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毛纺面料发展回顾与展望

国产毛纺面料发展回顾与展望

一、国产毛纺面料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飞[1](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提出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谭郭婷[2](2021)在《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对运动面料的要求也在逐步发生改变,轻薄透气、柔软舒适、风格多样、环保健康型运动面料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羊毛纤维作为具有优异的弹性、透气、吸湿、防污防臭等性能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同时随着高支毛纱与轻薄型羊毛面料的发展,羊毛运动面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但目前高支羊毛纱强力较低、轻薄型羊毛面料强力不达标等问题依然存在,而高强锦纶6短纤维强度高、耐磨性好,并且质轻柔软、回弹性好,将高强锦纶6与羊毛纤维混纺,可有效改善混纺纱线与织物的强力与耐磨性能,并保持羊毛的手感,但目前市场上对于高强锦纶6短纤维与羊毛混纺产品的开发较少,本文通过对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及织物的全流程开发与性能研究,为高强锦纶6短纤维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对于拓宽高强锦纶6纤维的下游市场,改善羊毛运动面料的性能及丰富运动面料种类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采用精纺工艺将高强锦纶6纤维与羊毛进行混纺,合理设计纺纱工艺并解决纺纱过程中的生产难题,成功纺制出一批不同混纺比例的高强锦纶6/羊毛环锭纺纱线,并将其编织成纬平针织物,对混纺纱线与混纺织物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混纺比对混纺纱线及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中当高强锦纶6纤维含量为20%时,高强锦纶6纤维向内转移,主要分布于纱线内层,当含量为30%时,高强锦纶6纤维向内转移趋势减少,高强锦纶6纤维与羊毛在纱截面中的分布趋于均匀,而当含量为40%时,高强锦纶6纤维开始向纱外层转移,羊毛向纱线内层转移。同时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中随着高强锦纶6纤维含量的增加,强度与伸长率均增大,并且纱线条干均匀度有所提高,但有害毛羽指数整体呈增大趋势。混纺织物中由于高强锦纶6纤维的加入,织物的顶破强力、耐磨性能及透湿性能均有提高,但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及透气性能略有下降。然后基于高强锦纶6/羊毛30/70比例的环锭纺纱线开发出运动面料,同时制备出阳离子改性涤纶/羊毛、常规锦纶6/羊毛环锭纺纱线与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纱线并进行纱线的性能测试与对比分析,发现在环锭纺纱线中,高强锦纶6/羊毛纱线较阳离子改性涤纶/羊毛、常规锦纶6/羊毛纱线的强度、条干均匀度及毛羽性能均有改善,纱线可编织性有所提高。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纱线较环锭纺纱线强度提高,条干不匀率及有害毛羽指数下降,纱线品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最后将纺制的纱线分别编织成纬平针与单面珠地网眼组织并进行染整处理。对面料的基本服用性能、运动舒适性能、热湿舒适性能以及液态水管理能力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最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面料综合服用性能进行评判,结果显示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纬平针面料的评判值最高,为0.5908,综合服用性能最优,最适宜用作运动面料。

鞠斐[3](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王盼[4](2020)在《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对针织品的需求日益趋于高品质、个性化、时尚化,全成形针织服装因一体成形,穿着舒适柔软,线条流畅、优美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全成形编织技术有效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既节约了工时和劳动力,又提高了服装的舒适性与美观性,已经成为针织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全成形针织服装实现一体成形的关键,在于重点部位的三维立体编织,而局部编织是针织品生产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编织工艺,它对于实现全成形针织服装的一体成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以日本岛精四针床电脑横机及配套的三维设计系统为依托,重点对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结构和组织的基本应用及创新设计进行研究,旨在为全成形针织服装更好实现局部立体成形和款式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本课题首先介绍了全成形针织服装的编织设备性能、一体成形原理及工艺设计要点,为后期课题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验法,从编织原理、分类及重要工艺参数调节入手,结合全成形三维立体编织特点对局部编织工艺理论进行总结和补充,并通过日常实践和经验总结阐述了局部编织工艺对全成形针织服装的作用。再次,采用实验法和案例分析法,从编织工艺角度对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的肩斜、领部、下摆、挂肩、平袖山以及横向省道与褶裥等结构中的基本应用规律进行具体论述;从设计应用角度探讨局部编织工艺与不同组织和纱线结合形成一些常见外观效果所采用的基本思路与编织方法。最后,利用局部编织工艺进行组织和结构的创新设计并通过编织实例对其工艺实现方式与技术细节进行分析,提出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中的创新设计思路。研究表明:(1)局部编织工艺按照编织方法分为常规局部编织和按比例局部编织,常规局部编织可广泛应用于针织服装的组织与结构中,而按比例局部编织则是全成形针织服装所独有的一种编织方式,多用于维持多筒编织平衡和装饰性褶裥设计;(2)利用四针床电脑横机进行局部编织时,在特定范围内参与编织的织针数量与卷布拉力呈正相关;(3)常规局部编织应用于全成形针织服装结构中,可形成肩部斜线形状、前后领深弧线、不规则下摆、胸部凸起、肘弯及喇叭效果;按比例局部编织主要应用于挂肩和平袖山编织,可用于维持筒状编织平衡和实现袖子与大身的连接,形成存在一定高度差的筒状编织物;(4)将局部编织工艺与不同组织、不同纱线相结合,通过改变暂停编织织针针数与位置、参与编织织针加减针缓急及局部编织工艺行数等方式,可塑造出丰富多变的外观效果;(5)应用局部编织工艺可促进全成形针织服装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完美融合,满足现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刘博[5](2020)在《全成形针织休闲西服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全成形技术是指在四针床电脑横机上织造一体成形的三维针织物,织物下机后无需进行裁剪和缝制,不仅减少了生产工序,且增加了产品的舒适性及合体性,国内对四针床全成形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大多研究集中在全成形编织基本原理、全成形常规款型毛衫等领域。随着四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的引进和全成形技术的发展,西服的一次成形也成为了可能,全成形西服结构元素繁多、编织原理复杂、设计方法独特,研究全成形西服的成形原理、设计方法、工艺模型,探讨全成形西服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流程,将对全成形西服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全成形服装的成形工艺,首次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将全成形服装成形工艺拆解为单片工艺模型、前后片连接工艺模型、不同部件连接工艺模型。其次本课题详尽地分析了各种工艺模型的成形原理和设计方法,揭示了任何可以进行全成形编织的服装,都可以直接或经过结构变形转换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成形工艺类型的组合,并套用其对应的工艺模型,为全成形西服的工艺研究奠定了基础。接着通过分析编织模型,研究了全成形西服的款式设计特点,适用的组织类型,针对全成形编织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按照全成形工艺模型的分类深入研究了全成形工艺设计方法和特点,给出了单片工艺设计、前后片工艺合成、不同部件工艺合成的思路和原理,总结对应的工艺设计和工艺压缩图绘制方法,探索了一条快速正确自主进行全成形工艺设计的方法。然后,本文重点建立了全成形西服纵向编织工艺模型,以六开身插肩袖西服款式为例,研究从机织西服纸样到针织纸样的尺寸调整及工艺转换方法,并用矩形滑移的工艺手段将针织纸样转换为全成形工艺。对西服袖身连接、衣领、下摆、分割线及部分细节的成形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西服整体廓形和衣身结构工艺模型。通过实际工艺设计,研究了单片工艺、前后片工艺合成、不同部件工艺合成的具体设计方法;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及参数设定,实现了全成形西服的纵向编织,验证了全成形西服纵向编织工艺模型。最后为丰富西服的款式类型,又提出全成形横向分片编织方法,重点建立了全成形西服横向编织工艺模型,以六开身平肩袖西服款式为例,研究机织西服纸样到全成形工艺的转换方法。建立横向编织西服整体廓形和衣身结构工艺模型,深入探讨横向编织的袖身连接工艺模型,提出横向编织与移针比例平衡袖山与袖窿的宽度差。为快速进行左右片工艺转换,建立了横向分片编织中左右片转换的工艺模型。通过实际工艺设计和上机实践,实现了全成形西服的横向编织,该研究成果对变化廓形的全成形西服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

姜金玉[6](2018)在《羊毛混纺面料风格评价及舒适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消费者对服装面料要求的提高,企业对于毛纺面料的设计已从单一组分向多组分复合纤维发展,对复合纤维的毛纺面料进行客观风格评价,研究其性能差异,不仅为企业面料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持,也可更好的预判织物的成衣效果。本课题选择了不同纤维组成的39种薄型精纺毛织物,首先对面料基本规格参数进行测试分析,再采用FAST织物风格测试系统对面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同时对织物的悬垂性能、折皱回复性能、透气性、透湿性、吸湿性、导热性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出织物组成、基本组织、规格参数等基本参数对织物力学性能及舒适性能的影响,探究出影响织物各个性能的主要因素。对39种织物进行风格评价,利用主因子分析法得到影响织物风格的5个主因子,分析影响织物风格的因素。利用聚类分析法将面料分为4类,得到风格相似的面料。利用相关分析法对FAST测试仪测得性能与其他仪器测试得到的性能建立联系。

郭星梅[7](2016)在《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流通与日提升,我们的生活因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产品而丰富多彩、绚丽缤纷。这些产品,不但拥有自己的品牌,也来自不同的国家,虽然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品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产,它拥有无形的价值,对内是一种生活经验与历史积淀,对外是国家形象的展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品牌也不例外,它是科技创新、文化认同和经营传统的有机浓缩,既是某种标准,也是一种专利保护。通过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很重要的视角透视中国近代纺织科技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发掘前人在将民族自立精神、传统优秀文化与近代纺织科技有机融汇历程中的思想解放和方法创新,这对今天中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型跨越中的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既往关于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诞生与发展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厚,但相比之下,对纺织这一工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却鲜见有系统深入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左旭初于近代中国“商标”文化、“商标”史料的研究,其详实的史料和图片实物展示为本文提供了搜寻近代中国纺织“品牌”的线索和研究基础。然而,在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考析之后,本文认为,“商标”仅是“品牌”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品牌则是技术、专利、文化和管理等的有机统一体,特别是品牌所具有的内在文化价值才是其活生生的全部意义。关于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诞生与形象塑造的历史,大多散见在与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兴起的相关革命史、近现代通史、经济史和人物史等研究中,完整的资料挖掘和整理研究工作尚未有人触及。当前,“品牌”的价值理论,在国内外商业运作和学界的学术研究中方兴未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纺织业的冲击,各地已认识到品牌保护与再利用对老字号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工业振兴的重要性,并开始从宏观战略的层面将国家文化、城市文化与生态经济、品牌经济等商业模式相联系,这也是当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纺织科技史研究的一种具体要求和内生驱动。品牌构建的全部意义在于发掘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正是本文就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品牌展开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本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之所在。本论文站在前人宏观、零散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伴随近代西方工业社会生产的“品牌”概念为理论基础,提出品牌是国家文化创新在经济社会中的具体操作、通过技术之基于品牌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创新建立起深刻关系等立论观点,建立“品牌与技术创新”、“品牌与文化自信”、“品牌与经营创新”三个研究命题,探讨中国纺织品牌创新中的文化开发和具体操作。其后,主要藉由对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品牌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阐释国家文化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透过文化与技术的辩证共生关系,分析中国近代纺织品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意义内涵;分别以“申新人钟”、“美亚丝绸”和“五和鹅牌”三个近代中国纺织企业品牌的历史个案为例,探讨企业如何以技术研发、文化发掘、经营管理作为创新基础,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观察传统文化对品牌形象创造的影响;进而由纺织机械创新探讨当代纺织企业及其品牌发展的瓶颈,以昔鉴今,提炼近代中国民族纺织品牌创新的历史经验对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借鉴作用。本研究对近代民族纺织品牌进行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纺织行业虽然涌现出众多着名企业,但其技术及机械设备大多依赖整体引进以完成产品品牌的生成与升级,产品质量优势甚微,故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表现在对中国的文化特质和民族危机感的结合,不论是对纺织产品外在的品牌形象设计和市场营销手段的选择,还是对其内在材质、品质及细节的坚持,都呈现出中国独特的精神与风格,如民族凝聚力、丝绸旗袍文化、和合精神、进取精神等。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特质,进而对国内外华人及亚裔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此外,技术创新与经营手段成为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影响力形成的重要来源,凭着卓越的品质与心理诉求的满足感,近代民族纺织品牌广受赞誉。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整合提出以下三点研究结论,亦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与以往近现代政治经济史的研究视角不同,本研究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从中国拥有的相当丰沛的文化软实力出发,探讨了近代民族纺织企业借助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科学技术及制造方面的优势和能力,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塑造出一批优秀的民族纺织品牌,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市场基础。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当代纺织品牌的快速推广,提升品牌作为民族形象的综合价值。第二,与以往商标研究或品牌理论研究不同,本研究通过报刊、档案等历史文献,具体论证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民族纺织品牌形象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近代民族纺织产品具有的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注重设计的品牌形象,这些产品的品牌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当代中国纺织企业在谋求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不能失去自己的文化内涵,品牌是对中华文化的再阐释、再创造。第三,与以往单纯的历史研究不同,本研究将历史经验应用于当代纺织品牌文化创新的实践中,指出近代民族纺织的品牌形象与国家经济实力具有相关性,是国家代表性工业生产、产品研发的反映。当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品牌形象应建立在纺织原理、机械技术和文化内核自主革新基础之上,技术创新是品牌形象的持久生命力,文化自信则是品牌永恒价值的源头活水。本研究尚有实物、文献史料收集整理不够丰富、不够全面等不足,各少数民族纺织品牌的历史创建有待进一步发掘、扩展。特别是,由于材料和时间的限制,除了棉、毛、丝织品之外,本论文对中国纺织的主要门类——麻织品的品牌研究,还基本未加展开,这是本研究未来需要拓展和深入的主题之一。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品牌文化的研究仅仅是中国纺织品牌研究的一个开端,尚有许多议题亟待深入和拓展。本文仅在抛砖引玉、愚者一得,尚望有关专家前辈批评指正。

刘蕊[8](2016)在《高速电脑横机三角结构的研究》文中提出电脑横机目前是羊毛衫生产行业的主要机种,是一种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电产品,是比较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的全自动针织机械。电脑横机比具普通横机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所以比较适合高速度、大批量的生产针织物。电脑横机把软件工程、计算机数字控制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将计算机硬软件、针织工艺及机械设计等集为一体,是横机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针织领域中提高电脑横机的生产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与国外电脑横机相比,国产电脑横机由于起步比较晚,其技术相对落后,并且在关键技术和智能化程度上的研发还不够理想,因此高端电脑横机市场仍必须依赖进口。国外一直占领着国内电脑横机的高档市场,并且其价格比较高。为了改变国外电脑横机技术将国内高端市场垄断的局面,提高国产电脑横机的竞争力,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电脑横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对高速电脑横机三角结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了电脑横机的机头结构和各三角结构的名称及作用;分析了电脑横机的工作原理、成圈过程以及编织系统的编织原理;对不编织、集圈、成圈、接圈和移圈五种编织工艺和织针系统运行轨迹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为研究与开发高速电脑横机三角结构提供理论基础。理论分析了电脑横机织针系统和机头三角结构之间的动力学情况,主要对舌针平稳运行时它们之间的受力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冲击力情况进行分析。较大的碰撞与冲击容易导致织针系统的位移曲线与理论轨迹相偏离,甚至会发生疲劳断裂,降低编织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经分析可得出舌针平稳运行时影响三角结构与舌针之间压力R值的因素以及在受冲击状态时影响冲击力大小的因素。此外,还对舌针的失控情况、窜跳现象、自锁现象及导针片的失控情况进行分析,避免这些情况在设计高速电脑横机三角结构时发生。对几种常见曲线的特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多项式曲线、简谐曲线、摆线曲线和双谐曲线等。对三角结构曲线的设计是影响电脑横机向高速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舌针沿非线性三角结构工作面运行时,能够确保织针系统的加速度连续而平稳,使舌针的断裂和三角结构的磨损程度降低。然后根据几种常见曲线的特性,选择一种适合于高速电脑横机三角结构形状的曲线。对多项式曲线三角结构进行分析与设计。以7针电脑横机的起针三角结构、弯纱三角结构和选针导片复位三角结构为例进行分析与设计,根据舌针沿各个三角结构运行时的边界条件及其纵横动程值计算,绘出各个三角结构的多项式曲线图,最后得到经过优化后的三角结构曲线图并对其进行分析。图40幅,表1个,参考文献122篇。

战英杰[9](2011)在《中国羊毛生产和外贸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羊毛是人类在纺织史上最早利用的天然纤维之一,羊毛纤维柔软而富有弹性,羊毛制品具有手感丰满、吸湿性强、保暖性好、穿着舒适等优点,它越来越成为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20世纪80年代,世界羊毛业飞速发展,自90年代开始,出现快速滑坡,2009年原毛产量仅有208万吨,绵羊存栏下降到不足11亿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毛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羊毛产业的发展。目前绵羊存栏量约1.2亿只,原毛产量约35万吨,是世界最大的绵羊饲养国和第二大羊毛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羊毛加工国,每年加工羊毛35~40万吨(净毛),占世界羊毛加工量的35%。本研究在分析世界羊毛生产及贸易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羊毛的生产、消费、加工、流通、国家标准和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选取1999~2010年中国和主要羊毛出口国的季度平均价格数据对国际市场羊毛价格和国内羊毛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国内外原毛市场价格相关性较大,存在显着的协整关系。中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原毛市场之间存在误差校正机制;国际市场引导中国原毛现货市场。据此,本文利用进口需求模型对国际市场价格变化与国内原毛供给和进口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对原毛进口需求模型估计结果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中国的原毛需求增加以后,受益最大的是澳大利亚;其次是南非和新西兰,中国自产原毛在国内消费数量中增加幅度最小。这对中国原毛生产者来说是一个警示信号,即中国加工企业对国产原毛的偏好很弱,国内原毛需求增长主要通过进口满足。从进口弹性系数看,中国对来自主要出口国的原毛进口需求都是有弹性的。对中国羊毛进出口格局的分析表明,中国对世界羊毛市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每年有大量的羊毛进口,出口量相对较少,进口商品中又以原毛为主,净毛进口量相对较少。对羊毛市场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表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在世界羊毛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其中,澳大利亚在世界原毛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新西兰在世界净毛市场上一直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原毛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还有乌拉圭、南非和阿根廷,在国际净毛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还有蒙古、乌拉圭、土库曼斯坦和阿根廷。中国尽管是羊毛生产大国,但是在国际羊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羊毛进口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影响羊毛进口最重要的因素,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带动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进而显着地促进了羊毛进口;其次,国际市场上的羊毛价格也是对中国羊毛进口影响较大的因素,价格提高则进口减少;中国的羊毛产量也对羊毛进口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说明中国羊毛产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国对世界羊毛市场的依赖程度;主要羊毛出口国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以及与中国的距离对中国羊毛进口的影响不显着。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合理调整羊毛产业结构和规划布局;(2)大力发展优质细羊毛生产,统一羊毛质量标准;(3)制定并实施羊毛进口战略。首先是建立羊毛进口信息预警机制,其次调整羊毛进口关税,第三要部门联动,商务部的配额管理和质检总局形成管理合力。(4)充分发挥产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5)推动羊毛拍卖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市场体系。

刘贵[10](2010)在《精毛纺织品虚拟加工中的预报与反演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科学技术在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使制造技术从面对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方式,向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化、系统化的智能化方式转变,其最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之一就是敏捷制造和虚拟加工,这已在机械、汽车、航空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然而,对传统纺织制造业来说,这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加工方式的应用和研究远不如其他行业。我国加入WTO八年多了,纺织工业原有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多品种、少批量、快节奏已成为纺织加工业的主要特点。这正是该工业体系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纺织企业信息化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的契机,也是我国纺织业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基于上述现状,在已有研究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上,实施对精毛纺织品整个生产流程的分析,结合国内典型企业实际加工特点,直接采用企业生产数据,运用粗糙集理论(Rough set, RS)进行分析,结合基于案例推理技术(Case-based reasoning, CBR),实现基于规则和案例的混合推理,并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对人工神经网络((?)rtifical neural network, ANN)预报和反演模型的权重和阈值进行优化,建立了精毛纺织品虚拟加工系统,以实现对其动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预测和控制、参数工艺调节、新产品工艺开发设计乃至生产计划调度的快速决策。并在对相关人工智能方法的讨论和实际数据的分析预报基础上,为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准确的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成果在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案例和规则推理相混合的粗预报针对纺织品工艺设计主要依据经验进行,并且具有方案不单一、评价指标多样化的特点,将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参数作为CBR从企业历史工艺案例库中进行检索的依据。根据检索得到的与所设计产品质量指标最相似案例的工艺作为新产品设计的参考方案。根据粗糙集理论,对采集到的历史数据进行粗糙集数据分析(Rough set data analysis, RSDA),对属性约简,从各加工工序中提取出规则,并根据规则来建立案例库,实现案例库中冗余属性的简化,还可以根据不同问题形成案例的索引,实现基于规则的推理技术(Rule-based reasoning, RBR),避免了CBR中案例相似度的复杂计算。并且实现了CBR与RBR的混合推理,快速搜索案例,提取最相似的加工案例用于实际加工,实现混合推理粗预报。2.基于案例和规则混合推理技术与ANN模型结合实现质量控制利用前面提到的基于案例和规则相结合的混合推理技术,实现对加工过程的粗预报。同时,利用优化的ANN预报模型,对最相似案例的工艺参数进行虚拟加工检验,若产品加工过程和质量符合要求,则直接调用该工艺进行投产;否则,根据所预报提示,调整敏感参数使产品质量达标,而得最终优化新工艺方案,以此实现产品工艺的快速设计和质量的保障。此外,根据产品设计中的逆流程现象,即目标清楚而确定工艺参数。本文利用ANN建立各主要工序的反演预测模型,以便为实现企业生产资源的优化组合提供参考。利用纱线质量指标对细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反演,所得细纱牵伸倍数、钢丝圈号数和细纱机车速的平均预报精度均高于97%;反演纱线加工所需毛条纤维的主要品质指标,所得纤维平均直径、直径离散系数、平均长度、长度离散系数以及短毛率的平均预报精度均高于95%。依据织物品质、风格要求反演的洗呢工艺、煮呢工艺和蒸呢工艺参数,平均预报精度分别为90.33%、95.90%和80.35%。3.运用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法对网络输入参数筛选根据对主成分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的分析结果,对与ANN模型输出指标相关的输入参数进行筛选,并以此作为网络参数输入的标准,即最重要的参数组或参数首先输入,只到所选择的主因子全部输入。通过与主观经验全选方法(Subjective experience, SE)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MSR)方法所建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比较,表明通过主因子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参数减少,同时隐层节点数也相应减少,网络结构得以简化,提高了网络的学习速率,网络预报性能有一定程度提高。主因子分析法,不但可优化网络输入参数,还可判别对加工过程和产品质量影响显着的敏感参数。前纺工序中,对粗纱质量影响较为敏感的参数组为纤维特性(纤维平均直径(x3)、直径离散系数(x4)、纤维平均长度(x5)、长度离散系数(x6))和毛条的牵伸状态(毛条含油率(x1)、前纺总牵伸倍数(x12));细纱工序中,对细纱纺纱性能和产品质量影响较为敏感的参数组为纺纱工艺参数(细纱牵伸倍数(x14)、钢丝圈号数(x15)和经纱设计支数(x18))和纱线设计捻度(x17);织造工序中,对织造效率和布面质量影响最为敏感的参数组是织造的工艺参数(综框高度(x27)、开口大小(x28)、织机的托梁高度(x29)和车速(x20));后整理工序中,对织物物理服用性能指标影响最为敏感的参数组是织物结构特征参数(浮点长(x23)和坯布经密度(x33))和织物经纬纱捻度(经纱设计捻度(x17)和纬纱设计捻度(a1))。4.应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模型初始权重和阈值鉴于GA和BP算法的特点,本论文提出一种混合训练方案:由GA优化确定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和阀值,确定一个较好的搜索空间,代替一般初始权重值的随机选取。将此优化后的网络权重和阈值矩阵代入网络中,应用动量因子的BP算法在这个解空间里对网络进行二次训练。其中在对相关权重和阈值和优化时,对染色体编码及适应度函数进行了设计,对三大遗传操作选择、交叉和变异的算法进行了选择。经过GA优化后的网络权重和阈值代入神经网络中作为初始权重和阈值进行再次训练,网络收敛速度加快,误差平方和进一步缩小。对训练好的模型用验证数据进行预报,平均预报精度都有一定程度提高。对粗纱工序而言粗纱CV(R1)和单重(R2)分别提高0.03%和0.43%,这是由于未经GA优化时预报精度已经相当高(>97%);对细纱工序而言,八个指标预报精度提高范围不等,提高最少的为细纱CV(Y1)(未优化时精度超过97%),为0.11%。提高最多的为纱线细节(Y3),精度由之前的88.18%提高到92.72%,提高了5.15%;对织造工序而言,织造效率(W1)和三小工分数疵点(W2)预报精度分别提高1.96%和3.63%;对后整理工序而言,八个指标预报精度提高范围不等,提高最少的为纬向脱缝(F6)(未经GA优化预报精度为90.21%),为0.07%。提高最多的为纬向气蒸收缩率(凡),精度由之前的72.63%提高到82.40%,提高了13.45%。综上所述,本文将CBR和RS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案例和规则相结合的混合推理技术,实现对毛纺加工过程粗预报。运用主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nlysis,FA)和与ANN预报模型结合,实现了对精毛纺织品全过程的虚拟加工建模,并使用GA对模型进一步优化。同时将CBR&RBR混合推理粗预报与优化后的虚拟加工模型相结合组成完整的虚拟加工系统流程,使产品工艺的快速设计和质量控制成为可能。

二、国产毛纺面料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毛纺面料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2)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锦纶纤维概述
    1.2 高强锦纶纤维概述
        1.2.1 高强锦纶6 纤维的发展
        1.2.2 高强锦纶6 纤维的应用
    1.3 羊毛运动面料的发展
    1.4 锦纶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性能
        2.2.2 纱线规格的设计
        2.2.3 纺纱工艺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分析
        2.3.1 混纺纱线中纤维转移的研究
        2.3.2 混纺比对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2.3.3 混纺比对纱线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2.3.4 混纺比对纱线毛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针织工艺
        3.2.2 性能测试
    3.3 结果分析
        3.3.1 顶破性能
        3.3.2 耐磨性能
        3.3.3 起毛起球性能
        3.3.4 透气性能
        3.3.5 透湿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针织运动面料研究与开发
    4.1 引言
    4.2 纱线制备与性能测试
        4.2.1 纤维基本性能
        4.2.2 纱线制备
        4.2.3 纱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4.3 面料的设计与制备
        4.3.1 组织结构选择与编织
        4.3.2 染整工艺
    4.4 面料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4.4.1 面料的结构特征参数
        4.4.2 面料基本服用性能测试
        4.4.3 面料运动舒适性能测试
        4.4.4 面料热湿舒适性能测试
        4.4.5 液态水管理能力测试
    4.5 面料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4.5.1 确定因素集
        4.5.2 建立评判集
        4.5.3 建立评判矩阵
        4.5.4 确定权重分配集
        4.5.5 确定综合评判向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创新点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四针床全成形编织技术及工艺设计
    2.1 四针床电脑横机
        2.1.1 基本构造组成
        2.1.2 针床工作原理
        2.1.3 基本编织动作
    2.2 全成形针织服装成形原理
        2.2.1 纵向编织方式
        2.2.2 横向编织方式
    2.3 全成形针织服装工艺设计
        2.3.1 基本设计流程
        2.3.2 工艺设计要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成形针织服装局部编织工艺理论
    3.1 局部编织原理
    3.2 局部编织分类
        3.2.1 常规局部编织
        3.2.2 按比例局部编织
    3.3 重要工艺参数调节
        3.3.1 编织度目值
        3.3.2 纱嘴初期设定
        3.3.3 纱线张力
        3.3.4 编织速度
        3.3.5 卷布拉力
    3.4 局部编织工艺的作用
        3.4.1 丰富全成形针织服装廓形设计
        3.4.2 丰富全成形针织服装细节设计
        3.4.3 丰富全成形针织服装图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中的基本应用
    4.1 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结构中的基本应用
        4.1.1 肩斜结构中的基本应用
        4.1.2 领部结构中的基本应用
        4.1.3 下摆结构中的基本应用
        4.1.4 挂肩结构中的基本应用
        4.1.5 平袖山结构中的基本应用
        4.1.6 横向省道结构中的基本应用
        4.1.7 横向褶裥结构中的基本应用
    4.2 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组织中的基本应用
        4.2.1 局部编织与不同组织结合应用
        4.2.2 局部编织与不同纱线结合应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中的创新设计
    5.1 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结构中的创新设计
        5.1.1 前身结构中的创新设计
        5.1.2 领部结构中的创新设计
        5.1.3 门襟结构中的创新设计
        5.1.4 下摆结构中的创新设计
        5.1.5 侧身结构中的创新设计
    5.2 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组织中的创新设计
        5.2.1 局部编织与不同组织创新结合
        5.2.2 局部编织与不同纱线创新结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5)全成形针织休闲西服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全成形服装成形工艺研究
    2.1 单片成形工艺
        2.1.1 研究方案
        2.1.2 高度方向成形
        2.1.3 宽度方向成形
    2.2 前后片成形连接工艺
        2.2.1 研究方案
        2.2.2 前后片相同尺寸
        2.2.3 前后片不等高
        2.2.4 前后片不等宽
    2.3 不同部件成形连接工艺
        2.3.1 研究方案
        2.3.2 纵向与纵向方向成形连接
        2.3.3 纵向与横向方向成形连接
        2.3.4 横向与横向方向成形连接
    2.4 工艺设计
        2.4.1 研究方案
        2.4.2 单片工艺设计
        2.4.3 前后片工艺合成
        2.4.4 不同部件工艺合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成形西服款式和原料设计
    3.1 款式设计
        3.1.1 廓形设计
        3.1.2 结构设计
    3.2 组织设计
        3.2.1 双面组织
        3.2.2 夹纱组织
        3.2.3 添纱组织
        3.2.4 提花组织
    3.3 原料设计
        3.3.1 西服原料的选择
        3.3.2 西服原料的可织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成形西服纵向编织技术的工艺模型与实现
    4.1 全成形西服整体廓形工艺模型
        4.1.1 组织设定
        4.1.2 尺寸调整
        4.1.3 工艺转换
    4.2 全成形西服衣身结构成形工艺
        4.2.1 袖身连接成形工艺
        4.2.2 衣领成形工艺
        4.2.3 下摆成形工艺
        4.2.4 分割线成形工艺
        4.2.5 细节成形工艺
    4.3 全成形西服设计实例
        4.3.1 工艺设计
        4.3.2 上机工艺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成形西服横向编织技术的工艺模型与实现
    5.1 全成形西服整体廓形工艺模型
        5.1.1 组织设定
        5.1.2 尺寸调整
        5.1.3 工艺转换
    5.2 全成形西服衣身结构成形工艺
        5.2.1 袖身连接成形工艺
        5.2.2 衣领成形工艺
        5.2.3 下摆和门襟成形工艺
        5.2.4 分割线成形工艺
    5.3 全成形西服设计实例
        5.3.1 工艺设计
        5.3.2 上机工艺参数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课题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羊毛混纺面料风格评价及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毛精纺面料简述
        1.2.1 毛精纺面料发展趋势
        1.2.2 毛精纺面料性能要求
        1.2.3 毛精纺面料研发方向
        1.2.4 本课题涉及面料成分
    1.3 织物风格概述
        1.3.1 织物风格发展历程
        1.3.2 织物风格评价方法
    1.4 织物客观评价手段
        1.4.1 织物风格评价手段
        1.4.2 织物其他性能评价手段
    1.5 分析方法研究
        1.5.1 相关性分析
        1.5.2 因子分析
        1.5.3 系统聚类分析
        1.5.4 灰色关联分析
        1.5.5 BP神经网络分析
    1.6 毛纺面料性能影响因素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样品及仪器
        2.1.1 实验样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环境
    2.3 测试方法
        2.3.1 织物规格参数测试
        2.3.2 织物FAST风格测试
        2.3.3 织物保形性测试
        2.3.4 织物热湿舒适性测试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织物规格参数分析
        3.1.1 织物密度分析
        3.1.2 织物体积分数分析
        3.1.3 织物紧度分析
    3.2 织物FAST风格分析
        3.2.1 压缩性能分析
        3.2.2 弯曲性能分析
        3.2.3 拉伸性能分析
        3.2.4 剪切性能分析
        3.2.5 尺寸稳定性分析
        3.2.6 织物风格评价
        3.2.7 小结
    3.3 织物保形性分析
        3.3.1 悬垂性分析
        3.3.2 折皱回复性分析
    3.4 织物热湿舒适性分析
        3.4.1 吸湿性分析
        3.4.2 透气性分析
        3.4.3 透湿性分析
        3.4.4 导热性分析
        3.4.5 吸湿速干性分析
        3.4.6 小结
    3.5 织物性能相关性分析
        3.5.1 悬垂系数与FAST测试指标分析
        3.5.2 吸湿膨胀率与吸湿性关系
    3.6 织物系统聚类分析
第4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2.1 品牌理论研究的主要文献
        0.2.2 我国近代纺织的主要文献
        0.2.3 我国近代商标的主要文献
    0.3 相关概念的界定
        0.3.1“近代”的时间界定
        0.3.2 民族纺织企业
        0.3.3 品牌不仅仅是商标
    0.4 研究意义与结构
        0.4.1 理论价值及应用价值
        0.4.2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0.5 研究创新与不足
        0.5.1 研究的创新
        0.5.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西学东渐视野下的品牌本土化
    1.1 品牌在西方的变迁
        1.1.1 品牌的萌芽时期
        1.1.2 品牌的发展时期
        1.1.3 品牌的成熟时期
        1.1.4 品牌的拓展时期
    1.2 品牌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1.2.1 品牌概念在中国古代的萌芽
        1.2.2 西方品牌在近代中国的引入
        1.2.3 中国民族品牌的诞生与发展
    1.3 品牌与国家创新战略
        1.3.1 品牌与国家文化创新的关系
        1.3.2 品牌创新驱动国家经济发展
        1.3.3 品牌价值提升源于技术进步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崛起与发展
    2.1 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2.1.1 中国近代纺织业兴起的背景
        2.1.2 中国近代纺织业的诞生
        2.1.3 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
    2.2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统计分析
        2.2.1 棉纱、棉织品牌统计
        2.2.2 毛纱、毛织品牌统计
        2.2.3 蚕丝、丝织品牌统计
        2.2.4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与纺织品牌的分布
    2.3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技术发展
        2.3.1 中国近代纺织机械工业的基础
        2.3.2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机械化引进与改造
    2.4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设计风格
        2.4.1 建立于情感诉求的品牌命名
        2.4.2 建立于本土文化的标识设计
        2.4.3 建立于广告媒介的品牌传播
    2.5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经营管理
        2.5.1 《商标法》与纺织品牌保护
        2.5.2 制度和技术的双重品牌创新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近代上海毛纺织品牌的个案研究
    3.1 中国近代毛纺织工业发展的背景
    3.2 上海近代毛纺织工业发展概述
        3.2.1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病态式发展(1914-1930)
        3.2.2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半殖民地化(1931-1937)
        3.2.3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灾难与苟延(1937-1945)
        3.2.4 上海毛纺织工业的复兴与瘫痪(1945-1949)
    3.3 上海近代毛纺织主要品牌分析
        3.3.1 上海毛纺与“双猫”、“小囡”商标
        3.3.2 中国毛纺与“皇后”商标
        3.3.3 章华毛纺与“章华”、“九一八”商标
        3.3.4 天津东亚毛纺与着名的“抵羊”商标
    3.4 典型案例:章华“九一八”牌
        3.4.1“九一八”毛纺织名牌
        3.4.2 章华毛绒纺织的先进机器设备
        3.4.3 上海章华毛纺的技术评估
        3.4.4 品牌的成功无捷径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纺织品牌与技术创新
    4.1 申新:近代中国着名棉纺企业
        4.1.1 品牌产品筑稳申新基础
        4.1.2 技术设备坚守申新重生
    4.2“人钟”:品牌质量的代言
        4.2.1 中国第一棉纱注册商标
        4.2.2 为国挽利权的时代诉求
        4.2.3 质量求生维护品牌权益
    4.3 技术:为品牌生命力续航
        4.3.1 更新机器设备重视质量
        4.3.2 办理职业教育培训员工
        4.3.3 培养引进专职技术专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纺织品牌与文化自信
    5.1 美亚:享誉中外的中国丝绸
        5.1.1 从中美合资到收购扩展
        5.1.2 从战后重生到生机勃发
    5.2 文化自信源于历史
        5.2.1 真丝与人造丝共拓市场
        5.2.2“和衷共济”的美亚精神
        5.2.3 多方式宣传“中华丝绸”
    5.3 文化自信源于技术进步
        5.3.1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5.3.2 加强印染工艺及设计
        5.3.3 设立原料成品检查所
        5.3.4 设立新品研究试验所
    5.4 文化自信下的海外市场扩张
        5.4.1 拓展海外市场
        5.4.2 保税区雏形“关栈厂”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纺织品牌与经营创新
    6.1“五和”:和气生财聚人才
        6.1.1 五人同心共谋针织市场
        6.1.2 迎合市场需求设计产品
        6.1.3 保存实力劫后几经重生
    6.2 广告营销网络
        6.2.1 展览和陈列
        6.2.2 建立销售网络
        6.2.3 广告宣传
    6.3 商标保护意识
        6.3.1“鹅”牌商标的诞生
        6.3.2 采取防御商标策略
        6.3.3 与洋货媲美的“鹅”牌
    6.4“五和”的经营思想与时代复出
        6.4.1 更新观念汇聚人气
        6.4.2 从树国货到走出去
        6.4.3 建高素质营销队伍
        6.4.4 强化商标保护意识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兴衰的历史规律
    7.1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历史地位
    7.2 中国纺织品牌兴起的特征
        7.2.1 中国近代纺织生产变革的规律
        7.2.2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引进的弊端
    7.3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成长的规律
        7.3.1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布局特征
        7.3.2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品牌意识
    7.4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发展的制约因素
        7.4.1 经济基础对纺织品牌的制约因素
        7.4.2 政治局势对纺织品牌的制约因素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形势与对策
    8.1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形势
        8.1.1 中国当代纺织产业的总体情况
        8.1.2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的发展现状
        8.1.3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的主要问题
    8.2 中国当代纺织品牌建设的对策
        8.2.1 技术创新:构建品牌核心竞争力
        8.2.2 注重设计:整合品牌的文化资源
        8.2.3 加强管理:提升品牌的经营效率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中国近代纺织品牌历史的当今启示
附录 1《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附录 2《商标局暂行章程》
附录 3《商标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速电脑横机三角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横机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横机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横机发展现状
        1.2.3 国外电脑横机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课题研究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思路
2 电脑横机结构和编织原理分析
    2.1 基本结构
    2.2 机头简介
    2.3 工作原理
        2.3.1 编织工艺及走针轨迹分析
        2.3.2 编织成圈过程分析
        2.3.3 编织基本动作
    2.4 本章小结
3 电脑横机织针与三角间的受力分析
    3.1 平稳运行时舌针与三角结构间的受力分析
    3.2 舌针与三角结构间的冲击作用分析
    3.3 舌针的失控情况分析
    3.4 织针的窜跳现象
    3.5 织针的自锁现象
    3.6 导针片失控区间
    3.7 本章小结
4 高速电脑横机的三角设计分析
    4.1 三角结构设计时主要尺寸分析
        4.1.1 三角结构的宽度分析
        4.1.2 三角结构的高度分析
        4.1.3 三角结构的倾斜角度分析
    4.2 三角结构设计分析
        4.2.1 三角结构的设计要求
        4.2.2 三角结构的形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曲线三角结构的优化设计分析
    5.1 曲线三角的冲击分析
    5.2 运动过程中位移及相关量分析
    5.3 常见曲线的特性分析
        5.3.1 直线—圆孤曲线
        5.3.2 多项式曲线
        5.3.3 摆线曲线
        5.3.4 简谐曲线
        5.3.5 双谐曲线
    5.4 曲线三角设计情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多项式曲线三角结构设计
    6.1 曲线三角结构设计时的冲击现象分析
    6.2 多项式曲线三角结构的设计
        6.2.1 三角结构曲线方程的分析及确定
        6.2.2 三角形状设计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本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7.1.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9)中国羊毛生产和外贸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和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困难
        1.5.1 创新说明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论文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马克思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2.1.2 比较成本理论
        2.1.3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2.1.4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2.1.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我国羊毛生产现状的研究
        2.2.2 关于我国羊毛市场需求的研究
        2.2.3 关于我国羊毛流通体系的研究
        2.2.4 关于我国羊毛对外贸易的研究
第三章 世界羊毛生产及贸易格局的演变
    3.1 世界羊毛生产格局的演变
        3.1.1 世界羊毛产量变化
        3.1.2 世界羊毛产地分布
        3.1.3 世界羊毛品种及养羊技术变迁
    3.2 世界羊毛贸易格局变化
        3.2.1 世界羊毛贸易量变化
        3.2.2 世界羊毛市场贸易结构
    3.3 羊毛主要进出口国家的羊毛生产和贸易政策
        3.3.1 澳大利亚的羊毛及其制品的生产和贸易政策
        3.3.2 新西兰的羊毛及其制品的生产和贸易政策
        3.3.3 乌拉圭的羊毛及其制品的生产和贸易政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羊毛生产和对外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羊毛生产情况分析
        4.1.1 我国毛羊品种类型
        4.1.2 我国绵羊产地分布
        4.1.3 我国绵羊饲养方式
        4.1.4 我国羊饲养量变化
        4.1.5 我国羊毛产量变化
    4.2 我国羊毛需求分析
        4.2.1 我国羊毛需求量变化
        4.2.2 我国羊毛需求与毛纺工业
        4.2.3 我国羊毛需求缺口制约因素
    4.3 我国羊毛加工情况分析
        4.3.1 中国纺织力量格局的重组和浮现
        4.3.2 本地低附加值制造商
        4.3.3 现代高质量和国际市场导向的制造商
    4.4 我国羊毛流通体制
        4.4.1 我国羊毛流通体制的历史沿革
        4.4.2 我国羊毛流通渠道格局
        4.4.3 我国羊毛拍卖和南京羊毛市场
    4.5 我国羊毛的国家标准和质量监督管理
        4.5.1 我国羊毛的国家标准
        4.5.2 我国羊毛的质量监督管理
    4.6 我国羊毛的对外贸易管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市场羊毛价格对中国羊毛进口需求影响分析
    5.1 国际市场羊毛价格与国内羊毛价格之间的关系
        5.1.1 相关性分析
        5.1.2 协整检验
        5.1.3 误差修正模型
        5.1.4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 国际市场羊毛价格与中国羊毛进口需求关系研究
        5.2.1 相关研究
        5.2.2 研究方法
        5.2.3 研究数据和研究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羊毛进出口格局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6.1 我国羊毛进出口格局
    6.2 世界羊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6.2.1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
        6.2.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
        6.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6.3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羊毛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6.3.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6.3.2 我国羊毛贸易引力模型构建
        6.3.3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应合理调整羊毛产业结构和规划布局
        7.2.2 大力发展优质细羊毛生产,统一羊毛质量标准
        7.2.3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羊毛进口战略
        7.2.4 充分发挥产业和行业协会作用
        7.2.5 完善羊毛拍卖市场和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精毛纺织品虚拟加工中的预报与反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精毛纺加工过程所用建模参数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研究领域的现状
        1.2.1 毛纺织加工预报概况
        1.2.2 国内外纺织加工预报研究现状
        1.2.3 国内纺织加工预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4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2章 预报加工技术理论研究
    2.1 人工神经网络
        2.1.1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与特征
        2.1.2 BP神经网络的构建、训练和仿真
        2.1.3 样本数据的预处理和后处理
    2.2 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
        2.2.1 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法
        2.2.2 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法在纺织中的应用
    2.3 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
        2.3.1 CBR系统结构、推理及其特点
        2.3.2 CBR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3.3 CBR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2.4 粗糙集理论技术
        2.4.1 粗糙集理论
        2.4.2 粗糙集理论特点及应用
        2.4.3 粗糙集理论在纺织上的应用
    2.5 遗传算法
        2.5.1 遗传算法理论
        2.5.2 遗传算法特点及应用
        2.5.3 遗传算法理论在纺织上的应用
    2.6 预报加工理论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应用
        2.6.1 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2.6.2 基于案例和规则的混合推理(CBR&RBR)应用
        2.6.3 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二次训练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精毛纺虚拟加工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3.1 概述
    3.2 精毛纺织品加工建模分析
        3.2.1 精毛纺主要加工工序分析
        3.2.2 实验建模数据
    3.3 精毛纺虚拟加工
        3.3.1 虚拟加工的涵义
        3.3.2 基本模型及其作用
        3.3.3 虚拟加工实例与效果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精毛纺虚拟加工系统粗预报
    4.1 基本方式与构成
    4.2 精毛纺各加工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2.1 粗纱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2.2 细纱加工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2.3 细纱迭代预报粗糙集数据分析
        4.2.4 织造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2.5 后整理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3 预报实例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精毛纺智能预报加工与反演模型
    5.1 基本模型及评价
        5.1.1 模型建立的方法步骤
        5.1.2 模型的评价
    5.2 精毛纺各加工工序参数主因子分析
        5.2.1 基本方法
        5.2.2 粗纱加工工序
        5.2.3 细纱工序
        5.2.4 细纱迭代
        5.2.5 织造工序
        5.2.6 后整理工序
    5.3 精毛纺全程智能预测加工模型
        5.3.1 粗纱预测模型
        5.3.2 细纱预测模型
        5.3.3 织造智能预测模型
        5.3.4 后整理智能预测模型
    5.4 精毛纺反演模型的建立
        5.4.1 反演的作用
        5.4.2 精毛纺主要参数反演模型
    5.5 精毛纺虚拟加工模型的简化
        5.5.1 预测加工模型
        5.5.2 反演加工模型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精毛纺智能预报与反演模型的优化
    6.1 遗传算法的引入
        6.1.1 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
        6.1.2 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方法
    6.2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网络二次训练法
        6.2.1 遗传算法设计
        6.2.2 遗传算法实施步骤
        6.2.3 遗传算法程序
    6.3 神经网络预报加工模型优化
        6.3.1 粗纱预测模型优化
        6.3.2 细纱预测模型优化
        6.3.3 织造智能预测模型优化
        6.3.4 后整理智能预测模型优化
    6.4 神经网络反演模型优化
        6.4.1 训练方式及条件
        6.4.2 几个工序工艺参数的优化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创新点及结论
    7.2 论文有待完善之处和建议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方法下各工序质量指标预报模型训练曲线
附录C 遗传算法优化前后反演模型训练曲线
附录D 三种简化模式下后整理预报模型训练曲线
附录E 简化后的反演模型GA优化前后训练曲线
附录F 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重和阈值矩阵程序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国产毛纺面料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2]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D]. 谭郭婷. 东华大学, 2021(09)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局部编织工艺在全成形针织服装中的应用研究[D]. 王盼. 江南大学, 2020(01)
  • [5]全成形针织休闲西服的工艺研究[D]. 刘博. 江南大学, 2020(01)
  • [6]羊毛混纺面料风格评价及舒适性研究[D]. 姜金玉. 北京服装学院, 2018(03)
  • [7]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研究[D]. 郭星梅. 东华大学, 2016(02)
  • [8]高速电脑横机三角结构的研究[D]. 刘蕊.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4)
  • [9]中国羊毛生产和外贸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战英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10]精毛纺织品虚拟加工中的预报与反演模型研究[D]. 刘贵. 东华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国产毛纺面料发展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