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东东[1](2021)在《空间视角下FDI特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大量外资(FDI)进入市场,这一方面增加了资本供给,同时也提升了劳动力需求,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经济增长迅速只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党的十九大会议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概念,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资本供给的主要部分,对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空间视角下研究中部六省FDI特征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有利于中部地区更好的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首先,本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后续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其次,运用熵值法对各二级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出2006—2017年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对中部六省区域层面进行评价分析。然后,系统阐述中部六省的外资利用情况以及经济增长状况,将中部六省FDI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路径进行分析,再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分析中部六省FDI特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结论表明:中部六省FDI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质量,同时刺激了临近省份地区经济的增长质量,表明中部六省FDI的发展存在着正的外溢效应,即本地区FDI规模和盈利能力对临近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中部六省FDI的管理水平存在不足,这不仅遏制了本地区经济质量的发展,而且存在负的外溢效应,使临近省份地区经济的增长质量下降。在现阶段下,城市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政府干预均对经济增长质量有着正向促进效应。
刘力毅[2](2021)在《时空效应下我国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各省份各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空气质量恶化,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尤其在秋冬季节,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等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探讨我国省际雾霾污染呈现的空间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等,并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从时空视角分析我国省际雾霾污染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的PM2.5数据只到2016年),深入探讨研究了我过省际雾霾污染之间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剖析了影响雾霾污染的社会经济因素,为促进产业转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间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在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下,通过对2005-2016年中国各省份雾霾污染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对时间滞后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以及时空滞后效应下我国省域雾霾污染之间存在的特征进行分析。其次本文通过对雾霾污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FDI等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探究,所得的实证结果能够为我国省域对雾霾污染的防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在环境保护、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2005-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各省份年均PM2.5浓度作为衡量雾霾污染的指标,首先对各省份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进行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和局部空间相关性检验来探讨分析PM2.5在空间上存在怎样的特征。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来作为基础构建模型,并引入其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从静态与动态上分别使用极大似然估计以及系统GMM估计来分别研究各经济社会因素对我国雾霾污染的影响,其次,鉴于外商直接投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可能存在门槛效应,因此本文构建了动态空间面板门槛回归,使用Kremer(2013)的前向差分解决个体效应,然后用Caner(2014)的系统GMM估计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基于时空效应,探究雾霾污染与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雾霾污染整体存在显着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高雾霾污染集聚区与低雾霾污染集聚区的分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上述空间集聚效应还会逐渐增强。此外,我国雾霾污染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路径依赖特征,并且表现出一种动态累积的特征,即“雪球”效应,并且我国上期雾霾污染浓度会影响到当期邻近地区的雾霾污染水平。因此,在整个研究分析的过程中,雾霾污染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滞后效应以及时空滞后效应。此外,FDI在以人口密度与能源消费量作为门槛值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存在着门槛效应,并且对雾霾污染具有促进作用,并且经济增长对雾霾污染在不同条件下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是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雾霾污染具有改善作用,而人口密度会加剧雾霾污染。
田人渠[3](2020)在《“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农业深度融入世界农业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进展,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耕地投资更是为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带来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多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部分国家的农业生产仍以粗放式为主,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效益低,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高度互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具有互利共赢的基础及广阔的投资前景。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安全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各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亦是现阶段我国与“一带一路”成员急需深入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对外耕地投资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耕地资源状况、双边距离及制度环境等因素对我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影响机制,可以丰富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耕地投资领域的研究,为优化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耕地投资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在理论方面,本文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来探究影响我国在沿线地区耕地投资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双边经济距离、东道国制度环境和耕地资源水平影响中国对外耕地投资区位选择及投资规模的理论假说,拓展了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东道国2008-2017年的耕地资源水平,并采用东道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依存度测算双边经济距离,将这两个变量和东道国制度环境等区位特征纳入实证模型中,实证分析中国在沿线国家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投资规模的影响机制,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基于资源配置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国家的投资合作模式。本文的实证分析补充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耕地投资的经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一带一路”国家耕地资源各指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在耕地评价指标体系中,可再生淡水资源和可灌溉农田面积所占权重较高,反映了耕地质量本身的相对重要性。(2)中国的耕地投资在区位选择阶段和投资规模决策阶段既有相同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异因素。在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阶段,我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近的双边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政府腐败水平较低的国家。在投资规模决策阶段,东道国的耕地资源水平、腐败水平、农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和地理距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东道国的耕地资源水平对我国耕地投资的吸引力会受到腐败水平的负向调节,而政府有效性和市场规模有助于强化耕地资源对我国耕地投资的促进作用。(3)沿线国家的区位特征差异较大,我国需要结合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开展差异化的耕地投资合作,在欠发达的地区注重保护水土资源及农户生计,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注重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环节,加强企业与当地市场的联系,保证沿线地区耕地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谨慎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企业层面:(1)在“一带一路”区域,中国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应重点关注双边经济距离较近及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2)跨国耕地投资应注重对当地资源环境的保护,确保耕地投资的可持续发展;(3)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地制宜的开展耕地投资合作。政府层面:(1)缩短双边经济距离,为中国的耕地投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制定和完善国际耕地投资规则标准。有效识别东道国投资风险,降低企业对外耕地投资的不确定性。
李振兴[4](2020)在《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外资进入规模也不断扩大。外商投资既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可以形成跨国生产协作网络,扩大产品市场需求规模。这些作用均可以扩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规模,进而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等禀赋特征是差异化的,不同劳动者对外资进入所形成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适应能力差异较大,不同所有制企业和职业类别的劳动者受外资进入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外商投资在过去十余年中在我国地域和行业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外资进入对我国不同禀赋特征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影响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外资进入由此也成为形塑和影响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对此展开深入研究。这既有助于深入理解外资进入对我国生产力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和机制,也可以为我国阶段性地总结和梳理对外开放“政策红利”及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提供政策启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为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外资进入对我国技能工资差距、性别工资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和可能的机制。全文主要从问题提出、理论基础、现状描述、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结论建议6个方面展开论证,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问题提出,涵盖第1章的内容。本部分主要论述外资进入和收入差距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外资进入和收入差距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阐述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涵盖第2章内容。本文的理论基础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明瑟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有利于贸易国家整体收入的提升,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有利于阐明技能工资差距相关问题,而明瑟人力资本理论在经验上模拟了收入、学校教育和经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分析有关收入分配的相关问题。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包括内生歧视和外生歧视理论,他们表明歧视可能来自于劳动力市场内部和外部,而外资进入将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歧视来影响收入差距。第三部分为现状描述,涵盖第3章的内容。本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外资进入和收入差距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也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做了简要对比。研究发现,制造业一直是外资进入最多的行业,东部沿海地区则是外资进入最多的地区。中国东部与其他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差较大,东部地区收入高,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则相对较高;城乡收入差距也是较大,农村地区普遍收入较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国的基尼系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很高的水平,而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则是处于中等水平。第四部分为理论分析,涵盖第4章的内容。本部分从宏观理论模型角度讨论外资进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是构建理论模型框架,并讨论三种情形下外资进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认为:在低人力资本人群不能变成高人力资本人群也不能与高人力资本人群进行产品交换的情形下,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在低人力资本人群可以与高人力资本人群进行产品交换的情形以及低人力资本人群可以变成高人力资本人群的情形下,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取决于低人力资本人群的初始人力资本相对水平,如果低人力资本人群的初始人力资本相对水平较高,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就会呈现正相关,如果低人力资本人群的初始人力资本相对水平较低,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就会呈现负相关,当低人力资本人群的人力资本达到一定水平后,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又会呈现正相关。此外,省级面板计量实证结果也显示外资进入越多,会对当地基尼系数产生正向影响,即收入差距会越大。第五部分为实证检验,涵盖第5-7章的内容。本部分主要采用微观调查数据和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依次实证检验外资进入对技能工资差距、性别工资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这三个收入差距主要方面的影响,以期对外资进入影响收入差距的机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研究发现:(1)外资进入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但这种扩大作用逐渐式微。外资进入可显着地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采用工具变量所获得的估计系数值更大,但这种促进作用呈现出先扩大(2002-2007)后缩小(2007-2013)的趋势。外资进入扩大了高、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工资差距,但这种扩大作用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在私营企业工作,以及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和非技术工人的高技能劳动者从外资进入中的获益更大,可能是外资进入扩大技能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2)外资进入扩大了性别工资差距,但对不同技能和工作特征的劳动者影响不一致。外资进入对男性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大于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在2002-2013年期间,外资进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分技能来看,外资进入对同一技能的男性与女性收入差距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小,高技能女性的受益程度甚至可能超过高技能男性。分工作特征来看,在党政机关或私营单位工作中的男性,以及是单位负责人和非技术工人的男性,相比女性的收入能在更大程度上受益于外资进入。(3)外资进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有差异。从全国来看,外资进入会显着扩大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具体来看,外资进入对东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着,但会显着扩大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相关性,考虑这一因素之后,外资进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将进一步提升。周边地区的外资进入有助于缩小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第六部分为结论建议,涵盖第8章的内容。本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且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本文借鉴了Basu and Guariglia(2007)和Lim and Mcneis(2014)的理论模型,将其理论模型扩展为更一般的形式,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考虑了人们受教育水平与实际获得人力资本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并没有将受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完全等同看待,而是将它们看作是高度相关的两个变量;二是将工业产品的个人效用函数从线性函数形式推广为更常用的非线性效用函数,从而考察不同情形下外资进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不平等进而影响收入差距。第二,稳健地估计了外资进入对技能工资差距影响的动态过程及其原因。现有研究大多数只采用一年的数据分析外资进入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而这一影响过程很可能是随着国内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也未实证检验具体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2002-2013年的数据,发现外资进入扩大了高、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工资差距,但这种扩大作用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在私营企业工作的高技能劳动者从外资进入中的获益更大,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的受益程度也更大,从而揭示出了外资进入影响技能工资差距的阶段性特征,并从劳动者工作特征的角度考察了其影响机制,丰富了现有研究。第三,揭示了外资进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动态过程及其机制。现有文献较少分析外资进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影响机制。而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外资进入会扩大性别工资差距,但在2012-2013年期间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另外,从技能水平、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别来看,外资进入主要是扩大了低技能劳动者、党政机关和私营单位,以及单位负责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性别工资差距。这丰富了外资进入对性别工资差距影响动态过程和群体特征的认识,补充完善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第四,分析了外资进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现有研究在分析外资进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时大多数采用的是省级面板数据,可能会存在较严重的遗漏变量问题,难以体现出各个地区的特征差异,也没有考虑各个地区外资进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相关性,降低了模型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地级市面板数据,可以较好地控制外资进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可以更准确、完整的揭示出外资进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特征。
刘江龙[5](2020)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被广泛接受,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成为各国面临的发展难题。尤其是对中国而言,挑战就更为严峻。大量的发展资源需要依赖进口,而中西部地区大片国土生态脆弱,面临生态系统失衡的严峻形势。同时,长期发展落后的现状使得我们发展初期出现盲目崇拜GDP,尤其是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无序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不断增强,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对中国而言,坚持绿色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就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也在进行转型。经济发展开始综合考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但是已有研究发现绿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与思想意识、管理服务水平、政策法规、资源、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全面系统分析这些环境影响因素构成以及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成为快速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估,又是发展绿色经济时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做大做强绿色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另外,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科学评估不仅有利于对绿色经济环保监管,而且也有利于制定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因此,考虑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方式的差异,本文从产业、城市、省和国家四个视角,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了这些因素对相关环境度量指标的影响机理。最后,基于效率视角,实现对中国各省绿色发展效率的测算。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第一,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保障制造业在满足环保要求的情况下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制造业作为工业部门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之一,确定其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至关重要。中国各地域发展不均衡,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为此,本文改进了STIRPAT模型,通过固定效应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经济增长、外国直接投资(FDI)和能源强度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和能源强度在不同的制造业碳排放水平下和不同区域下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且经济增长对制造业的碳排放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和制造业碳排放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越高排放省份的经济增长对其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越大。此外,FDI在制造业高排放省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存在污染天堂假说,而不存在光环效应假说。能源强度的降低对于碳排放的减少并未产生积极的作用,越高排放省份的能源强度对其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越大,说明中国制造业存在能源回弹效应。最后,证实了中国制造业存在巨大的减排空间。第二,城市创新能力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代表。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涉及资源、人口、空间、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本文在对城市雾霾的主要污染物PM2.5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参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式,构建了相应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从人口密度、经济增长、城市交通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城市蔓延以及科技创新能力角度研究评估城市PM2.5的聚集的时空动态关系,揭示科技创新能力对PM2.5排放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PM2.5污染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PM2.5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着的N型曲线关系,但是没有极值点存在,经济增长相对PM2.5排放呈单调递增关系;城市人口密度、能源消耗、交通水平的提高共同加剧PM2.5污染排放,而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显着抑制PM2.5污染的排放。FDI对PM2.5污染表现出不显着的正向影响,城市蔓延度对PM2.5污染表现出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三,经济增长、FDI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从国际来看,中国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DP还处在较低水平,绿色经济首先还是要强调发展,并且是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根据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环境质量影响的三种途径建立联立方程模型。通过实证研究了经济增长和外国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规模效应来看,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GDP总量的增长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也说明这些因素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技术效应看,单位工业产出的环境污染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和FDI的提升而降低,这表明人均GDP的增长对降低边际环境污染具有显着作用。从结构效应分析看,人均GDP的增长对工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东部地区FDI增加有助于降低第二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比重,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第四,可再生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大规模工业化。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能源,而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很高,大量能源消耗帮助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得优化我们的能源供给结构,在满足工业对能源需求的同时,又不影响环境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就成为可行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对金砖国家而言,金砖国家小组的变量(能源-产出-排放关系)之间存在完全的三元关系(trilateral relationship)。但是对中国自身而言,产出变量(人均GDP)和排放变量(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着。金砖国家小组和中国单个的结果都表明: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既可以提升人均GDP,也可以显着降低CO2排放。另外,金融发展(FD)对金砖国家小组和中国自身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提升都有十分显着的作用。金融发展可以简化资本积累和能源采购融资过程,有助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帮助中国和金砖国家整体能够从“绿色技术”转让中获益。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说明,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另外,金融发展在降低中国可再生能源融资成本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第五,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研究。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引领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的关键。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节能和减排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主要抓手。因此,单纯的经济增长率作为发展绩效已不满足要求,绿色发展模式下,新的经济效率测算就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基于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方法(Network DEA)和DEA窗口分析,科学选择评价指标,对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动态变化和地区差异进行了多角度分析。
刘学民[6](2020)在《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及其路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雾霾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呈现发生频率高、污染程度重、分布范围广、治理难度大等特征,对公众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引起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出台大气相关政策、法规、方案等280余项,其中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出对颗粒物、SO2、NOx等大气污染物实施协同控制。“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和“打好蓝天保卫战”要求有效提高环境规制效率,对雾霾进行科学施策和标本兼治。因此,探索我国雾霾污染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治理路径已是当前各界亟需攻克的难题,也是实现新常态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切入点。本文以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及其路径优化为研究主题,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机理、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机理和路径优化机理。随后运用ESDA技术考察了雾霾污染和环境规制的空间集聚和演化特征,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基于协同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并测算了环境规制横向跨区域协同度和纵向利益相关者协同度指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索了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通过直接和间接协同效应,展开了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协同治理的直接、间接路径优化分析,提高了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理论分析环境规制影响雾霾污染的作用机制,构建环境规制视角下雾霾协同治理及其路径优化的整体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环境规制相关“三大假说”、协同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规范分析法,从环境规制协同和优化的角度,阐述了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机理、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协同治理机理和路径优化机理,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严谨可靠的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文献阅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雾霾的形成过程、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系统构建了雾霾污染人为和自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我国雾霾污染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低-高集聚、高-低集聚向高-高和低-低集聚演化趋势明显;不同影响因素对雾霾污染起到了差异化作用效果,即雾霾是由人为因素直接影响和自然因素间接促进的综合作用结果。对雾霾形成本质认知的提升将为其治理提供思路和方向。接着,基于“污染天堂”、“波特假说”及“竞相到底”假说,研究了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较低的环境规制水平不能改善雾霾污染,只有当环境规制强度高于临界值时才能对雾霾污染起到抑制作用,并体现了显着的空间溢出性和时间滞后性。此外,环境规制对雾霾影响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表现为滞后效应对不同地区环境规制效力起到了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如提高了东部地区环境规制效力却减弱了其在西部地区的有效性。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是下一步展开环境规制下雾霾协同治理研究的基础。然后,基于协同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环境规制横向跨区域协同度和纵向利益相关者协同度指标,检验了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效果。在对横向和纵向两种协同度测算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横向跨区域协同度的提高能够有效控制雾霾污染,且显着加强了政府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效力;环境规制纵向利益相关者协同度的增加同样有利于改善雾霾污染,同时可缓解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类型的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作用的异质性。尽管环境规制协同效果显着,但如何优化和提高其协同治理效率仍需要进一步探究。最后,基于中介效应方法,通过直接协同效应和间接协同效应探索了环境规制下雾霾协同治理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的优化问题。研究发现,直接协同路径优化方面,可推行“强化中央政府规制约束,明确地方政府监管职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保障公众参与法律途径”的雾霾防治利益相关多元主体纵深权责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的路径优化策略;间接协同路径优化方面,分别对“环境规制-外商投资-雾霾污染”、“环境规制-产业结构-雾霾污染”及“环境规制-技术创新-雾霾污染”三条协同路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讨论和分析,然后从政策、产业、技术等视角给出了具体路径优化措施。雾霾污染治理研究在经管学科领域起步较晚,所以存在很大深入探索空间。本文以环境规制为切入点,对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及其路径优化展开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从理论上看,本研究深化了对雾霾形成过程及演化特征的理解,提出了环境规制影响雾霾污染的机理、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机理和路径优化机理,完善了环境规制视角下雾霾防治领域的理论研究,为雾霾污染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创新性地构建了环境规制横向跨区域协同度和纵向利益相关者协同度指标,丰富了环境规制协同的内涵和指标体系构建;从实践上看,本研究对我国产业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升级,发展方式的改变,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人居环境与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并给予决策参考;对调动企业减排意愿和消费者节能消费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韩晓涵[7](2020)在《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吸引了大量外资的进入。外资流入为中国带来高的GDP增长率的同时引发的是大量资源被滥用,大范围的环境被污染。尽管实施相关环境规制政策在提升环境质量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环境规制的实施经常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因此,要想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关注资源与环境能否协调,能否带来更多稳定可持续的绿色经济。现如今,生态效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能够全面反映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成为绿色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城市群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承载工具,也是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发展的重要国策,并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动力源泉。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以其中19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样本。首先,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关于FDI、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三者间的相关文献。其次,通过图表、数据描述中国城市群FDI、环境规制的发展现状。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城市群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演进过程。再次,探讨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机制。然后,从FDI、环境规制和交互项三个角度研究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情况,并就东中西部城市群的地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实证结果分析可知,FDI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显着负相关,印证了“污染避难所”的存在;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显着正相关,说明了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产生“创新补偿”效应;FDI与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显着正相关,说明FDI和环境规制交互作用明显,且FDI通过规制效应对生态效率产生积极影响。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发现和现实状况,从加强引资体制建设、强化环境监督机制、协调区域发展战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合理干预外资流入五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群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测算能够反映我国经济与环境综合要求的生态效率值后,进一步将资源与环境纳入研究范围,通过现状研究、理论分析、实证检验,较全面地阐述了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情况。并就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建议,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谭清苗[8](2020)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雾霾污染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国家;巨额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FDI的持续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中大气污染尤为突出。雾霾污染频发损害居民身体健康同时亦严重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大气)污染的关系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对于科学引进和管理外商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采用1998-2016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FDI对我国雾霾污染的影响。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雾霾污染具有“空间依赖”的特征,东部地区主要为高-高聚集形式,西部地区主要为低-低聚集形式。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杜宾模型(SDM)的回归结果均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整体恶化了地区的雾霾污染,具体表现为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本地区PM2.5浓度值约增加0.03%。空间杜宾模型(SDM)效应分解结果显示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对雾霾污染影响不显着。除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外,发现雾霾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呈线性相关,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本地和邻近地区的雾霾污染均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产业结构和交通负荷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临近地区的间接影响上,而能源结构和教育程度与雾霾污染关系不显着。
张蔚[9](2020)在《FDI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根据实际状况,阐述了江苏省吸收外商投资的总体情况和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再从理论上论述了外商投资直接投资通过地区选择、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最后利用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区的13个地级市,从1999年到2018年的样本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对江苏省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结果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确实是可以显着的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再分别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子样本进行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在苏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在苏中地区并不明显,在苏北地区甚至出现了加大收入差距的情况。从分地区回归结果来看,FDI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各个城市是不一样的对南京、徐州、镇江、淮安、盐城、连云港地区,FDI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都是不太显着的。
强薇[10](2020)在《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 ——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大量投入要素资源的增长方式难以持续,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缓解环境压力。比较分析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排政策。本文使用2005年至2015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选取工业固废、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废水作为环境污染的评价指标。描述我国各区域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环境污染物的现状,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中国省区层面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全局和局部检验。最后以STRIPAT模型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三类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水平不断提高,上升趋势明显,但空间差异性较为显着,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力较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处于压倒性的地位,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弱;(2)我国环境污染整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空间差异性较为显着,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较低,工业废水排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分布不均匀,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3)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环境污染起到了显着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加深会使环境污染情况更加恶化。最后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各省之间的污染治理合作;大力鼓励自主创新,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优化外资结构,引导优质外资流向现高科技产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以期为有效实施减排政策提供更详细的决策参考。论文有图10张,表14张,参考文献137篇。
二、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视角下FDI特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2.1 FDI发展理论 |
2.2 高质量发展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FDI发展研究 |
2.3.2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部六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路径分析 |
3.1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
3.3 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 |
3.3.1 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方法的选定 |
3.3.2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测算过程 |
3.4 中部六省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3.5 中部六省发展现状分析 |
3.6 中部六省FDI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路径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部地区FDI特征与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实证研究 |
4.1 空间计量 |
4.1.1 空间权重矩阵及其构建 |
4.1.2 空间自相关 |
4.1.3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形式 |
4.2 实证分析 |
4.2.1 变量说明 |
4.2.2 面板数据检验 |
4.2.3 FDI与高质量发展空间相关性检验 |
4.2.4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章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时空效应下我国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研究框架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空间计量相关理论 |
2.1 空间计量理论基础 |
2.1.1 地理学第一定律 |
2.1.2 空间权重矩阵 |
2.1.3 空间自相关 |
2.2 模型简介 |
2.2.1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
2.2.2 空间面板模型 |
2.2.3 动态空间面板门槛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3.1 PM_(2.5)数据来源 |
3.2 雾霾污染的现状分析 |
3.3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
3.4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3.4.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3.4.2 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变量与数据说明 |
4.1.1 变量的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1.3 变量的描述与检验 |
4.2 静态空间面板模型 |
4.2.1 模型的设定 |
4.2.2 静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
4.3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
4.3.1 模型的设定 |
4.3.2 动态面板模型估计 |
4.3.3 动态面板门槛回归估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实现区域间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 |
5.2.2 优化转变社会经济结构 |
5.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
一、耕地及耕地资源 |
二、对外耕地投资 |
三、区域投资合作 |
四、研究范围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论文结构安排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二节 对外耕地投资的相关研究 |
一、旧殖民时期与现代对外耕地投资 |
二、对外耕地投资的评价 |
三、全球耕地投资的主要投资国与目标国 |
第三节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相关研究 |
一、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动因 |
二、中国对外耕地投资规模及对东道国的影响 |
三、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
第四节 现有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说 |
第一节 基础理论 |
一、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 |
三、资源配置理论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节 双边距离对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
一、模型基本框架 |
二、双边距离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第三节 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 |
第四节 东道国耕地资源对产业聚集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现状、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对外农业投资及耕地投资现状 |
一、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分析 |
二、沿线国家的耕地投资现状 |
第二节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机遇和优势 |
一、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机遇 |
二、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优势 |
第三节 我国对外耕地投资面临的挑战 |
一、企业层面 |
二、宏观层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的测算 |
第一节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指标选择及系统构建 |
二、各指标空间集聚特征和异常值分析 |
第二节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简介 |
二、沿线国家耕地资源实证研究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一带一路”耕地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模型设定 |
一、实证研究范围 |
二、计量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
三、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实证结果 |
二、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研究讨论及启示 |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
二、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耕地投资合作模式研究 |
第一节 东道国区位特征分析 |
一、对应分析基本原理 |
二、对应分析结果 |
第二节 基于优势互补的投资合作模式 |
一、中国与俄罗斯的投资合作分析 |
二、中国与缅甸的投资合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一、企业层面 |
二、国家层面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沿线国家外资获得东道国耕地使用权规定 |
附录2 沿线国家范围(第六章实证分析) |
附录3 2008 -2017年“一带一路”地区48个国家的耕地资源评价指标权重 |
附录4 2008 -2017年“一带一路”地区48个国家的耕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
附录5 沿线国家农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计算结果 |
附录6 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农作物产业区位熵值 |
附录7 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农作物产业区位熵值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4)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外资进入与技能工资差距 |
1.2.2 外资进入与性别工资差距 |
1.2.3 外资进入与城乡收入差距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
2.1.1 绝对优势理论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2.2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2.2.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
2.2.2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
2.3 明瑟人力资本理论 |
2.3.1 明瑟工资方程 |
2.3.2 明瑟工资方程的经济含义 |
2.4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
2.4.1 外生歧视理论 |
2.4.2 内生歧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的描述性分析 |
3.1 外资进入的描述性分析及国际比较 |
3.1.1 我国外资进入的总量描述 |
3.1.2 我国外资进入的分行业描述 |
3.1.3 我国外资进入的分地区描述 |
3.1.4 外资进入的横向国际比较 |
3.2 收入差距的描述性分析及国际比较 |
3.2.1 我国收入水平的总量描述 |
3.2.2 我国收入的相对差距描述 |
3.2.3 收入差距的横向国际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4 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
4.1 引言 |
4.2 理论模型框架 |
4.2.1 生产部门 |
4.2.2 人力资本投资 |
4.2.3 外资进入 |
4.2.4 资源约束条件 |
4.3 理论模型分析 |
4.3.1 第一种情形 |
4.3.2 第二种情形 |
4.3.3 第三种情形 |
4.4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的检验 |
4.4.1 变量和数据来源 |
4.4.2 计量模型设定 |
4.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外资进入与技能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5.1 引言 |
5.2 外资进入与技能工资差距的典型事实 |
5.2.1 外资进入的进程特征 |
5.2.2 技能工资差距的估算 |
5.2.3 外资进入与技能工资差距关系的初步分析 |
5.3 计量模型的建立和数据说明 |
5.3.1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
5.3.2 计量模型和内生变量处理 |
5.4 实证分析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外资进入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影响 |
5.4.3 外资进入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工作特征的异质性分析 |
5.4.4 稳健性检验:采用省级外资进入程度数据的回归结果 |
5.4.5 延伸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外资进入与性别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6.1 引言 |
6.2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
6.2.1 计量模型设定 |
6.2.2 变量内生性及其处理 |
6.2.3 主要变量描述 |
6.2.4 数据来源说明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基准回归结果 |
6.3.2 分技能回归的回归结果 |
6.3.3 分工作特征的回归结果 |
6.3.4 稳健性检验:采用省级外资进入程度数据的回归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外资进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
7.1 引言 |
7.2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
7.2.1 计量模型设定 |
7.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7.2.3 变量的空间可视化分析 |
7.3 实证结果 |
7.3.1 模型设定检验 |
7.3.2 基准回归结果 |
7.3.3 空间计量模型结果 |
7.3.4 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绿色发展的内涵和绿色经济理论 |
2.1.1 绿色发展的内涵 |
2.1.2 绿色经济理论 |
2.2 影响绿色发展的因素综述 |
2.3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文献综述 |
第3章 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模型与方法 |
3.2.1 固定效应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 |
3.2.2 中国制造业的固定效应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设定 |
3.2.3 变量、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3.3 实证分析 |
3.3.1 面板单位根检验与面板协整结果 |
3.3.2 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创新能力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
4.2.1 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
4.2.2 空间计量方法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空间相关分析 |
4.3.2 模型设置 |
4.3.3 回归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增长、FDI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数据描述 |
5.3 建模理论和联立方程模型的构建 |
5.4 实证结果 |
5.4.1 FDI、环境污染对GDP的影响 |
5.4.2 FDI对物质资本的影响 |
5.4.3 经济增长和FDI对单位工业产出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 |
5.4.4 经济增长和FDI对工业总产值在总体经济中占比的影响 |
5.4.5 环境污染对FDI的影响 |
5.4.6 FDI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三种途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可再生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建模理论和方法 |
6.2.1 理论框架 |
6.2.2 研究方法 |
6.3 数据说明和检验 |
6.3.1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
6.3.2 截面相关性检验和面板单位根检验 |
6.4 实证结果分析和讨论 |
6.4.1 可再生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6.4.2 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对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影响 |
6.4.3 经济增长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对CO_2排放的影响 |
6.4.4 金砖国家可再生能源,经济增长和CO_2排放之间的关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研究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研究方法 |
7.3 实证分析 |
7.3.1 数据描述 |
7.3.2 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测算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6)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及其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雾霾污染研究现状 |
1.3.2 环境规制研究现状 |
1.3.3 雾霾污染协同治理研究现状 |
1.3.4 雾霾治理路径优化研究现状 |
1.3.5 环境污染治理核心相关理论 |
1.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理论依据 |
2.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3 协同治理理论 |
2.2 环境规制影响雾霾污染的作用机制 |
2.2.1 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机理分析 |
2.2.2 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机理分析 |
2.3 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优化机制 |
2.3.1 直接协同路径优化机理分析 |
2.3.2 间接协同路径优化机理分析 |
2.3.3 协同路径优化综合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雾霾污染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雾霾污染的形成过程 |
3.2.1 污染排放 |
3.2.2 促进条件 |
3.2.3 作用反应 |
3.3 研究设计 |
3.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3.2 变量的选取及其测度 |
3.3.3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
3.3.4 探索性空间数据模型构建 |
3.3.5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
3.4 雾霾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分析 |
3.4.1 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3.4.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3.5 雾霾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
3.5.1 人为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3.5.2 自然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的选取及其测度 |
4.2.3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
4.3 环境规制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4.3.1 我国环境规制现状简析 |
4.3.2 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4.3.3 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4.4 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影响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4.4.1 空间溢出效应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4.4.2 时间滞后效应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4.4.3 区域差异效应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4.5 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影响的研究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的选取及其测度 |
5.2.3 实证模型发展与构建 |
5.3 环境规制协同的测算与分析 |
5.3.1 环境规制横向协同 |
5.3.2 环境规制纵向协同 |
5.4 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协同治理的实证分析 |
5.4.1 横向协同治理的模型检验结果与分析 |
5.4.2 纵向协同治理的模型检验结果与分析 |
5.5 环境规制下雾霾协同治理的研究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环境规制下雾霾协同治理的路径优化研究 |
6.1 引言 |
6.2 研究设计 |
6.2.1 变量与数据 |
6.2.2 研究方法 |
6.2.3 模型构建 |
6.3 直接协同路径优化分析 |
6.4 间接协同路径优化分析 |
6.4.1 “环境规制-外商投资-雾霾污染”间接协同路径检验与优化分析 |
6.4.2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雾霾污染”间接协同路径检验与优化分析 |
6.4.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雾霾污染”间接协同路径检验与优化分析 |
6.4.4 间接协同路径优化措施 |
6.5 政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
1.2.2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环境规制测算方法研究综述 |
1.2.3 FDI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
1.2.4 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
1.2.5 FDI对环境规制的影响研究综述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FDI、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的现状分析 |
2.1 中国城市群FDI现状分析 |
2.1.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特点 |
2.1.2 中国城市群FDI发展现状 |
2.2 中国城市群环境规制现状分析 |
2.2.1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
2.2.2 中国城市群环境规制发展现状 |
2.3 中国城市群生态效率测算与现状分析 |
2.3.1 中国城市群生态效率测算 |
2.3.2 中国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评价与时空特征 |
第3章 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机制分析 |
3.1 相关理论概述 |
3.1.1 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3.1.2 环境规制相关理论假说 |
3.2 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
3.2.1 FDI对生态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
3.2.2 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
3.2.3 FDI通过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4章 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研究的实证分析 |
4.1 FDI与环境规制的相关性分析 |
4.1.1 FDI同环境规制的相关性检验 |
4.1.2 FDI同环境规制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 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模型构建 |
4.2.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4.2.3 描述性统计 |
4.2.4 实证检验 |
4.2.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6 稳健性分析 |
第5章 研究发现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发现 |
5.2 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引资体制建设 |
5.2.2 强化环境监督机制 |
5.2.3 协调区域发展战略 |
5.2.4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
5.2.5 合理干预外资流入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雾霾污染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
2.1.1 FDI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2.1.2 FDI对环境正面影响 |
2.1.3 FDI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
2.2 关于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FDI对雾霾污染影响机理分析 |
3.1 雾霾污染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2 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机理 |
第四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雾霾污染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4.1.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情况 |
4.1.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情况 |
4.1.3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特征 |
4.2 我国雾霾污染现状 |
4.2.1 我国雾霾污染整体情况分析 |
4.2.2 雾霾污染区域分布特征 |
4.3 外商直接投资与雾霾污染关系分析 |
第五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雾霾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空间相关性分析 |
5.1.1 空间相关性分析的相关概念 |
5.1.2 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5.1.3 雾霾污染的空间分布动态分析 |
5.2 FDI对雾霾污染的空间计量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3 模型筛选 |
5.3 实证结果 |
5.3.1 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2 空间杜宾模型效应分解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FDI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3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 |
2.4 文献综述 |
2.4.1 FDI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
2.4.2 FDI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
2.4.3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关系的研究 |
2.4.4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其他研究 |
3 江苏省FDI、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
3.1 江苏省FDI投资现状 |
3.1.1 投资规模现状 |
3.1.2 投资方式结构 |
3.1.3 来源地区 |
3.1.4 投向产业 |
3.1.5 投向地区 |
3.2 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
3.2.1 全省城乡收入状况 |
3.2.2 居民的收入来源 |
3.2.3 分地区收入状况 |
4 FDI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渠道分析 |
4.1 区域选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4.2 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4.3 投资产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4.4 国际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5 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1 变量选取 |
5.1.2 数据来源 |
5.2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5.2.1 数据描述性统计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模型设立及基准回归 |
5.2.4 模型稳健性检验 |
6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在城市农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
6.2.2 苏中苏北地区引进特色产业 |
6.2.3 注重各地区外资引入的质量 |
6.2.4 缩小产业间的收入差距 |
6.2.5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 ——基于空间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区域技术进步和环境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1 区域技术进步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3.2 中国环境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
4.1 空间相关性测度 |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模型构建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局限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视角下FDI特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D]. 徐东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时空效应下我国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研究[D]. 刘力毅.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D]. 田人渠.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2)
- [4]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振兴. 四川大学, 2020(12)
- [5]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 刘江龙. 湖南大学, 2020
- [6]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的协同治理及其路径优化研究[D]. 刘学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FDI、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D]. 韩晓涵.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8]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雾霾污染影响研究[D]. 谭清苗. 暨南大学, 2020(04)
- [9]FDI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张蔚.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10]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 ——基于空间面板数据[D]. 强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