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人”梅与其亲本果实性状观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楠[1](2021)在《梅花花朵抗寒性评价及响应低温胁迫关键WRKY基因筛选》文中指出梅花(Prunus mume)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在中国有3 000多年栽培历史,深受大家喜爱。低温是影响梅花栽培应用的重要环境因素,抗寒育种一直是梅花育种的重要方向。在江南地区,早春的低温(低于-3℃)会对花朵造成严重冻害,从而极大地影响观赏价值。WRKYs是一类主要存在于植物中的转录因子,参与响应非生物胁迫等过程。本研究通过低温处理‘江梅’(Prunus mume‘Jiangmei’)、‘红颜朱砂’(Prunus mume‘Hongyan Zhusha’)、‘宫粉’(Prunus mume‘Gong Fen’)、‘玉蝶9222’(Prunus mume‘Yudie 9222’)、‘素玉绿萼’(Prunus mume‘Suyu Lve’)、‘送春’(Prunus mume‘Songchun’)、‘美人’梅(Prunus mume‘Meiren’)7个梅花品种的小蕾期、大蕾期、初开期、盛开期的花瓣,测定低温胁迫后内在的生理生化变化,评价不同品种花朵的抗寒性;同时对梅花全基因组进行WRKYs家族的鉴定与分析,筛选出响应低温的关键WRKY基因,并鉴定其功能。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梅花品种抗寒性评价:通过不同低温处理,测定并统计过冷却点、褐变率、相对电导率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含量。过冷却点结果显示不同花期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为小蕾期>大蕾期>初开期>盛开期;利用隶属函数值对7个品种梅花花瓣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送春’>‘美人’梅>‘玉蝶9222’>‘素玉绿萼’>‘宫粉’>‘江梅’>‘红颜朱砂’。2.梅花中WRKYs基因家族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梅花WRKY基因家族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应答低温的基因。筛选出58个含有WRKY结构域的WRKYs转录因子;共定位在8条染色体上,其中PmWRKY33-2未定位到任何一条染色体上;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 WRKYs作为分类标准,分为3组,5个亚族,而PmWRKY30不能归类;低温处理后,34个PmWRKYs表达上调,21个PmWRKYs表达下调,4个PmWRKYs不规律表达;其中PmWRKY57的表达量最高,说明PmWRKY57可能参与低温胁迫。3.PmWRKY57的功能鉴定:分离候选基因PmWRKY57,ORF长度为993 bp,编码氨基酸330 aa,属于Group IIc,低温与ABA处理后表达量发生变化。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mWRKY57定位在细胞核内,转录激活实验验证PmWRKY57N端具有转录激活活性;用超表达载体p ORE_R4-PmWRKY57遗传转化拟南芥,低温处理后转基因拟南芥表型表现为较强的耐寒性;苗期幼苗经受低温或ABA胁迫后,发现转基因植株在低温胁迫条件下根长比对照植株相对较长,而在ABA胁迫下根长受到抑制但侧根数量增加;测定生理指标发现: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SOD、POD、脯氨酸的含量高于野生型WT,而MDA、H2O2、O2-含量相较于野生型低,说明超表达PmWRKY57的拟南芥植株表现为更强的耐寒力。
姜良宝[2](2020)在《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梅花(Prunus mume Sieb.&Zucc.)作为传统名花,深受国人喜爱。梅花自古栽培分布于黄河以南,在更北地区种植则受低温的限制。基于持续的耐寒品种选育和区域试验工作,对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梅花响应越冬低温胁迫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对7个梅花品种进行了多年多区域的田间评价,对4个梅花品种进行了低温胁迫生理实验,在此基础上选择‘送春’为材料,在三个试验点的越冬时期三个时间点分别取样进行了转录组学研究,系统阐述了梅花越冬过程中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及基因表达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评价结果表明,参试远缘杂交品种中‘燕杏’梅耐寒性最强(-31.4℃),‘送春’(-29.1℃)、‘丰后’和‘淡丰后’次之,‘美人’梅耐寒性最弱。低温胁迫生理实验表明,‘送春’、‘美人’梅、‘三轮玉蝶’和‘小红朱砂’的耐寒性依次减弱。胁迫过程中,‘送春’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都低于‘小红朱砂’,表明耐寒性强的品种膜损伤程度更低。梅花可通过提高细胞可溶性糖含量和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响应低温胁迫。(2)选择耐寒性较强且在三个试验点越冬表现有差异的‘送春’为材料测序,进行秋季落叶始期、冬季内休眠终期、春季萌动始期三个时间点和北京、赤峰、公主岭三个试验点的转录组比较分析。在冬季取样日三个取样地点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总量(5813)要远多于秋季取样日(3559)和春季取样日(3445),表明冬季时三个试验点间有最大转录差异,这与温度因子相符。冷锻炼时期,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转录组中分别有1559(6.4%)、727(3%)、2410(10%)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三地的转录组分别有3517(14.5%)、4177(17.3%)、4691(19.1%)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有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响应,表明脱锻炼阶段不应被简单看作冷锻炼的相反阶段。(3)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梅花在感受越冬期间的低温信号后,通过Ca2+信号转导系统和MAPK级联转导信号,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通路通过信息交流影响信号转导,从而快速激活一系列转录因子(ICE、CBF、WRKY和Hsf等),调控下游与低温诱导蛋白(Pm LEAs、HSP83)、淀粉和多糖代谢(BGLU42、GNS1、XYL1、CEL1)、光合作用(pbs A)、保护酶代谢(GLO1、CAT1)和脂类代谢(ADS3)等有关的基因的上调或下调表达,调节了细胞的稳定性、低温下的光适应、活性氧平衡和膜脂组分等,促进了‘送春’对越冬低温的适应性。‘送春’具备在北京、赤峰和公主岭三地露地越冬的分子基础。(4)JAZ蛋白是茉莉酸信号通路、赤霉素信号通路和ICE-CBF信号通路信息交流的核心节点。在梅花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5个TIFY家族成员,有8个属于JAZ亚家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Pm JAZ2和Pm JAZ4在脱锻炼时期三地共同差异下调表达,表明JAZ蛋白可能对梅花适应越冬低温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Pm TIFY基因(12个)在秋季或冬季高表达,表明Pm TIFY的基因功能可能和响应低温胁迫有关。控制条件下Pm JAZs响应低温胁迫的表达研究表明,Pm JAZ2和Pm JAZ6表达受低温胁迫的诱导。本研究首次对越冬梅树进行转录组学研究,结合田间评价和室内控制条件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和转录变化模式,提出了冷锻炼/脱锻炼时期梅花低温响应基因差异表达事件的假设模型,为梅花耐寒品种选育和北移驯化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姜建福[3](2020)在《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果肉质地是果实口感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内外育种者关注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鉴定与果实质地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其应用在果树早期辅助选择中,进而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对培育耐贮新优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大量葡萄种质果肉质地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开展了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质地变化规律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解析了赤霉素调控果实质地的机理,构建了葡萄高密度图谱,在此基础上对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了 QTL定位,初步确定了一些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TPA方法对290份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葡萄种质果肉质地进行了鉴定评价,不同种质间果肉质地参数表现各异。整体上,鲜食葡萄果肉质地硬度高于酿酒葡萄和制汁葡萄,鲜食葡萄中欧亚种种质高于欧美杂种和其他种类。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葡萄种质果肉TPA参数,硬度与咀嚼度、弹性与粘聚性、弹性与回复性、粘聚性和回复性、咀嚼度和回复性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对葡萄果肉质地的贡献率达到95.79%,弹性和硬度对果肉质地的影响较大,可以作为反映葡萄果肉质地的重要参数。(2)通过比较不同质地的‘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葡萄品种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质地变化,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硬肉品种‘克瑞森无核’果肉硬度的降幅远远低于软肉品种‘玫瑰香’,软肉品种果肉硬度大幅度下降出现在转色之前,而硬肉品种则发生在转色之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原果胶随着果实发育呈现下降趋势,软肉品种下降更加明显,可溶性果胶含量软肉品种高于硬肉品种,而纤维素含量恰好相反;质地硬度下降趋势与PG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基本一致,预示着PG在葡萄果肉质地变化中所起作用更大。(3)施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显着提高‘夏黑’果实的质地硬度和咀嚼度,对果实的弹性、粘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明显影响。将花后90 d经50 mg/L赤霉素处理的样品与对照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二者果肉质地硬度差异明显,iTRAQ定量分析表明,共鉴定到了 788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表达的蛋白246个,下调表达的蛋白542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在半乳糖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戊糖与葡萄糖醛酸互作途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途径发生富集,主要包括β-半乳糖苷酶、果胶甲基酯酶PME1前体、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酯酶、果胶裂解酶、聚半乳糖醛酸酶、钙结合蛋白、半乳糖基转移酶等,预示这些蛋白参与了果实质地的调控。(4)利用玫瑰香×克瑞森无核F1代的105株真杂交后代构建了遗传群体,使用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亲本和子代样品进行重测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和筛选,获得有效数据790.63 G,Q30 比例介于91.96%-94.05%之间,GC含量比例介于36.20%-38.37%。成功地构建了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的分子遗传图谱。整合的遗传图谱形成19个连锁群,包含1622个Bin标记(26039 SNPs),覆盖总图距1460.38 cM,位点间平均距离为0.88 cM,属于遗传密度较高的葡萄图谱之一,可作为后续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的基础。(5)通过对亲本和F1群体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连续3年的鉴定,表明果肉质地硬度性状在亲本间存在显着差异,在F1代群体中呈现连续变异特点,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利用整合的遗传图谱,结合3年的表型数据,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了 3个葡萄质地硬度相关的QTL位点,均分布在第18号连锁群上,单个QTL位点贡献率在21.5%-28.6%不等。通过筛选,找出了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共有4个,这些基因主要与内切葡聚糖、脱落酸、NAC转录因子和MADS-boX转录因子相关。进一步的qRT-PCR试验表明,VIT 18s004lg02410和VIT 18s0089g00210在‘克瑞森无核’和‘玫瑰香’不同果实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与其果肉质地硬度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预示这两个基因很有可能与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有关,是葡萄果肉质地硬度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赵靓[4](2019)在《基于SSR标记的梅花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杂交育种》文中认为梅花(Prunus mume)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梅花的种质资源研究是梅花育种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148份梅花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筛选出23对适用于该研究的SSR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群体结构进行分析,构建148份梅花品种DNA指纹图谱。同时从148份材料中选取了 12份材料作为亲本进行人工杂交育种,利用SSR标记鉴定F1代杂种的真实性,以期为梅花育种、种质资源利用和品种保护提供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8份梅花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98对引物中筛选出23对条带清晰、扩增稳定的多态性引物。用其对148份梅花材料进行扩增,检测到各引物的多态性条带数范围为2-18条,共计230个等位位点,观测等位基因数均值为10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均值为3.8204,Shannon信息指数均值为1.497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6649,期望杂合度均值为0.5419,观测杂合度均值为0.6038,多态信息含量均值为0.6360,说明所选标记多态信息含量较高,供试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2)通过对11个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遗传多样性从高到低排列为宫粉品种群>朱砂品种群>单瓣品种群>杏梅品种群>绿萼品种群>玉蝶品种群>垂枝品种群>跳枝品种群>黄香品种群>美人梅品种群>龙游品种群。(3)148个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是0.7588-0.9956;聚类分析将148个样品分为4类,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其分为4组,通过结构分析获得最佳的群体数目K=3,根据Q值水平对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亚群,分别包括39、47和54份材料,另有8份材料归为混合亚群中。(4)采用10对多态信息含量(PIC)最高的引物将148个品种完全区分,并构建了梅花种质资源SSR标记指纹图谱。(5)人工杂交的12个杂交组合共计杂交数为3992朵,获得F1代种子171粒,获得F1代植株60株,对F1代进行表型观测和SSR分子标记鉴定,所选的8对SSR引物中有7对可以鉴定出杂种F1代的真实性,共计真实杂种49株,真杂种率81.67%。
潘好斌[5](2019)在《薄皮甜瓜果实质地品质综合评价及质地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又称东方甜瓜,是中国最早利用为果品的瓜类。质地是衡量薄皮甜瓜商品品质的重要标准,但其种品种众多,种间质地特性差异较大,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分析和综合评价薄皮甜瓜质地品质的方法,并探明果实发育过程中造成质地差异的关键阶段及影响因子,可为进一步探究薄皮甜瓜果实质地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提升质地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10个具有不同质地特性的薄皮甜瓜品种‘特甜蜜宝’、‘红到边’、‘花蕾王’、‘彩虹七号’、‘玉美人’、‘千玉’、‘白糖罐’、‘羊角蜜’、‘香沙蜜’、‘红皮面’为试材,测定了成熟期果实质构仪指标与质地相关的生化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构建薄皮甜瓜果实质地品质综合得分模型,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不同质地特性薄皮甜瓜品种进行分类。随后,选取4个代表性品种:酥脆质地‘红到边’、梗硬质地‘玉美人’、沙软质地‘香沙蜜’和粘绵质地‘红皮面’为试材,在果实发育的主要时期,宏观上,利用质构仪对果实质地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微观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果肉组织自然断裂面、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并测定了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物质组分、细胞内含物(淀粉与可溶性固形物)、含水量以及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因子分析将薄皮甜瓜果实的质地相关指标归为3个主因子,即F1(梗硬因子)、F2(粘绵因子)和F3(内聚因子)。因子得分F1和F3越高,F2越低,则质地品质越好。基于主因子构建的综合得分模型可实现薄皮甜瓜果实质地品质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梗硬质地‘玉美人’、‘彩虹七号’质地品质较优,粘绵和沙软质地‘红皮面’和‘香沙蜜’质地品质较差,其余品种居中。基于质构仪指标和质地相关生化指标的系统聚类分析可实现薄皮甜瓜果实质地特性的准确分类。2.质构仪指标可充分反映薄皮甜瓜果实的质地差异。成熟期‘红到边’和‘玉美人’TPA硬度、弹性、胶着性、内聚性、咀嚼性和穿刺硬度较高。‘香沙蜜’和‘红皮面’TPA硬度、弹性、胶着性、内聚性、咀嚼性和穿刺硬度较低。‘红到边’粘附性极低,‘红皮面’粘附性较高。3.果肉组织的自然断裂模式和细胞形态是决定质地特性的重要因素。成熟期‘红到边’果肉组织自然断裂模式呈细胞破裂,细胞体积较小,呈圆形且排列紧密;‘香沙蜜’和‘红皮面’果肉组织自然断裂模式均呈细胞分离,细胞较大,呈长形,细胞间隙较大,细胞形态趋于不规则;‘玉美人’果肉组织自然断裂模式呈细胞分离,细胞大小居中,呈圆形,排列较为紧密。4.果实发育过程中随着细胞壁物质(CWM)含量下降,水溶性果胶(WSP)比例增高,共价结合型果胶(CSP)比例和离子结合型果胶(ISP)比例下降,TPA硬度、弹性、胶着性、咀嚼性和穿刺硬度逐渐下降,粘附性逐渐上升。成熟期‘红皮面’和‘玉美人’总果胶含量较高,‘红到边’和‘香沙蜜’总果胶含量较低,‘红皮面’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较高,‘香沙蜜’半纤维素含量较低。‘红到边’和‘玉美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含水量较低。5.成熟期(30DAA35DAA)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β-半乳糖苷酶(β-Gal)酶和纤维素酶(Cx)酶的活性变化在薄皮甜瓜果实质地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PG酶活性与粘附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内聚性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β-Gal酶活性与内聚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Cx酶活性与TPA硬度、弹性和穿刺硬度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胶着性和咀嚼性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
曹玥华[6](2019)在《‘夏黑’葡萄早熟芽变株系‘天工墨玉’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辅助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夏黑’原产于日本,是以巨峰为母本,无核白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三倍体早熟无核葡萄品种,其果实品质优、无核、丰产性好,商品性佳、口感好,种植范围较为广泛,在全国大部分葡萄产区都有种植。2008年在金华市寨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现‘夏黑’早熟芽变株系,芽变株系葡萄穗形美、果粒着色早,成熟时间比‘夏黑’提早7-10天,成熟度高,果实着色均匀呈蓝黑色,品质优良,有更高的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本试验以‘夏黑’芽变株系(‘天工墨玉’)为材料,与‘夏黑’葡萄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分子辅助鉴定以及探究其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并应用高通量RNA-seq技术鉴定‘天工墨玉’与‘夏黑’在转录组水平的差异,为葡萄新品种认定及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学性状与生物学性状比较(1)植物学性状方面,‘天工墨玉’与‘夏黑’葡萄区别表现在嫩梢叶片颜色、幼嫩叶片绒毛上,‘天工墨玉’的嫩梢叶淡红褐色(五叶期,‘夏黑’红褐色),幼叶背部绒毛疏(‘夏黑’中等密)。(2)果实经济性状方面,同一时期‘天工墨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夏黑’,完全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8%-23%,两个品种完全成熟时果实品质差异不显着。(3)物候期方面,‘天工墨玉’比‘夏黑’葡萄提早7-10天成熟。(4)生长结果习性方面,芽变株系的花芽分化较好,萌芽率和结果枝率略高于‘夏黑’葡萄,差异不显着。(5)抗病性方面,‘天工墨玉’抗酸腐病、灰霉病、霜霉病、枝干溃疡病能力较‘夏黑’强。2.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对‘夏黑’早熟芽变和‘夏黑’葡萄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测量了相关指标,包括平均单粒质量、平均纵径、平均横径、果皮花色苷、酸类物质、糖类物质、总糖、可滴定酸、果实中的总酚和黄酮类物质的动态变化。从果实生长发育变化规律来看,两者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差异。‘天工墨玉’的蔗糖、果糖、葡萄糖、总糖在整个发育期含量基本都高于’夏黑’葡萄,升糖速度快;‘天工墨玉’的苹果酸、酒石酸、可滴定酸含量在果实转色后迅速下降且其含酸量大部分都低于‘夏黑’,可滴定酸含量比‘夏黑’提早一周开始下降,降酸速度快;果实中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天工墨玉’的降幅要小于‘夏黑’葡萄,发育初期含量低于‘夏黑’,成熟期略高于‘夏黑’;‘天工墨玉’葡萄转色期比‘夏黑’葡萄提早7-10天,同一时期两者果皮花色苷含量差异极显着。3.分子辅助鉴定ISSR分子标记鉴定方面,利用ISSR引物对‘天工墨玉’和‘夏黑’DNA进行扩增,根据多态性筛选出26条ISSR引物及7对引物组合,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材料扩增出的等位基因带型完全一致,说明‘天工墨玉’与‘夏黑’遗传背景非常相近。SSR分子标记鉴定方面,在19条染色体上筛选出了40对稳定性好且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结果表明,引物E10扩增的条带不一致,表明二者存在差异条带,说明二者在基因组DNA水平存在差异。4.RNA-seq鉴定应用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对‘天工墨玉’与‘夏黑’果实5个发育期(花后2周、4周、5周、8周、10周)的RNA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发育期不同,存在一定量的相关差异基因。
常雯青[7](2018)在《十倍体红花草莓杂交后代植物学性状观察及抗寒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草莓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红花草莓(Red-flowered strawberry)是草莓家族的新成员,花朵颜色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实用价值,但是多数的红花草莓抗寒性很低。本实验利用10x红花草莓杂交后代‘2号’、‘6号’、‘7号’和‘8号’与红花草莓品种‘四季红’、12x种间杂种‘J15-10’、以及栽培品种‘弗杰利亚’为亲本,共设计了16个杂交组合。对其中8个杂交组合进行植物学性状调查和果实品质测定,对2个杂交组合进行半致死温度以及4项抗寒生理指标测定,分析红花草莓杂交后代抗寒性,期望能得到一些花色鲜艳、叶色浓绿、果实品质优良以及抗寒性强的后代。利用10x红花草莓后代‘2号’和‘8号’进行杂交,获得了大果的红花草莓新种质,改良了红花草莓的果实性状。正反交中,调查的所有植株、花、果实性状的杂交后代中均有超亲现象。2号×8号的杂交后代中有85.00%的花冠径表现出显着多于高亲‘8号’;反交中,有75.00%的杂交后代的花冠径表现出显着多于高亲‘8号’。亲本‘2号’的花为白色,‘8号’花为浅粉色,后代花瓣的颜色主要粉色、浅粉色、极浅粉色和白色,而且大部分杂交后代的花瓣出现基部颜色深的现象。大部分的杂交后代果实都不大,性状表现不是很稳定,正反交中分别30.00%和10.00%的后代的平均单果重显着高于亲本‘2号’。亲本‘2号’和‘8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9.53%和8.90%,‘2号’和‘8号’的维生素C的含量分别为80.71 mg/100g和64.25 mg/100g,正反交中分别有30.00%和20.00%的个体的Vc含量显着的高于高亲的‘2号’。杂交后代中果实口感整体偏酸,但是60.00%的果实都带有香气。对其亲本和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进行倍性鉴定,亲本‘2号’和‘8号’为十倍体10x(2n=10x=70),在随机检测的20株后代中有12株为10x(2n=10x=70),2株为11x(2n=11x=77),5株为9x(2n=9x=63),1株为8x(2n=8x=56)。利用10x红花草莓后代‘7号’和红花草莓品种‘四季红’进行杂交。通过对杂交后代的调查结果显示,杂交后代的花瓣颜色主要分为深粉色、粉色、浅粉色、极浅粉色四种。其中大部分后代的花色都为粉色和深粉色,只有一小部分的后代花色为浅粉色。并且在正反交的后代中未出现白色花,但是有许多后代的花色都出现花瓣基部颜色深的现象,还有后代是重瓣花。以上结果表明,利用花色鲜艳的‘四季红’作为亲本,能得到花色较为鲜艳的后代,来改良红花草莓的花色。利用10x红花草莓后代‘7号’和12x种间杂种‘J15-10’进行杂交,其中亲本‘J15-10’的抗寒性较强,获得抗寒性强的高倍体的红花草莓。通过对杂交后代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倍性之间杂交容易不育,我们只得到了‘J15-10’做母本的后代,结实率为12.61%;7号×J15-10的后代中,叶长、叶宽、花冠径和单株花序数这四个性状都出现超亲植株,其中有33.33%的花直径显着的高于高亲的‘J15-10’。对杂交后代及亲本进行半致死温度、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抗寒性。结果表明,亲本‘J15-10’的抗寒性高于亲本‘7号’,两个亲本的半致死温度分别-8.24℃和-11.81℃。对进行半致死温度测定的10个杂交后代中抗寒性最差的后代为A4(-7.35℃),抗寒性最强的后代为A7(-12.57℃)。杂交后代中有30.00%的个体的LT50显着的高于高亲的‘J15-10’,有30.00%的LT50显着的低于低亲的‘7号’。随着温度的降低,杂交后代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呈现上升趋势。杂交后代中有70.00%的后代抗寒性高于亲本‘7号’,说明通过用抗寒性较高的亲本进行杂交能有效地提高了红花草莓后代的抗寒性。利用10x红花草莓后代‘6号’和栽培品种‘弗杰利亚’进行杂交,获得高倍体的红花草莓新种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倍性之间杂交容易不育,我们只得到了‘弗杰利亚’做父本的后代,结实率为33.7%,出苗率19.33%;弗杰利亚×6号的后代中株高、冠径、叶长、叶宽和花冠径这五个性状都出现超亲植株;在对杂交后代的花色进行观察时发现了除亲本花色以外的花色,弗杰利亚×6号的后代中花色主要有粉色、浅粉色、极浅粉色和白色。
竺啸恒[8](2018)在《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和农艺性状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1-06-25’(暂定名)是在‘三本提’葡萄上发现的早熟芽变,其成熟期较母树提早约10 d,在浙江省温室促成栽培条件下,可在6月中旬成熟上市,与‘夏黑’葡萄的芽变‘早夏无核’相近。而且,‘11-06-25’在果实品质方面全面优于‘早夏无核’,是我省极早熟葡萄品种选育的重要资源,完成其品种选育过程、登记和推广具有极高的经济、社会价值。本研究以‘11-06-25’、‘早夏无核’、‘三本提’、‘夏黑’等葡萄品种为试材,鉴定‘11-06-25’与各葡萄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差异,和主要生物学及农艺性状。探索了‘11-06-25’和相关品种果实的生长发育和品质积累规律,并研究了不同浓度和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于‘11-06-25’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SSR分子标记鉴定,明确了‘11-06-25’是‘三本提’葡萄的芽变,‘11-06-25’改变了35个位点中2个位点的遗传物质,与‘早夏无核’的遗传本质存在差异,在Vr ZAG15、Vr ZAG64、VMC4A1、VMC9A2.1等4个位点上表现出的带型不同,由此推断‘11-06-25’和‘早夏无核’是两个不同的葡萄品系。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三本提’与‘夏黑’之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2、‘11-06-25’的形态学特征与‘三本提’、‘夏黑’和‘早夏无核’相近,生长结实能力强于‘早夏无核’和‘夏黑’,抗病性好;物候期与‘早夏无核’基本一致,成熟期较‘三本提’和‘夏黑’提早约10 d;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着色程度和香气物质含量均全面优于‘早夏无核’,在着色方面较‘夏黑’更好,在香气风味方面较‘三本提’和‘夏黑’更佳。3、‘11-06-25’果实生长发育期持续约60 d,可分为第一快速生长期、停滞期和第二快速生长期,其中停滞期处于花后21-28 d之间,持续时间较短且不明显。从花后28 d起进入第二快速生长期,果实开始着色、变软,伴随着糖分的迅速积累和酸的降解。‘11-06-25’果实发育进程与‘早夏无核’基本一致,着色较母树‘三本提’提早约1周,成熟提早约10 d。‘11-06-25’果实在糖分和果皮花青苷的积累速率上始终快于‘早夏无核’,具有更为优良的品质。4、使用GA3和CPPU对果穗进行处理能明显改善‘11-06-25’果粒小、果穗松散等问题,并显着增加单果重和果实硬度,同时还能提高果实中特征香气物质的含量。CPPU对‘11-06-25’果实膨大的效果较好,但是会导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着色期推迟,并影响着色程度。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生产上建议在盛花后5-6 d使用50 mg/L乳油剂型赤霉酸进行膨大处理。
王虹妍,孙英,孙婉仪,陈瑞丹[9](2017)在《梅与桃、山桃杂交亲和性和花粉管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为培育抗寒梅花新品种,以梅花(Prunus mume)品种‘香瑞白’梅(P.mume‘Xiang Ruibai’)、‘淡丰后’梅(P.mume‘Dan Fenghou’)、‘美人’梅(P.mume‘Meiren’)为母本,‘单粉’桃(P.persica‘Dan Fen’)、‘照手’桃(P.persica‘Terutemomo’),山桃(P.davidiana)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试验。研究中各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均较低,结实率最高的组合是‘香瑞白’梅×山桃,仅为1.19%。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组合花粉管生长行为,发现父本花粉均能在柱头上萌发,1236h花粉管穿透柱头,在柱头组织中生长,48120h部分授粉柱头的花粉管能够伸长至花柱基部,40%80%授粉柱头出现花粉管缠绕、断裂、末端膨大及胼胝质沉积现象。杂交授粉后至果实成熟,各组合出现大量落果且有23次落果高峰,梅与桃、山桃杂交受到受精前、后障碍的共同影响,导致较低结实率。
姜超[10](2017)在《彩色马铃薯优良新品系培育及花青素组分的HPLC-MS分析》文中提出彩色马铃薯富含类黄酮化合物花青素等营养成分,不仅是一种特色作物,还是提取天然色素的重要原料。花青素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功能,在人体保健、药用、食品和化妆品添加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目前,国内外严重缺乏高产、高花青素含量、综合性状突出且具有大面积推广种植潜力的彩色马铃薯优良品种。为培育花青素含量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近年来我们根据优缺点互补、地理间隔远和生态型差异大的亲本选配原则,将美国引进的四倍体马铃薯品种Red-P1、MIN-021、Russet-01分别与国内育成品种黑美人相组配,通过人工去雄授粉套袋杂交,得到了 "MIN-021×黑美人"、"Red-P1×黑美人"、"Russet-01×黑美人"3个杂交组合的杂种F1代实生种子。经温室栽培及田间试验选择,从3个组合的F1代单株分离群体中选育出5个彩色马铃薯杂种新品系蒙彩-01、蒙彩-02、蒙彩-03、蒙彩-04和蒙彩-05。本试验以彩色马铃薯品种红美和CY-1作对照,重点分析评价这5个新品系的产量、营养品质特性、抗旱能力、花粉育性、染色体配对构型、SSR指纹特征及遗传差异,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5个新品系中花青素含量最高的蒙彩-01和花青素含量相对较低的蒙彩-02的块茎花青素组分进行了鉴定。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从3个杂交组合F1代分离单株群体中培育出5个彩色马铃薯优良新品系,即蒙彩-01、蒙彩-02、蒙彩-03、蒙彩-04和蒙彩-05。其株型均为直立型,结薯集中整齐、芽眼浅,薯形椭圆或长圆,块茎薯肉均呈不同深浅程度的紫色。2.新品系蒙彩-04为中早熟型,蒙彩-01为中晚熟型,蒙彩-02、蒙彩-03和蒙彩-05均为中熟型。5个新品系的平均单株产量和商品薯率均较高,在1.11 kg和80.66%以上。3.新品系蒙彩-01的块茎花青素含量高达626.71 mg/kg·FW,蒙彩-02、蒙彩-03和蒙彩-05在200mg/kg·FW以上,蒙彩-04为118.15mg/kg·FW。新品系蒙彩-01和蒙彩-02的块茎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均较高,分别为21.32%、22.38%和17.11%、18.81%,其余3个新品系在19%和15%以上。5个新品系粗蛋白含量变幅为0.98%~1.67%,还原糖含量为0.015%~0.028%,Vc含量为18.67%~21.20%,酚类物质含量为 0.12%~0.19%。4.蒙彩-01、蒙彩-02和蒙彩-05的花粉育性均在76.07%以上,蒙彩-03和蒙彩-04的育性分别为33.39%和58.74%,均可作杂交育种的中间材料加以利用。新品系蒙彩-01 的染色体配对构型为 1.18 Ⅰ +14.65Ⅱ+1.28Ⅲ+3.42Ⅳ,蒙彩-02为 1.33 Ⅰ+13.97Ⅱ+1.22Ⅲ+3.77Ⅳ,蒙彩-03为9.12 Ⅰ+7.71Ⅱ+6.88Ⅲ+0.70Ⅳ,蒙彩-04为3.96Ⅰ+11.25Ⅱ+4.91Ⅲ+1.70Ⅳ,蒙彩-05为3.82 Ⅰ +13.05 Ⅱ+2.31Ⅲ+2.79Ⅳ。5.利用筛选出31对SSR适宜引物,PCR扩增共得到多态性位点328个,其占总位点数89.86%。用C54、C57、STI027和S153这4个SSR引物构建了 5个新品系及其亲本和对照品种的DNA指纹图。以GD值0.40为基准将10个材料聚为3类:蒙彩-05、Red-P1、MIN-021和CY-1为第一类,蒙彩-01、蒙彩-02、蒙彩-03、蒙彩-04和黑美人为第二类,品种红美为单独的一类。6.试验建立了各新品系茎尖脱毒培养的再生体系,筛选出最适激素浓度配比的培养基为 MS+6-BA0.1 mg/L+NAA0.2 mg/L+GA30.1 mg/L。经 DAS-ELISA 检测,得到了 5个新品系的脱毒组培苗,为其无毒苗的扩繁和原原种繁殖奠定了基础。7.利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处理新品系蒙彩-01、蒙彩-02和蒙彩-05及其亲本的脱毒组培幼苗,测定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幼苗叶片的细胞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综合评定6个材料幼苗的抗旱能力强弱顺次为:蒙彩-01>蒙彩-05>MIN-021>Red-P1>蒙彩-02>黑美人。8.HPLC-MS分析结果表明:块茎薯肉呈紫色的马铃薯新品系蒙彩-01和蒙彩-02均含有矮牵牛素-3-香豆酰-芸香糖苷、矮牵牛素-3-香豆酰-芸香糖基-5-葡萄糖苷和矮牵牛素-3-阿魏酰-芸香糖基-5-葡萄糖苷,其中矮牵牛素-3-香豆酰-芸香糖基-5-葡萄糖苷为主要组分;此外,蒙彩-01特有锦葵素-3-香豆酰-芸香糖基-5-葡萄糖苷组分,蒙彩-02中特有芍药素-3-咖啡酰-芸香糖基-5-葡萄糖苷和芍药素-3-香豆酰-芸香糖基-5-葡萄糖苷2种组分。块茎薯肉呈红色的品种’红美’含有天竺葵素-3-芸香糖苷、天竺葵素-3-阿魏酰-芸香糖基-5-葡萄糖、天竺葵素-3-香豆酰-芸香糖基-5-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香豆酰-葡萄糖苷3种组分,其中组分天竺葵素-3-香豆酰-芸香糖基-5-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香豆酰-葡萄糖苷为主要组分。
二、“美人”梅与其亲本果实性状观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人”梅与其亲本果实性状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梅花花朵抗寒性评价及响应低温胁迫关键WRKY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生理研究进展 |
1.1.1 生物膜系统对低温的响应 |
1.1.2 抗氧化系统对低温的响应 |
1.1.3 低温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2 WRKY转录因子应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 |
1.2.1 WRKY转录因子结构与分类 |
1.2.2 WRKY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 |
1.3 梅花抗寒研究进展 |
2 梅花花瓣的抗寒性评价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过冷却点的测定 |
2.2.2 抗寒低温处理方法 |
2.2.3 褐变率统计 |
2.2.4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2.2.5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 抗寒性综合评价及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品种不同开花阶段过冷却点温度的比较 |
2.4.2 低温处理对不同品种花瓣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4.3 低温处理后褐变率的统计 |
2.4.4 低温处理后MDA含量的变化 |
2.4.5 低温处理后SOD含量的变化 |
2.4.6 低温处理后POD含量的变化 |
2.4.7 低温处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4.8 抗寒性综合指标评定 |
2.5 讨论 |
3 梅花WRKY基因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
3.1 梅花WRKY基因分析 |
3.1.1 梅花中WRKY基因序列的获得 |
3.1.2 梅花WRKY家族基因染色体定位分析 |
3.1.3 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结构、蛋白质保守基序鉴定 |
3.1.4 植物材料与处理 |
3.1.5 低温胁迫下PmWRKYs的定量q RT-PCR表达分析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梅花中WRKY家族基因的鉴定 |
3.2.2 梅花WRKY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析 |
3.2.3 梅花WRKY家族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保守基序与基因结构 |
3.2.4 低温胁迫下PmWRKYs基因的表达谱 |
3.3 讨论 |
4 关键WRKY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PmWRKY57 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2 二级结构预测 |
4.2.3 系统进化分析 |
4.2.4 PmWRKY57 在低温胁迫与ABA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4.3 讨论 |
5 PmWRKY57 亚细胞定位、转录激活及功能验证 |
5.1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 |
5.1.1 植物材料、载体及菌株 |
5.1.2 试验方法 |
5.2 PmWRKY57 烟草亚细胞定位 |
5.3 转录活性分析 |
5.3.1 构建pGBKT7-PmWRKY57 载体 |
5.3.2 酵母感受态细胞AH109 的转化 |
5.3.3 转录激活活性观察 |
5.4 基因功能的初步验证 |
5.4.1 植物材料 |
5.4.2 试验方法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PmWRKY57 亚细胞定位 |
5.5.2 转录活性分析 |
5.5.3 PmWRKY57 的转基因功能验证 |
5.6 讨论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引言 |
1.1 植物耐寒性时空动态变化 |
1.1.1 时间序列上植物越冬的冷锻炼/脱锻炼过程 |
1.1.2 空间分布上植物对不同环境的冷适应 |
1.2 植物响应冷胁迫的分子机理 |
1.2.1 植物感知冷信号 |
1.2.2 参与冷信号转导的信使分子 |
1.2.3 ICE-CBF低温信号途径 |
1.2.4 不依赖于CBF的低温信号途径 |
1.2.5 冷响应基因的研究 |
1.3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植物低温胁迫响应 |
1.3.1 转录组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
1.3.2 低温诱导的转录变化 |
1.4 梅花耐寒性研究进展 |
1.4.1 梅花耐寒性特点 |
1.4.2 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 |
1.5 梅花的北移驯化和区域试验 |
1.5.1 历史时期梅花的分布范围及北移驯化的尝试 |
1.5.2 耐寒梅花品种在“三北”地区的区域试验 |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梅花品种的耐寒性评价和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田间试验方法 |
2.1.4 低温胁迫下梅花的生理响应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各试验点梅树越冬的田间评价 |
2.2.2 人工控制条件下梅花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2.3 讨论 |
2.3.1 梅花在“三北”地区的露地越冬 |
2.3.2 低温胁迫对梅花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3 ‘送春’在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越冬性差异 |
2.4 小结 |
3 基于RNA-seq的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点基本情况 |
3.1.3 试验点的日温度测定 |
3.1.4 取样点选择 |
3.1.5 取样部位与方法 |
3.1.6 测序流程与方法 |
3.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方法 |
3.1.8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RT-qPCR验证实验 |
3.1.9 室内控制条件下梅花ICE和 CBF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越冬期间的日温度变化 |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分析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2.5 冷锻炼和脱锻炼时期低温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鉴定与分析 |
3.2.6 转录组数据的RT-qPCR验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梅花TIFY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和低温响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多物种TIFY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4.1.2 系统进化分析 |
4.1.3 基因结构和Motif分析 |
4.1.4 染色体定位 |
4.1.5 基因复制分析 |
4.1.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低温逆境的表达分析 |
4.1.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基因家族的成员鉴定 |
4.2.2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系统进化分析 |
4.2.3 梅花TIFY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 |
4.2.4 梅花TIFY基因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分析 |
4.2.5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
4.2.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表达分析 |
4.2.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特色与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肉质地研究进展 |
1.1.1 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
1.1.2 影响果实质地的主要因素 |
1.1.3 果实质地遗传规律研究 |
1.2 葡萄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1.2.1 遗传图谱构建原理 |
1.2.2 遗传图谱构建方法 |
1.2.3 葡萄遗传图谱构建情况 |
1.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
1.3.1 QTL定位原理 |
1.3.2 QTL定位方法 |
1.3.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葡萄种质资源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硬度特点 |
2.2.2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弹性特点 |
2.2.3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粘聚性特点 |
2.2.4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咀嚼度特点 |
2.2.5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回复性特点 |
2.2.6 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
2.2.7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差异特点 |
2.3.2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相关性 |
2.3.3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的动态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动态及果肉质地变化 |
3.2.2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成分的变化 |
3.2.3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
3.2.4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 |
3.3 讨论 |
3.3.1 葡萄果实生长期果肉质地变化 |
3.3.2 细胞壁物质对质地形成中的作用 |
3.3.3 细胞壁物质代谢相关酶及对质地发育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外源赤霉素对葡萄果肉质地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
4.2.2 果肉质地响应赤霉素的蛋白组差异 |
4.3 讨论 |
4.3.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
4.3.2 差异蛋白组技术的应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杂交群体后代的真实性鉴定 |
5.2.2 重测序数据统计 |
5.2.3 SNP标记开发 |
5.2.4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5.3 讨论 |
5.3.1 DNA分子方法在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 |
5.3.2 重测序在遗传图谱构建过程中的应用 |
5.3.3 整合图谱与前人图谱的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果肉质地表型分析 |
6.2.2 果肉质地的QTL定位 |
6.2.3 果肉质地相关候选基因的预测 |
6.3 讨论 |
6.3.1 果肉质地的表型遗传规律 |
6.3.2 葡萄果肉质地QTL定位 |
6.3.3 与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SSR标记的梅花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杂交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梅花的演化分类和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2 梅花育种研究进展 |
1.2.1 实生选种 |
1.2.2 杂交育种 |
1.2.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1.2.4 其他方法 |
1.3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3.1 常见分子标记 |
1.3.2 分子标记在梅花研究中的应用 |
1.3.3 SSR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梅花SSR引物的筛选 |
2.1 试验材料和药品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DNA浓度与纯度检测 |
2.2.3 DNA质量检测 |
2.2.4 SSR-PCR引物的合成与扩增 |
2.2.5 荧光PCR引物的合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DNA纯度浓度与质量检测 |
2.3.2 SSR引物的筛选和多态性检测 |
2.4 讨论 |
2.4.1 DNA的提取 |
2.4.2 PCR扩增 |
2.4.3 电泳操作 |
2.4.4 SSR引物的筛选 |
2.5 小结 |
3.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梅花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2 荧光SSR-PCR扩增体系的确立 |
3.2.3 扩增片段大小的确立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梅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2 梅花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 |
3.3.3 不同品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4 梅花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分析 |
3.4 讨论 |
3.4.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2 亲缘关系分析 |
3.4.3 群体结构分析 |
3.5 小结 |
4.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梅花指纹图谱的构建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4.2.2 荧光SSR-PCR扩增体系的确立 |
4.2.3 扩增片段大小的确立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引物选择和片段对应编码的确定 |
4.3.2 梅花种质资源指纹图谱的构建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梅花的人工杂交育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亲本的选择与选配原则 |
5.2.2 花粉的采集贮藏与生活力测定 |
5.2.3 人工授粉及其管理 |
5.2.4 杂交种的播种繁殖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花粉生活力测定 |
5.3.2 梅花的种间杂交 |
5.4 讨论 |
5.4.1 亲本的选择 |
5.4.2 杂交结实率的影响因素 |
5.4.3 人工授粉及播种繁殖 |
5.5 小结 |
6 梅花杂种F1代的鉴定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方法 |
6.2.1 杂种F1代的形态学性状观测 |
6.2.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杂种鉴定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杂种F1代的形态学性状观测 |
6.3.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F1代杂种鉴定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研究结果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果 |
7.1.1 SSR引物的筛选 |
7.1.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7.1.3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梅花指纹图谱的构建 |
7.1.4 人工杂交育种与F1代杂种鉴定 |
7.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薄皮甜瓜果实质地品质综合评价及质地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园艺产品质地品质及分析方法 |
1.2 园艺产品品质综合评价方法 |
1.3 果实质地与组织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 |
1.4 果实质地与细胞壁物质之间的关系 |
1.5 细胞壁代谢与果实质地的关系 |
1.5.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 |
1.5.2 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 |
1.5.3 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 |
1.5.4 纤维素酶(Cellulase) |
1.6 果实质地与细胞内含物之间的关系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及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2 果实质构仪指标的测定 |
2.2.3 果肉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
2.2.4 果肉细胞壁物质组分的分离、提取 |
2.2.5 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薄皮甜瓜果实质地品质综合评价 |
3.1.1 果实基本理化性状分析 |
3.1.2 果实质构仪指标的差异分析 |
3.1.3 果实质地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 |
3.1.4 果实质地特性的因子分析 |
3.1.5 果实质地特性的聚类分析 |
3.2 四个品种果实生长发育动态与质地差异分析 |
3.2.1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 |
3.2.2 果实质构仪指标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
3.2.3 果实质构仪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3 四个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组织显微结构差异分析 |
3.3.1 果肉组织自然断裂面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3.3.2 果肉组织细胞形态石蜡切片观察 |
3.3.3 果肉组织细胞形态参数变化 |
3.4 四个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组分及细胞内含物含量差异分析 |
3.4.1 果实细胞壁物质含量变化 |
3.4.2 果实各类果胶组分含量及占总果胶比例变化 |
3.4.3 果实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变化 |
3.4.4 淀粉、可溶性固形物和含水量变化 |
3.4.5 果实质构仪指标与细胞壁组分及细胞内含物相关性分析 |
3.5 四个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壁代谢差异分析 |
3.5.1 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 |
3.5.2 质构仪指标与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在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4.2 质构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
4.3 果肉组织细胞显微结构与质地差异之间的关系 |
4.4 细胞壁物质和细胞内含物与质地差异之间的关系 |
4.5 细胞壁代谢相关酶与质地差异之间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夏黑’葡萄早熟芽变株系‘天工墨玉’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辅助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 葡萄果实营养成分的研究 |
2 研究进展 |
2.1 我国葡萄芽变育种研究进展 |
2.2 葡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
2.2.1 形态学鉴定 |
2.2.2 孢粉学鉴定 |
2.2.3 同工酶鉴定 |
2.2.4 分子标记鉴定法 |
2.3 葡萄芽变机制的研究 |
2.3.1 果皮和果实颜色的变异 |
2.3.2 成熟期变异 |
2.3.3 果型变异 |
2.4 RNA-seq技术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植物学性状与生物学性状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方法 |
1.3.1 植物学性状的观察 |
1.3.2 果实经济性状的测定 |
1.3.3 物候期的调查 |
1.3.4 生长结果习性调查 |
1.3.5 抗病性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工墨玉’植物学性状描述 |
2.2 ‘天工墨玉’和‘夏黑’的生物学特征比较 |
2.2.1 物候期比较 |
2.2.2 果实经济性状比较 |
2.2.3 生长结果习性比较 |
2.2.4 抗病性比较 |
3 讨论 |
第三章 ‘天工墨玉’和‘夏黑’葡萄的果实发育期动态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果实经济性状测定 |
1.2.2 果实糖与有机酸的测定 |
1.2.3 酚类物质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发育期生长发育的变化 |
2.2 果实发育期糖组分的变化 |
2.3 果实发育期有机酸的变化 |
2.4 果实发育期总酚、黄酮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 |
2.5 果实发育期总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果实生长 |
3.2 果实糖 |
3.3 果实有机酸 |
3.4 果皮花色苷 |
第四章 ‘天工墨玉’与‘夏黑’的分子辅助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基因组DNA提取 |
1.2.2 PCR扩增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2.3 ISSR引物扩增与琼脂糖凝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SSR分析 |
2.2 SSR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天工墨玉’和‘夏黑’果实发育的转录组对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RNA提取与RNA-seq测序 |
1.3 实时定量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seq数据评价 |
2.2 差异基因分析 |
2.3 GO功能注释和KEGG分析 |
2.4 实时定量PCR |
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十倍体红花草莓杂交后代植物学性状观察及抗寒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红花草莓的来源和育种进展 |
1.2 植物杂交后代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
1.3 植物抗寒性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杂交亲本花粉生活力观察 |
2.2.2 杂交及种子播种 |
2.2.3 杂交后代植物学性状调查 |
2.2.4 杂交后代果实品质性状测定 |
2.2.5 杂交后代倍性观察 |
2.2.6 杂交后代抗寒性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红花草莓杂交亲本花粉生活力测定及杂交播种出苗 |
3.1.1 杂交亲本花粉生活力测定 |
3.1.2 不同杂交组合结实及播种出苗 |
3.2 红花草莓杂交后代植物学性状观察 |
3.2.1 ‘2号’和‘8号’杂交后代 |
3.2.2 ‘7号’和‘四季红’杂交后代 |
3.2.3 ‘7号’和‘J15-10’杂交后代 |
3.2.4 ‘6号’和‘弗杰利亚’杂交后代 |
3.3 红花草莓杂交后代果实品质测定 |
3.4 红花草莓亲本及杂交后代花色测定 |
3.5 红花草莓亲本及杂交后代倍性鉴定 |
3.6 红花草莓杂交后代抗寒性分析 |
3.6.1 半致死温度测定 |
3.6.2 丙二醛含量 |
3.6.3 脯氨酸含量 |
3.6.4 可溶性糖含量 |
3.6.5 可溶性蛋白含量 |
3.6.6 抗寒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红花草莓杂交后代植物学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4.2 红花草莓高倍体育种潜力 |
4.3 相对电导率、MDA、渗透调节物质和抗寒性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和农艺性状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课题提出 |
2 我国葡萄芽变选种研究进展 |
2.1 芽变选种的概念 |
2.2 芽变的发生 |
2.3 葡萄芽变性状 |
2.3.1 果色变异 |
2.3.2 成熟期变异 |
2.3.3 植株形态变异 |
2.4 葡萄芽变选种概况 |
2.5 芽变的鉴定方法 |
2.5.1 形态学鉴定 |
2.5.2 细胞学鉴定 |
2.5.3 同工酶鉴定 |
2.5.4 分子标记鉴定 |
3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二章 ‘11-06-25’的遗传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DNA提取 |
1.3 引物选择与PCR扩增 |
1.4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毛细管电泳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样品DNA提取及检测 |
2.2 PCR扩增结果及引物多态性分析 |
2.3 亲缘关系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11-06-25’主要生物学和农艺性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形态学特性调查 |
1.2.2 生物学特性调查 |
1.2.2.1 物候期调查 |
1.2.2.2 成花及结实性调查 |
1.2.2.3 抗病性调查 |
1.2.3 果实品质性状测定 |
1.2.4 果皮花青苷的提取与测定 |
1.2.5 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提取及测定 |
1.2.6 挥发性香气物质的萃取及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1-06-25’与对照品种的形态学特征比较 |
2.2 ‘11-06-25’与对照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
2.2.1 物候期比较 |
2.2.2 生长结实能力比较 |
2.2.3 抗病性比较 |
2.3 ‘11-06-25’与对照品种的果实品质性状比较 |
2.4 ‘11-06-25’与对照品种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成分和含量比较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11-06-25’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积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品种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 |
2.2 各品种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酸含量的变化 |
2.2.1 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变化 |
2.2.2 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2.3 各品种果实着色和软化过程 |
3 讨论 |
3.1 ‘11-06-25’果实的生长发育规律 |
3.2 ‘11-06-25’的性状变异 |
4 小结 |
第五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11-06-25’果实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11-06-25’和‘早夏无核’果实外观的影响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11-06-25’和‘早夏无核’果实品质的影响 |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11-06-25’和‘早夏无核’果实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11-06-25’葡萄果实膨大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11-06-25’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剂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处理效果上的差异 |
4 小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彩色马铃薯优良新品系培育及花青素组分的HPL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彩色马铃薯及花青素概述 |
1.2 花青素的功能 |
1.3 彩色马铃薯花青素组分 |
1.4 国内外彩色马铃薯的育种概况 |
1.4.1 国外彩色马铃薯育种研究现状 |
1.4.2 我国彩色马铃薯育种研究现状 |
1.4.3 分子标记技术在彩色马铃薯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5 彩色马铃薯块茎花青素的提取及组分鉴定方法 |
1.5.1 花青素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1.5.2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1.5.3 花青素的组分鉴定方法 |
1.6 马铃薯的抗旱性研究进展 |
1.6.1 马铃薯抗旱育种 |
1.6.2 抗旱性评价方法与鉴定指标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形态、熟性、产量及营养品质等性状的分析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彩色马铃薯杂种F_1优良新品系选育过程 |
2.1.3 试验地概况及栽培管理 |
2.1.4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生育期及形态特征的观测 |
2.1.5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薯块表观性状的观测 |
2.1.6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产量性状观测 |
2.1.7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薯块常规营养品质性状的测定 |
2.1.8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薯块花青素的测定及计算 |
2.1.9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生育期及地上部形态特征比较 |
2.2.2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块茎表观性状比较 |
2.2.3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产量性状比较 |
2.2.4 供试材料植株生长性状及块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2.2.5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薯块品质性状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彩色马铃薯杂交选育的亲本组配及新品系遗传特性 |
2.3.2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花青素含量 |
2.3.3 彩色马铃薯的产量构成因子及相关性 |
2.4 小结 |
3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花粉粒育性检测方法 |
3.1.3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 Ⅰ)染色体观察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新品系花粉育性的差异 |
3.2.2 新品系染色体配对构型特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遗传差异性的SSR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基因组DNA纯度检测 |
4.2.2 10个供试材料的SSR多态性及指纹特征分析 |
4.2.3 10个供试彩色马铃薯材料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茎尖脱毒组培再生体系建立及其DAS-ELISA检测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研究方法 |
5.1.3 数据统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新品系茎尖分生组织诱导及成苗培养基的筛选 |
5.2.2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脱毒组培苗的DAS-ELISA检测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幼苗的抗旱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研究方法 |
6.1.3 数据统计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幼苗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6.2.2 干旱胁迫对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6.2.3 干旱胁迫对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6.2.4 干旱胁迫对幼苗表观特征的影响 |
6.2.5 干旱胁迫下彩色马铃薯新品系及其亲本幼苗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
6.3 讨论 |
6.3.1 马铃薯脱毒组培苗与PEG干旱胁迫处理 |
6.3.2 脯氨酸含量与抗旱性 |
6.4 小结 |
7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块茎花青素组分及其含量的HPLC-MS分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材料 |
7.1.2 彩色马铃薯花青素的提取 |
7.1.3 花青素组分的定性分析 |
7.1.4 花青素组分的定量分析 |
7.1.5 花青素组分定量分析的标准曲线绘制 |
7.1.6 数据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彩色马铃薯块茎花青素组分定性分析 |
7.2.2 彩色马铃薯块茎花青素组分定量分析 |
7.3 讨论 |
7.4 小结 |
8 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四、“美人”梅与其亲本果实性状观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梅花花朵抗寒性评价及响应低温胁迫关键WRKY基因筛选[D]. 王楠楠.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2]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D]. 姜良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D]. 姜建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基于SSR标记的梅花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杂交育种[D]. 赵靓.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6)
- [5]薄皮甜瓜果实质地品质综合评价及质地差异分析[D]. 潘好斌.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夏黑’葡萄早熟芽变株系‘天工墨玉’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辅助鉴定[D]. 曹玥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十倍体红花草莓杂交后代植物学性状观察及抗寒性评价研究[D]. 常雯青.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 [8]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和农艺性状比较[D]. 竺啸恒. 浙江大学, 2018(04)
- [9]梅与桃、山桃杂交亲和性和花粉管行为研究[A]. 王虹妍,孙英,孙婉仪,陈瑞丹.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7, 2017
- [10]彩色马铃薯优良新品系培育及花青素组分的HPLC-MS分析[D]. 姜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