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呼延净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罗克韦尔自动化Logix平台和NetLinxTM技术在水处理行业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平钰柱[1](2020)在《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更加重视,给水厂在不断新建或扩建的同时,也应该对其排放的生产废水的去向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在这些生产废水中,悬浮物的指标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通过对制水工艺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废水主要来自于沉淀池的排泥和滤池的反冲洗。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把它们排入附近水体或下水道中,不但会污染水体,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会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在现在水资源紧缺,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给水厂的污泥处理方法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研究的课题是基于绍兴市宋六陵水厂净水工艺,在原有污泥处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需求,对其排泥水的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给水厂污泥处理工程实例分析,在符合现有运行模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该水厂的污泥处理工艺流程。通过对干泥量和排泥水量的计算,来确定排泥池、污泥浓缩池、平衡池的处理形式和设计参数。比较现有主要污泥脱水设备的性能、效率以及经济性等方面,来确定脱水设备的选型和配套系统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在这套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该工艺的污泥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依次进行基础设计、电气设计、自动化控制设计以及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步骤,达到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自动运行的目的。该项目已通过现场调试,实现了给水厂污泥处理的正常运行,达到了验收标准。目前系统稳定、自动化制泥效率高、上清液出水水质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该设计为其它城市大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钟仕杰[2](2019)在《无人值守水厂投矾加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化的生活生产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居民区都设有净水机器,居民可以通过买水的方式取得品质更高的水源,同时在家中有不少水龙头过滤装置,通过定期更换滤芯,从而得到优质的水源,不仅仅是城市,农村饮水方式也逐渐改变。本课题以武汉市两个自来水厂的历史数据和现场考察为背景,完成了无人值守水厂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研究三个方面内容:1.对控制器进行了选型和触摸屏的界面设计2.对水厂加氯算法进行改进与仿真3.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水厂的混凝剂投药量进行预测。投矾加氯作为自来水净化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与水厂运行成本画上等号。本次设计利用单片机对相关设备进行监控,在加药间控制站能够根据浊度变化预测投矾加氯量,从而对沉淀水的浊度进行控制,优化自来水生产流程,最终提高自来水质量,维护居民健康。本次设计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第一,在无人值守水厂方面,对比多款控制器,完成了微控制器选型、相关硬件模块的选型,设计了基于STM32的无人值守小型化水厂控制系统;在上位机方面选择MCGS触摸屏作为界面显示,设计了基于MCGS的界面,实现了与STM32的通信。第二,针对水厂加氯控制的大滞后特性,通过对水厂的实际调研和现场调试,设计基于Smith补偿器的加氯控制算法,仿真结果显示控制效果良好,目前正在进行现场调试和算法优化。第三,混凝剂的投放过程多种不确定干扰多变量的,是一个多变量不确定系统,本次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对水厂投矾控制系统的大量历史数据分析,进行有监督学习,提出一种智能化的控制方法,将原始数据清洗后减少了大量的无关特征,对投矾量进行自动调节,根据历史数据验证,验证精度达到了0.0001以下,解决了传统投矾控制的不连贯性的问题。为投矾控制系统模型难以建立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使供水的可持续高质量性提高。
施俊[3](2018)在《自来水厂自动加药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对供水质量和安全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利用先进高效的设备、加药手段和方法,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加强水处理各个工艺环节的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对于现代化水厂的建设显得意义重大。本论文以上海闵行南部某水厂(以下简称源浦水厂)的日常净水流程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生产需求,升级改造原有自来水厂的监控系统和加药工艺及控制方式。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自来水厂的生产工艺特征,首先对加矾絮凝环节及加氯消毒环节分别做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各环节及总体控制方案。其次探讨了加药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介绍了加药系统中过程仪表和电气设备的选型及应用,构建基于AB-PLC的加药间PLC,并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硬件配置图、I/O模块接线图。再者,通过配套的RSLogix5000软件设计了加矾及加氯控制、自动矾液配缸等程序,并通过InTouch10.0组态软件对人机界面进行升级改造。最后对改造后自动加药系统进行运行测试,检验自动加药效果。本文所描述的自动控制系统已经投入实际使用,实现了最初设计目标,一段时间的运行,系统达到了稳定、功能先进、操作良好等各项设计要求。
李先送[4](2018)在《APN型压滤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煤泥水处理是选煤厂的重要生产环节,煤泥的回收再利用不仅能够提高选煤厂的经济效益,还能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整个选煤厂的生产效率和闭水循环有重大影响。压滤机作为煤泥水处理的重要设备,其自动化程度严重影响着整个压滤车间的生产效率。寺河选煤厂压滤车间有9台APN18S6型压滤机,它们由人工手动进行操作,自动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同时整个车间设备没有建立统一的远程监控平台,信息传递不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APN18S6型压滤机作为研究对象,实现整个车间的自动化、无人化生产,同时建立统一的智能移动终端远程监控平台。为了研究压滤机的上、中、下三种入料方式对压滤过程造成的影响,为压滤机的选型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通过在ANSYS Workbench的Fluent中建立压滤机滤室仿真模型,同时以选煤厂的APN型压滤机的工业实际运行参数进行流体仿真。为了模拟压滤机滤饼在形成过程中对煤泥水的过滤作用,本文将滤室划分为10层,在该层滤饼形成滤层时将其设置成多孔介质,同时根据不同粒度的煤泥在滤室中分布情况不同,将滤室中间和两边的滤层设置成不同孔隙率的多孔介质。为实现压滤机的自动控制,论文根据车间压滤机的工作过程和使用现状对压滤机自动控制部分进行设计和优化。本文采用AB Micro850型PLC作为压滤机控制器,触摸屏采用TPC1061Ti,其它硬件设备都采用原有设备。论文根据压滤机的关闭、上料、加压过滤、吹气置换、卸饼等工作过程编写控制程序,同时根据压滤机实际情况对控制部分进行改进,增加了循环卸饼和二次关闭等自动控制过程。在自动控制的基础上,论文设计了整个车间设备的群控系统。通过在煤泥桶上添加液位传感器实现煤泥桶中煤泥水的自动添加,同时通过底流浓度控制底流泵的起停,整个车间的刮板输送机、底流泵和阀门等都通过车间大型PLC Logix5561控制。在此基础上,论文设计了更换后的压滤机控制器和Micro850及Logix5561这三种控制器之间的通讯,通过读取工作状态,实现压滤车间刮板输送机、压滤机、煤泥桶、底流泵、助滤剂添加装置等的自动协同控制。在车间整个自动协同控制基础上,论文基于智能网关和云平台技术设计了智能移动终端远程监控系统。控制器之间通过智能网关实现信息的无线传输,通过云平台组态和外网发布后,企业人员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可远程访问压滤车间监控平台,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及时了解生产工况,同时通过权限设置来保证企业生产信息的安全性。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上部入料时容易形成均匀滤饼,成饼速度快,而采用中部或下部入料时,滤室下部分煤泥流速比上部分大,不利于滤饼的形成。系统运行后可减少固定操作岗位2人,每年可节约大量成本,同时可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实现整个车间的自动化、无人化生产,提高了车间的生产和管理效率,而企业人员通过PC或智能移动终端可远程访问云平台,随时随地远程监控生产过程,能实时了解生产信息,对整个选煤厂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严晋[5](2018)在《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滤池改造和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有很多,供水便是其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供水不但需要使管网压力达标,在保证水的需求量的同时对水质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一般的自来水厂常规处理工艺中,滤池工序普遍位于整个流程的末端,其滤水效果关系到出水浊度能否满足要求。由于滤池的反冲洗工艺比较复杂,假若依旧沿用人工操作方式的话,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有较大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通过先进的技术对滤池实施改造来满足现代化需求成为目前重要任务。本文以上海南部某水厂(以下简称南浦江水厂)三期滤池自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原来的西班牙SISTEAM M TBX系列PLC系统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冲洗泵房和滤池的生产过程状况的前提下,以ControlLogix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为基础,设计出一套滤池自动控制系统,并将三期滤池与原有一二期、四期进行整合,以此来达到改造革新的目的。本项目的实施使得三期冲洗泵房和滤池自动控制流程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和完善,解决了三期冲洗泵房和滤池长期存在的自控系统处于技术逐渐老化和系统无法维护等问题,并为全面提升三期制水流程的技术水平走出了第一步,确保今后水厂三期供水的长期正常运行,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根据滤池系统改造的控制要求,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简介了三期滤池规模及改造前的状态。分析原来SISTEAM M TBX系列PLC的缺陷,并以此制定了系统改造方案。2.根据滤池的工艺特点和改造方案以及滤池系统的原有设施,对滤池的PLC和各执行元件进行硬件设备选型。构建基于Controllogix的冲洗泵房主PLC,以及基于Compactlogix的滤格uPLC,并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硬件配置图、I/O模块接线图。3.通过RSLogix5000软件设计了控制算法程序,包括恒水位PID控制、自动反冲洗等。并通过Intouch10.0设计了人机界面。4.对改造施工进行部署安排,替换原有系统,在改造的同时对硬件设备进行调试。最后,对系统进行调试以及对滤池进行性能测试。
朱万浩[6](2017)在《基于PLC和上位机的污水处理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水质污染问题。如何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成为主要的议题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利用污水处理厂改善净化水质是当前的主要方法。但是近十年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污水能力远远不够。因此,很多地方对原有的污水厂进行扩建或改造。自动控制系统是污水处理厂设备的核心,是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所述的为广东某地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该项目的控制系统是以罗克韦尔PLC作为控制器、亚控公司组态王作为监控软件以及利用智能安卓手机APP/微信监控三者相结合,设计了一套污水处理监控系统,利用易连接软件开发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智能安卓手机APP/微信监控厂内设备,能够让工作人员更方便的监控设备及查询相关运行数据,从而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安全可靠的运行。本文所述的系统主要涉及到三方面内容:PLC控制部分、上位机部分、智能安卓手机APP,系统涉及OPC、工业以太网Modbus、工业自动控制、Android和云平台等关键技术。介绍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数学模型,采用新型免疫算法对提升泵进行优先度控制。由于新建工程I/O点数近1000点,故把需控制的设备分成4个PLC控制子站进行控制,各个PLC控制子站通过工业以太网Modbus协议与上位机相连接,工程中利用OPC连接方式解决了不同软件及接口之间的相互通信连接问题。监控软件是基于亚控公司的组态王软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对组态王进行二次开发,把厂内污水处理设备及其功能清晰的显示到监控界面上。近年来工业4.0和物联网概念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手机APP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者对国内污水处理厂进行调研,发现尚无利用安卓手机APP/微信对设备监控的先例。本控制系统的设备经安装调试后,现已经三个月的试运行,系统稳定、控制精度和出水水质达到了工艺要求。
张兵锋[7](2017)在《浓缩与压滤过程药剂协同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煤泥水处理作为选煤厂的一项重要工艺流程,直接关系到厂区的闭水循环指标,同时也对选煤厂整体效率与生产指标造成影响。浓缩与压滤是煤泥水处理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煤泥水中细微颗粒与清水的分离,回收煤泥,清水循环利用。絮凝剂与助滤剂的添加主要是为了改变煤泥水微粒的表面电性,加速煤泥微粒絮团的形成,加速沉淀,并提高脱水性能。本文针对成庄矿选煤厂原有絮凝剂与助滤剂药剂添加装置系统中添加量由人工设置或针对单个环节进行添加量控制的问题,没有兼顾浓缩与压滤两个相关环节的协同作用,造成药剂添加不合理,造成药剂的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针对浓缩与压滤过程药剂协同控制的研究。通过对原有絮凝剂与助滤剂药剂添加装置的分析,现具有完善的药剂溶液制备装置与自动添加装置,药剂添加量控制策略有待完善。系统利用原有的制备与添加装置,药剂添加量由协同系统求解所得。煤泥水处理过程作为一个典型的物化反应过程,在浓缩与压滤过程中药剂添加量主要影响变量为入料浓度、入料流量、底流浓度、溢流浓度、压滤周期与煤泥饼水分,该过程具有强耦合、非线性、大滞后等特点,很难通过数学推导建立其模型,本文提出了通过BP神经网络对药剂添加量进行模型的建立,并通过APSO算法进行最优量求解的策略。经过对BP神经网络原理和推理算法的分析,基于煤泥水处理中变量影响关系,分别建立4×5×1结构的絮凝剂添加模型与3×5×1结构的助滤剂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现场50组数据对网络训练。依据要实现目标与现场工况建立药剂添加优化量最优化模型,确定优化约束条件,选定PSO算法对药剂最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计算,并利用惯性权重值与粒子飞翔速度线性递减的自适应策略对PSO算法进行改进。在Matlab平台对APSO算法进行程序的设计与运行。为了实现算法对优化量的在线求解计算,通过Simulink仿真平台利用S函数调用APSO程序,并通过OPC技术实现与PLC控制器的联合运行。本系统选用AB 1756-Control Logix PLC为协同控制器,研华科技ACP4000作为上位机,系统进行硬件结构的搭建,使用RSLogix5000进行控制器程序的编写,选用Matlab/Simulink作为APSO算法在线计算平台。为了实现数据的交互,使用MSG功能模块与原系统控制器进行通讯,利用OPC接口技术实现控制器与Matlab、FT VIEW之间的数据通讯。系统通过现场传感器采集工况数据,通过OPC技术反馈到Matlab的APSO算法相应变量中,由算法在线对该工况下最优药剂添加量求解计算,将优化药剂量经协同控制器返回给原药剂添加系统,之后原药剂添加系统按优化药剂量执行动作,达到在线协同优化的目的。系统在成庄矿选煤厂运行稳定可靠,且通过对系统运行前后三个月的数据分析,煤泥生产总量也略有提高,同时吨煤泥PAC药耗由2.453Kg/T降低到2.341Kg/T,吨煤泥PAM药耗由0.182Kg/T降低到0.172Kg/T。药剂消耗的经济指标,由4.119降低到3.914。说明本系统不仅保证了煤泥水处理系统生产速率,同时降低了药剂的消耗,提高了药剂间的协同作用与选煤厂经济效益。
邓刚[8](2017)在《城北水厂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南京自来水总公司)城北水厂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设计。通过对自来水制水工艺进行深入地研究,运用先进算法,实现了城北水厂生产自动化、水质达标、节能降耗的目标。自来水制水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但大部门水厂自动化程度较低,未对全部制水工艺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生产信息化建设也停留在初级阶段。当前工业4.0、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发挥好自动化、信息化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对水厂降低管理成本、进行优质高效地供水、节约能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本文中对城北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进行了描述,建立了与制水工艺相对应的控制子站,并用工业以太网构建高效、安全的控制网络。混凝剂、消毒剂投加过程中存在大时滞、大惯性、外界影响大等特点,本文通过建立投加过程的动态模型,应用具有前馈-反馈结构的多模型动态矩阵预测控制对投加过程进行闭环控制。同时借鉴串级控制的思想,将PID控制与预测控制结合在一起,形成DMC—PID预测控制。利用串级系统中副回路的快速反应来抑制高频干扰;主回路则通过建立的多模型动态矩阵预测控制,有效地改善系统的控制品质。本文还借鉴了"大数据"的概念,对城北水厂生产数据进行了有效地管理,提高了生产信息化水平,为更好地进行生产分析、工艺改进、控制算法优化提供依据。
吴小聪[9](2016)在《基于AB PLC的污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污水泵站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一道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污水提升高度并进行预处理后再输送到下一个泵站或污水处理厂。而传统的污水泵站控制系统主要有单片机控制与继电器控制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均有着较大缺陷。单片机控制的系统,抗干扰能力差,数据采集不稳定;继电器控制的系统,由人工记录泵站的运行数据和控制泵站中格栅与水泵等设备的启停,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保证泵站及时可靠运行。本文在对污水泵站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调研后,主要研究基于AB PLC的污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具体的工作和主要成果如下:1、在分析了水泵控制系统的设计需求后,对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进行分析统计,然后根据现场需求进行相关硬件设备的选型以及I/O口分配。2.通过分析污水泵站中水位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污水泵站流量具有非线性和滞后性等特点,选择了利用模糊控制器实现泵站中的水位控制。在本系统中,根据泵站不同时期的运行情况以及设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参数,对超声波液位计测量所得水位值进行计算,并将水位的偏差、偏差的变化率的语言变量,求取隶属度值后,将其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按照实际控制过程的特点,确定了模糊控制规则,最终实现多台泵机按照优先控制准则实现自动循环运行。3、利用RSView32组态软件实现了对污水泵站现场情况的监控,设计了报警、记录、实时运行监控等功能,使现场控制和远程监控相结合。4、通过工业以太网通讯端口实现泵站与污水厂中央控制室的数据通讯,中央控制室内的运行人员可通过监控计算机监视泵站设备的运行和工作状态,使整个污水处理工作更加合理高效。经过实施验证,本系统不仅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人为操作失误,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污水泵站管理效率、运行能力以及系统的可靠性,使得整个污水泵站控制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并且维护调整方便。
王茜[10](2016)在《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研发与设计》文中认为污水处理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推进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而且可以大幅度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水平。本文以某污水处理厂的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中生物反应池的精确曝气控制系统。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能够使复杂的生产工艺实现安全、持续及稳定的运转,并能减少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因此,为污水处理厂设计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非常重要。根据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特点和尾水排放水要求,污水处理采用A2O(Anaeroxic-Anoxic-Oxic)工艺。通过对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生物反应池曝气系统的运行工况进行分析,确定采用精确曝气自控系统。首先,针对污水处理厂进水负荷的波动性及时变性等原因造成的溶解氧波动较大、曝气能耗高、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重点研究了A2O污水处理工艺中精确曝气系统的全自动过程控制方案。通过精确曝气系统的实施与运行,将鼓风机纳入到曝气控制的闭环内,实现了鼓风机、曝气管道以及调节阀门、溶解氧之间的闭环控制,从曝气源头上实现了生物反应池按需曝气。该方案有效降低了鼓风机能耗、提高了出厂水水质。对全厂节能降耗具有积极意义。其次,通过分析本工程中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得出污水厂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对象。对其系统的控制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以PLC分散式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分布式自动化控制方案。系统主体框架由中央控制站、现场控制站及检测仪表组成,各层间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通讯。完成整个污水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建。最后,该自动化控制系统与其他传统的生物反应池控制系统相比,其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达到了优化控制和节省运营成本的目的,在污水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太原呼延净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罗克韦尔自动化Logix平台和NetLinxTM技术在水处理行业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呼延净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罗克韦尔自动化Logix平台和NetLinxTM技术在水处理行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给水厂主要污泥处理方式分析 |
1.2.1 直接排入水体 |
1.2.2 通过排水管道至污水处理厂 |
1.2.3 给水厂自行污泥脱水 |
1.3 国内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2 国内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参数计算 |
2.1 给水厂供水概述 |
2.1.1 水厂净水工艺现状 |
2.1.2 水厂排泥水处置现状 |
2.1.3 水厂排泥水处置存在问题 |
2.2 排泥水水量及泥量计算 |
2.2.1 干泥量计算 |
2.2.2 排泥水水量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工艺及基础设计 |
3.1 工艺设计 |
3.1.1 排泥水收集及处理工艺选择 |
3.1.2 污泥脱水方式选择 |
3.1.3 脱水机械的选择 |
3.1.4 脱水机分离液的处理 |
3.2 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图 |
3.3 构筑物设计 |
3.3.1 排泥池 |
3.3.2 重力式幅流浓缩池 |
3.3.3 污泥平衡池及进料泵房 |
3.3.4 脱水车间 |
3.4 电气设计 |
3.4.1 负荷及电源 |
3.4.2 供配电系统 |
3.4.3 接地系统及防雷保护 |
3.4.4 电气设备清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控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结构 |
4.2 控制模式 |
4.3 控制室 |
4.4 控制单元设计 |
4.4.1 PLC选型 |
4.4.2 PLC组网形式 |
4.4.3 控制原理总图 |
4.4.4 排泥池子站 |
4.4.5 浓缩池子站 |
4.4.6 脱水机房主站 |
4.5 PAM药剂投加控制设计 |
4.6 数据通讯方式 |
4.7 自控设备清单 |
4.7.1 PLC站点设备 |
4.7.2 仪表 |
4.8 试运行效果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视化人机交互平台设计 |
5.1 监控软件 |
5.2 软件设计框图 |
5.3 通讯软件配置 |
5.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5.4.1 指示约定 |
5.4.2 系统菜单 |
5.4.3 监控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无人值守水厂投矾加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农村饮用水情况 |
1.2 农村饮用水水质总体合格情况 |
1.2.1 农村部分地区2011-2015 年间合格率比较 |
1.2.2 枯、丰水期合格率化较 |
1.2.3 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比较 |
1.2.4 水厂处理工艺情况及对水质影响研究的分析 |
1.2.5 水厂管网情况及对水质影响的分析 |
1.2.6 水厂卫生管理制度、卫生情况及对水质影的分析 |
1.3 国内外水厂的发展与现状 |
1.4 国内水处理 |
1.5 水处理工艺介绍 |
1.6 制水工艺和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 |
1.7 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人值守小型水厂设计 |
2.1 微处理器与触摸屏选型 |
2.1.1 STM32系列介绍与功能需求 |
2.1.2 MCU选型 |
2.1.3 串口屏 |
2.1.4 MCGS触摸屏TPC7062KX |
2.1.5 触摸屏选型 |
2.2 采样传感器 |
2.2.1 浊度传感器 |
2.2.2 余氯传感器 |
2.3 无线通信 |
2.3.1 蓝牙 |
2.3.2 GSM/GPRS |
2.3.3 LoRa |
2.3.4 无线通信选择 |
2.4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2.5 执行机构电路设计 |
2.6 MCGS与STM32的通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CGS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信息处理 |
3.1 软件程序设计 |
3.2 MCGS屏幕功能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史密斯补偿器的加氯算法设计 |
4.1 传统加氯算法 |
4.2 现有控制系统工作现状 |
4.2.1 系统现状与不足 |
4.2.2 改进方案 |
4.3 基于Smith补偿器的加氯控制构建与仿真 |
4.4 算法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分析法的加药控制算法设计 |
5.1 神经网络的优点 |
5.2 模型构建 |
5.3 神经网络控制加矾 |
5.4 数据探索 |
5.5 数据处理 |
5.5.1 数据清洗 |
5.5.2 属性规约 |
5.5.3 模型建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自来水厂自动加药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厂自动控制发展现状 |
1.3 源浦水厂加药系统现状 |
1.4 设计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
1.4.1 设计改造的目的 |
1.4.2 设计改造的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自动加药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源浦水厂生产工艺介绍 |
2.1.1 水厂工艺简介 |
2.1.2 加矾混凝环节介绍 |
2.1.3 消毒环节介绍 |
2.2 加药混凝环节控制设计方案 |
2.2.1 加药混凝工艺流程 |
2.2.2 加药混凝工艺硬件部分改造 |
2.2.3 自动加矾控制方案 |
2.3 消毒系统环节控制设计方案 |
2.3.1 消毒系统工艺流程 |
2.3.2 自动加氯加氨控制方案 |
2.4 加药系统的各类指标与实现目标 |
2.4.1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
2.4.2 系统实现目标 |
2.5 自动加药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2.5.1 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结构 |
2.5.2 外网数据通信 |
2.5.3 自动加药系统控制方案 |
2.5.4 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控制任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药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 |
3.1 硬件的选型 |
3.1.1 PLC的选型 |
3.1.2 仪表的选型 |
3.1.3 阀门的选型 |
3.1.4 加注泵的选型 |
3.1.5 搅拌机的选型 |
3.2 系统配置 |
3.2.1 加药间PLC站 |
3.2.2 加药间PLC功能 |
3.2.3 系统的硬件配置及I/O连接 |
3.2.4 InTouch软件及工作站配置 |
3.3 PLC系统电源配置及防雷措施 |
3.3.1 PLC电源配置 |
3.3.2 防雷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RSLOGIX5000 软件介绍 |
4.2 自动加药控制程序 |
4.2.1 自动加药控制框架 |
4.2.2 自动加药程序编辑 |
4.3 PID参数整定 |
4.4 INTOUCH监控平台改造设计 |
4.4.1 InTouch10.0 系统 |
4.4.2 人机界面的基本要求 |
4.4.3 监控系统加药部分改造 |
4.5 预测控制在自动加药中的探讨 |
4.5.1 加氯系统建模及仿真 |
4.5.2 预测控制在加氯中的仿真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运行 |
5.1 工程实施 |
5.1.1 加药间网络连接施工 |
5.1.2 新老监控平台切换 |
5.1.3 自动矾液配缸系统改造 |
5.2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部分加药输入输出模块设计图 |
附录2 加药系统标签表 |
附录3 自动加药程序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APN型压滤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不同入料方式研究的意义 |
1.1.3 压滤机群控研究的意义 |
1.1.4 智能移动终端远控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压滤机入料方式的研究现状 |
1.2.2 压滤机自动与群控研究现状 |
1.2.3 智能移动终端远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压滤机入料方式仿真研究 |
2.1 APN18S6型压滤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1 APN18S6型压滤机结构 |
2.1.2 APN18S6型压滤机工作原理 |
2.1.3 APN18S6型压滤机技术参数 |
2.2 基于Fluent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2.2.1 滤室建模与网格划分 |
2.2.2 仿真参数设置 |
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3.1 上部入料仿真分析 |
2.3.2 中部入料仿真分析 |
2.3.3 下部入料仿真分析 |
2.4 三种入料方式的比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滤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3.1 压滤机运行情况 |
3.1.1 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2 单台自动控制工艺过程 |
3.2 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
3.2.1 自动关闭过程 |
3.2.2 自动过滤过程 |
3.2.3 自动卸饼过程 |
3.3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
3.3.1 系统硬件组成 |
3.3.2 系统软件组成 |
3.4 通讯与组态界面 |
3.4.1 控制器与触摸屏通讯方式 |
3.4.2 压滤机组态界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滤机群控系统设计 |
4.1 压滤车间工艺流程和群控方式 |
4.1.1 工艺流程 |
4.1.2 群控方式 |
4.2 群控系统实现方式 |
4.2.1 车间设备的自动控制 |
4.2.2 群控系统通讯设计 |
4.3 群控系统组成 |
4.3.1 系统硬件组成 |
4.3.2 系统协同控制程序 |
4.3.3 系统通讯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云平台的远控系统设计 |
5.1 远控系统总体方案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5.1.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1.3 用户权限设计 |
5.2 系统的硬件组成 |
5.2.1 智能网关的功能 |
5.2.2 智能网关选型 |
5.3 云平台介绍及组态 |
5.3.1 云计算服务模式 |
5.3.2 云平台功能 |
5.3.3 云平台Web组态及发布 |
5.4 系统整体结构和运行效果 |
5.4.1 压滤车间整体控制结构 |
5.4.2 运行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滤池改造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AB-PLC介绍 |
1.3.1 选用AB-PLC的理由 |
1.3.2 AB-PLC的特点 |
1.3.3 ControlLogix处理器 |
1.3.4 AB-PLC通讯 |
1.4 三期滤池的现状 |
1.5 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
1.5.1 改造的目的 |
1.5.2 改造的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滤池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三期滤池系统工艺流程 |
2.1.1 三期滤池规模 |
2.1.2 V型滤池工艺流程 |
2.2 滤池控制系统的各类指标与实现目标 |
2.2.1 生产控制的主要技术指标 |
2.2.2 滤池反冲洗的性能指标 |
2.2.3 系统实现目标 |
2.3 滤池控制系统改造方案 |
2.3.1 控制系统结构 |
2.3.2 三期滤池系统控制方案 |
2.3.3 滤池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控制任务 |
2.3.4 三期光纤环网设计 |
2.3.5 滤水状态下滤池的恒水位控制 |
2.3.6 外网数据通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滤池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 |
3.1 硬件的选型 |
3.1.1 PLC的选型 |
3.1.2 液位传感器的选型 |
3.1.3 清水阀的选型 |
3.2 系统配置 |
3.2.1 冲洗泵房PLC主站 |
3.2.2 滤池uPLC子站 |
3.2.3 InTouch软件及工作站配置 |
3.2.4 系统的硬件配置及I/O连接 |
3.3 PLC现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
3.4 PLC系统电源配置及防雷措施 |
3.4.1 PLC电源配置 |
3.4.2 防雷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滤池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RSLOGIX5000 软件与滤池的控制流程 |
4.2 滤池控制程序 |
4.2.1 控制器组态 |
4.2.2 中间变量 |
4.2.3 恒水位过滤主程序 |
4.2.4 PID参数整定 |
4.2.5 自动反冲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界面 |
5.1 INTOUCH10.0 系统 |
5.2 人机界面的基本要求 |
5.3 监控系统主界面 |
5.4 总览面板 |
5.5 滤池面板 |
5.6 历史趋势图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施工、调试和运行 |
6.1 工程实施 |
6.1.1 网络连接 |
6.1.2 施工方案 |
6.1.3 硬件的改造与调试 |
6.2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6.2.1 系统调试流程 |
6.2.2 滤池系统运行中的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V型滤池输入输出模块设计图 |
附录2 滤池系统标签表 |
附录3 反冲洗程序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基于PLC和上位机的污水处理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 |
2.1 工程概况 |
2.2 系统设计标准及要求 |
2.3 设计的主要工作 |
2.4 系统总体方案 |
2.4.1 中央监控层 |
2.4.2 中间控制层 |
2.4.3 现场测控层 |
2.5 关键技术 |
2.5.1 OPC技术 |
2.5.2 工业以太网Modbus通讯技术 |
2.5.3 工业控制系统技术 |
2.5.4 Android技术 |
2.5.5 云技术 |
2.6 污水处理的数学模型 |
2.6.1 模糊控制 |
2.6.2 神经网络控制 |
2.6.3 免疫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LC控制系统设计 |
3.1 PLC控制柜设计 |
3.2 格栅除污联动控制系统 |
3.3 基于新型免疫算法的污水处理提升泵优先度控制 |
3.3.1 提升泵优先度控制的数学模型 |
3.3.2 状态方程的建立 |
3.3.3 性能指标的建立 |
3.3.4 新型免疫算法 |
3.3.5 结果分析和程序设计 |
3.4 二沉池吸泥联动控制系统 |
3.5 防雷及接地系统 |
3.5.1 防雷系统设计 |
3.5.2 接地系统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态王上位机终端软件设计 |
4.1 组态王监控软件设计 |
4.2 工艺流程主界面设计 |
4.3 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监控界面设计 |
4.4 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监控界面设计 |
4.5 生化池监控界面设计 |
4.6 配水集泥井及二沉池监控界面设计 |
4.7 鼓风机房监控界面设计 |
4.8 脱水机房监控界面设计 |
4.9 紫外线消毒池及巴氏流量槽监控界面设计 |
4.10 报警一览界面设计 |
4.11 趋势界面设计 |
4.12 历史记录界面设计 |
4.13 报表维护界面设计 |
4.14 信号一览界面设计 |
4.1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安卓手机终端软件设计 |
5.1 远程监控构成 |
5.2 设备管理云平台 |
5.3 智能RTU设备 |
5.4 各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运行情况 |
6.1 测试报告 |
6.2 试验结论 |
6.3 手机监控情况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浓缩与压滤过程药剂协同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煤泥水处理的意义 |
1.1.3 浓缩机絮凝剂与压滤机助滤剂协同添加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泥水处理药剂添加控制系统现状 |
1.2.2 浓缩与压滤过程模型研究现状 |
1.2.3 协同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煤泥水处理工艺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煤泥水处理工艺流程 |
2.2 煤泥水原有药剂添加系统 |
2.2.1 原有浓缩机絮凝剂添加系统 |
2.2.2 原有压滤机助滤剂添加系统 |
2.2.3 原有药剂添加系统的特征 |
2.3 药剂添加量影响因素分析 |
2.4 药剂协同添加策略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加药量预测模型 |
3.1 BP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及算法 |
3.1.1 BP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 |
3.1.2 BP神经网络的算法 |
3.2 药剂添加量预测模型结构 |
3.3 利用Matlab对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3.3.1 建模数据 |
3.3.2 利用Matlab对加药量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用ASPO算法求解最优药剂协同添加量 |
4.1 药剂最优化问题模型的确立 |
4.1.1 药剂协同添加量最优化模型 |
4.1.2 药剂量优化模型约束条件的确定 |
4.2 优化算法的选定 |
4.3 自适应粒子群算法(APSO)算法分析 |
4.3.1 基本粒子群算法分析 |
4.3.2 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分析 |
4.4 APSO算法的Fitness函数及参数设置 |
4.4.1 Fitness函数的确定 |
4.4.2 APSO参数的设置 |
4.5 APSO算法的MATLAB实现 |
4.5.1 APSO算法程序设计 |
4.5.2 APSO算法的运行 |
4.6 利用Simunlink实现算法的在线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药剂添加协同控制系统的实现及运行效果 |
5.1 药剂添加协同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5.2 系统硬件部分介绍 |
5.2.1 系统控制器的介绍及选型 |
5.2.2 工业交换机的介绍及选型 |
5.2.3 传感器的介绍及选型 |
5.2.4 上位机介绍及选型 |
5.3 系统内通讯设计 |
5.4 系统组态画面 |
5.5 系统功能 |
5.6 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城北水厂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水处理工艺介绍 |
1.2.1 混合和絮凝 |
1.2.2 沉淀 |
1.2.3 过滤 |
1.2.4 消毒 |
1.3 自来水厂自动化现状与发展 |
1.3.1 实现水厂自动化的意义 |
1.3.2 国内外水厂自动化的发展与现状 |
1.3.3 水厂自动化设计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
1.3.4 水厂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
1.4 南京城北水厂概况与特点 |
1.4.1 总体概况 |
1.4.2 取水泵房(一泵房) |
1.4.3 加药间 |
1.4.4 絮凝池及沉淀池 |
1.4.5 V型滤池 |
1.4.6 反冲洗泵房 |
1.4.7 加氯系统 |
1.4.8 清水池及清水泵房(二泵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实现目标 |
第二章 自控系统主体框架设计 |
2.1 城北水厂自动化需求分析 |
2.1.1 提高生产安全可靠性 |
2.1.2 提高供水水质 |
2.1.3 降低能耗和管理成本 |
2.2 城北水厂自控系统结构论证 |
2.2.1 DCS简介 |
2.2.2 FCS简介 |
2.2.3 PAC+PC控制系统简介 |
2.2.4 自控系统论证结果 |
2.3 城北水厂自控站点设置 |
2.4 城北水厂控制网络结构 |
2.4.1 网络组态方式 |
2.4.2 数据接口 |
2.4.3 网络时间同步 |
2.5 硬件配置及主要硬件简介 |
2.6 软件配置及主要软件简介 |
2.6.1 控制程序编译软件RSLogix5000 |
2.6.2 网络组态软件RSNetWorx |
2.6.3 企业级控制数据事务处理软件RSSql |
2.6.4 人机接口软件FactoryTalk View |
第三章 城北水厂自控系统子站设计 |
3.1 取水泵房(一泵房) |
3.1.1 子站结构及功能描述 |
3.1.2 硬件设计 |
3.1.3 主要控制程序设计 |
3.1.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3.2 加药间及沉淀池 |
3.2.1 子站结构及功能描述 |
3.2.2 硬件设计 |
3.2.3 主要控制程序设计 |
3.2.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3.2.5 自动加矾的研究与实现 |
3.2.6 自动加矾实际应用效果 |
3.3 滤池及冲洗泵房 |
3.3.1 子站结构及功能描述 |
3.3.2 硬件设计 |
3.3.3 主要控制程序设计 |
3.3.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3.4 加氯间 |
3.4.1 子站结构及功能描述 |
3.4.2 硬件设计 |
3.4.3 主要控制程序设计 |
3.4.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3.4.5 自动加氯的研究与实现 |
3.4.6 自动加氯和人工加氯的控制效果比较 |
3.5 清水泵房(二泵房) |
3.5.1 子站结构及功能描述 |
3.5.2 硬件设计 |
3.5.3 主要控制程序设计 |
3.5.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第四章 人机界面及信息处理部分的设计 |
4.1 人机界面系统的软件配置 |
4.2 安全机制 |
4.3 上位机监控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
4.4 水厂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
4.4.1 生产信息的数据库定义 |
4.4.2 水厂信息系统功能 |
第五章 总结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本文的意义及今后的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AB PLC的污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污水泵站自控系统概况 |
2.1 污水厂简介 |
2.2 污水泵站简介 |
2.3 本课题研究对象-5#泵站概况 |
2.4 5#泵站自控系统设计 |
2.4.1 系统功能要求 |
2.4.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说明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泵站自控系统外围硬件设备的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概述 |
3.2 PLC选型——AB PLC |
3.3 输入输出模块选型 |
3.3.1 I/O点数统计 |
3.3.2 系统基本硬件模块选择 |
3.4 通讯网络的建立 |
3.5 仪器仪表的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糊控制在泵站机组优化控制中的应用 |
4.1 模糊控制概述 |
4.1.1 模糊控制原理 |
4.1.2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
4.2 泵站模糊控制方法实施方案介绍 |
4.2.1 最优水位的选取 |
4.2.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选择 |
4.2.3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模糊规则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污水泵站自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工具的使用 |
5.2 PLC主程序控制 |
5.3 格栅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5.4 干式排污泵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污水泵站监控系统设计 |
6.1 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6.2 操作界面介绍 |
6.3 主要功能描述 |
6.4 常用功能图解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研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污水处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污水处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项目背景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常规污水处理概况 |
2.1.1 生物脱氮 |
2.1.2 生物除磷 |
2.1.3 污水深度处理 |
2.1.4 辅助化学除磷 |
2.1.5 出水消毒 |
2.2 水厂工艺流程及功能简介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2.3.1 设计原则 |
2.3.2 需要自控的工艺设备 |
2.3.3 自控需检测的参数 |
2.3.4 常规污水处理的自动化系统任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反应池曝气控制策略研究 |
3.1 传统生物反应池曝气控制 |
3.2 AVS精确曝气控制 |
3.2.1 精确曝气控制原理图 |
3.2.2 AVS精确曝气流量控制系统对需气量的影响 |
3.2.3 稳定度判据 |
3.2.4 离散度判据 |
3.3 AVS精确曝气 |
3.3.1 生物需氧量计算 |
3.3.2 鼓风机配气模型设计 |
3.3.3 气量分配模型设计 |
3.3.4 加入空气流量计算模块后的曝气池控制系统 |
3.3.5 加入空气流量计算模块后的曝气池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
3.4 基于模型的精确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网络架构 |
4.1.1 网络架构 |
4.1.2 网络实现 |
4.2 中央监控站 |
4.2.1 编程软件 |
4.2.2 组态软件 |
4.3 现场控制站 |
4.3.0 主控制器选择 |
4.3.1 PLC主控制器选型 |
4.3.2 PLC控制站主要设备配置 |
4.3.3 PLC1现场控制站 |
4.3.4 PLC2现场控制站 |
4.3.5 PLC3现场控制站 |
4.4 检测仪表 |
4.4.1 仪表选型要求 |
4.4.2 仪表选型 |
4.5 操作控制级别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内容 |
5.2 监控组态 |
5.3 PLC1站软件设计 |
5.4 PLC2站软件设计 |
5.5 PLC3站软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和调试 |
6.1 参数设定 |
6.2 系统结果对比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四、太原呼延净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罗克韦尔自动化Logix平台和NetLinxTM技术在水处理行业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D]. 平钰柱.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2]无人值守水厂投矾加氯控制系统研究[D]. 钟仕杰. 江汉大学, 2019(04)
- [3]自来水厂自动加药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及应用[D]. 施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APN型压滤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先送.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5]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滤池改造和设计[D]. 严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6]基于PLC和上位机的污水处理监控系统设计[D]. 朱万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7]浓缩与压滤过程药剂协同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D]. 张兵锋.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8]城北水厂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D]. 邓刚. 东南大学, 2017(01)
- [9]基于AB PLC的污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吴小聪.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10]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研发与设计[D]. 王茜. 长安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