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沙利铂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鞠雪莹[1](2021)在《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强、死亡率高、侵袭和转移性强等特点。常见的化疗药物主要有顺铂、洛铂和5-氟尿嘧啶(5-FU)等,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问题。因此,寻找和开发一种经济、安全、低毒的潜在天然抗肝癌辅助活性成分或功能因子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10-羟基癸烯酸(10-HDA),是蜂王浆中特有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探究10-HDA的抗肝癌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对肝癌细胞诱导凋亡、周期阻滞、活性氧(ROS)水平调控、迁移抑制作用及其对相应信号途径的调控效果,为开发抗肝癌的功能因子和新型抗肿瘤功能性食品提供新的思路和一定的理论依据。以10-HDA为研究对象,以肝癌细胞系为研究模型,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系(Hep G2、Hep3B、Huh7)的杀伤作用和对正常肝、肺、胃细胞(L-02、IMR-90、GES-1)的毒副作用;通过Hoechst 33342/PI双染法、Annexin V/PI染色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MAPK/STAT3/NF-κB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内ROS水平、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情况及细胞核转录因子STAT3和NF-κB的表达情况;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10-HDA对肝癌细胞系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同时,10-HDA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明显低于5-FU。10-HDA抑制Bcl-2的表达水平,促进Bax的表达水平,使线粒体凋亡途径被激活,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释放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Caspase-3被活化,最终使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凋亡率高达49.24%。此外,10-HDA激活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TAT)3信号通路,促进了P-JNK、P-P38、IκB-α的表达,抑制了P-ERK、P-STAT3、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但在加入MAPK抑制剂后被阻断;10-HDA抑制细胞核内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表达;10-HDA可通过促进周期蛋白P21的表达,抑制周期蛋白P-AKT、CDK1/2、Cyclin A/B1的表达,使细胞在G2/M期发生周期阻滞;10-HDA能够诱导ROS堆积,在n-乙酰-l-半胱氨酸(NAC)处理后,细胞凋亡情况及蛋白表达明显被逆转。10-HDA通过抑制TGF-β1、P-GSK-3β、Snail、Twist、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使细胞迁移作用被抑制。综上所述,10-HDA能够增加细胞内ROS水平,调控MAPK、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使肝癌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抑制了AKT信号通路,影响下游周期相关蛋白表达,进而使肝癌细胞在G2/M期发生周期阻滞。此外,10-HDA抑制了TGF-β1信号通路,使肝癌细胞迁移受到了抑制。
张彩灵[2](2021)在《苦参素对TGF-β1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苦参素对TGF-β1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物特性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1)使用TGF-β1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模型,并将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苦参素1 mg/ml组、苦参素2 mg/ml组、苦参素4 mg/ml组。(2)使用Cell Couting Kit8(CCK8)法检测各组苦参素对已发生EMT作用的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3)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素对已发生EMT作用的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4)使用流式细胞术PI/RNA单染法检测苦参素对各组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5)使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HepG2细胞迁移能力。(6)使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侵袭能力。(7)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HepG2细胞中miR-204、SIRT1表达水平,比较苦参素作用后各组miR-204、SIRT1表达水平的变化。(8)使用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中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1、Twist1、ZEB1的表达情况,对比苦参素作用前后蛋白的变化以及各组之间的表达差异。(9)用一元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明确miR-204与HepG2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1)CCK8检测结果提示苦参素对已发生EMT作用的HepG2细胞增殖呈抑制作用,随着苦参素浓度的增加,其对已发生EMT作用的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率增加,且组间抑制率有差异(P<0.05)。(2)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的凋亡率均升高(P<0.05),且三组之间的凋亡率随苦参素浓度增高而增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的细胞周期的结果提示各组在G0/G1期、S期的分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组的三组HepG2的细胞在G0/G1期所占比例增高(p<0.05)。苦参素作用后各组细胞的S期分布率均下降(p<0.05),而各组在G2/M期的分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90,p>0.05)。(3)划痕实验检测结果提示:各组间的创面愈合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17.007,P<0.001)。模型组HepG2细胞迁移能力高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OM 2 mg/ml组和OM 4 mg/ml组的HepG2细胞迁移能力降低(P<0.05),提示苦参素作用后,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且呈剂量效应依赖性。(4)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提示:各组间的细胞侵袭数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735.245,P<0.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发生侵袭的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01),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侵袭数量显着减少(p<0.001),且三组间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即苦参素作用后,各组HepG2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且呈剂量效应依赖性。(5)q RT-PCR检测结果提示:各组间miR-204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8,p<0.05)。模型组和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增高(P<0.05),证明苦参素可以上调HepG2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且呈剂量效应依赖性。而各组间的SIRT1相对表达量差异各组间的SIR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苦参素可能对SIRT1并无明显影响。(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各组间的E-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4.249,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HepG2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P<0.05),Vimentin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三组HepG2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P<0.05),Vimentin表达水平降低(P<0.05),提示苦参素可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下调Vimentin的表达,从而逆转细胞饿得EMT作用,且其对二者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各组间的Snail1、Twist1、ZEB1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50.935,P<0.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Snail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01),ZEB1、Twist1的表达量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OM 2 mg/ml组、OM 4 mg/ml组的Snail1、ZEB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下调(P<0.001),Twist1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且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的Snail1、Twist1、ZEB1表达量的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当浓度超过2 mg/ml的苦参素超过作用后HepG2细胞EMT模型后,细胞中的Snail1、Twist1、ZEB1的表达均下调。(7)一元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epG2细胞中miR-204的表达量与其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767,P<0.05),与其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5,P<0.05);并且HepG2细胞中miR-204的表达量与其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F=12.272,P<0.05)。结论:1.苦参素可以上调miR-204的表达,影响人肝癌HepG2细胞EMT模型的增殖和HepG2细胞周期,使HepG2细胞阻滞于分裂期,并促进细胞凋亡。2.苦参素可以削弱HepG2细胞的EMT作用,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EMT模型的迁移、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苦参素通过上调miR-204的表达,下调Snai1、Twist1、ZEB1表达等多种途径的联合作用而实现的。3.本研究发现,苦参素对SIRT1基因没有明显的作用。
苏鹏亮[3](2021)在《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联合化疗对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我国的肝癌患病与致死人数在所有恶性肿瘤排名中居高不下,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肝癌发病的前期过程较为隐匿,病人一旦被发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往往已步入病程的中晚期,此时通过手术切除肝癌病灶的方案所获得的收益较小,面临的复发转移风险较大,因此化疗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但是长期化疗不仅会给患者的肝肾等主要脏器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还会导致耐药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对祖国医学的不断挖掘探索,中药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肿瘤科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30多年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研制出了健脾活血方药,发现肝癌患者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的同时口服健脾活血方能够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复发和转移等风险。健脾活血方在临床也有20多年的应用积累,其疗效确切,但是化学物质基础及药理学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论文拟运用现代分析化学的技术和手段对方药中可能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和解析,并在建立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探究健脾活血方联合化疗药物发挥药效的可能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利用UPLC-QE-Orbitrap-MS技术,结合中药化学数据库对健脾活血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定性分析。选用UPLC BEH C18(2.1×100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对方药提取、制备的供试品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400 μl·min-1;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利用质谱分析对方药提取物进行检测,收集并分析质谱信息,探寻其主要的化学物质基础。通过文献挖掘筛选出具有抗肝癌活性的化合物及其可能作用的蛋白靶点,借助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化合物与相应蛋白靶点的结合活性。2.将裸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化疗组(5-FU+奥沙利铂)及化疗联合中药组。造模方法为向裸鼠(种鼠)的皮下注射HCCLM3细胞悬液制成皮下瘤,将长出的皮下瘤剪切成小块植入各实验组裸鼠的肝脏内;假手术组则不植入瘤块,其余手术步骤与模型组步骤相同。化疗组的给药方案为每次腹腔注射奥沙利铂(10mg·kg-1)和5-FU(1Omg·kg-1)各1次,在手术结束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1次化疗给药;化疗联合中药组在采用相同的化疗给药方案的基础上,从造模术后第7日开始连续灌胃中药液14天,每天1次,中药灌胃的剂量为36.9 g·kg-1(以生药量计,下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在相同时间点灌胃等量的蒸馏水。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裸鼠的生存状态,造模术后第35日处死所有裸鼠,收集肝原位瘤和肺部组织,如果观察到其余脏器组织也有疑似癌转移瘤也要将其收集。将收集到的组织进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癌细胞侵入。3.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Ki67、VEGFA以及p-ERK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4.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5-FU组及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通过向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悬液建立肝癌原位瘤模型,假手术组则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5-FU组每隔1日按20 mg·kg-1的剂量腹腔注射1次5-FU;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在注射给予5-FU的基础上,每日灌胃中药1次,剂量分别为36.9、73.8 g·kg-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则每日灌胃等量的蒸馏水。给药从造模术后第3日开始,共持续14日。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裸鼠的生存状态,术后第18日处死所有小鼠,收集其肝原位瘤、腹膜组织、肾脏、脾脏组织,肉眼观察是否存在肿瘤转移灶,以及是否有明显的腹水等情况,统计各组肝原位瘤的平均瘤重与抑瘤率、肿瘤腹膜转移率以及腹水发生率;采用HE染色法检测肝原位瘤、腹膜、肾脏以及脾脏组织中可能因为肿瘤细胞侵入带来的病理变化情况。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MMP-9、E-cadherin、Ki67、HIF-1α、VEGF、ERK以及p-ERK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qPCR法检测其组织中VEGF的表达。[实验结果]1.实验中鉴定出了 74个化学成分,其中氨基酸类化合物1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2个,酚酸类化合物1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6个,萜类化合物10个,黄酮类化合物25个,糖类化合物1个,脂肪酸类化合物2个,芳香酸类化合物1个,维生素类化合物1个。通过文献挖掘初步筛选出的潜在抗肝癌活性成分包括迷迭香酸、莪术醇、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槲皮素、异槲皮苷和芹菜素等,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上述活性成分与文献报道中对应的蛋白作用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2.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化疗组和化疗联合中药组裸鼠的肝原位瘤的重量均显着减小。HE染色结果提示化疗联合中药组的肝原位瘤组织的病理恶化状况较化疗组有所改善,肺部组织未发现癌转移灶。3.蛋白免疫印迹法的检测结果提示化疗联合中药组与模型组和化疗组相比均能显着下调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Ki67、VEGFA、p-ERK的表达。免疫组化法的检测结果提示化疗联合中药组与模型组和化疗组相比均能显着下调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4.BALB/c小鼠的肝原位瘤模型实验表明: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BALB/c小鼠的肝原位瘤的重量相较于模型组和5-FU组均显着减小。HE染色结果提示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的肝原位瘤组织的病理恶化状况均较模型组和5-FU组有所改善;模型组的肿瘤腹膜转移率最高,5-FU组次之,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的肿瘤腹膜转移率相对于5-FU组均有下降趋势。模型组的腹水发生率最高,5-FU组次之,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的腹水发生率相对于5-FU组均有下降趋势。5.蛋白免疫印迹法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模型组和5-FU组相比,5-FU联合高剂量中药组均能显着下调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MMP-9、Ki67、HIF-1α、VEGF的表达,同时显着降低ERK的磷酸化水平,并显着上调E-cadherin的表达。免疫组化法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模型组和5-FU组相比,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均能显着上调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qPCR结果提示与模型组和5-FU组相比,5-FU联合高剂量中药组均能显着下调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实验小结]1.通过对健脾活血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丰富了其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为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2.健脾活血方联合化疗药物(5-Fu+奥沙利铂)的给药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Ki67、VEGFA及p-ERK的表达相关。3.健脾活血方联合5-FU的给药方案可抑制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减少肿瘤向腹膜转移的风险,降低腹水发生的趋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MMP-9、Ki67、HIF-1α、VEGF的表达,降低ERK的磷酸化水平以及上调E-cadherin的表达相关。
卜文静[4](2021)在《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益气活血方的治疗方法,联合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行疗效评价,并基于肿瘤微环境,探讨益气活血方作用机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寻找新的有效的方法。方法:临床研究:收治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晚期肝癌患者(门诊及病房),经评估符合纳排标准,且自愿加入临床研究,中医证型属气虚血瘀型,具有介入治疗适应症的患者50例,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单独应用常规介入疗法。在DSA下引导,寻肝固有动脉,4F导管循入,依据DSA结果,行肝脏肿块供血动脉定位,后将导管推送至其中行相关操作。具体为:5-Fu 1g、奥沙利铂100mg,由导管内注射,药物输注完毕,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术,封堵供血血管,4周为1疗程,4周后重复此法治疗共2周期。治疗组:介入治疗同对照组,介入后第2日开始口服益气活血方,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2周期治疗)全面复查各项指标,主要观察观察患者的靶病灶变化、中医证候量表变化、血清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变化、无疾病进展时间(FPS)、1年的总生存率;同时观察患者的体力状况(KPS),相关毒副作用及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介入后1周内),进行系统性评估,综合评价其疗效。实验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及体外实验,进一步对益气活血方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①制备动物含药血清,通过细胞试验,模拟介入术后缺氧内环境,益气活血方作用于缺氧状态下肝癌细胞,察看其活性及增殖情况,利用Transwell小室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结合肿瘤内环境,探究其作用于HGF/c-Met通路的影响;②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对裸鼠肝癌模型的抑瘤作用。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取30只裸鼠,按每组6只分组:模型组、单纯化疗药(5-Fu+奥沙利铂)组、益气活血方高剂量+化疗组(中药高组)、益气活血方中剂量+化疗组(中药中组)、益气活血方低剂量+化疗组(中药低组)。每组6只。裸鼠建瘤完毕,72小时后行第一次用药,qd × 2w。中药高组3.38g/mL,中药中组1.69g/mL,中药低组0.84g/mL,每次0.2ml灌胃。模型组、单纯化疗组,同中药组等量NS灌胃,时间相同。各中药组及单纯化疗组予化疗药物5-Fu(生理盐水稀释)和奥沙利铂(5%葡萄糖溶液稀释)稀释至浓度分别为30mg/ml、5mg/ml,0.2ml腹腔注射。15d后处死裸鼠,观察裸鼠肝转移瘤情况。切除肝脏转移瘤及部分瘤旁组织,定量RT-PCR法进一步观察益气活血方对诱导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Survivin、Bax和Bcl-2水平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对抗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HIF-1 α和VEGFR-2的干预作用,深入探究其调控肝癌微环境中HGF/c-Met通路机理。③通过细胞试验,益气活血方作用于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ADM观察其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MTT法检测益气活血复方对HepG2/ADM细胞增长抑制情况及对加入ADM、OXA、5-Fu、索拉菲尼后药敏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其对P-pg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抗耐药作用机理。结果:临床研究:最终完成病例45例,治疗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2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23例。在药物及介入治疗干预前,统计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显示:性别、年龄、KPS、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经检验,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1、实体瘤及血清标志物评价:治疗后8周,复查CT,测量靶病灶大小,与基线对比。其中,治疗组有效率90.9%,无CR,PR13例,SD7例;对照组有效率82.6%,无CR病例,PR5例,SD17例。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未见显着差异(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方面,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CEA、AFP、CA199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CEA、AFP、CA199均有所下降,但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前CEA、AFP有所下降,CA199略有升高,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EA、CA19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显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价: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行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并分析,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6.4%;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56.5%;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1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时间评价:治疗组PFS及1年总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无统计学差异,其治疗组1年总生存期为63.6%,较对照组47.8%,但二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体力状况及毒副作用:治疗后8周,再次评估两组KPS状况,治疗组改善8例,稳定12例,恶化2例,稳定率(改善+稳定)为90.9%;对照组改善7例,稳定7例,恶化9例,稳定率为60.9%。结果表明,经治疗,体力状况方面,治疗组稳定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综合征方面,介入治疗1周内,治疗组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Ⅲ度以上(包含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肝肾毒性指标AST、ALT、BUN、CREA均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研究:1、体外实验:模拟介入术后缺氧状态下,含药血清对SMMC-7721细胞活性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实验组较对照组相比,SMMC-7721细胞的A值、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利用Transwell小室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实验组迁移到下室的细胞数量相比于对照组偏少(p<0.05)。细胞培养液上清HGF以及细胞中HGF mRNA水平、c-Met蛋白及其mRNA表达,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动物实验:益气活血方中、高剂量组裸鼠体质量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化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瘤重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凋亡方面,益气活血方使促凋亡基因Caspase-3(化疗组及中药高组)、Bax(化疗组及中药中组、中药高组)mRNA的含量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降低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Bcl-2 mRNA的表达(化疗组与中药高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血管生成方面,能降低VEGF、HIF-1α和VEGFR-2蛋白,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的益气活血方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信号通路方面,益气活血方中、高剂量联合化疗组可显着下调HGF、c-Met、p-c-Met、MEK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肝癌耐药作用:益气活血方处理HepG2及HepG2/ADM抑瘤率均升高,与时间及浓度正相关,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作用HepG2/ADM分别加入ADM、OXA、5-Fu、索拉菲尼后,各组细胞抑制增殖的效果仍显着,中、高剂量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各药物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随着益气活血复方药物浓度增加,P-gp蛋白降低,中、高剂量组有明显的降低趋势(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具有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并能减少介入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对于单纯的介入治疗,其有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但在短时间内靶病灶的变化、肿瘤指标的变化及FPS、1年生存率方面,未见到明显的优势。加之随访时间过短,未能研究其对于OS是否获益。相较单纯的西医治疗,患者主观感受上有较大改善,效果显着,体现该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其优势性。体外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方能促细胞凋亡,抗转移,调控HGF/c-Met信号通路;动物实验可增加荷瘤裸鼠的体质量,降低瘤重。其能减少Survivin和Bcl-2,增加Caspase-3和Bax mRNA,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下调VEGF、HIF-1α和VEGFR-2,抗血管生成;其能下调HGF基因mRNA、c-Met基因mRNA、MEK基因mRNA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再次表明益气活血方能干预HGF/c-Met通路。在耐药研究方面,其能降低P-gp蛋白,从而抑制HepG2/ADM的增殖,且能抑制ADM、OXA、5-FU、索拉菲尼的耐药性。表明益气活血方可抗肿瘤发展及转移,其机制围绕肿瘤微环境,包括抑制诱导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干预HGF/c-Met信号通路,逆转多药耐药。
姚路蒙,王琪瑞,来梦茹,孙思雅,程汝滨[5](2020)在《补益类中药植物多糖抗肝癌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补益类中药可以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活动机能,并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植物多糖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有的手术和化疗手段对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有限,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同时药物所造成的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严重。研究发现,补益类中药的植物多糖活性成分有显着的抗肝癌作用,其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侵袭分化、抗新生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系统等发挥作用。本文总结了补益类中药植物多糖抗肝癌的作用和机制,梳理了现有的补益类植物多糖抗肝癌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后期补益类中药在肝癌治疗中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预测,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给药方案并促进补益类中药植物多糖活性成分的药物开发进程,为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郑佳彬[6](2020)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题依据:研究背景:恶性淋巴瘤(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通过肿瘤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不同可将其分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及B细胞来源淋巴瘤两大类。T细胞淋巴瘤临床较B细胞淋巴瘤较为少见,仅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0%-15%。但这类淋巴瘤由于其亚洲人群高发病率、明显的个体异质性、广泛的症状特异性、较差的治疗预后和转归及大多数在治疗2-3年内复发的特点,也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复方苦参注射液由于其抗肿瘤、镇痛、增强免疫等功效,常用于晚期患者的维持治疗及放化疗辅助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前主任林洪生教授在多年的淋巴瘤患者诊治过程中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治疗缓慢进展的T细胞淋巴瘤,尤以伴以多种形式皮肤损伤的患者效果显着,填补了缓慢进展或除皮肤受累症状外并无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受累症状的患者等待观察期无药可用的空白,缓解了患者症状,显着改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分别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设计,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人源淋巴瘤细胞系的干预作用,并在小鼠体内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和探索其免疫调控作用机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有效性是否源于其对淋巴瘤抑制调节作用提供进一步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1.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淋巴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筛选分别培养Hut78(人源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Loucy(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ji(人源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EL4(鼠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5种不同淋巴瘤细胞株。通过比较CCK8及prestoblue敏感度及复方苦参注射液颜色带来的影响,选择prestoblue法作为细胞活力检测试剂。使用prestoblue法及细胞计数法重复验证不同浓度(0.039-5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细胞株干预后24h、48h、72 h、96h后对其增殖的影响。从而筛选增殖抑制有效及敏感的细胞株。1.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对上一步筛选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细胞采用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析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1.3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凋亡的影响对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细胞采用7AAD/AnnexinV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析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内切酶casepase3、casepase7表达进一步证实凋亡的发生。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信号调控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反向蛋白阵列术(RPPA)检测敏感细胞株Hut78经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24h后蛋白表达差异,聚类分析潜在作用通路,蛋白质印迹法(WB)验证相关有效通路蛋白在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的Hut78、Loucy细胞蛋白表达中的影响,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3.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使用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定量检测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经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24h后代谢产物表达差异,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影响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4.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动物模型的体内实验研究4.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生存期的影响使用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2ml/kg、4ml/kg、8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甲氨喋呤(MTX)组,生理盐水组以腹腔注射方式干预荷瘤小鼠14天,观察记录其对瘤体大小、小鼠体重及生存期的影响,探索CKI治疗的最佳剂量。4.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免疫调节及肿瘤能量代谢的影响使用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最佳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组(2ml/kg,4ml/kg)及生理盐水组以腹腔注射方式干预荷瘤小鼠7天,观察比较瘤体大小,绘制瘤体生长曲线;通过免疫细胞亚群测定检测小鼠肿瘤及脾脏免疫细胞分型表达;通过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进行肿瘤组织代谢产物检测。以进一步验证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体内作用机制;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及Cleave Casepase3 IHC染色用以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情况。以进一步验证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体内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通过细胞活力鉴定的方法学摸索,CCK8及Prestoblue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但复方苦参注射液颜色对Prestoblue读数的影响程度更小。因此选择prestoblue法及细胞计数法重复验证CKI在淋巴瘤细胞增殖中发挥的作用。Prestoblue法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对5种淋巴瘤细胞均显示出生长抑制作用。其中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ut-78、EL4、Loucy、Jurkat要显着强于B细胞淋巴瘤细胞Raji,在人源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人源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抑制效果最强,Loucy(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的抑制效果次之,均呈现显着的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计数法结果与Prestoblue检测结果趋势一致,也进一步验证Prestoblue细胞增殖-活力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及准确性。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CKI处理后Hut-78、Loucy细胞的细胞周期G0-G1,S,G2/M期并未见明显的周期停滞作用。但是subG 1期的比例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增加,提示细胞凋亡在CKI的作用机制中或许扮演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CKI可以诱导Hut-78、Loucy细胞的凋亡,凋亡相关内切酶casepase3、casepase7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不同的是,CKI在48h更多的引起Hut-78细胞的早期凋亡,其凋亡率增高明显;但在Loucy细胞中,晚期凋亡和坏死细胞比率更多,这说明CKI诱导Loucy细胞死亡的方式或机制与Hut-78可能纯在差异。2.通过分析反向蛋白阵列术(RPPA)结果发现CKI的潜在作用通路可以聚焦在 PI3K/Akt/mTOR、NF-KB、MEK/ERK 等通路,其中 PI3K/Akt/mTOR 通路的多数蛋白表达调节符合CKI调节分子机制的构想。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证实CKI可通过下调Hut-78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进一步调控其下游AMPK/TSC1/mTor/S6通路,从而影响细胞增殖或诱导凋亡。这种现象在Loucy细胞中同样可见。可见,调控PI3K/Akt/mTOR通路及AMPK/TSC1/mTor/S6通路也许是CKI作用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分子机制。3.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提示CKI具有潜在调控谷氨酸及乳酸代谢的作用。CKI可以通过直接减少谷氨酸或乳酸代谢的途径抑制糖解途径酵,减少肿瘤能量代谢。Western Blot蛋白表达验证结果证实CKI具有潜在下调GLS1、LDHA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干预肿瘤能量代谢途径,减少肿瘤能量供应。4.通过对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我们发现CKI、MTX干预相比生理盐水组可显着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表现出非劣势的作用。比较两个实验的小鼠瘤体生长曲线,发现CKI干预后瘤组织的瘤体积增长速度呈降低趋势,与生存期研究结果相一致,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依然表现出非劣势的肿瘤抑制作用。免疫细胞亚群结果提示CKI可以选择性上调T细胞亚群(CD3+),而其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免疫细胞群体可能是上调辅助T细胞(CD3+CD4+)、调节性T细胞(CD4+FoxP3),或下调Th17细胞(CD3+CD4+IL17)比例达成的。这一发现提示CKI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免疫调控有关。通过对肿瘤组织代谢产物的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发现CKI在谷氨酸途径代谢中,可以显着降低谷氨酰胺、谷氨酸及乳酸含量。这与Hut-78及Loucy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也进一步提示CKI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及糖酵解途径影响肿瘤能量代谢,降低肿瘤供能,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及Cleave Casepase3 IHC染色的结果显示CKI的抑瘤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体外实验的结论。研究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淋巴瘤细胞均显示出生长抑制作用。其中对T细胞淋巴瘤要显着强于B细胞淋巴瘤。其发挥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完成;2.调控PI3K/Akt/mTOR通路及AMPK/TSC1/mTor/S6通路也许是CKI作用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分子机制;3.CKI具有降低谷氨酸及乳酸代谢的作用,从而抑制糖解酵途径,减少肿瘤能量代谢,这一点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得到了验证;4.CKI干预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可以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降低肿瘤生长速度,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表现出非劣势的作用;5.CKI发挥肿瘤免疫调节的机制可能是下调Th17(CD3+CD4+IL17)/Treg(CD4+FoxP3)比例,提示CKI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性炎症发挥的。
杜彦鹏[7](2020)在《鸦胆子油基碘化油的制备及细胞生物活性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癌(L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具有发现不及时、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和携带化学药物靶向杀伤肿瘤组织,成为肝癌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碘化油(Iodinated Oil)作为栓塞剂的一种,由于具有选择性聚集、造影以及可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等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TACE中。但传统碘化油本身并不具备抗癌活性,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而鸦胆子油(BJO)作为一种中草药提取油,已被证实对多种肿瘤细胞具备抑制作用。因此,本文以BJO为原料制备兼具栓塞和抗肿瘤效果的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并对其抗肿瘤细胞生物活性及其机理进行了探究。首先,本实验以BJO为原料制备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了探究,并采用溶剂结晶和复配工艺解决了BJO乙酯直接碘化所得碘化油质量不稳定和碘含量(IC)低的问题。溶剂结晶法去除饱和脂肪酸乙酯工艺为乙醇:乙酯(V:V)=3:1,结晶温度-20°C,结晶7 d以及结晶2次,饱和脂肪酸乙酯由12.97%降为4.07%;碘化最佳工艺为磷酸:乙酯(mol:mol)=12:1,碘化钾:乙酯(mol:mol)=3:1,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70°C,碘含量为38.62%;同时,体外栓塞模拟结果显示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具有良好的栓塞性能。其次,本文对BJO和鸦胆子油基碘化油的抗肿瘤细胞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BJO和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均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显着上调cleaved-caspase3(C-caspase3)、cleaved-caspase9(C-caspase9)和Bax的表达水平,并下调Bcl-2的表达水平。同时,BJO和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处理后,HepG2细胞内AKT和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AMPK的磷酸化水平升高,而PI3K/AKT激动剂740Y-P的添加可逆转BJO对HepG2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的生物学效应以及相关蛋白表达,表明BJO和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最后,本文对鸦胆子油基碘化油联合化学药物奥沙利铂(OXA)的抗肿瘤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鸦胆子油基碘化油联合OXA可以有效提高HepG2细胞对OXA的敏感性,与单独使用OXA相比,鸦胆子油基碘化油的加入可以有效降低细胞存活率并提升细胞凋亡率。此外,本文还发现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具备一定的耐药逆转作用:鸦胆子油基碘化油(50μg/mL)可以一定程度的逆转耐OXA的HepG2细胞株(HepG2/OXA)的耐药性,逆转倍数为2.59倍。
卢涛[8](2019)在《预知子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胞质空泡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行气活血法代表中药预知子,研究其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其与常用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和抗癌中药单体的联合用药并探索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胞质空泡现象的机制。方法:(1)通过查阅考证相关本草文献与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分析中药预知子的相关知识。(2)采用MTT法、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基因芯片、PCR等方法观察预知子种子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坏死和衰老的影响。(3)采用MTT法、细胞形态学观察评估预知子与常用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抗癌中药单体联合用药的效果。(4)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PCR等方法评估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肝癌细胞胞质内空泡的现象及机制;检测内质网相关基因和副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初步探索其机制。结果:(1)澄清了预知子临床应用的学术源流,梳理了其性味及功效主治的历史认识和现代认识。(2)预知子种子提取物干预72h后,7721肝癌细胞的增殖受到显着抑制,IC50为917.4μg/ml。用药预知子种子提取物375μg/ml、750μg/ml 72h后: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S期细胞比例下降、G2/M期细胞比例上升;凋亡和坏死细胞比例略上升,从6.6%上升到12.6%;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变为阳性。(3)明确了预知子与表阿霉素、奥沙利铂、5-FU、长春新碱、去甲长春花碱、格列卫、丝裂霉素、紫杉醇、雷公藤红素、姜黄素、索拉菲尼联合用药效果。(4)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了典型的细胞内细胞质空泡化现象;在SMMC7721细胞中诱导空泡化的浓度远低于L02正常肝细胞,诱导的空泡现象在撤药后可自行恢复,但所需时间较长;诱导细胞质空泡化的现象和木通皂苷E的结构有关;空泡内非脂类且其内容物与细胞质不同。预知子提取物用药72h引起了GDF15、PPP1R15A、JUN、IGF1等基因表达的量效上调;引起了ATF6、HSP90B1,WARS、PPIA、PPIB、HSPA4、PDCD5、PDCD6IP、TP53、WNT1等基因的量效下调。结论:(1)1936年前古代文献中预知子兼非今《药典》中所录预知子,1936年后的近现代文献中,预知子多指代木通果实;其基源、性味、功效主治等详见正文。(2)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能有效抑制SMMC7721细胞恶性增殖,其影响细胞周期,轻微促进凋亡和坏死,诱导肿瘤细胞出现衰老特征。(3)在体外细胞学实验观察中,预知子种子提取物与奥沙利铂、5-FU、长春新碱、去甲长春花碱、丝裂霉素联合用药是有害的;与索拉菲尼的联合用药是有益的;与表阿霉素、格列卫、紫杉醇、雷公藤红素和姜黄素联合用药有一定的前景。(4)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诱导的细胞质空泡化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ATF6、GDF15、PPP1R15A和ATF4等基因和蛋白有关;可能与副凋亡相关的JUN、PDCD6IP、WNT1、PPIA、PPIB等基因和蛋白有关。
朱洁波[9](2019)在《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人肝癌细胞EMT模型的逆转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TGF-β1诱导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和SK-Hep1上皮间质转化(EMT)模型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和SK-Hep1分别用TGF-β1诱导EMT模型。在显微镜下观察三种细胞系形态学变化,划痕实验检测迁移能力,Transwell检测侵袭能力,免疫印迹及RT-PCR检测对照组、模型组和IGBR组E-cadherin、N-cadherin 和 Vimentin 表达。结果:1.HepG2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呈梭形。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增加;与模型组相比,IGBR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减少。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入侵的细胞数增多;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中入侵的细胞减少。免疫印迹及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Vimentin表达增加;与模型相比,IGBR组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2.SMMC-772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长梭形。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增加;与模型组相比,IGBR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减少。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入侵的细胞数增多;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中入侵的细胞减少。免疫印迹及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Vimentin表达增加:与模型相比,IGBR组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3.SK-Hepl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长梭形。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增加;与模型组相比,IGBR组中迁移的细胞数减少。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入侵的细胞数增多;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中入侵的细胞减少。免疫印迹及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Vimentin表达增加;与模型相比,IGBR组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结论:IGBR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和SK-Hep1细胞EMT模型迁移和侵袭。
张璇[10](2019)在《人参皂苷Compound K调控STAT3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健康。据2018年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肝癌新增死亡人数约31.8万,占癌症死亡率第二位。目前,针对肝癌治疗的传统药物中,化学药物毒副作用大及耐药性强,治疗后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开发研究新的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天然产物的开发研究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人参皂苷Compound K(20-O-β-D-glucopyranosyl-20(S)-protopanaxadiol;CK)为二醇型人参皂苷在微生物中的代谢产物及最终活性成分。有关人参皂苷CK抗肿瘤研究已有报道,但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全面,因此深入研究人参皂苷CK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对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有重要的意义。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在恶性肿瘤中高度活化,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凋亡及多种信号通路的转导。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反应是细胞为了缓解内质网中非正常蛋白积累造成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应答方式。当ERS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时,就会引起细胞凋亡。因此,STAT3和ERS相关的凋亡与抗肿瘤机制研究密切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人参皂苷CK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人参皂苷CK对STAT3活性、ERS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检测人参皂苷CK调控STAT3影响ERS及细胞凋亡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人参皂苷CK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通过MTT法检测人参皂苷CK对不同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Hep3B、Huh7及正常肝细胞L02增殖的影响;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人参皂苷CK处理肝癌细胞后的集落形成;利用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参皂苷CK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STAT3、STAT3的蛋白表达及定位;采用EMSA实验检测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中STAT3与其靶DNA的结合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p-STAT3、STAT3及ERS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此外,应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STAT3基因及STAT3过表达质粒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法验证HepG2及SMMC-7721中STAT3的敲除和过表达效果以及进一步验证人参皂苷CK通过STAT3对ERS及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2.体内实验:建立人肝癌SMMC-7721细胞系裸鼠移植瘤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人参皂苷CK 5,10,20 mg/kg给药组。定期称量裸鼠体重,连续给药15天后,取出移植瘤,统计瘤重及体积,计算抑瘤率;采用HE染色、TUNE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表达、细胞凋亡和ERS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体外实验:MTT结果显示,人参皂苷CK能够抑制HepG2、SMMC-7721、Hep3B、Huh7细胞的增殖,且呈现一定的浓度、时间依赖性;同时,在24h,48h时,对正常肝细胞L02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小。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人参皂苷CK能够抑制上述四种肝癌细胞中p-STAT3的表达,其中对HepG2及SMMC-7721细胞的作用最显着;平板克隆结果表明,人参皂苷CK作用后,HepG2及SMMC-7721细胞的克隆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下降;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人参皂苷CK诱导了 HepG2和SMMC-7721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发现,STAT3定位在细胞质中,p-STAT3定位在细胞核中,人参皂苷CK能够剂量依赖式地抑制HepG2和SMMC-7721细胞中p-STAT3的表达;EMSA结果显示,人参皂苷CK抑制STAT3与其靶DNA的结合,有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人参皂苷CK可以上调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和ERS相关蛋白 GRP78、CHOP、Cleaved caspase 4、p-PERK、p-IRE1、p-JNK、p-eIF2α的表达;此外,构建STAT3基因敲除和STAT3过表达HepG2和SMMC-7721细胞,检测发现与人参皂苷CK处理组比较,人参皂苷CK+STAT3基因敲除组中,ERS相关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人参皂苷CK+STAT3过表达组中ERS相关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降低,差异显着,说明STAT3参与调控人参皂苷CK诱导的ERS和细胞凋亡。2.体内实验:人参皂苷CK能够抑制裸鼠移植瘤的肿瘤重量和肿瘤体积,同时裸鼠的体重在5,10mg/kg剂量组中没有显着差异;HE及TUNEL染色表明,人参皂苷CK作用后,移植瘤中细胞坏死及凋亡数增多;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RS相关蛋白GRP78,CHOP,Cleaved caspase4蛋白表达在人参皂苷CK作用后增多,p-STAT3蛋白的表达减少。研究结论:1.通过在体内和体外检测发现,人参皂苷CK可以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2.人参皂苷CK能够抑制STAT3的磷酸化活化表达及STAT3与其靶DNA结合。3.人参皂苷CK能够诱导肝癌细胞发生ERS作用。4.人参皂苷CK能够通过抑制STAT3的磷酸化活化调控人肝癌细胞中ERS作用及细胞凋亡。
二、奥沙利铂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及其机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沙利铂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肝癌的研究进展 |
1.2 肝癌的发病因素 |
1.2.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素 |
1.2.2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素 |
1.2.3 黄曲霉毒素因素 |
1.2.4 吸烟和过量饮酒 |
1.2.5 其他因素 |
1.3 肝癌的治疗方法 |
1.3.1 手术治疗 |
1.3.2 化学治疗 |
1.3.3 放射治疗 |
1.3.4 免疫治疗 |
1.3.5 靶向治疗 |
1.4 10-羟基癸烯酸的研究进展 |
1.4.1 抗炎抗菌作用 |
1.4.2 增强免疫力 |
1.4.3 抗肿瘤作用 |
1.4.4 抗辐射作用 |
1.4.5 降血脂作用 |
1.5 细胞信号通路 |
1.5.1 细胞凋亡 |
1.5.2 细胞周期 |
1.5.3 ROS |
1.5.4 MAPK信号通路 |
1.5.5 STAT3 信号通路 |
1.5.6 NF-κB信号通路 |
1.5.7 细胞迁移信号通路 |
1.6 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细胞株及10-羟基癸烯酸标准品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细胞复苏 |
2.3 细胞培养及体外扩增 |
2.4 CCK-8 比色法 |
2.5 Hoechst33342/PI染色法 |
2.6 流式细胞术 |
2.6.1 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 |
2.6.2 线粒体膜电位(JC-1)检测 |
2.6.3 DNA含量(细胞周期)检测 |
2.6.4 ROS检测 |
2.7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2.8 细胞划痕实验分析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0-HDA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
3.2 10-HDA诱导人肝癌HepG2 细胞凋亡 |
3.2.1 Hoechst33342/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 |
3.2.2 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数量 |
3.2.3 JC-1 荧光探针法检测HepG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
3.2.4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3.3 10-HDA对人肝癌HepG2 细胞周期阻滞作用 |
3.3.1 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 细胞的阻滞周期 |
3.3.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3.4 10-HDA 调控 MAPK/STAT3/NF-κB 信号通路诱导人肝癌 HepG2 细胞凋亡机制 |
3.4.1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APK、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3.4.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 |
3.4.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加入MAPK抑制剂后蛋白的表达情况 |
3.5 10-HDA调控ROS水平诱导人肝癌HepG2 细胞凋亡 |
3.5.1 流式细胞术检测10-HDA对 HepG2 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
3.5.2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堆积对Hep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OS对上游信号蛋白的影响 |
3.5.4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OS对 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影响 |
3.6 10-HDA抑制HepG2 细胞迁移 |
3.6.1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10-HDA对 HepG2 细胞迁移的影响 |
3.6.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苦参素对TGF-β1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设备 |
1.4 药物配制 |
1.5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miR-204的表达量与其他因子相关性的检测 |
4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SIRT1参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miR-204与消化系统常见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联合化疗对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于肝癌病因的认识 |
2. 肝癌的现代医学疗法 |
2.1 外科手术疗法 |
2.2 局部消融疗法 |
2.3 放疗 |
2.4 化疗 |
2.5 TACE |
2.6 分子靶向治疗 |
2.7 免疫治疗 |
3. 祖国医学对于肝癌病因的认识 |
4. 中药及中西结合治疗肝癌的相关进展 |
4.1 中西结合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
4.2 动物及细胞水平研究 |
4.3 中药基于动物及细胞水平干预肝癌的药理作用机制 |
4.4 小结思考 |
5. 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相关运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UPLC-QE-Orbitrap-MS对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 |
1. 引言 |
2. 主要实验材料 |
2.1 药材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供试品的制备 |
3.2 色谱条件 |
3.3 质谱条件 |
3.4 分子对接 |
4. 实验结果 |
4.1 健脾活血方的化学成分分析 |
4.2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对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1. 引言 |
2. 主要实验材料 |
2.1 动物与肝癌细胞 |
2.2 试剂与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3.2 分组与给药 |
3.3 裸鼠状态观察和组织标本的收集 |
3.4 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 |
3.5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裸鼠基本状态观察 |
4.2 各组裸鼠肝原位瘤重量与抑瘤率比较 |
4.3 各组裸鼠肝原位瘤及肺部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对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机制的初探 |
1. 引言 |
2. 主要实验材料 |
2.1 试剂与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3.2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3.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裸鼠肝原位移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
4.2 各组裸鼠肝原位移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分析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氟尿嘧啶对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1. 引言 |
2. 主要实验材料 |
2.1 动物与肝癌细胞 |
2.2 试剂与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3.2 分组与给药 |
3.3 BALB/c小鼠状态的观察以及组织标本的收集 |
3.4 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 |
3.5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BALB/c小鼠基本状态观察 |
4.2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重量与抑瘤率比较 |
4.3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及腹膜转移灶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
4.4 各组BALB/c小鼠肾脏及脾脏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
4.5 各组小鼠腹水发生情况的比较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氟尿嘧啶对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机制的初探 |
1. 引言 |
2. 主要实验材料 |
2.1 试剂与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3.2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3.3 qPCR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mRNA的表达 |
3.4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分析 |
4.2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
4.3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mRNA的表达情况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总结 |
2. 不足与展望 |
附图 部分化合物的二级质谱原始图片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肝癌微环境是影响肝癌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的关键 |
1.2 肝癌微环境与肝癌耐药 |
1.3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研究进展 |
1.4 中医药对肝癌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
1.5 益气活血方组成及理论依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3.3 实验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立项依据 |
4.2 益气活血方组方分析 |
4.3 益气活血方的临床疗效评价 |
4.4 益气活血方疗效的实验机制探讨 |
4.5 课题疗效评价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补益类中药植物多糖抗肝癌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导细胞凋亡 |
2 抑制细胞侵袭分化 |
3 阻滞细胞周期 |
4 抗新生血管生成 |
5 调节免疫系统 |
6 展望 |
(6)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淋巴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三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第三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信号调控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第四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第五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动物模型体内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生存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免疫调节及肿瘤能量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7)鸦胆子油基碘化油的制备及细胞生物活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1 绪论 |
1.1 肝癌概述 |
1.1.1 肝癌形成 |
1.1.2 肝癌治疗 |
1.2 碘化油概述 |
1.2.1 碘化油简介 |
1.2.2 碘化油发展历程 |
1.2.3 碘化油制备工艺 |
1.2.4 碘化油用途 |
1.2.5 碘化油缺点 |
1.3 鸦胆子油概述 |
1.3.1 鸦胆子油来源及化学组成 |
1.3.2 鸦胆子油药理作用 |
1.4 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立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鸦胆子油提取 |
2.2.2 鸦胆子油脱色 |
2.2.3 鸦胆子油基本性质的测定 |
2.2.4 鸦胆子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2.5 鸦胆子油乙酯化 |
2.2.6 脂肪酸乙酯定量分析方法 |
2.2.7 鸦胆子油乙酯碘化工艺 |
2.2.8 碘化油基本性质检测 |
2.2.9 碘化油体外栓塞模拟评价 |
2.2.10 低温溶剂结晶法分离脂肪酸乙酯 |
2.2.11 细胞培养 |
2.2.12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2.2.13 细胞周期检测 |
2.2.14 细胞核形态观察 |
2.2.15 细胞凋亡检测 |
2.2.1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2.2.17 蛋白印迹分析 |
2.2.18 耐奥沙利铂HepG2细胞株的建立 |
2.2.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鸦胆子油提取及基本性质 |
3.1.1 鸦胆子油的提取 |
3.1.2 鸦胆子油的脱色处理 |
3.1.3 鸦胆子油基本性质 |
3.1.4 小结 |
3.2 碘化鸦胆子油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3.2.1 鸦胆子油乙酯化 |
3.2.2 碘化鸦胆子油乙酯合成工艺 |
3.2.3 鸦胆子油脂肪酸乙酯冷冻结晶工艺 |
3.2.4 鸦胆子油乙酯结晶后碘化工艺 |
3.2.5 复配型碘化油的制备 |
3.2.6 碘化油基本性质评价 |
3.2.7 碘化油栓塞性能评价 |
3.2.8 小结 |
3.3 鸦胆子油的细胞生物活性 |
3.3.1 鸦胆子油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2 鸦胆子油对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3 鸦胆子油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3.3.4 鸦胆子油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3.5 鸦胆子油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6 鸦胆子油对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的影响 |
3.3.7 鸦胆子油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 |
3.3.8 鸦胆子油对AMPK和 m 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9 740Y-P处理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10 小结 |
3.4 鸦胆子油基碘化油的生物活性评价 |
3.4.1 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4.2 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4.3 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4 鸦胆子油基碘化油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5 鸦胆子油及其碘化油的抗癌活性机制图 |
3.5 鸦胆子油基碘化油联合奥沙利铂的抗癌效果初步探究 |
3.5.1 奥沙利铂对HepG2细胞的生物活性 |
3.5.2 鸦胆子油基碘化油联合奥沙利铂的抗肝癌效果初步探究 |
3.5.3 鸦胆子油基碘化油的耐药逆转作用初步探究 |
3.5.4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8)预知子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胞质空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肝癌仍缺乏有效的治疗 |
(2)中药预知子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
(3)内质网应激 |
(4)副凋亡 |
(5)问题和假说 |
第一部分 中药预知子相关本草文献与近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
1.1 古本草文献中木通及木通果实的记载收录情况 |
1.1.1 汉、晋、南北朝本草文献 |
1.1.2 隋、唐、五代本草文献 |
1.1.3 宋、金、元本草文献 |
1.1.4 明、清本草文献 |
1.2 古本草文献中预知子的记载收录情况 |
1.2.1 五代、宋、金、元本草文献 |
1.2.2 明、清本草文献 |
1.3 近代本草文献中木通、木通果实及预知子的相关记载 |
1.3.1 近代本草文献中木通、木通果实及预知子的记载收录情况 |
1.3.2 《中国药典》中木通、木通果实及预知子的记载收录情况 |
1.3.3 近现代木通果实与预知子的混淆 |
1.4 释名 |
1.5 图考 |
1.5.1 历代本草文献中木通、木通果实图考 |
1.5.2 历代本草文献中预知子图考 |
1.6 基原 |
1.7 成分 |
1.8 性味、功效主治及用法 |
1.9 预知子(木通果实)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
1.9.1 抗肿瘤作用 |
1.9.2 抗菌作用 |
1.9.3 利尿作用 |
1.9.4 抗炎作用 |
1.9.5 抗抑郁作用 |
1.9.6 护肝作用 |
第二部分 中药预知子种子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和衰老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1.3 实验耗材 |
2.1.4 细胞株 |
2.1.5 中药原材料 |
2.2 方法 |
2.2.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2.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细胞用药制备 |
2.2.3 试剂配制 |
2.2.4 细胞的复苏 |
2.2.5 细胞的传代 |
2.2.6 细胞铺板 |
2.2.7 细胞用药 |
2.2.8 细胞拍照 |
2.2.9 MTT检测 |
2.2.10 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 |
2.2.11 细胞凋亡检测 |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 |
2.2.13 细胞衰老检测 |
2.2.14 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Akebiaefructusseedsethanolextract,AFSEE)的制备结果 |
2.3.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用药72h的半数抑制率浓度(50%inhibition rate concentration,IC50) |
2.3.4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长时用药SMMC7721细胞观察 |
2.3.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2.3.6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7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8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9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10 中药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
2.3.11 木通皂苷D(Akebia saponin D,ASD)与木通皂苷E(Akebia saponin E,ASE)用药72h对 SMMC7721 肝癌细胞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12 木通皂苷E长时间用药观察 |
2.4 讨论 |
2.4.1 中药预知子 |
2.4.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2.4.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2.4.4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
2.4.6 木通皂苷D与木通皂苷E |
第三部分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常用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中药有效组分配伍 |
3.1 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3.1.3 实验耗材 |
3.1.4 细胞株 |
3.1.5 中药原材料 |
3.2 方法 |
3.2.1 细胞复苏、传代、铺板、用药 |
3.2.2 MTT检测用药后细胞增殖情况 |
3.2.3 联合用药评价 |
3.2.4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表阿霉素联合用药 |
3.3.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奥沙利铂联合用药 |
3.3.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5-FU联合用药 |
3.3.4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长春新碱联合用药 |
3.3.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去甲长春花碱联合用药 |
3.3.6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格列卫联合用药 |
3.3.7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丝裂霉素联合用药 |
3.3.8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紫杉醇联合用药 |
3.3.9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雷公藤红素联合用药 |
3.3.10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姜黄素联合用药 |
3.3.1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索拉菲尼联合用药 |
3.4 讨论 |
第四部分 中药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胞质内空泡的观察 |
4.1 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4.1.3 实验耗材 |
4.1.4 细胞株 |
4.1.5 中药原材料 |
4.2 方法 |
4.2.1 细胞复苏、传代、铺板、用药 |
4.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 |
4.3 结果 |
4.3.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后肝癌SMMC772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
4.3.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长时用药后,细胞形态学改变 |
4.3.4 不同浓度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72H后细胞形态学改变SMMC7721对比L02 |
4.3.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24H后撤药细胞形态学改变 |
4.3.6 木通皂苷E与木通皂苷D |
4.3.7 肝癌SMMC7721细胞用药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木通皂苷E油红染色观察 |
4.3.8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诱导细胞质空泡和内质网线粒体的定位观察 |
4.3.9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 |
4.3.10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副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后肝癌SMMC772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
4.4.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 |
4.4.3 副凋亡的概念及其特征 |
4.4.4 诱导副凋亡或细胞质空泡化发生的试剂或药物 |
4.4.5 抑制副凋亡或细胞质空泡化发生的试剂或药物 |
4.4.6 副凋亡涉及的关键的基因和蛋白 |
结论 |
(1)中药预知子相关本草文献与近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
(2)预知子对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坏死和衰老的影响 |
(3)联合用药 |
(4)预知子诱导细胞空泡化与内质网应激和副凋亡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细胞副凋亡的发生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全文) |
(9)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人肝癌细胞EMT模型的逆转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细胞培养方法 |
2.2.3 细胞模型建立 |
2.2.4 实验方法 |
2.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细胞形态学变化 |
3.1.1 TGF-β_1,诱导前后HepG2细胞形态学变化 |
3.1.2 TGF-β_1诱导前后SMMC-7721细胞形态学变化 |
3.1.3 TGF-β_1诱导前后SK-HepG1细胞形态学变化 |
3.2 细胞迁移实验结果 |
3.2.1 HepG2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
3.2.2 SMMC-772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
3.2.3 SK-HepG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
3.3 细胞侵袭实验结果 |
3.3.1 HepG2细胞Transwell实验结果 |
3.3.2 SMMC-7721细胞Transwell实验结果 |
3.3.3 SK-HepG1细胞Transwell实验结果 |
3.4 免疫印迹实验结果 |
3.4.1 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EMT模型的建立 |
3.4.2 免疫印迹检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 |
3.5 RT-PCR实验结果 |
3.5.1 RT-PCR实验检测细胞EMT模型的建立 |
3.5.2 RT-PCR实验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人参皂苷Compound K调控STAT3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肝癌的发病及治疗现状 |
1.1.1 肝癌的发病现状 |
1.1.2 肝癌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
1.2 STAT3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
1.2.1 STAT3概述 |
1.2.2 STAT3与肝癌的发生发展 |
1.3 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 |
1.3.1 内质网应激概述 |
1.3.2 内质网应激相关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 |
1.3.3 内质网应激相关的凋亡蛋白 |
1.4 人参皂苷的分类及Compound K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4.1 人参皂苷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1.4.2 人参皂苷CK的发现与制备 |
1.4.3 人参皂苷CK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5 结语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及增殖实验 |
2.2.2 平板克隆实验 |
2.2.3 Hoechst染色 |
2.2.4 免疫荧光染色 |
2.2.5 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凋亡检测实验 |
2.2.6 免疫细胞化学实验 |
2.2.7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
2.2.8 凝胶迁移率实验 |
2.2.9 CRISPR/Cas9介导的STAT3基因敲除实验 |
2.2.10 STAT3过表达质粒转染 |
2.2.11 裸鼠移植瘤模型建立方法 |
2.2.12 Western Blot实验 |
2.2.13 移植瘤形态染色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1.1 人参皂苷CK对不同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2 人参皂苷CK对肝癌细胞克隆集落形成的作用 |
3.2 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HepG2及SMMC-7721细胞凋亡的作用 |
3.2.1 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HepG2及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 |
3.2.2 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HepG2及SMMC-7721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细胞STAT3蛋白的活化表达的影响 |
3.3.1 人参皂苷CK对不同肝癌细胞株中p-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2 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HepG2及SMMC-7721细胞p-STAT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3 人参皂苷CK对STAT3-DNA结合活性的作用 |
3.4 人参皂苷CK对肝癌细胞内质网应激的诱导作用 |
3.4.1 人参皂苷CK对人肝癌HepG2及SMMC-7721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人参皂苷CK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与内质网应激相关 |
3.5 人参皂苷CK对敲除STAT3肝癌细胞中凋亡及内质网应激的作用 |
3.5.1 STAT3敲除后HepG2及SMMC-7721细胞中STAT3表达 |
3.5.2 人参皂苷CK对STAT3敲除后HepG2及SMMC-7721细胞中凋亡的作用 |
3.5.3 人参皂苷CK对STAT3敲除的HepG2及SMMC-7721细胞中内质网应激及凋亡蛋白表达的作用 |
3.6 人参皂苷CK对过表达STAT3肝癌细胞中凋亡及内质网应激的作用结果 |
3.6.1 STAT3过表达质粒转染肝癌HepG2和SMMC-7721细胞 |
3.6.2 人参皂苷CK对过表达STAT3肝癌HepG2及SMMC-7721细胞中凋亡的作用 |
3.6.3 人参皂苷CK对过表达STAT3肝癌HepG2及SMMC-7721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的作用 |
3.7 人参皂苷CK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3.7.1 人参皂苷CK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
3.7.2 人参皂苷CK对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
3.7.3 人参皂苷CK对裸鼠移植瘤细胞中STAT3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奥沙利铂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及其机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D]. 鞠雪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2]苦参素对TGF-β1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张彩灵.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
- [3]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联合化疗对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D]. 苏鹏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D]. 卜文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补益类中药植物多糖抗肝癌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进展[J]. 姚路蒙,王琪瑞,来梦茹,孙思雅,程汝滨.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18)
- [6]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D]. 郑佳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鸦胆子油基碘化油的制备及细胞生物活性探究[D]. 杜彦鹏. 江南大学, 2020(01)
- [8]预知子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胞质空泡机制的研究[D]. 卢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人肝癌细胞EMT模型的逆转作用[D]. 朱洁波. 延边大学, 2019(01)
- [10]人参皂苷Compound K调控STAT3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D]. 张璇.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