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面向对象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一、一种面向对象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谭莉娟,郑巍,刘友林,樊鑫,杨丰玉[1](2021)在《面向适航标准的机载软件测试验证方法综述》文中指出机载软件测试是指机载系统中嵌入式软件执行的测试验证过程,目的是为了挖掘出软件缺陷从而提高机载系统的可靠性。随着机载嵌入式系统功能的多样化需求,软件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同时因为其实时性、嵌入性、高可靠性等特殊性,因此对机载软件进行充分测试成为当前的一个挑战。为了满足要求,机载系统的测试需要遵循最新的适航标准DO-178C,针对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要求和设计考虑。为此,简介了机载软件适航认证标准的发展及其测试环境;根据DO-178C对机载软件测试的各个过程从基于需求、基于模型、基于安全性分析以及软件验证的测试研究机载软件的测试验证方法,并进行小结;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李陈[2](2021)在《嵌入式WEB架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道编译码算法是数字通信系统中保证通信数据可靠传输的重要技术。在编译码算法研究过程中,使用仿真技术对编译码算法进行系统建模分析,是帮助研究人员衡量算法性能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仿真受计算机性能影响,难以应对大数据量、高精度的仿真;大多基于实物仿真技术的验证模型开发难度大,系统通用性及模型重构能力不强。半实物仿真技术通过硬件在环和软件在环的方式,灵活性强,在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当前适用于信道编译码验证的半实物系统多基于Simulink可编程FPGA的机理实现,难以通用化适配用户开发的硬件算法性能验证。本文针对信道编译码硬件算法快速验证系统开发难、通用性及模型重构能力不强的问题,采用半实物仿真思想,基于Xilinx推出的ZYNQ系列开发平台,设计了一种具备远程共享性的嵌入式WEB架构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解决方案,解决面向硬件算法的研究人员实现编译码算法性能的快速验证问题。本文采用单芯片ZYNQ异构处理器部署系统软硬件功能,解决了低成本,小型化问题。该方案以FPGA作为硬件平台设计了系统的通用化硬件架构,为用户提供通用化开放式IO,支持快速接入硬件算法,构建验证模型;以ARM架构处理器作为验证系统的管控中心设计了WEB架构的嵌入式控制软件,实现用户对系统的远程共享及控制,管理验证模型的配置及验证流程的在线定制。本文设计了软硬件通信协议,以解决验证系统软硬件协同工作问题。分析了关键技术,对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本文给出了系统的通用化硬件架构的详细设计,针对系统的远程配置问题,设计了远程在线重配置功能;为适配不同编译码算法的数据率和接口,设计了一种通用化数据调度架构;本文设计了通用化编译码性能验证模型,以解决硬件算法的快速接入问题;本文设计了信道模型,构建系统验证环境。给出了系统WEB架构的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实现,为实现用户的远程共享访问,设计了嵌入式WEB服务器;为实现用户对系统的可视化控制,设计了可视化控制网页和程序。最后,对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选用项目要求的RS码,卷积码接入验证系统完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接入不同信道编译码算法,快速构建验证模型,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在线配置,实现远程验证编译码算法的性能,系统可靠性高,可支持1e-9量级的误码率统计精度,满足系统指标要求,完成了项目交付。

傅磊[3](2020)在《航天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航天科技的发展,嵌入式软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航天嵌入式软件的规模、复杂度及其在整个航天系统中的功能比重急剧上升,呈现综合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对航天嵌入式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航天嵌入式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应用模型检测技术验证系统模型时,系统规模的增长会导致待检测系统的模型的状态空间快速增长,并且,对于不断增长的状态空间进行穷举遍历会导致计算缓慢,出现状态空间爆炸问题。由于航天嵌入式软件功能复杂,对其建模后状态数量多,因此,在模型检测时会产生状态空间爆炸的问题,影响验证效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嵌入式软件模型检测技术、嵌入式软件状态空间约简技术,设计并实现航天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系统,该系统实现从Sys ML状态图模型到SMV模型的自动转换、对模型的状态空间进行约简以及对待检测模型进行验证,并在航天应用软件中进行应用,缓解状态空间爆炸问题,提高了模型检测的效率,为航天嵌入式软件安全性的提高奠定技术基础。本文所做工作如下:1.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系统总体框架设计:针对当前航天领域嵌入式软件安全性验证系统的缺失,本文提出航天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系统总体框架,分为基于模型检测实现的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工具、基于邻接矩阵实现的嵌入式软件状态空间约简工具。2.嵌入式软件状态空间约简工具设计与实现:针对航天领域嵌入式软件功能复杂、建模后状态数量多、在模型检测过程中会产生状态空间爆炸的问题,本文研究基于邻接矩阵的状态空间约简技术,设计并实现嵌入式软件状态空间约简工具,缓解模型检测过程中的状态空间爆炸问题。3.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工具设计与实现:针对当前航天领域嵌入式软件安全性验证的需求,针对目前我国对航天嵌入式软件前期设计的质量保障不够充分的问题,本文研究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模型检测技术,面向星弹载嵌入式实时、安全、关键应用,将模型检测技术应用在航天领域嵌入式软件设计研发过程中,设计并实现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工具,保障了航天嵌入式软件的安全性,从而提高嵌入式软件在我国航天领域的应用,提升国产航天嵌入式软件总体设计能力,提高航天嵌入式软件的安全性,从顶层解决阻碍未来航天嵌入式软件发展的技术瓶颈及潜在问题。

程宏玉[4](2020)在《面向ARM Cortex-M系列MCU的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作为物联网产品的软件开发平台,其应用价值与开发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嵌入式IDE在资源配置、工程编译、程序下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白身的应用范围与发展方向。本文以底层应用开发支撑、芯片适应性、软件更新等相关技术为切入点,设计并实现款面向ARM 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的通用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嵌入式IDE底层应用程序开发支撑不足的问题,引入终端BIOS的概念。基于构件化思想,在BIOS中实现驱动函数的驻留,并通过一定的映射与重定向机制,在IDE中为用户提供函数原型级调用,以屏蔽嵌入式开发中寄存器级编程,有效降低嵌入式软件开发难度。(2)针对嵌入式IDE编译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借助GCC编译器,实现一种基于通用Makefile文件的多芯片兼容编译方案。进一步,深入剖析GCC与ARMCC编译器工作机制差异,通过一系列文件、语法处理,实现开发环境对不同编译器下工程的兼容编译。(3)针对嵌入式IDE软件更新方式单一的问题,通过提取程序更新共性技术,实现了基于串口通信与LTE无线通信的程序下载通用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安全有效的通信协议实现更新数据的封装与解析,依托通信保护机制、映像更新自适应机制确保更新数据的可靠传输与更新映像的安全写入。本文以嵌入式IDE现存问题为出发点,分别从底层程序开发支撑、交叉编译、程序更新等方面给出解决方案,以适应当前嵌入式软件开发需求。本文所述集成开发环境目前已应用于面向ARM 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的教学与项目开发实践。

付尧[5](2020)在《基于组合测试的嵌入式软件时序测试用例生成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软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的更加广泛,逐渐渗透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保证嵌入式软件的可靠性十分重要。在嵌入式软件的测试过程中,嵌入式软件的时序特性不可忽略。嵌入式软件的时序特性表现在参数输入的次序以及参数注入时刻。本文对嵌入式软件参数输入时刻的时序特性进行研究。当前对嵌入式软件的测试主要集中在覆盖软件运行的状态,对于嵌入式软件参数的输入时刻的测试用例的生成算法研究较少。在软件测试领域,组合测试对于生成具有高覆盖率的测试用例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在组合测试的基础上,对参数的输入时刻之间的组合进行覆盖。首先分析了嵌入式软件的输入时间空间,将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分析的方法相结合,完成了对参数输入时刻的选取。接着对参数的输入时刻中可能存在的约束进行了分析,输入时刻约束包括输入时刻的独立事件约束和相关时间约束,并且利用钟控计算树逻辑(Clocked Computation Tree Logic,CCTL)方法,对时刻约束进行了描述。最后分别利用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对参数的输入时刻之间存在的组合进行了覆盖,并且可以满足时刻之间存在的约束。在参数的取值组合覆盖的基础上,本文又研究了联合覆盖参数的取值与时刻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首先提出了利用笛卡尔积对参数的取值与时刻进行联合表示,接着对参数的取值之间、参数的输入时刻之间以及参数的取值与输入时刻之间的约束进行了分析,利用CCTL方法,对这三种约束进行了描述,最后分别利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取覆盖力度为2,对参数的取值之间的组合、参数的输入时刻之间的组合以及参数的取值与输入时刻的组合同时进行了覆盖,生成了联合覆盖数组,并且联合覆盖数组可以满足所存在的上述约束。开发测试用例生成工具,利用H-JTP平台的某些已有组件,结合开发的测试用例生成工具以及实验室开发的复杂嵌入式软件高覆盖率测试平台,搭建电子设备高覆盖率自动测试系统,验证本文算法在测试用例生成方面的高覆盖率以及在组合覆盖方面的全面性。

冯思喆[6](2020)在《基于求精的AADL模型Ada代码生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安全关键软件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子、航天器、武器装备以及轨道交通等领域,这类软件具有高安全、资源受限、实时响应等特点。基于AADL(Archite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Language)的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在安全关键软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AADL模型的代码自动生成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针对安全关键软件而言,生成的代码往往运行在各种嵌入式平台上,例如实时操作系统、硬件平台、总线通信等。已有研究主要是在代码生成器中以硬编码或配置的方式加入平台相关信息,从而生成工业界需要的代码。然而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生成的代码和AADL模型之间存在较大的语义距离(Semantics Gap)。例如,在AADL模型上验证了该模型满足可调度性等非功能性质,但由于这类时间性质往往和硬件平台相关,而平台相关信息又是在模型分析之后由代码生成器加入进去的,导致生成的代码有可能不满足可调度性,时间性质并没有得到保持。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求精的AADL模型Ada代码生成方法,即先对模型进行求精,得到求精模型之后,进行非功能属性分析,然后再进行代码生成。本文主要贡献如下:首先,提出面向安全关键软件的AADL模型求精方法。该方法包括求精框架、求精步骤、求精场景和求精规则。一个AADL模型求精过程由多个求精步骤组成,我们基于求精场景来表达一个具体的求精的步骤,而求精规则是用表达具体求精的方式。通过对模型的求精,为其提供了更精确的非功能属性分析能力,缩小模型与生成代码之间的语义距离。其次,给出了面向AADL求精模型的Ada代码自动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平台无关代码生成规则与平台相关代码生成规则两部分。代码的自动生成可以有效保持模型验证过的性质,并且减少手工编码带来的错误。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求精的AADL模型代码生成原型工具MACAADL2Ada,通过工业界实际案例即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对本文的方法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对案例生成的代码进行了测试与仿真,以说明生成代码的正确性。

石昌林[7](2020)在《微型SAR成像系统的嵌入式软件设计与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主动式对地观测雷达系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特点,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军事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始终是雷达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无人机载平台兴起,加之对雷达系统微型化的需要,微型SAR凭借着微体积、轻重量、低成本等特点,在雷达领域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微型SAR成像系统的嵌入式软件设计与研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分析了成像系统中所涉及的匹配滤波技术、微型SAR成像算法。结合工程应用与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微型SAR配套的实时成像软件系统。具体工作如下:1、研究分析微型SAR成像系统的匹配滤波技术,得出去调频技术对硬件设备结构简化及成像运算量优化有相对优势,适用于微型SAR系统,同时基于运算处理量与实时性考虑,选取极坐标格式算法作为本系统成像算法,推导其成像处理流程。最后介绍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及开发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相关技术。2、结合微型SAR系统开发实现,介绍系统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信号传输与处理流程。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软件系统的基本架构设计。同时借助C/S模型,分别对嵌入式软件与上位机软件进行具体结构设计。3、根据软件架构设计,结合各部分功能需求,分模块进行具体实现。嵌入式系统软件在VxWorks操作系统下实现任务调度、中断处理、数据成像处理及通信传输工作;上位机应用软件在Visual Studio 2015下利用C#实现对雷达的控制,数据解析存储及图像实时显示工作。4、进行系统整机联调测试。通过测距、定点目标成像实验验证软件系统工作稳定性及准确性,保证微型SAR成像系统实时稳定工作。

李国健[8](2020)在《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开发与仿真测试平台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引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为此我国政府及各大汽车厂商开始推广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功能完善、安全稳定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是保证电动汽车广泛推广的必要条件。目前随着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更,充电桩控制软件变得复杂、不稳定且难以维护;同时大量充电桩厂商由于缺乏测试手段在出厂前并未对其所生产充电桩进行系统完善的测试。这些缺陷致使市场上投入运营的充电桩真实可用率很低,难以满足大量充电汽车的充电需求,严重阻碍了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产业化发展与推广。为改善这种情况,下面先后从充电桩开发和测试两个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从充电桩开发角度出发,选择基于构件技术开发一套充电桩控制软件。所做的工作主要有:基于MVC分层结构确立充电桩软件体系架构,继而利用领域工程对充电桩功能需求进行分析,进而依据分析结果对功能模块进行划分。之后提出一套适用于充电桩领域的构件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充电桩软件的设计开发。最后为能对软件模块代码质量进行评估,基于内聚和耦合提出了构件评估模型并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一步优化。之后从充电桩测试角度出发,选择基于半实物仿真技术开发一个充电桩控制系统仿真测试平台。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分析不同类型充电桩的工作原理及硬件外设组成,制定上位机和下位机相结合的总体设计方案。之后为实现测试配置的灵活性,使用微内核架构作为上位机总体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核心系统和插件模块的设计。最后完成下位机(即数据采集板)的软硬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是对实际交流桩和直流桩的控制导引电路、接触器及通信接口进行模拟;软件设计采用双缓冲队列与ISR(中断服务程序)结合的通信结构。源于与企业合作的开发项目背景,基于构件技术编写的两套充电桩软件迅速投入实际使用。以河南济源充电站为例,利用仿真测试平台对充电桩软件依次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实验,实验表明测试平台对充电桩软件测试高效快捷。同时使用构件评估模型对新旧充电桩软件进行评估对比,测试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构件技术开发的充电桩软件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改善明显。综上,开发一套低耦合、高内聚且易于功能拓展的充电桩控制软件和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充电桩控制软件测试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刘琪[9](2020)在《多模型视图软件功能代码生成关键技术》文中指出模型驱动架构在软件系统开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代码自动生成技术作为模型驱动架构的关键技术之一,能有效降低开发人员时间和精力消耗,提高整体开发速率,缩短开发周期。但当前模型驱动的代码生成技术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模型间存在信息冗余:当前系统软件呈复杂化趋势发展,为能够对系统进行充分刻画,系统建模时往往需要状态图、活动图等多种模型相互配合对系统进行描述。然而,对模型驱动的代码生成而言,多模型建模方式使得代码生成时需要结合多个模型的信息才能生成较为完备的软件代码,但模型之间存在的信息冗余又会导致代码冗余。(2)难以自动生成控制流、表达式等功能性代码:UML/SysML建模语言存在语义不精确、表达能力有限的问题,最终建立的软件模型与实际的软件系统之间存在间隙。对代码生成而言,这种软件模型上的信息缺失也就导致了最终生成的代码的不完备,而工业界和学术界现有的代码生成技术在这一问题上还没有一个成熟通用的方案。本文主要的工作及贡献在于:(1)针对模型间存在信息冗余问题,展开了对SysML模型冗余信息的消除研究。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一种面向代码生成的模型融合技术,该技术通过分析SysML模型中模块定义图、内部模块图、时序图、状态图模型元素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利用模型元素之间的依赖关系,以模型融合的方式构建依赖模型。将依赖模型作为代码生成的输入进行代码生成工作,消除模型冗余对代码生成的影响。(2)针对现有代码自动生成方案难以自动生成控制流、表达式等功能性代码的问题,对模型驱动的代码自动生成技术中软件功能代码生成开展了研究工作。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CL的软件功能代码生成技术,该技术利用对象约束语言OCL对SysML模型中无法通过建模方法进行表达的软件功能信息进行描述,并制定了相应的转换规则,将OCL表达式转换成C语言代码,以此实现软件功能代码的生成。(3)结合上述两种技术,形成多模型视图软件功能代码生成框架,采用该框架对嵌入式软件集成开发平台中的代码自动生成引擎进行研制。利用实际工程项目验证该代码自动生成引擎的可用性。同时,将本文所提面向代码生成的模型融合技术和基于OCL的软件功能代码生成技术与当前主流的代码生成技术进行对比实验。

石力[10](2016)在《ASF构件化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嵌入式系统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发展迅速。但是嵌入式系统具有专用性,软件和硬件结合紧密,需要根据特定的硬件进行软件开发,导致了软件开发周期长、软件复用率低等问题。嵌入式软件的复用问题,以及相关的参数配置和文件裁减问题,一直是嵌入式系统研发中的难点。目前,构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并且极大的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因此,将构件技术运用到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然而,嵌入式软件极其复杂,例如Atmel Software Framework(ASF),简单地复用原有的软件并不可行,已有可复用软件的管理也是一个难题。因此,需要针对嵌入式软件的特点和应用要求,研究和开发一个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本文首先对构件技术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现有的构件模型和ASF构件化碰到的问题。然后采用构件思想分析ASF,介绍了ASF构件的设计,包括构件提取、构件分层模型设计和构件表示与存储。通过对构件之间关联关系的探讨,发现构件之间调用关系很复杂,导致关联构件搜索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关联构件搜索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关联构件的搜索效率。最后,针对嵌入式软件开发中碰到的问题,在ASF构件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软件开发平台。整个平台包括构件库管理系统和通用配置软件系统,实现了对构件库的控制管理和嵌入式软件工程的生成,并验证该平台运行效率较高,速度较快,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本文提出的ASF构件化软件开发平台对构件技术在嵌入式软件包上的应用、关联构件的搜索以及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一种面向对象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面向对象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适航标准的机载软件测试验证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机载软件测试环境
2 基于需求的测试
    2.1 测试方法
    2.2 测试用例自动生成
    2.3 小结
3 基于安全性分析的测试
    3.1 功能危险分析(FHA)
    3.2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
    3.3 故障树分析(FTA)
    3.4 共因故障分析(CCA)
    3.5 小结
4 基于模型的测试
    4.1 FSM测试模型
    4.2 UML测试模型
    4.3 Sys ML测试模型
    4.4 Markov链测试模型
    4.5 小结
5 软件验证的测试
    5.1 静态审查和分析
        5.1.1 测试规程测试
        5.1.2 测试结果测试
    5.2 需求覆盖测试
    5.3 结构覆盖测试
    5.4 数据耦合和控制耦合覆盖测试
    5.5 小结
6 总结

(2)嵌入式WEB架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本文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方案及关键技术分析
    2.1 系统总体方案
        2.1.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2.1.2 系统关键芯片选型
        2.1.3 系统软硬件功能解耦
    2.2 系统软硬件通信协议
        2.2.1 寄存器地址空间划分
        2.2.2 系统软硬件通信协议设计
    2.3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3.1 系统远程在线重配置技术分析
        2.3.2 系统硬件架构通用化数据调度分析
        2.3.3 通用化编译码性能验证模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验证系统通用化硬件架构设计
    3.1 验证系统通用化硬件架构分析
        3.1.1 系统数据流分析
        3.1.2 系统时钟域分析
    3.2 验证系统硬件远程在线重配置设计
    3.3 通用化硬件架构数据调度设计
        3.3.1 通用化数据调度架构实现结构
        3.3.2 基于Box_Muller算法的高斯白噪声发生器设计
        3.3.3 系统中控设计
        3.3.4 双通道DDR读写控制器设计
        3.3.5 基于DDR控制器的系统数据调度设计
    3.4 通用化硬件架构编译码性能验证模型设计
        3.4.1 编译码性能模型通用化数据链路设计
        3.4.2 编译码性能验证管理模块设计
    3.5 通用化硬件架构信道模型设计
        3.5.1 QPSK映射模块设计
        3.5.2 加噪信道分析设计
        3.5.3 量化器分析设计
    3.6 验证系统软硬件片内通信接口设计
        3.6.1 PS和PL的接口技术分析
        3.6.2 片内接口电路控制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WEB架构的嵌入式软件平台设计
    4.1 嵌入式软件平台架构分析
    4.2 系统软件运行环境构建
        4.2.1 嵌入式Linux系统平台的搭建
        4.2.2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
        4.2.3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移植测试
    4.3 基于WEB架构的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4.3.1 嵌入式WEB服务器设计
        4.3.2 WEB交互网页设计
        4.3.3 嵌入式后端交互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测试方案
        5.1.1 测试系统结构
        5.1.2 系统测试流程
        5.1.3 测试结果验证方法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测试结论
        5.3.1 测试结果分析
        5.3.2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航天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型检测现状
        1.2.2 状态空间约简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模型检测
    2.2 系统建模语言SysML
        2.2.1 SysML概述
        2.2.2 SysML状态图
    2.3 模型检测的模型描述
        2.3.1 Kripke结构概述
        2.3.2 Kripke结构的表示方法
    2.4 时序逻辑
        2.4.1 线性时序逻辑
        2.4.2 计算树时序逻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系统总体框架研究
    3.1 总体技术框架
    3.2 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技术研究
        3.2.1 模型转换
        3.2.2 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
    3.3 基于邻接矩阵的状态空间约简技术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工具设计与实现
    4.1 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工具功能及模块组成
    4.2 嵌入式软件模型转换模块设计及实现
    4.3 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模块设计及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嵌入式软件状态空间约简工具设计与实现
    5.1 嵌入式软件状态空间约简工具功能及模块组成
    5.2 嵌入式软件状态约简模块设计
    5.3 嵌入式软件状态空间约简工具实现
    5.4 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系统功能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系统测试与验证
    6.1 实验对象背景
    6.2 实验目的
    6.3 实验环境
    6.4 实验数据
    6.5 实验步骤
    6.6 实验结果及分析
    6.7 实验结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面向ARM Cortex-M系列MCU的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IDE发展方向
        1.2.2 嵌入式IDE现存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2.1 嵌入式IDE功能需求分析
    2.2 嵌入式软件开发支撑——终端BIOS
    2.3 嵌入式软件编译模式——交叉编译
        2.3.1 编译器概述
        2.3.2 GCC编译器的工作机制
        2.3.3 目标文件生成过程
    2.4 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2.4.1 在线编程技术
        2.4.2 基于无线通信的远程更新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HL-GEC-IDE底层应用开发支撑实现
    3.1 底层应用开发支撑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3.2 BIOS软件架构
    3.3 BIOS设计与实现
        3.3.1 BIOS基本功能设计
        3.3.2 驱动函数的驻留与调用
    3.4 BIOS框架可移植性研究
        3.4.1 BIOS工程框架
        3.4.2 BIOS可移植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HL-GEC-IDE编译适应性实现
    4.1 编译适应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4.2 GNU交叉编译模式
        4.2.1 Makefile文件组成部分
        4.2.2 Make执行过程
    4.3 芯片适应性研究
        4.3.1 Makefile文件模板
        4.3.2 自动化配置与增量编译机制
    4.4 编译环境适应性初探
        4.4.1 ARMCC下的BIOS设计
        4.4.2 开发环境预处理
    4.5 交叉编译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HL-GEC-IDE程序在线更新方案实现
    5.1 程序更新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5.2 程序更新共性技术分析
        5.2.1 机器码文件解析
        5.2.2 终端剩余空间计算
        5.2.3 映像更新自适应机制
        5.2.4 通信保护机制
    5.3 基于串口通信的程序更新技术
        5.3.1 串口通信协议设计
        5.3.2 串口握手机制
        5.3.3 串口更新流程
    5.4 基于LTE的远程程序更新技术
        5.4.1 远程更新应用架构
        5.4.2 远程通信构件封装与通信协议设计
        5.4.3 远程更新操作流程
    5.5 程序更新性能测试
        5.5.1 串口更新测试
        5.5.2 远程更新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HL-GEC-IDE总体框架设计与实现
    6.1 AHL-GEC-IDE体系结构
    6.2 系统功能设计
        6.2.1 代码编辑
        6.2.2 程序编译
        6.2.3 程序下载
    6.3 辅助功能与扩展功能设计
    6.4 云服务器转发程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UECOM与HCICOM说明
附录2 芯片参考手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组合测试的嵌入式软件时序测试用例生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软件时序测试研究现状
        1.2.2 组合测试用例生成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总体研究要求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参数的输入时刻组合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2.1 引言
    2.2 参数的输入时刻的选取
    2.3 时刻约束的描述及处理
    2.4 时刻组合覆盖数组生成算法
    2.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参数的取值与时刻联合覆盖测试用例生成算法
    3.1 引言
    3.2 参数的取值与时刻联合表示方法
    3.3 时刻与取值约束的描述和处理
    3.4 取值与时刻联合覆盖数组生成算法
    3.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用例生成工具设计与开发
    4.1 需求分析
    4.2 静态模型
    4.3 动态模型
    4.4 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与验证
    5.1 引言
    5.2 测试平台构建
    5.3 测试用例设计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测试结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求精的AADL模型Ada代码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1.2.1 研究现状
        1.2.2 选题依据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求精的AADL模型Ada代码生成方法
    2.1 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概述
    2.2 AADL语言及其行为附件概述
        2.1.1 AADL概述
        2.1.2 AADL行为附件概述
        2.1.3 AADL属性集
    2.3 AADL模型求精
    2.4 AADL代码自动生成
    2.5 Ada语言介绍
    2.6 基于求精的AADL模型Ada代码生成框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安全关键软件的AADL模型求精方法
    3.1 求精框架概述及定义
    3.2 面向平台无关的求精规则
        3.2.1 AADL扩展子程序调用求精
        3.2.2 线程构件下的模式变换求精
        3.2.3 周期线程合并求精
        3.2.4 线程行为附件求精
    3.3 面向平台相关的求精规则
        3.3.1 设备驱动模型求精
        3.3.2 远程通信求精
        3.3.3 基于本地线程端口通信求精
        3.3.4 任务调度求精
        3.3.5 面向中断线程的求精
    3.4 基于求精的非功能属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AADL求精模型的Ada代码生成方法
    4.1 平台无关功能型代码生成
        4.1.1 系统构件映射规则
        4.1.2 进程构件映射规则
        4.1.3 线程构件映射规则
        4.1.4 子程序构件映射规则
        4.1.5 行为附件映射规则
        4.1.6 数据构件映射规则
    4.2 平台相关代码生成
        4.2.1 数据部分转换
        4.2.2 行为部分转换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具实现与案例分析
    5.1 MACAADL2Ada工具设计与实现
        5.1.1 MACAADL2Ada工具总体设计
        5.1.2 AADL2RAADL模型求精模块
        5.1.3 RAADL2Ada代码生成模块
    5.2 案例分析
        5.2.1 案例介绍与AADL建模
        5.2.2 案例模型求精
        5.2.3 Ada代码生成
        5.2.4 代码测试与分析
        5.2.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微型SAR成像系统的嵌入式软件设计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背景与意义
    1.2 微型SAR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型SAR成像算法及嵌入式理论研究
    2.1 线性调频信号及去调频技术
    2.2 微型SAR成像算法
        2.2.1 算法实现
        2.2.2 二维重采样
    2.3 嵌入式开发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
    3.1 微型SAR成像系统
    3.2 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3.2.1 开发环境介绍
        3.2.2 嵌入式软件需求分析
        3.2.3 嵌入式软件结构设计
    3.3 上位机应用软件设计
        3.3.1 上位机软件需求分析
        3.3.2 上位机软件结构设计
        3.3.3 上位机与嵌入式软件协作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入式软件应用实现
    4.1 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
        4.1.1 初始化模块实现
        4.1.2 任务调配模块实现
        4.1.3 中断应急模块实现
        4.1.4 成像处理模块实现
        4.1.5 通信存储模块实现
    4.2 上位机应用软件实现
        4.2.1 用户使用界面实现
        4.2.2 参数配置功能实现
        4.2.3 通信传输模块实现
        4.2.4 回波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4.2.5 成像显示模块实现
    4.3 软件联调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型SAR成像系统整机实时成像实验
    5.1 测距实验
    5.2 多目标定点成像测试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开发与仿真测试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充电桩开发技术的不足
        1.1.2 充电桩测试技术的不足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软件构件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软件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
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
    2.1 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过程
        2.1.1 领域工程
        2.1.2 应用工程
        2.1.3 构件组装
    2.2 构件模型
        2.2.1 通用构件模型介绍
        2.2.2 嵌入式构件模型介绍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内聚和耦合的构件质量评估建模
    3.1 构件评估体系建立
        3.1.1 模内耦合密度评估标准建立
        3.1.2 总体功能约束指标建立
        3.1.3 预算约束指标建立
        3.1.4 交付时间约束指标建立
        3.1.5 可靠性约束指标建立
    3.2 构件评估模型建立
    3.3 基于模糊理论的模型优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设计
    4.1 充电桩软件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
        4.1.1 软件架构设计
        4.1.2 功能模块划分
    4.2 充电桩构件模型设计
        4.2.1 构件模型的属性
        4.2.2 构件模型的接口
        4.2.3 构件模型的实现
    4.3 充电桩软件设计
        4.3.1 充电管理模块设计
        4.3.2 后台通信模块设计
        4.3.3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4.4 人机交互模块构件设计
        4.4.1 硬件驱动层构件设计
        4.4.2 虚拟设备层构件设计
        4.4.3 应用层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充电桩控制系统仿真测试平台设计
    5.1 仿真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5.2 仿真测试平台上位机设计
        5.2.1 上位机软件架构设计
        5.2.2 插件模块设计
        5.2.3 核心系统设计
    5.3 仿真测试平台下位机设计
        5.3.1 数据采集板硬件设计
        5.3.2 数据采集板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电动汽车充电桩软件测试与评估
    6.1 充电桩软件测试
        6.1.1 单元测试
        6.1.2 集成测试
    6.2 充电桩软件评估
        6.2.1 整体软件评估
        6.2.2 软件构件设计改进
    6.3 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应用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9)多模型视图软件功能代码生成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代码自动生成研究现状
        1.2.2 模型冗余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代码自动生成技术
        2.1.1 代码自动生成概述
        2.1.2 模型驱动的代码生成技术
    2.2 系统建模语言SysML
        2.2.1 SysML概述
        2.2.2 结构视图
        2.2.3 行为视图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模型视图软件功能代码生成总体框架
    3.1 概述
    3.2 面向代码生成的模型融合技术
    3.3 基于OCL的软件功能代码生成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代码生成的SysML模型融合技术
    4.1 SysML模型冗余性分析
        4.1.1 SysML模块定义图与内部模块图冗余性分析
        4.1.2 SysML时序图与状态图冗余性分析
        4.1.3 SysML建模冗余性
        4.1.4 SysML建模冗余性对代码生成的影响
    4.2 基于模型融合的SysML模型冗余消除方法
        4.2.1 依赖模型定义
        4.2.2 非复合块依赖
        4.2.3 复合块依赖
    4.3 基于依赖模型的代码生成算法
        4.3.1 依赖模型构建算法
        4.3.2 代码生成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OCL的软件功能代码生成技术
    5.1 软件代码生成分析
    5.2 基于OCL的代码生成技术
        5.2.1 系统操作与OCL约束
        5.2.2 代码生成转换规则
        5.2.3 代码生成算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模型视图软件功能代码生成实验
    6.1 代码自动生成引擎功能验证
        6.1.1 代码自动生成引擎
        6.1.2 验证方法与目的
        6.1.3 验证结果与分析
    6.2 模型冗余与代码冗余消除对比实验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环境与实验数据
        6.2.3 实验设计
        6.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软件功能代码生成技术指标分析
        6.3.1 实验目的
        6.3.2 实验设计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ASF构件化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件构件技术
        1.2.2 嵌入式软件构件技术
        1.2.3 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和配置工具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和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构件技术与ASF构件化问题
    2.1 软件构件技术
    2.2 构件技术模型
        2.2.1 通用构件模型简介
        2.2.2 常用嵌入式软件构件模型简介
    2.3 ASF构件化问题
        2.3.1 ASF概述
        2.3.2 ASF目录结构
        2.3.3 ASF构件化碰到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SF构件设计
    3.1 ASF构件定义的方法
    3.2 ASF构件提取
    3.3 ASF构件分层模型设计
    3.4 ASF构件表示与存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社交网络的关联构件搜索方法
    4.1 关联构件搜索问题
    4.2 构件库的网络结构
    4.3 FN(Fast-Newman)算法描述
    4.4 构件库分类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1 平台组成
    5.2 构件库搭建
        5.2.1 数据库功能设计
        5.2.2 E-R概念模型分析
        5.2.3 数据库实现
    5.3 构件库管理系统
        5.3.1 系统结构设计
        5.3.2 系统功能设计
        5.3.3 系统处理流程
    5.4 通用配置软件系统
        5.4.1 系统结构设计
        5.4.2 系统功能设计
        5.4.3 系统处理流程
    5.5 平台测试
    5.6 平台使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一种面向对象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适航标准的机载软件测试验证方法综述[J]. 谭莉娟,郑巍,刘友林,樊鑫,杨丰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1(15)
  • [2]嵌入式WEB架构信道编译码性能实物验证系统设计[D]. 李陈.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航天嵌入式软件模型验证系统研究[D]. 傅磊.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面向ARM Cortex-M系列MCU的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设计研究[D]. 程宏玉.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组合测试的嵌入式软件时序测试用例生成算法研究[D]. 付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求精的AADL模型Ada代码生成方法研究[D]. 冯思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微型SAR成像系统的嵌入式软件设计与研制[D]. 石昌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开发与仿真测试平台研究[D]. 李国健.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9]多模型视图软件功能代码生成关键技术[D]. 刘琪. 浙江大学, 2020(02)
  • [10]ASF构件化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石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面向对象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