在L-RES和H-RES组粪便中丁酸的摩尔百分比分别降低12.33%和23.85%。RP-Leu可提高粪便中纤维降解菌相对丰度(P<0.05)。RP-Leu和RES在粪便丁酸摩尔百分比和纤维类降解菌(Bacteroidaceae和Ruminococcaceae UCG-005)上存在正向交互作用(P<0.05),。因此,RP-Leu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且RES与RP-Leu在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方面存在交互作用。在本试验淀粉水平内,RES水平越高,RP-Leu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效果越强。本研究表明,亮氨酸以信号分子形式激活m TOR信号通路,促进胰腺α-淀粉酶合成分泌,提高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十二指肠内淀粉流量越高,亮氨酸提高淀粉消化利用的作用效果越显着。

储双凤,朱浩,王坤,朱方超,陈志,杨章平[9](2020)在《中国南方荷斯坦奶牛不同生理状态下热应激对维持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分析不同泌乳阶段(盛期、中期、末期)、胎次(1胎、2胎、3胎)和日产奶量水平(<20,20~30,>30 kg)等因素对热应激奶牛维持行为的影响,从而为改进奶牛饲养环境、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研究从2018年5月至10月持续6个月对南方某中型牧场中拴系饲养的40头中国南方荷斯坦奶牛的维持行为逐头进行24小时观察,记录奶牛进入热应激状态前后的行为变化.【结果】长江下游牧场大约于5月中旬开始进入热应激状态,10月中旬出热应激状态,热应激条件下,奶牛的胎次、泌乳阶段和产奶量水平不同均会影响其主要行为特征(饮水、采食、排泄和反刍等)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牧场的经济效益.【结论】饲养人员应根据牛舍内温湿指数、奶牛的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等的实时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降低奶牛的热应激损失.

阿苏日呼[10](2019)在《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搜集整理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海高牧业2015年~2017年间荷斯坦挤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了挤奶牛群(初产牛群和经产牛群)不同月份饲料转化率,绘制其饲料转化率曲线。探讨了该地区荷斯坦挤奶牛饲料转化率的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为牧场改善奶牛饲养管理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变化挤奶牛群DMI在5月和10月较高,分别为24.74 kg/d和25.28 kg/d;DMI在 24.26~25.28 kg/d的范围内,月平均值为24.71 kg/d,5月比平均值高出0.12%,10月比平均值高出2.25%,各月DMI平均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产奶量在35.9~32.7 kg/d的范围内,月平均值是33.89 kg/d,在6月份产奶量最高35.9 kg/d,涨幅为8.9%,12~次年1月产奶量最低32.7 kg/d,为4~8月产奶量在平均值以上,其余月份在平均值以下,差异显着(P>0.05);饲料转化率在1.37~1.51的范围内,到达6月份饲料转化率最高1.51,涨幅为5.29%,差异显着(P<0.05),到达11月份的饲料转化率最低1.37,降幅4.20%,差异显着(P<0.05)。月平均值是1.43,在4~8月饲料转化率平均值以上,其余月份在平均线以下,每年6月最高,7月开始下降,10~11月最低,12月开始上涨,1、2和3月有所上涨,4月快速上涨。2.饲料转化率泌乳期变化(1)经产牛群DMI在第16~17泌乳周为最高28.3 kg/d,在第63~64泌乳周为最低19.1 kg/d,从第18泌乳周维持至第30泌乳周较高水平,31~44泌乳周快速下降,49~50泌乳周较低,然后较平稳;经产牛群产奶量在第8~9泌乳周为最高44.2 kg/d,在59~60泌乳周为最低14.9 kg/d,1~8泌乳周呈上升趋势,11~33泌乳周呈下降趋势,从第43泌乳周开始产奶量下降幅度明显;经产牛群在泌乳期的饲料转化率在第1泌乳月为最高1.86%,在第14泌乳月为最低0.80,在第1泌乳月至第10泌乳月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9.24%,从第 10泌乳月至第 14泌乳月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29.20%。(2)初产牛群DMI在第26~27泌乳周为最高25.1 kg/d,在第73~74泌乳周为最低21.9 kg/d,从第27泌乳周维持至第43泌乳周较高水平,从44泌乳周快速下降,48泌乳周较低,然后较平稳;初产牛群产奶量在13~14泌乳周为最高35.3 kg/d,在73~74泌乳周为最低21.5 kg/d,1~14泌乳周呈上升趋势,15~42泌乳周呈下降趋势,从第48泌乳周开始产奶量下降幅度明显,初产牛群泌乳期平均饲料转化率在在第1泌乳月为最高1.83%,在第14泌乳月为最低1.09在第1泌乳月至第10泌乳月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1.14%,从第10泌乳月至第14泌乳月有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12.70%。

二、荷斯坦泌乳牛行为与其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荷斯坦泌乳牛行为与其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夏季热应激条件下荷斯坦牛喘息时间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群体
    1.2 数据收集
        1.2.1 喘息时间
        1.2.2牛舍温湿度
        1.2.3 奶牛生产性能
    1.3 数据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喘息时间的描述性统计
    2.2 各因素对喘息时间的影响
    2.3 不同喘息时间水平下的牛群日产奶量变化
3 讨论
    3.1 环境THI与喘息时间
    3.2 喘息时间的影响因素
    3.3 日产奶量与喘息
4 结论

(2)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奶牛的一般行为
    1.3 异常行为
        1.3.1 异常行为的定义
        1.3.2 异常行为的影响因素
        1.3.3 奶牛常见的异常行为
        1.3.4 异常行为的发生机制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规模化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调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材料
        2.2.3 观测项目
        2.2.4 奶牛异常行为发生率的统计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荷斯坦奶牛不同生长阶段异常行为的发生率
        2.3.2 荷斯坦奶牛不同生长阶段异常行为的发生分布及占比
        2.3.3 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日变规律
        2.3.4 采食前后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变化规律
    2.4 分析讨论
        2.4.1 荷斯坦奶牛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异常行为发生情况分析
        2.4.2 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日变规律
        2.4.3 采食对荷斯坦奶牛异常口部行为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荷斯坦泌乳牛产奶性能与其异常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饲养管理
        3.2.3 观测项目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荷斯坦泌乳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
        3.3.2 异常行为等因素与奶牛产奶性能关联分析
        3.3.3 异常行为发生频次与奶牛产奶性能的关联分析
    3.4 分析讨论
        3.4.1 卷舌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3.4.2 过度自我梳理和过度蹭痒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行为、肠道微生物及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设计与行为观察
        4.2.2 饲养管理
        4.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行为指标比较
        4.3.2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4.3.3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肠道微生物比较
    4.4 分析讨论
        4.4.1 荷斯坦断奶犊牛卷舌与其他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4.4.2 卷舌行为对荷斯坦断奶犊牛免疫和应激水平的影响
        4.4.3 卷舌与非卷舌断奶犊牛的肠道微生物差异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多态与热应激反应相关表型的关联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应激与热应激
        1.1.1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1.1.2 热应激判定指标
        1.1.3 应对热应激的措施
    1.2 单核苷酸多态性
    1.3 热休克蛋白家族
        1.3.1 HSP90
        1.3.2 HSP90AA1
    1.4 microRNA
        1.4.1 miRNA的合成过程
        1.4.2 miRNA与热应激
    1.5 细胞自噬(Autophagy)
        1.5.1 细胞自噬的机制
        1.5.2 细胞自噬的检测方法
        1.5.3 细胞自噬与热应激
    1.6 细胞凋亡(Apoptosis)
        1.6.1 细胞凋亡的机制
        1.6.2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1.6.3 细胞凋亡与热应激
    1.7 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意义
        1.7.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热应激表型数据
        2.1.3 细胞系、miRNA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
        2.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1.6 主要分析软件和网站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及热应激处理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2.3 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2.2.4 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2.2.5 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
        2.2.6 中国荷斯坦牛全基因组DNA提取
        2.2.7 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遗传多态的检测
        2.2.8 SNP群体基因型分型
        2.2.9 关联分析
        2.2.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2.2.11 细胞转染
        2.2.12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2.2.13 数据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HSP90AA1基因参与细胞热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3.1.1 热应激后HSP90AA1基因表达上调
        3.1.2 热应激后MDBK细胞形态的变化
        3.1.3 热应激后MDBK细胞中HSP90AA1蛋白表达的上调及17-AAG对 HSP90AA1蛋白表达的抑制
        3.1.4 抑制HSP90AA1蛋白对热应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3.1.5 抑制HSP90AA1蛋白对热应激后细胞自噬的影响
        3.1.6 HSP90AA1蛋白抑制强度增加对热应激后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的影响
        3.1.7 小结
    3.2 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遗传多态检测及与热应激反应相关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3.2.1 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PCR扩增及SNP检测结果
        3.2.2 SNP群体基因型分型结果
        3.2.3 单标记关联分析结果
        3.2.4 单倍型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
        3.2.5 小结
    3.3 SNP与HSP90AA1基因表达的关系研究
C)和SNPrs110026192(T>C)对HSP90AA1mRNA3’UTR区二级结构稳定性的影响'>3.3.1 SNPrs109256957(A>C)和SNPrs110026192(T>C)对HSP90AA1mRNA3’UTR区二级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C)和SNP rs110026192(T>C)位点靶向结合的miRNA'>3.3.2 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SNPrs109256957(A>C)和SNP rs110026192(T>C)位点靶向结合的miRNA
        3.3.3 过表达和抑制miRNA对HSP90AA1基因表达的影响
C)对bta-miR-1224与HSP90AA1m RNA3’UTR区靶向结合的影响'>3.3.4 热力学模型预测SNPrs109256957(A>C)对bta-miR-1224与HSP90AA1m RNA3’UTR区靶向结合的影响
C)对bta-mi R-1224与HSP90AA1m RNA3’UTR区靶向结合的影响'>3.3.5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SNPrs109256957(A>C)对bta-mi R-1224与HSP90AA1m RNA3’UTR区靶向结合的影响
C)不同基因型个体和细胞HSP90AA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3.3.6 热应激前后SNPrs109256957(A>C)不同基因型个体和细胞HSP90AA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3.3.7 小结
4 讨论
    4.1 HSP90AA1基因在细胞热应激反应中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自噬
    4.2 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遗传多态与热应激反应表型显着相关
C)的AA基因型个体和SNPrs110026192(T>C)的TT基因型个体抗热应激能力较强'>4.3 SNPrs109256957(A>C)的AA基因型个体和SNPrs110026192(T>C)的TT基因型个体抗热应激能力较强
C)为功能SNP'>4.4 SNPrs109256957(A>C)为功能SNP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观测项目
    1.4 异常行为及其发生频次的界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奶牛异常行为发生情况
    2.2 异常行为等因素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2.2 异常行为发生频次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卷舌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3.2 过度梳理行为和过度蹭痒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5)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奶牛热应激环境的定义及评估方法
        1.2.2 热应激对奶牛采食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1.2.3 热应激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1.2.4 热应激对奶牛消化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1.2.5 热应激对奶牛繁殖性能及胎内犊牛发育的影响
        1.2.6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代谢的影响
        1.2.7 热应激缓解措施的研究进展
    1.3 铬的利用现状
        1.3.1 铬的来源、吸收及排泄
        1.3.2 铬的安全性
        1.3.3 铬的生物学功能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试验材料
    2.2 试验饲粮与饲养管理
    2.3 试验数据与样品采集
        2.3.1 饲料样品的采集
        2.3.2 产奶量及乳样的采集
        2.3.3 血样的采集
        2.3.4 粪样与尿样的采集
        2.3.5 瘤胃液的采集
    2.4 指标测定
        2.4.1 温湿度指数
        2.4.2 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的测定
        2.4.3 采食量的测定
        2.4.4 饲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2.4.5 乳成分的测定
        2.4.6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2.4.7 粪样、尿样与乳样中铬含量的测定
        2.4.8 瘤胃发酵指标与瘤胃细菌区系的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期温湿度指数
    3.2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4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5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3.5.1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抗氧化及肝脏损伤的影响
        3.5.2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糖代谢、脂代谢影响
        3.5.3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氮代谢的影响
        3.5.4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敏感指标的影响
    3.6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铬排放的影响
    3.7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3.8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3.8.1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影响
        3.8.2 基于OTU的Venn图分析
        3.8.3 香农指数曲线(Shannon Index)
        3.8.4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3.8.5 瘤胃细菌门分类水平分析
        3.8.6 瘤胃细菌属分类水平分析
4 讨论
    4.1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的影响
    4.2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采食量、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4.3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4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代谢指标的影响
        4.4.1 脂代谢
        4.4.2 氮代谢
        4.4.3 糖代谢
        4.4.4 激素类指标
        4.4.5 抗氧化能力及肝脏损伤
        4.4.6 HSP70
    4.5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铬排放的影响
    4.6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6.1 瘤胃发酵参数
        4.6.2 瘤胃细菌群落多样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6)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奶牛的围产期和主要问题
        1.1.1 奶牛的围产期
        1.1.2 围产期奶牛主要问题
    1.2 围产期常用添加剂及其调控作用
        1.2.1 能量调节剂
        1.2.2 免疫增强剂
    1.3 社会应激调控
        1.3.1 转群
        1.3.2 饲养密度
    1.4 围产期健康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1.4.1 血液生化
        1.4.2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1.4.3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1.4.4 L-选择素
        1.4.5 行为
    1.5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5.1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
        1.5.2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1.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3.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
        2.4.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4.3 样品采集
        2.4.4 转录组测序
        2.4.5 iTRAQ蛋白质组测序
        2.4.6 转录组与蛋白组差异基因/蛋白整合分析
        2.4.7 差异基因/蛋白的GO注释分析
        2.4.8 差异基因/蛋白的KEGG pathway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3.1.1 躺卧和反刍
        3.1.2 生产性能
        3.1.3 血液生化指标
        3.1.4 瘤胃发酵参数
    3.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3.2.1 血液生化指标
        3.2.2 生长性能指标
    3.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血液指标及健康的影响
        3.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3.3.2 生产性能
        3.3.3 血液生化指标
        3.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3.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3.3.6 疾病发生率
    3.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3.4.1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2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3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5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6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4.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4.1.1 躺卧和反刍
        4.1.2 生产性能
        4.1.3 血液生化指标
        4.1.4 瘤胃发酵参数
    4.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4.2.1 血液生化指标
        4.2.2 生长性能指标
    4.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4.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4.3.2 生产性能
        4.3.3 血液生化指标
        4.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4.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4.3.6 疾病发生率
    4.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苹果酸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泌乳早期奶牛能量负平衡的影响
        1.1.1 能量负平衡的形成原因
        1.1.2 能量负平衡对奶牛的危害
    1.2 苹果酸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1.2.1 苹果酸的理化特性
        1.2.2 苹果酸在机体的代谢途径
        1.2.3 对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DMI)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1.2.4 对反刍动物瘤胃代谢的影响
        1.2.5 对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影响
    1.3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技术的研究
        1.3.1 瘤胃微生态区系的组成
        1.3.2 瘤胃微生态区系的影响因素
        1.3.3 瘤胃微生态区系的调控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体外法研究苹果酸对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2.1.1 试验设计
        2.1.2 体外发酵底物
        2.1.3 试验原料
        2.1.4 试验动物
        2.1.5 体外发酵培养
        2.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7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 苹果酸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及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2.2 试验动物
        2.2.3 试验原料
        2.2.4 试验设计
        2.2.5 饲养管理
        2.2.6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7 测定的指标及方法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外法研究苹果酸对瘤胃产气量、发酵参数及VFA组成的影响
        3.1.1 不同MA添加量对体外产气量的影响
        3.1.2 不同MA添加量对培养底物DMD的影响
        3.1.3 不同MA添加量对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3.2 不同MA添加量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1 不同MA添加量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3.2.2 不同MA添加量对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2.3 不同MA添加量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2.4 不同MA添加量对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3.2.5 不同MA添加量对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MA添加对体外模拟瘤胃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DMD)、发酵参数的影响
        4.1.1 MA添加对体外模拟瘤胃产气量和干物质消失率(DMD)的影响
        4.1.2 MA添加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4.2 MA添加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1 MA添加对泌乳早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4.2.2 MA添加对泌乳早期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2.3 MA添加对泌乳早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2.4 MA添加对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4.2.5 MA添加对泌乳早期奶牛瘤胃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8)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碳水化合物分类及对反刍动物的重要性
        1.1.1 纤维类碳水化合物及其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1.1.2 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及其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功能
    1.2 淀粉在反刍动物消化道内降解利用过程
        1.2.1 淀粉在瘤胃内降解特点
        1.2.2 淀粉在小肠消化特点
        1.2.3 淀粉在大肠降解特点
        1.2.4 调控反刍动物淀粉消化位点
        1.2.5 如何整体评估淀粉对反刍动物的能量供应效率
    1.3 影响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因素
        1.3.1 食糜流通速率
        1.3.2 葡萄糖吸收过程
        1.3.3 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足
    1.4 蛋白质和氨基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
        1.4.1 酪蛋白对胰腺α-淀粉酶和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
        1.4.2 灌注氨基酸对胰腺α-淀粉酶和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
        1.4.3 蛋白质或氨基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的潜在机理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过瘤胃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2.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2.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2.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
        2.2.3 瘤胃发酵参数
        2.2.4 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微生物组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3.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3.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3.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3.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
        3.2.3 瘤胃发酵参数
        3.2.4 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微生物组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亮氨酸和赖氨酸调控青年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合成分泌的分子机制
    4.1 材料方法
        4.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溶液制备
        4.1.2 奶牛胰腺腺泡原代细胞制备
        4.1.3 试验设计
        4.1.4 样品收集与前处理
        4.1.5 样品测定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犊牛胰腺腺泡细胞形态学观察
        4.2.2 亮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分泌的影响
        4.2.3 亮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2.4 赖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分泌的影响
        4.2.5 赖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过瘤胃淀粉水平添加过瘤胃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5.1.2 样品采食与预处理
        5.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5.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5.2 结果
        5.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5.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
        5.2.3 瘤胃发酵参数
        5.2.4 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微生物组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南方荷斯坦奶牛不同生理状态下热应激对维持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养动物及其饲养管理
    1.2 观察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观察测定指标
        1.2.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与牛舍内THI的关联分析
    2.2 奶牛主要行为随THI提高的变化情况
    2.3 胎次、泌乳阶段和产奶水平对主要行为特征的影响
        2.3.1 胎次对荷斯坦奶牛主要行为的影响
        2.3.2 泌乳阶段对荷斯坦奶牛主要行为的影响
        2.3.3 日产奶量水平对荷斯坦奶牛的主要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3.1 拴系饲养的奶牛进入热应激的条件分析
    3.2 THI的变化影响奶牛的维持行为
    3.3 热应激时奶牛主要行为特征的变化受胎次、泌乳阶段和产奶水平的影响

(10)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我国奶业现状
    1.2 饲料转化率的概念
    1.3 影响奶牛饲料转化率的因素
        1.3.1 遗传因素
        1.3.2 营养因素
        1.3.3 环境因素
        1.3.4 生理因素
        1.3.5 管理因素
        1.3.6 季节因素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研究部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当地气候特点
        2.1.2 试验动物选择
        2.1.3 数据搜集整理和计算方法
        2.1.4 牧场设施与饲养管理
        2.1.5 统计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2.2 挤奶牛群DMI、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季节性变化
        2.2.3 经产牛群DMI、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的泌乳期变化
        2.2.4 初产牛群DMI、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的泌乳期变化
3 整体讨论
    3.1 饲料转化率的季节性变化
    3.2 饲料转化率泌乳期的变化
4 结论
5 存在问题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荷斯坦泌乳牛行为与其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夏季热应激条件下荷斯坦牛喘息时间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余厚默,张海亮,杨明路,竹磊,王澳,罗汉鹏,王炎,郭刚,张毅,王雅春.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8)
  • [2]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D]. 赵卿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中国荷斯坦牛HSP90AA1基因多态与热应激反应相关表型的关联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房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荷斯坦奶牛异常行为与其产奶性能的关联性分析[J]. 赵卿尧,孙福昱,顾宪红.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7)
  • [5]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杨金泽.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D]. 姜明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苹果酸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吴伟刚.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8]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及机制[D]. 任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中国南方荷斯坦奶牛不同生理状态下热应激对维持行为的影响[J]. 储双凤,朱浩,王坤,朱方超,陈志,杨章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10]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的研究[D]. 阿苏日呼.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荷斯坦泌乳牛行为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