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青刺果油的低温萃取及其营养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环[1](2019)在《青刺尖果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青刺尖果(Prinsepia Utilis Royle)是蔷薇科(Rosaecae)扁核木属(Prinsepia)植物总花扁核木的果实,为传统用药,具有消炎,抗氧化、杀菌、排毒等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青刺尖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茎、叶,对果实研究较少,经此次研究,青刺尖果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三萜类、生物碱类、木质素类、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药理研究发现青刺尖果具有抗菌、抗氧化、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药理活性。本文利用压榨法和石油醚萃取法除去青刺尖果中的油脂类化合物,80%的乙醇提取有效成分,乙酸乙酯萃取,得到乙酸乙酯萃取层,利用硅胶、反相硅胶和Sephadex LH-2柱色谱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经质谱(MS)、核磁共振(1H-NMR、13C-NMR)鉴定其结构。从青刺尖果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包括9个五环三萜及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乌索酸、2-oxo-坡模酸、3β-羟基-5,8-桥二氧-6,22-二烯麦角甾醇、野鸦椿酸、1α,2β,3β,19α-三羟基-12-烯-28-酸、2α-羟基乌苏酸、Lawsaritol A、胡萝卜苷、3-0-α-L-arabinopyranosyl pomolic acid,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表儿茶素、圣草酚、山柰酚、槲皮素,6个有机酸脂类化合物,分别为y-亚麻酸、1,3-十四烷酸甘油二脂、1-甘油单油酸酯、Z-9-十八碳烯酰胺、油酸、十七烷酸。1个木质素类化合物Prinsepiol,一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为新海胆灵A,3个芳香族类化合物,名称分别为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乙酯、香草酸,及其他类化合物为甲基丁二酸。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五环三萜类,2个甾体类,1个生物碱类,4个脂肪酸脂类,1个有机酸类,这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扁核木属中分离得到。
吴俏槿[2](2017)在《美藤果油抗氧化稳定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藤果油作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达93%以上的功能性油脂,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容易氧化变质,影响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与其他植物油相比,美藤果油抗氧化能力更强,目前对美藤果油抗氧化机理鲜有报道。本文以美藤果为原料,首先研究了油料含水量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评价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特性;并对美藤果油中多酚、维生素E、甾醇组分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初步揭示美藤果油的抗氧化机理,得出如下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美藤果仁含水量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及组分有显着性影响,美藤果制油的含水量以低于或等于8%为宜。其中,当美藤果仁含水量在4%10%时,美藤果仁含水量越低,美藤果油在氧化过程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和羰基化合物含量上升越缓慢,且多酚、甾醇、维生素E损失率越低,即氧化稳定性越好;美藤果仁含水量在4%和10%时,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当美藤果仁含水量为8%时,美藤果油在氧化过程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最低。(2)氧化过程中,三种植物油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化合物含量平均增长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在110℃三种植物油的诱导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而氧化30d后,美藤果油的FT-MIR图谱变化最小,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的变化最大。以上结果表明: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3)探讨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在60℃加速氧化过程中主要活性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三种植物油甾醇、多酚的损失量由大到小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量由大到小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说明多酚、甾醇、维生素E与油脂的抗氧化稳定性密切相关。三种植物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量和饱和脂肪酸增加量由大到小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说明美藤果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氧化过程中比紫苏籽油和亚麻籽油更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过程中,美藤果油中的δ-维生素E、γ-维生素E、多酚和不饱和脂肪酸能明显增强其氧化稳定性(p<0.05)。(4)从美藤果油中提取并纯化多酚、维生素E、甾醇这3种抗氧化物质,并评价其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美藤果油中维生素E的抗氧化能力强于多酚和甾醇,它在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这三种体系中抗氧化能力最强;将从美藤果油中提取的3种物质分别以与美藤果油中同等含量添加到紫苏籽油和亚麻籽油中,紫苏籽油和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仍明显弱于美藤果油(p<0.05)。由此说明美藤果油本身的组成对其氧化稳定性起主要作用。
万楚筠[3](2017)在《菜籽饼脂质的亚临界萃取特性及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低菜籽富含甘油三酯油及磷脂、VE、甾醇和Canolol(2,6-二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等脂质成分,是一种优质脂质和植物蛋白资源,其低温压榨饼脂质残留较高,通常采用的正己烷脱脂工艺,由于其脱溶温度高达120℃,影响脂质和粕的质量。亚临界萃取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提取分离技术,克服了正己烷萃取工艺的缺点,具有较低的萃取和脱溶温度、较高提取效率和低的生产成本等优势,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双低菜籽压榨饼亚临界萃取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本论文以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为试材,创新性地系统研究菜籽压榨饼脂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溶出与溶解特性、萃取机理和动力学,获得了亚临界脂质萃取的相关基础数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开展了亚临界丁烷萃取(SCBE)菜籽饼中脂质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液料比和萃取时间对菜籽油提取率有极显着的影响,且交互作用显着;优化得到的萃取条件为液料比8.30 mL/g,萃取时间90 min和萃取温度35℃,在优化条件下菜籽油提取率高达95.10%。对SCBE的菜籽油品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CBE油的颜色较正己烷萃取(HXE)油颜色浅,磷含量为113.20mg/kg,约为HXE油的1/2,油脂酸价与过氧化值都显着优于HXE油;超临界CO2萃取(SCO2E)的菜籽油磷含量最低,其它品质指标与SCBE油差异不明显。2.系统研究了粉碎后菜籽饼粉末的表观结构,测得其平均粒径为489μm,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菜籽饼颗粒表面凹凸不平,存在许多大小不一的孔洞,部分孔洞延深到颗粒内部,颗粒表面散布有一些细小油滴。研究了菜籽饼脂质在SCBE过程中的溶出规律,当萃取温度在2050℃变化时:(1)当萃取时间t≤12min时,菜籽油提取率呈线性增长趋势,且提取率增长速率与萃取温度负相关;t>30min时,菜籽油提取率增长不明显;(2)萃取温度对SCBE菜籽油中磷脂含量的影响非常显着;t≤15min时,油中磷脂含量的增加速度与萃取温度呈正相关;(3)萃取温度较低时(20℃),菜籽饼中的VE溶出速度较慢,且甾醇的溶出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在萃取温度较高时(4050℃),萃取时间和温度都能显着影响Canolol的溶出,而在萃取温度较低时(2030℃),萃取时间对Canolol的溶出影响显着。3.菜籽和饼粕的内部微观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机械压榨后,菜籽细胞结构被完全破坏,油体大部分被挤压融合;同时存在一些结构相对完整的小油体留存于融合的蛋白体残次结构中;经SCBE后压榨饼中融合油体面积进一步减少,小油体结构被萃取溶剂破坏,大部分脂质被萃出,只剩下蛋白骨架。亚临界萃取动力学的研究表明:Patricelli模型能较好的描述菜籽低温压榨饼SCBE过程中菜籽油和微量成分(磷脂、VE、甾醇和Canolol)的动力学特性,其萃取机制主要为发生在压榨饼颗粒表面的油脂洗涤过程,且整个SCBE为自发过程;在较低温度下,VE最容易伴随着菜籽油被萃出,甾醇次之,磷脂和Canolol萃取速率最慢;而在较高温度时,磷脂的传质系数急剧增大,能被大量萃出,Canolol的传质系数也有较大提升,逐渐与VE和甾醇接近。SCBE的热力学研究发现:磷脂萃取所需要的活化能最高,采用较低温度进行亚临界萃取可以显着降低油脂中磷脂含量;VE的表观活化能最低,在较低的温度也容易被萃出。4.研究了亚临界萃取体系对油菜脂质的溶解特性,联用基团贡献方法计算与确定了油菜脂质和溶剂的汉森三维溶解度参数(HSP)值,结果表明:甾醇和β-Carotene在亚临界丁烷中的溶解性要略优于VE;菜籽油与VE的溶解性较为接近;磷脂的溶解性差异较大,其与丁烷Ra(溶解度参数距离)的平均值为11.81(J/cm3)1/2是VE平均值的1.37倍;Canolol在丁烷中的溶解性相对较差,Ra高达15.13(J/cm3)1/2;在溶解度限制的萃取过程中,甾醇、β-Carotene和VE萃取速率较快、磷脂和Canolol较慢。菜籽饼中脂质与亚临界丁烷的Ra值和它们在20℃的洗涤传质系数呈一定的线性关系(R2=0.752)。5.探究了亚临界萃取体系溶解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丁烷和R134a的溶解度参数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丁烷的δd从0℃的14.96(J/cm3)1/2下降到50℃的13.17(J/cm3)1/2下降了12%;R134a的δd、δp和δh,从0℃到50℃分别下降了18.2%、7.7%和13.6%。菜籽油、VE、甾醇和Canolol的溶解度参数在温度为0℃到50℃的范围内下降不明显。丁烷与R134a混合后其溶解特性的调控自由度明显增大。随着混合溶剂中丁烷比例的降低和R134a比例的升高,菜籽油、VE、甾醇、磷脂和β-Carotene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性呈现先增加,后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R134a比例的增加,Canolol的溶解性先是缓慢增长,在丁烷与R134a为1:1时达到最大,然后迅速减小。因此,通过调整丁烷与R134a比例,可显着改善亚临界萃取对Canolol的选择性。
解仲伯,林华庆,余楚钦,王远苹[4](2016)在《青刺果各类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民族野生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中医药宝库。青刺果,又名青刺尖、打油果等,其根、茎、叶、果实均可入药,在纳西族、白族、彝族和摩梭族中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根据不同的提取工艺可以得到不同的青刺果提取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青刺果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具有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菌、抗缺氧和护肤等药理作用;其多糖类和黄酮类提取物均具有降血糖和血脂、保护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具有保鲜、抗炎、抗肿瘤的药理作用。近来发现其提取物还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青刺果榨油后得到的种粕仍含有较多的活性物质,开发青刺果种粕符合资源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由于生长环境和区域经济条件的限制,青刺果仍未得到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青刺果各类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及其丰富的药理作用,以期为从青刺果中开发出新的药效成分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引起科研工作者对民族野生资源开发的关注。
罗程佳[5](2016)在《青刺果油体外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青刺果(Prinsepia utilis Royle)为蔷薇科(Rosaceae)扁核木属(Prinsepia)野生植物,纳西族、藏族群众和摩梭人视其为“吉祥树”和“百花之王”。青刺果油,是从青刺果的干燥成熟果实中提取得到的脂肪油,其作为一种特殊食用油在民间已使用多年,被普遍用于医疗保健、护肤、美容等方面,效果非常灵验。气相色谱联合质谱(GC-MS)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青刺果油中主含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总含量高达75%以上,而油酸、亚油酸的抑瘤活性均已被证实。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恶性疾病之一,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被查出患有癌症。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癌症的一种,也是当今社会男性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癌症人群第二,仅次于肺癌。在中国,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步伐加快,前列腺癌的患病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目的:本课题选用青刺果油进行药物实验,将其作用于各类肿瘤细胞,研究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就抑制作用最强的前列腺癌细胞PC-3进行深入实验,研究青刺果油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青刺果油抗癌生物功能的开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对青刺果油体外抗前列腺癌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本实验选用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的优质青刺果油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预实验结果将实验组中青刺果油的浓度设为25、50、100、200、300、400、500μg/mL,对照组加入0.1%的DMSO,其余条件与实验组完全一致。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放于5%CO2、37℃恒温培养箱中作用48 h,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青刺果油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青刺果油对PC-3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分析青刺果油处理前后PC-3细胞的周期变化;应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PC-3细胞内周期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MTT法研究表明,青刺果油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作用较强的有前列腺癌细胞PC-3、结肠癌细胞CT-26和乳腺癌细胞MDA-MB-453,三者的IC50值分别为285μg/mL、277μg/mL、339μg/m L;青刺果油作用于PC-3细胞24 h、48 h、72 h的IC50值分别为46 mg/mL、285μg/mL、120μg/mL,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效应。2、倒置显微镜下可见青刺果油能破坏细胞的正常形态,显示加药组细胞皱缩,折光性变弱,胞质中出现较多颗粒或脂滴,且随着给药浓度的上升,异形细胞逐渐增多,越来越多膨大、不规则形细胞即死细胞开始出现。3、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随着青刺果油浓度的增加,S期细胞逐渐增多,G0/G1期和G2/M期逐渐减少,与DMSO对照组相比较,青刺果油各加药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青刺果油浓度增加,PC-3细胞内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2的表达减少,与DMSO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青刺果油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作用尤强。其增殖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2的表达,从而影响PC-3细胞的周期分布,将细胞阻滞于S期,减少其在G0/G1和G2/M期的分布,影响DNA的合成和复制,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
温文忠,黄灿,蓝艺珺,陶宇,周戟[6](2015)在《影响青刺果油过氧化值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得到青刺果油的最佳保存条件,对不同产地、不同年限的青刺果油的过氧化值进行了比较,研究了青刺果油过氧化值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水分含量和维生素E(VE)纯度对其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维西新果新油的初始质量较好,其过氧化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过高的水分含量对维西新果新油的过氧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维西新果新油中加入质量分数为50%的VE时,可以有效抑制其过氧化反应的速率。
李加兴,吴越,陈选,涂媛,周炎辉[7](2014)在《多烯酸植物油及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多烯酸植物油资源十分丰富。多烯酸植物油主要含有亚油酸、亚麻酸等多烯酸以及VE、植物甾醇、矿物元素、角鲨烯等活性成分,其中五味子油、猕猴桃籽油、葡萄籽油、美藤果油、月见草籽油的多烯酸含量均高达80%以上。研究表明,多烯酸植物油具有辅助降血脂、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炎、防晒、保湿、瘦身减肥等功效,可广泛应用于营养健康食用油、保健食品、护肤美容化妆品等领域,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孙惠峰[8](2014)在《青刺果化学成分和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青刺果中分离出单一化学成分,鉴定其结构,测定总生物碱和不同碱性生物碱的抑菌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青刺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流提取法提取青刺果中的有效成分;采用柱色谱对青刺果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倍比稀释法对青刺果总生物碱和不同碱性生物碱的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从青刺果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儿茶素、原儿茶酸、β-谷甾醇、蔗糖、香草酸、对羟基苯甲酸乙酯、槲皮素;青刺果总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0.08mg/ml,0.625mg/ml,1.25mg/ml,2.5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16mg/ml,1.25mg/ml,2.5mg/mL,5mg/ml。强、中、弱性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都是0.625-1.25mg/ml;最低杀菌浓度都是1.25mg/ml,对白色念珠菌为0.15mg/ml,0.078mg/ml,0.031-0.062m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31mg/ml,0.15mg/ml,0.625mg/ml。结论蔗糖、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香草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青刺果总生物碱对四种供试菌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强、中、弱性生物碱四种供试菌都有显着的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杆菌的抑菌作用无显着差异,而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显着,抑菌作用强弱为:中性生物碱>强性生物碱>弱性生物碱。
代继玲[9](2013)在《青刺果中黄酮的分离和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取青刺果中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分离出黄酮单体化合物,并对总生物碱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青刺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青刺果经有机溶剂提取后得到浸膏,利用液-液萃取,得到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对青刺果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一化学成分,借助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对青刺果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1从青刺果醇中分离得到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分别是:4个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eriodictyol),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儿茶素(catechin);1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原儿茶酸(protocate acid);1个甾醇类化合物:p-谷甾醇(p-sitosterol)。其中,圣草酚和原儿茶酸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青刺果总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8mg/ml,0.625mg/ml,1.25mg/ml,2.5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16mg/ml,1.25mg/ml,2.5mg/ml,5mg/ml。结论1青刺果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酮醇类。2青刺果总生物碱对四种供试菌都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菌>白色念珠菌,且其MBC值均为相应MIC值的2倍。
涂颖,顾华,李娜,庞勤,何黎[10](2012)在《青刺果油对神经酰胺合成及神经酰胺酶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青刺果油对神经酰胺(Cer)合成及酸性神经酰胺酶(ASH1)表达影响的研究,探讨其部分保湿机制及修复皮肤屏障机制。方法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设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加入不含青刺果油的K-SFM培养液,实验组加入含青刺果油K-SFM培养液,于0、3、8、24、48 h分别取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上清液,用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Cer含量。将裸鼠背部皮肤分为受试区,基质区、空白对照区及阴性对照区,其中前3区用丙酮及乙醚破坏了裸鼠表皮屏障,受试区及基质区分别涂搽含青刺果油乳剂和基质,空白对照区不涂抹任何乳剂,用无创性皮肤测试方法分别于0、1、3、7 d测定裸鼠皮肤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表皮含水量及皮脂含量,同时取裸鼠皮肤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ASH1表达。结果 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上清液中Cer含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24 h Cer含量(1.3817±0.100)及48 h Cer含量(1.3737±0.047)与0 h(0.7630±0.1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Cer含量高于对照组,24 h、48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性皮肤测试显示,随时间增加,受试区、基质区,空白对照区TEWL值逐渐减少,表皮含水量、皮脂含量逐渐增加,受试区TEWL 3 d(10.85±0.64)、7 d(8.01±0.58)时较0 d(12.65±0.71)低,皮脂含量3 d(29.14±0.40)、7 d(31.30±0.88)时较0 d(27.02±0.65)高,其1 d(13.98±0.28)、3 d(15.00±0.38)、7 d(15.86±0.18)的表皮含水量较0 d(11.74±0.6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四区比较,7 d时,受试区的TEWL值较基质区、空白对照区及阴性对照区低,表皮含水量及皮脂含量较基质区、空白对照区及阴性对照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受试区、基质区,空白对照区ASH1的表达7 d较0 d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时受试区ASH1的表达较基质区、空白对照区及阴性对照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刺果油的保湿及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与其增加Cer含量及上调ASH1表达有关。
二、天然青刺果油的低温萃取及其营养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青刺果油的低温萃取及其营养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青刺尖果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青刺尖果中化学成分研究 |
1.1 实验部分 |
1.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青刺尖果有效成分提取 |
1.2.2 柱层析分离纯化 |
1.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1.3 实验结果 |
1.3.1 乌索酸的结构鉴定 |
1.3.2 2-oxo-坡模酸的结构鉴定 |
1.3.3 3β/羟基-5,8-桥二氧-6,22-二烯麦角甾醇的结构鉴定 |
1.3.4 野鸦椿酸的结构鉴定 |
1.3.5 2α-羟基乌苏酸的结构鉴定 |
1.3.6 1α,2β,3β,19α-tr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的结构鉴定 |
1.3.7 Lawsaritol A的结构鉴定 |
1.3.8 胡萝卜苷的结构鉴定 |
1.3.9 表儿茶素的结构鉴定 |
1.3.10 圣草酚的结构鉴定 |
1.3.11 山柰酚的结构鉴定 |
1.3.12 槲皮素的结构鉴定 |
1.3.13 γ-亚麻酸的结构鉴定 |
1.3.14 1,3-十四烷酸甘油二脂的结构鉴定 |
1.3.15 1-甘油单油酸酯的结构鉴定 |
1.3.16 Z--9-十八碳烯酰胺的结构鉴定 |
1.3.17 油酸的结构鉴定 |
1.3.18 十七烷酸的结构鉴定 |
1.3.19 Prinsepiol的结构鉴定 |
1.3.20 新海胆灵A的结构鉴定 |
1.3.21 原儿茶酸的结构鉴定 |
1.3.22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结构鉴定 |
1.3.23 香草酸的结构鉴定 |
1.3.24 甲基丁二酸的结构鉴定 |
1.3.25 3-O-α-L-arabinopyranosyl pomolic acid的结构鉴定 |
1.4 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1.5 讨论 |
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美藤果油抗氧化稳定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美藤果研究进展 |
1.1.1 美藤果概述 |
1.1.2 美藤果的基本成分 |
1.2 美藤果油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现状 |
1.2.1 美藤果油的生理功能 |
1.2.2 美藤果油应用现状 |
1.3 组分与油脂稳定性的关系 |
1.3.1 水分含量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1.3.2 脂肪酸组成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1.3.3 微量组分对油脂的抗氧化机理 |
1.4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和主要内容 |
1.4.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油料水分对美藤果油稳定性的影响 |
2.3.2 三种植物油抗氧化稳定性的比较 |
2.3.3 美藤果油抗氧化物质的研究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稳定性的影响 |
3.1.1 美藤果仁水分含量调整 |
3.1.2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氧化指标影响 |
3.1.3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微量组分影响 |
3.1.4 水分含量对美藤果油脂肪酸的影响 |
3.2 三种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比较 |
3.2.1 三种油料的水分含量及含油率比较 |
3.2.2 三种植物油氧化过程氧化指标变化 |
3.2.3 三种植物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比较 |
3.2.4 氧化前后中红外扫描光谱的变化 |
3.2.5 三种植物油氧化过程微量组分变化 |
3.2.6 三种植物油氧化过程中脂肪酸变化 |
3.2.7 油脂氧化指标与其组分相关性分析 |
3.3 美藤果油抗氧化物质的研究 |
3.3.1 三种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及鉴定 |
3.3.2 三种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性评价 |
3.3.3 三种纯化物对油脂抗氧化能力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水分对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4.1.2 美藤果油氧化过程中氧化指标变化 |
4.1.3 美藤果油维生素E与脂肪酸的关系 |
4.1.4 美藤果油最主要的抗氧化组分 |
4.2 结论 |
4.3 论文创新点 |
4.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菜籽饼脂质的亚临界萃取特性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脂质在菜籽中存在形态概述 |
1.2 油料脂质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压榨法油脂提取技术 |
1.2.2 水剂及其酶法辅助提油技术 |
1.2.3 有机溶剂油脂萃取技术 |
1.2.4 超临界流体油脂萃取技术 |
1.3 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1.3.1 亚临界流体的性质 |
1.3.2 不同亚临界溶剂在脂质萃取中应用 |
1.4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
1.4.1 立题的背景 |
1.4.2 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亚临界萃取菜籽低温压榨饼中脂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亚临界萃取流程 |
2.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3.3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3.4 正己烷萃取流程 |
2.3.5 超临界CO_2萃取流程 |
2.3.6 分析测试 |
2.3.7 数据处理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萃取温度对亚临界萃取菜籽饼油脂的影响 |
2.4.2 液料比对亚临界萃取菜籽饼油脂的影响 |
2.4.3 萃取时间对亚临界萃取菜籽饼油脂的影响 |
2.4.4 响应面设计方案及试验结果 |
2.4.5 亚临界萃取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
2.4.6 亚临界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品质特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亚临界萃取菜籽低温压榨饼中脂质的溶出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菜籽饼粉碎及粒径分布测试 |
3.3.2 菜籽饼的亚临界萃取流程 |
3.3.3 油脂及微量成分在亚临界萃取中的溶出过程 |
3.3.4 脂质微量成分的分析测试 |
3.3.5 扫描电镜分析 |
3.3.6 数据处理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菜籽饼粉碎后的粒径大小分布和微观形态 |
3.4.2 菜籽饼中油脂在亚临界丁烷中的溶出特性 |
3.4.3 菜籽油中磷脂含量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变化 |
3.4.4 菜籽油中V_E含量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变化 |
3.4.5 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变化 |
3.4.6 菜籽油中Canolol含量在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变化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亚临界萃取菜籽低温压榨饼中脂质的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菜籽饼油脂及微量成分的亚临界萃取 |
4.3.2 菜籽饼油脂的亚临界萃取相平衡实验 |
4.3.3 脂质微量成分的分析测试 |
4.3.4 透射电镜分析 |
4.3.5 数据处理方法 |
4.4 脂质萃取动力学理论研究 |
4.4.1 萃取过程中的扩散现象 |
4.4.2 扩散传质模型的建立 |
4.4.3 扩散传质模型的修正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油菜籽粒和饼粕的内部微观结构 |
4.5.2 菜籽饼中油脂亚临界萃取动力学模型与参数 |
4.5.3 菜籽油中微量成分亚临界萃取动力学模型与参数 |
4.5.4 菜籽饼中油脂在亚临界萃取过程的焓变与熵变 |
4.5.5 菜籽饼中油脂及微量成分亚临界萃取的活化能 |
4.5.6 菜籽饼脂质亚临界萃取过程对比评价 |
4.6 小结 |
第五章 亚临界萃取体系对油菜脂质的溶解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表征溶解特性的溶解度参数理论 |
5.2.1 溶解度参数的概念 |
5.2.2 溶解度参数的发展 |
5.2.3 溶解度参数值测试方法 |
5.2.4 溶解度参数计算方法 |
5.3 油菜脂质亚临界萃取体系溶解度参数研究 |
5.3.1 体系物质分子结构信息 |
5.3.2 体系物质特征参数值计算 |
5.3.3 体系物质溶解度参数值计算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亚临界萃取体系油菜脂质的溶解特性Teas三角图 |
5.4.2 亚临界丁烷中脂质溶解特性与萃取传质速率的关系 |
5.4.3 亚临界萃取体系油菜脂质分子极性Xp值 |
5.4.4 温度对亚临界萃取体系溶解度参数的影响 |
5.4.5 温度对油菜脂质与亚临界溶剂相溶性的影响 |
5.4.6 油菜脂质在亚临界二元溶剂中溶解特性预测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青刺果各类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刺果概述 |
2 青刺果油的提取与药理作用 |
2.1 青刺果油的提取 |
2.1.1 青刺果油的提取工艺 |
2.1.2 青刺果油的营养成分 |
2.2 青刺果油的药理作用 |
2.2.1 营养价值 |
2.2.2 调节血脂作用 |
2.2.3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
2.2.4 抗氧化作用 |
2.2.5 抑菌作用 |
2.2.6 抗缺氧作用 |
2.2.7 护肤作用 |
2.3 青刺果油的应用 |
3 青刺果多糖的提取与药理作用 |
3.1 青刺果多糖的提取工艺 |
3.2 青刺果多糖的药理作用 |
3.2.1 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
3.2.2 保护作用 |
3.2.3 免疫调节作用 |
4 青刺果黄酮的提取与药理作用 |
4.1 青刺果黄酮的提取工艺 |
4.2 青刺果黄酮的药理作用 |
4.2.1 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
4.2.2 对糖尿病模型动物内脏保护作用 |
4.2.3 免疫调节作用 |
5 青刺果种粕及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5.1 青刺果种粕粉的药理作用 |
5.2 青刺果种粕粉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6 青刺果其他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6.1 青刺果水提液的药理作用 |
6.2 青刺果乙醇提取液的药理作用 |
6.2.1 保鲜作用 |
6.2.2 抗菌作用 |
6.2.3 抗炎作用 |
6.2.4 抗肿瘤作用 |
6.2.5 免疫抑制作用 |
6.3 青刺果叶甲醇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6.4 青刺果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
7 总结与展望 |
(5)青刺果油体外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青刺果及青刺果油 |
1.2 青刺果油的药理作用 |
1.2.1 调节血脂 |
1.2.2 抗氧化 |
1.2.3 消炎抑菌 |
1.2.4 抑制血小板聚集 |
1.2.5 护肤作用 |
1.2.6 其他活性 |
1.3 青刺果油成分与抗肿瘤活性关系 |
1.4 前列腺癌研究概况 |
1.4.1 前列腺癌概述 |
1.4.2 天然产物对治疗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意义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受试药物 |
2.1.2 细胞株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常用溶液缓冲液的配制 |
2.1.5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
2.2.3 倒置显微镜观察青刺果油处理前后细胞的生长情况 |
2.2.4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 |
2.2.5 Western Blot |
2.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青刺果油对各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2 青刺果油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细胞增殖的作用 |
3.3 青刺果油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细胞形态的影响 |
3.4 青刺果油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细胞周期的影响 |
3.5 青刺果油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影响青刺果油过氧化值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 2 实验方法 |
1. 2. 1 主要溶液的配制[18] |
1. 2. 2 青刺果油的制备 |
1. 2. 3 过氧化值的测定[18]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不同产地、不同年限的青刺果油的过氧化值比较 |
2. 2 维西新果新油的过氧化值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水分含量对其的影响 |
2. 3添加不同纯度的 VE对维西新果新油过氧化速率的影响 |
3 结论 |
(7)多烯酸植物油及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烯酸植物油资源及其活性成分 |
1.1 多烯酸植物油资源与脂肪酸组成 |
1.2 其他活性成分 |
2 多烯酸植物油的保健功效 |
2.1 辅助降血脂功能 |
2.2 抗氧化功能 |
2.3 抗衰老功能 |
2.4 抗炎功能 |
2.5 防晒功能 |
2.6 保湿功能 |
2.7 减肥、瘦身功能 |
3 结语 |
(8)青刺果化学成分和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青刺果的研究进展 |
1.1 青刺果生物学特性 |
1.1.1 形态特征 |
1.1.2 生长期特征 |
1.1.3 生物学特征 |
1.2 青刺果的民族植物学 |
1.3 青刺果化学成分研究 |
1.4 青刺果药理作用研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青刺果化学成分预试验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预试样品的制备 |
2.3 检测方法 |
2.4 预试验结果 |
第三章 青刺果中化学成分分离和生物碱抑菌活性实验 |
3.1 青刺果化学成分分离纯化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测定方法 |
3.2 总生物碱抑菌活性实验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测定方法 |
3.3 不同碱性生物碱抑菌活性实验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测定方法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结果 |
4.1.1 化学成分分离实验结果 |
4.1.2 总生物碱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
4.1.3 不同碱性生物碱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核磁共振谱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青刺果中黄酮的分离和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青刺果研究进展 |
1 青刺果简介 |
1.1 青刺果植物学特性 |
1.2 青刺果民族植物学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青刺果化学成分研究 |
2.2 青刺果药理作用研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青刺果中黄酮及生物碱粗提及化学成分检测 |
2.1 总设计思路 |
2.2 试验材料 |
2.2.1 植物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3.3 试验仪器 |
2.3 总浸膏提取 |
2.4 总黄酮和总生物碱的制备 |
2.4.1 总黄酮的制备 |
2.4.2 总生物碱的制备 |
2.5 化学成分检测 |
2.5.1 检测方法 |
2.5.2 检测结果 |
第三章 青刺果黄酮分离及结构鉴定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样品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柱层析法分离黄酮 |
3.2.2 光谱法鉴定结构 |
3.3 试验内容 |
3.3.1 黄酮的分离 |
3.3.2 结构鉴定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5.1 试验方法讨论 |
3.5.2 试验结果讨论 |
第四章 青刺果总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样品 |
4.1.2 试验菌种 |
4.1.3 试验试剂 |
4.1.4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用培养基制备 |
4.2.2 菌种的活化 |
4.2.3 菌悬液的制备 |
4.2.4 待测材料灭菌 |
4.2.5 供试药液配置 |
4.2.6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
4.3 结果 |
4.3.1 青刺果总生物碱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4.3.2 青刺果总生物碱的最低杀菌浓度(MBC) |
4.4 讨论 |
4.4.1 青刺果总生物碱的MIC值 |
4.4.2 青刺果总生物碱的MBC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天然青刺果油的低温萃取及其营养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刺尖果的化学成分研究[D]. 刘云环.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2]美藤果油抗氧化稳定性初步研究[D]. 吴俏槿.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菜籽饼脂质的亚临界萃取特性及动力学研究[D]. 万楚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4]青刺果各类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解仲伯,林华庆,余楚钦,王远苹. 中成药, 2016(12)
- [5]青刺果油体外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初步研究[D]. 罗程佳. 广东药科大学, 2016(01)
- [6]影响青刺果油过氧化值因素的研究[J]. 温文忠,黄灿,蓝艺珺,陶宇,周戟. 日用化学工业, 2015(03)
- [7]多烯酸植物油及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J]. 李加兴,吴越,陈选,涂媛,周炎辉. 食品科学, 2014(21)
- [8]青刺果化学成分和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D]. 孙惠峰.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9]青刺果中黄酮的分离和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D]. 代继玲.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10]青刺果油对神经酰胺合成及神经酰胺酶表达的影响[J]. 涂颖,顾华,李娜,庞勤,何黎.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